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開題報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15 04:58:04

❶ 碳排放交易的現狀分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15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情況。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是從2011年11月份開始啟動的,確定了七個省市作為試點地區,現在各個試點單位都在開始啟動這項工作,建立了專門的班子,編制了實施方案,有些已經開始就碳交易建立一些制度,也建立了交易的核查機構、認證機構。現在北京、上海、廣東等一些地區和城市基本上准備就緒了。
實際上,做碳交易最基本的是要對這個地區確定一個碳的排放總量,然後確定一些額度,把這些額度分配給各個重點的排放企業或者排放單位。有了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就可以核算出減排的成本。各個單位之間、各個行業之間減排成本差距越大,交易的積極性就越高。所以現在應該說各地的准備工作大體上就緒。為了規范各地交易的行為,國家發改委今年6月份頒布實施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備案管理的方式來推出經國家認可的自願減排的項目、交易產品、交易平台和第三方審核認定機構,促進市場公開、公正和公平。此外,還出台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審定與核證指南》,主要是規范審定與核證工作,保證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現在各地的交易所都已經建立起來了,我們的試點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們希望在這些試點的基礎之上來總結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制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和其他國家開展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現在,澳大利亞、歐盟以及周邊的國家,還有美國,都希望與我們展開合作,也希望建立全球的碳市場。
2013年初,列入全國首批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試水國內地區性自願減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試點初步方案中首批參與試點交易的企業約200家,涉及16個行業,包括鋼鐵、石化、有色、電力等10個工業行業,以及航空、港口、機場、賓館等6個非工業行業,均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初步測算這200家企業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1億噸。在交易試點期間將實行碳排放初始配額免費發放,然後適時推行有償拍賣制度。試點期間試點企業碳排放配額不可預借,但可跨年度儲存使用。
「暫時只是地區性的交易平台,預計初期交易的活躍度有限,試運行更多是為碳排放體系設計完善和示範推廣提供參考。」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將有望在2013年開展碳排放交易,而到2015年,國內碳排放交易有望在國內全面開展。
2016年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台《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就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前重點准備工作做出了部署。
據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參與主體初步考慮為業務涉及上述重點行業,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准煤以上(含)的企業法人單位或獨立核算企業單位。對於擬納入的企業,將按照已分批公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分年度核算其過去3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相關數據,並由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的排放數據等進行核查。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方應高度重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建立起由主管部門負責、多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設立專職人員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在資金保障上,各地方除確保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所需工作經費外,還要爭取安排專項資金,專門支持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工作。
2016年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攻堅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將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碳排放情況進行摸底,在確定擬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企業名單的基礎上,對擬納入企業的歷史碳排放進行核算、報告與核查。

❷ 碳排放權交易的簡介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於上世紀年代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污權交易概念,排污權交易是市場經濟國家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其運用於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後,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也相繼實施了排污權交易的政策措施。排污權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機構評估出一定區域內滿足環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並將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額,每個份額為一份排污權。政府在排污權一級市場上,採取招標、拍賣等方式將排污權有償出讓給排污者,排污者購買到排污權後,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排污權買入或賣出。
國際上認為,雖然2002年荷蘭和世界銀行就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但是全球碳排放市場誕生的時間應為2005年。
中國工廠和國際碳排放交易商也正在從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中獲取巨額利潤。化工廠減少向大氣排放污染性的氫氟烴氣體,可獲得碳排放信用。這種信用在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上可售得5美元至15美元。據業內估計,用於減少氫氟烴氣體排放的洗滌塔裝置安裝費用很低廉,一般工廠的安裝費用介於1000萬至3000萬美元之間。安裝此類裝置,可產生數以百萬計的碳排放信用,因為作為一種溫室氣體,效力比二氧化碳大許多倍。氣候變化資本公司從中國氫氟烴氣體項目獲得了約萬核證減排量即碳排放信用,價值高達億美元。碳排放信用額度的最終買家是發達國家政府,它們已同意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這種做法完全合法,但也讓工廠和企業得以通過碳排放信用交易獲取大量利潤。

❸ 碳交易在中國的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碳交易市場兩歷程:CDM市場和碳交易配額交易型市場。2002年中國碳交易市場以CDM形式開始,12年後CDM逐漸停止審批。2011年國務院出台《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逐步開展碳排放權(配額+CCER,後者指中國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可以進入交易市場,並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抵消排碳企業不足的配額)交易市場試點。2013年6月18日,深圳率先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標志著國內碳交易配額交易型市場啟航。

❹ 從源頭上說說碳排放權如何產生及發展歷程及交易機制的。。

現象:氣候變暖——主要原因: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導致濃度增大——對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發達國家承擔量化減排(發達國家歷史排放較多)——問題:發達國家減排邊際成本過高、發展中國家相對較低——對策: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交流、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技術——機制: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減排機制CDM\JI\ET——歐美碳交易所成立,碳減排量一二級市場出現

❺ 全球為什麼推進碳排放權交易

推進碳市場的七大理由
1. 碳市場設定了清晰的碳價格
碳市場通過建立溫室氣體 (GHG) 排放權市場,對二氧化碳進行了定價。這意味著那些由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成本,例如對公共健康的影響、極端天氣、特定動物或植物種類的滅絕等,將變得顯而易見。這些成本可通過碳市場機制整合入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中。碳價的確定讓污染者付費原則得以實施。
2. 碳市場機制限定了碳排放的上限
在一個碳交易系統中,政府設置清晰的碳排放控制目標,即所納入各行業的最大允許的排放總量水平。這一方法可確保達到預期的環境效益。同時,通過該總量控制水平隨時間推移的逐步下降,碳市場向各行業和投資機構傳遞出長期的市場信號,提供了可預期的減排路徑。
3、提供靈活性: 參與的企業可自由選擇其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完成減排
碳市場系統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靈活性,它們可以自由決定履行減排義務的最佳方式。企業可以選擇通過減少其生產排放量並向其他企業購買排放配額,或兩者選其一的方式履行義務。政府通常允許企業「儲存」未使用的配額供以後使用。在許多系統中,國內或國際的碳抵消項目配額也被允許。這些多元化的選擇,不僅對於企業,而且對於社會整體而言,都有利於將整個碳市場實現總量控制目標的成本降低到最小。
4、碳市場可適應不同地區的經濟和政治情況
碳交易系統並非一成不變,它可以根據地區不同的經濟和政治情況調整其制度系統設計,並適應不同新的社會需求。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正在全球不同地區和層面運行,其中包括城市、州、省、國家和跨國家區域。不同區域的碳市場在設計中都根據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和能源系統狀況、技術水平、政府架構等,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5. 碳市場可向政府提供額外的收入來源
政府可以選擇向企業拍賣碳排放配額。拍賣所帶來的財政收入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再投資,例如資助低碳綠色項目,或者補助低收入家庭。
6. 碳市場可提供一系列額外收益
碳市場的首要目標是減少碳排放,而設計良好的碳交易系統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這些效益包括改善空氣質量,逐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更有保障的能源安全,以及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7. 碳交易系統可通過相互聯接,創造出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碳交易市場
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碳交易系統的相互聯接 (linking),創造出更大規模的碳交易市場,這將帶來更多(並可能更便宜)的減排選擇。當不同系統直接或間接連接時,碳配額在雙方的系統中可交替互換。

❻ 我國碳交易市場現狀是什麼怎麼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呢

主要表現於:企業碳排放數據統計與監測的准確性、公正性問題,碳排放配額如何科學、公平、精細分配的問題;各主體在碳交易、碳資產管理方面的人、財、物能力建設問題;碳交易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等。同時,碳交易過程中還需要處理協調好經濟發展和低碳約束、市場和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平和效率的關系。能否解決好這些問題,將關繫到碳市場建設運行的成敗。
第一,健全碳交易法律法規體系。
第二,保證配額的稀缺性。碳市場的源頭是配額。
第三,搭建統一有效的碳交易平台。
第四,理順碳價機制,利用協同措施促進碳市場健康發展
第五,需要制度創新。
仟億達億碳在國內、國際有著許多的開發CDM/CCER項目的合作夥伴,我們同合作夥伴一起將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開發成合格的CDM/CCER項目,最終使項目單位獲得國際/國內碳交易資金。

開題報告里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和趨勢怎麼寫

開題報告里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和趨勢絕對給力嘚,原創

❽ 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建議

1.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或行業探索碳交易國家應加快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可行性研究,支持條件成熟的地區或行業明確碳排放控制目標、科學合理分配排放權、運行交易機制。在試點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方法學體系,培育更多的第三方認證機構,設立全國性的注冊登記系統和清算機構。探索形成排放權分配製度、價格形成制度、減排勵制度等諸項制度。
2.開發交易品種,從項目交易逐步擴展到標准化碳合約交易從歐洲排放權交易體系經驗來看,碳排放權期貨和現貨交易可以同步開展。因此,在我國也可以考慮在初期開展現貨交易的同時開發期貨期權合約交易,逐步由以項目為主的交易向以標准化合約為主的交易過渡,適時推出碳排放權標准合約及其衍生品的交易。
3.鼓勵推出碳排放權有關的各種形式的金融創新我國在碳交易過程中應引導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開發排放權金融產品以對沖價格風險。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掛鉤碳排放權的金融產品,建立碳基金以推動融資擔保和項目投資;建立減排量收益權抵押貸款機制;探索碳交易合同保險機制。
4.加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法律法規建設加強有關碳交易法律法規的建設,明確碳排放權的法律地位,健全相應財務和稅務制度。國家可適時推出區域和行業碳排放考核機制,制訂排放權分配原則,搭建碳排放統計體系,形成項目審核機制,規范排放權交易市場,出台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構築相關金融監管體制。

❾ 碳減排量交易的各國發展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規定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買家在「限量與貿易」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買主向可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
清潔發展機制雙贏機制的出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開啟了一個巨大的碳交易市場。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網站公布的數據,截至2007年6月11日,全球共有696個CDM項目成功獲得在UNFCCC執行理事會(EB)注冊,預期可產生的年均減排量可達到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印度、巴西、中國和墨西哥是全球CDM項目注冊數目最多的4個國家,占據了全球CDM項目總數的75%。從項目的年均減排量來看,中國每年可以產生64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球總額的44%。
到2008年,活躍在CDM交易市場的買家主要來自歐洲和日本、加拿大。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在CDM交易市場的買家類型分布中,基金佔34%、私營企業佔58%、政府佔8%。市場上最活躍的買家來自英國,他們大部分屬於私營的金融機構;其次是義大利,主要是義大利電力公司。
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及地區已通過碳交易取得了顯著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如英國通過「以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發展」的氣候政策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德國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做到了經濟與環境雙贏;美國堪薩斯州農民通過農田碳交易,獲得了新的農業收入來源;日本則把碳排放權交易看作是「21世紀第一個巨大商機」,通過在世界各地大量購買和銷售碳排放權,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入。此外,印度、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看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商機,陸續進入全球碳交易市場「淘金」。

❿ 開題報告: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 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 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 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 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 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 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 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 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 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 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 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 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 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 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 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 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 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 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 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 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 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 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 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 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 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 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 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 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 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第六個層面,勞動就業。此次危機對 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 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競爭對 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個層面,經濟增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 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是, 應該看到,目前 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 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gdp增速下降較多時, 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八個層面,經濟地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恢復經濟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會比 國大得多。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速趨緩的情況下, 國經濟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將會縮小, 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上升。具體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價可能會考慮「中國企業談判因素」,而不是過去那種 國「需求什麼」國際市場「炒什麼」、「漲什麼」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