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概念詞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概念詞

發布時間: 2021-03-29 06:17:34

哲學的概念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它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1—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於疑問。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其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 哲學所涉及的研究范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 哲學是研究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的一門學問。范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研究對象、概念和內容,哲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 哲學和其他承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條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基礎的辯論。 哲學是廣義的科學,不涉及具體,其研究范圍是具體科學的廣義概念。

② 問幾個基礎的 哲學 名詞及名句 的概念。(專家進)

給樓主一些應急答案,僅供參考!

1、理性一詞是感性還是理性?「我」是主觀還是客觀?

2、至上,不是無限大,也不會是無限小,既然找不到最大,也找不到最小,那至上必定是一切根源,這根源好像數軸的原點,不論大小都依其展開。

4、這個問題應該放在問題3之前,沒搞懂虛無主義,相對主義怎麼解釋與至上非至上關系?這兩個主義,顧名思義!

3、認識層次上的差別。至上非至上相對,有與無對,是與非對。相對主義;虛無也是相對其他主義而言的。所有的關系都是一體兩面。

5、樓主的提問缺少一個准尺,這個准尺是指樓主從哪個角度出發,去看待其他事物。如果用辯證的角度看,「理」從經驗中來,比如貫例法和制定法的關系,事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體兩面。

6、單個看,所有事物是成住壞空一個循環,然後周而復始,所謂歷史,就是我們認識的時間范圍,之外的就叫無始無終。

⑴、樓主這么有慧根的人會不明白這個問題?樓主在提問時已經用了這種手法了,最基礎的請專家進,這就是最簡單的就是最復雜的,復雜是無數的簡單,角度不同簡單復雜定義不同,比如對陳錦潤來說很簡單的問題對我來說像天書。(生死問題,人生第一大事,我在最後說明)

⑵、馬大哥沒把話全說完,說進化,沒說退化,說辯證,起個唯物的名不提唯心,既然辯證,就不能只提一面。人成為人是在成住壞空一個循環中的住,也就是進化到一定程度,人去認識人的歷史,是以人存在為前提

⑶、就像我去解釋這些給你,解釋的淺,達不到意思,解釋的深,比原文更難理解。老馬的精彩是高雅藝術,大眾未必喜歡或認為精彩,甚至根本不關心有這東東存在。樓主的句子中已經寫的很清楚了,人是前提也是結果,直接譯就是人是因也是果,以單個事物來界定因果范圍這就是人的歷史范圍

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風吹旗動,旗動?風動?仁者心動。樓主先來告訴我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答案也在最後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所答,可能非是樓主所問,即使我所答是樓主所問,也未能讓樓主盡知我所說意,反而局限了樓主的思維。

我記得以前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個老師每天教學生一個新的鋼琴譜,一個比一個難,學生還沒學完一個,更難的就來了,終於有一天學生忍不住了,問老師為什麼給我們這么難的,老師叫他把最早的樂譜拿出來彈,學生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得心應手。

所以樓主的問題,我的看法是 看看 佛經(特別是《金剛經》《壇經》) 《道德經》 回頭看這些問題真的很簡單!

舉幾個例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大佛頂首楞嚴經》

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大般涅盤經》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愛因斯坦

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馬克思

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恩格斯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近代思想家章太炎­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實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考察生活中的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世界著名學者巴格爾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啟示了。——魯迅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著名哲學家尼采­

先搞清楚我是什麼,再來說生死:

世人認物為己,把這個無常的瞬間萬變的身體當成是「我」,這種認身體為「我」是典型的物我顛倒,更問我死後......

身體會聚而生,當然也會散而亡,此亡非滅,試問物質和能量不生不滅,無增無減(愛因斯坦已經用原子彈證明了)我們也是物質和能量構成的,如果滅,滅到哪,無從來,從何滅?

肉體從來不是真正的我,為什麼這么說呢? 嬰兒時沒有記憶沒有自我意識,那時是「我」嗎,如果人失憶了,那身體是「我」嗎?如果人睡覺了,身體是「我」嗎? 身體從來就不是我,「我」是神識--靈魂和身體的總稱,身體只是靈魂的一種容器,人的生死只是容器形態變化,從肉體到中陰身,因業不同再各受別的報身,所以佛說的無我,是指我們不要物我顛倒,把身體當成是我,而忘失了真正的我--無生無滅的佛性。當然佛也講過人身難得,這是告訴我們人的身體是修行很好的時機,很久也難報身成為人的,我們更要珍惜。而生死只是身體形態變化而,大蟲穴而,非我,亦非非我,何以故,無身亦無靈故,體靈不二,是真我!

中陰身:很多人說沒見過,根本不存在這樣的身體。試問現代科學發現真空中充滿了暗物質(占宇宙總質量約90%),有人見過不?無形的身體就不是身體?那空氣是什麼?

各種相對事物的辯證(有、無 大、小......)

大小、去來很難說清楚,就先拿有、無來說。以前認為無是什麼呢,是真空吧,真空是什麼?連空氣也沒有的就叫真空,對不?現在的科學卻發現,真空中有大量的粒子和能量存在,宇宙中充滿了暗物質。那真空這樣看來也不是真空了。這說明在物質或者說在真實存在的層面上事物本身是沒有「有、無」的。而是我們以我們認知去劃分的。沒有永恆不變的無,也沒有永恆不變的有(見 http://ecz.blog.hexun.com/15766000_d.html中註解)

這樣,大小就好理解了。對於我們能見的,我們分大小,但如果從比我們大無數倍的角度去看我們,我們可能只是在一個原子上面,一個沙漠可能就是宇宙了,而那種角度上我們的大小就不成立了。也就是說事物本身是一體的,我們站在不同的位置去從我們的位置開始劃分它們才有大、小。這好比我們畫數軸,其而兩端或中間的小數等等都是無限的,數軸只是人為劃分的標識而以。(見 從十億光年到一飛米http://www.dianping.com/group/dollar/topic/42249)

過去和未來這是一對時間概念,要先講時間是什麼,時間是變化的累積,設在十億光年來看,我們好像生活在原子中,而我們知道,誇子等我們所知的極小微粒,存在的時間是百萬分之一秒,甚至更少,以至原子對撞機也難以搜集到,而相對於十億光年來看,我們也只是百萬分之一秒的存在。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每秒都在不斷變化,卻不曾想到,在我們細胞內的原子世界中的粒子已經經過了無數次的變化,生滅了。

更多相關鏈接
http://ecz.blog.hexun.com/17613435_d.html
http://ecz.blog.hexun.com/16638056_d.html

③ 哲學的概念是什麼

在古希臘哲學一詞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廣義地把哲學看作是「各種知識的總匯」;一種是狹義地把哲學看作是研究世界本原或本體的學問,即形而上學。本原是指構成世界萬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礎。具體事物有生有滅,本原沒有生滅,本原產生萬物,萬物毀滅以後又回到本原。 後人根據古希臘偉大思想家對各種知識的分類,把研究有形體的自然現象的學問稱為物理學,把研究世界本原等抽象對象的學問稱之為「物理學之後」。我國近代學者嚴復根據我國古籍《易經系辭》上有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故把「物理學之後」一詞譯為形而上學,也就是哲學的意思。形而上學還有第二種用法,即近代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首先賦予「形而上學」以新的含義,用以指非辯證的思維方法。我們現在的哲學原理以及實際生活中使用形而上學這一概念是指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與方法。 以往的哲學家、思想家對哲學的認識與理解,不論是說哲學是「智慧之學」、「包羅萬象的科學」,還是說哲學是支配、凌駕於其他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即其實質是研究普遍性問題的學問,但卻未能真正揭示出哲學的性質、對象和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從古至今的一切哲學都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即世界觀的理論形態,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本質和規律的學問,是含有階級性的最抽象的社會意識形態。為了正確理解和掌握哲學的含義或定義,需要正確認識幾個關系。 從古至今哲學中的問題即矛盾很多,那麼,貫穿哲學演變和發展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任何哲學都不可能迴避的問題、支配其他哲學問題的問題是什麼?恩格斯對此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他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可以說是精神和自然界的關系問題、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第二性的問題,即誰是本原、誰是派生的問題,誰先誰後、誰產生誰、誰離不開誰(誰依賴誰)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恩格斯指出:「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是否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哲學派別的標准。一切唯物主義者和徹底唯心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

④ 哲學名詞都有哪些

哲學有許多流派,每一種哲學 流派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概念體系。具體的,可以通過《哲內學大辭典》查閱和容學習。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就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概念:
No.1物質
No.2運動、時間、空間
No.3意識
No.4思維與存在
No.5主觀與客觀
No.6規律與自由
No.7辯證法與唯物辯證法
No.8詭辯論與辯證法
No.9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No.10聯系
No.1l發展
No.12進化與退化
No.13同化與異化
No.14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
No.15整體與部分
No.16相對與絕對
No.17原因與結果
No.18必然與偶然
No.19可能與現實
No.20現象與本質
No.21內容與形式
No.22矛盾
No.23對立與統一
No.24質、量、度
No.25質量互變規律
No.26否定之否定規律
No.27實踐
No.28認識
No.29認識的過程
No.30真理
No.31價值
No.32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
No.33歷史與邏輯
No.3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No.3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No.36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No.37階級斗爭
No.38科學技術
No.39革命與改革
No.40人民群眾

……

⑤ 哲學詞語解釋

1、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起源
源自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ein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3、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准。

⑥ 哲學上的「概念」是什麼意思

概念是反映思維對象的、決定該對象之所以成為該對象並區別於其他對象的本質屬性和分子范圍的思維形式.概念的兩個邏輯特徵
內涵:概念對思維對象本質屬性的反映.
外延:概念對思維對象分子范圍的反映.
概念的種類有單獨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單獨概念:反映只有一個分子對象的概念,是獨一無二的.例:北京,長城,張三,中國體操隊等.
專有名詞,代詞或批示代詞都表達單獨概念.
普遍概念:反映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子的對象的概念.
例:花,詩人,律師,走,勤勞等
集合概念:把對象作為集合體來反映的概念.
( 由許多同類個體有機組成的統一整體)
例:中華民族,森林,工人階級等
非集合概念:不把對象作為集合體來反映的概念
例:書,樹,工人等
同一語詞有時是集合概念,有時表達非集合概念
例: 集合概念(相對於一本本的書來說)
正概念:反映對象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
例:等價交換,正義戰爭,勇敢等
負概念:在某一論域里否定意義的概念.
例:不等價交換,非正義戰爭,不勇敢等.
注意:有些專有名詞雖然帶有否定詞,但不表達負概念.
例:非洲,無錫等。概念間的關系
指概念外延間的關系,有五種關系:
全同關系(北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真包含於關系(長篇小說與小說)
真包含關系(法律與刑法)
交叉關系(科學家與醫生)
全異關系(動物與石頭 紅與白等)

⑦ 寫出至少五個哲學概念並闡釋其含義

1、外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常用的哲學術語。在黑格爾的哲學中,外化指內在的東西轉化為外在的東西,主要指物質由絕對精神外化而來。他認為,物質是「絕對理念」否定自身的結果,世界和人是「絕對理念」為了自我完成的邏輯發展的產物。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中,理念是內在的東西,物質世界是外在的東西,理念到物質世界的轉化就是「外化」。
2、唯名論:存在的事物都是個別的,心靈之外沒有一般的對象。極端的唯名論認為共相只是名詞,如果說它們是實在的話,這種實在不過是「聲音」而已。溫和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靈對個別事物的個別性質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在於心靈之中。
3、理念,柏拉圖認為,理念是人的理智所認識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4、邏各斯:意為言語、思想、思維、理性、比例、尺度等,一般指尺度、規律。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將它引入哲學,主要用來說明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律性。斯多葛學派藉以解釋自然運動的秩序,並賦予它「宇宙理性」或「命運」的意義。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認為邏各斯是「神的理性」。基督教宣傳邏各斯是神創造世界的原型或真理等。在黑格爾哲學中,邏各斯是指概念、理性、絕對精神。
5、物自體:康德哲學的基本概念。指他自己臆想的一種存在於人們感覺和認識之外的客觀實體。又譯為「自在之物」、「物自身」。康德把它作為現象基礎,認為人的感性認識是由於外物的影響作用才產生的。人們只能認識外物作用於感官時所產生的現象(表象)。人們承認了現象的存在,也就必然承認作為現象基礎的物自體存在。在這個意義上,物自體是感覺的基礎。

⑧ -哲學-一詞代表著什麼概念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Philosophia(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語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哲學)按其本義而言,乃是指愛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

從起源上說,哲學的智慧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從本義上說,哲學是一門使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從功能上說,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的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知道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⑨ 概念哲學名詞解釋

一,基本類
1、哲學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適對哲學下的定義是: 「哲學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找一個比較可普遍適用的意義。」哲學用以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研究普遍的、根本的問題。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義,愛是什麼,善與惡,美與丑,幸福是什麼……。一切以思維概念為主體的問題都屬於哲學范疇。
2、形而上學
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質的學問,又稱「第一哲學」。它是人類理性對於事物終極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門學科。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包括:根本上有什麼存在?它是什麼樣的?形而上學家們試圖闡明人們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體及其性質、空間和時間、因果和可能性。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是本體論,即對基本范疇及其相互關連的研究。另一個分支是宇宙論,即對本源、基本結構、本性、宇宙動力學的研究。
3、邏輯
邏輯來源於邏各斯概念,邏輯又稱理則、論理、推理、推論。也是一種以客觀規律作為依據的方法論和認識論。邏輯通常可分為三個部分:歸納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繹推理。
4、教父哲學
教父哲學大約發端於2世紀,終結於6世紀。當時在基督教會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學修養的信徒,借用希臘哲學,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學派的哲學,在理論上論證和捍衛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對統一和完整的教義,由於他們對教會的貢獻,被教會尊為「教父」,即教會的父親。
5、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早期經院哲學仍然是奧古斯丁和新柏拉圖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中期是經院哲學的繁榮時期,亞里士多德逐漸成為哲學的最大權威,晚期是被看作異端的唯名論盛行的時期,經院哲學式的理性主義從此一蹶不振。
6、辯證法
也譯作辯證術,是一種主張多角度看問題的方法論。用論證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見。它是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目的是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從赫拉克利特的樸素辯證法到蘇格拉底時代的辯證術,發展到黑格爾時代形成體系。
7、智者派
古希臘時期的一個學派,又稱詭辯派,由一群哲學和修辭學的教師組成,他們只為利益工作,最具影響力的是色雷斯的普羅泰戈拉。詭辯是一個用於欺騙別人的混淆或不合邏輯的論點,也就是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

⑩ 哲學的定義是什麼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1、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2、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它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3、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4、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5、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6、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1—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7、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於疑問。

8、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其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10)哲學概念詞擴展閱讀:

不論從思想意義上說,還是從學科意義上說,當代中國哲學建構的核心都在於詮釋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文化根基。圍繞這個核心,至少有三個向度無法忽略:

一是現代世界的共同文化基礎

二是中國的悠久文明傳統

三是當代中國的復雜社會現實。

第一個向度涉及現代性問題,關繫到如何把握現代世界的一般特點以及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相互理解和溝通的共同基礎。

第二個向度涉及民族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如何理解我們自身的文明傳統問題。理解和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金岳霖所說的「情感滿足」問題,或者如一些人所認為的只具有形式的、工具的意義,而是關繫到中華民族基本價值取向與社會秩序建構。

第三個向度涉及時代性問題,就是當代中國的復雜實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哲學並不負責回答具體問題,但對這些具體問題需要整體性的理解,需要用一個道理把它們貫通起來。這種貫通是兼具現代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貫通,應體現為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思想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視角的交融中孕育具有創造性的當代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