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法術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法術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29 12:18:47

1. 如何評價韓非子法術勢思想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治國之道
為了適應新的政治形勢,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國之道,如上所述,他們自以為是立於不敗之地的。照他們所說,第一個必要的步驟是立法。韓非寫道:「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韓非子·難三》)通過這些法,告訴百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法一經公布,君主就必須明察百姓的行為。因為他有勢,可以懲罰違法的人,獎賞守法的人。這樣辦,就能夠成功地統治百姓,不論有多少百姓都行。
關於這一點,韓非寫道:「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韓非子。顯學》)
君主就這樣用法用勢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張的那樣,自己作出榜樣,或是通過個人的影響來統治。

2. 韓非子有些什麼哲學思想

我來補充一點,1. 韓非子還堅持進化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是發展變化的,古今不同,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的觀點。
2. 韓非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一是人有認識世界的能力,他說,「聰明睿智,天也;動靜思慮,人也。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視,寄於天聰以聽,托於天智以思慮。」(《解老》)這是說人依賴天生的眼、耳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來感覺和思維客觀世界。二是天地萬物都有所以然之道、所以然之理和事物的性質、形狀,可以為人的這些器官所感覺和思維。

3. 韓非子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韓非,也稱韓非子(約公元前280一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新鄭)人,韓王室諸公子之一。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苟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子》是韓非主要著作的輯錄,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餘萬字。裡面的文章,風格嚴峻峭刻,乾脆犀利,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性本利
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貪」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於民,才可「禁奸於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對於君主,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
改革和法治
對於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對於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 《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於耕戰的「邦之蟲」,必須鏟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
樸素辯證法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復加。 韓非用人口增長速度愧於生活資料增長速度的人口理論來說明「當今爭於力氣」,認為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孫論(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4. 中國哲學概念「道,法,術,器」怎麼理解

道、器是對立概念,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之為器,,一個無形一個有形,,,,法術也可以說是一對,,,他們是兩對的概念吧,,,法:消法、法則,,,,,術我不太清楚。

5. 儒教法術

我個人認為,儒教可能與黃老有關,孔子的老師是老子嘛!但儒教以人為本,所以沒有法術。你見國古代讀書人像個道士似的蹦來跳去嗎?儒教和道教都有自己的哲學體系,但道教卻有法術仙術的記載,而儒教則沒有,儒教側重政治體系。但二者也有相同之處。比如《易》既是道家的典籍,又是儒學經典(孔子還是《易》的作者之一)。總之儒教沒有法術之類的東西。

6. 煉金術所隱含的哲學理論

煉金術是中世紀的一種化學哲學的思想和實踐,是當代化學的雛形。其目標是將一些基本金屬轉變為黃金(gold),製造萬靈葯及制備長生不老葯。現在的科學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紀之前,煉金術尚未被科學證據所否定。包括牛頓在內的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曾進行過煉金術嘗試。近代化學的出現才使人們對煉金術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

西方的煉金術
早期的煉金術者的生活時代是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西方最早的煉金術著作是委託德謨克里特的名字寫的(約公元100年)。西方煉金術認為金屬都是活的有機體,逐漸發展成為十全十美的黃金。這種發展可加以促進, 或者用人工仿造。所採取的手段是把黃金的形式或者靈魂隔離開來,使其轉入賤金屬;這樣賤金屬就會具有黃金的形式或特徵。金屬的靈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種靈氣,主要是表現在金屬的顏色上。因此賤金屬的表面鍍上金銀就被當作是煉金術者所促成的轉化。

煉金術者所採用的一個相當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種賤金屬銅、錫、鉛、鐵熔合,獲得一種類似合金的物質。然後使這種合金錶面變白,這樣就賦給它一種銀的靈氣或者形式。接著再給它加進一點金子作為種籽或發酵劑使全部合金變為黃金。最後再加一道手續,或者把表面一層的賤金屬蝕刻掉,留下一個黃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過,使它看上去有點象青銅那樣,這樣轉變就完成了。

另一種為早期煉金術者加以廣泛傳播的思想,是一種更原始的觀念,即金屬是兩性生殖的產物,金屬本身就有雌雄之分。這種觀念在伊斯蘭教和中古煉金術里的地位比較重要。

自公元12世紀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開始翻譯阿拉伯和希臘著作,包括煉金術文獻。希臘煉金術對歐洲的影響遠不及經過了系統化的阿拉伯煉金術所產生的影響。煉制黃金是歐洲煉金術的主要目標。歐洲學者根據伊斯蘭煉金術的理論,作了大量實驗。雖然不可能成功,但為化學的發展與出現積累了大量知識。

伊斯蘭的煉金術
伊斯蘭煉金術體現了一種關於本質的哲學,它與古希臘赫爾墨斯的哲學和中國的煉金術,以及關於礦物和金屬轉變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關系。伊斯蘭教歷史上,穆斯林學者對煉金術的效能長期爭論不休。正統的宗教學者大多反對煉金術,而多數自然學科的學者,盡管他們也不相信一般金屬能變成黃金,卻接受了煉金術的基本觀點。著名的伊斯蘭醫學家伊本?西那 在他的《治療書》中關於金屬構成的學說,便是以煉金術的理論為基礎。

穆斯林最早的煉金術者是倭麥亞王子哈立德?伊本?葉基德。8世紀初,煉金術甚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賈比爾?伊本?哈揚。他的著作《七十本書》和《平衡書》,被視為伊斯蘭煉金術的基礎理論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關於煉金術最重要的文獻。穆斯林醫生兼煉金術拉齊被譽為將煉金術發展為古代化學的奠基人。

中國的煉金術
煉金術在中國古代叫煉丹術。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葯。漢武帝本人就熱衷於神仙和長生不死之葯。到了東漢煉丹術得到發展,出現了著名的煉丹術家魏伯陽,著書《周易參同契》以闡明長生不死之說。繼後,晉代煉丹家陶弘景著《真誥》。到了唐代,煉丹術跟道教結合起來而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煉丹術家孫思邈,著作《丹房訣要》。這些煉丹術著作都有不少化學知識,據統計共有化學葯物六十多種,還有許多關於化學變化的記載。

影響
煉金術經過現代科學證明是錯誤的。但作為近代化學的先驅在化學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通過煉金術,人們積累了化學操作的經驗,發明了多種實驗器具,認識了許多天然礦物。煉金術在歐洲成為近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另外:煉金術(Alchemy)

Alchemy一詞源自阿拉伯文el-kimya,埃及文為Khem,早於基督教的出現。煉金術結合法術(magic)和希臘神秘哲學(Hermetic philosophy),四世紀以後,煉金術被壓制。十二世紀,煉金術經由西班牙的伊斯蘭教煉金術士傳入歐洲。在歐洲,中世紀煉金術結合了諾斯替教的成分,最流行的部分是轉石成金這種技術。

鍊金術並非憑空捏造,事實上,它乃是由希臘先哲亞理斯多德所提出的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也是近代化學及醫學的先驅。

「如其在內,如其在外;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within, so without; as above, so below.)煉金術的這四句金言代表了煉金術的整個宇宙觀,在上者或在外者,指大宇宙,包括神、自然和整個地球;在下者或在內者,指小宇宙,指人類的靈魂或心靈。無論是神、自然、人類或心靈,內外上下的相應表現的是一個統一和諧的宇宙,用中國煉丹術的話來說,是大周天與小周天的關系;用西方宇宙論的話來說,就是大宇宙(macrocosm)與小宇宙(microcosm)的關系。)

7. 你見過哪些民間的神奇法術

就是一些偏方確實很神奇的,有一次我生病,吃了很多葯都不好,這種偏方一吃立刻見效。

8. 法家哲學的基本觀點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面對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戰爭頻仍 民生疾苦的現象 法家與儒 墨兩家都是希然藉由各自所提出的積極主張以挽救世局的危亂 恢復人心的安定 使國家走上正面建設之路。而法家對於整體人類歷史發展的主張 是放置在一種不斷進化的過程之觀點下來看 而進化的動力則在於掌握生殺大權的帝王能善用人性 以及法律制定的強制性與普遍性 獎勵耕田的農民與打仗的戰士 將國家一統在符合任何時代都行之有效的君主集權的專制統治之下 創造國家的富強與統一。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在法家思想里 世界就是國家 國家就是帝王的國家 世界的太平就必須要靠帝王的權威統治與法律的普遍奉行 才能可大可遠。這種強悍的世界觀點 在理論預設方面 則有其承襲自道家對道的理性思考 認為自然界與人沒有親疏關系 只有其無意志的自然法則 而人也不能改變任何天道運行的規律 因此試圖以天道影響人事的一切作為都是迷信 都是應該被打倒的對象 只有靠人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發展人類福祉。這種素樸的宇宙自然觀 為其重視現實的統治者之權威與利益的君主專制言論 塑造了良好的理論基石。
由於法家對於人性的看法是承襲荀子的性惡論 並且從經驗層面觀察人性的生理需求和實際行為 主張人性普遍好利惡害 貪婪自私 完全不能期望以禮樂化之 只有依靠法治統治才能禁民為非。因此 帝王君主的角色 即在於善用其本身的權勢與法術 治理國家;而百姓個人的生存發展與創造自由 只有在整體國家的利益考慮下 才談得上真自由與真利益。

9. 道家書籍都是哲學書籍嗎

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道德經》是他的著作內,容其中有很多哲學思想,比如「一陰一陽之謂道」,揭示了世間萬物對立統一的規律,還有無極、無為、天一合一等重要思想。莊子是老子的學生,《南華經》是他的主要著作,道家思想一脈相承,自然也有哲學內容。像大家都知道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醒示了事物之間相互制約的哲理。所以說道家不少思想屬哲學內容,是沒有錯的,但:不限於。道教則發展成宗教了,裡面就有不少迷信色彩和非科學的內容了。道教也以老子為始祖,但追求仙道,主張修練內外丹。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呂洞賓、張紫陽、張三豐等人物,大家耳熟能詳,道教的思想需要辯證看待,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