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學在中國的本土化起始於20世紀20、30年代,為此進行了開拓性工作的老一輩社會
B、許仕廉、C孫本文、D吳文藻
這題用排除法就好: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跟社會學沒什麼關系;
嚴復是清末19世紀50年代的思想家,年代不對。
2. 什麼是社會學中國化
用中國習慣的語言描述中國問題,建構適應中國的模式,提出中國方案。如,費孝通的差序格局這個概念的提出,《江村經濟》將社會學中國化了,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將中國問題符合社會學理念的表達方式
3. 如何實現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社會學概論 急急 急
將社會學主要的三塊加以考慮,例如將西方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和統計技術引進內中國,當然書本上一些很冠容冕堂皇的說法這里就算了,目前本土化我認為最為關鍵的就是如何吸收西方社會學思想的精華,不是簡單的仿照一種方法或者理論,然後將其加在我們的現實中,因為由於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異,中國和西方社會肯定會有不同的地方,然後藉此就說將西方的理論本土化了,豈不是非常可笑,別人的理論本來就不是為了解釋中國的社會,所謂的本土化本身就不是一個好概念,學術本來就是沒有國界的,就是應該和國際上的學者進行交流,本來社會學的底子就薄,當然既然是作業,可以簡單的說明下,首先是吸收西方社會學古典和現代社會學的發展(尤其是後者,國內的社會學很多基本上一直都是在弄那幾個人,不知道國外的社會學已經發展成什麼樣子)
4. 誰能把社會學本土化解釋一下
1)許仕廉,反對在社會學教學中對外國教材的抄襲,明確提出建設「本國社會學」的概念和辦法。(2)孫本文,主張採用歐美社會學的方法,整理中國固有的社會思想和制度,並依據全國社會實際情況,綜合而且系統有組織的建設中國化的社會學。(3)吳文藻,主張把人類學與社會學結合起來進行中國的社區研究。(4)費孝通,明確提出建立一門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密切結合中國的實際,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社會學。實踐:社會學中國化的提出,反映了大多數中國社會學家的願望,他們在教學和研究中深感照抄歐美社會學無助於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中國社會。他們努力改變理論脫離實際的狀況,如從事基礎理論教學和研究的學者,力圖聯系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來理解歐美社會學理論;從事現實狀況和問題研究的學者,則深入到工廠、農村、邊隆地區進行實地調查,用歐美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去觀察、分析中國現實的社會生活,並試圖對其存在、變化的原因作出解釋。在八年抗戰期間,由北京和東南沿海地區內遷至昆明、成都、重慶、貴陽等地的10餘所大學的社會學家,他們不顧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堅持深入工廠、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社會調查,其調查報告和研究著作有數十種之多,積累了社區研究的資料,為社會學中國化作出了有價值的貢獻。同時,這些社會學家也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概括,在社會學理論建設方面也頗有建樹,其中晏陽初等人的鄉村建設和社區發展理論、潘光旦的「位育」理論、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等已經成為具有影響的研究中國社會的重要理論觀點。
5. 實現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30年的持續轉型變遷,經歷了重建生活、再創歷史,我國社會發生了一場巨變。中國社會學有幸與這一歷史性過程相遇,贏得了學科發展的「大時代」。在中國社會學的學科本土化和中國化的巨幅畫卷中,社會學理論得以展現它的抱負和追求。回視30年軌跡,中國社會學理論表現出一種基本態勢——在時代的社會實踐中穿行、與現代性的快速流變競跑,通過現實生活激發的創新動力,使自己不斷更新已往的成果。同時,幾乎在中國社會學發展的重要階段上,中國社會學理論都發揮了引領和推動作用,對中國社會學的重大領域、主要分支領域、應用研究或專題論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6. 成功的社會學最後階段
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
一、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敵的入侵,民族矛盾、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渴望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社會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傳入我國。此後,社會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社會學的傳入與初步發展時期(1891——1930)
1891年是以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以「群學」為名開講社會學,1896年譚嗣同在《仁學》一書中最先採用了日文的「社會學」一詞,社會學開始傳入中國。此後, 1902年章太炎翻譯出版了日本社會學家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吳健常翻譯了美國吉丁斯的《社會化理論》,梁啟超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介紹了西方社會學學說,1903年嚴復以《群學肄言》為名翻譯出版了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總之,我國學者的這些翻譯工作以及向日本派遣的留學生,都成為中國引進社會學的重要力量。
我國高等學校為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190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最早開設了社會學,1912年國立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在文科課程中設置了社會學,1913年上海的瀘江大學最早創辦了社會學系,到1927年已有60所大學開了社會學。僅僅1926——1927年就開設了308門課。
隨著中國社會學的發展,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早期社會學者,如陶孟和、孫本文、吳文藻、潘光旦、雷潔瓊、李劍華、吳澤霖、吳景超、費孝通等,他們較早地開展社會調查,對中國的現實狀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並出版了大量社會學著作。1924年出版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毛澤東於1926年通過深入調查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7年又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9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社會調查部出版了李景漢的《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等。1929年7月出版《社會學刊》(季刊)。1930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學社」。(二)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時期(1931——1951)
對中國而言,社會學的本土化就是社會學的中國化,也就是建立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
社會學本土化是在1931年2月中國社會學第二屆年會上最早提出。它包括兩種傾向:其一是社會學傳播與研究中國實際問題相結合。他們注重社會調查,寫出了很多研究中國社會的著作,如陳達的《人口問題》、許仕廉的《人口論綱要》、柯象峰的《中國貧窮問題》、李景漢的《中國農村問題》、孫本文的《現代中國社會》等,涉及了中國人口問題、勞工問題、貧困問題、農村城市問題等諸多現實問題。其二是西方社會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統。在這方面,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李達、瞿秋白、陳翰笙等一批共產黨人和許德珩、李劍華、姜紹辰、李平心、馮和法等一批革命知識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學增設社會學系,開設的課程有:社會學原理、進化社會論、社會主義史、現代社會、社會問題、勞動問題、婦女問題、人類學及人種學、統計學、社會政策和兩性問題等約40門必修課。這批共產黨人親自講課,並親自編寫教材,瞿秋白編寫的《現代社會學》、蔡和森編寫的《社會進化史》、李達的《現代社會學》等,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到1949年,中國社會學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三)中斷時期(1952——1978年)
1951年11月——1953年,由於受蘇聯影響,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院系大調整,社會學被看成資產階級學說而被取消。社會學發展停滯。
(四)恢復重建時期(1979年—— )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社會學在費孝通教授等老一代社會學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國社會學研究會。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中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會後立即辦培訓班,各大學紛紛開設了社會學課程。此後,社會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到1996年,中國大陸已有35個社會學研究機構,有25所大學成立了社會學系或專業,從事社會學研究和教學的專業人員有3000多人,他們開展了一系列與當代中國社會問題有關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重大進展。二、當代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新進展
隨著社會學研究的恢復,社會學研究在理論上取得了以下新的進展:
(一)發展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研究
發展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學學者們就中國的發展與現代化建設開展了廣泛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研究,圍繞著發展理論問題、中國現代化的特點、條件和道路問題等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意見。學者們認為,當今中國正處於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期,這一時期成功地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但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除城鄉差別、貧富分化、社會腐敗等普遍性問題外,還有婚姻家庭問題、生育問題、民工潮、買賣戶口等特殊問題。(二)小城鎮與社區發展研究
費孝通在80年代初就開始關注小城鎮的研究,並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鎮的地位、作用、發展的影響因素、人口轉移及發展模式等問題展開了專門研究,帶動小城鎮研究廣泛展開。學者們圍繞小城鎮研究在中國城市化道路、城鄉社區關系、邊遠社區開發、社區服務、人口流動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中國社會分層研究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對社會分層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形成了新的較為一致的看法。學者們普遍認為,在現階段,原有的階級劃分標准不復存在,階層劃分取代了階級劃分,階層結構變化出現了新特點。其一是與現代經濟相聯系的職業階層壯大,且很多農民轉為工人;其二是職業的分化使原有階級內部出現擁有不同地位和財富的利益群體——階層;三是所有制結構的變動使個體私營業主階層出現。此外,與階層相關的一些問題也成為社會學界討論的熱點。(四)中國社會保障研究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90年代以來,社會保障問題成為學者們討論的重要課題,研究主要圍繞著社會保險制度、社會救助與救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等幾方面展開。學者們普遍注意到了我國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城鄉社會保障存在著巨大差別;二是社會保險成了「企業保險」;三是失業保險急需發展;四是原有的社會保障機制單一等。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嘗試性的解決方案。
7. 聯系中國國情,論述社會學本土化問題
其實現在很多學術性的東西都面臨一個本土化的問題,不過面對我國國情都顯得很蒼白,在我國這種政府控制極為嚴重的社會,學術已經被政治捆綁,學者沒有自己的語言,本土化也只能依靠政府政策和措施。但是依靠政府的本土化,卻徒有其表很難落到實處。本土化或許根本就是一個理論暢想。
8. 請問社會學三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是否可以用在中國的實踐中
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
一、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敵的入侵,民族矛盾、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渴望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社會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傳入我國。此後,社會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社會學的傳入與初步發展時期(1891~1930)
1891年是以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以「群學」為名開講社會學,1896年譚嗣同在《仁學》一書中最先採用了日文的「社會學」一詞,社會學開始傳入中國。此後, 1902年章太炎翻譯出版了日本社會學家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吳健常翻譯了美國吉丁斯的《社會化理論》,梁啟超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介紹了西方社會學學說,1903年嚴復以《群學肄言》為名翻譯出版了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總之,我國學者的這些翻譯工作以及向日本派遣的留學生,都成為中國引進社會學的重要力量。
我國高等學校為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190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最早開設了社會學,1912年國立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在文科課程中設置了社會學,1913年上海的瀘江大學最早創辦了社會學系,到1927年已有60所大學開了社會學。僅僅1926~1927年就開設了308門課。
隨著中國社會學的發展,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早期社會學者,如陶孟和、孫本文、吳文藻、潘光旦、雷潔瓊、李劍華、吳澤霖、吳景超、費孝通等,他們較早地開展社會調查,對中國的現實狀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並出版了大量社會學著作。1924年出版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毛澤東於1926年通過深入調查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7年又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9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社會調查部出版了李景漢的《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等。1929年7月出版《社會學刊》(季刊)。1930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學社」。(二)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時期(1931~1951)
對中國而言,社會學的本土化就是社會學的中國化,也就是建立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
社會學本土化是在1931年2月中國社會學第二屆年會上最早提出。它包括兩種傾向:其一是社會學傳播與研究中國實際問題相結合。他們注重社會調查,寫出了很多研究中國社會的著作,如陳達的《人口問題》、許仕廉的《人口論綱要》、柯象峰的《中國貧窮問題》、李景漢的《中國農村問題》、孫本文的《現代中國社會》等,涉及了中國人口問題、勞工問題、貧困問題、農村城市問題等諸多現實問題。其二是西方社會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統。在這方面,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李達、瞿秋白、陳翰笙等一批共產黨人和許德珩、李劍華、姜紹辰、李平心、馮和法等一批革命知識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學增設社會學系,開設的課程有:社會學原理、進化社會論、社會主義史、現代社會、社會問題、勞動問題、婦女問題、人類學及人種學、統計學、社會政策和兩性問題等約40門必修課。這批共產黨人親自講課,並親自編寫教材,瞿秋白編寫的《現代社會學》、蔡和森編寫的《社會進化史》、李達的《現代社會學》等,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到1949年,中國社會學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三)中斷時期(1952~1978年)
1951年11月~1953年,由於受蘇聯影響,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院系大調整,社會學被看成資產階級學說而被取消。社會學發展停滯。
(四)恢復重建時期(1979年~ )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社會學在費孝通教授等老一代社會學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國社會學研究會。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中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會後立即辦培訓班,各大學紛紛開設了社會學課程。此後,社會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到1996年,中國大陸已有35個社會學研究機構,有25所大學成立了社會學系或專業,從事社會學研究和教學的專業人員有3000多人,他們開展了一系列與當代中國社會問題有關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重大進展。二、當代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新進展
隨著社會學研究的恢復,社會學研究在理論上取得了以下新的進展:
(一)發展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研究
發展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學學者們就中國的發展與現代化建設開展了廣泛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研究,圍繞著發展理論問題、中國現代化的特點、條件和道路問題等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意見。學者們認為,當今中國正處於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期,這一時期成功地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但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除城鄉差別、貧富分化、社會腐敗等普遍性問題外,還有婚姻家庭問題、生育問題、民工潮、買賣戶口等特殊問題。(二)小城鎮與社區發展研究
費孝通在80年代初就開始關注小城鎮的研究,並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鎮的地位、作用、發展的影響因素、人口轉移及發展模式等問題展開了專門研究,帶動小城鎮研究廣泛展開。學者們圍繞小城鎮研究在中國城市化道路、城鄉社區關系、邊遠社區開發、社區服務、人口流動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三)中國社會分層研究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對社會分層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形成了新的較為一致的看法。學者們普遍認為,在現階段,原有的階級劃分標准不復存在,階層劃分取代了階級劃分,階層結構變化出現了新特點。其一是與現代經濟相聯系的職業階層壯大,且很多農民轉為工人;其二是職業的分化使原有階級內部出現擁有不同地位和財富的利益群體——階層;三是所有制結構的變動使個體私營業主階層出現。此外,與階層相關的一些問題也成為社會學界討論的熱點。(四)中國社會保障研究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90年代以來,社會保障問題成為學者們討論的重要課題,研究主要圍繞著社會保險制度、社會救助與救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等幾方面展開。學者們普遍注意到了我國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城鄉社會保障存在著巨大差別;二是社會保險成了「企業保險」;三是失業保險急需發展;四是原有的社會保障機制單一等。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嘗試性的解決方案。
9. 美國社會學本土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 美國社會學的早期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早期的美國社會學家將社會學由歐洲介紹到美國,這是社會學在美國發展的開端。早期社會學家有薩姆納,他承繼斯賓塞進化論學說,認為進化通過生存競爭為自己開辟道路,著名理論是「合作對抗論」。另一位早期社會學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繼承了孔德和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傳統,另一方面強調人的意識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進化」的口號,認為社會學的基礎應該是心理學,而非斯賓塞認為的生物學。
二 學院社會學的創立
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是介紹歐洲社會學並發展美國社會學最早的兩個基地。斯莫爾在1892年率先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學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社會學系。自此社會學開始在美國的高校中得以發展。斯莫爾與吉丁斯在學院派社會學的創立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吉丁斯最著名的理論是「類意識」。
三 美國社會學本土化的發展
(一)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實用主義對人的主體性的強調,導致社會學家由對外部進化的思想轉向對人自身內部機制的研究,造就了庫利、托馬斯、米德等社會學思想大師,使美國社會學走向本土化的道路。
(二)庫利的社會學思想。庫利是美國早期社會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庫利全部著作的主題,同時提出了「鏡中我」「初級群體」等概念,並稱初級群體是「人性的搖籃」。
(三)托馬斯的社會學思想。托馬斯一開始就用心理主義研究原始社會,認為人的行為必須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去解釋。他與茲那涅斯基合著的《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被看做是美國社會學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相結合的轉折點。
(四)米德的社會學思想。米德在薩姆納、杜威、庫利等人關於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論述基礎上,創立了符號互動論,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並區分了三種社會控制的形式。
四 經驗社會學傳統的確立
(一)社區研究的發展。社區研究是美國第三代社會學家研究的主題,社區研究的三種理論取向是:類型學的、生態學的和結構功能主義的。
(二)芝加哥學派與都市研究。帕克在鼓勵經驗研究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他提出了社區的概念,20世紀20年代,圍繞他形成了致力於對城市和社區進行實地考察的研究群體--芝加哥學派,自此都市研究成了一項合法的科學事業。
(三)小城鎮研究。以林德夫婦為代表,他們關於中鎮的研究開創了「當代生活的社會人類學」。
(四)社會分層的研究。沃納的《揚基市系列》一書開創了對社會分層研究的方法。
以上內容是參考賈春增老師編寫的《外國社會學史》。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