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空椅技術心理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空椅技術心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31 09:08:26

『壹』 心理學教你如何做到換位思考——空椅子技術(3)

它用於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對話。具體為:拿出兩張椅子,椅子A和椅子B專,當你坐到一張椅子A上面屬時,就扮演自己;當你坐在椅子B上時,就扮演別人,兩者展開對話,從而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然後去理解別人。 它主要應用於兩個方面: 1 來訪者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或者無法去體諒、理解或者寬容別人,因此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難,自己卻找不到原因。此時,運用空椅子技術,讓自己和他人之間展開對話,讓來訪者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領悟,找到人際交往困難的原因。 2 來訪者存在社交恐懼,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此時運用空椅子技術,模擬人際交往的場景,讓來訪者在這種類似真實的情境當中減輕恐懼和焦慮,學會或者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想找心理老師咨詢「」相關問題?點此進入>>

『貳』 空椅子技術是誰發明的心理學類

「空椅子技術」,來 是格式塔流派源常用的一種技術,是使來方者的內射外顯的方式之一。是完形治療法種種著名而有影響的技術中,最為簡便易行而適於心理輔導的。「空椅子技術」的目的就是幫助當事人全面覺察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分析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幫助他們朝著統整、坦誠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邁進。

是格式塔流派發明的吧

『叄』 是電大的心理學與健康 第一題名詞解釋:認知偏差、情緒、未竟事物、空椅技術、自我概念

認知偏差是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信息而對他人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專判斷失誤或判斷本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並把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思想、觀點等組織起來。
其他沒有查到,你自己在查查@

『肆』 請問現在心理學中像空椅子技術這樣的療法有那些

焦點短程治療技術、合理情緒認知療法、短程認知行為治療、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比較常用吧。

『伍』 什麼是心理學的空椅子療法

你想跟你一個人說話,但是你沒有勇氣與他面對面,或者條件不允許,比如去世的親人。可以在你面前放把椅子,假設他就坐在那裡,你對他沒有顧慮的說出以前不敢不能說的話。解開心結,達到心理治療的作用。

『陸』 外化技術與空椅子技術的區別

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 problem)是敘事療法的重要技術,是指在治療時將人與問題分開,藉此避免為當事人貼上負面的標簽後,會消弱其面對問題的意願與能力,同時拒絕當事人以我就是這樣的人為借口,進而學習承擔改變的責任,能夠幫助求助者修正自己與問題的關系以及問題對生活的影響。

中文名
外化問題
應用學科
心理學
快速
導航
目的

實施方法
概念
後現代的治療取向中,敘事治療在近幾年被廣泛地論述與推廣,其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是外化問題。來訪者是帶著「自己出現了問題」,「自己是有問題的人」等想法來尋求治療的,於是,治療者安排治療的程序,以幫助來訪者找出問題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這便是傳統家庭治療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往往會導致問題的惡化,敘事治療者把這種情形稱為「充滿問題」的故事。這種自我封閉和苛刻的敘事方式使人們很容易受各自破壞性情感狀態的支配,從而使原已不良的關系狀態更加糟糕。於是,人們必須通過重新辨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的想法,解決的關鍵是敘事療法的一個核心思維和主要的治療技巧———也是它的最具原創性的地方———「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theproblem)」外化問題便是將人與問題分開,藉此避免為當事人貼上負面的標簽後,會消弱其面對問題的意願與能力,同時拒絕當事人以我就是這樣的人為借口,進而學習承擔改變的責任。[1]
目的
外化問題的目的旨在用來分離來訪者對前來尋求幫助的問題的人認同,同時幫助他們修正自己與問題的關系以及問題對生活的影響。通過問題外化,個體可以重新辨識自己與他人關系的想法,產生自身意義和主流敘事意義一體化的知識,重新思索這些一體化知識與自己的種種關聯,找出其中不相容的地方,進而創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與規范自己的真理挑戰。
實施方法
敘事治療師開始時會讓來訪者講述他們「充滿問題的故事」,並認真地傾聽,表達對家庭的理解,在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基礎上,治療師 就可以提問,使家庭問題外化。因此,治療師不需要花時間去揭示家庭模式或探索家庭動力,也不需要尋找導致當前狀況的既往的關鍵性事件,不需要關心家庭的互動模式對當前問題的影響,關注的事問題如何影響家當。治療師幫助家庭將問題外化,構建一個被定義為個體的內在缺陷或病態狀況的問題,並將其定義為客觀化的、外在的和不受歡迎的敘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常用擬人化的方式進行提問,鼓勵家庭將問題外化,給問題一個大家能接受的名字,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而不是帶有症狀者的內在品質或特質,並將家庭意識到他們也不是問題的製造者,從而讓家庭成員能夠更好的互相合作,從責備中走出來,更新選擇新生活的思維方式。[1]
參考資料
[1] 徐漢明、盛曉春主編.家庭治療-理論基礎與實踐.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