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會學的代表人物
奧古斯特·孔德
1798年2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實證主義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埃米爾·迪爾凱姆
埃米爾·迪爾凱姆,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又名塗爾干、杜爾凱姆(Emile 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是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與卡爾·馬克思及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社會學年鑒》創刊人,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
赫伯特·斯賓塞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國哲學家。他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學說把進化理論適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上尤其是教育及階級斗爭。但是,他的著作對很多課題都有貢獻,包括規范、形而上學、宗教、政治、修辭、生物和心理學等等。在斯賓塞的時代存在許多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譬如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ewart Mill)、湯馬士·亨利·赫胥黎和查爾斯·達爾文都是當代知名的人物。
卡爾·馬克思
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社會學三大巨頭之一,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也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斗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斗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德語: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社會學三大巨頭之一,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經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格奧爾格·齊美爾
齊美爾(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出生於猶太家庭,父親是位成功的商人,父親去世時年方16,受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監護,並從那裡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這使得他得以在以後的歲月里潛心追求一種自在的學術生活。一生交友甚廣,如馬克思·韋伯等人都是他家中舉辦的沙龍的常客。1881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後在該校任副教授、編制外教授。1914年轉任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卒於1918年9月26日。 滕尼斯
曼海姆
帕累托
馬林諾夫斯基
斯金納
威廉·薩姆納(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茲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帕森斯
默頓
斯梅爾瑟
甘斯
米爾斯
米德
劉易斯·科塞
霍曼斯
布勞
愛默生
戈夫曼
舒茨
哈羅德·加芬克爾
阿多諾
埃里希·弗洛姆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
於爾根·哈貝瑪斯(Jurgen Habermas)
米歇爾·福柯
利奧塔
呂西安·斯費茲
布迪厄
安東尼·吉登斯
埃利亞斯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 Geertz)
費孝通
林耀華
馮鋼
吉登斯
② 後現在主義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呀
後現代主義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張
羅蒂的「後哲學文化」
理查德·羅蒂(1931-)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和哲學教授,是當今英語哲學界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來,《哲學與自然之鏡》[②]和《偶然、反諷與團結》[③]等一系列極具思想沖擊力的著作的問世,確立了羅蒂作為新實用主義領軍人物的地位;另一方面,由於對反本質主義和反基礎主義的本體論、相對主義真理觀、最低綱領自由主義政治觀、實用主義的女權主義和後哲學文化及政治理論的積極倡導,也使他同時成為了西方學界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重要著作包括:《哲學與自然之境》(1979)、《實用主義的後果》(1982)、《偶然、反諷與團結》(1989)、《客觀性、相對主義與真理:哲學論文第一集》(1991)、《論海德格爾及其他哲學家:哲學論文第二集》(1991)、《真理與進步:哲學論文第三集》(1998)、《立國論》(1998)和《哲學與社會希望》(2001)等。
理查德·羅蒂對傳統哲學的批判基本上是循著:1.在本體論上反對實在論、2.在認識論上反對基礎論、3.在心理學上反對自我論等三個維度展開的。羅蒂不同於其他的後現代主義者,即不僅僅對現代哲學進行解構、對現代社會進行批判,而是要在批判與解構中進行重建。這種重建就表現為羅蒂以哲學與文化的關系為基本點,提出了「後哲學文化」。後哲學文化包含以下內容:今日之哲學充當了各學科的法官,獲得了與中世紀神學一樣的至尊地位。這種哲學追求大寫的「真理」、「善」、「理性」是一種大寫的「哲學」,與神學一樣,哲學也應該失去至上的地位,進入後哲學文化。在後哲學文化中,哲學僅僅是後哲學文化中的一員,哲學和哲學家是小寫的哲學和哲學家,在這里,沒有任何特別的科學標准可以遵循,也因此沒有人聲稱他們擁有說明一切的奧秘,沒有科學家和學者以為他們的著作具有「普遍的人類意義」和「哲學意義」。
在《後哲學文化》中,羅蒂提出「後哲學文化觀」:啟蒙運動的先知們以哲學文化觀代替中世紀的神學文化觀,但隨著人們對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日益增長的懷疑,哲學最終無法成為文化的核心。不論是哲學、科學還是政治,都是平權的文化,不存在「文化之王」和「文化的最後法官」,而民主先於哲學。
羅蒂還反對真理符合論,認為真理是人們相信為真的東西,認為真理只是指所有真的陳述共有的一種性質,真理沒有本質,它只是用來表示人們對事物的態度,不表示對事物的說明。因此,真理是我們最好加以相信的東西。
德里達的解構主義
雅克·德里達,J. Jacques Derrida (1930~ )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法國哲學家、解構主義的代表。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語言學》(1967)、《聲音與現象》(1967)《寫作與差異》(1967)、《散(sàn)播(bō)》(1972)、《哲學的邊緣》、《立場》(1972)、《人的目的》(1980)、《馬克思的幽靈》等。
解構主義針對結構主義而言。結構主義,顧名思義,就是對世界採取結構式的、系統式的研究。由來已久。但是,嚴格意義的上的結構主義指的是索緒爾結構語言學興起之後的思維方式,它所強調的是一個系統的意義並不取決於外部,而是依賴於系統內部之間的關系。系統個別單位之有意義並不是他們本身具有什麼實體性的意義,它們的意義僅僅是由於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作用。
德里達解構的對象主要是傳統哲學。認為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他從語言入手,拆解「邏各斯中心主義」與「在場」,否認本體、本質的存在。事物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徵或本質,一切都是變動的、不確定的,意義只存在於解釋者的解釋行為中,「閱讀就是一種誤讀」。因此本體、在場是不存在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在場」也是必須解構的。反對二元論,主張自由嬉戲,德里達從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出發,消解中心與本原,顛覆二元結構和等級結構,使事物之間、等級結構的兩極之間變得「自由嬉戲」。如果堅持以「邏各斯中心主義」或「在場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則必然會導致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即認為世界有精神和物質、中心與非中心等的二元結構。認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讓各要素之間、等級結構的兩極之間進入一個自由嬉戲的范圍。根本不能回頭想什麼源頭或根源。反對語言中心主義,並由此更進一步地解構形而上學大廈本身,語言中心主義就是認為語言和寫作是對立的,「語言的本質是說話而不是寫作,寫作不過是說話的派生物(記錄)」語言更能直接地表達說話人的意思,寫作則使說話人的意義不能完全自我呈現。言說優於寫作。他認為言說和文字是一種平等和互補的關系:文字、書寫記錄言說,是說話的記錄形式,說話是文字、書寫的補充形式,二者不可偏廢。循著對語言中心主義的顛覆、拆解,德里達一鼓作氣,直抵形而上學大廈本身,拆解中心本身的在場與不在場。
德里達不顧一切地解構,使其解構主義走向了另一極端,即虛無主義和懷疑主義。
利奧塔的知識合法化危機與元話語、中心的被放逐
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後現代思潮理論家讓—弗郎索瓦·利奧塔(1924—1998)。少年時代經歷過二戰和德國納粹對法國的佔領。納粹的暴行,尤其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大屠殺,成了利奧塔不斷反思的對象,也令他對黑格爾思辯敘事的前提「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產生懷疑,這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來源。利奧塔的主要理論著作有《利比多經濟學》(1974),《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詞語》(1986) 等,《後現代狀況》一書,曾經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學界有關後現代主義問題的深入論爭,至今仍被認為是研究這一課題的經典著作之一。
利奧塔是以「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為人所熟知的,何謂後現代主義?利奧塔稱:「我將後現代一詞定義為對元敘事的懷疑。」那麼,何謂元敘事?利奧塔說:「元敘事或大敘事,確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敘事。」
利奧塔後來對「後現代」這一提法不滿,因為它容易使人誤以為「後現代」是「現代」之後的一個時代,而其實,後現代乃「現代的一部分」,後現代只是對「現代」的預先規定及假設提出疑問,「後現代總是隱含在現代里,因為現代性,現代的暫時性,自身包含著一種超越自身,進入一種不同於自身的狀態的沖動」。由於在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奧塔坦承自己是「後現代主義者」,所以他對「後現代」的解釋具有特別的權威性,並基於其立場,利奧塔反復強調「後現代」乃「對宏大敘事的懷疑」,因而應對宏大敘事的霸權予以批判。
利奧塔說:「如果哲學家們幫助了這樣一種觀點:在不存在權威的地方存在權威,並予這種權威以合法性,那麼他們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奧塔還認為,在普遍適用的宏大敘事失去效用後,具有有限性的「小敘事」將會繁榮,賦予人類新的意義價值。
利奧塔不像德里達直接以本體論為批判對象,也不像羅蒂以哲學和文化的關系為基本點,來建構一個後現代理論,而是把對本體論的批判轉化為對知識的合法性和知識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來實現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體性、放逐元話語的目的。他宣告:元話語已經過時,元敘述的社會語境如英雄聖賢、拯救解放、偉大勝利等已散入了後現代知識的雜亂的星空中,人們不再相信偉大「推動者」、偉大「主題」,人們只運用「小型敘事」,只相信後現代世界是一個「凡人」的世界。
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助
哈貝馬斯認為資本主義的科技和理性出現偏差的原因並不在於科技,而在於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機構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意識形態防禦系統。需要沖破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系統,擺脫思想壓制,進行自由交流,重建新型人類關系和新理性。主張後現代性是不可能的,強調交往和共識,建立「新理性」,「自己能證實一個種類為了生存必須依靠語言交往和合作的結構,理性的活動必然要依靠理性」。
哈貝馬斯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理解和獲得共識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他的「新理性」就是一個人們通過交往、交流並對阻礙交往、交流的社會因素進行批判而達到一種具體的共識的過程。
③ 後現代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後現代主義心理學對行為主義的機械還原論、弗洛伊德的生物還原論以及人本主義學派的「自我中心論」的批評以及加強對高級心理研究的建議是值得深思的。但對主流心理學的全盤否定,對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因果決定論的懷疑是沒有根據的。未來心理學的發展只能是在正確思想指導下,朝著文理結合、微觀與宏觀研究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道路不斷地探索與前進。
④ 後現代派有那些代表人物及著名作品
洛麗塔>--後現代主義里程碑代表作之作品賞析參考資料 http://hk.netsh.com/eden/blog/ctl_eden_blog.php?ctlAct=get&ctlObj=blog_log&iLogID=145354
⑤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它的代表人物是誰
從形式上講,後現代主義是一股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的思潮,它與現代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反叛的關系;從內容上看,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源於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在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從實質上說,後現代主義是對西方傳統哲學和西方現代社會的糾正與反叛,是一種在批判與反叛中又未免會走向另一極端--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過正」的「矯枉」。
代表人物有德里達、利奧塔、福柯、羅蒂、詹姆遜、哈貝馬斯等
⑥ 後現代主義有哪些代表人物
80年代中期,後現代主義開始進入國際關系理論,它來勢兇猛,強勁有力,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發起激烈挑戰.後現代主義思潮的一個總特點是反對實證和經驗的方法論和認識論,反對關於理性是決定因(略)對現代性和啟蒙傳統.不過要對後現代主義思潮做出確切而全面的描述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略)選取其中三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知識與權力關系的思想進行介紹和分析.後現代主義的權力觀不同於傳統的權力觀,把國家、政府和法律視為權力的中心,從而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支配、控制和統治的大廈.後現代主義反對這種權力中心(略)們研究權力的視角是知識、話語、空間等等,被成為「微權力觀」.福柯認為權力是無中心、無主體、易變的一個巨大的關系網路,人人都是這個巨大關系網路中的一員;哈貝馬斯提出了話語政治(略)述法律的合法性,得出法律是交往權力轉化為行政權力的媒介;德里達在自己解構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話語權.
⑦ 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有哪些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哲學和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的影響,而表現出深刻的懷疑主義和反本質主義傾向。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現代與後現代的辯論是西方哲學界最引人重視的話題。後現代主義的批判目標是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和理性主義傳統,它似乎要將形而上學信仰體系顛覆。後現代主義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和雅克·德里達。
後現代主義是對啟蒙的一種反思、質疑和批判。笛卡爾以來的哲學特別是啟蒙思想被看作是現代主義的,後現代主義是在對現代主義的反抗中出現的。從啟蒙運動開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工業革命朝氣蓬勃,資本主義急劇擴張,歷史進步的腳步突然加快了。然而,我們看到,並非所有人們都對歷史進步抱有信心,都對未來懷有希望。以兩次世界大戰為代表的20世紀為人們對現代化的懷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戰爭、冷戰、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核威脅、人口膨脹等等構成了一幅20世紀的陰暗畫面。這幅圖畫足以使人們對歷史進步的觀念產生懷疑,對人類的未來失去信心。後現代主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了。後現代主義"以一種反烏托邦的形式構想了烏托邦,以一種反希望的形式構想了希望,以一種反倫理的形式構想了倫理,以一種反上帝的形式構想了天堂。"
從詞源學講,"後現代"(postmodern)意味著"現代"(modern)之後。 後現代主義不是現代主義的終結,而是現代主義的新生,而且這種新生中持續不斷的。西方後現代主義最為喧鬧的場所並不在哲學領域,但其基本主張、基本特徵歸納起來卻是一些哲學上的口號或命題,比如反表象主義、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反西方文化中心的浮士德傳統等等。它反對把科學認知方式當成哲學思維的樣板,反對把豐富多彩的世界還原為一種基質,反對用一種僵硬的思維模式解決不同性質的問題,反對在宇宙和人類中預設中心,這些都是與哲學的使命及本性相合的,因為哲學思維的前提就是反思和批判,不承認一切先人之見。後現代主義者提倡多維視角和多元方法,肯定事物的平常狀態,肯定諷喻的價值。
後現代主義與復雜性和多樣性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後現代思維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將熟悉的東西陌生化,將清楚的東西模糊化,將簡單的東西復雜化。另外也表現在後現代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的、令人迷惘的事物。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後現代主義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一種思潮。任何對後現代主義進行簡單化理解的做法,任何給後現代主義下一個簡單定義的企圖都是與後現代主義宗旨相違背的,是不切實際的。後現代思維批判將事物簡單化的做法,將後現代主義本身簡單化當然也是它所反對的。
後現代主義最積極的貢獻,便在於不滿足於穩定的陳述式的基礎,而極力尋求人類理解的闡釋性基礎[3]。這樣一來,現代主義充分地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後現代主義則不斷地破壞事物表面的穩定性,以期更充分地提示各種可能的意義。
後現代主義之傾心於意義的游動性(mobility),並不等於說它一味地沉醉於相對主義(relativism)或簡單的、認為一物絕不比另一物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的多元論(pluralism)之中。相反,它傾向於事物之間深刻的關聯性(relationalism),相信任何事物的意義是無法從該事物本身了解的,而只能從它與某個東西或別的什麼東西之間的關系中領悟出來。
後現代主義主要有三種形態,或者說,目前主要存在著三種形式的後現代主義:一是激進的或否定性的後現代主義;二是建設性的或修正的後現代主義;三是簡單化的或庸俗的後現代主義。
那麼該我們到底該怎樣理解後現代主義呢?我想用幾個詞來形容--也只能是形容:反抗、顛覆傳統,懷疑,批判性否定。
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
1.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J.Habermas)哈貝馬斯在1980年接受法蘭克福市的阿多諾獎時發表了《現代性--一個未完成的方案》的演講,批評了利奧塔的反現代性的傾向,認為開始於啟蒙運動的現代性是具有開放性的宏大工程並沒有終結。康德關於科學、道德和藝術的區分為現代精神開辟了道路,但同時他也認為現代主義對科學霸權的批判有其台理性,科學的充分發展導致了這三個價值領域的不平衡,是以道德和藝術價值的犧牲為代價的。他認為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理性根據,它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存在著合法性。但是,文藝復興以來人們把某些領域的根據普遍化了,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越來越壓抑。現在的任務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尋找日常生活的理性根據。這就是他的"交往理性"的觀點,希望以此來重振現代性。哈貝馬斯維護現代性,但不能說他與後現代沒有一點關系。他對人與人的關系的強調以及在人際關系即不是主客對立關系而是主體與上體的關系中展開對社會現實的認識說明他是一位維護現代性的後現代主義者。因為由人與自然的關系向主體間關系的轉移是現代性和後現代性區別的重要標志。
2。美國利奧塔(J-F.Lyotard):《後現代狀況》一書的作者. 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況》中指出後現代社會是以計算機產業為基礎的社會,知識作為生產力,體現為權利象徵,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直接導致了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即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轉變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這時的社會文化也發生了巨變,各種文化思潮風起雲涌。隨著文化廣泛地滲透進商品的各個領域,出現了消費文化。這樣就使精神產品從高尚的地位下降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產成為了商品生產。為了適應商品的供求關系,這些文化產品就要不斷地變換形式以滿足大眾消費的需要,那種消解中心、無確定性、無深度感、平面化的後現代藝術應運而生。後現代藝術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這就是後現代的理論主張。
3。福科、德里達、加達默爾、傑姆遜、丹尼爾·貝爾、羅蒂等
⑧ 後現代文學代表人物有哪些
二十世紀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 ■ 存在主義文學 濫斛於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發展的顛峰。它與存在主義哲學關系密切。「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在藝術上,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文學中,體現「文」「哲」一體的特點;同時不拘一格地運用傳統的、現代的各種表現手法。代表作家有薩特、加繆等。 代表作家——地位影響——代表作品——思想內容/藝術風格 薩特 1905-1980。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文藝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的領袖人物,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以「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為由拒絕領獎。 存在主義哲學中心思想——薩特的存在主義是無神論的,主要思想可概括為三個基本原則:存在先於本質;自由選擇;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文藝觀上,薩特批判純藝術論,主張文學介入時代,介入生活。 存在主義小說創作——「自由」是薩特存在主義核心之核心,他的所有小說創作和戲劇創作,都圍繞著「自由選擇」這一命題展開。 《惡心》——採用的是日記體、自敘體。寫青年歷史學家「我」對周圍的惡心感,表現對現實世界的否定。 短篇小說集《牆》——代表作是同名的短篇小說《牆》,一篇重要的哲學小說。小說通過存在主義的化身伊比埃塔從生到死、由死而生的曲折經歷,控訴法西斯匪徒草菅人命,嘲笑了荒謬的現實世界,反映了存在主義的生死觀:生存與死亡只是一牆之隔,並非不可逾越的天塹。 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時代》《延緩》《心靈之死》三部曲,是薩特存在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表現自由選擇的命題:在荒謬絕倫的世界裡,要想獲得自由與幸福,就必須「介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為尋求正義的事業而斗爭。有明顯的無政府意味。 存在形式戲劇創作——薩特的存在主義戲劇又稱「境遇劇」、「自由劇」,它們不是按照傳統戲劇的原則處理環境與人物的關系,而是讓環境支配人物。 《蒼蠅》《禁閉》——表現人在特定處境中的自由選擇。「他人就是地獄」成為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句名言。 《畢恭畢敬的妓女》——一部反種族主義作品,同時體現了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主張。 《死無葬身之地》——以法國淪陷時人民的反抗斗爭為背景,寫5個最後的游擊隊員為了保護游擊隊長而英勇獻身的故事。作品的基調是向上的。 哲學論著——《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加繆 法國當代作家和評論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與薩特齊名。 《局外人》《鼠疫》——因他的作品「揭示了當今人們的良心提出的問題」而獲獎。《局外人》是反映荒謬世界荒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義作品。局外人莫爾索對一切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面孔。作者以局外人為題,正意反說,包含辛辣的諷刺。莫爾索似真卻假的荒謬言行和心理,說明他是消極地對抗荒謬社會的真正的局內人。《鼠疫》用象徵手法寫成。鼠疫象徵德國法西斯侵略,奧蘭城市民受鼠疫之害象徵法西斯鐵蹄踐踏下的人民之苦,市民奮起抗疫象徵人民反法西斯斗爭。里厄醫生不僅是舍己為人的人道主義者,而且是拯救人類於水火的英雄。 ■荒誕派戲劇 50年代興起於法國,後迅速風靡歐美各國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因1962年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琳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1950年尤金·尤奈斯庫《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該流派的誕生。荒誕派戲劇有以下幾個特徵:1、荒誕、抽象的主題;2、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 尤金·尤奈斯庫 荒誕派戲劇奠基人,荒誕派經典作家,羅馬尼亞人。 《禿頭歌女》一部離奇古怪的獨幕話劇,被稱為「對一切傳統戲劇的嚴重挑戰」,是「天才的作品」寫兩對英國中產階級夫婦莫名其妙、令人倒胃的交談。通過這些不知所雲的談話,旨在說明人的個性、本質已消失在群體之中。劇中不但沒有禿頭歌女,甚至連長頭發的歌女也沒有,只有那口瘋狂的大掛鍾。 塞繆爾·貝克特 1906-1989。愛爾蘭人,荒誕戲劇代表作家。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人類生存狀況。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荒誕派戲劇——貝克特劇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殘志缺的糊塗蟲,幾乎與世隔絕,思維混亂,語言貧乏,活動幅度很小。劇作人物少,動作單調。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種習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現的只是類型,而不是個性,是「人類的縮影」。貝克特為了體現其創作意圖而採用的恰當的藝術形式——荒誕,正好表現出現代西方社會正經歷著難以克服的精神危機。 《劇終》《啊,美好的日子》——突出表現了人的精神麻木。 《等待戈多》——2幕,是一部反傳統、反理性的劇作。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作者力圖通過自己的劇作來反映「社會真實」,彈出「一個時代的失望之音」。劇作用「直喻」的方法強化了「純粹戲劇性」,把內在的思想變為視覺形象,以達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劇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如光禿禿的樹上一夜之間新添幾片綠葉,代表了時光的流逝。 ■新小說派 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60年代進入鼎盛,並蜚聲世界各國。新小說派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統一的文學主張。新小說派作家反對傳統小說的思想性和傾向性,主張作家「毅然決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裡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在創作上,新小說摒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等。 克洛德·西蒙 「新小說派之父」之稱,1985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佛蘭德公路》——因「在描寫人類生活狀況中把詩人與畫家的創造性與他對時間作用的深刻理解結合起來」而獲獎。 羅布·格里耶 新小說派旗手,當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 《窺視者》《橡皮》 ■ 黑色幽默 20世紀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作家沒有結社,沒有宣言,也沒有明確的綱領,稱謂是評論者所加。「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故被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作為一個流派,「黑色幽默」在藝術上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2、「反英雄」式的人物;3、「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4、小說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弗里德曼、約瑟夫·海勒等。 約瑟夫·海勒 1923-1999。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其小說創作形成了一種「絕望的喜劇」風格。 獨白型小說《出了毛病》——通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日常生活和相互聯系,反映了60年代彌漫於美國社會的精神崩潰和信仰危機。主人公工作出色,一切都很順利,但他卻得了神經過敏症,認為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毛病。 《象戈爾德一樣好》作品圍繞一個猶太後裔的知識分子戈爾德在美國的遭遇展開,表現了猶太人的「異化」主題,題材超出個人命運的范圍,反映城市的衰敗史,家族的瓦解史。 《第二十二條軍規》 (《最後一幕》是續集)——【內容】被譽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說。小說寫的是美國一支空軍中隊的內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飛行復員回國,與軍隊官僚們的斗爭構成了小說的主要內容。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構成了這部小說的基本矛盾沖突。小說通過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戰爭和官僚機構的瘋狂、荒誕,並通過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象徵,表現出西方人對人類處境的困惑。 【思想】小說不是一部歷史小說,而是一部當代寓言,表現超現實的哲理:第二十二條軍規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徵著冥冥中統治世界的神秘力量,變化無窮,令人莫測高深……它的本質就在於它是一個圈套。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圈套,是一種永遠無法擺脫的困境。這種圈套和困境就是現代人對世界的一種感受。 【人物】尤索林是一個浸透著存在主義意識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現實的積極因素和取消斗爭的消極因素。 【特色】1、結構散亂。小說採用一種類似於戲劇「人像展覽式」的結構。2、敘述方式上,全書沒有一個貫穿首尾的故事情節,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節若斷若續地進行拼貼。3、小說是一出瘋狂的喜劇,但喜劇效果中又浸透著黑色,對死亡的恐懼、對瘋狂世界的絕望態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 魔幻現實主義 指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自本世紀中期,拉美小說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拉美作家們不再刻意模仿歐洲某種流派,拘泥於過去某種固定的文學模式,而是注重採用具有民族意識和內容和形式。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說創作極富民族特色,成為當代頗受人們關注的一種文學現象。代表作家有馬爾克斯等。 胡安·魯爾福 魔幻現實主義作為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真正成熟的代表作家 中篇《佩德羅·帕拉莫》——寫一個破落的庄園主之子由一個負債人變成一方巨富,是一個墨西哥惡霸地主的典型形象。結構上作者打破了時間順序和空間界限,隨意顛倒。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8-。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擅長表現拉美土著文化和孤獨狀態。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短篇《周末後的一天》——小說寫馬孔多的奇特現象:炎熱七月,群鳥自殺。點明人間缺少同情的主題。 中篇《枯枝敗葉》——《百年孤獨》的前身。寫馬孔多這個神話王國中上校和他的子孫們孤獨的生活。 長篇《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寫西班牙遺民的後代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與馬孔多由開拓到繁榮、再次毀滅的歷史。馬孔多百年間經歷了氏族統治、封建統治和殖民統治等變化,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馬孔多實際上就是哥倫比亞和拉丁美洲的縮影。布恩蒂亞家族的神奇經歷與不幸,是印第安人歷史文化的再現阿和拉美民族命運的濃縮。作者著力表現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與世隔絕、愚昧落後的歷史真實。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烏蘇拉是貫穿全書的主人公,在她身上,集中了拉美婦女的優秀品德。奧雷連諾是布恩蒂亞家族中最有影響的人物。 【藝術特色】1、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2、象徵、暗示手法大量運用。 長篇《家長的沒落》——用「多人稱獨白」的手法講述了獨裁者尼卡諾爾的一生,以此抨擊拉美的獨裁統治。作品被美國《時代》周刊推薦為1976年世界十大優秀作品之一。 中篇《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講述一個由於謠傳和猜測致使無辜者慘遭殺害的故事,揭露了陳規陋習對人們心靈的毒害。 長篇《霍亂時期的愛情》——作品以男女主人公的戀愛為主線,展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哥倫比亞沿海城市生活、社會變遷和時代風氣,反思了人們的偏見與感情。男女主人公戀愛50多年而終未果,被評論界認為寫了一個完整的人生觀和歷史的種種意想不到的突變。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該派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追求絕對的自由和人的生物學的滿足,認為墮落就是解脫,沉淪就是解放,躲進超現實的環境尋求神秘主義的靈感,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因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的《嚎叫》等。
⑨ 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有哪些
二十世紀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濫斛於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發展的顛峰。它與存在主義哲學關系密切。「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在藝術上,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文學中,體現「文」「哲」一體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