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們要寫一篇關於經濟史的論文,請大家提供一些好的題目
以史鑒今
--中華經濟興衰錄
我校歷史教研組承擔的課題「初中歷史自主性學習的研究」自2000年4月立項至今,歷經七年的研究,現已圓滿完成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項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普遍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並且能夠應用於實踐和後續學習中,學生養成了受益終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同時通過課題的研究,探索出一種適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切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回歸的教學模式。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自主學習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知識經濟社會已初步形成,時代信息化和Internet的完善給人類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學習是在未來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隨著知識爆炸性的增長、更新周期的縮短,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方式、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以知識積累為主的學習,已無法應付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具備自我學習、自我知識的更新能力,遠比掌握現有知識更有積極意義。學校教育不是學習的終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須由指導學生掌握知識轉移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習慣上來,著眼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自主學習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長期以來的初中歷史教學,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和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成了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禁錮了學生發展的能動性,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世紀伊始,新課程改革拉開了帷幕。這次課程改革的實質,就是倡導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和自主性,更加重視學生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強調課堂互動,關注課堂愉快、和諧的群體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學方式的實質性變革,而其終結目標則在於引發學生「學」的實質性變化,新課程的推進要求學習方式的變革,推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也是新課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標志。
3、自主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學校教育歸根到底應該是素質教育,這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地學校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材內容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這些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所有這些改革與措施都是從施教者的立場出發考慮的,如果我們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來思考,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將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廣大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來說,如何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使歷史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在學習中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深化教育改革熱潮中廣泛、深入探討的熱門課題。我們選擇「初中歷史自主性學習的研究」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就是為了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我校教育教學實際的教學模式,為大幅度提高歷史教學效率開辟新的實踐途徑,以確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是指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老師的科學指導、圍繞確定的學習目標、自主的選擇學習方法、自我監控學習過程、逐步養成自主評價學習結果、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來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自主學習是就學習過程的內在品質而言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並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在學習型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型社會帶給人類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它不僅是一場社會意義上的革命,更是一場學習意義上的革命。學習型社會中,學習方式的地位被前所未有的突現,要以學校教育范圍內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整個社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任何教育及教學改革都應對自主性學習方式給予相應的足夠關注。
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研究認為,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獲得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知識結構得到發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知識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個體就是在「與周圍環境的平衡被打破、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所以讓學生把當前的知識與已經掌握的舊知識相聯系,從中發現問題,打破當前的知識平衡,迫使學生不得不認真地思考,以解決這種不平衡的狀況,從而在思考中前進。不斷地創造一些認知矛盾,促使學生努力解決,讓學生通過發明、創造、不斷思索所獲得的知識,比通過灌注等方式獲得的知識掌握得更好,靈活度更高。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認知派的Zimmerman認為,學生的認知、動機、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因此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能僅僅追求氣氛的活躍,學生課前做好自學的淺層目標,而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盡力追求的目標。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體工具以及從Internet上獲取的各種教學信息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創設」、「協作學習」、「會話交流」是學習環境的基本要素。建構主義提供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重視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器。建構主義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在教師幫助下,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反對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反對迷信書本、迷信權威。此外,建構主義強調「情境創設」、「協作學習」的學習環境和「發現式」、「探索式」的學習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4、多元智力理論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不同的多元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發展起來。該理論指導的全新教學理念為實施個性化的教學、實現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
5、主體教育論
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最終培養學生成為能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創新的個體。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及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回歸,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習慣;改變傳統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根據教育學、心理學及素質教育的理論,探索初中歷史教學的新模式。
具體描述為:
(1)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現狀調查
(2)學生自主學習歷史能力的培養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對教師而言,就是通過課題研究推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目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徹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雙主」並重的課堂教學模式。明確教師主導作用表現之一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習、引導探究和引導評價上;表現之二是在為學生釋疑上。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到明確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提問,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探索出一種基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對學生來說,就是通過自主性學習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學習活動中,形成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塑造主體人格,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性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教與學關系的認識,只簡單的停留在理論層面,即學生屬於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屬於教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但是對於「兩個地位」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則缺乏具體研究。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為沉重負擔,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學科能力培養都無法實現,所以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力求探索出初中歷史教學的一種真正切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回歸的模式,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發展他們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
基於上述思考,我校歷史教研組於2000年3月,向三河市教育局提出立項申請,立項課題為:初中歷史自主性學習的研究。同年4月,經三河市教育局教科規劃領導小組評審,該課題正式被批准立項(編號A031),為三河市教育局重點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保障
1、認真遵守學校教科室制訂的《教科室組織條例》、《學校課題管理條例》、《課題評估獎罰制度》等各種制度,注重教科研的過程管理,採用課題筆記本制,每學年定期舉行教科研理論知識講座、教師學習心得交流會、實驗成果匯報會等,並定期進行實驗成果匯編,每月底對課題實施情況作一次檢查,使課題研究工作規范有序。
2、認真參加學校教科室舉辦的教科研專題系列講座,內容有《課程改革實施綱要》、《計算機基礎》、《研究性學習》、《與新課程同行》、《教科研基礎知識》等。
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之路。一是充分利用圖書室、微機房、校園網等資源;二是進行課件製作的培訓和優秀課件的評比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及時、充分地獲取相關的科學知識。
4、學校每年專門撥出實驗經費,用於培訓教師和各種教科研活動的開支,目前已投入100多萬元,包括多媒體教室、電腦多媒體備課及教學設備、教科研資料、專業圖書、報刊雜志等,圖書室藏書達到一類標准,這些都為我們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5、課題組每月進行一次關於課題開展情況的研討,使課題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做到了制度化、規范化。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1、課題實施貫徹的原則
①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代替不了學生的學,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意識。
②整體性原則。課題研究要面向全體學生,著力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監控等方面的培養,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全面展開。
③個體性原則。在實驗過程中要允許有個性差異的出現,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經歷,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
④反饋性原則。教學是一個雙向的活動過程,存在著反饋的機制。對學生來說,反饋能使他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對學習行為進行調控、修正;對教師來說,反饋可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對教學過程不斷做出調整,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能。
⑤科學性原則。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遵循現代教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和教學的實際制定出教學計劃和確定探究方法、教學模式,做到既科學又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課題研究的方法
①文獻法
②行動研究法
③調查法(問卷、座談)
④總結法(經驗、個案)
⑤比較法(分析、歸納)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2000年1月~2000年5月),完成課題醞釀、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調查、資料積累、文獻研究;人員培訓,明確分工;完成課題研究的整體設計。
(二)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00年6月~2007年6月),根據課題總體設計方案結合學生實際,確定目標內容,確立實驗方法。在實驗進行中期,課題組進行小結,邀請專家對實驗進行評估,相對調整計劃,分析總結,深化研究。主要進行的工作如下:
1、加強學習,提高理論修養
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科學研究》等專業知識;課題組先後舉辦了《德育資源中的人文關懷》、《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自主性學習與課程改革》、《關於青年教師的成長中的幾個問題》、《走進新課程》等系列培訓。通過學習,課題組成員轉變了觀念,樹立了全新的意識,掌握了從事科研的知識與技能,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開展。
2、積極參與,深入開展實踐研究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課題組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展示一堂自主學習的實驗課;主持或參加一次課題研討活動;撰寫一篇課題研究總結或論文;記載一組研究對象的成長檔案;把平時的學習、實踐、反思組成版塊等,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科研含量。
3、改革備課工作,加強課堂教學研究
課題組的老師按照課題組的規定,在備課中,對每節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去確定,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抽象概括中不斷得到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更為了在教學上達到優勢互補,我們每學期初,各年級的備課組,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各單元重點、難點章節,由教師們分頭進行精心備課,再把教案印發給每位任課教師,上課教師只需根據自己所任班級的實際修改、調整教學設計,課後認真撰寫課後反思,進一步提升水平。
課堂教學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我們加強了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每個學期課題組的成員聽課都在20節以上,課後與教師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研究改進策略。課題組每學期進行兩次課堂教學研究,由一人主講,然後大家依據課題方案進行評價,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每學期進行一次科研課題展示匯報,推出一至二節引路課,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三)研究總結階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撰寫課題研究報告、論文;完成結題,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評審鑒定;進行成果推廣。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
課題組通過積極探索,在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培養和構建自主性學習的歷史教學模式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C. 關於中國古代經濟方式的論文,2000字左右
中國古代金融業
banking in ancient China
1840年以前中國歷史上的金融事業。
商周(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 中國是產生貨幣較早的國家,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就有了金屬鑄幣。從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的資料看,商、西周時期人們在交換過程中主要使用實物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當時的實物貨幣有貝殼、龜甲、糧食、布匹等,金屬稱量貨幣主要是銅。
春秋戰國(前770~前476)貨幣流通的范圍更加廣泛,人們逐漸普遍地使用青銅鑄幣。由於當時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以及政治上的分裂割據,各諸侯國使用不同的貨幣。例如秦國的銅錢鑄成方孔圓形,幣文為「半兩」,鑄幣權由國家掌握。此外,黃金和布也是法定的貨幣。戰國末年,秦國制定的《金布律》是中國最早有關貨幣的法令。
秦漢(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並把秦的貨幣制度推行到全國各地。秦亡後,漢承秦制。為使貨幣重量更適於交換,西漢政府將銅錢的重量由「半兩」(十二銖)改為「五銖」。從此五銖錢制度一直延用至隋代(581~618)。
南北朝(420~589) 這一時期,信用事業有所發展。中國古代的信用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最初的借款對象是實物。以後隨著貨幣的產生和發展,貨幣借貸行為越來越多。在封建社會初期,放款者主要是官府、貴族以及大地主等,而借款者往往有著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關系,逃債非常困難。因此這一時期的借貸主要是信用放款,而且利息通常較高。戰國時期,放款取息已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秦漢時還出現了專門靠放債取利的人,稱「子錢家」。有些子錢家資本相當雄厚,甚至政府有時為籌措軍費也要向他們借款。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兼辦信用業務的機構——寺院。當時佛教盛行,寺院遍布各地。僧尼在政治、經濟上都享有不少特權。寺院不僅從事宗教活動,而且經營大量土地,兼營放款業務。除了傳統的信用放款外,還出現了典當業,即抵押放款。
唐(618~907) 法定貨幣有銅錢和絹帛兩種。絹帛以「匹」為單位,多用於大額的交易。唐代廢五銖錢,銅錢不再以重量為名,而改稱「通寶」、「元寶」,發展為比量名錢體系更高一級的鑄幣形式。
唐代貨幣經濟有較大發展。但在流通領域中,鑄幣短缺一直是突出問題。因各地禁銅錢出境且銅錢較重,商人攜帶極不方便。唐憲宗時產生了「飛錢」,即商人在京師賣出貨物後,把貨款交付給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並從其處取得票券,回到地方後憑票取款。這種飛錢又稱「便換」,是中國最早的匯兌方式。
隨著商業的繁榮,對外貿易的發達,在唐京城長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金融市場。西市是長安最繁華的市場,面積約1平方公里,遍布各種店鋪和作坊,其中有許多商鋪經營信用業務,如櫃坊、寄附鋪收受存款,保管財物;金銀店兼營兌換以及生金銀的買賣;質庫經營抵押放款。金融市場的初步形成以及匯兌事業的產生是唐代金融業發展的主要標志。
宋(960~1279) 貨幣經濟的發展在貨幣形態上表現為白銀的貨幣性加強和紙幣的出現。漢代以前貴金屬金、銀都曾為貨幣,秦漢時期黃金是法定貨幣。漢代以後,由於貨幣經濟一度衰退,貴金屬失去法定貨幣的地位。唐末出現貴金屬復入流通的趨勢。宋代貴金屬白銀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絹帛一類的實物貨幣則逐漸失去其貨幣資格。紙幣最早出現於10世紀末的四川,當時稱作「交子」,開始時是由民間的富商發行,1023年後政府壟斷了交子的發行權。
宋代錢幣的鑄行量大大超過唐代,但在貨幣流通領域中卻出現混亂和地區割據的局面。宋代鑄幣的種類很多,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數種;幣材可分為銅錢、鐵錢、夾錫錢。北宋(960~1127)時期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西夏、遼也鑄造自己的貨幣。中原地區的宋王朝則有些地方使用銅錢,有些地方流通鐵錢,還有些地方兼行銅鐵錢。南宋(1127~1279)時占據中原北部的金國也鑄造發行自己的貨幣。
元(1271~1368) 結束了宋代貨幣流通分散混亂的局面,貨幣又趨統一。元代的貨幣以紙幣為主,最初的紙幣是可用白銀兌現的信用兌換券,後逐漸發展為不兌現紙幣。元代紙幣不再以宋代「緡」、「文」等銅錢的單位為價值尺度,而以白銀為價值尺度。元代的紙幣制度已相當完善。1287年,元政府頒行的《至元寶鈔通行條劃》是中國最早、最完備的幣制條例。
宋元時期的信用事業較之以前並沒有過多的發展,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仍是傳統的高利貸信用。民間的信用機構主要是當鋪。當鋪在宋時稱「解庫」、「 質庫」,寺廟經營的稱「長生庫」, 元代時稱「解典庫」或「解庫」。元代當鋪除抵押放款外,有時還經營信用放款。除了私入開當鋪外,官方也開始建立經營典當業的機構。如金政府曾設質典庫,又稱「流泉」,元政府設立公典,稱「廣惠庫」。宋代以後,貨幣種類增多,因而兌換業發展。當時經營兌換業的有「金銀鋪」、「銀鋪」。宋代的「交引鋪」除經營各種兌換外,還買賣各種鈔引。匯兌業務隨著紙幣的流行而逐漸衰落。
明清(1368~1911) 明代貨幣有紙幣、銅錢和白銀。明前期主要用紙幣,明中葉以後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清代(1616~1911)銀、錢兼行。銅錢仿照明朝的制錢制度,由國家統一鑄造發行,銀錠則許民間自由鑄造,因此各地的鑄銀在重量、成色上有不少差異,種類繁多。
明清時期,金融業有顯著發展,尤其是典當業日趨發達,當鋪遍布各地。據統計,1644年全國有當鋪兩萬多家,1744年時北京有當鋪六七百家。有的當鋪資本額高達數萬兩或十幾萬兩。經營典當業的主要是商人,此外還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資設當鋪,稱為「官當」。當鋪的業務除放款外,還接受存款,兼營兌換等。
明清時期還出現錢庄、銀號、票號等新的金融機構。錢庄起源於明中葉,最初規模較小,主要從事兌換業。明末,錢庄逐漸發展成為從事經營接近近代金融業務的機構,除兌換銅錢、金銀外,還兼營放款、存款等業務。銀號最早出現於清初,經營業務與錢庄類似。錢庄、銀號還發行錢票和銀票,可以用來兌換銅錢和白銀。隨著錢庄、銀號在全國普遍設立,清乾隆年間以後,銀錢票的流通非常廣泛。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出現經營匯兌業務的票號,因經營者主要是山西人,又稱「山西票莊」,起初只為商人辦理匯款,後又兼辦政府和官吏的公款匯兌和存、放款業務。
除了民間自辦的各種機構外,清政府也設立了官方的金融機構「官銀錢號」,從事各項金融業務。
D. 寫關於中國古代經濟史方面的歷史論文,應該怎麼選題( 適合本科生寫的)急急急,求幫助
1、關於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問題的研究。 2、中國傳統政治體制與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3、中國古代經濟結構與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4、中國體統文化意識與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5、關於資本主義萌牙的研究。6、關於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原因與性質的研究。7、關於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特點與水平的研究。8、關於個體小農經濟與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研究。9、歷史時期北方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及其成因。10、關於重農抑商政策的研究。11、戰國秦漢時期的經濟區域。12、商品經濟與戰國秦漢社會變遷。13、秦、漢重農抑商政策比較研究。14、西漢經濟政策述評。15、豪族與兩漢社會。16、兩漢土地制度研究。17、秦漢時期的移民問題19、漢代儒學的發展及其影響。20、門閥政治形成的原因。21、門閥士族與魏晉文化的發展。22、門閥士族與魏晉隋唐社會23、六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與經濟重心的轉移。24、府兵制與關隴集團。25、商品經濟與唐宋社會變遷。26、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其歷史影響。27、科舉制度與唐宋社會。28、唐宋時期的經濟政策與社會經濟。29、漢、唐外交方針之異同研究。30、隋唐地方權力研究。31、地方行政體制與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32、門閥集團與隋唐政治。33、 唐宋時期的城市和城市經濟。34、古文運動與儒學的復興。35、佛教與唐宋文化。36、道教與唐宋文化。37、元代文化政策研究。38、行省制與元代的地方發展。39、明朝經濟政策及其歷史影響。40、朱元璋與明初政治。41、明清流民與山區開發。42、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問題。43、清代邊疆地區的開發。44、唐以前的國家、社會與水利。45、宋以後的國家、社會與水利。46、秦漢隋唐的地方行政與社會控制。47、宋明清的地方行政與社會控制。48、士大夫階層與宋明社會研究。49、地主階層與中國體統政治研究。50、唐宋科技與社會、文化研究。51、漢唐時期的陝西。52、宋明時期的陝西。53、漢唐時期的鄉村社會。54、宋明時期的鄉村社會。1.秦漢時期的移民政策及其影響2.秦漢與匈奴的戰爭評述3.秦漢時期北部邊疆的開發及歷史意義4.秦漢時期北部邊疆的開發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5.中國古代重農政策的歷史作用6.試論西漢的商業政策7.試論漢代的農業政策8.西漢時期漢匈人口流動及影響9.東漢對南匈奴政策評析10.試論漢武帝的用人方略11.司馬遷的民族觀略論12.漢代外戚集團的形成與擅權13.論西漢後期的社會問題14.兩晉南北朝士族門閥的特徵15.試論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6.試論唐太宗的人才思想17.漢唐異同論18.試論遼代的雙軌行政制度19.宋遼對峙格局的形成及歷史意義20.宋金戰爭爆發的原因21.宋代冗官及其社會影響22.金代的重農政策23.元代文化的特點24.《鹽鐵論·散不足》所反映的西漢社會生活25.東漢的賑災政策26.自然環境變遷與十六國割據政權的關系27.康熙在維護國家統一中的作用28.清末移民實邊政策的作用
E. 急求一篇高一歷史論文 題目「中國古代經濟之我見」
建議你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明朝就是因為經濟問題導致滅亡的朝代之一,還可以看看《細說宋朝》,裡面也有很多講到了經濟方面的問題,當然《新宋》這部架空小說也談到了經濟的問題而且很有見地,比如紙幣的發行,通貨膨脹,此外,秦漢朝時期的五銖錢,分地域鑄造,也體現了當時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昂的具體情況,隋唐時期經濟的發達,你找一些歷史通俗讀本看看,對你了解那時候的經濟也是很有好處的,說了這么多,其實你也不用全看,找寫具體的章節看看,並結合你的歷史書,抄點上去,最後發表點自己的看法,當然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之上了,只能提供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說實話三千字打上來也挺累的,而且你只懸賞10分,要是兩百分倒有點可能,我倒是很想看看有沒有這么執著的人,呵呵!
F. 推薦一個中國古代史論文題目
有很多啊。
比如官階的設置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幾百年變一大樣。
稅賦各個朝代也不一樣。
G. 關於中國古代經濟制度的論文,1500字
立論文
1.定義: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體裁。
2.要求:①要對論述的問題有正確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說服力的論據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邏輯
駁論文
1.定義:論辯是針對對方的觀點加以批駁,在批駁的同時闡述己方的觀點
2.方式:①提出論點②證明論點③總結論點
如果從文章內容的邏輯關系來分析,議論文具體的結構形式可分兩大類:
縱式
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
例1.「層層深入」式,先提出論點後,循序漸進的去論證,把道理逐漸展開,最後歸納總結。
例2.「正反論證」式:先提出論點後,先從消極方面論證,然後進一步從積極方面論述。
橫式
並列展開的論述結構
例如:
有「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而後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後總結歸納;
有「總論——分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論證。
有「分論——總論」式,對所要論述的總是分幾個方面剖析,然後綜合歸納出結論。
總之,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層次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注意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以及過渡詞語。
H. 中國古代經濟史論文5000字
http://wenku..com/view/0900c9dba58da0116c17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