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活著」的論文
這個問題你可以先把活著好好讀一下
② 余華《活著》論文提綱
一: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2、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物態煉、完整,應闡亮仔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敬螞汪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③ 活著需要什麼作文標題
活著需要勇氣
人活著是要有些勇氣的。我說的勇氣不是那種類似見義勇為的氣魄,我說的只是勇氣,比如異想天開,比如白日做夢,這都是要有勇氣的。
這個時代需要勇氣——將聾子治成啞巴的勇氣。呵呵,我覺得象我這種學理工的人最有冶煉出這種品質的潛力,就象學歷史還學的輟學的Carly Fiorian竟然可以作為CEO領導著名的惠普公司的大業一樣,以人們最通常的想像力豈能製造出這種事實?所以,如果有一天我逼的一定要到一個計算機公司求職的話,當面試是有人問我:「計算機可以煮咖啡嗎?」我肯定不會猶豫,馬上回答:「別說煮咖啡,連燉雞都可以。」——我就是靠這種勇氣混到今天的,並且還有可能要靠這種勇氣繼續混下去。 我說過,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出國的。從我身上,深刻的證明了一個道理,有些人的小幸運,所帶來的小成功(姑且用這個詞吧),不一定基於什麼遠大的志向,有時候甚至連冠冕堂皇的動機都沒有,他的起因就是因為有些無聊,想能出點新意給自己樂樂。 說實話,盡管我的檔案關系放在人才交流中心,說起來也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實際上,看我的生存狀態,不就是個待業青年或者無業遊民嗎?但我一點也不羨慕那些端著鐵飯碗,天天倒公車、擠地鐵上班的人。那樣的生活乏善可陳,對我沒有任何沖擊力。他們的世界有限,他們的視野有限,他們的夢想有限。我覺得我就是這樣一個做著夢的無業遊民。 到了21世紀,社會上很多象我這樣既不塌實,同時還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我想,我們並不頹廢,我們只是在等待一個屬於我們的機會。但是,你若一定要問我些為什麼和我到底想要什麼的話,我的回答肯定是不知道。 我不騙人。為什麼要騙人?我不想說的話我可以不說,我不要一點點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女騙子。 衛慧有一句經典的話——你要跟瘋狂的人瘋狂,跟坦誠的人坦誠,千萬不能顛倒了對象,否則就是有病,麻煩就大了。
④ 以活著為話題的議論文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一個小孩,有人會叫他神童,但有人卻說他自作聰明。一天,小孩來到河邊,看到一個老翁在細柳下垂釣,在老翁的魚籮里已經是滿滿的一籮,小孩很是喜歡,老翁看見小孩也很喜愛,決定將這籮魚送給小孩,可是讓我們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這籮魚,那麼你知道小孩對老翁說了什麼嗎?他對老翁說:」把你的魚竿送我吧!」.古語曰:「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當我看到這一論題,就記起一次無意中翻閱了語文教師的《黃岡中考精典》,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中央電視台少兒節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幾個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兒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為什麼飛成一條線?」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們怕回家迷路!」我驚訝極了:孩子們的想像力是多麼的豐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顆想像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無情的扼殺了!鞠萍姐姐和孩子們仍在一問一答的唱著:「小貓咪為什麼總愛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沒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氣球為什麼飛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為它要抓小鳥。」「為什麼吃飯的時候不能把書看?」「我知道!我知道!因為會把書兒一起吃掉了。」我一面驚訝孩子的奇特想像力,一面感慨著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樣溫柔的話語否定孩子們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據說西方國家的學校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想方設法發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我國的教育則地要求學生循規蹈矩,進行理性的冷靜思考,以至學生常常在「正確答案」面前如履薄冰,舉步維艱,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師斥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學習態度呆板,枯燥,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點兒靈活的理解都沒有,只有死記硬背的標准答案,以求萬無一失。久而久之,一個個學生經過嚴格規范的學校教育後都變成呆頭呆腦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學習的機器,哪裡還會有半點想像力創造力可言。也許是自己從事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許自己是剛走上講台不足三年的充滿激情的老師,所以,在我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我小心翼翼的看著我的學生,肯定著他們的每一句話,就象捧著一點稚嫩的脆弱的想像力的火種,生怕一不留神它便熄滅。因為我相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孩子的嘴,使他們能談;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們能接觸社會自然;解放孩子們的時間,使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使學生自覺、主動的學。葉聖陶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這些告訴我們教育要教給學生掌握方法,要學會靠自己去學習,這樣,就能終身受用。何謂「方法」?「方法」指的是關於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學習是動腦的事,所以我們要注重掌握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為學生,要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師,要授人以魚,畢竟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角色沒有改變,學生處在求知的狀態,需要正確的認知引導,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教師更應該授人以漁。就是說,教給學生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鍛煉獨立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新穎、富有創見的觀點,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干中學,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里所說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所有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充分證明:只有讓學生感覺到別人在關心他們,對正在學習的內容很好奇,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後得到適當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機會,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自己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結合我的思想品德課《感悟青春》我談談怎樣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學生在玩中學,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一.通過音樂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程標准下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內容簡單,知識淺顯易懂,如果說還象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那樣就會讓學生感覺到乏味,更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就告訴我的學生,我的課堂主導思想是「快樂與自由」,快樂的享受上課的過程,營造良好的民主的氛圍,自由的發表自己的主見,共同的探討。所以在學習這課之前,我採取《小鴨子》做操的活動,讓學生模仿,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展示和表現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進入角色,感受跳躍的青春。二.在課堂教學我變「灌輸」為指導式教學多年來,很多老師在課堂上,放不開手腳,代替學生思考,把思考的結果告訴學生,把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告訴學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更談不上創新和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們思想品德課堂上,對待同樣的一個問題,由於個體的不同,方法就不一樣,教師必須承認差異的存在,所以我決定在我的課堂上,變灌輸為指導式教學,創設教育情景,教會我的學生自己學會分析、概括、評價。在《感悟青春》這節課中,學生在青春成長過程中對青春的誤讀,我就利用三個具體的案例,校園綽號煞風景、衣服我型我酷、李宵的困惑來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角色,假如我是其中的主人翁我是什麼感受?通過思考、討論、聆聽別人的觀點中獲得靈感……在猜想、推測的過程中,老師是耐心的傾聽者,是熱情的鼓勵者,同學們不用擔心會說錯,在每次學生回答完問題,我都會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每次激勵學生大膽的思考,放心的發言,自信的體驗,快樂的學習,每位學生都經歷了自主學習、自悟自得、自我啟迪、互學互補的過程,體驗到了嘗試的快樂、合作的喜悅,同學們始終是學習的主角,就連最後的答案也是在同學們的討論中達成的,老師並沒有直接告訴正確的做法。在這樣主動探究的精神狀態中,學生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自然會得到迅速的提高。三.教學中允許差異的存在,通過參與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悟青春》這堂課我總共安排了六個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自我學習,自我體會,在教學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說在第一次和諧相處這個游戲中,要求男女生之間互相握手和對視三秒鍾,問到有的同學為什麼不願意與異性同桌玩這個游戲時,有的同學回答,因為他的手太冷了,有的說因為他長的不好看,因為他的手太臟,其實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原因,就不能非要求他們回答的是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個你老師想得到的答案,在字母暢想這個環節,更是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他們的意見的肯定,對他們思維的肯定,對他們答案的升華和完善,都是我們老師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理論的升華。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牢記古訓:送人之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之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不僅要培養學生從小成為能運用學習方法,去主動地獲取需要的知識、會學、善學的人,而且要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不要把他們培養成為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死讀書」「讀死書」的人。在這種自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優秀合格的人才。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青年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思索和實踐著。本文則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一、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二、培養學生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提高記憶效率;三、讓學生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能力。以此來講述我是如何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將新理念、新思想體現在日常教學中,同時如何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青年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思索和實踐著。一、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想要解決任何問題的前提,要先具備深刻理解問題和清晰分析問題的能力。於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例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課中,講到「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一課時,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只通過一個標題我們就可以讀出兩層含義,即一則「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二則「法律又與其他行為規范不同,它具有特殊性」。同時,基於對教材的分析,提煉出本課的重點即:法律的三個特徵和一個特點,使其清晰的講述給學生。書本的知識是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基本上以結構為大單元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使貫穿教學的認知主線是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學生在掌握知識時,除要對基礎知識點熟練掌握外,對於知識結構的掌握更為重要。因為掌握結構具有比單純掌握知識點要有更強的組織和遷移能力。當學生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結構時,他們便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也越來越強調考察學生對知識點聯系的能力。因此,我以自然界的樹為喻體,說明它有主幹,然後有枝杈,隨後是枝條,乃至最後有樹的葉片,以此來比喻所學的知識體系。在每一課學完之後,啟發學生獨立歸納總結每課的知識框架結構,使每課的主體內容都能條理清晰的映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幾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這一方法確實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二、培養學生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提高記憶效率。學習任何知識的前提,一定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心理學表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身心不斷的發展,人的記憶策略會由機械記憶逐漸向有意記憶過渡。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更是有許多知識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的,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覺得單調乏味,難以記住,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記憶效果也不佳,往往只是記住卻不會運用。教育心理學中有很多提高記憶效率,運用記憶策略的方法。於是,我在工作之餘,利用大量時間仔細研讀有關記憶策略的書籍,並有意識的將其運用到教學當中,來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例如:在初一政治教學中,講到「建立真摯友誼的基礎:真誠平等、互幫互諒、共同追求」時,通過觀察,我分別讓他們記三個字,即:「真、互、同」,運用諧音記憶法與每日大家耳熟能詳廣告中的「護彤」相聯系,並附加說明是「真」而不是「假」,使學生輕而易舉的將三點記住了。又如:初二講到法律的顯著特徵及主要特徵時,同學們常常容易將兩者記混。法律的顯著特徵——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法律的主要特徵——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於是,我便啟發學生觀察,「普遍約束力」的「普」字與「顯著特徵」的「顯」字,同學們驚喜地發現,「普」字上面是「業」下面是「日」,而「顯」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業」。這樣一來運用某些特徵進行記憶,一組巧妙的對應上了,另一組也自然不會寫錯。再如:利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初二第五課中環保單行性法規的名稱。我們的母親是「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的下面蘊藏著礦產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土地上有大片的森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土地上還有豐富的水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蒸騰會變成大氣」——《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五項法律名稱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記住了。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讓學生能又快又准地將所學內容記住這只是其一;其二,「授之與漁」教會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如何運用記憶策略更為重要,於是我利用活動課時間專門給學生講授記憶策略,讓記憶不再成為頭痛的一件事。三、讓學生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詩歌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僅描繪了情、景、事,而且其中也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體驗豐富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我便將詩歌這一文學作品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在講到「友情」時,我以李白的一首《贈汪倫》引入到教學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效頗佳。在講到初一有關「情緒」的內容時,我以《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引入其中,並結合她的紅顏薄命說明消極情緒對人的危害,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我寓情寓景的講述,換來了同學們會神的目光,彷彿空氣被凝固一般,那一刻不僅展現了詩歌的無窮魅力,也使學生加深了情感上的體驗。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我也進行了大膽地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為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等等,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對待教與學的關繫上,強調教的職責在於幫助,目的在於不教,而是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於是,在教學中,對於某些內容簡單、結構清晰的框題,我則大膽放手安排學生自己提前准備,體驗「我做一回教師」的感受,給大家講述課程內容,在課程的最後幾分鍾再由我進行補充、小結。此外,我還積極嘗試將小品劇引入到課堂當中來,例如初二講到「依法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一課,課前安排學生自編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護以短劇形式生動演義出來。這激活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體現了新課程中的創新精神。在區級公開課的展演上,受到了各校老師的好評。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新課程要求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重點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在新一輪課改到來之時,我會不斷學習、思考,並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以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探索,為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評論|1432011-02-2621:55盧氏李江怡|一級要有自學能力一群機械大四學生信心十足的走進教室,這是他們需要參加最後一次考試。教授把試卷發下來後,他們看到只有5個論述題。一個小時過去了,原來的眉開眼笑的表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難堪的表情。「這些都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誰把5個都答完了?」沒有一個人說話。「4個呢?"還是沒有人說話。「3個?2個?1個總做完了吧?」教授嚴肅的說:「即使你們完成了4年的工程教育,但還有許多問題你們不知道,你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⑤ 我是學中文的(專科)想以《活著》為中心擬題目,這是畢業論文的題目
論活著的真正內涵
活著真好
探討或者與生命的關系
⑥ 人生的主題是活著議論文800字
人生,一個朴實而深刻的字眼,人生是一個為自己而創造的過程;人生是一個讓自己發光發熱的瞬間。人生如書,一本深沉厚重的書,一本一輩子才能寫完,讀完的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寫好,讀懂的書。嬰兒在產房裡的第一聲啼哭便是書的序言,書的名字就是嬰兒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流逝,小生命在慢慢長大,人生之書也漸漸成篇,其中有過輝煌,也有暗淡,有成功的足跡,也有歪斜的腳印,歡愉跟淚水同在,激情與失落共存。寫好、讀好人生這本書,需要奉獻自己的全部甚至寶貴的生命。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為了『把人生變成一個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在實驗室里耗盡了她所有的精力,終於發現了釙和鐳兩種放射性元素,實現了她人生科學的夢。世人景仰的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以他無悔的人生,詮釋了人生的真諦。『人生是最美好的,就是在你生命停止時,也能以你創造的一切為人民服務』。從『清貧』的方誌敏到甘做『小小螺絲釘』的雷鋒,從『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焦裕祿,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卻將個人的安危得失拋之腦後。他們無須置身事外、逃避現實,更不屑於在故弄玄虛的吟唱中顯示清高,對人生信仰的不懈追求和對名利得失的淡然處之,構成了他們既光輝、偉大而又平凡、真實的人生,他們之所以能不慕虛榮,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是因為有著較常人更高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千千萬萬像這樣獻身的人和像這樣活著的人,他們真不愧是把人生這本書寫好了、讀懂了、讀精了。如今,面對市場經濟的茫茫大海,一些游戲人生的人,由於對人生的迷惘和困惑,把人生當成一場戲。他們說戲是人寫出來的,角色是人扮出來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似真,實是假,以假亂真。對人生這本書不屑一顧,生活中,在金錢和物慾的引誘下,自甘墮落,自覺或不自覺的誤入了歧途,造成終身的遺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都在不知不覺中寫自己的人生,也在不知不覺中讀自己的人生。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機關幹部,盡管職業不同、崗位不同,但所從事的事業都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價值不能以你是否是科學家、作家和領導者來衡量,環衛工人清掃馬路,他給我們的城市帶來了優美潔凈的環境,這就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平凡中體現出偉大。畢竟當科學家、作家和領導者的是少數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抱著一顆平常心,正確對待個人的得失名利,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拿得起放得下,在平凡的崗位上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在自然界這個復雜的環境中,我們每個人都在掙扎中撰寫自己的人生。人生這本書,你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都要非寫不可的、非要讀不可的,而且非要寫好,讀好不可的。是夢有相似之處人生是游戲,就是要開開心心,簡簡單單,許多事情不必太拘禮小節,沒必要太過於認真!所以失敗的時候,也沒必要過於懊悔,重新開始就可以了!其實我覺得那句更象是「人生如戲」。每人都在演戲,我們各自扮演戲里的一個角色。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們沒必要管著別人,沒必要在乎別人演的好不好,但只要我們自己演好自己的戲,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夠了!「游戲不是人生」,因該是與前面的對應吧!是說做人不能過於「游戲」,畢竟我們不能只顧自己。如果人生就這么平靜的過去了,正如一個游戲結束了,卻沒自己去懷念的地方!PS: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好高騖遠而素質不高的碌碌無為的人可能是,大多數老百姓不是的。人生是出戲是游戲,但不能游戲人生人就是一場游戲一場夢您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您認為人生是游戲,那麼您就會游戲人生。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態度,就會有不同的人生。一個人不同的時期,對人生有不同的詮釋。我相信「風雨無阻」這位朋友會在自己不同的時期有自己對人生不同的認知和詮釋。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您會想起我對您這個問題的回答。人生不是游戲游戲玩完了,可以重新開始,還可以作弊人生只有一次,完了就再也沒有了有點像,但也不完全是。不是。如游戲算是游戲但也有游戲規則。人生就是游戲,只要懂得了游戲規則那你的人生就會活出個樣來了人生如夢非夢,就看你看待人生時,是活在夢里還是現實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你盡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他產生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的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也許兩年三年,你長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一片陰涼,你能幫助別人即使人們離開你以後回頭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線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樹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活著死了都有用。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同學做人的標准和成長的標准你設的游戲,別人定的規則……一直兜在疑惑、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為了誰。人生如戲、演的好不好就全憑自己的造化了。人生如夢、猛的一回頭才知道人生兜是過眼煙雲。人生是一場游戲也好象是一場夢,籠統地說人生就像是個游戲啊
⑦ 以活著為話題的作文800
生的價值
人只有一次生命,但生命的意義卻不同,有的是偉大,有的是渺小。
——題記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生存。生存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追求!但是,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追求,有不一樣的嚮往。
還記得司馬遷說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開始,我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現在,我漸漸領悟到:人都是會死的,有人死的比泰山還重,有人死的比鴻毛還輕。
在人生的旅途中,會經歷許多事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人在人生中貢獻了許多許多。這種人,把自己的生命為別人而犧牲,他們死的比泰山還重。而有些人,走狗、貪官。這樣的人,死也活該!會遭到所有人的唾棄。這兩種人,相差太多。
我在報道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演講者拿出一張100元的鈔票,並聲明送給一個人。所有人都舉起了手。接著,他把鈔票揉成一團,接著問,誰又那張鈔票?依然有人舉起手來。最後,他把100元鈔票放在地下,用鞋去踩。此時,100元變得又臟又皺,第三次重復了剛剛的問題。還是有人舉手——這就是價值。人生就像這100元鈔票一樣,不管遇到什麼挫折與困難。都保持著自己的本色,這樣才會受人尊重。
人不僅需要保持本色,還要像許多愛國人士學習。縱觀古今中外,多少愛國人士把生命獻給了祖國:蘇武、文天祥、董存瑞、邱少雲等,不管生命是多是少,是長是短,他們的獻身是悲壯而慷慨的。
不錯,生命賦予人的只有一次,有些人卻賣國賣榮。深圳,一些人去撿外國人的硬幣,留美男子,去了外國一去不復返。這些人,永遠不值得人歡迎。
從司馬遷的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里回盪。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價值的人。
⑧ 關於作文的,題目是 《活著》 ,要600字的
人生就是一個輪回,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自身的價值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其它不相關的事兒活著。
為了尋找那種被世人所定義著的幸福,我在通往夢想的旅途中尋尋覓覓,錯過了無數美麗的風景與停泊的驛站。但始終堅信只要能擁有一次轟轟烈烈、舉世無雙的成功,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直到身心俱疲,直到驀然發現人性也有丑惡的一面,直到忽然明白我所追求的東西並非是我嚮往的,我才真正開始去思考—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工作、生活、責任、義務、親情之類的嗎?我陷入了一度的迷茫和絕望之中。
直到我品讀了余華的大作《活著》,居然產生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我才意識到我開始明白活著的真諦了。
《活著》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接著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卻因病去世;在接著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當生命中異常珍貴的溫情隨時間的流淌被死亡一點點撕得粉碎,福貴自始至終選擇堅持與忍受。雖然他無力拒絕生活賜給他的每一個苦難,但他能夠把他們看成檢驗靈魂深度的考驗,他能夠憑借自己生命的韌性和頑強去堅持努力地活著。這讓我想起了美國民歌《老黑奴》中的老黑奴,他一樣也承受著家人都先離他而去的巨大悲痛,但他依舊讓自己的生命站立著,沒有倒下。人生在世難免會有或大或小的挫折與苦難,選擇勇敢面對才能體現一個人的真正價值。畢竟,活著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著。
余華在書中告訴我們,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靜靜地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的確,工作、生活、責任、義務、親情等都是因為「活著」才能像花兒一樣綻放。人也只有活著才有意義,才有希望,才能創造奇跡與輝煌。
活著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著,行走在生命的消逝中,我不再迷茫,也不再絕望。
⑨ 急救:准備寫一篇關於余華《活著》的論文,題目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請大家幫我想想思路,和資料,謝謝了
面對苦難------摘自《面對苦難》 周國平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於痛苦。我只願有一種智慧足以使我不毀於痛苦。」
面對自然悲劇,我們有什麼呢?這里沒有舞台,只有空漠無際的蒼穹。我們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眾生。任何人間理想都撫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災人禍面前談不上什麼正義感。 我們面對的是沒有靈魂的對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優越自慰,卻越發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沒有上帝來拯救我們,因為這災難正是上帝親手降下的。我們憤怒,但無處泄憤;我們冤屈,但永無伸冤之日;我們反抗,但我們的反抗孤立無助,註定失敗。
然而我們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許,沒有浪漫氣息的悲劇是我們最真實的勇氣。在無可告慰的絕望中,我們咬牙挺住。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著,還得往前走。經歷過巨大苦難的人有權利證明,創造幸福和承受苦難屬於同一種能力,沒有被苦難壓倒的,這不是恥辱,而是光榮。
這是第二次看《活著》。第一次看完後,我已經哭得一塌糊塗,畢竟是經歷得太少了,書中福貴的生活足以摧毀我心中所有的光明。但很奇怪,我又不覺得他有多悲慘,甚至有時候還能感到一絲存活的愉悅,那時我覺得,人生可以過得像他那樣也無悔了,甚至到現在,我還是這樣想的,但是此時,我想到的卻是另外的一些東西:命。
當我讀完《百年孤獨》,讀完《活著》,我深信宿命。其實也不覺得自己是悲觀主義者,只是現實和理念是不同的。世界是被感知,而不是被認知的。什麼都已冥冥註定,甚至連我們努力的念頭也是,全部已有定數。但是,我們還是活在生活中,盡管有時真實的東西和我們所做的一切背道而馳,但我們還必須努力,因為我們還生活著。假如不遵循生活的道,那麼恐怕我們連思考的權利都會失去。
看完《活著》,腦海里縈繞不去的是那一條通向城裡的小路。忘不了福貴他爹蹲在糞缸上眯著眼睛看的那條路,忘不了福貴他娘扭著小腳一深一淺走過的路,忘不了家珍穿著水紅色旗袍走過的路,忘不了鳳霞無聲扯著福貴衣袖走過的路,有慶提著鞋子跑在那條滿鋪白雪的路,還有福貴牽著老牛,把影子拖得好長好長的那條路。 路永遠是那條路,不同的是,路上走的人不同了。福貴沒有選擇。在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人生是一場游戲,總想勝出,但到後來,一波又一波的苦難撲面而來,還沒有做好准備,一切已成定數。到後來,才恍然發現,這不是場游戲,永遠不會有輸贏。我們沒有選擇,只有一直,一直走下去。所以,福貴在講述自己的時候,他不會悲傷。那不是苦難,也絕非幸福,僅是我們要面對的生活。
只是一條路,一條只能走一次的路。走在路上的人,也許會滿心苦痛,停滯不前;也許會燦爛微笑,不斷奔跑。盡管通向的都是同一目的地,但我仍然回選擇後者。然後到終點的時候,再把所有的淚水傾盤倒出,用另一種平淡的聲音講述活著的故事。
生活還在不停的進行著,可我還活著,還有勇氣的活著,不知為什麼還活著,是為了父母嗎,是為了一天三頓飯嗎,還是為這行屍走肉一百多斤的軀體而活著,很痛苦,很痛苦自己什麼都沒有,很痛苦這個圈,這個生活圈,醜陋的嘴臉,醜陋的金錢下的自賤的人格,讓我感覺這個世界是百眉橫生沒有愛的滋味,沒有情的交往,只有利益,除了利益還是利益,交往中看誰對誰好,如果不好就百般沒有好臉色看,真是無奈的社會,無奈的交際圈!
我是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的,無論我與他們怎麼交往我是不會違背自己的人格和做人原則,不知道是他們不了解我,還是我不了解他們呢,總感覺交往總是那麼復雜,那麼讓人不了解,讓我不可思議,讓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我的一顆紅心原先像一個紅萍果一樣,現在卻一次次的被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劃破的傷痕累累,斑跡點點,面目全非,在一點點的滴著紫黑紅色的血。
沒有人能了解我,沒有人能明白我,只有我知道自己,只有我能了解我自己。
以前也聽過一位智者說過一句話:我們不是為別人而活著,那樣我們會更累,可能還會累死!
經常告誡自己:我自穩坐釣魚台,任憑風雨多搖戈。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萬事何所不容;笑口常開,笑古,笑今,萬事付諸一笑!
做一個一生不讓人嗤笑的人,一生無願無悔的人,一生有用的人,一個對身邊有用的人!
有人說:做一個讓別人瞧起的人。我感覺這人肯定是個愛慕虛榮的人,我們活著干嗎做到非要讓別人看得起的人,我們活著也不是為別人而活,活著也不是讓別人看的,而是自己讓自己更好的活著,但是這個社會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自己活著痛快別忘了分享快樂才是最大的快樂!
為 了 活 著 而 活 著 ——讀余華《活著》有感
曾經寫過一篇叫《生命》的文章企圖去詮釋生命,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總是千百次地詢問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而活著?但每次只在鏡中看到一張茫然而近乎麻木的臉。
余華寫了一本薄薄的書——《活著》,講述了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一口氣讀完它,淚流滿面。余華的答案是「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為了活著而活著」,看似簡單卻極度深刻尖銳的答案。有人說生命其實是一個圓,走來走去也走不出這個圈,只是有的直徑長,有的直徑短罷了。
「為了活著而活著」?過於簡單的答案總讓人心存不甘,企圖找出點別的什麼,無論什麼都好,只要不是「活著」這兩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字。在腦海中瘋狂地搜索,在心靈深處枯竭地吶喊,幾近崩潰的邊緣。最後卻依然見到那兩個字安詳地躺在眼前,折射出柔和的光芒。
如果生命真的如此,為了活著而活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殘酷?亦或是幸福?
我確是被《活著》里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動了,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故事。或者讓我流淚的是死亡——生命的終結。福貴一家相繼去世,死亡的原因常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小說中每一個人物的消亡都給我強烈的震撼。生命堅強而又脆弱。
「這是一個死亡的故事,卻不乏溫情。」福貴全家相互偎依著生活,在貧困飢餓的重壓下,相互攙扶著在人生路上艱難地行走。為了活著而活著。承受著苦難,憧憬著未來。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