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心理學的人性論基礎
心理學是西方哲學的分支。西方哲學的人性論中,西方哲學家大多認為人性本惡。弗洛伊德是心理學的鼻祖,你可以看看他的理論。
2. 簡答:心理學是如何界定人性的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並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與受所處社會環境影響的。 人性是從根本上決定並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人類天性。
3. 羅傑斯學習心理學的人本主義人性論大概
性善論、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關注人的情感體驗與內心世界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區別於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的核心理念。他們主張,人性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後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同時強調,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心理學研究必須以整個人(the whole person)為對象,不能採用分解組合的方法去了解人。其三,人所表現的任何行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決定的,也不是孤立或片段的,而是發自內在、出於當事人自己感情與意願所做的自主性與綜合性的選擇;生活經驗只能憑當事人主觀的感受,而不能由別人的客觀測量而推知,因而對人的研究,不應是由外而內的,而應從了解他對他自己和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著手。
4. 心理學對人性是如何界定的
人性心理學是從人性出發,在三種基本屬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動及其專規律。屬
人性心理學,不再把心理現象單純地定義為「腦的功能和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明確地提出,心理現象是人性的表達,是人的三種本質屬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屬性為中心,進而說明心理、腦和社會這三者的關系,依據他們之間的具體關系,討論心理自身的性質、特點以及變化的規律。
(4)人性論心理學擴展閱讀:
人性心理學認為,心理發展變化的動力,不是來自任何神秘之處,僅僅是與生俱來的人性的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源於人的三種本能:
1,個體保存、種族延續的本能;
2,為認識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資料和適應環境的探究本能;
3,為生存而組成人類社會的依存本能。
人有三種發自內心的需求,需求獲得滿足,產生正向的、有利於健康的情緒,否則產生負向、不利於健康的情緒。
5. 什麼是人性心理學你是怎麼理解的
人性心理學,認為人有精神、社會、生物三種既相區別又相統一的屬性,這為研究觀察人們心理和行為提供了一個范圍更廣闊且辯證統一的角度。
6. 什麼是心理學人性觀
人性心理學是從人性出發,在三種基本屬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不再把心理現象單純地定義為「腦的功能和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明確地指出,心理現象是人性的表達,是人的三種本質屬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人性心理學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屬性為中心,進而說明心理、腦和社會這三者的關系,依據他們之間的具體關系,討論心理自身的性質、特點以及變化規律。
人性心理學認為心理發展變化的動力是與生俱來的人性的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源於人的三種本能:1.個體保持、種族延續的本能;2.為認識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須資料和適應環境的探究本能;3.為生存而組成人類社會的依存本能。
三種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層面上化為人的體驗即人的三種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三種基本需要構成了人類心理種系進化和個體發育過程中的全部心理動力。
人性心理學認為,「一般人性」,是抽象的概念。具體的、真實存在的人性,是它在具體人群或具體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作為抽象的概念,人性是統一的,作為具體表現,人性則是千差萬別的。作為人性具體表達的心理現象,當然也是千差萬別的。心理差異又分為群體心理差異和個體心理差異。
在種系進化發展的過程中,生存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形態和不同地域的人,雖然都屬於人類,但是,由於生存的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如沿海、陸地、山區、平原、沙漠等)不同,依附的社會群體文化不同,所以,他們接收到信息,依附的社會文化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區、國家和民族的人們在心理特點上也有差異。群體心理差異如此,個體差異也是如此。個體心理發育的年齡階段,恰似人類群體的不同發展時期,而個體發育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同樣是造成個體心理差異的充分條件。如果說群體心理差異是由於不同群體的生物學差異(基因)在不同生存條件下的表達,那麼,個體的心理差異(個性心理)也可以說是不同個體的生物學差異在不同生存條件下的表達。
個性心理總是遵循生物學規律,因襲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傳統,在人類不同的認知水平制約下漸漸形成的。理想的個性心理,只能在理想的、無矛盾沖突的條件下生成。但是,這種條件不存在,所以,理想的個性只是一種抽象概念,現實中並不存在。現實的個性心理,永遠是充滿矛盾的,只要矛盾不被激化,處在相對穩定狀態,就可以說是健康的個性心理。
人有三種發自人性本能的需求,需求獲得滿足,產生正向的、有利於健康的情緒,否則,產生負向的、不利於健康的情緒。
人性心理學認為,各種性質和嚴重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就其內在原因來說,是人的某種屬性出現了問題,或者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失去了平衡。這種失衡,導致了不同性質的人性偏離、扭曲和異化。
7. 心理學能研究出人性嗎
心理學是一種研究人心理現象的科學學科,心理學分為基本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部分。它在研究中涉及到家庭教育,社會等方方面面。心理學的研究與很多人文自然學科有關,也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是一種高深且復雜的科學學科,它有非常細致和科學的分類。不同的心理學研究和應用的領域並不相同,但是它和人性的基本點是相通的,只不過人性是心理學在社會中最普遍的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學習了系統的心理學,那麼它也能對一個人的人性進行分析。
8. 人性論的人的特性
食慾、性慾、權威欲、群體欲、表現欲
食慾、性慾是所有動物的共同本性。
食慾是生命體生存的第一本能,所有哺乳動物一出生就會吮吸母親的奶頭,這是一種先天的無師自通的本能。記得我弟弟在3歲以前,每當我偷來「好東西」的時候,他伸手就要,我故意逗他,做出不給之狀,他便大哭大鬧,直到如願以償方心滿意足。所以有一次我對比我大三歲的姐姐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我發現弟弟性本惡,長大了他肯定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東西。」但姐姐卻說:「你小的時候也是這樣,長大了就好了。」媽媽說:「所有的小孩都是這樣。」我仔細觀察了很多小孩的行為,果然都是這樣。當小孩飢餓的時候,為了得到食物,表現出的是自私的行為,不分親疏。若母親手中有食物他(她)奪之,若父親手中有食物他(她)仍然奪之,若哥哥、姐姐手中有食物他(她)還是奪之。小孩的這種不分親疏奪他人食物的行為是一種先天具有的動物性本能,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是所有動物的性慾的共同特點。但群居哺乳動物的性慾又有特殊的特點,那就是每一個雄性都希望佔有更多的雌性。在所有國家的封建社會里,普遍允許「一夫多妻制」,所以從皇帝到各級有權、有錢的人都擁有多個妻子。即使在現今的非洲大陸,還有許多國家在實行「一夫多妻制」。允許「一夫多妻制」正是群居哺乳動物的性慾的原始本能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體現。在當今的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國家,男人們會通過找情人、嫖娼、通姦等方式滿足希望佔有更多的女性的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能。
權威欲是群居哺乳動物獨有的特性,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權威欲,都希望成為群體中的統治者。權威欲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體現得更加突出、更加廣泛。突出的表現形式是爭權奪利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
群體欲是群居動物的一個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動物也有這個特性。那就是任何群居動物中的一個個體都有願意與群體中的其他同類交往的慾望,如果其離開了群體,就會感到孤獨和恐懼。作為高級群居哺乳動物的人自然也具有群體欲。有許多外國心理學家進行過種種實驗,觀察與世隔絕的人會產生什麼反應。結果發現被禁閉在孤獨環境中的人逐漸會產生精神上的不安,最後會出現發瘋似的言談和舉動。根據隔離實驗,如果一個人的群體欲——不願意孤獨,想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到孤獨和恐懼,就會在精神和肉體上處於異常狀態。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是通過眼看、耳聽、交談、鼻聞、皮膚接觸等行為來滿足集體欲的。剛出生的嬰兒雖然眼睛還看不清事物,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卻有本能的天生的群體欲,如果把他放在一個沒有人的黑暗的房子里,他會因為孤獨和恐懼而哭啼,如果母親或父親來到他的身邊,輕輕地撫摸他一下,或輕輕地拍打他幾下,他立即就會安靜下來。剛出生的嬰兒是通過聽覺、氣味、皮膚感覺「認識」父母的。所有的嬰兒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突然哭啼,如果一邊唱一首他熟悉的兒歌,一邊輕輕地拍打他,他就會安靜下來。嬰兒的這種莫名其妙的哭啼,就是尋求群體欲的滿足。他通過聽覺和身體的感覺感知到母親或父親的存在以後,其群體欲得到了滿足,於是就安靜下來。及時滿足嬰兒的群體欲,對嬰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現欲是許多動物的一個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動物也有這個特性。所謂表現欲就是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在同類中表現自己的慾望,喜歡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同類中的其他成員對自己的注意,對自己贊賞。作為高級群居哺乳動物的人也具有這種本性。
表現欲在兒童的身上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看到了什麼新的事物,或者學到了什麼新的知識,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讓人知道,以獲得別人的贊賞,求得心理上的滿足。再如,當老師向小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並說誰會誰舉手的時候,很多小學生就會爭先恐後地舉起手,這也是表現欲的一種體現。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表現欲與性格特點有關。性格外向的兒童膽子大,表現外顯;性格內向的兒童膽子小,表現內隱。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對他們的表現欲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外向型的兒童,不可任其表現欲無限度膨脹,以致熱衷於自我表現,滋生虛榮心;對內向型的兒童,則應激發其表現欲,鼓勵他們大膽表現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嘗到自我表現的樂趣,增強表現欲。兒童的表現欲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便會產生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推動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學習新東西,探索新問題,獲得新知識。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家長要正確對待並注意保護孩子的表現欲,讓孩子在不斷的自我表現中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由於成年人受理智、涵養等因素的影響,表現欲的表現明顯程度不一樣。表現欲比較突出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喜歡誇誇其談;表現欲不很明顯的人常常默默地用功學習或者努力工作,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以突出的學習成績或者工作成績一鳴驚人。另外,女性特別是漂亮的年輕女性喜歡化妝打扮,這也是表現欲的一種體現;男性特別是年輕的男性常常以各種方式爭強好勝,這也是表現欲的一種體現。 求生本能和暴力性是所有動物共同具有的一種本性。當動物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就會以暴力的形式求生。
任何動物的暴力性只是一系列受不同神經系統控制的不同反應,暴力性是生物生存的一種本能。如:對食物對象的攻擊,對捕食者的反擊,對領地的保衛和佔領等等。事實上,生命以暴力而存在,一種生物為了生存必須以暴力剝奪另一種生物的生命,這便是弱肉強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戰爭。
戰爭是人類暴力的最高體現形式,人類的祖先們,從在地球上誕生那天起,作為普通的一個物種,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弱肉強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戰爭中。人類的祖先們最先也是用肉體、用純粹力與力的暴力較量以求生存。在國家誕生以後,亘古至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據有關人士統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1964年的5164年的時間內,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513次,其中僅有329年是和平的。這只是有記錄可查的戰爭,沒有記錄在案的戰爭又有多少呢?
群居哺乳動物又通常通過暴力的方式獲得統治和維護統治地位。能思維的高級動物人在暴利性方面有時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動物兇殘的多。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在用暴力對領地的保衛和佔領、獲得統治和維護統治地位時,通常是以對手失敗為限度,但是人有時要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兇殘的多,殘殺同類的手段也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高明的多。草菅人命、殺人不眨眼、殺人如麻、滅絕人性、慘絕人寰、慘無人道等成語是形容人的兇殘的,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笑裡藏刀、暗箭傷人等成語是比喻殺人手段高明的。古今中外的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的朝代更替都是通過暴力實現的。從一個新王朝通過暴力奪取政權那天起,就有人想通過暴力取而代之,所以歷朝歷代都有暴力起義。舊的暴力起義被封建統治者的暴力鎮壓,不久以後新的暴力起義又發生了,如此周而復始……當一個封建集團腐朽到徹底喪失了民心的程度,於是最終被暴力起義推翻……即使在一個封建集團的內部,也通常是通過暴力的方式奪取最高統治權——皇位。為了奪取最高統治權,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都可以展開五花八門的暴力方式……打開任何國家的封建社會的史書,都可以隨意找到例證……
在任何國家的內部,統治集團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都是禁止暴力行為的。盡管如此,但在民間暴力行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所以,任何社會都有通過暴力獲取不義之財的人——強盜。有時當一個人被激怒的時候,當理智不能約束感情的沖動的時候,就會暴露出暴力的原始本能,於是生活中常發生打架斗毆事件,甚至是流血事件。
在文明的社會,強盜畢竟是少數的,而絕大多數的人的暴力本性則表現在用語言攻擊——說別人的壞話。事實上在任何國家,任何人都愛說別人的壞話,沒有不說別人壞話的人。不論是從含有輕微惡意的壞話,還是當著本人的面謾罵的壞話,只是激烈的程度不同而已。用語言攻擊——說別人的壞話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可以大致分為如下三類:
一般情況下,若一個人的人格、尊嚴受到他人的無辜傷害的時候,若條件允許,這個人就會對當事者進行口頭攻擊——謾罵,於是生活中常發是吵架現象,嚴重的還會演變成潑婦罵街等。有涵養的人即使當面不對當事者進行口頭攻擊,那麼也會在私下向其他人說那個當事人的壞話,如「這個人真不是玩意」,「這個人不是個東西」等等。
另一種情況是,被上司無端訓斥的部下,因為害怕遭到上司的報復,表面上用笑臉接受訓斥,但心裡窩了一肚子氣,下班以後則會對親人或者朋友說那個上司的壞話,以此達到發泄憤怒的目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目的、有策略地散布惡意的流言蜚語,以形成對被議論者不利的社會環境或局面。
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說:「不負責任的背後批評,不是積極地向組織建議。當面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說,會後亂說。心目中沒有集體生活的原則,只有自由放任。這是第二種。」盡管毛澤東反對這種「自由主義」,但事實上是,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存在這種「自由主義」,這是因為這種「自由主義」是人的一種原始本能。 猜疑性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一種本性,群居哺乳動物的猜疑性更甚。普通動物一般猜疑天敵,群居哺乳動物不僅猜疑天敵,而且還猜疑同類。「驚弓之鳥」就表性出了鳥的猜疑性。在此我以我親眼見過的大雁為例說明群居動物對同類的猜疑性。秋去春歸的大雁在飛行時總是結隊為伴,夜裡宿營時,由一隻或幾只機靈的雁站在高處游盪著,為整個雁群站崗放哨。這幾只擔任警戒任務的雁叫「哨雁」。休息了一夜,天一轉亮,雁群又由領頭雁領航,幼雁隨後,老雁壓陣,繼續它們漫長的航程了。但是這樣一個團結的群體有時候也會使「忠臣」遭到迫害。在我小的時候,我家附近有一條清澈的小河,遷徙的大雁常常靜靜地棲落在那河灘的蘆葦叢里休息。哨雁在放夜哨時是盡職盡責的,總是處在高度緊張和機警狀態,稍有動靜就嘎嘎大叫,向同伴發出緊急警報。大雁的這種習性讓我們村的那些偷獵者掌握了,他們想出了一個特別壞的主意:一旦發現了雁群的宿營地,便偷偷地潛伏在那裡,到了後半夜,故意弄出點動靜,惹得哨雁嘎嘎報警,卻並不出擊。這樣一連幾次,由於每個大雁都有猜疑性,所以雁群因為猜疑而對哨雁不太信任了,於是它們會群起而攻之,一起啄咬哨雁,直到把哨雁啄咬得鮮血淋漓。有了這樣的「窩里斗」,整個雁群都得不到好的休整,所以到黎明時分都沒精打採的,再也飛不高了。這時候,狡猾的偷獵者就會獰笑著向它們舉起烏黑的獵槍,最慘的通常是那些被啄咬得鮮血淋漓忠誠的哨雁……
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猜疑性體現得更加突出、更加廣泛。疑心、疑心病、疑兵、疑陣、疑忌、半信半疑、疑神疑鬼等詞語表現出的正是人的猜疑本性。曹操因為疑心太重,結果殘暴地殺害了一代神醫華佗。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統帥三軍北伐中原,司馬懿連敗數陣以後,轉入被動防守。但就是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後主劉禪中了司馬懿的離間計,將孔明召回,結果忠心耿耿的孔明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古往今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之所以很少,就是因為始終堅持「疑人不用」有時使英才埋沒;若始終堅持「用人不疑」有時又給自己釀成大禍。 生存競爭是萬物的一種天然本性,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是性選擇和性競爭現象,這種競爭普遍在雄性之間展開。競爭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有激烈的搏鬥,也有五花八門的求偶活動,這種現象的進化論解釋在於通過性選擇和性競爭可以保持物種的旺盛生命力,使最優良的基因得以延續下去。群居哺乳動物的競爭性除了具有一般生物競爭的本性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如,通過競爭獲得在群體中的統治地位,通過競爭奪取領地等等。在競爭中的勝利者(強者)則處在耀武揚威的優越的統治地位,而競爭中的失敗者(弱者)則處在忍氣吞聲的被統治的地位。
一般的動物在競爭中的失敗者通常是選則遠離勝利者的方式。但是群居哺乳動物在競爭中的失敗者知道離開了群體就沒法生存,所以就只能表現出了對勝利者的順從性,但是這種順從性是以能夠生存為最底線,否則就會以暴力形式作拚死一搏。順從性表現出了群居哺乳動物具有一定的忍耐的特性。群居哺乳動物的群體的最高統治者也明白他的同類具有順從性的特性,所以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會通過能夠使用的各種方式強化被統治者的順從性,最常用的方式是通過炫耀健壯的體魄、攻擊獵物和保護群體的能力等形式使被統治者產生對自己的崇拜心理,也就是說,任何群居哺乳動物群體中的統治者都有要求被統治者崇拜的慾望。
人的競爭性和順從性在童年時代就體現出來,童年時代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出動物性的本能,那就是體力的競爭。在一個群體中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在打架斗毆中取勝,那麼他就可以當之無愧地當上「孩子王」,處在耀武揚威的優越的「統治地位」,而在打架斗毆中的失敗者(弱者)則只好處在忍氣吞聲的「被統治的地位」。
成年人之間的競爭則是隨處可見,可以說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著競爭。競爭的目的多種多樣,有權力的競爭、學術的競爭、榮譽的競爭、體能的競爭等等。成年人之間的競爭則是智慧、謀略、手段等形式的較量。在權力競爭中的勝利者則處於優越的領導地位,失敗者則只能處於被動服從地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個古語是對權力競爭的最好的概括。
人的攀比心理就是競爭性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因為競爭性是一種原始本能,故攀比心理不僅成年人有,孩子從小也具有這種心理。 通常是在群體中的體質最健壯、智力最高者成為統治者,而被統治者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表面上表現出了對統治者的順從,但內心充滿了羨慕和妒嫉。統治者的體力和智力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故被統治者在羨慕和妒嫉的心理驅使下,時刻准備著向統治者發出新的攻擊。南朝?梁?蕭統《運命論》中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就形象地揭示了作為高級群居哺乳動物的人的妒嫉心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種天性,人人都有妒嫉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妒嫉處處存在。姊妹之間存在著妒嫉,同學之間存在著妒嫉,同事之間存在著妒嫉,同僚之間存在著妒嫉,上下級之間存在著妒嫉……
大家都知道《聖經》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夏娃由於經受不住蛇的誘惑,偷吃了禁果,和亞當生下了兄弟倆,哥哥叫該隱,弟弟叫亞伯。兄弟倆長大以後,該隱種地,亞伯牧羊。該隱拿地里產的東西供奉上帝,亞伯拿羊群中頭生的羊羔和羊油供奉上帝。上帝接待了亞伯和他的貢物,卻不理睬該隱和他的貢物。該隱大怒,低頭不語。於是上帝對該隱說:「你為什麼惱怒?為什麼要低下頭呢?如果你做得對,就抬起頭來。如果你幹了壞事,罪孽就會附在你的門口,他一定會對你緊追不放,你必須懲治它。」該隱對亞伯說:「走,跟我到田野里去。」一到田野,該隱就向亞伯撲去,把亞伯殺死了。於是該隱被上帝處以重罪,把他放逐到伊甸園以東一個叫諾德的地方。於是這個因妒嫉弟弟而殺死弟弟的該隱就是人類的祖先。既然人類的祖先就是一個妒嫉心嚴重的殺人犯,所以人類都有妒嫉心。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斯坦貝格根據研究,妒嫉心理最早出現在學步前的嬰兒期。因為他發現,有的不足周歲的嬰兒當看到母親在給其他嬰兒哺乳時,也會出現心率加快、面色潮紅等不安反應,甚至哭鬧起來。而長大到學齡前的五六歲時,嫉妒會更頻繁地升上心頭。至於上學以後,由於和小朋友進行多種「比較」的機會驟然增多,他們可能會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學會掩飾自己的妒嫉心理。斯坦貝格的研究成果事實上也證明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種天性。 欺騙性是所有動物為了生存而必須具有的自然本性,每一類動物都有不同的欺騙天敵的本領和手段,正所謂「狡兔三窟」。
群居哺乳動物不僅欺騙天敵,有時也欺騙同類,但有時又表現出特別誠實的特性。群居哺乳動物在覓食和休息的時候,都有忠誠的哨兵,為了群體的利益它們絕對忠於職守,一旦發現險情,就會誠實地向群體報警。欺騙性和誠實性是群居哺乳動物的一種雙重本性。
欺騙性在人身上的體現形式就是撒謊。思維能力發達的高級動物人在欺騙手段方面要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動物高明的多,瞞天過海、聲東擊西、暗渡陳倉、偷梁換柱、假痴不癲等計策就體現了人的欺騙手段的高明。我國古代的著名軍事家孫子一語道破用兵的天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思是說,.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要攻擊卻裝出不想打仗的樣子……這是偽裝用兵意圖的謀略。人的欺騙性從動機上分,可以分為兩類,即主動性欺騙和被動性欺騙。主動性欺騙是人為了滿足自己或團體一定的利益而進行的欺騙;被動性欺騙是為了自我保護而顯示出來的一種本能。比如說,皇帝明知自己不能活一萬歲,但他還是讓臣民高呼他萬歲,目的是為了顯示他的皇威,這就是主動性欺騙;如果臣民不高呼萬歲就有殺頭之罪,所以明知皇帝不能活一萬歲,但為了活命,就必須說假話,就必須高呼萬歲,這就屬於被動性欺騙。從欺騙的性質上分,可分為善意性欺騙和惡意性欺騙。一個人患了重病,為了安慰病人配合治療,醫生和親屬通常對病人隱瞞病情,這就是一種善意的欺騙;有的醫生為了騙取病人的錢財,故意把小病說成是大病,這就是一種惡意的欺騙。可以說沒有任何人會教孩子撒謊,但是當孩子從會說話那天起,就自己會撒謊了,所以孩子都會撒謊而且都撒過謊。撒謊是人的一種動物性的原始本能,這正像孩子一出生就會吮吸乳頭一樣。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對成人做過一個試驗,請參加實驗者攜帶一個微型錄音機,記錄一天的談話。他分析的結果是,每10分鍾的談話,就會出現三個謊言。他舉例說,有一位女士接到男朋友的電話,對方說自己生病了,這位女士立即表示關切和同情。但事後這位女士告訴費爾德曼,自己的真實想法是:真是一個孩子,還不會照顧自己。因此說謊是人的一種動物性本能,是人的一個生存的法則。 私性是所有動物的共同本性,生存是所有動物的第一需要,故動物都想方設法首先滿足維持自己生命的需求,這就表現出所有的動物皆有自私性。
群居哺乳動物是靠群體優勢而生存的動物,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明白,離開了群體就沒法生存,所以只有維護群體的利益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所以群居哺乳動物又表現出合作性。
當群居哺乳動物的群體處在安全狀態時,表現出的是自私。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想多得到點食物,做父母的更想多得到點食物給自己的孩子;雄性之間還要費盡心思爭得交配權;還有很多雄性在時刻覬覦著統治地位,時刻准備向統治者發起挑戰。當群體處在危險狀態時,則表現出合作精神。當群體受到另一個同類群體的攻擊時,則所有的成員會自覺地在統治者的帶領下向另一個群體反擊。若有兇猛的天敵到來,兩個正在激戰的群體就會自動聯合起來共同反擊天敵。擊敗天敵以後,兩個群體再戰。戰爭結束、危險消除以後,群體內部又出現自私的各種競爭……滿足自己的食慾、性慾、權威欲是群居哺乳動物自私的最顯著的的表現。人作為能思維的高級動物,有時候自私之心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表現得更強烈。如,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只要競爭者服輸,勝利者一般不奪取失敗者的性命。人就不同了,為了獲取和維護統治權,可以不擇手段地大開殺戒,不管是親是故,而且還要斬盡殺絕,不留後患。 老、殘、幼者是群體中的弱者,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為群體做出貢獻,求生的本能使他們渴望得到群體的照顧。
多數群居哺乳動物都是照顧老、殘、幼弱者的。因為老、殘者曾經為群體做出過貢獻,因為幼者是未來的群體的強者。東非的斑馬和北美的麝牛,兩個種群相隔遙遠,它們抵抗獅子和狼群的方法卻不約而同。強壯的雄斑馬和麝牛在抵禦天敵時,都把母獸、老獸和幼畜包圍在群體的中央,一齊奔逃。如果奔逃不及,就堅決抵抗,如麝牛有時乾脆以靜制動,少壯的雄麝牛站在最外面,低著頭,兩眼直觀,隨時准備抵抗來犯者,餓狼雖然兇狠,看到這副咄咄逼人的架勢,也不敢輕舉妄動。
不僅在同一種屬的動物之間會互相幫助,不同種屬的動物之間也會互相照顧。在西南非洲,一位律師在路途中看到一件有趣的事:一隻小羚羊和一頭野牛結伴而行,羚羊在前,野牛在後,每走幾步,野牛便哀叫一聲,小羚羊也回過頭來應一聲。假如小羚羊走得太快了,野牛就會發出急促的叫聲,小羚羊馬上原地立定,待野牛跟上再走。好奇心驅使律師走上前去,原來野牛患了眼疾,兩眼紅腫,單獨行動已十分困難了。
作為高級哺乳動物的人類也具有這種天性,有些需要高度機動性和活動性能力的群居哺乳動物,它們不照顧老弱病殘者,如羚羊。
9. 簡答:心理學對人性是如何界定的
人性心理學
是從來人性出發,在三自種基本屬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
人性心理學,不再把心理現象單純地定義為「腦的功能和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明確地提出, 心理現象是人性的表達,是人的三種本質屬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屬性為中心,進而 說明心理、腦和社會這三者的關系,依據他們之間的具體關系,討論心理自身的性質、特點以及變化的規律。
10. 什麼人性的心理學
如果單純的先從兩個詞的本意上區分,網路裡面提到:
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兩個都是中性詞,側重點不同,一個是主管反應,一個是形成的本性,一個發射條件下的,一個是時間過程中演變形成固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