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毒理學的意義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毒理學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31 08:44:09

⑴ 肝腸循環的毒理學意義

小黑315
葯物經肝臟轉化,以代謝物或原形泌入膽汁,經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其中一部分被小腸重吸收,由門靜脈迴流入肝,然後再經膽汁排入腸腔。葯物在小腸、肝臟間的往返循環稱葯物的肝腸循環。

具有肝腸循環的葯物其作用時間一般較長,並保持葯物在作用部位有較高的濃度。如洋地黃毒苷屬長效強心苷;紅黴素、氨苄西林、四環素和利福平等主要經膽汁排泄的葯物在膽汁中濃度較高。紅黴素在膽汁中的濃度可達血葯濃度的10~40倍以上;四環素在膽汁中的濃度比血葯濃度高5~10倍;利福平在膽汁中的濃度比血葯濃度高100倍。這些葯物經肝腸循環,可使其有效血葯濃度維持時問顯著延長,這對治療敏感菌引起的膽道及其他感染十分有利。此外,吩噻嗪類、甾體類、嗎啡、氯黴素、丙米嗪、雌激素等也有肝腸循環的特點。

葯物肝腸循環也是其排泄和重吸收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對維持有效血葯濃度、提高療效和減少用量具有一定的l臨床意義。但肝腸循環能延緩葯物排泄,可引起葯物在體內蓄積而中毒。因此,了解葯物的肝腸循環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葯很有必要,

⑵ 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的意義如何

安全性評價是利用毒理學的基本手段,通過動物實驗和對人的觀察,闡明某一化學物的毒性及其潛在危害,以便為人類使用這些化學物質的安全性作出評價,為制訂預防措施特別是衛生標准提供理論依據。
(2)評價的步驟:目前我國現行的對食品安全性評價的方法和程序也還是按照傳統的毒理學評價程序:即初步工作→急性毒性試驗→遺傳毒理學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9d喂養試驗、繁殖試驗、代謝試驗) →慢性毒性試驗(包括致癌試驗)(GBl5193.1—94)。
(3)評價食品安全是應考慮哪些因素?3·2.1凡屬我國創新的物質一般要求進行四個階段的試驗,特別是對其中化學結構提示有慢性毒性、遺傳毒性或致癌性可能者或產量大、使用范圍廣、攝入機會多者,必須進行全部四個階段的毒性試驗。
3.2.2 凡屬與已知物質(指經過安全性評價並允許使用者)的化學結構基本相同的衍生物或類似物,則根據第一、二、三階段毒性試驗結果判斷是否需進行第四階段的毒性試驗。
3.2.3 凡屬已知的化學物質,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每人每日容許攝入量(ADI,以下簡稱日許量)者,同時申請單位又有資料證明我國產品的質量規格與國外產品一致,則可先進行第一、二階段毒性試驗,若試驗結果與國外產品的結果一致,一般不要求進行一步的毒性試驗,否則應進行第三階段毒性試驗。
3·2.4 農葯、食品添加劑、食品新資源和新資源食品、輻照食品、食品工具及設備清洗消毒劑的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試驗的選擇。

⑶ 毒理學中的毒作用帶是什麼意思

首先要知道一個概念:閾劑量(thresholddose)就是 出現某種反應的最低劑量。
內而毒作用帶(toxiceffect zone) 閾劑量作容用下限與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間的距離。其中:急性毒作用帶Zac是急性閾劑量(最低作用劑量)與半數致死量之間的距離。LD50/Limac, 大,則帶寬,引起急性毒性危險性越小;
慢性毒作用帶Zch:慢性毒性與急性毒性之間的距離。Limac / Limch,大,則帶寬,Limch小,易引起慢性中毒。

⑷ 毒理學與人類的關系

要理解什麼是毒理學,其實只要知道毒理學和葯理學是一體兩面就行。葯理學的意義大家很容易明白,因為葯理學產生能治病的安全的葯,同樣,毒理學研究的是化合物對身體的不良影響。打個比方,有了毒理學的研究,大家才能知道,在甲醛的環境中不能久待,否則容易得白血病。
從這方面來說,毒理學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個重要的學科。沒有它,人類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獲得『安身立命』的生活經驗。

⑸ 視頻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的意義如何評價包括哪些步驟應考慮哪些因素

安全性評價是利用毒理學的基本手段,通過動物實驗和對人的觀察,闡明某一化學物的毒性及其潛在危害,以便為人類使用這些化學物質的安全性作出評價,為制訂預防措施特別是衛生標准提供理論依據。
(2)評價的步驟:目前我國現行的對食品安全性評價的方法和程序也還是按照傳統的毒理學評價程序:即初步工作→急性毒性試驗→遺傳毒理學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9d喂養試驗、繁殖試驗、代謝試驗) →慢性毒性試驗(包括致癌試驗)(GBl5193.1—94)。
(3)評價食品安全是應考慮哪些因素?3·2.1凡屬我國創新的物質一般要求進行四個階段的試驗,特別是對其中化學結構提示有慢性毒性、遺傳毒性或致癌性可能者或產量大、使用范圍廣、攝入機會多者,必須進行全部四個階段的毒性試驗。
3.2.2 凡屬與已知物質(指經過安全性評價並允許使用者)的化學結構基本相同的衍生物或類似物,則根據第一、二、三階段毒性試驗結果判斷是否需進行第四階段的毒性試驗。
3.2.3 凡屬已知的化學物質,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每人每日容許攝入量(ADI,以下簡稱日許量)者,同時申請單位又有資料證明我國產品的質量規格與國外產品一致,則可先進行第一、二階段毒性試驗,若試驗結果與國外產品的結果一致,一般不要求進行一步的毒性試驗,否則應進行第三階段毒性試驗。
3·2.4 農葯、食品添加劑、食品新資源和新資源食品、輻照食品、食品工具及設備清洗消毒劑的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試驗的選擇。

⑹ 代謝飽和的毒理學意義

樓主說詳細點,,,什麼是代謝飽和的說

⑺ 軍事毒理學論文:談談毒物防治對社會的意義

河北醫科大學 別照抄啊。我的作業這是。
運用軍事毒理學知識,結合社會實際,談談加強毒物防治對社會的現實意義。(1000字以上)
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義大利侵略阿比尼西亞時首次使用芥子氣和光氣,僅在1936年1~4月,中毒傷亡者即達到1.5萬人,占作戰傷亡人數1/3。二戰期間,化學武器得到了較快發展,新毒劑不斷被研製成功。在亞洲戰場,日本對我國多次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雖然有眾多法律明確規定,禁止使用任何化學武器,但霸權主義者、戰爭狂人始終把化學武器當作一種威懾力量。面對著如此強大的威脅,軍事毒理學應運而生。軍事毒理學是利用毒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從預防醫學角度,研究軍隊平戰時環境因素和軍事作業中外源化學武器的有害作用及機理,防治和急救措施的科學。
按照軍事毒理學的方法,化學毒劑按照毒害作用分為:1、神經性毒劑 它的出現取代了原來「物美價廉」的芥子氣的地位。包括:沙林、梭曼、VX等。作為一類能破壞神經系統的毒物,人員可通過吸入或皮膚吸收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狀是瞳孔縮小、胸悶、多汗、全身痙攣等。
2、糜爛性毒劑 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子氣,又稱黃十字毒劑。能使細胞組織壞死潰爛。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中毒,毒害作用較緩慢,症狀為炎症、潰瘍。還包括路易氏氣。
3、全身中毒性毒劑 主要有氫氰酸、氯化氰。能破壞組織細胞氧化功能的毒劑。通過吸入中毒,作用迅速,症狀:口舌麻木、呼吸困難、皮膚鮮紅、痙攣等。濃度大可使人立即死亡。
4、失能性毒劑 BZ等。能造成思維和運動功能障礙。使人暫時喪失戰鬥力的毒劑。通過吸入中毒,作用較迅速。症狀:神經錯亂、幻覺、嗜睡、身體癱瘓等。
5、窒息性毒劑 光氣等。能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腫造成窒息的毒劑。吸入中毒。作用緩慢。症狀:咳嗽、呼吸困難、皮膚從青紫發展到蒼白、吐粉紅色泡沫樣痰。
6、刺激性毒劑 CS、苯氯乙酮、亞當氏氣、CR等。能刺激眼睛、上呼吸道、皮膚的毒劑。吸入、接觸中毒。作用迅速。症狀:眼睛疼痛、流淚、噴嚏、咳嗽和皮膚有燒灼感。
如果已中上述幾種毒,相應救治方法如下:
神經性毒劑:立即給中毒者注射解磷針。
糜爛性毒劑:皮膚中毒要局部消毒,食物中毒要催吐,對潰瘍進行紅外照射。
全身中毒性毒劑:立即吸入亞硝酸異戊酯。人工呼吸、靜脈注射。
失能性毒劑:BZ中毒,可注射解畢靈,或口服依色林。高燒時降溫給氧。
窒息性毒劑:帶防毒面具,迅速離開毒區,保證呼吸通暢。可供氧,但嚴禁人工呼吸。
刺激性毒劑:一般不需要治療。離開毒區。嚴重時吸入清涼劑。
除此外,化學武器使用過後,造成空氣、地面、人員、物資的染毒,應及時洗消。
對人員的消毒:眼睛、口腔、傷口等部位染毒後,可用2%小蘇打水或清水沖洗。
對服裝消毒:對局部染有毒劑液滴的服裝,先用棉花、布、紙等吸去表面上的毒液,再用紗布蘸取消毒液進行擦拭。吸附了毒劑蒸汽的服裝,至於通風處數小時即可。染毒然中的服裝,用2%碳酸鈉溶液或草木灰水將毒劑沖下,再用水清水沖洗數次。
對技術裝備消毒:根據毒劑種類、裝備的質料來確定消毒液和方法。
對地面消毒:噴灑法、鏟除法、覆蓋法、火燒法、沖洗法。
對水的消毒:當確定水的染毒種類時,可用煮沸法消毒。如為路易氏氣,先在水中加鹼,每升水再加0.4克明礬。氫氰酸等加入醋酸、食用醋或濃鹽酸。
對食物的消毒:一般不可食用。鏟除、通風、洗滌、掩埋法消毒。不論何種方法,最後需經過化驗或試驗,否則不可食用。
通過軍事毒理學的應用,為保護人類環境,維持生態平衡,避免環境污染,最終為人類健康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⑻ 環境毒理學的定義

環境毒理學是利用毒理學方法,研究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機理的學科。它是環境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毒理學的一個分支。

環境毒理學主要通過動物實驗來研究環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環境污染物對機體的作用一般有接觸劑量較小;長時間內反復接觸甚至終生接觸;多種環境污染物同時作用於機體;接觸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異極大等特點。

環境毒理學的任務主要有三項:研究環境污染物及其在環境中的降解和轉化產物,對機體造成的損害和作用機理;探索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損害的早期觀察指標,即用最靈敏的探測手段,找出環境污染物作用於機體後最初出現的生物學變化;定量評定有毒環境污染物對機體的影響,確定其劑量與效應或劑量一反應關系,為制定環境衛生標准提供依據。

環境毒理學主要研究環境污染物及其在環境中的降解和轉化產物在動植物體內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轉運過程,和代謝轉化等生物轉化過程,闡明環境污染物對人體毒作用的發生、發展和消除的各種條件和機理。

環境污染物對機體毒作用的評定,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動物實驗方法進行的:

急性毒性試驗:其目的是探明環境污染物與機體作短時間接觸後所引起的損害作用,找出污染物的作用途徑、劑量與效應的關系,並為進行各種動物實驗提供設計依據。一般用半數致死量、半數致死濃度或半數有效量來表示急性毒作用的程度。

亞急性毒性試驗:研究環境污染物反復多次作用於機體引起的損害。通過這種試驗,可以初步估計環境污染物的最大無作用劑量和中毒閾劑量,了解有無蓄積作用,確定作用的靶器官,並為設計慢性毒性試驗提供依據。

慢性毒性試驗:探查低劑量環境污染物長期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損害,確定一種環境污染物對機體的最大無作用劑量和中毒閾劑量,為制訂環境衛生標准提供依據。

為了探明環境污染物對機體是否有蓄積毒作用,致畸、致突變、致癌等作用,隨著毒理學的不斷進展,人們又建立了蓄積試驗、致突變試驗、致畸試驗和致癌試驗等特殊的試驗方法。

環境毒理學的研究主要以動物實驗研究為主,觀察實驗動物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接觸不同劑量的環境污染物後出現的各種生物學變化。實驗動物一般為哺乳動物,也可利用其他的脊椎動物、昆蟲以及微生物和動物細胞株等。

用動物實驗來觀察環境污染物對機體的毒作用,條件容易控制,結果明確,便於分析,是評定環境污染物毒作用的基本方法。但動物與人畢竟有差異,動物實驗的結果,不能直接應用於人。因此,一種環境污染物經過系統的動物毒性試驗後,還必須結合環境流行病學對人群的調查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比較全面和正確的估價。

隨著人類對環境污染物認識的不斷深入,環境毒理學將在多個方向發展,其中主要是探討多種環境污染物同時對機體產生的相加、協同或拮抗等聯合作用;深入研究環境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降解和轉化產物以及各種環境污染物在環境因素影響下,相互反應形成的各種轉化產物所引起的生物學變化;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機理,完善致突變作用的試驗方法,找出致癌作用與致突變作用的確切關系;深入研究環境污染物對動物神經功能、行為表現以及免疫機能的早期敏感指標;深入研究環境污染物的化學結構同它們的毒性作用的性質和強度的密切關系,以便根據化學結構,作出毒性的估計,減少動物毒性試驗,並為合成某些低毒化合物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