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聞類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明白
選此題的背景、意義、目的。
簡而言之,為什麼選此題,怎麼寫此題,此題寫作的難度。
大學幾年不是白來的,自己做出來那才有成就感的。
附上一般格式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格式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學生姓名 班 級
學 號 指導教師
課題內容及目標:
完成課題初步技術方案:
完成課題時間安排計劃:
教研室對開題報告的評價
難 度 方案可行性 計劃合理性
教研室主任簽名 指導教師簽名
⑵ 急求傳播學開題報告,拜託啦~~~
……你不知道自己開這個題的目的和意義,那為什麼要開這個題目?
1 就是寫你為什回么要開這個答題目,你希望研究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來
2 你去找個CNKI之類的資料庫,打入你研究的關鍵詞 「簡訊傳播」 「危機傳播」,選一些被引頻次高的文章,摘錄他們的主要觀點,最後加一點自己的總結就好了,相當於一個小型的文獻綜述
⑶ 論文《QQ即時通訊工具軟體的傳播學意義解讀》的開題報告怎麼寫
廣告設計是一種限定性的藝術設計形式,它的客觀要求往往多於主觀要求,是在各種限制中求生存和發展,其教學應具有理性化、綜合化的特徵。廣告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藝術美感與功能科學的完美結合。如何將感性與理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廣告設計專業教學體系設置的首要任務。設計具有雙重的溝通形式,既是通過預想圖與業主溝通得以實現設計創造的實體,也是通過設計作品與受眾進行溝通的過程。這勢必要求廣告設計人才需要具備市場分析能力、預測能力和消費心理的把握能力等,而美術在廣告設計專業中僅僅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專業基礎之一。筆者認為,廣告設計人才需要更多具備的是理性思考的能力,客觀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⑷ 網路傳播的社會效應的開題報告範文 急需 謝謝
一、網路傳播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信息傳播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傳播信息的最重要的媒介,互聯網路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由於網路根本地改變了體現人的本質特徵的信息生產、傳播方式,並進而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帶動社會整體的變遷,把人類帶入高度信息化的社會。
隨著互聯網路及信息科技的發展,無可否認,我們已進入了或正在進入信息社會或稱網路社會。網路傳播已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念甚至思維方式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因此,與會代表對網路出現以後的社會從各個角度,就網路社會與數字城市、網路傳播與文化發展、網路傳播與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展開了研究探討。
清華大學崔保國副教授從歷史發展、社會結構和社會現象等幾個視角來審視和思考網路的社會影響問題。他認為,社會信息化是一個深刻的社會變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經濟結構從工業為中心轉向信息產業為中心;政治結構從金字塔型轉向網路型;文化結構從中心文化轉向多元文化。同時網路的發展還影響著社會空間結構的變化,出現了一個虛擬的社會。因此,伴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是整個社會的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
日本武藏工業大學嚴網林副教授在描繪了數字化生活的美好景象之後,提出了數字城市的概念,指出數字生活的實現必須以數字化的城市為前提,數字城市應包括城市空間的數字化和城市功能的數字化及城市居民生活數字化等三個方面。他認為數字城市的建設,最終將對人們的思考、交流、移動等行為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渡邊吉熔教授從三個方面介紹了韓國的信息化政策:「21世紀虛擬韓國」計劃,國家信息教育政策,兒童網路計劃的宣傳推廣。該校的山本純一副教授則探討了墨西哥建立數字化開放社會的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學竺培芬教授在論文中指出,互聯網路促使中國的「e」文化誕生。所謂「e」文化,指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路的快速發展,中國年輕一代在虛擬空間努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並相互交流與溝通。她認為,互聯網賴以發展的信息技術,加快了跨文化傳播的速度並拓展了文化交流的時空。因此,「e」文化不僅深刻地打上了信息技術的烙印,而且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將西方文化中的精髓「競爭精神與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與東方文化的核心「崇尚群體和諧」融合為一體。
上海交通大學陳先元副教授探討了網路傳播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從現實狀況來看,網路傳播的確也正在催生著一種新的文化,即網路文化。然而,網路傳播對於文化發展又是一個挑戰。網路傳播需要人們採用同一標準的技術和手段,這種技術上的一致性要求一種文化行為模式的統一;其次,網路傳播創造出的虛擬社會,容易使人們的自然親密關系淡化;第三,網路文化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技術強國通過網路傳播本國的文化和價值體系,弱國則面臨著保護本土文化的困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希華副教授等人認為,社會文化的迅速變動造成了年長一代的知識很快陳舊,年輕一代則因為更貼近時代、更少傳統的重負,從而能夠向長輩們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樣式。因此,我們正處於「文化反哺」的「後哺文化」時代,年長的一輩若不想落伍於時代,就必須向年輕人學習。王希華等人還指出的網路傳播的尷尬:當全人類的信息和知識都「一點就通」,人們還需要正襟危坐地在先生面前執弟子禮嗎?媒介即信息,數字化就是知識!?然而,所有信息和知識背後的那一種人類代代延續的精神,那一縷統帥信息和知識的靈魂,也能夠數字化嗎?他們指出:人類的美好願望永遠無法等同於現實,科學技術從來都不是萬能的,數字化也同樣如此。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惠芬認為,大學生是對網路應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體,而BBS則是大學生進行網路交往的最主要平台。她通過對BBS發展較早的清華大學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並結合大學生自身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研究了BBS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和人際傳播產生的正負影響。
二、網路傳播的理論研究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要加強加深對互聯網的理論研究,充分利用理論的理性作用和邏輯力量,使我們對互聯網的認識具有更多的概括性、前瞻性和可擴展性。一些學者從傳播學的角度,對網路傳播進行了理論探討。
北京大學賴茂生教授對網路傳播的內涵、功能和效果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傳播」一詞的涵義中,最重要的兩個語義因子是社會性和工具性。而網路傳播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各種傳播行為和傳播活動的總稱,因此網路傳播的工具性和社會性本質特徵沒有變。網路大大地擴展了傳播的原有功能,從而使網路傳播的社會功能更為豐富多樣。
清華大學孫寶寅教授認為,互聯網不單單是一種技術,還是一種媒介。它模糊了大眾傳播與小眾傳播的界線,改寫了傳統媒介傳播的模式。網路媒介具有技術屬性、社會屬性、商品屬性。探討互聯網的媒介屬性,對於認識互聯網與傳統媒介的互動整合關系,完善對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的管理,促進互聯網的繁榮發展均會有所裨益。
大連理工大學講師殷莉則從心理學的角度考察了網路傳播中受傳者的變化和心理,一方面論述了網路傳播受傳者傳受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分析了受傳者在網路傳播中的防禦心理和受傳者對網路傳播的傳播需求,並明確指出傳統媒體網路版滿足受傳者需求的途徑是提供有用信息和信息分析。
三、網路傳播的立法及管理
對於網路傳播的立法及管理問題,部分與會學者從不同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學者就國際法律制度對互聯網內容的管理發表了意見。清華大學講師梁寧介紹了美國、歐盟及德國以立法的形式對網路內容進行管理的情況及有關立法條文,指出國際社會在針對互聯網內容進行立法規范時是非常謹慎的,同時他又提到世界各國在規范網路內容的實踐中難以避免的一些問題,如規范標准、司法管轄權及技術保障等。
有的學者則就國內網路新聞傳播的立法監管談了自己的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孫旭培研究員認為,我國是世界上較早以立法來管理網路傳播的國家,已制訂了多個涉及互聯網的法規性文件,其中有許多涉及新聞和言論管理的內容。這些法規對規范和管理網路新聞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削弱了國內網站的活力。因此,他建議,應鍛煉人民接受負面信息的承受力。南京大學講師陳堂發在介紹了我國網路新聞傳播行政監管的具體內容及現狀後,針對立法監管中相關權利如網路新聞媒體的采訪權、編輯權、著作權、人格權等發表了見解。
北京大學學報主編陳進元提議對於網路傳播的作品應予以著作權的集體管理。她認為,雖然我國已於1998年成立了著作權社會管理機構「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但其在立法上尚無明確的法律地位,而網路傳播使侵犯著作權變得輕而易舉。因此在數字化、網路化時代,更要建立健全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如此才能促進我國網路傳播事業的健康發展。
另一些學者提議建設網路傳播道德規范。上海交通大學戴永明認為,網路傳播已向人類提出了道德挑戰,人們在享受網路傳播的自由時,應當同時完成道德上從自由到自律的跳躍。人的道德因素是網路和網路傳播健康發展的重要和必要條件。他提出自律、誠信、善業三原則是網路傳播重要的道德規范。
四、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
對於網路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這個話題,傳媒界早在兩年前就已開展了廣泛討論。在本次會議上,它仍然是與會代表探討的熱點,只不過注入了更多新的內容。
中國新聞學院教授李成野認為,網路改變的僅僅是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接受方式,沒有改變新聞的製作過程,換句話說,網路媒體並未改變新聞的本質。我們研究和探討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未來媒體發展道路。
江蘇科技出版社黃元森副總編輯等通過對網路媒體的全面考察,比較了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傳播形態、傳播方式、與受眾的交互性等方面的異同,指出網路媒體是傳統媒體的綜合與延伸。
上海交通大學講師丁曉萍認為,在被稱為「網路時代」的21世紀,報紙仍然有生存的空間。因為縱觀大眾傳播媒體發展的歷史,每當一種新媒體崛起,給傳統媒體帶來沖擊的同時,也促使不同媒體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各種媒體彼此調整、重新分割市場、共同發展的格局。另外報紙在傳播功能、傳播形式等方面,具有其他媒體不可取代的優勢。但是,報紙要想在媒體激烈的競爭中有一個光明的前景,必須在自我革新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