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入地學哲學是不是很容易陷入泥潭,讓人痛苦呀
【摯友啊,朋友!不知你是否已然感覺到傾軋的陷入其中了,不過年前我確實是如此的,不過漸漸的,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一點點的找到了解決方法與得出了一些相關的認知,現在在這里和你分享下。】 就學哲學而言(其實哲學很多都是自己悟出來的真理,雖然它不是原創,但對於自己,永遠是紙上得來終覺淺,自己悟出後,那種體會,絕對無法為外人道,效果與感悟程度也絕對不一樣),那種深度的思想,尤其對於偏愛他的人來說,確實會讓人不自覺的陷入其中!為什麼呢?我們愛它,漸漸的,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寶藏、財富,豈有不深挖之理?甚至我們想永遠的睡在那財富之上。而這種體現,多是我們自己大腦子的思維運轉,但是漸漸的,我們追求這種精神財富的同時,就會漸漸的陷入其中難以自拔,所以,回歸現實,在現實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行動力」已經被自己的思想落得太遠太遠了,漸漸的兩極分化,先進到一定程度的跳躍式的思維,不僅不會給我們在現實中的「行」起到幫助,反而會起到無形中的阻礙,它使我們明白一切卻無能為力的懶惰下去,盡管我們盡可能的剋制,可是就像一個螻蟻與一個神的雲泥天壤之別一樣,神再極力掩飾,但無意中、無形中透露出的威嚴,仍會讓螻蟻俯首顫抖,那是一種本能上對於上位者威嚴的懼悸。 後來我發現,為什麼馬克思他出於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卻又遠遠的把那些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給甩在後面,現在不同於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單另出來,那麼的玉石俱進的偉大!因為,他是立足於實踐的,說通俗點,就是,許多哲學家都是偏重於「認識世界」,而他則是立足於實踐上的「改造世界」!而我們,漸漸的陷入其中,正是陷入了以往那些偉大哲學家曾經面臨的困惑,破之者成就輝煌,陷之者終日飽受折磨卻一無是處無所成就。 故,吾曰:思與行,正如管理國家的文官與武將,二者不可偏廢,須得相輔相成、互促互進,偏之一者,必無所成矣。 現在的社會,是作出的成績與擁有的地位決定你說話的影響力與為社會承認的可信度,這個世界上被埋沒的滿腹經綸大才之輩還少么,但是,世界永遠是汰弱存強適者生存的,我們不能適應它對現實「行動力」與取得的「作為」的要求,就註定一事無成、不為社會所認可,最終無奈於九泉。 現在很多著名的企業家、經濟學家、政治家,其實他們很多人根本沒特意學過哲學,但是,他們在實踐生活中的打拚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學,他們不懂那些理論的東西,但他們已經將他們融於實際行動當中,他們是去「做」的人,而正是憑著它,這些人在社會上取得了令人們嘆為觀止、高山仰止的成就與地位。 所以,相對於那些用哲學獲得東西的人,我們這些研究理論、予人指導的人,盡管我們在將來的某一時刻為人們所敬仰、所記住,但我們也許註定是個可悲的人,畢竟,歷史上的英雄大多是如此。曇花一現,輝煌一時,然後就消亡了。 所以,改正之法,無外乎,從現在起,從我、從現在、從點滴小事,用自己的哲學智慧,擺脫懶惰,同時有度的去汲取我們自己悟出的精神財富與智慧,並更多的將他們付諸於、投之於、用之於現實生活,用它們取得我們在這個人類社會應得的符合我們智慧的一切財富(包括錢權、地位、聲望名譽等一切),然後二者相輔相成,真正大致一種互促互進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用我們在現實中取得的一切,再去豐富我們的理論體系,繼而再用其指導我們的實踐,成就我們的偉大與輝煌!
『貳』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說的是什麼哲學道理
體現了矛盾雙方來對立統一自,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叄』 「舊哲學不易改變世界為哲學的根本目的」這句話對嗎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意思,貌似出現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說的是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哲學,其目的只是為了哲學為了研究而研究,卻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改造世界——特別是改造社會上。
哲學有其用性,應該用於現實生活。
『肆』 為什麼學哲學不容易自殺
不知道樓主在哪裡聽來的,自殺什麼的和個人性格和心理有關吧。性格開朗,心理陽光的人肯定不容易偏執,自殺的啊。
『伍』 海德格爾的"哲學從本質上是不合時宜的"這句話如何理解啊
海德格爾相信所有對存在的探討焦點放在個別存在物/實體及其性質。對於海德格爾來說,一個對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經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礎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實體展現的背後基礎。但是自從哲學家都忽略了這個更基本理論前期的存在,並且以此推導其他理論,錯把那些理論在各處應用,終於混淆我們對存在及人類存在的理解。為免這些深層誤解,海德格爾相信哲學的探求應該新方式來進行,重踏哲學歷史足跡,一步一步出發。
不知道他的話是不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認為西方哲學對存在的這個誤區,導致已有的哲學體系從本質上不合時宜了。
『陸』 哲學家為什麼不易得精神分裂症,而藝術家易得
哲學,是反思的思想(亞里士多德的話,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學家對自己的思想進行系統性的哲學化,一定是經過縝密的反思的,雖然我不知道你的數據或結論從何而來,但從他們的邏輯性上比較,哲學家遠遠優於藝術家。
然而,在中國古代,很多藝術家都是哲學家,因為他們要去暗示,要去表達,這些都需要哲學,而在現代西方,即便是哲學家也會有精神分裂的傾向,因為很多哲學問題沒有一個統一的回答,甚至正反都是有道理的,更甚至,是處於潛意識的,後現代的。
所以,我的結論是你所說的事實不太可靠,至少是要加上一些前提的。
粗陋之處望見諒。
『柒』 喜歡思考哲學問題的人 是不是不易得精神病或者抑鬱症
關於喜不喜歡哲學
應該和抑鬱症沒什麼
直接的關系,你多想了
『捌』 用西方哲學思想解釋生活實不易
生活實不易 解釋完畢
『玖』 智力不高不低的人學哲學,容易使人走火入魔嗎
你好!
首先哲來學解決的問題應自該具有三大特點,即簡易·變易·不易
而其中首要即為簡易,所謂大道至簡,所謂至人只是常
所以說哲學實際人人都會,因為在日常生活人人皆用,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你可能走入一個牛角尖了。不妨讓思想退一步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拾』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說的是什麼哲學道理
在有之中包含著無的成分,在無之中也包含有的因素.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回後等,都是相互答依存的關系,因而都是相對的.《老子》關於對立面雙方互相依存的思想,進一步明確了矛盾的統一的觀念,在整個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出處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