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關於儒家文化精神與理想人格的小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關於儒家文化精神與理想人格的小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17 01:27:39

㈠ 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及其理想人格分別是什麼

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1、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3、禮:孔子與儒學的政治倫理范疇。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水平,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成為束縛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以「知」為基礎,是孔子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知識的內涵主要包括知識的性質、知識的來源、知識的內容、知識的作用等。在知識的本質上,孔子認為知識是一種道德范疇,是一種知識的行為准則。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忠:自己要樹立別人,自己要取得成功。孔子認為忠誠是誠實和忠誠待人的一種表現。

7、孝:孔子認為孝是仁的基礎。孝順不應局限於對父母的支持,而應側重於對父母和長輩的尊敬。結合正道,提倡使用薄葬等。

8、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㈡ 歷史小論文怎麼寫額(關於儒家思想噠、)

何為儒家之道關於耶穌基督「別人打你左臉,你把右臉也給他」的勸誡,具有某種在倫理上激勵人心的東西:它訴諸於我們許多人略具謙卑特徵的理想主義。我們相信,較之單純報復性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種單方面的利他主義象徵著一種更高的德性。不過,另外一種可能的回應方式或許會讓人感到驚奇。這種回應方式在崇高性方面並不遜色,它以高尚的實用主義而非單純的理想主義為其特徵。當孔子被問到:「以德報怨,何如?」他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對我們來說,可能更容易引起興趣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倫理准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2]現在,我們就開始研究一種倫理—宗教傳統,她是如此細致地將道德焦點從抽象的法則轉換到生活的種種現實,並挑戰著我們在倫理和宗教的比較研究中許多熟悉的范疇。 一、界定儒家的精神性 我們是孤立的個體嗎?或者說,我們是否作為人際關系的一個中心在生活嗎?道德的自我認識對於人的成長是必要的嗎?在其成員中沒有發展一種基本的義務和責任感,任何社會能夠繁榮或持續嗎?我們的多元社會是否應當深思熟慮地培養共享的種種價值和一種人類理解的共同基礎呢?當我們在現實中逐漸意識到地球的脆弱性,並作為一個「受到危及的物種」而越來越小心翼翼地對待我們自己的命運時,我們應該詢問什麼批判性的精神問題呢?儒家傳統的根本關懷就是學習成為人。關鍵不在於那與自然和天道相對反的人,而是那尋求與自然和諧以及與天道相感應的人。誠然,在儒家的視界中,學習成人使得一種深廣的過程成為必要,該過程承認限定人類境況的所有存在方式的相互關聯性。通過一種包括家庭、社群、國家、世界和超越界的曾曾擴展的關系網落,儒家尋求在其無所不包的整全中實現人性。這種包容涵育的過程有助於深化我們的自我認識,同時,通過不斷的努力,使我們身心健康靈敏、精神純潔閃光。修身本身是一個目的,並且,它的基本目標也是自我實現。儒家人文主義的一個明確特徵是:在我們人類境況的創造性轉化中,信仰是作為對天道的一種集體式行為和對話性回應。這涉及到人性的四個向度,包括自我、社群、自然和天道的有機整合。有關儒家精神性的探索必須將以下方面考慮在內:作為創造性轉化的自我,作為人類繁榮必要工具的社群,作為為我們生活方式提供適當家園的自然,以及作為終極性自我實現之根源的天道。作為創造性轉化的自我孔子講得很明確,學是為己而非為人。[3]表面看來,這似乎隱含著一種根本不同於在儒家倫理中那種群體至上的習常之見,但是,儒家堅持學者為己是基於如下的確信之上的:修身本身是一種目的而非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那些服膺為己之學的人能夠為了自我實現而創造各種內在的資源,這對於那些將修身僅僅作為為了諸如社會進步和政治成功等外在目標之工具的人來說,則是不可想像的。盡管我們有責任承擔社會責任和政治參與,卻是作為根基的修身使我們在生活世界中獲得了可靠的基礎,我們的生活世界則使我們能夠作為獨立的道德力量而不僅僅是權力關系游戲中的走卒來參與社會和政治。如果我們不認真嚴肅地對待自我實現的問題,我們就會易於被全然外在於我們內在資源和個人價值感的權力與財富所限定。對儒家而言,個人價值感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發自內在的改善世界的信守驅使他們將現狀作為他們精神之旅的出發點。假如他們不認同學習基本上是為了自我完善這一命題,服務於社會的要求就會暗中破壞本身作為崇高目標的修身的完整性。因此,作為一種人格塑造,學就是為了自我實現。如此理解的自我是一個關涉於不斷轉化的開放系統,它決非一個靜態的結構。作為一種抽象實體、孤離於世界的自我的理念,是和儒家作為一個開放、動態和轉化過程的自我截然相對的。為了自我實現,植根於個人價值的儒家自我尋求產生其內在的資源。作為修身之結果的自我轉化,則表明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不過,既然缺乏與外在世界溝通的自我的理念相異於儒家傳統,儒家的自我轉化便不採取僅僅尋求自身內在精神性的形式。毋寧說,在儒家看來,真正的自我轉化包含從累積的象徵傳統(文化)、社會的同情共鳴、自然的生命能量以及天道的創造力中去發掘精神的資源。作為人類繁榮必要工具的社群儒家精神取向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這樣一種觀點:人類社群是我們尋求自我實現的有機組成部分。擺脫作為我們救贖之先決條件的包括種族、性別、語言、國土和其它難以消除的生活現實在內的我們的原初紐帶,這種理念在儒家傳統中甚至也不是一種被拒絕的可能性。不過,儒家深刻地覺察到:我們被鑲嵌在這個世界,我們的精神之旅必須從此時此地的家園開始。雖然這種鑲嵌感會對我們在精神性自我轉化中所實際展望的可能性范圍施加一種結構的限制,但卻無法阻止我們塑造最適合我們人類條件的生活方式。儒家有關從家園開始我們精神之旅的建議,基於這樣一種強烈的信念:我們的自我在經驗和實踐上是各種關系的一個中心,而遠不是一個孤立絕緣的個體。作為各種關系的中心,自我經常進入到與人類各種變化形式的溝通之中。對於我們的自我實現,他者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我們很少會在孤立絕緣的狀態下進行修身。正是通過不斷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才逐漸學會欣賞作為一種轉化過程的自我觀念。誠然,我們的情感、思想和理念不必是我們的私有財產。盡管這些東西具有強烈的個人性,但作為共享之物,它們常常被更好地想起。分享的願望使我們能夠產生能動性的互換過程,首先是同我們的家人,隨後是我們的相鄰社群,然後是超越界。[4]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hwrjzd01.htm

㈢ 從儒家思想看古代教育 1000字論文

中國和歐洲不一樣,幾千年以來中國都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炎黃大帝大戰蚩尤的時候,那時候,我神舟大地城池屹立、華夏兒女以種植水稻!白種人還以野人形態為生,可想這是何種差距!正是因為這樣,中國長期強大,除戰國時期,各國苦戰最後秦國統一中國2000年!此後我中華,就沒有發生過像戰國時期那樣弱者必亡的戰爭!雖然自秦國以後,仍有戰事,但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以其說是國以國戰爭,還不如是皇族之間的爭斗,中國還是中國,強者還是強者!正應長期如此才慢慢衰退啊!西方就不同了,基本相同的面積有幾十個國家如果你不聰明你不強大地圖上就沒有你!戰國時期就是典型的例子,那個時候已經有鐵、剛、還有弓箭、弩…領先世界2000年!這就是競爭,可是中國人沒有!而西方人為了獲得一塊土地,不惜付出生命遠赴重洋開闊國土。這樣就會變的更富有、更強大!在相符的爭斗中發明了大炮,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為了勝利什麼事,什麼辦法都想的出來!可是中國是王不需要!西方不要就亡國!這才是事情前因後果啊!
但是中國一旦覺醒!!!

㈣ 求一篇關於儒家思想文化的論文。一千字左右。。

你好 一千字左右的論文一般都不接單,正常是兩千字起。

㈤ 以儒家思對我的影響為主題寫歷史小論文。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談談我所認識的儒家思想 我對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儒家傳統思想的舉動頗為感慨,的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此舉乃破舊習,解放思想之歷史順流。當然,它所破的儒家傳統思想早已被封建帝王改造成維護封建統治的封建正統思想,已非「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而純正的儒家思想中許多思想精髓乃中國傳統思想的瑰寶。在當今東南亞,被炒得如日中天。新儒家亦源源不斷地在研究舞台上出現,遺憾的是,在它的故鄉,似乎冷落的多。我的這篇拙作,算不上真正意義上對儒學的研究,只是簡單地想談一談我所認識的儒家思想及儒學在未來的重要地位。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6�1系辟》):把天地的最高准則歸結為互相能夠共存,而不是誰消滅誰,儒家還提出了萬物和諧的基本原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故孔子曰:「吾道一次貫之」;孟子主張「仁長而愛物」;荀子認為:順應自然,應保護自然資源,在魚畜草木孕育滋長之時「不絕其生,不絕其根」,「以使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荀子�6�1五制》)在這里我們可見,如果儒家代表人物了發展...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談談我所認識的儒家思想 上完中國近代史內容《新文化運動》後,我對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儒家傳統思想的舉動頗為感慨,的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此舉乃破舊習,解放思想之歷史順流。當然,它所破的儒家傳統思想早已被封建帝王改造成維護封建統治的封建正統思想,已非「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而純正的儒家思想中許多思想精髓乃中國傳統思想的瑰寶。在當今東南亞,被炒得如日中天。新儒家亦源源不斷地在研究舞台上出現,遺憾的是,在它的故鄉,似乎冷落的多。我的這篇拙作,算不上真正意義上對儒學的研究,只是簡單地想談一談我所認識的儒家思想及儒學在未來的重要地位。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辟》):把天地的最高准則歸結為互相能夠共存,而不是誰消滅誰,儒家還提出了萬物和諧的基本原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故孔子曰:「吾道一次貫之」;孟子主張「仁長而愛物」;荀子認為:順應自然,應保護自然資源,在魚畜草木孕育滋長之時「不絕其生,不絕其根」,「以使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荀子??五制》)在這里我們可見,如果儒家代表人物了發展今天的經濟的話,決不會一味埋頭搞建設而置環保於一旁。 (二)、人與人即人倫關系的和諧。荀子認為人與禽獸的重要區別就在於「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而「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 。他把能否「群」,作為人不同於禽獸的重要標志,可見他對人與人之間關系之重視程度了。另外,他又論述了「和」的力量,這對於醫治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病是一副多麼好的葯方!而且,由於其強調「和」的力量,對於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強化企業精神,無疑也有重要意義。 (三)、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人有貴賤貧富之差,物有美惡之分,孔子主張「欲而不貪」;「思不出其位,不求不可之物」(《論語??堯日》);孟子提出「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對人的欲求以道德之壓抑和節制,使人們不去思欲和追求那些不可追求或追求不到的名位和財富,以實現人的心理的平衡。故而孔子曰:「仁者不憂」(《論語子罕》);「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當今資本主義國家,人之所以寂寞,無聊,空虛,就是因為內心世界的不平衡。雖然孔子指出的修身之道並不是最優妙方,但是,如果能按孔子的指導去做,無疑在性情改善上會有很大收益。 這三種「和」的境界,正是當今世界所追求的,也正是解決資本主義文明所不能解決的一劑良方。其實,這個世界已經出現了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新文明的曙光:那就是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東南亞文明。這些國家原來任何一個方面的基礎皆不強,除了日本起步較早外,其他國家都是在二戰後才取得主權獨立的。可是,由於他們吸收了資本主義科技知識,並運用儒家的基本思路鑒別並實施之,經濟飛速發展。在醫治資本主義通病方面,也頗有療效,令西方國家望而止步。以新加坡為例,它被稱為花園國家,這個國家不僅僅是因為環境美而獲此殊榮,尤為重要的是在社會秩序方面,的確是個世界花園:犯罪率名列世界之末.他們為什麼會收如此成效呢?這正如他們的理論家所稱的那樣,他們注重運用儒家作理來熏陶國民.所以,國民在行動上均能循然而動。在我們的頭腦中,似乎「禮」即為封建禮教,具體內涵是當為封建等級秩序。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禮的范圍應該廣泛的多,就今天而言,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社會分層中的層與層之間的聯系。一個國家中,主席與乞丐,在法律面前的確一律平等。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主席和乞丐在各方面均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不存在等級之別。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對他們的形象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他們的行為水平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他們的行為水平要求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好為「禮」的范疇。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都能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這社會也就自然國泰民安了!儒家文明是新世界文明的必然體現。我相信,未來世界必將循其而行之。走儒家資本主義的路是資本主義世界踏光明大道的一條捷徑!當然,未來的世界文明也不是儒家文化的大一統。因為儒家畢竟是中國人的創造,雖然它比其他任何一種文明更能較真實地反映人們的心態,但它還是較多地帶有中國人的痕跡。所以未來儒家文明還將吸收某些進步的西方思想,並且也將剔除自身的某些這時的糟粕。例如:在要不要斗爭方面,就得兼容並舉,保持人內心平靜是必要的,但也要不斷地改進自身。只有這樣,人才能在和諧中求發展。這是修身養性的自然規律,儒家強調的稍有不足,因此,務予更正。

㈥ 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的論文,急需!!!!

儒家思想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范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正如筆者在《人性善惡論》中指出的,中國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帶有普遍性的。只因為後天生活習慣和環境的變化,才造成了各種行為的差異,導致背離「善」的現象。這一點,儒家並沒有錯。人性中本來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中國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這種思想認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惡習只是後來感染的,所以治理社會就應該從道德教育入手,勸人們放棄惡習,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會就會安寧了。中國古代強調「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輕法制,重道德。儒家認為,如果以道德和禮制來教導百姓,將使得他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學說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強調仁義道德是爭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門。在過去的幾千年裡,這一思想被無數次地證明其正確性。凡是能夠遵循這一法則的,就可以成功。凡是違背這一法則的,必然失敗。而且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來治國,對任何層次的領導者都會有用。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完全適用。將來也會適用。這是人類歷史幾千年經驗智慧積累下來的一個結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論永遠也不會過時。

儒家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一個「禮」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執政者就應該讓民眾知道自製,回到那種彬彬有禮的社會狀態中去。就是所謂的「克己復禮」。這個禮包括了禮節,禮數,禮貌,和規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製,剋制慾望,遵守禮節,消除暴力,以達到一種平和的社會環境。正是儒家的這一「禮教」思想,使得中國成了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禮的思想並沒有錯。只是需要改變其中過於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為社會制定了許多具體的禮節,具體表現為「三綱五常」。李先生講的尊老觀就包括在這綱常倫理中。三綱五常一直是反儒學的人批評的一個靶子。從現代社會的角度看,這些社會規范確實有很多不適應現代價值觀的地方。但是,這些綱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應用到社會規范中的一些表現形式而已。人們可以說,這些表現形式過於刻板,不夠變通;或者說某些形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須要注意形式和內容的區別。一種思想可以影響到許許多多的方面,也會有無數的表現形式。某個方面不適用,或某個形式不合理,並不代表這種思想在其他場合和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內容(本文列舉尚不完全),人們就不能僅憑某個事件和某個方面妄下「儒家思想過時」的斷語。

如果站在客觀和歷史的立場上來評價的話,儒家思想對中國的發展繁榮,其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即使時至今日,其中的一些思想觀念依然存在應當繼承和發揚的地方。當然,儒家思想成型於兩千多年以前,發展於封建社會,存在著歷史局限性,也必然存在著糟粕,這是我們必須舍棄和批判的。

㈦ 幫我想個論文題目 ~~針對儒家文化對現今社會的影響的論文可以取個什麼題目

古儒今用

㈧ 關於儒家思想以寬容為話題的議論文

沒讀過儒家思想書籍,不敢妄自猜測,更不敢瞎說,反正我上學的時候沒教過,也不會考,步入社會後,儒家思想跟掙錢也八竿子打不著,所以雖然儒家思想是國粹,也想過有功夫去好好讀一下,但沒時間。所以我覺得儒家思想的,諸子百家這些東西,只能上學的時候學,步入社會開始掙錢了,沒人閑的有時間搭理這玩意兒。

㈨ 求一篇和儒家文化有關的小論文,1500字左右

我鄙視儒家,喜歡禪和道家,所以不想寫,你叫老師自己寫,全體同學聯合鄙視老師,全部叫白卷,老師說什麼情況,你就說~~~~~~~空空空空空空空空!!!一切盡在不言中,孔老夫子的文采怎麼能用語音文字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