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唐卡中的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唐卡中的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29 10:16:25

① 武林外傳中的哲學

砸裝備 破產的前兆。
升級 無奈的選擇。
PK 人民幣的無敵。

② 莎士比亞戲劇中所含的哲學道理

1 萬物都是矛盾的,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2 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聯系是客觀的
3 世界總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發展是客觀永恆的

③ 生活中的哲學理論

一部分:辯 證 唯 物 論(8個)
(一)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原理
基本內容: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物質性,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

(二)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基本內容:
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

(三)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原理
基本內容: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求:
要重視發揮正確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和抵制錯誤的思想意識。

(四)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
方法論要求:
要求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另一方面要重視發揮正確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和抵制錯誤的思想意識。

(五)物質和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要求:
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六)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物質世界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要求:
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七)規律的普遍性、客觀性原理
基本內容: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要求:
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八)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部分:認識論(4個)
(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原理
基本內容: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要求:
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

(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方法論要求:
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堅持正確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三)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基本內容: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要求:
①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②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四)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基本內容:
認識具有反復性。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
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辯證法(22個)
唯物辯證法聯系觀:(5個)
(一)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內容:
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方法論要求:
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事物前後相繼的歷史聯系.

(二)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基本內容: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要求:
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三)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基本內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要求: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四)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要求:
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五)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原理(系統優化的方法)
基本內容: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要求:
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唯物辯證法發展觀:(4個)
(一)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內容: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方法論要求:
發展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二)發展的實質
基本內容: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要求:
發展的實質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三)發展的總趨勢原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基本內容: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或: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方法論要求: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四)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要求:
一方面,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反對急於求成和優柔寡斷。

唯物辯證法矛盾觀:(10個)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統一觀點)
基本內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方法論要求:
矛盾的觀點要求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
方法論要求:
要求要堅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觀點,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對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間的統一,善於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

(三)對立統一規律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過程中,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要求:
要求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要求: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想問題、辦事情要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分析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五)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①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為特殊性。
方法論意義:
必須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意義:
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八)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意義:
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九)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
方法論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十)重點論和兩點論性統一原理
基本內容:
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分析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方法論要求:
要求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唯物辯證法創新觀:(3個)
(一) 辯證否定觀原理
基本內容: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方法論要求:
辯證的否定要求,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於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二)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基本內容:
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
方法論要求:
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三)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基本內容: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方法論要求:
要求必須樹立創新意識,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第四部分:唯物史觀(4個)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原理內容】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方法論】
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①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②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三、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
(1)價值觀是人們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如何斷定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
(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①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不同。
②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
③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3)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 要求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四、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原理
【原理內容】 在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是居於首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方法論】
①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將貢獻與索取有機結合起來;
②利用和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發揚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
③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

④ 唐卡是什麼文化中一種著名的表現形式

唐卡是藏傳佛教文化中一種著名的表現形式。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⑤ 水的哲學在佛教中如何體現

大乘經常說:一切有為法,如流水燈焰。
一切的事物現象,都如流水速逝,燈焰變動,就是無常變動,不真實的。能真實證悟無常,就解脫了。

⑥ 哲學通論中有哪八種八種哲學觀

一、普遍規律說

1、「普通規律說」認為:各門科學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種「特殊領域」,並提供關於這些領域的「特殊規律」;而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為對象,並提供關於整個世界的運動與發展的「普遍規律」。

2 、歷史基礎:具有深遠的哲學史背景。例如,古希臘哲學「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國古典哲學「尋求全部知識的基礎和提供一切科學的邏輯」等都是把哲學定位為「對普遍規律的尋求」。

3 、心理基礎:人類的思維在面對千姿百態的世界時,總是力圖在最深刻的層次上把握其內在的統一性,並期望採用這種「統一性」去解釋世界上的一切現象,以及關於這些現象的全部知識。這就是人類思維所追求的:把握和解釋世界的「全體的自由性」。

4 、辯證看待:該學說在尋求「普遍規律」時忽略/脫離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把哲學理論混同為一般的實證知識。因此,我們需要從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出發,重新理解「普遍規律說」。

二、認識論說

1 、哲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整個世界」,而是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關於「普遍規律」的認識,不是通過研究「整個世界」而獲得的,而是以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統一的方式來實現的。

簡言之,「沒有認識論的本體論為無效」,也就是,哲學關於「普遍規律」的認識,必須以對人類認識的反省為前提。

2 、歷史基礎:①是在反思「普遍規律說」的過程中形成的。②當時正處於「認識論轉向」時期。

人們通常把西方哲學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古代的本體論哲學,近代的認識論哲學,現代的語言哲學,並把近代哲學的變革稱為「認識論轉向」,把現代哲學的變革稱為「語言轉向」。



三、語言分析說

1 、人類必須用語言去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認識」及其所表達的「世界」,並用語言去表達自己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的理解。「語言」是思維和存在之間的中介/媒介。

2 、歷史基礎:哲學從「反思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轉向「注意表達這種認識的媒介」,即「語言轉向」。這種哲學觀,既是「拒斥形而上學」的產物,又是反思「普遍規律說」的結果。

3、辯證看待:過分地注重於「技巧」,而低估了「理論」的重要性,尤其低估了哲學理論自身和哲學反思方式的重要性。實質上是把語言當作進行邏輯分析的工具,但過分地強調了語言的邏輯性。導致:並非把語言升華到哲學的高度,反而是把哲學降低到邏輯性語言的層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哲學通論




⑦ 生活中的哲學有哪些

生活就是哲學!

簡單理解,從自身的角度講,哲學就是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總結起來,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再指導自己更正確、更高效地想事、做事。

只要我們想事、做事,都是總結知識、總結經驗,並指導實踐的過程,所以小到小孩學走路、做飯、做飯等等,大到科學研究、管理社會,體現的都是哲學的思想和實踐過程。

掌握知識、總結知識的程度,決定每個人對哲學的使用程度。

關於生活中的哲學,我國古代就有很多,大部分都存留在古代的典籍、典故、成語中。

比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反映的是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問題。

再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講的是質量互變的道理。

但是,當代的比較系統比較正確的辯證法和方法論,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認識論。

其中,辯證法的最核心內容就是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比如,我們常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兩點論的分析方法等。

認識論的最核心內容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觀點。

這些觀點對於我們生活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非常大。

不管是古代樸素的辯證法,還是現代的唯物辯證法,都是我們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在遇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都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決。

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婚戀觀、生死觀、苦樂觀、得失觀,為我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提供幫助,為我們事業成功保駕護航。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即是哲學家。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

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其指智慧。

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

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

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

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

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

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

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參考定義:哲學是普遍的事物及其客觀規則,普遍的實事求是,諸多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智慧之學,哲學主要內容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總結概括。)

⑧ 現存的《六道輪回圖》的唐卡都有那幾種版本要圖的!

人死後有六道輪回<已有科學鑒證證明>,不是說你一定是再投胎做人,而是看你一生的善惡業力來發配往哪道。有來世就肯定有前世,但不確定在哪一道,只有靠自己今生去修行參透奧妙...
六道就是 <天道 人道 修羅道 地獄 餓鬼 畜生>
生命總共有10種形式,從低到高分別是:地獄、鬼、畜牲、人、阿修羅、天人;羅漢、緣覺、菩薩、佛。其中前六種屬於「三界」中,是輪回的。也就是說,三界內的靈魂要在六道中不停地輪回投胎轉生,俗稱「六道輪回」。在六道中,前三道被稱為「三惡道」,一旦落入三惡道,將痛苦無邊,很難超脫...

有智慧的聰明人應該有更高的志向,跳出三界,成為聖人,擺脫六道輪回。不生不死,生命永存。出家人修行的目的在於跳出六道輪回,當然,在家人通過修行,也能跳出六道輪回。 在這個痛苦無常的生命裡面 我們一定要付予我生命的意義 這個意義就是什麼 我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這個就是生命最高的意義 生命的目的是出離心 消滅輪回的苦 各位 生命的本質就是就是輪回 輪回的本質就是苦哦 生命的最高最完美的形式是就學佛,成佛。

何為迷信首先得區分迷信和信仰是兩回事而信仰中的迷和信又是兩回事..
你想想幾千年前的科學能解釋現在的飛機手機和現在的衛星航空嗎
何為科學 可以分為兩點 1.實證求真 2.可重復性驗證
很多科學還無法解釋的東西不等於不存在 以後更發達的科學會逐漸解答的 現在的科學家也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 過分執著於科學也是種迷信...
而輪回因果也確實為科學所驗證了 詳情可看<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一書 裡面講了很多全是經多次反復驗證的事例 而美國也有伊恩.史蒂芬森心理學教授四十多年研究的三千多個案例一一證實 確有生死輪回

自從有了生死 人類就一直在探索 到底生死是怎麼來的 能不能了解超越生死的方法 這些問題 在人類的歷史上 已經探索了幾千年 在印度有釋迦牟尼佛 曾經在三千年前 已經對生命輪回的真相解釋得很圓滿...

全世界最有名的數學家約翰.馮.紐蔓博士,曾經發明精密的數學定理,為新興的"量子學"奠定下了基礎.他也提出了驚人的新理論: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來控制肉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著名的理學家菲列茲.倫敦說:約翰.馮.紐蔓博士的精微量子學說顯示出物質的實物只不過是人類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實體是思想意念.這與佛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及"相由心生"等不謀而合.這正接近了佛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及"有相皆妄"的境界,也證明了佛經對宇宙奧秘早有精微細入的認識!對照佛經來看這些大科學家的論著,越來越感覺佛經是超越太空時代的科學文獻...

1963年諾貝爾物理發明獎得主尤金.威格納博士,這位上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大力支持約翰.馮.紐蔓博士的量子學說內涵的哲學部分:"人類具有一個非物質的意識力能夠影響物質的變化!"

很多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被佛教的真理及禪定所釋放的潛能所折服.因在"超級導性"上的先進發現而榮獲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白賴恩.約毖芬博士,就是一位認真研習佛教經論和坐禪的科學家,他每天都坐禪以求進一步進入客觀內明的狀態.這位劍橋大學的名教授,得過很多著名的科學獎,包刮著名的"菲列茲倫敦科學發明獎",那是獎勵他初次引起科學界注意的量子物理學的內涵精神,即"心力"與"識我靈魂"...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學系及心理系主任史諦文遜博士.根據科學家的靈魂不滅理論,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對靈魂不滅和轉世輪回<再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和研究論證,並出版著作進行論述.他說:"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回的理論是真實的."

將佛學與科學同參互證的科學家為數不少,西方著名物理學家F.卡普拉菱說:"古老的佛教典籍<華嚴經>中所敘,與現代物理學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從事統一場論等尖端科學項目的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發現佛學中的許多精義與現代一些科學實驗所證實的結果極為一致,為此他著有<華嚴經與核子物理學>一書,其論述令人驚嘆!正是因為佛法的科學性和現實性,才使西方各國開始重視佛法,重新認識來自東方的智慧和真理...

現代西方科學之父愛因斯坦評論說:『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正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所說: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世界上各種宗教林立,大多數都有導人向善、凈化社會的良好功能,因此信教的人與不信教的人在性情、人格上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1993年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在加拿大與一百多位博士的座談會上說:『沒有學過宗教的人,難以確立一種正確的行為標准,學過宗教的人行為、處事則會更趨於合理。而在所有宗教中,最為殊勝的即為佛教。』

關於佛教殊勝的觀點,並非只是佛弟子的一種偏執之詞,人們可以通過對流行於世的浩瀚佛教經論所詮釋的豐富涵義與其餘宗教涵義之間作冷靜、客觀的比較,即可得出上述結論。比如在理論上,佛法包含了所有宗教導人向善的特點,也具體分析了多數宗教中最高精神象徵『萬能神』的真實涵義與在理論上的層次;在實踐中,其他宗教通過修持實踐所能達到的種種果位(即最高境界和成就)在佛教中都可找到對應的位置,而佛教中那些比較超勝的果位(如阿羅漢、菩薩、佛陀)卻已遠遠超出了其他宗教的范疇。因此從教義上,佛教的殊勝已非其餘宗教之所能及。

如參與了『百日維新』的思想家譚嗣同曾說:『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為小。』即佛教最為博大精深,而儒家與基督教則相對較遜色。又說:『私謂釋迦玄言,出過晚周諸子不可計數,程朱以下尤不足論。』

馬克思、恩格斯也都認為佛教中的辯證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如馬克思曾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
米爾曼主教也說:『我越來越覺得釋迦牟尼就是道路、真理和生活。』
一位穆斯林學者評價道:『佛不僅是佛教徒的財富,他也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他的教法,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通用的。』

伊斯蘭教主張『信我者生,不信者死』,基督教也主張『信者得救』,而佛教則主張絕對的理智,並完全放棄強迫與暴力,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即佛教雖然超勝世間任何一門學問和宗教,但佛陀已證悟到,一切因緣而生的事物皆無有自性,都以如夢如幻如水月般的顯現而存在,本來即是清凈,基於如是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證悟,故佛教能真正平等地看待宇宙中發生的所有現象而擺脫一切執著,並能以徹底無我的出世精神,來做慈悲地救度每一個受苦眾生的入世事業,故佛教贏得了希求脫離痛苦和追求真理的每一個有情眾生的心,不管他是屬於何種宗派和持任何見解的人,所以只有佛教才是整個宇宙的宗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是過去、現在、未來整個有情世界的宗教,他在無生無滅的法界中永時長存!

如斯里蘭卡前總理班達拉奈克說:『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只要人類還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佛法就會一直延續,因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

在哲學界,本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著有社會及自然科學方面論著四十多部,並在1950年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考察了各種宗教後說:『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⑨ 佛教中的哲學

佛經里的語言文字體現出獨特的辯證思維,通過這種思維令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故而,佛法又是哲學的最高峰。幾乎所有哲學家都引用過或受啟於佛家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