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尼采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權力意志與超人哲學是尼采哲學思想的核心部分。
尼採的權力意志論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在他看來,作為人性中心的驅策力是「權力意志」,也就是統治環境、統治他人的意志,這種權力意志較之單純的生存意志具有更多的內容。在他看來,生活的最強和最高的意志不可能在可憐的生存斗爭中得到表現,而只能在戰爭的意志、權力的意志、征服的意志中得到表現,你自己也就是這個權力意志,世界也就是權力意志,豈有他哉。
在哲學中,一般把對以倫理規律和對生命見地為主的哲學系統稱為生命哲學。尼採的權力意志論就是生命哲學的一種極端表現。尼采認為哲學的任務是要重新評價一切價值,創造新的價值和思想文化。他批判傳統的宗教、哲學和道德,認為它們提供的價值體系都是顛倒的,忽略了爭取權力、鑄塑超人的意義,是造成人們怯懦的原因,而時代需要的是權力意志這種強有力的、肯定的內在驅動力。
尼采甚至用他的權力意志論來曲解社會主義。他說:「個人主義是『權力意志』的一個過得去的、尚不自覺的形式……社會主義不過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宣傳手段。因為,它知道,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必然要形成整體行動,形成某種『權力』……利他主義的道德說教則是為個體利己主義服務的:19世紀的通病之一。無政府主義僅僅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宣傳手段;社會主義利用前者製造恐怖感,它則利用恐怖感來震懾人心,恐怖主義開始了。首先——它把膽子大的人、亡命徒拉到自己一邊,特別是在最精神性的事情方面,盡管如此,個人主義乃是權力意志的起碼階段。」從以上這段話,我們看得很清楚,權力意志絕非謀求一點點的個人利益,而是要建立權力、征服世界、掠奪弱者、確立霸權,是一種弱肉強食的邏輯。尼采認為人具有一種十分可怕的野蠻人的自然屬性,就是掠奪他人、渴望擁有權力,撲向弱小的、更講道德、更為和平的種族,在起初高貴的社會等級常常是野蠻的社會等級。正因為尼采把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實質說得太露骨了,又放肆地揭露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口號的虛偽性,所以連資產階級都不大喜歡他。必須指出,尼采對資本主義文化虛偽性的揭露,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批評固然有其尖銳性,但是尼采是想用一種超人統治的國家來取代它。
尼采說,歷史並不是向著某種抽象的進化了的「人性」來發展,而是向著某種特別的人的出現來發展,「超人」就是歷史發展的目標;只有當優越的個體敢於對所有的價值進行再評價並對他們的內在意志進行自由反應時,這個高級階段才能達到。人總要被超越的,超人正代表這種發展體力、智力和感情力量的更高水平。超人將是真正自由的人,對超人而言,除了權力意志的障礙外不存在別的禁令,超人是生命力的自發證實的真正具體化,超人充實、雄厚、偉大、完整,是創造新世界、新文化的承擔者,超人也是權力意志的實踐者,是撲向弱者而建立霸權的英雄。
尼采歌頌戰爭,認為戰爭能為那衰弱下去的民族灌輸粗獷的攻城掠地的精力,灌輸無情無義的憎恨和殺人不眨眼的冷靜,以及對自己的生死和親人的存亡毫不動心的驕傲氣概。一句話,戰爭將會鑄造超人。愷撤就是尼采心目中的超人;他還說過他自己是好戰的,進攻是他的本能。
如此看來,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把尼采抬出來作為偶像,以訓練他們征服世界的「超人」,就沒有什麼奇怪了。當然,人們也可以從尼采對資本主義文化的尖刻揭露中,去認識資本主義文化的實質。
B. 我想知道尼採的主要哲學觀點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毀譽不一,用不同的觀點對他的思想作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尼采也常常遭到誤解,有人說「尼採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嚴重曲解的現象」(波達赫:《遭毀滅的尼采著作》)。在中國,尼采學說也是命運多蹇的。大概在尼采逝世後不久,他的學說就開始傳入中國。20世紀初努力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中國思想家梁啟超、王國維一直到魯迅、陳獨秀,大都對尼采作肯定的評價,推崇他破壞舊文化、創造新文化,解放思想的積極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和魯迅都把尼采和馬克思相提並論,作為代表未來西方思想潮流的重要人物。但是,尼採在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間時興了一陣子,隨著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而出現「尼采熱」,尼采也被中國的法西斯信奉者歪曲利用,從此就背上了種種惡名。在很長時間內,尼採的名字在中國成為「禁忌」,他的書不再出版,關於尼採的研究也完全停頓了。
只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面向世界以後,從80年代開始才逐漸恢復對尼採的研究,甚至一度又出現了「尼采熱」。我覺得經過一百來年的風風雨雨,幾經炎涼,現在應該是冷靜地坐下來認真地研究一下尼採的時候了,既不要帶著某種情緒去利用尼采達到什麼目的,更不要搞什麼市場炒作,要知道「市場上的蒼蠅」是最使尼采反感的。實事求是地說,過去中國人對尼採的理解,往往只是片斷的,或局限於少數個別著作,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近十幾年來尼采著作的中譯和有關研究增多了,但至今真正有份量的全面系統的學術研究著作也還沒有問世。我們迫切期待著中國作者寫的那樣著作的出現。
作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滿矛盾的復雜人物,要真正理解他談何容易。有過一個時期,尼采是批判的靶子,要批判他是太容易了。他的優點在於坦率,敢於毫不掩飾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所以他的錯誤觀點也很明顯突出,在他的著作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記得恩格斯說過,挑黑格爾的毛病很容易,但這是小學生的工作,真正困難的是從一大堆廢物里找出真正珍貴而有價值的東西。出身於基督教牧師的家庭,生長於婦女之手,卻成為反基督徒、反女性主義者,青年時代崇拜叔本華哲學,迷醉於瓦格納音樂,後來卻成為叔本華、瓦格納的激烈批判者,這是為什麼。
十幾年前我去魏瑪訪問,這是德國文化氣息最濃郁的極美的小城,那時德國尚未統一。與歌德、席勒那些文化巨匠在一起,尼采是無聲無息十分寂寞的。我去了尼采故居,他在那裡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年。
我參觀了豐富的尼采檔案,到了他的住室,那裡只剩下他的胸像孤零零地放著,我看到他寂寞、孤獨、憂傷。我突然想人們讀他的書,寫了這許多關於他的書和文章,利用他的名義干這干那,但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他呢?晚年一直陪伴著他的親人,包括Eliza
C. 尼采哲學的特點和主要思想
唯意志論特點是公開拒絕科學,宣揚神秘主義。把意志自由和道德現象看作不受客內觀規律和社會環境容制約的東西,用意志自由來解釋宇宙和人生的各種問題。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
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3)尼采文化哲學擴展閱讀
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腸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發展出來的。理性是意志的奴僕和工具,如沒有理性的動物照樣生存得很好,人之初並無理性可言,只是後來需要體現意志時意志才造出了理性。但理性是不可能認識到世界的本質的,直覺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
叔本華研究過印度哲學,受印度佛學影響較大,認為科學和哲學在意志領域達到了極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力才能領悟到意志的本性。因此人的最高目的是以禁慾為起點,爾後忘我,最後忘掉一切,進入到空幻境界,這樣才能超脫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煩惱。
D. 尼采及其哲學思想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弗里德里希·尼採的哲學思想在19世紀末發展成熟,開創出了一套對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批判,並且對20世紀的哲學發展有重要影響。尼採的理論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識論、心理學、本體論、以及社會評論等眾多題材上。
尼采本身並沒有對他的哲學進行有系統的論述,因此尼采哲學的本質究竟為何一直是哲學界的爭論議題。由於尼採的文筆有著具煽動性而毫無節制的風格,他的哲學理論引起大量的贊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厭惡和批評,幾乎所有尼採的理論都具有詮釋上的爭議。尼採在其自傳《瞧!這個人》一書中表示他的哲學思想是隨著時間而逐漸發展改變的,也因此試圖解釋尼采著作的人很難將某個特定的概念歸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恆輪回概念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來一本書《善惡的彼岸》里幾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尼采似乎從不曾也不想將他的哲學發展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在《善惡的彼岸》中表示他對這種嘗試相當不以為然。
不過,尼采著作中的卻有一些可以被發現並討論的共通題材。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羅派與狄奧尼索斯派在藝術上的分歧,從此狄奧尼索斯派在他接下來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其他主要的題材包括了權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張、區分了主人與奴隸道德、並且強調激進的道德相對主義。其他一些概念則不常出現、或是只在其中一兩本著作里出現過,但仍然被視為是尼采哲學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恆輪回理論。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對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觀的猛烈批評,同時他在發瘋前夕似乎正在進行一項「重新評價所有價值觀」(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計畫。雖然尼採的思想經常被大眾與宿命論和虛無主義相連結,尼采本人是將克服悲觀主義和叔本華思想作為他的哲學的目標。
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意味著什麼?最高價值自己貶值、目的缺乏、『為什麼』找不到答案。 ——《權力意志》38
意義
尼采自稱為「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1],但他的學說脈絡可說是沿著超脫虛無主義而來。尼采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終極的價值或意義。虛無主義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認為柏拉圖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說的天國、世界擁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類的產物,並無終極的客觀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為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這也成為後來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海德格爾、沙特、卡繆等人的哲學起點。
價值重估
尼采認為虛無主義有兩種:消極、病態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有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和叔本華的哲學等。積極的虛無主義則是將失去終極價值的危機視為能夠創立新價值的契機。
尼采相信,即使虛無主義來臨,人們也能藉著價值重估重建新價值,以獲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強調,若我們要成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對某種確定永恆價值的渴望。因為「對於某種無條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種產生於脆弱的需要。」[2]
知識論
沒有真理,只有解釋。 ——《權力意志》481
真理
尼採的知識論思想是將世界視為一個文本,真理則是對這個文本所做出的解釋,即使是科學理論亦然[3]。所以他才說:「沒有真理,只有解釋。」尼采否認有不需經過解釋的知識存在,因為完全未被解釋過的也是無意義的:「如果撇開一切觀點,豈有一個世界能剩下!」[4]理論上解釋是可以無限的。
但不同觀點間的比較並非就是毫無意義的,「我們越能用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觀察事物,我們對此事物的『概念』,我們的『客觀性』就越完整。」」[5]因此尼采也鼓勵各種思想的競爭,「一個人如果永遠都只是個學生,那麼他就對他的老師做了最壞的報答。」[6]
限制
尼采對於追求純粹客觀的「真理」的可能性感到懷疑,像他指出人們會為了滿足安全感而求知:「所謂已知,是指我們已經習慣一般的狀況,不再對之感到驚訝。任何我們所習慣的規則、任何我們置身其中時會感到安適之物— 是什麼呢?我們求知的需要不就是這已知的需要嗎?…… 難道不可能是恐懼的直覺責成我們去求知嗎?」[7]還有歷史背景的干擾,「缺乏歷史感是所有哲學家的家族缺陷。」[8]以及感官的束縛,「我們不能繞過我們自己的角落去看,想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種類的理智和觀點是一無望的好奇心;例如也許有某種生物可以體驗時間倒流。」[9]這與莊子無「正味」、「正色」[10]的思想有雷同之處。
藝術救贖
只有作為審美現象,存在與世界才可以得到辯護。 ——《悲劇的誕生》5
藝術審美
假如人們否定了過去的那種目的論,那麼人生的終極意義又哪裡?尼采認為這種無意義性才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受苦的無意義,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蓋於人類之上的詛咒。」[11]針對這個問題,他不像過去的哲學家訴諸形而上的解釋,尼采提出以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簡單的說,即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讓人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種悲劇式的人生觀。他認為悲劇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在悲劇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運的折磨),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
愛命運
悲劇審美所能達到的境界即是「愛命運」、尼采視之為一個偉大人格的必須條件,「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 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 」[12]。愛命運是對自身命運的肯定,甚至可以不願意現況的任何改變。而永恆輪回更是這種精神力量的試金石。尼采顯然認為憑著人的意志就能達到這種境界,這使得他的哲學帶著某種唯意志論的傾向。
痛苦與險境
尼采對向來被視為負面的痛苦有相當高的評價,他厭惡像功利主義那樣僅追求最大快樂值的價值觀,「所有這種以快樂和痛苦、也就是根據附帶和衍生現象做為衡量事情價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膚淺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為,任何明暸創造力和藝術家良心的人都會嘲笑的看輕它。」。他認為痛苦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痛苦使得人們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強迫我們哲學家下降到我們終極的深淵。我懷疑那樣的痛苦能使我們『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們更加深刻。」[13]、「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一個人甚至應該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險,「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當中!將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14]
美學思想
在觀望美時我們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為美的。——《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質
尼采認為美不能獨立於人的判斷而單獨存在,美也是人類的產物。「『自在之美』純粹是一句空話,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視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贈予世界,唉!一種人性,太人性的美。」[15]同時尼采也認為力與美是一體兩面的事,「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16]力量充沛與否也可用在對人的美醜判斷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軟弱、貧乏、無能,所以他說:「沒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17]
審美體驗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美區分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狀態,可稱為「醉」的狀態;日神精神則是沉靜、節制,可用「夢」的狀態來形容。到了《偶像的黃昏》,尼采又改變他的解釋:「兩者都被理解為醉的類型」[18],而「醉的本質是力量的增加與充滿之感」[19], 尼采認為真正的藝術可以使觀眾感受到當初藝術家創作時力量充盈的狀態(即醉感),「藝術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創造狀態,激發醉境。」[20]
藝術與生理
尼採在美學上另一項理論即是將藝術和生理結合起來:「美學只是一種生應用理學。」[21],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在藝術構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慾及最精神性的創造。」[23]而藝術家是性慾旺盛的一群人,「藝術家按照其性質來說恐怕難免是好色之徒。」[24]但他們卻曉得節制以儲存力量創作。
人生取向
尼採的美學思想及藝術救贖的觀念具體的呈現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認為人在欣賞美的時候同時也會渴望成為美的東西,而他也相信人們也能夠將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藝術品,這也算一種藝術創作。「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稀少且崇高的藝術!」[25],而這個過程能夠成為忍受這個世界醜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26]
但風格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而是已經被某種先天的本質決定,而人們應該順著自己的本質去發展。所以他說:「你的良知在對你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27]
倫理批判
道德必須向人的等級低頭。 ——《善惡的彼岸》221
平等主義
許多倫理都屬於平等主義,像基督教中強調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倫理學中也賦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嚴和價值,就連在功利主義那裡,在計算最大快樂值時,每個人的感覺都被納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極力反對這種觀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心性素質都是不同的,「人並不平等,他們也不會變平等!」 [28]。鼓吹人人平等更無正當性,因為這種概念有礙於人整體素質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說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義
普遍主義也是常見的倫理觀念,其基本概念為:一道德律應該被推廣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則認為每個人的素質、性格都不相同,對應的道德義務也該有所差別,「對高等人是營養和愉悅的東西,對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葯。一般人的德性對哲學家也許意味著惡習與弱點。」[30]。他進一步闡述每個行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這麼做』就是還沒有對自知邁出五步。則的話他就會知道根本沒有,也不能有一樣的行動。」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義,尼采並不認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個人本質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經是以及將會是的命定性分開。」[31]。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當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說自因是:「目前為止被人想出來最佳的自相矛盾。」[32]。那當初為什麼會有自由意志這種理論的出現?尼採的回答是;「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他們可以被判斷或懲罰。」
惡之存在
一般而言惡往往被視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但尼采認為惡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它有刺激人類的功效:「所謂善就是能保護人類的,所謂惡就是不利於人類的。但事實上,惡的刺激所帶給人類相當程度之事當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維護上,其影響是和善一樣的— 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罷了。」[33]
奴隸道德 主人-奴隸道德說
尼採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項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隸道德說,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隸道德的成分。尼采認為道德的起源是當弱者被強者欺凌時,便運用他們的精神力量,製造出良心譴責、善惡等來抵制強者的進犯。奴隸道德通常帶著怨恨及衍生而來的反動心態。例如企圖將具有創造力量的強者的價值拉平,而將他們的特性,轉換為成具倫理意義的「惡」;自己身上軟弱的性質,轉換成「善」等。尼采因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來源,所以以奴隸道德來質疑傳統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來源的正當性。
對基督教的批判
耶穌
相較於耶穌的門徒及基督教會,尼采對耶穌本人的批評是較少的。尼采認為耶穌本質上是個對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質。不像後世的基督徒,他的愛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愛」[34]。
尼采認為耶穌主要的思想有三個:愛,不僅是愛自己的朋友,更要愛自己的仇敵。「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35];對惡的不抵抗,「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裡衣也由他拿去。」[36];以及天國不是某個確切的地方,而是一種內心的境界:「『天國』是內心的一種狀態——不是將要來自『天上』或『死後』的某種東西。」[37]。他在世的意義則是:「他不是去『救贖人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去生活。」[38]
保羅與教會的扭曲
尼采認為後世的耶穌的門徒及基督徒並沒有遵守耶穌的教誨,他原本的教義遭到歪曲。所以他說:「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個誤解,實際上只有一個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39]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羅。保羅並未貫徹耶穌的愛與不抵抗的主張,他的內心充滿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來進行報復。他引入了報償的概念,強調若耶穌沒有復活所信的便是枉然。他還改變了天國的意義,塑造出一個脫離於人間的天國,這恰好顯示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怨恨。
尼采認為履行耶穌本人的所作所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實踐,一個像那個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過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40],但後來的教會卻強調信仰高於實踐。
現代基督徒
尼采與齊克果一樣,強力批判現代基督徒的虛偽。「最後一點端正和自尊到哪裡去了?甚至當我們的政治家,即另一種說謊不臉紅的人,在行為上完全反基督時,仍稱自己是基督徒,接受聖餐的儀式?」 [41]以及「靈魂的下水道— 為了洗滌人類那骯臟的靈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這種下水道功能的,對於那些高傲的偽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教會本身道德立場的退讓:「宗教改革宣布許多事情屬於不置可否論(Akiaphora)的范圍,屬於宗教思想不宜過問的領域,這是它自身得以生存的代價。」[42]
基督教道德
尼采認為基督教道德是種奴隸道德,奴隸道德的心理基礎是怨恨,是弱者無法抵抗強者時創造出的精神產物。他引用中世紀著名神學家阿奎那的話來證明:「享福總比受罰能給人更大的快樂。同樣地,在天國里,人們會因為親眼看見惡人受罰而感到快樂。」[43]基督教中被視為美德的「謙卑」、「忍耐」、「寬恕」、「憐憫」等,都被尼采視為是把怯懦、無能報復轉換成正面意義的結果。他也排斥憐憫的原因則是憐憫意味著使人無法從痛苦中成長,而且「付出憐憫就跟付出輕視一樣」[44]。基督教中的「愛」也令尼采厭惡,他認為這僅是怨恨的一種偽裝。
敵視生命
尼采如此猛烈的攻擊基督教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他認為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敵視生命的。這與他提倡如何增進生命感的哲學格格不入。在談尼采對基督教的批判前必須先提到柏拉圖,因為尼采視柏拉圖為「先於基督的基督徒」[45]。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有缺陷的「感官世界」和完美的「理形世界」,這個概念後來被基督教接收,就成了「人間」和「天國」、「上帝」對立的想法。尼采直斥道:「哲學已經被神學家的血液敗壞,……實在已經被降為單純的現象,而一種虛構的世界卻被尊為實在。」[46],在尼采看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而所謂上帝、天國只是跟空洞虛假的概念(但他仍沒有證明為何它們一定不是正確的。),他寫道:「上帝、靈魂不朽、拯救、超越,這些只是觀念,我並不注意這些,也從不在這上面浪費時間。」[47]。而塑造出這種想法的背後則是由對生命的厭棄所推動的。尼采稱其為「褻瀆大地」[48]、頹廢。基督教把生命存在的價值寄託在來世的救贖,尼采也譴責這種看待生命的方式,「當一個人把他生活的重心不放在生活本身而放在『來世』——放在虛無中——那麼,這個人就根本剝奪了生活的重心。」[49]而他所倡導的由愛命運延伸而來的態度則是:忠實於這個未必完美的世界,真誠的面對生命,而不是以一些形而上的名詞自我欺騙。
政治思想
我的哲學旨在維護一個等級的制度,而不在維護一個個人主義的道德。
——《權力意志》
國家和「大政治」
尼采對國家是頗有微詞的,他也自稱為「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50],「國家……在那裡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殺被稱為『生活』。」[51]。他對其母國—德國在普法戰爭後呈現的那種自大、德國至上的氣氛尤為不滿,「德意志所到之處,就敗壞了那裡的文化。」[52]。 他的批評主要是建立於他對文化的關心上:「文化與國家……是對立的……所有偉大的文化時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時代:凡是在文化上是偉大的永遠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53]他較欣賞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而不是德國的原因就在於此。尼采反對那種標榜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他視之為「小政治」(klinen politik),相對於此,尼采期盼的是關心以那個等級的人領導國家的「大政治」(groβer politik),「搞小政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個世紀將會為我們帶來為支配地球而產生的戰爭—搞大政治的沖動。」[54]
平等、民主與社會主義
尼采再三強調人的等級之分,這些想法可謂他倫理思想的寫照。因此他也反對民主政治,尼采認為民主思想乃是根源自基督教,「民主運動是基督教運動的繼承人。」[55]這背後又有弱者想把強者的價值也拉平的心態作祟。
但尼采對社會主義也無好感,因為他在其中發現太多報復心:「在今天的暴民中我最恨誰?社會主義的暴民,他們是下等人們的使徒,他們損害工人的本能、快感及對其渺小生存滿足感,他們使工人嫉妒、教他們復仇。」[56]
理想的社會制度
尼采曾在《反基督》一書中,粗略的道出他所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他把社會階級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創造價值,由他們擔任統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堅強的人,他們聽命於第一階級,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及執法。等三等人是最多數的平庸大眾,滿足於他們平凡的生活。尼采也強調對於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而言這三種階級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也不贊成以強凌弱,他認為高等人善待比他低等的人是應該的。「事實上,如果要有例外的人,平凡的人是首先就需要的必然:高等文化依存於其上。例外的人應該對待平凡者比他自己和同等級者更溫柔,這不是出自內心的禮貌—這根本是他的義務。」[57],這種「例外的人」甚至可以用「具有基督心靈的羅馬凱撒」[58]來形容。
至於如何實行這種社會制度?尼采對於這個問題則沒有答覆。
E. 尼採的哲學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對尼采哲學卻情有獨鍾,後現代主義者從尼采哲學中吸納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學的基本思想觀點,甚至尼採的哲學風格。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絕沒有想到,他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
對他來說,哲學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是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是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他說,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欲;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斗。尼采認為,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尼采認為,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應當藐視一切傳統道德價值,為所欲為,通過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自我。同時,他特別反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來,人們對待婦女的方式就是「別忘了你的鞭子」。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他的倫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F. 尼採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尼採的哲學思想:
弗里德里希·尼採的哲學思想在19世紀末發展成熟,開創出了一套對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批判,並且對20世紀的哲學發展有重要影響。尼採的理論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識論、心理學、本體論、以及社會評論等眾多題材上。
尼采本身並沒有對他的哲學進行有系統的論述,因此尼采哲學的本質究竟為何一直是哲學界的爭論議題。由於尼採的文筆有著具煽動性而毫無節制的風格,他的哲學理論引起大量的贊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厭惡和批評,幾乎所有尼採的理論都具有詮釋上的爭議。尼採在其自傳《瞧!這個人》一書中表示他的哲學思想是隨著時間而逐漸發展改變的,也因此試圖解釋尼采著作的人很難將某個特定的概念歸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恆輪回概念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來一本書《善惡的彼岸》里幾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尼采似乎從不曾也不想將他的哲學發展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在《善惡的彼岸》中表示他對這種嘗試相當不以為然。
不過,尼采著作中的卻有一些可以被發現並討論的共通題材。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羅派與狄奧尼索斯派在藝術上的分歧,從此狄奧尼索斯派在他接下來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其他主要的題材包括了權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張、區分了主人與奴隸道德、並且強調激進的道德相對主義。其他一些概念則不常出現、或是只在其中一兩本著作里出現過,但仍然被視為是尼采哲學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恆輪回理論。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對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觀的猛烈批評,同時他在發瘋前夕似乎正在進行一項「重新評價所有價值觀」(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計畫。雖然尼採的思想經常被大眾與宿命論和虛無主義相連結,尼采本人是將克服悲觀主義和叔本華思想作為他的哲學的目標。
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意味著什麼?最高價值自己貶值、目的缺乏、『為什麼』找不到答案。 ——《權力意志》38
意義
尼采自稱為「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1],但他的學說脈絡可說是沿著超脫虛無主義而來。尼采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終極的價值或意義。虛無主義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認為柏拉圖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說的天國、世界擁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類的產物,並無終極的客觀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為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這也成為後來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海德格爾、沙特、卡繆等人的哲學起點。
價值重估
尼采認為虛無主義有兩種:消極、病態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有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和叔本華的哲學等。積極的虛無主義則是將失去終極價值的危機視為能夠創立新價值的契機。
尼采相信,即使虛無主義來臨,人們也能藉著價值重估重建新價值,以獲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強調,若我們要成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對某種確定永恆價值的渴望。因為「對於某種無條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種產生於脆弱的需要。」[2]
知識論
沒有真理,只有解釋。 ——《權力意志》481
真理
尼採的知識論思想是將世界視為一個文本,真理則是對這個文本所做出的解釋,即使是科學理論亦然[3]。所以他才說:「沒有真理,只有解釋。」尼采否認有不需經過解釋的知識存在,因為完全未被解釋過的也是無意義的:「如果撇開一切觀點,豈有一個世界能剩下!」[4]理論上解釋是可以無限的。
但不同觀點間的比較並非就是毫無意義的,「我們越能用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觀察事物,我們對此事物的『概念』,我們的『客觀性』就越完整。」」[5]因此尼采也鼓勵各種思想的競爭,「一個人如果永遠都只是個學生,那麼他就對他的老師做了最壞的報答。」[6]
限制
尼采對於追求純粹客觀的「真理」的可能性感到懷疑,像他指出人們會為了滿足安全感而求知:「所謂已知,是指我們已經習慣一般的狀況,不再對之感到驚訝。任何我們所習慣的規則、任何我們置身其中時會感到安適之物— 是什麼呢?我們求知的需要不就是這已知的需要嗎?…… 難道不可能是恐懼的直覺責成我們去求知嗎?」[7]還有歷史背景的干擾,「缺乏歷史感是所有哲學家的家族缺陷。」[8]以及感官的束縛,「我們不能繞過我們自己的角落去看,想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種類的理智和觀點是一無望的好奇心;例如也許有某種生物可以體驗時間倒流。」[9]這與莊子無「正味」、「正色」[10]的思想有雷同之處。
藝術救贖
只有作為審美現象,存在與世界才可以得到辯護。 ——《悲劇的誕生》5
藝術審美
假如人們否定了過去的那種目的論,那麼人生的終極意義又哪裡?尼采認為這種無意義性才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受苦的無意義,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蓋於人類之上的詛咒。」[11]針對這個問題,他不像過去的哲學家訴諸形而上的解釋,尼采提出以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簡單的說,即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讓人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種悲劇式的人生觀。他認為悲劇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在悲劇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運的折磨),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
愛命運
悲劇審美所能達到的境界即是「愛命運」、尼采視之為一個偉大人格的必須條件,「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 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 」[12]。愛命運是對自身命運的肯定,甚至可以不願意現況的任何改變。而永恆輪回更是這種精神力量的試金石。尼采顯然認為憑著人的意志就能達到這種境界,這使得他的哲學帶著某種唯意志論的傾向。
痛苦與險境
尼采對向來被視為負面的痛苦有相當高的評價,他厭惡像功利主義那樣僅追求最大快樂值的價值觀,「所有這種以快樂和痛苦、也就是根據附帶和衍生現象做為衡量事情價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膚淺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為,任何明暸創造力和藝術家良心的人都會嘲笑的看輕它。」。他認為痛苦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痛苦使得人們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強迫我們哲學家下降到我們終極的深淵。我懷疑那樣的痛苦能使我們『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們更加深刻。」[13]、「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一個人甚至應該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險,「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當中!將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14]
美學思想
在觀望美時我們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為美的。——《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質
尼采認為美不能獨立於人的判斷而單獨存在,美也是人類的產物。「『自在之美』純粹是一句空話,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視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贈予世界,唉!一種人性,太人性的美。」[15]同時尼采也認為力與美是一體兩面的事,「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16]力量充沛與否也可用在對人的美醜判斷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軟弱、貧乏、無能,所以他說:「沒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17]
審美體驗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美區分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狀態,可稱為「醉」的狀態;日神精神則是沉靜、節制,可用「夢」的狀態來形容。到了《偶像的黃昏》,尼采又改變他的解釋:「兩者都被理解為醉的類型」[18],而「醉的本質是力量的增加與充滿之感」[19], 尼采認為真正的藝術可以使觀眾感受到當初藝術家創作時力量充盈的狀態(即醉感),「藝術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創造狀態,激發醉境。」[20]
藝術與生理
尼採在美學上另一項理論即是將藝術和生理結合起來:「美學只是一種生應用理學。」[21],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在藝術構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慾及最精神性的創造。」[23]而藝術家是性慾旺盛的一群人,「藝術家按照其性質來說恐怕難免是好色之徒。」[24]但他們卻曉得節制以儲存力量創作。
人生取向
尼採的美學思想及藝術救贖的觀念具體的呈現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認為人在欣賞美的時候同時也會渴望成為美的東西,而他也相信人們也能夠將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藝術品,這也算一種藝術創作。「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稀少且崇高的藝術!」[25],而這個過程能夠成為忍受這個世界醜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26]
但風格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而是已經被某種先天的本質決定,而人們應該順著自己的本質去發展。所以他說:「你的良知在對你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27]
倫理批判
道德必須向人的等級低頭。 ——《善惡的彼岸》221
平等主義
許多倫理都屬於平等主義,像基督教中強調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倫理學中也賦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嚴和價值,就連在功利主義那裡,在計算最大快樂值時,每個人的感覺都被納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極力反對這種觀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心性素質都是不同的,「人並不平等,他們也不會變平等!」 [28]。鼓吹人人平等更無正當性,因為這種概念有礙於人整體素質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說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義
普遍主義也是常見的倫理觀念,其基本概念為:一道德律應該被推廣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則認為每個人的素質、性格都不相同,對應的道德義務也該有所差別,「對高等人是營養和愉悅的東西,對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葯。一般人的德性對哲學家也許意味著惡習與弱點。」[30]。他進一步闡述每個行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這麼做』就是還沒有對自知邁出五步。則的話他就會知道根本沒有,也不能有一樣的行動。」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義,尼采並不認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個人本質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經是以及將會是的命定性分開。」[31]。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當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說自因是:「目前為止被人想出來最佳的自相矛盾。」[32]。那當初為什麼會有自由意志這種理論的出現?尼採的回答是;「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他們可以被判斷或懲罰。」
惡之存在
一般而言惡往往被視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但尼采認為惡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它有刺激人類的功效:「所謂善就是能保護人類的,所謂惡就是不利於人類的。但事實上,惡的刺激所帶給人類相當程度之事當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維護上,其影響是和善一樣的— 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罷了。」[33]
奴隸道德 主人-奴隸道德說
尼採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項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隸道德說,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隸道德的成分。尼采認為道德的起源是當弱者被強者欺凌時,便運用他們的精神力量,製造出良心譴責、善惡等來抵制強者的進犯。奴隸道德通常帶著怨恨及衍生而來的反動心態。例如企圖將具有創造力量的強者的價值拉平,而將他們的特性,轉換為成具倫理意義的「惡」;自己身上軟弱的性質,轉換成「善」等。尼采因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來源,所以以奴隸道德來質疑傳統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來源的正當性。
對基督教的批判
耶穌
相較於耶穌的門徒及基督教會,尼采對耶穌本人的批評是較少的。尼采認為耶穌本質上是個對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質。不像後世的基督徒,他的愛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愛」[34]。
尼采認為耶穌主要的思想有三個:愛,不僅是愛自己的朋友,更要愛自己的仇敵。「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35];對惡的不抵抗,「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裡衣也由他拿去。」[36];以及天國不是某個確切的地方,而是一種內心的境界:「『天國』是內心的一種狀態——不是將要來自『天上』或『死後』的某種東西。」[37]。他在世的意義則是:「他不是去『救贖人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去生活。」[38]
保羅與教會的扭曲
尼采認為後世的耶穌的門徒及基督徒並沒有遵守耶穌的教誨,他原本的教義遭到歪曲。所以他說:「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個誤解,實際上只有一個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39]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羅。保羅並未貫徹耶穌的愛與不抵抗的主張,他的內心充滿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來進行報復。他引入了報償的概念,強調若耶穌沒有復活所信的便是枉然。他還改變了天國的意義,塑造出一個脫離於人間的天國,這恰好顯示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怨恨。
尼采認為履行耶穌本人的所作所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實踐,一個像那個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過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40],但後來的教會卻強調信仰高於實踐。
現代基督徒
尼采與齊克果一樣,強力批判現代基督徒的虛偽。「最後一點端正和自尊到哪裡去了?甚至當我們的政治家,即另一種說謊不臉紅的人,在行為上完全反基督時,仍稱自己是基督徒,接受聖餐的儀式?」 [41]以及「靈魂的下水道— 為了洗滌人類那骯臟的靈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這種下水道功能的,對於那些高傲的偽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教會本身道德立場的退讓:「宗教改革宣布許多事情屬於不置可否論(Akiaphora)的范圍,屬於宗教思想不宜過問的領域,這是它自身得以生存的代價。」
G. 尼采藝術哲學的觀點
尼采哲學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中文名
尼采哲學
屬性
唯意志論哲學
誕生國家
德國
相關作品
《悲劇的誕生》
快速
導航
評價
尼采主要著作
未出版的筆記
人物經歷
1900年8月23日,一顆攪動世界和自己的騷動不安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此人就是日後震世駭俗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
2000年8月23日,是尼采逝世100周年,希臘哲人說:有人是死後方生。尼采生前的影響只局限在歐洲幾個小國不大的學術圈子裡,因此尼采總是抱怨世人不理解他的哲學,他不無遺憾卻又頗為自負地說:
到了2003年世人才能理解他的學說的魅力和震顫力。
世人的對新學說的耐力和抵抗力大大超過了尼採的想像,在他撒手人寰後不久,他的學說和震世駭俗的口號,如「重估一切價值」、「上帝死了」就不脛而走,「一個幽靈,一個尼採的幽靈不僅在歐洲游盪,而且跨越大洋在亞洲和古老的中國游盪,至今魂不守舍,在世紀長河裡游盪。」在一個世紀漫長的歲月里,對尼採的毀譽也隨著紛紜的戰火和如火如荼的政治風雲而幾經沉浮。從歐洲第一個評說尼采思想的丹麥著名文學評論家喬治·勃蘭兌斯到德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爾·雅斯貝爾斯,從尼采摯愛的女友露·莎樂美到法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吉爾·德勒茲,都裹脅其中,難以自拔。
評價
一位大師這樣說:如果說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學的橋,那麼尼采則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橋。
尼采說偉人因為被人誤解方才成為偉人。尼採的生平及其學說被人歪曲誤解要超過尼采本人的想像力: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士兵經常在戰壕里捧讀的「聖經」就是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法西斯的元兇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公開聲稱是尼採的信徒,希特勒朝拜尼採的妹妹——伊麗莎白·尼采,兩次朝拜尼采檔案館並親自從私囊里拿錢向尼采檔案館捐款;墨索里尼致信給尼採的妹妹稱:「尼采是他最喜愛和最崇拜的哲學家」,並為尼采檔案館捐款。1945年蘇聯紅軍佔領魏瑪,查封了尼采檔案館,宣布尼採的思想是「法西斯學說」。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世人對尼采毀譽有加,大起大落。在納粹眼裡,尼采是軍國主義者、反猶太主義者;在自由主義者眼裡,尼采是個人至上主義者;在固守傳統人的眼裡,尼采是一個破壞者,他主張用錘子敲碎一切偶像和傳統;在虔誠的宗教人士眼裡,尼采是一個危險的離經叛道者;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說:尼采是最後一個形而上學者,傳統的形而上學在尼采那裡終結了。
誰為尼采學說披上法西斯主義的外衣,誰是製造尼采成為「法西斯聖人」的始作俑者?《尼采兄妹——一場德國悲劇》一書第一次詳細揭開了尼采被法西斯主義化的內幕,作者是美國著名尼采思想研究專家彼得斯,他不辭辛苦多次到德國各檔案館查閱尼採的所有檔案,經多方努力查閱了當時尚在冰封的尼采檔案館,並走訪尼採到過的所有地方,花了20餘年的時間才寫成此書。彼得斯用報告文學的書寫方式生動記述了尼采生平與戀情、寫作與發瘋,尼採的妹妹伊麗莎白·尼采如何乘尼采發瘋之際,利用、竄改、歪曲尼采及其思想,並極力和希特勒靠近,使尼采成為法西斯的「思想聖人」;為此,德國納粹報紙把伊麗莎白·尼采稱為「歐羅巴第一女性」
H. 請概括尼採的主要思想,哲學觀點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對尼采哲學卻情有獨鍾,後現代主義者從尼采哲學中吸納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學的基本思想觀點,甚至尼採的哲學風格。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絕沒有想到,他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 對他來說,哲學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是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是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他說,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欲;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斗。尼采認為,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卻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換湯沒換葯。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尼采認為,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應當藐視一切傳統道德價值,為所欲為,通過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自我。同時,他特別反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來,人們對待婦女的方式就是「別忘了你的鞭子」。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他的倫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因而成為了法西斯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
I. 尼採的哲學思想
尼采來的哲學觀最重要源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 意義問題。這與尼采所讀叔本華的著作有一定關系。還有一點看法,尼采認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所以尼采對哲學的看法,第一是對生命,關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采對傳統哲學進行批判,他認為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他認為傳統哲學造成的後果是虛無主義。尼采認為現象背後是沒有本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