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關於西方教育的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關於西方教育的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14 23:11:11

Ⅰ 在哪可以搜到有關西方教育與中國教育差別的論文

中西教育的根本差異

大巴山人

--------------------------------------------------------------------------------

前不久留美教育博士劉萍對中美教育作了一個比較並得出「美國初級教育不如中國」、「中國的初級教育基本功扎實」的評價(見「一個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2001年5月28日貼於「教育與學術」)。我認為她的看法是很片面的。作為一個教育學博士,如果她的觀點廣為傳播,會誤導許多人甚至整個教育界。本人在中國(學士碩士)和北美(博士)都學理工科,且孩子在北美上學近十年。我想談談我的感覺和看法,供教育界人士或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因時間匆忙,不便展開來寫,這里僅討論幾個重點並以實例於以說明。

例一、盡管西方初級教育(小學和初中)比起中國來學習內容少、節奏緩,可我十多年來在北美的學校和公司里接觸到的老外在業務上多數都很優秀,平庸者比例小於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而且普遍敬業精神強。他們的表現一點也無法讓我想像他們的基本功不扎實。我真的看不出他們在中學只作過1000道數學題和我們曾作過5000道數學題的差異。說什麼「西方的先進科技都是靠移民」,未免太過誇張了,太夜郎自大了。這樣的評價也只能在中國人的「坊間」流傳,根本不可能被西方主流傳媒認可。

例二、文革後公認77,78級學生最優秀。這種優秀不僅表現在學習而且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但恰恰這兩級學生的中小學階段都是在文革中度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停課鬧革命,在「社會大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學習五花八門的各種知識,根本沒上什麼課更別說受什麼嚴格的科學教育了。很多人都是靠的高考前惡補幾個月考進大學。

例三、我本人72年(15歲)在四川考高中時正值「修正主義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我們也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小學後三年和初中三年的課程全部補齊,而且弄得清清楚楚。

例四、君不見許多人小學和初中成績很好,但一到高中便垮了下來。這樣的人考大學一般無望。但那些小學和初中成績一般,但高中成績往上沖的人一般都是考大學的料。

這些例子這正好說明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最佳模式和人體智力發育的自然規律,那就是:

一、人類獲取知識的效率是與對該知識的興趣有極大的關系。人類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誘導,刺激和引導這種好奇心。填鴨式和題海式教育是泯滅這種好奇心的天敵(必要的記憶背誦除外)。而且極易導致人對學習的反感心理以及對個人行為的其他負面影響。

二、15歲(左右)以前的兒童由於大腦發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當有限,不宜於承擔過重的學習負擔,學了也是事倍功半。這段時間應讓兒童在寬松的環境中用他們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像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積累對自然的認識。而15至25歲才是人類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強化在校學習的適當階段。15歲前是感性的量變積累過程,15至25歲才是一個將前面的積累轉化為理性認識的質變過程。後一個時期的學習效率可以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前一個時期。

我想在這里多費點筆墨說說為什麼在學生15歲以前減壓的重要性。雖然15歲以前人的大腦發育不成熟,不宜於進行高強度的在校教育,但人從出生到15歲之間卻是人認識社會,觀察自然,了解世界的一個自然而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期間發生的許多外部事件對兒童都是第一次,他們都覺得十分的新奇,會讓兒童在腦子里產生千千萬萬個為什麼。這些蒙蒙朧朧,千奇百怪,帶有初級哲學色彩的命題會整天縈繞在兒童的腦子里,產生一種尋找解釋的強烈沖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厚實的思想積淀和豐富的想像能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積累過程。說通俗點,只有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牛頓們才能夠從容地躺在大樹下沉思「為什麼蘋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瓦特們才能夠目不轉睛地盯著火爐琢磨「壺蓋為什麼會動?」,愛因斯坦們才能夠有閑功夫去冥想「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朝北?」。我們很難想像在「超負荷」,「極限運動量」,學生每日疲於奔命的學習環境中這些本來十分自然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過程能夠經常或普遍發生。這些思想積淀和想像能力在15歲左右並在適當的教育誘導下會釋放出強大的學習效能,即形成質變的過程。不僅如此,勤於思考、善於想像也是任何有創造力的科學家的最重要的素質。事實上任何有首創意義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都是對某個哲學命題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的一個重新解釋。而人類的文明和科學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命題和對命題的不斷解釋中向前進步的。

反觀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方式無意識地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范圍里破壞了這種寬松的環境,強迫學生從小學開始泡在深深的題海中直至高中畢業,捻滅了兒童心智自然發育的這個最重要的過程。他們進入大學以後由於長期的超負荷學習反而心力疲憊,學習興趣減少,把很多的時間都花到談情說愛打麻將上,完全走了一個反自然規律的路子。我們還能指望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站在世界科學前沿的科學家?我們的初級教育還能說是「挺好的」嗎?

我這里還不說高壓的初級教育還剝奪和擠壓了少年們的情感教育,美學教育,藝術教育,社會學教育(並非政治課)的空間所帶來的另一方面的重要負面影響(如展開又是另外一個大題目)。這些教育是塑造一個完善人格的基本要素。一個人格不完善的人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顧到了這些自然規律。在初中(15歲)以前基本上不給學生施加任何壓力。學生學得很放鬆。既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還可以讓各種興趣自由的生長,各種思想自由地發展。讓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個十分健全的發育。但一過15歲進入高中階段,學習迅速變得嚴格起來,而且學習負擔和壓力都有顯著的增加。這種狀態將持續增強直到大學畢業。結果到大學畢業時學過的總內容比中國的大學生有多無少。換句話說,在校學習強度與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發育保持同步增長。這是值得中國教育界好好借鑒的。

其實西方這種教育方式與77,78級的教育過程有某種異曲同工之處。當然77,78級是歪打正著,瞎貓撞上了死耗子。那些專修教育學的先生女士們應該好好分析一下這個現象,多和學理工科的人聊聊,不要把你們學教育學(文科)的體會應用到學理工科上去。中國常常有人憑想當然來推論甚至實施一些重大的,基本的教育原則。例如部份中國人把早期教育產業化。但最愚蠢之極的莫過於由重點大學出面來辦什麼「少年班」之類。培養人不是養雞。況且人人都知道現在由激素快速催長的洋雞比起村前院後自然生長的土雞,味道實在是差太多了。盡管讓孩子接受學校以外的數學超前教育非常普遍,但我斷然拒絕,因為我深知其結果對孩子是災難性的,無異於拔苗助長。我認為讓孩子跟著學校的大綱走是最宜於兒童身心和智力發展的選擇。

我想,遵從教育自然規律與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異,也是中國現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層次的,最實質性的,最難被人們注意到的要害問題。其實西方教育也沒有什麼高妙之處,只不過比較順從客觀規律而已。中國教育系統無視這種客觀規律,即有主觀決策的錯誤,也有現實中的無奈(人多學校少)。現實一時無法改變,但人們至少可以在主觀決策中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來有效地減少偏差的程度和確定未來的正確發展方向,而不要自我陶醉於「中國的初級教育很棒」的海市蜃樓之中,把歪了中國教育界的舵把子,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誤導億萬炎黃子弟。

當然西方教育在學科設置,教材編寫和選用上的一些特點也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另一些因素。這里限於時間和篇幅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科學是有關自然的學問。用合乎自然規律的方法去學習科學才是最佳的途徑。把科學搞成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一門「手藝」,在教育中違反自然規律進行高壓強制灌輸,用「學手藝」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教育是不會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它可以培養出很多「能工巧匠」來追趕西方科技,但其中必定罕有具有科學首創能力的世界級科學家來讓中國在世界科學的前沿獨領風騷,而後者恰恰是中國教育界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當然我這里只談教育。這決不意味我認為西方什麼都好。

一個「劍橋女孩」眼中的中西教育差異

現年19歲的姜岫雲曾經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高二那年轉入英國羅婷女子中學就讀A-level。不久前,這位留英兩年的女孩收到了劍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比較我在中英兩國中學的學習經歷,我感觸最深的是到了國外後我不再認為老師講的東西一定是對的,我會很理智、很主動地思考老師傳授的知識,真正積極思考,主動發言表達自己的理解,甚至對老師說『不』。」對於中西中學教育差別,姜岫雲如是說。
「在國內,提問挺傻的」

姜岫雲介紹,在英國的課堂上,老師通常採取的教學手段是分組討論和案例分析,老師的教學十分注重學生的參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向老師說「不」在英國中學也很常見,一方面是因為那裡的老師從來不會批評哪位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因此學生永遠不用擔心由於問題很「愚蠢」而受到老師的責備或同學的取笑。另一方面,老師會不斷問「你們懂了嗎?」直到學生提出問題。因此學生們都很主動地發言,談論自己對於問題的看法,甚至推翻老師的觀點。「在英國,沒有人會認為老師講的一定就是正確的。但在國內,我就很少主動提問,因為環境如此,提問會讓人覺得挺『傻』的。」姜岫雲說。

跟國內教育有很大差異的是,在英國,如果學生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負擔太重,可以向自己的導師(相當於中國的班主任)和學校提出意見,經過考察,如果確實難以完成,老師需要減免學生作業的負擔。而在中國的學校里,按時按量地完成各個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學生的「本職任務」,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國內中學教學像鑽井,國外教學像鋪沙」

「國內扎實的數學基礎,令我在國外的學習中游刃有餘。」姜岫雲並不認為國內教學一無是處。她說,不到國外不知道,我們國內在理科方面的教育有多麼扎實。國內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理科思維,理科的內容學得很深很難,主要訓練思維嚴謹,學會尋找必要的條件來得出必然的結論,這種能力令中國學生在國外的學習中具備很大的優勢。

但是另一方面,這種過於「專業」的教學令中國學生的知識面形成了一種窄而深的狀態。中國的教學像鑽井,洞很小,鑽得深。英國的教學像鋪沙子,面很寬,一層一層鋪。姜岫雲說,就拿數學來講吧,英國中學的數學課程就有微積分,但只是作為入門學科,不會研究得很深,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真正的研究需要到大學里分專業深造。英國高中的課程選擇也很靈活,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程,整個高中年級是不分班的。就拿姜岫雲本人來說,按照學校的規定,她這個年級的學生只需選夠3門課程就可以了。因為她愛好數學,因此選擇了數學、數學(高級課程)、物理和商務研究四門課程。

「課餘生活不能丟」

令記者感到驚訝的是,姜岫雲的課餘生活異常豐富,網球、演講與戲劇、合唱隊、「青年企業家」、社區服務等等。當記者問這么多的課余活動會不會影響正常學習時,小姜的回答是:「課餘生活不能丟,勞逸結合效率才高嘛。」

在羅婷女中,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青年企業家」組織,為學生提供原材料進貨渠道,讓學生自己動手生產產品,然後自己負責銷售。姜岫雲覺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收獲頗豐。姜岫雲每天一般有6到8個課時,每個課時35分鍾,每門課一周的作業不超過9個小時,其餘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通常就是進行一些課外閱讀,然後就是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

姜岫雲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今天我要寫一篇論文,在上課很疲倦的情況下,我如果出去打一小時的網球,精神上就會很放鬆,回來後很可能一鼓作氣,本來要兩小時寫完的論文,一小時就搞定了,而且是在心情愉快的狀態下,寫出的論文質量也很高。」可是在國內,學生們主要坐在教室里,一天數個小時下來,精神十分疲憊,這樣接受知識的能力肯定有所下降,不如勞逸結合調劑一下。其實,這種學習的模式就是英國中學所倡導的「大學習」概念,就是說一個學生的學習包括各種范圍,不局限於文理課程中,交流、組織、藝術、體育等等都包含在內,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姜岫雲建議,由於資金、學校規模的大小、辦學模式以及高考的限制,國內的學校不可能都有自己的網球場,不可能如英國學校那樣為學生提供類似「青年企業家」這樣的組織,也不可能給學生提供滑雪這樣的課餘生活。但是,我們的學校可以組織合唱隊,可以組織演講與戲劇等這類有條件實施的項目,在可能的范圍內豐富學生們的學習,達到「大學習」的效果。

Ⅱ 我想寫一篇關於外國的教育的論文,應該從哪方面入手呢

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的差異

美國有一個夏威夷大學的教授,他的手底下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我們這位教授啊,驚奇地發現,中國的學生是最勤奮的,他說Chinese可以和勤奮劃等號。所以每到考試,中國的學生準保是No.1,成績是最棒的,美國學生,牛氣的很,不服氣,老跟中國的學生想抗爭,我們是美國,我們是本土的,我就不信考不過你,可是就是考不過。
但是這個美國教授就發現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說中國的學生是考試的機器呀,說誰也考不過,我跟美國學生就說,你不要跟中國學生爭,人家是考試的機器,你考不過他,一考試,他就是第一。但是,遇到思考問題,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上,創造能力上,這位美國教授發現啊,中國的學生,甚至於還不如非洲的學生。他就奇怪了,為什麼考試成績這么好的孩子,怎麼在那些方面那麼差?他呀,帶著這個問題到中國來了,跑了好幾個大城市,在北京,有一次,開座談會他發言,說,我找到答案了,聽聽他這個答案啊,有點偏頗,但是值得我們思考。

他說,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授課方式上不同,造成了學生思維能力不同。比如說,你們中國,要講一節公開課,好多老師來聽課,那麼你們中國的老師,習慣於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今天要上什麼課,而且都做了預習,預習過程中孩子們有好多的疑問,要等等老師講課來解答,孩子們走進教室是帶著許許多多的疑問來的,隨著老師的講課的進度,這些問號一個一個地消除了,在下課前,老師問同學們,我今天講的課你們大家都明白了嗎?有沒有不懂的?於是有同學舉手,老師,我這點不懂,於是老師耐心地給解答。張三李四給解答完,說,還有不懂的嗎?還有問題了嗎?於是都搖頭,此時老師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孩子們下課以後,全都沒有問題了,象鳥兒一樣的飛出了教室,玩去了。

他說我們美國人上課不這樣,說也比如同樣上一節新課,那些學生進入教室之前,都不知道要上什麼課,甚至於連今天這堂課連那個老師教都不知道。然後,隨著老師的講課的進度他的疑問一個一個地出來了,直到有的孩子按捺不住他要舉手說老師,你回答我的問題,不然我上不下去了。老師停下了,給他回答問題,一一地解答,在解答過程中,連老師有的問題解答不了了,那麼,這個時候老師說,同學們,你們提出了許多連我都解答不了的問題,希望你們放學以後自己去找答案,寫出答疑論文。下課以後,孩子們帶著連老師都解答不了的問題疑惑地走出教室,到社會上去,到網上去,到他們能找到答案的人跟前去尋找答案,回頭寫出答疑的論文。當老師看到答疑論文時,驚訝的發現,真的是值得他敬佩的,連他自己都解答不了的問題,他的學生寫出了答案。

所以這個教授說,這就是一個思維方式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

Ⅲ 關於外國教育的文章

中國教育與外國教育間的差異

美國有一個夏威夷大學的教授,他的手底下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我們這位教授啊,驚奇地發現,中國的學生是最勤奮的,他說Chinese可以和勤奮劃等號。所以每到考試,中國的學生準保是No.1,成績是最棒的,美國學生,牛氣的很,不服氣,老跟中國的學生想抗爭,我們是美國,我們是本土的,我就不信考不過你,可是就是考不過。

但是這個美國教授就發現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說中國的學生是考試的機器呀,說誰也考不過,我跟美國學生就說,你不要跟中國學生爭,人家是考試的機器,你考不過他,一考試,他就是第一。但是,遇到思考問題,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上,創造能力上,這位美國教授發現啊,中國的學生,甚至於還不如非洲的學生。他就奇怪了,為什麼考試成績這么好的孩子,怎麼在那些方面那麼差?他呀,帶著這個問題到中國來了,跑了好幾個大城市,在北京,有一次,開座談會他發言,說,我找到答案了,聽聽他這個答案啊,有點偏頗,但是值得我們思考。

他說,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授課方式上不同,造成了學生思維能力不同。比如說,你們中國,要講一節公開課,好多老師來聽課,那麼你們中國的老師,習慣於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今天要上什麼課,而且都做了預習,預習過程中孩子們有好多的疑問,要等等老師講課來解答,孩子們走進教室是帶著許許多多的疑問來的,隨著老師的講課的進度,這些問號一個一個地消除了,在下課前,老師問同學們,我今天講的課你們大家都明白了嗎?有沒有不懂的?於是有同學舉手,老師,我這點不懂,於是老師耐心地給解答。張三李四給解答完,說,還有不懂的嗎?還有問題了嗎?於是都搖頭,此時老師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孩子們下課以後,全都沒有問題了,象鳥兒一樣的飛出了教室,玩去了。

他說我們美國人上課不這樣,說也比如同樣上一節新課,那些學生進入教室之前,都不知道要上什麼課,甚至於連今天這堂課連那個老師教都不知道。然後,隨著老師的講課的進度他的疑問一個一個地出來了,直到有的孩子按捺不住他要舉手說老師,你回答我的問題,不然我上不下去了。老師停下了,給他回答問題,一一地解答,在解答過程中,連老師有的問題解答不了了,那麼,這個時候老師說,同學們,你們提出了許多連我都解答不了的問題,希望你們放學以後自己去找答案,寫出答疑論文。下課以後,孩子們帶著連老師都解答不了的問題疑惑地走出教室,到社會上去,到網上去,到他們能找到答案的人跟前去尋找答案,回頭寫出答疑的論文。當老師看到答疑論文時,驚訝的發現,真的是值得他敬佩的,連他自己都解答不了的問題,他的學生寫出了答案。

所以這個教授說,這就是一個思維方式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欠缺。

Ⅳ 論文選題背景和意義怎麼寫急!我的題目是中西方教育的比較,會的幫忙下,謝謝!【最好中英文的】

中英文的?帶英文的不就是摘要了嗎?我跟你背景這個東西又叫國內外研究現狀,比如國外有誰研究這個領域怎麼樣了,國內怎麼樣了,然後中西方教育比較中這些學者研究有哪些不足,這些不足不能直接指出缺點的,要含蓄的說,另外意義就是做出對比的好處,就是對比這個對中國教育有什麼發展啊,借鑒啊,文科論文還是好弄的,另參考別人的論文的時候要改成自己的說法。因為查重復率的時候比較麻煩

Ⅳ 關於中西方教育的文藝作文題目

1、與好書交談 2、多彩的校園生活 3、讀書真好 4、同自己談話 5、美好的回憶 6、和父母交朋友 7、我也是富翁 8、假如再有一次機會 9、故事發生在我們小組 10、我與夥伴 11、青春作伴好飛翔 12、你准備好了嗎 13、真實的我 14、我們是初升的太陽 15、我的視線 16、我的同桌 17、父愛,觸動了我的心靈 18、正直,觸動了我的心靈 19、不要忘了信守承諾 20、承諾的故事 21、媽媽,我為你感動 22、感動我的一瞬間 23、心靈的感動 24、尋找感動 25、都是感動惹的禍 26、感動之後的思考 27、感動的力量 28、為平凡而感動 29、拒絕感動

Ⅵ 以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為話題的作文

周總理曾經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育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基石,是決定國際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志,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經過了「文革」這場文化與教育的浩劫,我國的教育事業也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的步伐而日益發展與繁榮起來。相對於古代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民的思想束縛,我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確實取得了質的飛躍。我國實行了一個相當合理的教育機制——素質教育,要求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全面實施德智體美,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理論上來講,這確實是一個合理而近乎完美的教育機制。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素質教育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為一個中國人,或許真的不該如此直白地論述本國教育的弊端。但是要想真正切實地發展教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公正嚴格地對待和探討其本質。
中國教育的弊端總結起來是因為家長失敗,體制失敗和學校失敗。
就拿家庭教育來打比方。如果一個小孩在走路過程中摔了一跤,疼得哇哇大叫,中國的父母一定會立馬走上前去,愛惜地說:「乖,孩子不哭。是地欺負你對不對,我打它,打它,它那麼壞,居然讓我們寶貝摔跤。」而在日本情況就完全不同,父母會遠遠的站在一邊,冷冷地對孩子說:「起來,再走一次,為什麼別的孩子走路不會摔跤,而你卻要摔跤!」這樣以後,他們的孩子每次自己跌倒就會知道:摔跤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沒有能力在地面上站穩。沒有人會同情你。再比如說,在孩子小的時候,中國父母總是把糧食在嘴裡嚼好後一調羹一調羹地喂給孩子,在邊上哄著正玩耍得高興的孩子吃飯。不顧他們吃飯的樣子多麼難看,多麼折騰,只要能把飯吃完都是好寶寶。而在大多數的美國家庭中,父母只負責把飯盛好,然後就自己管自己吃飯,如果孩子鬧別扭不肯吃也隨他去,後來餓了也沒得吃。當他進行激烈的玩耍後,肚子一定會餓。從那以後,孩子就會知道:不吃飯的後果就是餓肚子。他就會乖乖的按時吃飯。美國人特別注重餐桌禮儀,要求孩子吃飯是不能發出聲音,不能講話,不允許東張西望。這時候再回想中國的家庭教育,其教育區別可見一斑。
再說中國的教育體制。中國推崇應試教育,一切的教育歸根到底都是因為要考試。不看重學生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只看分數,認為分數和能力成正比,於是出現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動物,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和社會實踐都不能掌握。這簡直可以稱為是中國一大特產動物。可是盡管如此,實施那麼嚴厲的教育制度,中國的科技人員所佔比例那跟發達國家有的比嗎?讓學生整天呆在學校里學一些各方面的知識,以後長大可能用到的僅僅佔60%,甚至更少。中國孩子從小就不明所以的被要求學這學那,沒有主觀的學習積極性,認識不到學習對自身未來的重要性,就是被9年義務教育死死地壓著,透不過氣來。
再說中國的大部分學校,為了抓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不合理地布置如山堆積的作業,每天拚命地上新課,占自修課,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完的成作業。退一步,且說抓緊時間能夠完成,那麼完成的質量呢?學生的睡眠呢?這都無從提起。相反的,一些國外學生的學業負擔少的嚇人,學習生活特別輕松,可是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是中國學生難以匹敵的。在一些對學校的調查中,不讓學生說出該校的真正情況,而是讓他們說謊,把學校教育描繪得無以倫比,說有多麼符合政府的政策。一些低素質的老師,全然不顧慮學生的人格尊嚴,對一些犯錯誤和家庭背景不好的學生進行人格上的侮辱,像潑婦一樣地指著他們迸出一句句臟話。試問:教師的形象何去何從?當然,對於一些屢教不改,品行低劣的學生是應該進行適當的懲罰,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出有損教師素質的行為舉止。
雖然說,是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特色的教育,國外的教育建議不能完全借鑒,但對我們本身還是有啟發作用的。中國教育的弊端的本質原因是因為中國封建傳統的思想仍未完全改變,嚴重影響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這里,我衷心希望在以後的中國,教育事業能夠真正的繁榮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思想能得到完完全全的解放,躋身於世界強國!

Ⅶ 關於教育的論文題目有哪些

教育作文題目

Ⅷ 我的論文題目是《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差異》 求有關中英文參考文獻各30篇。跪求~~·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差異

Q我
幫寫

Ⅸ 論文題目 西方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第一 在教育理念上復更傾向制西方的標准,覺得西方的教育就比我們高級,比我們要強,總去參考或貼近西方的標准,對老一輩的教育都是批判的態度
第二 學校的模式本來就是西方的東西嘛
第三 學校教育說白了是統治者的教育,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到處都一樣,只有小部分是針對個人發展的

1、對孩子的喂養講究科學喂養,像喂豬一樣,什麼什麼多少比例幾許,科學喂養,麥當勞肯德基等等垃圾食品對飲食文化都有影響啊。價值觀還都是往錢看吧,大部分人都以金錢去衡量一個人的成就,中外都這樣,有少數是以文化、個人行為方面去看的,但大部分都是金錢,這是肯定的,特別是對活著的人的評價。所以讀書就是為了賺錢,是大多數人最直接的觀點。
2、電影、電視等媒體對孩子的道德觀有很大的沖擊,現在的孩子更早熟,更開放,更以自我為中心,明哲保身,對很多事情都不聞不問,不理不睬,雖然不能說道德淪喪,但也是讓人不舒服的,喝倒彩、嘲笑人家缺點等等,時有發生。

總的來說還是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對孩子的影響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