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初中思品論文參考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初中思品論文參考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16 20:33:51

❶ 初中政治小論文範文,什麼題目都可以,初一的 ,1000字左右,請發去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斯為浩劫,誠為國殤:截至5月16日時40分,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數已超過2.2萬人,受傷近17萬人,同時仍有若幹人失蹤或被埋。血淚之地,生民之哀,家國之痛。當數以萬計的生命失去了迂迴與生還,也同時將我們所有人帶向了悲傷與疼痛。
「5•12」,像一塊突如其來的黑紗,系在我們每個人的左臂。如果說災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麼我們以「第一時間」的反應表達政治的良知。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指示,共和國總理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解放軍和中央多個部委第一時間發起響應與聯動,國外政要第一時間表示慰問與哀悼。
與此同時,權威的信息第一時間穿透災難的屏障,以跑在謠言前面的方式抵達公眾。而且就在災難發生的次日,北京奧組委負責人表示,要把奧運火炬傳遞和抗震救災結合起來。奧運火炬將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縮減規模,簡化程序,注重簡朴,講求實效。在火炬傳遞開始前,全體參與者將默哀一分鍾,向在地震災害中遇難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傳遞的起點、終點和沿途設立募捐箱,懸掛抗震救災標語,把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奧運聖火傳遞的熱情與抗震救災的實際行動緊密結合起來。
摒棄那些政績、形象與名聲的負累之慮,為所有亡靈騰出一方靜穆的祭堂,為現實的苦難留出一方凈地,更為一切公共與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與最本質的立場。悠悠萬事,惟「災」為大。那些永遠靜默於廢墟下的生命,足以讓我們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讓我們此心如焚。大災豈敢漠視,人事豈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斷,災難面前傳遞堅定,始能煥發舉國同心的能力與勇氣。
災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積極投入救災就是最好的愛國表達。在那些被掩埋與被隔絕之地,依然隱藏著我們所有人的祈求與祝福。我們哀悼死者,更祈望生還者的名錄上能夠盡量多地增加一些鮮活的姓名。各級政府與部隊在緊急行動,民間組織和國際社會在迅速響應。「早一秒鍾就可能救活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不惜採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價」,總理所言即為災難之下的國家表達,國民訴求,更是對所有愛國者的動員令。
奧運之年,聖火經行之處點燃蓬勃愛國熱情。然而災難來了,它以另外一種方式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那些排隊捐贈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獻出熱血的大學生,那些趕赴災區的志願者,包括所有那些時刻關注災情、為災區祈福的人們,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書寫最有力的愛國大字。這是大災難後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將是大悲痛後的大團結。
天佑中華,天佑災區。從來大難興邦,手足同胞之情將我們系於一脈。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條迎風飄揚的黃絲帶,高懸中國。這條上書SOS的黃絲帶,是親人離散後的求助標志。那些身在震區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所要竭力尋找的離散於災難、血濃於水的親人。
當悲傷傾盡,有我們眾志成城;當淚盡血續,有我們守望相助。若此,則天變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們仍將因此獲得文明與前行之力。

❷ 中學的思品小論文(500字)

摘要 :

中國最終要建立起「和諧社會」, 胡錦濤主席指出:「人人享有發展的新世紀」。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教育。沒有和諧教育,就沒有和諧社會;同樣,沒有和諧社會,也就沒有和諧教育。和諧社會與和諧教育是同步發展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有關「和諧教育」的論述,對我們都有所啟發。

隨著中國整個教育「新課改」的快速深入,新理念中有了一些教育語言符號,如「極端的應試教育」、「新課改」「、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和諧教育」。和諧社會是依賴法律和道德調節社會利益沖突的社會;法律制度是通過民主政治建立的,道德是建立在民族優秀文化長期積淀基礎上的。而「和諧教育」則是:和平教育與發展教育密切相關。學校教育中的每一個課程都應當滲透和平教育。和平教育原理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中。和平教育應當是人類共同必修的終身課程,是在全球實現和諧教育的重要途徑。

南北朝時期的文豪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道: 「……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 這是那一時期( 「 原始、理想中 」 )的和諧社會模式。

和諧社會以人為本,是把人作為政策思考邏輯起點的一種社會價值體系。根本出發點是為了人的權利、尊嚴、需要、成長、發展以及最終實現人的價值。從勞動及社會保障的角度看,充分就業、勞動關系和諧、社會保障公平,是決定一個社會和諧的三個最重要因素。馬克思在論述「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時,間接為人類描繪了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階段,個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組成部分,人們之間相互協作,實現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形成「自由人聯合體」,所有資源和財富,包括個人勞動力,都既是公共的,又是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將其個人勞動力與聯合體的客觀要素相結合,通過勞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在消費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可以說是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

當今,人類所遭遇到 「 發展困難 」 、 「 全球性危機 」 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貧窮和兩極分化同步增長現象分不開的。當代人類嚴峻的生存境遇激發著海內外學者從理論上反思和追問揭示出,人的活動所創造的人為世界,既可能是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人性化世界也可能是限制和束縛人的異態化世界,問題不在於要不要發展,而是在於怎樣的發展。

我們知道,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說:教育是社會發展基礎的重要的組成因素之一。而現實中,我們的教育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 諾貝爾獎 」 至今無人獲得、 「 科技創造幾乎是零 」 、 「 極端應試教育 」 (基礎教育中的)嚴重地摧殘著我們中小學的師生身心健康,使得我們的中小學生中大面積的厭學、輟學,他們飽嘗 「 考試 —— 失敗,再考試 —— 再失敗 」 的痛苦;他們在一次次的人為造成的 「 失敗 」 中喪失了學習的信心,甚至也喪失了做人的信心 …… 。自古以來,我國封建主義社會時期 「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 ,以儒家思想文化作為教化後代的主要學習內容,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為歷代封建王朝所用的士大夫,維護封建帝王對人民的統治。教育人者為父為師都要後生學子們讀 「 四書 」 、念 「 五經 」 ,以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利祿,榮宗耀祖,教育的價值觀是 「 學而優則仕 」 。受教育者在這種教育價值觀的教誨下, 「 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 」 ,讀到頭懸梁錐刺股,才是人們贊賞的榜樣。若有不屑此道者,即使是集大觀園里三代人寵愛於一身的賈寶玉,也要被打得皮開肉綻。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教育,不但是以社會為本位的,而且已經狹窄到就是 「 官本位 」 的教育。

中國的基礎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症結,就是中國以僵死模式為特徵的殘酷的應試教育制度。中國的基礎教育表現出來的種種弊病,從教育亂收費到佔用學生的假期補課,從學生身體被搞壞到個性被壓制,到學生自尊心被毀滅甚至自殺,從考試作弊到教材買賣中的腐敗,從應試教育日趨強化到素質教育只喊不做,所有這些現象,都是這個教育制度與教育本體產生嚴重的偏離(不和諧)。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枝葉花果遭到蟲害的問題,而是根子腐爛的問題。沒有素質教育的空間,我們就無法以多元化的社會需求來調整我們的教育,而這就把我們的教育逼向了死路。高考的殘酷競爭直接控制了我國的基礎教育。 「 一考定終生 」 ,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孩子被擠落橋下。並且,大學畢業即失業 —— 教學與實際工作嚴重脫節;從教育質量來說,我們的應試教育摧殘學生,因此大量家庭只好將幾十萬孩子送出國學習,每年大量的外匯流出中國 …… 。這都反映出教育改革嚴重滯後。

小時候我的一位中學老師曾對我說:「 語文語文,多讀會寫。讀多了好文章就會寫了。」 我認識一些作家,他們談經驗,仍然是逃不出 「 多讀多寫多想 」 這幾個字。但是,現在的語文是怎麼教的呢?我認識一位學校高三語文的把關老師,他是最會訓練學生語文考試的名老師。他告訴我他的辦法是: 「 根據考試的知識點,一個點、一個點地磨學生。成語是一個知識點,那就好好練兩個星期的成語。拼音是一個知識點,但占考卷分數比例低一點,那就練上一個星期。什麼是語文課,做試卷,改題,改錯,重復記憶,訓練學生注重考點的能力。考試的絕竅是,多做試卷題,多復習試卷題。 」 這樣的應試教育經驗,將學生變成了 「 考試機器 」 ;不是在教語文,而是在教如何考語文試,這對學生的思考和寫作能力完全是一種破壞。我們有位數學老師說: 「 數學學習,重要的是學習數學思維方式。而數學思維方式,首先就是相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之間,都有數學的關系,這個宇宙是由數學規則組織起來的。其次,就是要學會去找這種數學關系,能找出一對數學關系來,就是偉大的科學家。宇宙自然的奧秘,就體現在數的關系的奧秘之中。但是,我們這些數學教材,只是將過去的科學家找出的數學關系告訴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好考試,而不是刺激學生的數學興趣,不是刺激學生去找自然萬物的數學關系的興趣。物理所學的,就是物理現象的數學關系。化學所學的,就是化學現象的數學關系。 『 數 』 穿透一切。但是,我們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之間,根本沒有密切的聯系,各教各的,學生看不到其中的根本性聯系。無聊的考試破壞了學生的興趣。我要當好老師,首先就要以考試為中心,也就是說先破壞學生的科學興趣。 」

我國現代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時期,都有為適應社會需要而確定的內容。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教育是面向廣大民眾的,通過教育,喚起民眾的覺醒,團結民眾斗爭,為革命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解放後的教育方針是為青少年學生制定的,仍然是培養 「 為政治 」 的人、 「 為建設 」 的人。 「 這種目的觀,究其實質就是把人當做一種手段或工具來塑造,以國家、社會的名義壓抑甚至抹殺人的個性,忽視個體的需要,否認個體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 極大地束縛了人的發展,更談不上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但既便如此,我們的師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換來的是 —— 創新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的 「 書奴 」 。以至於外國的 「 大老闆 」 們譏笑我們的教育道: 「 你們的教科書比我們厚,你們的學生學習的知識比我們多,但你們卻仍然要進口我們的產品,買我們的專利 …… ! 」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教育要「保持兒童的天賦」。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一切天賦能力或力量和諧發展。」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傳統學校的重心是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或是其他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惟獨不在兒童的天性之中。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教育對象,但傳統觀念使我們對教育對象的認識,僅僅是把它作為缺少生命的知識容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其次,我們的教育過程並沒有從對象的生長和生成規律去設計;再次,我們的教育常常為社會習俗所左右。從而偏離了教育對象的本體。上述這些看法,都曾經長期被我們當作資產階級教育家反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教育目的而進行批判。即使現在我們正吸收著他們的觀點,有專家學者的探討和教師的吶喊,但尊重兒童生命個性和生長規律的教育,仍然沒有在我們的教育方針、教材、教學評估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們已開始嘗到了長期以來以社會為本位的教育的苦果。我國的孩子從兒童到少年這一人生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基本上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授,在全國統一的教材下,年復一年地過各年級考試的關,千軍萬馬過高考的獨木橋。這其中培養了一批批 「 考試英才 」 ,不僅每年都出那麼多省市的高考狀元,就連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也數我國成就最輝煌。但我們的教育由於缺乏了人文的關懷、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個性的張揚,沒有讓兒童、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的土壤,一個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尚未培養出一位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就連孩子在夏令營活動,出國交流學習的活動中,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動手動腦的能力、想像創造的能力無一不在外國孩子的面前敗下陣來。我們的教育已經萎縮到只能培養一批批 「 矮小化人才 」 。這樣的結果怨誰,只怨 「 在教育價值取向上,我們過去只強調教育的社會價值,而忽視教育促進人的潛能發展的內在價值,只關注教育的派生價值,只看到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而很少看到教育對人自身發展的促進作用。 」 我們可以說: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只有在 「 以生為本 」 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才能有效地進行。

「和」、「諧」這兩個中國字,最早出現在《管子》一書中,書中寫道「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能傷之。」這段話的意思是:有道則和,有德則合,有「道德」則「和合」;有「合和」則「和諧」,有「和諧」則「團結」,有「團結」則「成功」。所以,「和諧教育」的釋義應是: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和諧促進團結和成功,並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全民終身教育,這才是「和諧教育」。古代希臘的傑出哲人都提倡和諧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蘇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識和德行的關系以及教育在培養德行中的作用。席勒在《美育書簡》中寫道:「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後一種教育目的在於,培養我們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蔡元培先生最先提出「五育並重」的教育思想,這「五育」是: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在中國大陸,近半年世紀來強調的「五育」是:「德、智、體、美、勞」。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出「適應自然」作為教學的根本原理,以求得教學過程的和諧。後來的教育學家又拓展了「適應自然」的內涵,包括了「適應社會」、「適應個性」、「適應思維」,這才能達到教育的和諧。「和諧」常常指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協調,相互之間關系的協調。世界公認教育的「四大理念」:「國際理解、回歸生活、關愛自然、教育民主」。世界公認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中國提倡的素質教育主張提高人的「四大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中國新課程改革提倡為所有學生打好「四大基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態度、基本方法。」中國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針是: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所以,「和諧教育」的釋義應是:教育的「四大理念」、「四大支柱」、「四大素質」、「四大基礎」以及「五育」中的每一項都是不可或缺的,「和諧教育」即是「全面發展的教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貝爾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專題寫了一本書《和諧》。他認為:世界經濟在經歷「數量時代」、「質量時代」之後,正在走向一個新的「和諧時代」。書中論述了「和諧時代」的特徵是:直接獲取信息、便利的經濟、重視人格化、建築式組織管理、從協作求價值、技術融合和復興環境。「和諧時代」即是走向「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重視知識生產、知識創新,把人當作人,強調人的和諧發展。所以,「和諧教育」的釋義應是:適應世界走向「知識經濟」,走向「和諧時代」的教育,應是重視人格化、從協作求價值、技術融合和復興環境等為特徵的「和諧教育」。

科學是認識世界,探究自然之奧秘;技術改造世界,設計出人類需要的產品;人文是認識和改造人類自身,實現主體價值。科學和技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密切相關。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科技知識和能力,增強科學技術素養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識和能力,增強人文素養的教育。

將「科學、技術、人文、和平」四種教育整合起來,是實現整體層次的和諧教育的必由之路。即,和平教育。

在小學、中學、大學各級各類學校中都有必要進行和平教育。主要的途徑應當是在各門學科教育中自覺地、滲透地進行和平教育。在各門學科教學中總要涉及「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的沖突事件。如何評價、判斷和理解這些沖突事件,是滲透式地進行和平教育的好內容。根據系統科學之原理(反饋原理、有序原理、整體原理)的啟示,即:教師應當主動應用如下三條原理講評各種沖突事件:

1 .互動地認識沖突和解決沖突(互動)——寬容原理):沖突雙方都應「設身處地」,「將心比己」,彼此溝通信息,用寬容包容的態度去解決沖突。

2 .發展地認識沖突和解決沖突 ( 發展——雙嬴原理 ) :沖突雙方要有遠見地看到共同利益,尋找雙嬴之道,用理性和智慧戰勝各種沖突。

3 .整體地認識沖突和解決沖突 ( 整體——平等原理 ) :教師在講課時,要設想是「全人類都在傾聽」,要實事求是,力戒偏見,貫穿民主平等的精神。

總之,和平教育與沖突解決,兩者是緊密相關的。和平教育原理,不僅可以應用於學校教育中,也完全可以應用於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20 世紀存在的社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許多家庭的健康。戰爭、災害和社會動亂,造成成千上萬的家庭破壞;暴力、吸毒與精神污染,造成許許多多的家庭崩潰。人們自身的價值觀念的負面變遷,也引起了各類家庭的麻煩和困難。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結構,正在發生著「癌變」。這引起了各國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面向 21 世紀,我認為,從家庭教育到社會教育,從兒童教育到成人教育,都應該貫穿和平教育。在倫理、責任、審美、宗教,這些廣義的課程中,都必須滲透和平教育。孔子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自己想生存也幫助別人生存,自己想發展也幫助別人發展。」上述「孔子原理」的逆否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別人這樣對待我,我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孔子原理有助於人們互動地認識沖突和解決沖突。上述原理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將心比己」,「設身處地」。進行倫理教育應當通過具體事例,讓人們自覺遵守上述原理。將「孔子原理」應用到「家庭」,則由「倫理教育」深化到和平教育,使家庭較為穩定,使社會較為穩定。

並且,學校的和諧教育(和平教育)只有向「以生為本」的目標努力才能健康發展

當今,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國際上現代科技、文化發展的開放化,迫使各國在新世紀的競爭中更加關注教育發展的戰略。我們已經落後,我們不能貽誤時機再落後。推進素質教育已是我國教育的國策,素質教育從星星之火已開始成燎原之勢,國家全力推動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啟動。盡管目前高考改革尚待時日,追求升學率的社會要求迫使學校處於兩難境地,但我們一批批重點學校、實驗學校都已經對自己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要求,「培養站直了的中國人」「培養面向世界的中國人」等提法已成為一些學校的目標。以學生為本的情感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的實驗已遍地開花。位卑未敢忘憂國,我們一大批校長、教師都在沉思、都在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早就提醒我們:「在我們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體質健全應當合而為一。教育者的本領和藝術,在於他每時每刻都能夠清醒地把握住這種和諧發展的實質。」在目前的情況下,筆者以為:除去家庭、社會也要與學校教育和諧配合的因素外,單就學校的和諧教育,主要包含著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學校教育的目的要使受教育的學生得到全面而和諧的發展。全面發展是指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能發展,不可或缺,但不一定是平均發展。和諧發展是指學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相輔相成,如生理和心理的協調發展,各學科知識的協調發展,增強知識和提高能力的協調發展,思想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協調發展,認同共性和張揚個性的協調發展,繼承傳統和大膽創新的協調發展,等等。同時,和諧發展里還包含著有序地發展,就是要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的特點,來設計教育和教學活動。二是學校的教育方法要和諧,即各種教育方法要配合得當。教育方法要講究科學性。就要符合學生生長和生成的規律,要尊重生命的差異,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少一些一刀切的要求,多一些分層推進、單個指導。讓每一個學生在我們的教育中,學習的天性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開發。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學生,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學生,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推斷學生。教育方法要講究藝術性,就要在施教的過程中,主動運用教育美學的原理,用尋找美的視覺看待學生,用微笑親切的姿態面對學生,用賞識贊揚的語言激勵學生,用關心愛護的真情實意感化學生,用引人入勝的教學設計打動學生。教學方法要講究協調性,就要做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相互配合,各科老師之間達到默契,教師的課堂教學可學習運用「和諧教學法」,「力求使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以及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始終處於一種諧調、平衡的狀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三是要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要建設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環境美,是由於能喚起愉快情緒的天然造化與人工創造的和諧促成的。我們竭力使孩子能在校園里到處都看到自然美,而且感受到是由於他們為此付出了辛勞而變得更美。當孩子周圍的件件東西都沒有顯得過於惹人矚目而是處於似乎不易察覺的情況下,它們便可以和諧地構成環境的總的美學氣氛。」要建設親切和諧的人文環境。學校要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就要千方百計營造學校的文化氛圍,從牆面、標牌到板報、櫥窗,讓每一處可書畫的地方都起到宣傳進步文化的作用;從校報校刊到校廣播站(電視台),讓每一個可利用的傳媒工具都發出鼓舞學生上進的聲音;從科技節到藝術節,到各種游覽外出,讓每一次活動都成為學生展示才華、創造出新、鍛煉能力的機會。只有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學生才能各取所長、各顯所能、各盡其力,使自己協調發展、茁壯成長。學校更要注意在領導者和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民主、平等、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良好風氣。增強學校的親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從而使學生在其中培養出優良的人文精神。

學校的和諧教育(和平教育)只有靠「以生為本」的策劃才能更加有效。

我國長期以來「社會本位」的教育價值取向,形成了只重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學過程中只有教材的權威,教師的權威,學生只能聽從、識記。教材、教法與兒童自身的需要沒有聯系,與他們的生活、情感、經驗沒有聯系。當前高考的應試壓力仍由高中向初中、小學傳遞,小學生的書包越背越重,作業越來越多,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兒童、青少年厭學、棄學的情緒越來越高。這些因素都使兒童學習的天性被消蝕,想像的火花被撲滅,美好的情感被扭曲,創造的潛能被扼殺。當這些學生學習的主體價值不能實現時,全面而和諧發展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話。

我們進行和諧教育(和平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時,應該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長江日報》、《中國教育報》、《山西日報》社論、教育問題評論等;《人民網》、《新浪網》

❸ 初中政治小論文800左右的

火紅的燈籠掛起來,歡樂的歌兒唱起來,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春節如約而至的到來了。下面,讓我們去作個春節社會調查吧!Let us go!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家人團聚,歡天喜地的日子。大部分人走訪親戚,互相送禮也是不可少的。
當今社會,春節送禮,許多人已經司空見慣了。那多少人認為"送禮"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呢?調查顯示:68。5%的人認為"送禮"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內容,僅有8。9%表示"送禮"並非春節必不可少的內容,有22。6%的被訪者表示不好判斷。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既然大部分認為送禮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那麼今年春節送什麼禮物好呢?其中,50%的人認為送食品合適;35%認為送保健品高雅;10%認為送煙酒茶類時尚;5%認為送什麼也無所謂。
在與被訪著的交談中可以了解到,大家認為「送禮」往往會讓人在人情往來上有點累,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幣的「支持」。
據有關資料表明,我縣一個中等家庭月收入大約為800元左右,而在調查中,受訪者的春節消費額度,在400元以下的佔19。5%;400—600元佔35。8%;600—700元佔21。5%;700—800元佔12。2%,800—1000元佔9%;在1000元以上的佔2%。調查表明,23。2%的家庭,春節期間大約將消費一個月的家庭收入。
過春節,當然也少不了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如今社會,孩子們的壓歲錢在600元以上的佔40%,在500元左右的佔50%,在300元以下的僅佔10%。
「春節黃金周」期間,少部分人會借著這個機會,出去散散心,去一些山清水秀,環境幽雅的地方去過這一年一度的春節,當然,這也少不了人民幣的支持,旅遊消費額在1000元左右的佔20%,在3000元左右的佔45%,在5000元左右的佔35%,看來,春節旅遊這也是一筆大消費啊!
看,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熱鬧非凡,聽,鞭炮聲,嬉笑聲,共同編織著春節的歡樂歌!

❹ 初中政治論文話題哪些好

XX是把雙刃刀
環境之重
蒼穹之中
讓座行為等等都可以,抓著生邊的小細節,簡略明了,不要誇誇其談,長篇大論自己動動腦就迎刃而解了。祝你快點寫出一篇好文章!

❺ 求幾篇中學生政治小論文例文

「零花錢」不容輕視(政治小論文)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日益富裕起來,孩子們的零花錢便也在不止不覺間不斷上漲,有的甚至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地步。
遠的不說,就說我們班吧!班裡有些男生女生,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可是對於穿著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書包,「SONY」的MP3……真可謂集名牌於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會帶有上百塊的錢,用於所謂的「吃喝玩樂」,泡網吧,打游戲,看色情錄像、結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這種例子在如今的校園中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經濟狀況與之前相比有了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其中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傳統中,父母們都會用零花錢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比如:勤儉節約、財務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點零花錢家長也不會放在心上。但這種超前消費意識是不適合中學生的,將給他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首先,會促使他們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第一,吃零食的習慣,尤其是初中學生,一旦身上有了錢,見到喜歡吃的零食便會毫無節制地買。一些學校的校門前就有不少賣零食及飲料的小賣部,周圍還有很多擺地攤的,賣些廉價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經對身體無益了,更何況這種環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無食品。這樣一來,不但浪費了錢,更重要的是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二,浪費的習慣。許多學生自以為有的是錢,所以對很多東西都不珍惜。比如,買了豐盛的午飯一句「沒胃口」就原封不動地「回收」了;早餐的饅頭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給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們會滿不在乎地說:"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錢。"但他卻沒有意識到,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他瀟瀟灑灑所花的錢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從而引發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頓幾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擺一桌幾百元,看誰更有風度。現在的孩子誰手裡要是沒幾個零花錢,看著同伴經常拿著錢去買這買那,總是羨慕得很,又尷尬的很。這種羨慕、尷尬處理得好那是幸運,若是處理得不好,帶來的後果將不可想像。4月12日江北區一名約7歲的女孩哭喊著要跳樓。不為別的,就只是為了從父母那得到零花錢。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義,以金錢或能換取金錢的一切作為自己的鍾愛。
再次,會給其他人樹立不好的榜樣,給他們的父母造成壓力。有的孩子由於心理還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別的同學有那麼多錢用,於是也向父母要。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錢。我相信,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為了滿足孩子,甚至維護他們的「尊嚴」,他們只好省吃儉用地擠出一點來給孩子。可孩子並不心疼,錢花到不該花的地方,還嫌不夠。
第四,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觀,以為「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不知道應認真學好知識,不懂得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嚀囑咐,老師的教誨當成「耳邊風」,只懂得吃喝玩樂,腹中卻空空如也。更是忘卻了將來有獨立生活,贍養父母,為社會作貢獻的責任。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對富裕的,但誰也不能保證將永遠富有,倘若已經養成了奢侈的習慣,將來要如何面對貧窮呢?也許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過去,但有的人卻會難以自拔。前不久,報紙曾經報道,廣州一名14歲的中學生在潛入同字家中盜竊被發現後,向同學的母親狂刺38刀實在是慘無人道。
身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願給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長們該給孩子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味地給錢顯然是錯誤的,而應該給他們以知識和正確的引導。金錢是把雙刃劍,用得不好就傷人———家長們對此一定要有充分認識。在處理孩子的零花錢問題上,家長首先要牢記:零花錢,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養勞動意識。家長可以把零花錢作為一種獎勵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麼家務勞動,學習上取得了什麼成績或進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約定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作為零花錢。讓孩子形成勞動最光榮的觀念。
二是培養合理的消費觀念。花錢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就像學游泳一定要親自下水一樣,不讓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錢,他們就學不會合理消費,這對他們以後走上社會,獨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養自立能力。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給孩子零花錢是孩子的「成長需要」。讓孩子自己乘車、買文具、買圖書,其重要意義是通過「購買」這種最基本的社會生活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專家建議,至少在孩子七八歲時,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數額。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財知識,如消費、儲蓄等。
零花錢是每個家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何對待「錢」,是人生道德大廈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對零花錢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其成年後道德的形成。作為父母,首先,絕不能在經濟上放縱孩子,從小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礎上,教會他們如何消費與分配零花錢,掌握一些基本的經濟知識。一句話,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❻ 急需幾篇初中政治小論文

「零花錢」不容輕視(政治小論文)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日益富裕起來,孩子們的零花錢便也在不止不覺間不斷上漲,有的甚至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地步。
遠的不說,就說我們班吧!班裡有些男生女生,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可是對於穿著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書包,「SONY」的MP3……真可謂集名牌於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會帶有上百塊的錢,用於所謂的「吃喝玩樂」,泡網吧,打游戲,看色情錄像、結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這種例子在如今的校園中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經濟狀況與之前相比有了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其中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傳統中,父母們都會用零花錢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比如:勤儉節約、財務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點零花錢家長也不會放在心上。但這種超前消費意識是不適合中學生的,將給他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首先,會促使他們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第一,吃零食的習慣,尤其是初中學生,一旦身上有了錢,見到喜歡吃的零食便會毫無節制地買。一些學校的校門前就有不少賣零食及飲料的小賣部,周圍還有很多擺地攤的,賣些廉價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經對身體無益了,更何況這種環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無食品。這樣一來,不但浪費了錢,更重要的是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二,浪費的習慣。許多學生自以為有的是錢,所以對很多東西都不珍惜。比如,買了豐盛的午飯一句「沒胃口」就原封不動地「回收」了;早餐的饅頭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給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們會滿不在乎地說:"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錢。"但他卻沒有意識到,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他瀟瀟灑灑所花的錢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從而引發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頓幾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擺一桌幾百元,看誰更有風度。現在的孩子誰手裡要是沒幾個零花錢,看著同伴經常拿著錢去買這買那,總是羨慕得很,又尷尬的很。這種羨慕、尷尬處理得好那是幸運,若是處理得不好,帶來的後果將不可想像。4月12日江北區一名約7歲的女孩哭喊著要跳樓。不為別的,就只是為了從父母那得到零花錢。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義,以金錢或能換取金錢的一切作為自己的鍾愛。
再次,會給其他人樹立不好的榜樣,給他們的父母造成壓力。有的孩子由於心理還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別的同學有那麼多錢用,於是也向父母要。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錢。我相信,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為了滿足孩子,甚至維護他們的「尊嚴」,他們只好省吃儉用地擠出一點來給孩子。可孩子並不心疼,錢花到不該花的地方,還嫌不夠。
第四,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觀,以為「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不知道應認真學好知識,不懂得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嚀囑咐,老師的教誨當成「耳邊風」,只懂得吃喝玩樂,腹中卻空空如也。更是忘卻了將來有獨立生活,贍養父母,為社會作貢獻的責任。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對富裕的,但誰也不能保證將永遠富有,倘若已經養成了奢侈的習慣,將來要如何面對貧窮呢?也許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過去,但有的人卻會難以自拔。前不久,報紙曾經報道,廣州一名14歲的中學生在潛入同字家中盜竊被發現後,向同學的母親狂刺38刀實在是慘無人道。
身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願給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長們該給孩子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味地給錢顯然是錯誤的,而應該給他們以知識和正確的引導。金錢是把雙刃劍,用得不好就傷人———家長們對此一定要有充分認識。在處理孩子的零花錢問題上,家長首先要牢記:零花錢,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養勞動意識。家長可以把零花錢作為一種獎勵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麼家務勞動,學習上取得了什麼成績或進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約定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作為零花錢。讓孩子形成勞動最光榮的觀念。
二是培養合理的消費觀念。花錢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就像學游泳一定要親自下水一樣,不讓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錢,他們就學不會合理消費,這對他們以後走上社會,獨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養自立能力。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給孩子零花錢是孩子的「成長需要」。讓孩子自己乘車、買文具、買圖書,其重要意義是通過「購買」這種最基本的社會生活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專家建議,至少在孩子七八歲時,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數額。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財知識,如消費、儲蓄等。
零花錢是每個家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何對待「錢」,是人生道德大廈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對零花錢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其成年後道德的形成。作為父母,首先,絕不能在經濟上放縱孩子,從小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礎上,教會他們如何消費與分配零花錢,掌握一些基本的經濟知識。一句話,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添加評論

❼ 初中生思品小論文 2000字

kgu

❽ 初中政治小論文題目怎麼擬題目

本科生畢業論文基本算得上是第一次正式的論文寫作,所以不妨參考一下正式的一些論文:
(在Google上面隨便打了一個關鍵詞搜索的論文題目,Google學術非常好用推薦大家找方法使用)其實看多了選題就會大概明白論文題目的選擇方式。
1.前期准備
准備畢業論文的題目並非是畢業前該做的事,其實在整個大學階段都會埋有伏筆。
這個時候只需要回想一下在整個大學階段遇到過什麼感興趣的學科,有什麼感興趣的方向。
這個階段做的是:確定畢業論文選題的一個基本方向。
2.中期准備
當你中期的時候已經有了方向的話其實已經很好辦,通過這個關鍵詞去查閱書籍或者論文都可獲得很多靈感。 其中查閱書籍可能花的時間相對而言比較多,推薦的是查閱論文,記得中文和英文的關鍵詞都查一遍,可以獲得更加多樣的結果。
尤其是一些論文在文章中會指出本文有哪些局限性,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論證等等,這些往往是非常詳細的研究點,如果有條件可以直接作為論文題目。
這個階段要做到的是:在整個學科和方向的大框架內,選好自己的論文的著手點(初步選題)。
如果你這個時候還沒有方向,那在這個階段,可以去看一些學術類節目或者雜志之類的,找找靈感直接切題。或者是跟你的導師或者師兄師姐聊聊學科的前沿發展或者近期的學術動態,甚至與向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取經看看他們當時寫作的時候有沒有一些考慮過但沒有最終落實的選題可以作為自己的著手點。
3.後期開題
如果前面階段你已經充分准備基本確定了你的題目,那麼這個階段就是細化一下題目,具體而言就是對自己的題目做一些限定和明確,這樣的限定和明確會為你的寫作過程減去很多彎路。
舉個栗子:
這一篇文章中,能否把營銷渠道行為理論這個結合點換成其他的呢,能否把企業這個大類加一些限定比如限定在中國的海外企業呢,以此類推。
這個階段做的就是:限定和明確自己的題目並開始寫作。
如果這個階段還是沒有準備好或者還是沒有找到靈感,那你可以直接找到你的導師,看看他們有沒有推薦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