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哲學是從神話演變過來的嗎
因為好奇,好奇是一切的智慧開端
宗教就是原始的科學,是最初解釋世界的
後來哲學出現了
但是宗教地位沒有發生變化
科學只是哲學分出去的(如自然哲學數學原理)
科學以前只是自然哲學
哲學與科學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宗教是解決不可知的領域
哲學是解決可知領域
科學是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
B. 哲學史上哲學經歷了哪些哲學形態
我只知道後現代結構,的確有意思的!
C. 中國古代思想的演變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
道家:老子、莊子專
儒家:孔子、孟屬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韓非子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此後,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學
理學: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
(1)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他的思想還傳至日本、朝鮮。明初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2)壓抑人性,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四、明清儒學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以上這些可以看高考5.3……上面有總結。
D. 哲學最早的起源
自然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學發展的本質。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解釋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4)哲學思想演化擴展閱讀: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1、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
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屬於二元論。
2、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為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E. 中國近代哲學思想的演變
1840~1949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哲學;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產生、發展、演變,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並取得勝利的哲學發展階段。
F. 哲學起源是什麼
哲學的起源
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哲學家應當是把水當作萬物起源的泰勒斯。在古希臘一直有一種科學思維的存在。為萬物尋找本源。希臘人認為,世上的萬世萬物看起來都是變化的,其實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那就是一定有一種存在,他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萬物皆來源於他,最後萬物也皆回歸於他。他是一切存在物得以存在的依據。對存在的追求與探索是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
我們知道古希臘的全部文明可以用兩個字來代替,那就是:命運。對人類命運無常的感慨與猜測,對人類命運悲劇性的反思與探索,導致了哲學誕生的起源之一.我一直不明白,當時古希臘人正處於人類童年的發展的黃金時期,創造了最偉大的文明成果,當世界其他民族還在為節衣縮食而忙碌的時候,尼羅河水帶給了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導致了他們精神上的閑暇。因此智者學派才可能傳授辯論術與講演法,因此蘇格拉底才可能在廣場上抓住別人問問題,因此柏拉圖才可能開設哲學花園,因此才亞里士多德才可能創立他的逍遙學派。
然而正是希臘人,這個最優秀的民族,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民族卻選擇了悲劇文明的研究方式。尼采認為古希臘哲學誕生於日神和酒神兩種精神的沖突。代表和諧,光明,理性的日神和代表放縱,恣肆,狂歡的酒神,兩種精神沖突則導致了哲學的誕生。
哲學還起源於真人的出現。我一向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可以從事哲學思考,而動物不可以。在哲學思考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追問存在,超越自我,反思批判精神都是人類所特有的。上帝給了我們有限的能力和無限的慾望,因此使追問得以實現。人類對有限與無限的思考,對此岸與彼岸的追求,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反映到文明上則是哲學的誕生。人類總有一種超越現實的行而上學沖動,有一種宗教皈依感,這也導致了哲學的出現。
如果說勞動將人類與動物從生理上分離,那悲劇精神和超越精神則將人與非人在精神上分離。因此尼采超人的出現是哲學史上的里程碑,他將人與非人分離,把生命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把活著的和醒著的人分類,無疑是促進了人類的精神狀態的提高。
最後我認為,哲學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對死亡的行而上學的思考。
人類自懂事以來就意識到自己終將死去,這種理性的遠視性如果不以感性的近視來調節就很容易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潭之中,要麼悲觀厭世,無所作為。要麼聲色犬馬,浪費生命。思考死亡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不思考則活的輕浮沒有沉重感。而思考死亡則活得沉重而抑鬱。如果人對死亡問題足夠認真,他便活不下去,如果他對自己的死亡都不認真,那他又活得毫無意義。而哲學為他們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如果人必須死亡那活著的意義何在?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終點,那過程的意義還重要麼?重視過程只是人類無可耐何的自遣罷了。而且不單是個體的死亡,將來整個種族的滅亡也是可能的 ,那人類的一切努力將變成毫無意義的徒勞。對死亡一生不變的思考與追問,對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一生的探索與追求也導致了哲學思維的出現。
G.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能否成為抵禦演變的一種武器為什麼
可以成為抵禦演變的一種武器,原因如下:
中國傳統哲學是世界幾大類型的傳統哲學之一。它致力於研究天人之間的關系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人性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別重視哲學與倫理的聯系。
中國傳統哲學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論思維形式表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相互斗爭、相互影響的過程,如此曲折地反映中國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
H. 哲學的流派及其歷史演變
哲學是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並揭開了文明時代的帷幕以後產生的。正如人類文明的搖籃是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恆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和東亞的黃河流域一樣,哲學最早的發源地也是在古代的東方。埃及、巴比倫,特別是印度和中國,是閃耀著人類最早的哲學智慧之光的國家。當時這些國家的農田水利灌溉事業和建築業等等的發展,不僅造就了一個物質文明繁榮的時期,而且也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的發展。人類在實踐的基礎上對自然界的認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與此同時,對於社會現象也獲得了一定的知識。當這些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積累和系統化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的一般抽象思維能力便開始發展為哲學的思考。希臘稍晚於東方,但也很早就產生了哲學思維,而且以其哲學思考的持續久遠、影響廣泛著稱於世。發源於古希臘而盛行於歐洲的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印度哲學並稱為世界三大哲學傳統。希臘哲學、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雖然各有自己的發展脈絡,但都普遍地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哲學形態。
唯心主義有許多流派,但歸結起來不外兩種基本形態: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客觀精神」或精神原則說成是先於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質世界則這種「客觀精神」的產物、表現或附屬品,因而是第二性的。其代表人物如中國宋代的朱熹(「理在事先」)、古希臘的柏拉圖(「理念世界」)、19世紀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絕對觀念」)等,他們以不同形式都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不過是精神的產物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如果把它們進一步偶像化、神化,就會陷入神秘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則把個人心靈、意識、觀念等誇大為第一性的東西,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於個人心靈之中,或是個人心靈的產物,因而是第二性的。他們不承認客觀物質世界和客觀規律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們頭腦中所固有的、主觀自生的。其代表人物如中國明代的王守仁(「心外無物」)、英國的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這種觀點最後往往陷入「唯我論」的絕境或者轉化為客觀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隨著人類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基本發展階段,表現為三個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奴隸制時期,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時期的唯物主義大體都可歸入這一類);以17——18世紀英、法唯物主義和19世紀德國費爾巴哈哲學為代表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主張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但是,他們把世界的物質性只歸結為某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原初」物質。如中國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所構成的。古希臘和印度也有類似思想,如地、水、火風說,有些則主張只有水或者只有火才是世界的本原。其中,古希臘德謨克利特關於萬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構成的原子論,代表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樸素唯物主義雖然堅持了世界物質統一性的正確立場,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成分,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存在著直觀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學的論證,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也不能徹底堅持唯物主義的原則。
哲學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這是不同階級、階層和集團之間利益沖突在思想戰線上的表現,但也是人類哲學思維得以不斷發展、深化的推動力量。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和柏拉圖在哲學上的對立和斗爭,反映了當時奴隸主民主派和奴隸主貴族派的利益沖突,同時也對以後歐洲哲學的發展和繁榮具有深刻的影響。中國自春秋戰國直至明清時期,歷經諸子百家的爭鳴,漢代王充反神學目的論,南北朝范縝以神滅神化反對佛教的神不滅論,唐代柳宗元反對天命論,宋代之際反對理學的思想,以及明清之際王夫之(船山)的哲學思想等,自始至終都貫穿著中國封建時期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以及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斗爭。
在歐洲中世紀的漫漫長夜裡,基督教神學占居絕對的統治地位,哲學淪為神學的婢女,處於「冬眠」時期。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經院哲學的內部仍然存在著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唯名論同露骨的唯心主義唯實論的斗爭。
14——16世紀是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歷史轉折時期。這時,以人道反對神權,以科學反對迷信,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在以文藝復興運動為名載入史冊的這一時期里,出現了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一批反對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無畏戰士。16——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在英、法等國得到較快的發展,科學文化事業也進一步繁榮起來。與此同時,西方近代唯物主義哲學掀起了一場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哲學革命,形而上學的哲學革命,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成為其中的主流,出現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為代表的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者,以拉美特里、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為代表的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18世紀法國戰斗唯物主義哲學的傳播,成為當時比較徹底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導,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方面也達到了資產階級所能達到的高度。在此階段,西方哲學比較側重於認識論研究,並且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種思潮,其中也都有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如培根等人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貝克萊、休謨的唯心主義經驗論的對立,荷蘭的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唯理論和法國笛卡爾、德國萊布尼茨唯心主義唯理論的對立等。資產階級在其革命時期,哲學上可以舉起唯物主義的旗幟,但作為剝削階級,他們的革命性又是有限度的。在這一階級完成了奪取政權的任務以後,就逐步趨向保守和反動,在哲學上也走向唯心主義。以貝克萊為代表的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就是英國革命以後對17世紀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反動。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歷史上有著不可抹煞的功績,它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准備,是同近代科學相聯系的、富有成果的資產階級哲學。但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有其嚴重的缺陷,即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能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的不徹底性。這是由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與剝削階級的局限性的所決定的。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只有剛體力學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從而使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帶有濃厚的機械性。尚處於「搜集材料」階段的自然科學,孤立地、靜止地對一個或一類對象進行研究的方法,被培根、洛克引入哲學領域,使這一時期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濃厚的形而上學的性質。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也反映著資產階級害怕社會變革,妄圖資本主義制度永存的主觀願望。
在哲學史上,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同時,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辯證法認為世界是聯系和發展的,而形而上學則以孤立、靜止的觀點看世界。在中國古代的《周易》、《老子》、《道德經》等文獻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就極其豐富,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有一段著名的話:「世界是萬物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列寧認為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絕妙的說明。除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同辯證法有著自發的結合之外,在一些唯心主義者(如柏拉圖)的哲學中也包含著不少辯證法思想。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德國醞釀著資產階級革命。與此相適應,形成了德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德國古典哲學。在由康德開始到黑格爾總其大成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辯證法思想。這種唯心主義和辯證法的奇特的結合,是德國資產階級經濟上落後,政治上軟弱,既想革命又害怕革命,既反對封建專制又同封建貴族|教會相妥協,這種兩重性反映在哲學上,就出現了辯證法和唯心主義相結合的二重性。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要求和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是哲學發展史上一個巨大的進步。恩格斯說:」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建立在」絕對觀念「基礎上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他看來,」絕對觀念「先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物質世界不過是」絕對觀念「的產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絕對觀念「自身演化的結果;」絕對觀念「的矛盾運動,產生出自然、人和社會,而自然、社會和人都不過是」絕對觀念「」自我運動「」自我認識「的階段或環節。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頭腳倒置的辯證法,其合理的辯證法思想也就必然為他保守的唯心主義體系所窒息。
費爾巴哈打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宣告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終結。他認為自然界是唯一的實在,是人創造了神而不是相反,他把自然界和人看作哲學的出發點,反對崇拜神而要求尊重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在當時對思想界起了巨大的解放作用。然而,它並沒有超出直觀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范圍,並在否定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把辯證法也一起拋棄了。實現哲學上劃時代變革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上。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新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總結了19世紀40年代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這種現代形態的唯物主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在實踐基礎上的高度統一,從而也實現了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變革。
I. 個體哲學家的思想發展是進化論式的嗎
達爾文的進化論已經創立140餘年了,在其誕生之初,是作為一種假說被提出來的.除達爾文本人從對一些植物,動物形態的觀察得出的推論外,並沒有什麼化石證據.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書中論及化石時,標題為「不完美的地質記錄」.他承認在當時的化石研究中並未有證據顯示有物種間過渡類型的存在,並指出這可能是最易於檢驗而又具有殺傷力的反進化論的理由.他看到了進化論的先天缺陷,並希望後人能予以驗證.但是時至今日,進化論已成為一個公理;一個信仰;甚至一個宗教.不能討論,更不能批判,只能無條件接受,否則就將招致無情的圍剿,甚至被貼上「偽科學」,「反科學」的標簽而斷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當今任何一本生物學雜志上,已經找不到任何質疑進化論的論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檢索了當時的4000多種學術刊物,未發現任何一篇反進化論的論文,在68種與生物起源有關的學術期刊中,也未發現任何一篇是質疑進化論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調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種期刊數據索引,也未發現反進化論或非進化論的論文.進化論者自豪地宣稱,進化論對神創論已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似乎進化論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證明.
事實真的如此嗎?進化論已是絕對的真理了嗎?其實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還發現,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論文中,確有18篇論文是反進化論的和非進化論的.而這18篇論文無一例外地遭到拒絕發表.進化論並非無懈可擊,而是它的維護者不允許任何針對它的挑戰.這更加給人一種印象:進化論並非確立於自身學說的科學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確立於眾多崇拜者的信仰.進化論並非KARL POPPER意義上的「經驗科學」(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個假說,信仰和並不完美的證據的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