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哲學的含義
哲學的定義: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哲學同其它各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是人類主動認識世界、獲得各種知識和方法的認識實踐活動。認識實踐活動是哲學和其它各門具體科學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質和屬性規定。
哲學總是為社會的發展指引方向、開辟道路、制定原則、提供方法,使社會不斷地得到改造和變革。改造社會、造福人類是哲學有別於其它各門自然科學的顯著特徵和種性規定。
真正的哲學同人類的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哲學不僅是劃破夜空的閃電,使黑暗籠罩著的萬物在人們面前彰顯出來、使世界在人腦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還是促進社會生長發育的陽光雨露,是孕育充滿生命活力新社會的母親。
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棄舊創新,生機勃勃。思想意識、文化觀念、法律制度、倫理道德的破舊立新,必須依靠哲學的引導才能夠實現。
哲學是社會意識、時代精神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社會意識是社會具有的自主、自強、自律的主體性質和能力,是社會具有的生存要求、發展趨勢和變化規律。時代精神是社會意識的別名。
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行為。哲學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科學實踐活動,也必然是一種有社會意識統帥和指揮的行為,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一種具體的、現實的、活生生的社會意識。
哲學是人類文明、社會觀念、時代精神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之一,是同文學、倫理學、法律學、社會學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上層建築。
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追求世界的本源、共性,追求絕對和終極的形而上者是哲學的表現形式。
求知是人類的天性。人不滿足感官獲得的關於世界的經驗知識,人不僅要知道世界萬物的模樣,而且要知道隱藏在世界萬物之中的秘密,不僅要知世界其然,而且要知世界所以然。哲學是人在求知慾望的驅使下,對一切引起自己興趣的個別事物,追問其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的思考與探索。
從感知認識個別具體事物或個別具體世界出發,通過概念抽象和邏輯思維,發現世界萬物具有的一般規定和規律,發現絕對抽象事物、發現世界的終極本質和意義,在此基礎上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古今中外各種哲學認識實踐活動具有的一般形式特徵。
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類哲學活動的基本內容。
哲學理論是哲學認識實踐活動產生的必然結果,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哲學理論的兩種具體表現形式。
哲學世界觀是人們關於世界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是人類哲學認識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成果。
人類哲學發展史上產生的哲學世界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一元論哲學世界觀,另一類是精神一元論哲學世界觀。
物質一元論和精神一元論世界觀都存在嚴重的理論缺陷,不能科學地證明世界的統一性。物質一元論哲學無法證明人類語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對象都是物質,精神一元論哲學也無法證明人類語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對象都是精神。因為物質和精神作為概念其外延都是有限制的,都是不能包含對方的。
我認為:世界是全部事物組成的集合統一體,是每個事物都具有的組成部分或組成元素,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自然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
根據事物一元論哲學世界觀可以十分准確地從邏輯上證明:人類語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對象都是事物,可以避免物質一元論和精神一元論存在的內在矛盾,可以科學地證明世界的統一性。
哲學方法論是人們關於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意向、意念、意識、原則和方法,是人們根據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對獲得的全部知識進行哲學思維和哲學分析處理形成和產生的意識成果。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體兩面,是一塊硬幣具有的兩個不同的表面。世界觀或事物觀是以知識形式存在的方法論或意識論,方法論或意識論是以意識形式存在的關於世界或事物的知識。有什麼樣的世界觀或事物觀作為知識基礎,就必然有與之相聯系的意識論和方法論,反之亦然。
例如:蒼蠅是有害人類健康的害蟲,人人應該動手消滅蒼蠅。
蒼蠅是害人蟲是人們關於蒼蠅的知識。人們在表述蒼蠅是害蟲這個知識的時候隱含著應該消滅蒼蠅的行為意向、意願、意識。人們在表述人人應該動手消滅蒼蠅這個行為意向、意願、意識的時候,包含了人們已經具有了蒼蠅是害人蟲的知識。
確定哲學的定義必須嚴格區分哲學和哲學理論。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科學實踐活動,哲學理論、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哲學實踐活動產生的結果,兩者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規定。
人類的哲學思維和哲學社會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行為。哲學的目的不僅僅包括認識世界,獲得世界的正確知識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而且還包括在獲得世界知識、建立正確世界觀的基礎上確立正確的哲學方法論,以指引社會發展變化。
哲學方法論包感認識世界的方法意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意識兩部分內容。從哲學方法論是指引人們改造社會的方法和意識的觀點來說,哲學方法論就是社會意識的表現形態和存在形式。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關於哲學的定義和觀點,混淆了哲學同哲學理論的區別,是錯誤的哲學定義和觀點。什麼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系統化、理論化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系統化的哲學理論。把哲學定義為哲學理論,真是驢頭不對
㈡ 哲學的含義是什麼
1、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2、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3、詞「哲」在華的起源很早,其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4、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其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5、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6、哲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類研究世界的基本學科和手段。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哲學根本問題又稱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它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7、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
8、中國哲學分為古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古代哲學主要指「春秋百家爭鳴」「漢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學的發展」「近代中西融合」四個階段。現代哲學主要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可以說:「道家的審美理論代表了中國藝術的真精神。
9、中國哲學分為古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古代哲學主要指「春秋百家爭鳴」「漢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學的發展」「近代中西融合」四個階段。現代哲學主要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
10、西方哲學是擁有相同歷史傳統和統一概念體系的統一的哲學體系,西方哲學的定義是模糊的。在美國哲學家梯利的《西方哲學史》中雖然提到了馬克思以前的社會主義哲學家像歐文,對馬克思卻隻字未提(梯利的《西方哲學史》寫的是從古希臘哲學到美國實證主義哲學其時間跨度包括馬克思)。
(2)哲學的奧秘擴展閱讀:
1、哲學源自人們的生活。空想不是研究哲學的方法,空洞的理論也不是哲學。真正的哲學是鮮活的,是實踐和思考的結合,到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芒。
2、道家哲學是從天道運行的原理為基礎,展開以自然為義理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認識一個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道家哲學發展的社會哲學,認為社會的存在是個客體,人們是在其中生存的主體,所以應該要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
3、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由人生觀和社會觀擴展至宇宙論,提出「道」、「氣」、「自然」等哲學概念。
㈢ 聯系哲學家的最後一課從哪看出哲學家一直在探討人生的奧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帶著讀書的愉悅,我走進了《哲學家的最後一課》。這回篇短文拜讀答之初,我感悟到哲學家的用心良苦及他對學生們的一份期待。掩卷沉思,哲學家由表及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領悟到如何除去心靈的雜草。那碧綠的麥田彷彿蘊含著無數的哲理。
面對那碧綠的麥田,我發出無盡的感慨。哲學家是在用靈魂去塑造學生的人生,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哲學家用他睿智的理念引導學生去探討人生的奧秘。好一個偉大而平凡的哲學家!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形讀《哲學家的最後一課》有感讀《哲學家的最後一課》有感。那是上二年級時,課堂上我溜號了。語文老師突然停止講課,班級里鴉雀無聲,好像空氣一下子凝固了,只能聽到心跳的聲音。我緩過神來,看見老師站在我桌旁,老師的眼神了帶著責備、埋怨、還有幾分憤怒。我馬上集中精神。老師注視了我半分鍾後,又繼續講課讀《哲學家的最後一課》。老師沒有批評我,但我不敢再溜號了。
㈣ 求問什麼是哲學哲學思考什麼
思考一切可以思考的東西啊。 簡單的說,就是總結規律,推演可能。 實際上當你陷入對現有問題的思考時,對其進行抽象,探索根源,本身就已經是哲學的一部分了。]
㈤ 什麼叫哲學
哲學(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5)哲學的奧秘擴展閱讀
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
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屬於二元論。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
㈥ 乒乓球是一項競技體育但它自身卻充滿了哲學的奧妙和辯證法的玄機
乒乓球是一項競技體育,但他充滿著哲學的奧秘和辯證的玄機。
㈦ 哲學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1、基本釋義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起源
源自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ein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3、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准。
㈧ 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易和哲學」是「易」思維與「和」思維的辯證綜合,是中國哲學智慧的精髓。在當代,「易和哲學」契合全球化時代的哲學主題,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創造性轉化的支點。
問題的緣起。在中國哲學精神的歷史源頭,有這樣一幅精美絕倫、簡明深奧的宇宙圖式:
太極圖。太極圖以其蘊藏中國哲學思維博大精深的內在矛盾,幾千年來令無數人玩味沉思不已。
其中的奧秘正在於它涵容了中國哲學思維的兩大基本特質:「易」與「和」,這兩種思維以其豐富深刻的意蘊展示了中國哲學的靈魂。對「易」與「和」兩大精神的挖掘,使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出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本質並展望其未來。本文對「易」與「和」兩大思維的解剖分析,從中綜合創新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易和」哲學的提出,一方面正是嘗試從宏觀文化背景入手解決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的轉換,從而為實現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批判繼承與綜合創造找
到一個堅實支點;另一方面也是在當代全球化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的情勢下,「易和」哲學或許能契合這一時代的主題,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理念,並將給世界以中國古老智慧的現代啟迪。
.「易」思維。「易」現在似乎是很抽象的概念,其實它是中國古人對日往月來、陰陽變化這一自然大象循環運轉的意象把握。《說文解字》釋「易」為:「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我們透過太極圖陰陽魚的交互運轉,可非常直觀地理會「易」的象形本義:上為日下為月,寓意陰陽交互變化。從《周易》到以後「易」的演化中,大致有以下四重涵義:(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二象輪回轉化,共維系在一個整體大循環圈中;(2)大易流行、「生生之為易」,矛
盾雙方處於永不停息的運轉之中;(3)極則反,窮則變,變則通,陰陽彼此消長、轉化以達到動態中的平衡;(4)陰陽互感,天人分合,主客在相即相離的演化中實現新的統一。以上四重涵義層層遞進,共同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網路天文、地理、生命、社會的大易流行、陰陽轉化的本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易」思維——「易」的陰陽轉化論。
「和」思維。「和」的概念不同於其現代的意義,比其現代的意義更為寬廣、深刻。在《辭源》里「和」就有「調」、「順」、「諧」、「合」等多重釋義,可見「和」在傳統思維中卻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常為人所忽視的范疇。最先載於哲學史的「和」是:「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鄭語》),即要求多樣性的統一或對立面的和諧,如「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國語·鄭語》)。在古代思想論戰中,就出現了「和同」之爭,這些都標志著傳統「和」思維的發端。在其演化中可有以下四重涵義:(1)和諧,陰陽矛盾雙方對立中的統一,促成一個多樣性的統一體或對立面的和合體;(2)調和,使不同的因素相協調相和解,維系著事物的有序運轉;(3)中和,強調「適度中節」、「以他平他」,有制衡的動態功效;(4)和合,強調「天人合一」與「陰陽之序」,是變易的矛盾雙方運動轉化的目標與歸宿,相反相成,相競相用的結果合歸於新的統一體。以上意義的挖掘使我們對「和」的內涵有了較全面的理解,透過太極圖那和諧圓融的系統圖式,使我們對「和」的本義有了更直觀的意會:「和」就是太極圖的圓圈,是維系陰陽魚對立統一的矛盾和合體。「和諧」、「調和」、「中和」、「和合」思想可以說抓住了「和」的本質,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精髓——「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
「和」思維最早散見於先秦典籍中。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國語·鄭語》)的光輝命題,開始了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和同」論爭。後來晏嬰進一步提出了「和與同異」、「否可相濟」(《左傳》昭公二十年)的思想。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四十二章)其「剛柔相濟」、「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維的宗旨。莊子指出:「夫明白與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荀況提出:「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的觀點,並認為「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荀子·王制》)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易經》中兌
卦第二爻爻辭為「和兌,吉」;《易傳》更進一步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貞」的思想。到《論語》中孔子以「和」來區分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並進而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倡導一種「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一章)這可以說是將「和」單獨提升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思維范疇,並高揚 「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仲尼燕
居》)的「貴和」精神,強調「和」的大用。究其根本,乃是強調「和」的整合功能,調解矛盾諸方面,使之趨向動態平衡,從而實現囊括自然人事為一體的「天人和合」境界。自先秦以後,沿孔孟之道儒家著重發揮了這一思想,到董仲舒那裡定格成「天人感應」的大一統體系。在魏晉南北朝興起的自然與名教的論爭中,郭象以「獨化論」來消解二者的矛盾,實現名教與自然的致「和」。盛唐時十分注重「和樂」的社會功用。整個宋明理學與心學中,「和」思維通過道器、理氣、心物的對立,然後在形而上的理性思辯或良知踐履中達到「和」解。基於封建社會太賓士世的需要,特別在禮教中加強「和樂」教化,規定名分等級,通過各司其職各就其位而「不越禮」、「不逾矩」。甚至明清時對「和」字崇尚到連皇宮大殿也要貫以「太和」、「中和」、「保和」命名。近現代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家大都號稱「共和國」(「共和」的古典義是指「相與和而共政事」,其現代義是指政治民主),就是要體現各民族、各階層的民主平等與普遍和諧。不用說上流社會的旨趣,就是普通百姓也以「和」為貴,信守「平和」、「和氣」、「和順」、「和美」、「和平」、「和睦」、「和諧」,乃至造反也要貫之以「義和」。從而使這種傳統「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滲入社會生活的深處。中國人就用這種矛盾整合觀來認識和把握事物,並自覺不自覺地以「和」思維行事。
傳統「和」思維由來已久,思想認識源淵之外,還有中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正像「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的形成一樣,「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亦紮根於中國自足自適的農業經濟和代代相因的宗法政治。正是這種深厚的小農意識和宗法觀念也促成了「和」思維的確立。從地理上看,古代中國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農業文明形成了穩定保守、自我進化的華夏文明圈,這不正是「和」思維的一個現實模型嗎?封建的政治經濟鞏固了男耕女織的生產地位和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以家族為核心家國同構而展開了一系列日常倫理規范,這又為「和」思維的形成鋪設了現實生活的溫床。從此中國人就順著「和」思維的理路去整合世界,直觀籠統地圈定認識和實踐對象,把其當作一個整體系統,以矛盾整合觀的「和」思維方式把握並創建新事物。反過來,這也就促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大一統的政治模式和自足循環的經濟框架及和諧審美的文化形態,從而形成了獨立於西方的自足的中華文明系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侵入,兩種文明相撞的結果客觀上使中國社會進入到「不和」的狀態。於是激起一代代中國人放眼世界,吸收消化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新文明,從而改變了舊中國的命運,實現了中國社會新的「和」態——人民共和國。甚至在西方思潮盛行的現當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系統觀樹立的今天,中國傳統「和」思維與「易」思維一樣依然根深蒂固,牢牢地滲入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成為真正獨具中國特色的矛盾整合觀。
「易和」哲學。將「易」思維與「和」思維辯證地綜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新的命題。顯然,功夫全在於辯證綜合與創新方面。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主題,從「五四」以來就有種種表述,其中馮友蘭的「抽象的繼承法」、傅偉勛的「創造的解釋學」、林毓生的「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張岱年的「綜合創造論」等都頗有合理之處,其核心都在於吸納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繼往開來、綜合創新傳統文化。在此,我提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也是整理國故,想從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宏觀文化背景入手所做的一種嘗試。通過以上的解剖分析,我們得知「易」與「和」確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兩大特質。這兩種思維的共同特點都體現在對世界的整體動變給予直觀系統的把握,而遺憾的是未能在「易」與「和」思維的動靜剛柔對立中給予辯證的綜合與創新。將「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與「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有機結合,從而可以綜合創新出一種矛盾化合論——「易和」哲學。「易和」哲學的提出,有助於確立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轉換的思維支點,以此來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偉大復興。
(1)從創建的本體論上看,「易和」哲學以客觀實在實存之宇宙「太極」作為理論前提與出發點,堅持「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和」之道,然後由此來推演萬物流變、對立面和諧這樣一個矛盾系統。從宇宙大化流行開始,「易」為實存之「太極」的動變活力,通過陰陽矛盾注入永恆的創生能力,展開宇宙大生命的運行歷程;和」為實存之「太極」的「體用不二」載體,承載著無限燃燒的宇宙大生命之活火,成為陰陽矛盾演化的維系者和目標,於是乎從中演易出生命世界,天人分合,主客互動,在相互對象化中和諧運轉。
(2)從創建的發展觀上看,「易和」哲學主要由「易」思維來發動,由「和」思維來維持。
宇宙大化的演易,太極分陰陽,陰陽對立轉化,圍繞著「和」的框架來流變,彼此消長,在「易」的推動下,從量變到質變,經由否定性的變易環節使一種「和」態向新的「和」態演進,實現系統有序的運轉與動態的平衡。於是乎萬物流變,生生不已,終於在高級階段繁衍出有機界、進化出生物和人類社會,形成一個遵循規律無限發展的動變歷程。「易」的主動的發展因素與「和」的主靜的穩定因素的對立統一,構成了「易和」哲學在發展觀上的辯證法。
(3)從創建的認識論上看,「易和」哲學從自身的矛盾化合觀出發去理解事物,圈定和把握對象,從事物的整體結構和系統組織來分析和綜合,確立了認識論上的整體觀與系統觀特色。
「易」思維重演繹推理,達到認識的分化和抽象;「和」思維重歸納綜合,達到認識的整合和具體。從而在事物變「易」致「和」中全面系統地把握對象、關系及其過程,使主體在反映客體的基礎上得以選擇建構,並用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相統一的「易和」大系統尺度來追求真理並改善世界;與此同時,主體自身也獲得了審美愉悅和境界升華。
(4)從創建的社會觀上看,「易和」哲學用系統整體思維的原則看待社會這一有機體的運轉:「易」是進步,「和」是秩序;「易」是發展,「和」是穩定;「易」是生產力,「和」是生產關系;「易」是變革的力量,「和」則是維系的力量……總之,「易和」從社會的存在方式到人的生活方式再到其思維方式層層統貫,在社會網路體系中決定與被決定,作用與反作用,「易和」思維給予社會系統以動靜、化合的辯證理解。在相互規定和協調中從一種社會「和」態演進到「不和」態社會,通過社會實踐進化到新的「和」態社會。這樣,就在變革、協調與穩定中使人類社會得到有序的發展與進化。
(5)從創建的人學意義上看,「易和」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正是為了人。「易和」思維展開的中心是為了最終幫助實現人的價值與潛能,保證人的現實自由的合理實現。在人的生活世界,「易」是一種最革命的因素,促使人認識並創造自我,在現實中表現為一種實踐力量實現人的主體自為性;「和」則是一種維系人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性規定因素,是人得以實現自我並超越自我的現實載體——自然與社會相協調的文明圈,從而保證在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中實現人的自由
創造,過一種真正屬於人的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把人的本質還給人」。「易和」哲學的創建是在揚棄主客二元分裂而確立的人的「主體性凱旋」的同時,最終要在超克人類中心主義的易和」生態人學上彰顯和飽滿起其應有的現代意義。這亦是中國傳統哲學熱愛自然、珍視生命、注重倫理的必然歸宿。我們深信,「易和」哲學所昭示的現代生態人學,不僅能在人的思維方式上引起革命,更重要的是革新人的生活方式,從而在全球性、人類性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
昭示給人類一種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生活之可能性。
㈨ 哲學的本質是什麼
哲學就是用思考,而不是用實踐,試圖解決問題的一門學科。
前兩天看到錢穆(也算是中國哲學大家)一段話,說他認為宇宙的「理」只有一個,在中國哲學裡面,「理」就是道理吧,說,如果有兩個「理」,兩個理互不相容,就應該有兩個宇宙。 哲學家就是這樣證明「宇宙中應當有個永恆而統一的真理」這樣一個命題的。
但是在科學領域,這個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正如樓上空中水所說,宇宙是否有這樣一個統一的理,甚至連萬物之間的四種力(強、弱。。。。)能不能統一起來,就這一命題,就已經耗費了包括愛因斯坦等諸位大牛的後半輩子幾十年時光,到現在也沒有個定論。
所以,哲學給了科學一個信念,一些方法,雖然不能指望她真的解決問題,但是沒有信念,沒有方法,科學是盲目和痛苦的!
-----------
哲學的盡頭是反箭頭「←」。
空中水:這句話是原創的,還是那裡引來的?講的真好!
㈩ 物質還有哲學、日益、奧秘、世紀、紀念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物質指的是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草一木,乃至我們人類本身都是由物質組成的,可以說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組成的。
二、日益,指的是每天都有收獲;益和損是相對的。
三、奧秘指的是秘密,人類還沒有完全破譯的秘密。
四、一個世紀就等於一百年,時間計量單位。
五、紀念指的是記憶里印象深刻的事物,可以分為對個人的紀念和偉人的紀念,個人一般只有對親人、舊愛、遺憾的紀念,偉人的有毛主席、屈原的有端午節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