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哲學中范疇的意思
范疇(英文是category)意思是類別,分類。在哲學上,顧名思義,這個范疇指的是為了認識世界在本質上的,高度抽象的角度對世界的分類。就像這里說的物質,精神等屬於哲學上的范疇分類。不同的哲學體系對世界的基本范疇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康德的十二范疇包括量的范疇(單一性,多屬性,全體性),質的范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關系的范疇(依存性與自存性,原因性和從屬性,協同性),模態的范疇(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有與非有,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見雖然同是分類,但是這種哲學上的類別要比牛,馬,羊的這些日用分類深刻,抽象的多,而且是針對世界的本身的思考而言的。
㈡ 什麼是哲學的五大范疇
五大范疇指的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內容與形式。(是五大范疇,而不是五大原則)
1、內容和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必須通過形式表現,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內容和形式存在於統一體中,不可分割。
2、現象和本質: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內部聯系和外在表現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現象是外在的、個別的、具體的、片面的、豐富的、生動的,而本質則是內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單純的。但是二者又是統一的,沒有脫離本質的現象也沒有脫離現象的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露和表現,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本質,二者不可分割。
3、原因和結果: 對立表現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圍內,原因和結果具有確定的界限和先後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結果就是結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顛倒。它們的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可能性和現實性: 對立表現在: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成為現實的東西,現實則是已經存在的東西。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滲透,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對立表現在:二者產生的根據不同,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統一表現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在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互相過渡。
(2)一個哲學范疇擴展閱讀
哲學的功用
哲學能夠鍛煉理論思維。由於哲學包含真、善、美幾方面內容,因此理論思維也包括這些方面的內容。求真能培養科學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藝術素養,融匯三者,貫通一切,就能升華為「境界」。
因此,有人認為哲學就是境界學。境界是人的總體文化素質,是對待世界人生的總態度。從這種意義上說,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也可以說是對人生的反思。概言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哲學的主要功用。
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是用。這是滿足物質需求的用。還有另一種用,即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用。這類用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和宗教等方面的內容。兩種用互不替代。哲學作為精神產品,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應該能滿足最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在物質需要基本滿足之後,這就是最大的需要,也是哲學最大的用處。
㈢ 存在作為一個哲學范疇為什麼會常問常新
存在在哲學上指的就是物質物質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所以當然會常問常新。
㈣ 哲學中的范疇指的是什麼
范疇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人類理性思維的邏輯形式。各門具體科學都有各自的范疇體系。
哲學范疇不同於各門具體科學的基本概念,它不是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的反映,而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過程最本質、最普遍的聯系的反映。哲學范疇對各門具體科學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詳細:
范疇一詞語出希臘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第一次對范疇體系進行了較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它從產生時起,就一直同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相聯系。G.W.F.黑格爾在《邏輯學》一書中著重研究了范疇的運動和轉化。但是,黑格爾對范疇本性的理解是唯心主義的,他把范疇看作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和自我認識的產物。唯物辯證法是對人類歷史的實踐和認識經驗的科學概括,是一個嚴密的范疇體系,這些范疇包括:單一、特殊、普遍、形式、內容、本質、現象、原因、結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現實性等等。范疇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范疇作為思維的形式是主觀的;范疇的內容則是客觀的,范疇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對現實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的概括。范疇也是主體和客體聯系的紐結。任何范疇都是包含諸種要素的概念系統,范疇的本質表現在構成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結構中。諸種范疇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對立的范疇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和轉化。哲學和各門具體學科正是通過范疇的這種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構成了它們自身的范疇體系。只有通過范疇體系,才能有條件地、近似地反映永恆運動和發展的客觀世界。建立範疇體系的基本原則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即整個范疇體系的邏輯發展順序以簡化和揚棄的形式包含、再現著事物形成的歷史。
㈤ 哲學范疇的意識是什麼
如果你說的只是政治課本上的「哲學」
詞典里的解釋以及前面兩位的答案是正確的
但是,真正的哲學遠沒有如此簡單。
可以參閱張志偉先生《西方哲學史》一書中的導言
[按]這是我在幾年前為《西方哲學史》所寫的「導言」,本應該貼在西方哲學論
壇,之所以貼在這里,是因為它所探討的實際上是「什麼是哲學」的問題。我在許多帖子里都在鼓吹「哲學=哲學史」,「哲學史=問題史」,這是一種不同以往的哲學史觀,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哲學觀。無論如何我們總是繞不過去這個問題,所以索性把我的觀點都貼出來,供大家批判。
本書作為西方哲學史的教科書,按照我們約定俗成的劃分方式,講述的是從公元前
6世紀以後到公元20世紀之前的2500多年間,西方哲學產生、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至於20世紀的西方哲學,我們將留給「現代西方哲學」去討論。通常與現代西方哲學相區別,這一歷史過程中的西方哲學也被稱為「古典哲學」。
我們習慣於將世界上的哲學劃分為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三大哲學形態,
西方哲學史有時也被稱作「歐洲哲學史」。然而,所謂「西方哲學史」中的「西方」,或「歐洲哲學史」中的「歐洲」,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學概念,例如希臘哲學(同時也是西方哲學)的誕生地米利都位於小亞細亞地區,那應該屬於「東方」的地域;教父哲學的最大代表聖奧古斯丁曾經活動於北非地區;而中世紀時阿拉伯的阿維羅伊主義亦對經院哲學有過相當大的影響。不僅如此,西方哲學的歷史分期也與世界歷史的歷史分期並不完全一致,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不同時期的哲學思想都有其相對完整的自身延續和演變的歷程。因此,我們這里所說的「西方哲學」主要指的是一種區別於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的獨特的哲學形態。
然而,將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統稱為哲學並不是沒有疑義的。嚴格說
來,哲學之為哲學乃是希臘人的創造,它後來源遠流長,形成了蔚然大觀的西方哲學,而印度或中國並沒有這樣的哲學。然而,這並不是說印度或中國的思想家沒有思考過類似的哲學問題,只是說在它們那裡不存在西方哲學形態那樣的哲學。實際上,上述關於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的劃分所依據的標准,基本上是西方哲學的概念,例如中國哲學史最初就是按照西方哲學的模式從浩瀚的古代思想材料中疏理出來的。必須強調的是,當我們說印度與中國不存在西方哲學式的哲學的時候,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在這一方面比西方落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它們由於多種方面的差異而走了不同的道路,在這里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將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最高的意識形態稱之為「思想」,因為「思想」的普遍性似乎比「哲學」更大一些。如果我們在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哲學」,那麼毫無疑問,由此來劃分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應當不成問題。所以在作了上述說明之後,我們仍然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將世界上的思想形態區分為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不過考慮到問題的復雜性,尤其是考慮到比較哲學尚不具備起碼的基本條件,我們不準備通過明確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差別來說明西方哲學的基本特徵。
顧名思義,所謂西方哲學史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西方哲學的發生發展的歷史。
但是,僅此而已還不足以使我們了解西方哲學史的確切含義。顯而易見,如果我們要了解西方哲學史的確切含義,首先需要了解諸如哲學和哲學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然而,哲學和哲學史的這些基本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哲學家、甚至同一位哲學家那裡,其意義不僅有所不同,而且始終處在演變之中,因而很難給予比較確切一致的規定。由此可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返回到源頭,從哲學的產生,或者說,從哲學問題的產生,來說明哲學的本性。
一、哲學問題
對於初次接觸哲學這門學科的人來說,他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就是「哲學是什麼?」
或者「什麼是哲學?」的問題。即使是比較了解哲學的人,也同樣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為哲學的意義往往是晦暗不明的。表面看起來,「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 在日常語言中是沒有區別的,它們追問的是一回事,亦即哲學的意義或定義,但是實際上這兩者是可以區別對待的。通常當我們問「哲學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問的是迄今為止哲學「事實上是什麼」,而當我們問「什麼是哲學」的時候,則很可能問的是究竟什麼樣的哲學才能被稱作哲學,或者說,哲學「應該是什麼」。顯然,哲學事實上是什麼並不意味著哲學就應該是什麼,反之,哲學應該是什麼也並不意味著哲學已經象它應該是的那樣實際上是什麼了。哲學史當然要回答前一個問題,它所描述的就是迄今為止哲學思想的歷史,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哲學史並不是已成過去的死材料的簡單堆積,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運動過程。於是,我們就涉及到了第二方面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史就是通過對「哲學是什麼」的考察來回答「什麼是哲學」的問題。
㈥ 四、人的哲學范疇
你問的是什麼呢?
②應該分成兩部分,機械唯物論認為人是自然,是機器;唯心論認為人是思維,其中客觀唯心論從客觀思維的主觀再現去理解人,主觀唯心論直接指認人是主觀思維,而客觀唯心主義論不與①神創論截然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人當然首先具有自然性,肉體還是意識無不如此,但是在現實性上,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從自然角度是無法理解人類歷史的,而意識並不具有獨立性,它實際上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反映。
㈦ 哲學的概念問題,什麼是范疇
范疇』的含義,是指所討論或論述的范圍,有著一定的界限。
『范疇』回的形成,是人的思答維逐漸成熟,有了對客觀事物的普遍本質進一步的認知反映和科學概括。
『范疇』的作用,有利於對各門學科能夠規范性地進行總結、研討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