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筆記教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筆記教材

發布時間: 2021-03-30 08:19:05

1. 推薦幾本哲學書籍

有句名言叫「哲學就是哲學史」
,所以首先強烈推薦你看羅索寫的《西方哲學史》,這個是經典中的經典,較其他哲學著作通俗易懂,裡面不僅僅是對各種哲學思想的羅列,有作者很多客觀的評論,非常適合哲學入門者。羅素貌似是因這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
還有一本《人人需要知道的50種哲學思想》,貌似是英國人寫的,裡面非常形象的結合了現實問題,比如一些有哲學命題有關的電影,如舉了《黑客帝國》之類的例子。書中幾乎涵蓋了所有重要的哲學命題,非常不錯,我剛在圖書館看到一半,我也已經准備自己買一本。
入門須正。北大張祥龍先生的《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海德格爾傳》《從現象學到孔夫子

《西方哲學筆記》是絕佳的力作。你開始也許讀不順暢,但堅持就會有斬獲,且手不釋卷。
入門書籍:
1、《中國哲學簡史》
(本書系馮友蘭著,由其在美國教授中國哲學時的講義編成,原文是英文,現在有中文本,語言簡單,理解容易,入門迅速,書中也有許多中西哲學觀點的對比,對於促進西方哲學的了解也有一定幫助。該書曾由多個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是文字版,新世界出版社是圖文版)
2、《中國哲學初步》
(簡單易懂,對於迅速掌握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和各大名儒的觀點有幫助,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進階書籍:
1、《中國哲學史》(上、下)
(也是馮友蘭先生的著作,屬於中國哲學史領域的經典著作,目前市面版本可見華東師大出版社版本。)
2、牟宗三先生的《心體與性體》(上、中、下)
(市面可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3、李澤厚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有多個出版社出版,本人手頭上為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版本)
二、西方哲學方面:
入門書籍:
《西方哲學初步》
(性質類似《中國哲學初步》,均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進階書籍:
1、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
2、羅素:《西方哲學史》。

2. 急求《哲學導論 張世英》 課堂筆記

我就慘了,沒的大學讀呢.這本書剛鑽研完畢.我說點學後心得,你參考一下,畢竟我不是為專了考試才鑽研它的.
首先我覺屬得它區別於通論和概論,沒有從整體上去詳細概述哲學學科,張教授這本書與其說是立論,我覺得不如說是一部美育教材,更是其自身哲學觀的集中體現.整本書從"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後天人合一"的本體論展開,逐步開始得出將其在此意義上的審美、倫理、歷史觀和方法論,從而積極提倡超越主客二分的民胞物與精神,這是其重點與核心.
我覺得很多當代以前哲學所顯露出的弊病以及科學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反面作用這上面都給了很好的解釋和解決方法,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缺少的.為什麼要"後天人合一"?"我"實際也是宇宙本身.這個本體論思想的理解應該是這本書的難點(我花了一個月才參悟),也是所有方法論的基礎.
我由此也感到有不足,就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後天人合一"本體論意義上的,這個觀點的建立按張教授引的實例和做的論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覺得也可以說是一種尋找典型符合的推理過程,或者說是一種數學歸納法吧,所以還需要多多鑽研.

3. 北大哲學系本科哲學專業教材

北大的哲學課很多沒有教材。基礎類課程主要是靠老師講的。水平比較高的大學文科老師(不止哲學系)很少會直接講教材的(因為中國的很多教材內容比較死板或落後,而且出版的規則也比較嚴格,除了老師自己就是教材主編人的情況,老師是不會完全照搬別人的教材的),而是自己製作教案講授給學生。高級的研修課課則是直接讀原著後研討,更談不上什麼」教材「了……

不過有一些參考書目是教材(上課不會講,個別會作為考試時的復習參考書的),我可以給你列幾本:
西方哲學史:英文的《牛津西方哲學史》(安東尼·肯尼著,雖然有中文譯本但質量不太好,直接讀英文本,前兩卷講得比較好,後兩卷有點亂),中文的是北大出版社的《西方哲學簡史》(趙敦華老師的,經常被當做考試時的標答參考書、但是寫的相對前者比較晦澀的感覺……)。
中國哲學史:北大出版社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
邏輯學:北大出版社《批判性思維教程》
別的課、……想不起來還有哪些課給過教材類的參考書。一般給原著的多。

另外,請注意,一般而言老師並不推薦重點閱讀上述教材類參考書目!而是推薦直接去讀原著!大部分老師對」教材「嗤之以鼻,認為那種縮略版的思想介紹根本沒能抓住哲學家的思想,讀了也毫無意義,會推薦(或要求)你直接讀原著。比如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霍布斯《利維坦》……等等,書比較多,你可以直接到網上搜索一些哲學書單(一般都內容差不多),挑選你喜歡的類型讀。
如果你是中學生的話,可能上述的教材對你而言都太難了,我想你可以讀一些入門哲學讀物:綜述類的西方哲學史比如《蘇菲的世界》,如果讀原著的話,柏拉圖《斐多》等對話、亞里士多德的書比較簡單一些(希臘的都相對好懂點,越近代越難,笛卡爾、康德、霍布斯看原著都很費解),近代盧梭、洛克的書也簡單些,現代有很多易懂的普及類哲學圖書比如桑德爾的《公正》等等。中哲的話,原著的《論語》這類的書可以看看了解一下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後面的玄學、理學思想比較難懂了;綜述類的我不太了解……簡單的話應該有一些介紹國學的書目吧……

4. 推薦幾本哲學著作

哲學書籍浩如煙海,好書不勝枚舉。我就給你推薦一些國產的哲學入門書籍吧:回

韓樹英的《通答俗哲學》;

《哲學通論》;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思辨錄》;

邢煦寰《通俗美學》;

卓新平《神聖與世俗之間——道德與哲學新論系列》;

汪方華通《通俗電視劇美學(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的通俗電視劇)》

《數學游戲與欣賞》

這些書籍,比較貼近生活,又很有哲理性,可以一讀。

當然,如果是要專業的書籍,我個人認為莫過於各所大學的哲學類本科試用本教材,和碩士階段研讀的教材,這些個教材論述嚴謹,邏輯嚴密,定位也比較高,只要去書店一逛,尤其是去有哲學專業的大學附近書店轉悠的,很容易在社科類圖書、教材類圖書或考試類圖書里找到這種專業著作。

5. 關於哲學的書籍都有哪些

1、巴門尼德篇(前387~前347)
Parmenides

[古希臘] 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出生於雅典,其家世中有雅典貴族血統,並與雅典名流交往甚密。蘇格拉底受審,柏拉圖親臨現場並寫下了名篇《申辯》。公元前38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柏拉圖回到雅典,在郊外創建一家學校,即著名的柏拉圖學園。

《巴門尼德篇》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柏拉圖以巴門尼德之口對自己以往借少年蘇格拉底之口表述出來的「理念分離」觀進行詰難和批判,對自己以前的理念論進行批判反思,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相反的東西能否相互結合起來,指出了少年蘇格拉底堅持理念與事物相分離的理論所產生的無法克服的困難。在第二部分,柏拉圖借巴門尼德之口提出了八組假言推理並進行了具體論述,從正反兩個方面繼續探索了如何達成對上述核心問題的初步解決。
據商務印書館1982年中譯本)

2、形而上學(前384~前322)
Metaphysika

[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臘最博學的人,著作極為豐富,主要有:《形而上學》、《物理學》、《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論靈魂》、《天論》、《動物志》、《論植物》、《詩學》、《工具論》等。他的學生(特別是安德羅尼科)編輯整理了他的大部分著述。

《形而上學》是亞里士多德論述一般哲學問題的重要著作。該書認為,哲學是一種智慧的科學,是關於本原和原因的科學。哲學盡管在實用性方面比其他學科要差,但在探求原因方面卻優於其他,因而也就更具認識價值。事物的原因可區分為四種:「形式因」、「質料因」、「變化因」、「目的因」。形式因是事物存在最基本的依據。在本體論上,事物的存在首先就是實體的存在。實體是個體的,是具體的、客觀的存在。實體並不依賴於主體;實體之外的其他范疇則只是對實體的屬性加以界定的謂詞,亦即是量的范疇。獨立的質料或獨立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人的創造性活動是將形式同質料加以結合的一種活動。單純的質料只是潛在的實體,而形式才是實現的本質,亦即真正的現實實體。形式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是事物的本質的規定性;形式作為普遍的通式也是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同時是事物之所以有如此這般追求的動力,亦即是目的因與動力因的集中體現。質料是事物的目的可以得到實現的可能,從而也就是消極的。形式因只能求助於某個永恆的、非感性的實體來加以解釋,這也就是事物的「第一推動者」:某種不被運動而也有運動的東西於是也就是永恆的、現實性的實體;進而言之,「神是有生命的,生命也就是思想的現實活動,因此神也就是現實性,也就是其自身的現實性,他的生命也就是至高無上的善和亘古永恆」。

《形而上學》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占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哲學問題的著作,對以往的哲學進行了可貴的總結;它對西歐中世紀經院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形而上學》和其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成為僅次於《聖經》的絕對權威;本書所論證的大量術語成為近代以至現代哲學探討得以推廣的立足點,特別是由這些術語衍生的概念更有許多造就出新近的許多學說。《形而上學》對人類認識的進步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據商務印書館1962年中譯本)

3、物性論(約前99~前55)
De Ratura

[古羅馬] 盧克萊修(Lucretius,約前99~前55),生於羅馬共和國末年,約與凱撒同時。除《物性論》外,歷史上未留下有關盧克萊修生平業績的任何可信記載。

《物性論》以拉丁文的抑揚六步格詩歌體寫成,溶哲學、自然科學和詩歌為一體。全書共分6卷,分別論述宇宙無限、原子運動、心靈本性、肖像與感覺、生命起源、以及自然、社會中的奇異現象。《物性論》認為全部自然都是由不變始基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原子是堅實而不可再分的終極因素,有大小、形狀、重量上的區別,可以永恆運動存在且數量無限;原子偏離軌道的傾斜導致相互撞擊、結合,構成萬物;當這些原子由於各種原因相分離的時候,事物也就走向死亡。虛空是無形體的存在,是包含在堅實物體之中、為原子的運動提供場所和條件的不可見的始基;它與作為始基的原子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包含而自然創造出萬物。宇宙是無限的永恆物質循環體。
(據商務印書館1981年中譯本)

4、新工具(1620)
Novum Organum

[英]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17世紀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實驗科學的奠基人。1626年3月底的一個寒天,為研究冷凍與防腐,不幸得了支氣管炎,在4月復活節的早晨與世長辭。培根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在他主編的《網路全書》的序言里稱培根為導師,說他完成《網路全書》這部巨著就當歸功於培根的激勵和指引;馬克思和恩格斯則說:「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培根取得這樣的地位是與其代表作《新工具》密切相關的。

《新工具》的目地是掃除人類認識道路上的障礙:觀念的錯誤和論證方法上的錯誤。全書共分兩卷,第一卷的目的是為了摧毀傳統的經院哲學體系,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觀念;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建立一種科學的歸納法。

該書指出,在經院哲學統治下,有四種錯誤的觀念: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和劇場假相。假相就是不如實地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另外增加了不屬於事物自身的東西。種族假相來自於人類的成見和狹隘性,感官的無能,它以感官做事物的量尺,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每個人由於環境、教育和能力的不同,使人們注意不同的東西;市場假相即語詞對思想的影響;劇場假相是指由於哲學的教條以及一些錯誤的論證法則導致錯誤認識。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探求事物,通過經驗並依據經驗,從經驗中導出事物的規律性認識。
(據《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西方哲學》華夏出版社1992年版)

5、哲學原理(1644)
Principae Philosophiae

[法] 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哲學家。笛卡爾生活時期的法國,宗教保守勢力很大,他一生很謹慎、深居簡出,力圖避免宗教保守勢力的迫害。但他還是很有學術勇氣的,他指出經院哲學體系一派胡言,強調運用新的理性的方法建立為科學發展服務的新哲學,但他沒有採取激進的方法,而是以隱蔽的形式使進步的思想內容與宗教勢力能夠接受的形式結合起來。《哲學原理》具有這個特徵。

本書共分論人類知識原理、物質事物、可見世界、地球四部分。該書首先指出,為了在難辨真假的情況下追求真理,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必須在一生中盡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來懷疑一次」,不僅懷疑現有的一切知識和觀念,而且可以懷疑宗教教義和我們的身體諸方面,從而得出「我思故我在」作為理論演繹的出發點和建立知識體系的基石。我在思維並且在懷疑,因而我存在並且是不完滿的,我心目中完滿的觀念只能來自最完滿的上帝;由於上帝包含了所有各種屬性(包括「存在」這種屬性),所以它必然存在並且是外部世界客觀物質存在的源泉。所以,自我(心靈)、上帝和物體這三種實體是存在的,其中前者的根本屬性是思維,不是由物質產生的並且不以物質為轉移;後者的根本屬性是廣延,不能思維且不具備產生思維和意識的能力。確定了這三種實體的存在,就完成了「形而上學」部分的主要任務,為建立哲學和人類完整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商務印書館1958年中譯本)

6、人類理解論(1671~1690)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英]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52~1740),英國哲學家。出生在一個小地主兼律師的家庭。1668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67年到後來英國輝格黨風雲人物沙夫茨伯利伯爵家作家庭醫生和秘書。1682年,沙夫茨伯利在同代錶王家勢力的托利黨的斗爭中失敗逃往荷蘭,1683年,洛克也追隨前往。1688年「光榮革命」勝利後,在政府中歷任要職,成為輝格黨的重要理論家。

《人類理解論》中提出並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探討人類知識的起源,確度和范圍。」該書提出著名的心靈「白板」說:「人心如白紙似的,沒有切標記,沒有一切觀念」,觀念都是從經驗來的,我們的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上的,而且最後是導源於經驗的。經驗分為兩種:對外物作用的感覺,可以得到了黃、白、熱、冷、軟、硬、甜以及一切所謂可感物等等觀念;對內心作用的反省,即內經驗就是人的心靈對自身內部的心理活動如知覺,思想,信仰,推論,認識,意欲,以及人心的一切作用的考察和注意
(據商務印書館1981年中譯本)

7、人是機器(1747)
Lhomme Mochine

[法] 茹科安•奧弗雷•拉梅特里(de la Mettrie,1709~1751),哲學家,出身於法國西北部聖馬洛城一個富商家庭。1747年,在荷蘭他匿名發表了《人是機器》一書,因對上帝的不敬遭到當地僧侶和貴族的仇恨和誹謗,並揚言要對他處以極刑,不得不逃亡到普魯士。在「開明君主」腓特烈二世的庇護下繼續行醫和寫作,並任宮廷御醫。1751年因食物中毒死去。安葬時,腓特烈親致悼詞,對他的學問和人品推崇備至。

《人是機器》以心靈與肉體的關系問題為起點,按照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哲學體系分成對立的兩派:唯物論體系;唯靈論的體系。心靈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空洞的名詞。一個思想謹嚴的人在使用這個名詞時,只是指我們身體里那個思維的部分。該書認為:「人是機器,……而又是一個動物。」「人體是一架自己發動自己的機器:一架永動機的活生生的模型。體溫推動它,食料支持它。」人只不過比最完善的動物再多幾個齒輪,再多幾條彈簧,腦子和心臟的距離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只有教育才把我們從動物的水平拉上來,終於使我們高出動物之上。人作為個體不同於另一個個體的原因在於體質和體液的不同。心靈和身體的一切活動都是機械運動。

(據商務印書館1959年中譯本)

8、純粹理性批判(1781)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德] 伊曼努爾·康德(Lmmanuel Kant, 1724~1804),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一生最著名的著作是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其中《純粹理性批判》是後兩個批判的基礎。

分析判斷賓詞預先已隱含在主詞之中,這種判斷不過是把預先隱含在主詞中的東西推導出來而已,是先驗的,不依靠經驗就可以演繹出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綜合判斷中賓詞預先不包含在主詞中,賓詞只能由經驗提供,由經驗提供的賓詞擴大了主詞的內涵,增加了主詞的內容。但是綜合判斷沒有普遍必然性。數學等科學知識表現為綜合判斷,同時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具有先驗的性質。數學等科學知識的先驗的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呢?這是《純粹理性批判》提出和研究的中心問題。
(據《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張世英著)

9、精神現象學(1807)
Phanomenologie des Geistes

[德] 黑格爾(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著名哲學家,生於德國符滕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的一個稅務官家庭,少時聰穎勤奮,5歲入拉丁語學校,7歲入斯圖加特城中學,不僅廣泛觀察周圍事物,細心琢磨各種矛盾現象,而且特別喜愛研究和思考歷史,並且閱讀和摘錄了洛克、休謨和康德的哲學著作。1801年他在耶拿大學任編外講師時,抱著立志讓哲學說德語的目的著手寫作本書。

《精神現象學》分為序言、導論和正文三個部分。正文又分為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絕對知識6個部分。

該書認為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東西,而是存在於概念和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是具體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真理是全體。真理不存在於直觀或直接知識,真理是通過自身發展而達到的那種完滿的本質。真理的發展過程就是「絕對」自身分裂為二或樹立對立面,向自己的對方和他物轉化,然後又以對方或他物為中介,通過中介反映自身,最後回復到自身的同一性的過程。真理與謬誤不是孤立的、彼此隔絕的,真理是通過克服一系列錯誤達到的。真理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克服、揚棄錯誤的過程。

該書認為精神發展的個體發生學歷程和種系發生學歷程是一致的。意識、自我意識和理性是個人意識發展的歷程。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也分為三個階段:真實的精神,倫理;自身異化了的精神;對其自身具有確定性的精神,道德。無論是以個體意識為對象的意識、自我意識和理性,還是以社會意識為對象的精神,都還停留在有限的范圍內,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的實現。只有在宗教和絕對知識中,意識才以無限的絕對精神為對象,意識才發展成絕對精神,使主體與客體達到最終的統一。宗教以表象把握絕對精神,導致形式與內容的不一致,因而必須上升為絕對知識。絕對知識是用概念把握絕對,也就是精神對精神自身的概念式認識。

(據商務印書館1962、1979年中譯本)

10、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德] 阿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近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唯意志論創始人。生於德國但澤市(今波蘭格但斯克)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一個具有出色文化素養和強烈自由精神的銀行家,母親是一個熱衷交際文化名人、對家庭缺乏感情和責任感的女作家。1814年與母親決裂遷德累斯頓後,叔本華潛心寫作,花四年時間寫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於1818年8月出版。

本書共包括三版序言和「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世界作為意志初論」、「世界作為表象再論」、「世界作為意志再論」四篇,以及題為《康德哲學批判》的附錄。

該書從主客體的關系入手來解釋世界:「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對一個其他事物的一個進行『表象者』的關系來說的。這個進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表象的世界具有主體和客體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中前者是支柱、基礎和條件。偏執其中一端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直觀表象包括時空、感性直觀、悟性和物質;抽象表象是概念,直觀是一切知識之源。

(據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11、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
Cours de Philosohie Postive

[法]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rnte,1798~1857),法國哲學家,實證論創始人。1818年起擔任著名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後因意見不一致而另設課堂,講授自己的思想體系。1832年起當了九年的巴黎工學院教授,1848年創立了「實證哲學協會」。主要著作有《實證政治體系》和《實證哲學教程》。

該書首次提出了反形而上學,認為形而上學是無意義的論點,認為只有依靠觀察和經驗得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科學。「我們的每一種主要觀點,每一知識部門,都先後經過三個不同的理論階段: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科學階段,又名實證階段」。相應有三種方法:神學方法、形而上學方法、實證方法。神學階段人類探討的主要目標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和現象的根本原因、最後原因,即超自然的力量,人們力求控制外界又無能為力,只好創造出一個虛幻的神來代替無限誇大的人;形而上學只不過是前一階段的改頭換面,人們把超自然的神改換成抽象的實體和力量;到了實證哲學階段,人們不再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承認不可能有絕對的概念,而是依靠觀察和推理去發現現象的實際規律。
(據《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12、基督教的本質(1841)
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

[德]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近代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傑出的無神論思想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先驅。1830年,他匿名出版了《論死與不死》,揭露基督教教義的虛偽,遭到教會勢力和封建政府的迫害,被迫遷居偏僻的布魯克堡村。1860年,費爾巴哈舉家遷居紐倫堡。1870年,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1873年4月13日,逝世於紐倫堡。

《基督教的本質》建立了以自然和人為核心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體系。全書分為三部分:《導論》,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質;第一部分,論述宗教的人本學本質: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學本質。書後還附有費爾巴哈續寫的解釋、註解和引證。該書認為上帝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人把自己的本質客觀化為一個外在於人的精神性實體,人創造了神;人的異化物成了人的異己的力量,人被自己的創造物上帝所束縛。上帝的全知全能和無所不在等特性,都是人的本質的虛幻反映。「屬神的本質的一切規定,都是屬人的本質之規定。」人對上帝的頂禮膜拜,實際上是人對自己的本質的崇拜。人肯定了上帝,便否定了自己。為了恢復人的權威,就必須揭露宗教的本質,否定上帝。

「上帝一般地就是類概念」。上帝的本質,並非某個個別人本質的異化,而是人的「類」本質被對象化為不同於任何個別的人並獨立於任何個別人的絕對本質,並正是作為這樣的本質而受到人們的崇拜。「類」概念的客觀化是宗教的認識論根源所在。從哲學上解決「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即「類」與「個體」的關系問題,是確立無神論的基本前提。
(據《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載,榮震華譯)

13、權力意志(1888)
Der Willet zer Macht

[德]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哲學家、詩人,近代最有爭議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學說曾被納粹分子肆意曲解成法西斯的理論支柱,希特勒曾親自去拜謁尼采墓,並把《尼采全集》作為壽禮送給墨索里尼。盡管如此,並不影響他成為人類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師,《權力意志》影響了後來許多思想家。

《權力意志》是尼采逝世後由他的妹妹等人根據作者生前的筆記和手稿整理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該書打出重估一切價值的旗號。重估一切價值,興趣不再放在肯定上,而是放在懷疑上;感興趣的不再是「原因和結果」,而是堅韌不拔的創造性;不再是自我保存的意志,而是權力意志。它倡導「相信我們的自我勝似相信精神」。由於基督教道德和一般民主觀念的影響,塵世間的人也就有了良心,有憐憫之心和懺悔的要求。在以往的價值評估中,這似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這恰恰是人的孱弱的象徵。在弱者那裡,道德與信仰的要求還原成為對生命、健康、榮譽的渴望。而強者則擯棄了這些要求,留下來的只是對意志的「服從」。強者只是而且也只能「以肉體為准繩」。於是弱者的渴望也就成為強者的出發點,而支撐著強者前行的是具有強大能量的意志,亦即「權力意志」。
(據商務印書館於1991年中譯本)

14、時間與自由意志(1889)
Time and Free Will

[法]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哲學家、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的代表人物。在中學時它就寫好了《時間與自由意志》,憑它他又獲得了博士學位,該書是他的代表作。

《時間與自由意志》認為人的意識深處有一種心理的綿延,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就是意識深處心理綿延的產物。空間是純一的,空間的各物構成一個無連續性的眾多體。而作為人的內在意識變化的綿延——時間則是不間斷的不可分割的質的眾多體。在社會生活中,外界的種種不同狀態引起了人們內在的種種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互相滲透,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組成了一個整體,並把過去與現在聯在一起;由於想到這些狀態的根本區別,意識就把它們看成一個無連續性的眾多體,即把它們在其原存在的空間內排成行列,彼此外在化。這樣,綿延因空間化被改變成了純一的時間,外界也就呈現先後狀態。只有拋棄感覺、概念等方法,通過深刻的內省才能掌握綿延。

15、實用主義(1906)
Pragmatism,A New Name for Some Old Ways of Thinking

[美]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實用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哲學家,心理學家。出身於一個神學家庭,曾獲哈佛大學醫學學位,並於1876年任該校的心理學講座講師,1880年任哲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理學原理》,《信仰的意志》,《宗教經驗種種》等。

《實用主義》認為,哲學史是人類幾種氣質的沖突的歷史,經驗主義在氣質上屬於剛性的,重視感覺,缺乏宗教信仰,持多元論的、懷疑的態度;唯理主義,屬於柔性的,有宗教信仰的,持一元論的、武斷的態度。經驗主義不信仰宗教,理性主義則獨斷專行、抽象、不能解釋現實。實用主義哲學則既能像理性主義一樣,含有宗教性,又像經驗主義一樣,能保持和事實最密切的聯系。實用主義首先是一種方法,其次是關於真理是什麼的發生論。

16、原始思維(1910~1922)
ПервобЫытное Мшление

[法] 維·布留爾(ЛЕВИ БРЮЛЬ,1857~1939),生於法國巴黎。1899~1927年任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後又任人種志研究所所長、巴黎科學院院長。關於原始思維他出版了三本著作,1910年出版《低級社會中的智力機能》,1922年出版《原始人的心靈》,1927年出版《原始人的靈魂》。《原始思維》是《低級社會中的智力機能》和《原始人的心靈》兩本書的編譯本,最初是俄文版。

《原始思維》認為原始人的思維是還沒有分化的、具體的思維。原始的思維中沒有概念,只有豐富的表示人與物的專用語。原始人計算時,不能把數和對象分開。原始人反映在他們頭腦中的是「心象概念」,它就像畫出了細微特點的畫面。原始人憑借記憶積累了大量「心象概念」,這是他們思維的基礎。原始人思維的基礎是集體表象。集體表象的具體形式就是原始社會的巫術、宗教崇拜、風俗和語言。在原始人的集體表象中客體的映象與主體對客體的情感和運動因素融為一體。

(據商務印書館1986年中譯本)

17、存在與時間(1927)
Sein und Zeit

[德]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rgger,1889~1976),現代著名哲學家,生於德國巴登邦的梅斯基爾希。胡塞爾的學生和合作者,《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的編輯。1922年被任命為馬堡大學哲學教授。

《存在與時間》的目標是追尋存在的意義。即存在為什麼以及如何存在。海德格爾指出,傳統的本體論所論述的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往往用界定存在者以代替存在,必須把本體論放在現象學基礎上,運用現象學方法從人出發研究存在。人作為特殊的存在者即是此在。此在在追尋和領悟存在的過程中,通過自身表現了存在。此在的基本結構是在世。在世即此在與他人和他物打交道,前者為煩神,後者為煩忙。此在的本質特徵是展開。此在通過使用工具進行勞動與他人聯系起來,形成相互關心、相互排斥、以及互不關照三類關系;此在與他人經過相互競爭形成平均狀態,建立起削弱人敏感性的公眾意見,這就是此在的共在方式;此在以閑讀、好奇、兩可的方式存在,寓於其所煩忙的世界、所煩神的眾人中,這是此在的沉淪,是此在受眾人的統治。
(據三聯書店1987年中譯本)

18、溝通與社會進化(1929)
Die Kommunikeon und die Sorialeuolutin

[德] 哈貝爾馬斯(Juergen Habermas,1929~),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爾馬斯一貫主張哲學研究應與經驗科學相結合,並要勇於面對現實,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各種社會現象。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他先後發表了《社會科學的邏輯》、《認識與興趣》、《文化與批判》、《論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構建了一個以「交往」概念為核心的一整套「批判理論」,《溝通與社會進化》正是這個設想的理論概括。

該書循序描繪了三個理論層次:關於溝通的一般理論;關於一般的社會化理論;關於社會進化的理論。

哈貝爾馬斯認為,以達到理解為目的的溝通行為是最根本的社會行為,因而普遍語用學的任務就是確定並重建溝通行為的一般假設前提。在哈貝爾馬斯看來,言語的有效性基礎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依據上面的分析,這四個方面也就是溝通行為的一般假設前提,這樣我們分析社會化理論和社會進化理論就有了一個統一的框架。

6. 哲學本科教材數目

不同學校有些差異,以這個人民大學為例,教材基本和課程同名或相關

哲學專業
一、全校共同課 45學分
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2.中國近代史綱要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4.大學漢語
5.大學英語
6.微積分D
7.線性代數與概率統計D
8.計算機應用基礎
9.計算機應用類
10.心理健康
11.體育
12.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13.國防教育
二、全校指導選修課 28學分
1.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
2.原典選讀類課程
3.人文藝術類課程
4.法政類課程
5.管理類課程
6.經濟類課程
7.理工類課程
8.暑期學校課程
三、全校任意選修課 6學分
四、學科基礎課 28學分
1.辯證唯物主義原理
2.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3.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
4.西方哲學史(上)
西方哲學史(下)
5.中國哲學史(上)
中國哲學史(下)
五、專業必修課 22學分

1.倫理學原理
2.數理邏輯
3.美學原理
4.科學技術哲學
5.宗教學概論
6.管理哲學

7.哲學素質培養
8.中國哲學原著選讀
六、專業選修課 22學分
1.科學、技術與社會
2.邏輯與批判性思維
3.倫理學專題
4.西方哲學問題
5.宗教哲學
6.哲學前沿
7.哲學導論
8.當代哲學熱點問題
9.儒學源流
10.《周易》入門
11.老莊哲學
12.古希臘哲學選讀
13.德國哲學選讀
14.分析哲學選讀
15.倫理學前沿問題
16.中國倫理思想史
17.西方倫理思想史
18.邏輯哲學
19.中國美學史
20.西方美學史
21.現代西方美學
22.大眾文化研究導論
23.自然哲學
24.世界科學技術史
25.宗教與科學
26.佛教概論
27.宗教社會學
28.西方管理哲學
29.東方管理哲學
30.中國管理哲學
31.管理心理與行為
32.經濟哲學
33.基督教概論
34.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選讀
35.政治哲學
36.心靈哲學
37.邏輯史
38.現象學詮釋學選讀
七、科學研究與實踐教學 16學分
1、原典讀書筆記
2、學年論文
3、畢業論文
4、社會調查與研究
5、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
6、專業實習
宗教學專業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專業必修課20學分
1.宗教哲學
2.伊斯蘭教歷史與思想
3.道教歷史與思想
4.宗教社會學
5.佛教歷史與思想
6.基督宗教歷史與思想
7.宗教人類學
六、專業選修課 28學分
1.哲學前沿
2.宗教文化專題
3.佛教名著選讀
4.基督宗教名著選讀
5.道教名著選讀
6.伊斯蘭教名著選讀
7.佛教哲學
8.宗教與科學
9.宗教倫理學
10.德國哲學選讀
11.分析哲學選讀
12.中國倫理思想史
13.西方倫理思想史
14.佛教經典選讀
15.道教經典選讀
16.道教哲學
17.基督教哲學
18.政教關系研究
19.民間宗教概論
20.宗教心理學
21.宗教藝術
22.當代宗教
23.新興宗教概論
24.神話學
25.比較宗教學
26.西方管理哲學
27.政治哲學
七、略
倫理學專業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專業必修課23學分
1.倫理學專題
2.中國倫理思想史
3.西方倫理思想史
4.應用倫理學專題
5.中國倫理學名著選讀
6.現代西方倫理思想
7.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讀
8.近現代中國倫理思想
9.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
10.倫理學方法
六、專業選修課 32學分
1.哲學前沿
2.倫理學前沿問題
3.元倫理學專題
4.道德心理學
5.倫理社會學
6.政治哲學
7.社會哲學
8.歷史哲學
10.人道主義思想研究
11.人生哲學
12.現代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讀
13.邏輯與批判性思維
14.文明禮儀
15.中外倫理文化比較
16.法倫理學
17.價值哲學
18.老莊哲學
19.德國哲學選讀
20.分析哲學選讀
21.中國美學史
22.西方美學史
23.自然哲學
24.科學、技術與社會
25.經濟倫理學
26.生命倫理學
27.宗教倫理學
28.比較德育
29.西方管理哲學
30.政治哲學
31.倫理學外文原著選讀
32.東方倫理學

7. 如何自學哲學(已有一本《大眾哲學》),如何做學哲學的筆記與心得

剛接觸哲學時,我感到手足無措——我該讀什麼書?以什麼順序讀?怎麼讀?去哪兒找書?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復雜,但如果缺乏指引,你會在摸索中花掉不少時間。有不少人私信我表達了自學哲學的迷茫;在知乎上搜索「自學哲學」時,我發現相當多的人有著同樣的困惑,卻沒有人給出系統的答案。本文希望添補這個空白,告訴大家初學哲學時需要知道的事情。

一、一定要讀外文資料

如果只閱讀中文資料,你的學習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首先,中文哲學資料的數量少,導致你的選擇范圍和眼界受到限制;其次,中文哲學資料的質量相對較差,譯作和原創都乏善可陳。因此,我建議你至少要閱讀英文資料,同時慎重閱讀中文資料。

「可是閱讀外文資料好難啊!」——難就對了,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第一天你或許只能讀幾頁,但如果持之以恆,就會不斷進步。而且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因為哲學討論總是圍繞著比較固定的哲學概念,這意味著一旦熟悉了它們的外文表達,你就不需要經常查詞典。從這個方面講,這可比讀一本用詞花哨的外文小說簡單多了,對吧?

小技巧:如果覺得閱讀外文本文很累、很難理解,可以試試翻譯它——這會使你(不得不)讀下去而且讀懂它。

二、入門書(不定期更新)

打開國外頂尖哲學系的網站,你可以看到國外哲學教育的課程設置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模式。一般來說,學生先要學邏輯學、哲學導論和西方哲學史,然後選修形而上學、認識論、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美學、宗教哲學等主要分支的課程,以及一些關於特定時期、流派和人物的課程。這些課程大多有對應的教材,可以幫助我們系統地自學。

推薦一些適合初學者的教材(我盡量選擇英語簡單、通俗易懂的):

哲學導論:

Robert C. Solomon and Kathleen M. Higgins: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ction to Philosophy (10th ed.)
Duncan Pritchard: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Philosophy?

邏輯學:

Harry J. Gensler:Introction to Logic (3rd ed.)

哲學方法:

Timothy Williamson:Doing Philosophy: From Common Curiosity to Logical Reasoning
Jay F. Rosenberg: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Handbook for Beginners
James Andow: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Julian Baggini and Peter S. Fosl: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2nd ed.)

哲學史:

Roger Scruton:A Short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 From Descartes to Wittgenstein
Samuel E. Stumpf: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認識論:

Noah Lemos:An Intro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Duncan Pritchard: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Knowledge? (4th ed.)
John Turri:Epistemology: A Guide

語言哲學:

William G. Lycan: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ction (3rd ed.)
Gary Kemp: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Philosophy of Language?(2nd ed.)
Collin McGinn: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Classics Explained

形而上學:

Alyssa Ney:Metaphysics: An Introction
Robert C. Koons and Timothy Pickavance:Metaphysics: The Fundamentals

(感謝

@滄粟

的推薦,親測好讀!)


元形而上學:

Tuomas E. Tahko:An Introction to Metametaphysics

心靈哲學:

Jaegwon Kim:Philosophy of Mind (3rd ed.)

科學哲學:

Samir Okasha: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ction

行動哲學:

Lilian O』Brien:Philosophy of Action

倫理學:

Jonathan Wolff:An Intro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元倫理學:

Matthew Chrisman: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Metaethics?

政治哲學:

Will Kymlicka: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Jonathan Wolff:An Intro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知覺哲學:

William Fish: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A Contemporary Introction

現象學:

Dan Zahavi:Phenomenology: The Basics

哲學論證:

Maralee Harrell:What Is the Argument?: An Introction t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and Analysis
Michael Bruce and Steven Barbone:Just the Arguments: 100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guments in Western Philosophy

哲學寫作:

Aloysius P. Martinich:Philosophical Writing: An Introction(3rd ed.)

(注1:宗教哲學、美學、法哲學等其他分支我沒有能力推薦,希望有專業人士補充一下。)

(注2:推薦先讀哲學導論、邏輯學和哲學方法,其他的按你喜歡的順序讀。)

(注3:有人可能會抱怨這個書單偏向分析哲學。我的回應是:首先,這些書只是一個開始,之後可以自由選擇向分析哲學或歐陸哲學發展,而無論選擇哪個方向這都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其次,歐陸哲學門檻較高,我沒有發現太多適合零基礎自學的書籍。)

三、閱讀一手文獻

哲學家們的原創性著作即一手文獻,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對一手文獻進行闡釋和研究的是二手文獻,比如《康德的先驗觀念論》。

對於學習哲學來說,閱讀一手文獻是十分重要且不可代替的。它的重要性在於,經典的一手文獻提出了重要的問題,給出了重要的觀點和論證,是哲學發展的根本源頭。它的不可替代性在於,經典的一手文獻常常帶有豐富的可解釋性,任何二手文獻都只能給出一種理解,不可能窮盡一手文獻的所有內涵。因此,在進行必要的准備後,一定要嘗試閱讀一手文獻。

然而閱讀一手文獻往往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在沒有老師指引的情況下。因此我們需要正確的策略。首先應該明確的問題是:在入門階段,應該讀什麼?不應該讀什麼?

  • 推薦閱讀的:首先是歐洲近代哲學,包括笛卡爾、洛克、霍布斯、盧梭、貝克萊、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休謨、康德等人的著作。其次是分析哲學,包括羅素、卡爾納普、蒯因、克里普克等人的著作。推薦的原因是表述清晰易懂、不需要太多前置知識。而歐洲近代哲學家尤為推薦,因為他們是現代哲學的共同資源,無論你之後選擇研究哪個方向都能用上。歐洲近代哲學家著作中,推薦閱讀的第一本書是休謨的《人類理智研究》,它是近代哲學中最平易近人的著作之一;分析哲學家的作品中,推薦你從卡爾納普的兩篇論文開始——《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清除形而上學》和《論哲學問題的性質》,通過它們你可以學到什麼是清晰的思考。此外還推薦Selected Texts with Interactive Commentary系列,這個系列有形而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倫理學和美學與藝術哲學五本書,每本書都是貼心的「問題簡介+作者簡介+原文+逐段解釋和評論」的模式,新手可以從它們開始逐漸學會如何閱讀哲學論文。

  • 不推薦閱讀的:古希臘哲學,因為需要太多歷史和語言的前置知識;中世紀哲學,因為需要太多古希臘哲學和宗教思想史的前置知識;康德之後的歐陸哲學(大家喜歡的黑格爾、尼采、薩特、海德格爾、福柯、德里達等就屬此類),因為語言風格晦澀難懂,需要太多哲學史的前置知識);維特根斯坦,分析哲學中獨特的一位,語言風格過於特殊,且需要數理邏輯和早期分析哲學史的前置知識。

  • 除此以外,有兩本書是幾乎必讀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如果你想了解分析哲學,必讀的還有克里普克的《命名與必然性》。之所以必讀,是因為無論你之後研究哪個方向都很難繞過它們。當然,你不一定非要在一開始就讀它們。

    說完了「讀什麼」,再說說「怎麼讀」。這里我只給出幾點最基本的建議:

  • 關於譯本:盡量閱讀原文,因為翻譯問題造成的誤解實在太多了。如果不得不閱讀譯文,一定要選擇最好的譯本。可以看看二手文獻都在引用哪個譯本,看看豆瓣評分和評論(別太當真),或者問問懂的人。

  • 關於前置知識:很多一手文獻如果事先沒有特定的知識就理解不好,因此我們需要工具書和工具網站補充它們。工具書主要包括導論、文本義疏、論文集和哲學詞典等。無論是著名的哲學家還是著名的哲學著作,都有相當多的相關工具書出版,學會在Library Genesis上搜索和下載它們。Cambridge、Oxford、Blackwell、Routledge和Penguin這幾個出版社的書質量較高。也可以查閱斯坦福哲學網路和網路哲學網路。

  • 學會提問:閱讀時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要積極追問。平庸讀者的內心經常是這樣的——「哦這樣啊,你說這樣就這樣吧……」「哇,真厲害!」「好感動!」「不太同意,但是又說不出哪裡不對……」;而優秀讀者的內心經常是這樣的——「這個概念的定義是什麼?」「這一段的論點是什麼?」「這個論點是如何被論證的?」「這個論證有效嗎?」「這個觀點是否與作者的其他觀點有矛盾?」「可能的反駁有哪些?」「這個觀點和哪些觀點有聯系?」「這個觀點在哲學上的後果是什麼?」「作者的假想論敵是誰?」……

  • 關於筆記:一定要記筆記,否則閱讀時可能會理解不好,閱讀後也會很快忘掉。筆記分為兩種,一種是閱讀時的筆記,另一種是閱讀後的筆記。閱讀時的筆記記在書邊,主要是總結每一段的核心論點和論證,或者記下突發的小想法。閱讀後的筆記記在筆記本或電子文檔上,主要是摘錄要點、重構論證或概括文意。摘錄的要點包括重要概念的定義和重要論點等;重構論證則是把文段中包涵的推理用符合邏輯的簡練形式重寫出來,通過上面推薦的哲學論證和邏輯學書籍你可以學會這個技能;概括文意是用小文章的形式概述文本的主要思路,上面推薦的哲學寫作書籍可以讓你寫得更好。如果能請哲學專業人士點評你的文章,你會提高得更快。

  • 關於學習態度:「認為自己有可能沒讀懂」是一種態度,「知道自己哪裡沒讀懂」是一種能力,它們十分關鍵卻經常被忽略。如果你讀過一本經典巨著後感覺都讀懂了,一定要讀一讀二手文獻,你會發現有太多東西是你沒想到的,太多東西可以用不同方式去理解。「虛心使人進步。」此外讀書切忌求快,不要有「只要把這些書都讀完我就牛逼了」的天真想法,扎實地理解好了再讀下一本。

  • 四、入門之後的學習

    有了一定積累後,就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方向自由學習了。最好用的工具是PhilPapers,它能讓你方便地搜索和下載論文。你可以挑一本喜歡的著作深入挖掘(上面不推薦入門時讀的書現在可以讀了),也可以以哲學問題為線索進行研究。有足夠能力後,可以嘗試寫幾篇正規的學術論文,甚至追蹤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總之,以你喜歡的方式,享受哲學的樂趣吧!

8. 中國哲學史筆記

中國哲學史筆記 (資料說明: 中國哲學史筆記,手寫版 ,字跡清晰 ,筆記詳細。 ) 北京大學哲學系考研復習資料 哲學概論(筆記) (資料說明: 哲學概論(筆記) ) 北京大學哲學系考研復習資料 西方哲學導論(筆記) (資料說明: 西方哲學導論(筆記) ) 北京大學哲學系考研復習資料 馬克思主義哲學筆記 (資料說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筆記,手寫版 ,字跡清晰 ,筆記詳細。 ) 北京大學哲學系考研復習資料 《中國哲學簡史》書稿 (資料說明: 作者:馮友蘭。電子版,email發送。 ) 北京大學哲學系考研復習資料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00-03年考研真題 (資料說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00-03年考研真題 ) 北京大學哲學系考研復習資料 北京大學哲學系2004—200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試題 (資料說明: 分A、B兩卷 )

9. 3018中山大學哲學考研經驗,及參考書。

一、關於初試:
中大外哲兩門專業課是西方哲學史和中國哲學史。內
(一)參考書容目
中大外哲並沒有指定參考書目,不過貌似以前是有指定的,當然我也不是很清楚是多久以前......初試我用的資料有以下這些: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我本科所在的學校用的是這個教材)
(2)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筆記
(3)中山大學西方哲學史筆記
(4)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中國哲學史我就只用了這個教材。
(二)歷年真題
近幾年的真題中大研究生招生網站都有掛出來的,至於以前的大家可以在網上、論壇都可以找到的。如果想要更多年份的建議這本《2018中山大學西方哲學史考研專業課歷年真題及答案解析》也包含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