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工神經網路,人工神經網路是什麼意思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 ),是20世紀80 年代以來人工智慧領域興起的研究熱點。它從信息處理角度對人腦神經元網路進行抽象, 建立某種簡單模型,按不同的連接方式組成不同的網路。在工程與學術界也常直接簡稱為神經網路或類神經網路。神經網路是一種運算模型,由大量的節點(或稱神經元)之間相互聯接構成。每個節點代表一種特定的輸出函數,稱為激勵函數(activation function)。每兩個節點間的連接都代表一個對於通過該連接信號的加權值,稱之為權重,這相當於人工神經網路的記憶。網路的輸出則依網路的連接方式,權重值和激勵函數的不同而不同。而網路自身通常都是對自然界某種演算法或者函數的逼近,也可能是對一種邏輯策略的表達。
❷ 求《管理學概論》在線作業二
先選第一題的A記下來,換頁面(單選,多選)就有分數出來。有份就對了,無份就錯。換回頁面選B。以此類推。答案滿分。雖然麻煩,但總比被人敲詐的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動動手吧
❸ 心理學中的談虎色變屬於什麼反射
心理學中的談虎色變屬於條件反射,因為是曾經歷的所形成的恐懼。
條件反射理論是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核心內容,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後天形成,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兩種形式。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形成的基礎。
條件反射在解剖生理學上又稱前饋控制系統。兩樣本來沒有任何聯系的東西,因為長期一起出現,以後,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的時候,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
(3)心理學前饋擴展閱讀:
條件反射的特點:
1、條件反射是需要人後天的生活中不斷獲得的一種經驗性行為。
2、條件反射是發生在人大腦皮層中暫時性的神經聯系,任何無關的聯系的事物長期一起出現都有可能引起條件反射。
3、條件反射必須由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層的參與才能完成。
4、條件反射是暫時的, 可以消退。
5、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的基礎,條件反射提高了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大腦越發達的動物,建立的條件反射也就越復雜。
❹ 那位朋友那有電大7.11管理學基礎的試題資料`謝拉`真的很急
我有
怎麼給你?
簡單的發一點在這里你看下:
一.選擇題
1.教材對管理的性質進行了闡述,下列(A)的說法不正確。A.管理具有時效性B.管理具有科學性C.管理具有藝術性D.管理具有二重性
2.社會環境對組織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除了下列(B)項。A.影響作用B.領導作用
C.制約作用D.決定作用3.管理者的首要職能是(D)。A.指揮B.控制
C.協調D.計劃
4.管理的職能分為一般職能和(A)。A.具體職能B.計劃職能
C.指揮職能D.控制職能
5.就管理的職能而言,法約爾認為,(C)。A.管理就是決策B.管理就是要確切地知道要別人干什麼,並注意他們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C.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D.管理就是經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
6.一般來說,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具有復雜性、交叉性和(A)。
A.變動性B.穩定性
C.直接性D.間接性
7.企業管理的重點在經營,而經營的核心在(D)。A.計劃B.協調
C.組織D.決策
8.「管理就是決策」是下列哪位經濟學家的觀點?(C)A.泰羅B.法約爾
C.西蒙D.韋伯
9.在對外部環境基本特徵的表述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A、外部環境具有復雜性、交叉性、活動性等基本特徵B、外部環境具有復雜性、交叉性、變動性等基本特徵C、外部環境具有復雜性、交叉性、多樣性等基本特徵D.外部環境具有復雜性、交叉性、相對性等基本特徵
10.「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強調(A)的重要性。A.預防B.預測
C.組織D.計劃
11.在管理的各項職能中,(C)職能能夠保證目標及為其而制定的計劃得以實現。A、領導B、協調
C、控制D.計劃
12.組織是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它是由(B)三個基本要素構成。
A、目標、原則和結構B、目標、部門和關系C、目標、部門和效率D.目標、部門和人員
13.為了保證計劃目標得以實現,就需要有控制職能,控制的實質就是使(C)。A、實踐活動符合於計劃B、計劃接近實際活動C、實踐活動具有指標約束D.計劃得以嚴格執行
14.由於國家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從而影響組織的目標
這種環境屬於(A)。
A、經濟環境 B、社會文化環境
C、政治環境 D、國際環境
1.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成為後來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B)。
A.《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
B.《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學管理理論》
D.《車間管理》
2.梅奧等人通過霍桑試驗得出結論:人們的生產效率不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到社會環境、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由此創立了(C)。
A.行為科學學說B.人文關系學說
C.人際關系學說D。科學管理學說
3.科學管理理論是古典管理理論之一,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A)。
A、提高勞動生產率
B.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
C.制定科學的作業方法
D.處理好人際關系
4.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是最早研究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經學家。A.亞當斯密B.查爾斯·巴比奇C.泰羅D.大衛·李嘉圖
5.法約爾提出的管理五項職能或要素是(A)。A、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B、計劃、組織、決策、領導和控制C、計劃、組織、決策、協調和控制D.計劃、組織、激勵、協調和控制
6.「管理的十四項原則」是由(D)提出來的。A、韋伯B、泰羅
C、梅奧D.法約爾
7.法約爾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在法國的傑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譽為(C)。A、工業管理之父B、科學管理之父C、經營管理之父D.行政管理之父
8.在組織中存在著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之間的一個重大的區別就是,正式組織是以(D)為重要標准。A、感情的邏輯B、正規的程序C、科學的理念D.效率的邏輯
9.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是由馬克斯·韋伯提出來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現代社會(A)組織形式。A、最有效和合理的B、最符合需要的C、最經濟和合理的D.最先進科學的
10.管理科學學派中所運用的科學技術方法,來源於(B)。A.科研部門B.軍隊
C.學校D.企業
11.經驗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學問題,被稱為(C)。A、經驗教學B、案例學派C、案例教學D.經驗學派
12.戰略管理的核心是(D)。A.對企業的現在和未來進行操作方法和作業方面的
管理問題B.對企業的現在和未來進行有效的管理C.對企業的現在和未來進行價值觀的培養D.對企業的現在和未來的整體效益活動實行全局性管理
13.企業戰略管理的內容包括從闡明企業戰略的任務、
目標、方針到戰略實施的全過程,一般由(A)等所組成。A、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戰略控制B、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戰略評價及控制C、戰略目標、戰略方針和戰略實施D.戰略目標、戰略實施和戰略評價及控制
1.狹義的計劃指的是(B)。
A.執行計劃B.制定計劃
C.計劃准備D.檢查計劃
2.涉及計劃工作的基本特徵的下列各種說法中,錯誤的是:(C)。
A.計劃工作的普遍存在B.計劃工作居首要地位
C.計劃是一種無意識形態D.計劃工作要講究效率
3.基本建設計劃、新產品開發計劃等屬於(B)計劃。
A.綜合B.專項
C.生產D.財務
4.(D)也被稱為數字化的計劃。
A.政策B.目標
C.規則D.預算
5.計劃工作的核心是(B)。
A、組織B、決策
C、預測D.領導
6.戰略性計劃一般由(A)負責制定。
A、董事會B、高層管理人員
C、中層管理人員D.基層管理人員
7.公司政策規定工作人員享有假期,為實施這項政策公司編制了度假時間表,制訂了假期工資率、支付辦法,以及申請度假的詳細說明,這屬於(B)。
A、規劃B、程序
C、策略D.規則
8.年度計劃一般屬於(D)計劃。
A、生產B、長期
C、中期D.短期
1.首先把目標管理作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的是(D)。
A、泰羅B、梅奧
C、赫伯特·西蒙D、彼得·德魯克
2.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單純強調利潤會使經理人迷失方向以至於危及企業的生存,因此他提出,企業目標唯一有效的定義就是(C)。
A、技術創新B、信譽至上
C、創造顧客D、質量優良
3.目標的確定要建立在對企業內外環境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並通過一定的程序加以確定,既要保證目標的科學性又要保證其可行性。這就是確定目標的(A)原則。
A、現實性B、可行性
C、程序性D、權變性
4.在目標設立過程中,以下哪種作法是不對的?(C)。
A、盡可能量化企業目標
B、把目標控制在五個以內
C、目標期限應以長期目標為主
D、期限適中
5.一些學者提出,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由於各種內外因素的限制,人們只能得到(B)。
A、適當利潤B、滿意利潤
C、最大利潤D、理想利潤
7.企業目標具有變動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B)的企業目標日益普及。
A、利潤目標B、顧客之上
C、融入社會責任D、滿意利潤
8.目標管理思想誕生於美國,但最早將目標管理理論應用於管理實踐的國家是(C)。
A.德國B.法國
C.日本D.英國
9.戴維斯等學者指出,企業目標可分為主要目標、並行目標、次要目標。其中,(A)由企業性質決定,是貢獻給顧客的目標。
A.主要目標B.並行目標
C.次要目標D。利潤目標
10.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與修正,使其更好的實現企業的宗旨。這就是確定企業目標的(B)原則。
A.關鍵性B.權變性
C.現實性D。協調性原則
11.目標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是(C)。
A.科學管理理論B.行為科學理論
C.科學管理理論與行為科學理論的有效統一
D、人際關系理論
12、管理學家(D)從行為科學的角度研究目標管理,提出:工作成果=決策的質量×激發人們履行決策的動機。
A、E·C·施勒B、彼德·德魯克
C、D·麥格雷戈D、R·利克特
1.根據過去和現在的已知因素,運用人們的知識、經驗和科學方法,對未來進行預先估計,並推測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的活動過程,稱為(A)。
A、預測B、定性預測
C、決策D、計劃
2.如果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未來趨勢作出描述,例如對五年後技術變革方向進行預測,通常採用(C)的方法。
A、市場預測B、經濟形勢預測
C、定性預測D、定量預測
3.在預測過程中,如果缺乏或難以獲取足夠數據的資料,而主要運用個人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判斷,這時需要採用(B)。
A、簡單平均法B、定性預測法
C、定量預測法D、時間序列法
4.選擇適當的預測方法對於提高預測的准確性和預測的效率十分重要。因此,預測者要根據預測的目的和預測對象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預測方法。如進行技術預測,往往採用(D)。
A.時間序列法B.頭腦風暴法
C.回歸分析法D、專家調查法
5.定量預測是運用數學模型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定量、具體描述的方法。它需要完整有效的(D)作基礎。
A.科學技術B.模擬試驗室
C.信息D、數據資料
1.某企業試圖改變其經營方向,需要企業高層領導做出決策,這種決策屬於(A)。
A、戰略決策B、戰術決策
C、業務決策D、程序化決策
2.該項決策具有極大偶然性和隨機性,又無先例可循且有大量不確定因素,其方法和步驟也難以程序化和標准化,這項決策就是(D)。
A、風險型決策B、不確定型決策
C、程序化決策D、非程序化決策
3.業務決策中,例如生產任務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資的訂貨與采購等諸如此類的經常重復發生,能按原已規定的程序、處理方法和標准進行的決策,屬於(B)。
A、日常管理決策B、程序化決策
C、確定型決策D、風險型決策
4.例外決策,具有極大偶然性、隨機性,又無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確定性的決策活動,其方法和步驟也是難以程序化、標准化,不能重復使用的。這類決策又稱為(D)。
A、風險型決策B、不確定型決策
C、戰略決策D、非程序化決策
5.假如各種可行方案的條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但每個方案執行後可能出現幾種結果,方案的選擇由概率決定。那麼,這種決策屬於(A)決策。
A、風險型B、不確定型
C、確定型D、非程序化決策
6.決策程序的首要環節是(C)。
A、確定決策原則B、確定決策方法
C、確定決策目標D、擬定可行方案
7.某企業生產某種產品,固定成本為20萬元,單位可變成本為100元,每台售價200元,則該產品的盈虧平衡點產量是(B)。
A、400台B、2000台
C、4000台D、20000台
8.某公司的固定成本為300萬元,單位可變成本為40元,產品單位售價為55元,那麼,當該企業的產量達到20萬件時,其總成本為(C)萬元。
A.110B.1010
C.1100D.11000
9.某公司生產某產品的固定成本為30萬元,單位可變成本為30元,產品單位售價為45元,如果現在的產銷量為25000件,則該公司的經營安全狀況屬於(C)。A.安全B.較安全
C.不太好D.要警惕
1.提出組織的定義是「兩人以上有意識地協調和活動的合作系統」的人是社會系統學派的代表人物(B)。
A、韋伯B、巴納德
C、厄威克D、古利克
2.企業組織結構的本質是(A)。
A、職工的分工合作關系B、實現企業目標
C、職工的權責利關系D、一項管理職能
3.組織結構設計的出發點和依據是(D)。
A、權責利關系B、一項管理職能
C、分工合作關系D、實現企業目標
4.企業中體現企業目標所規定的成員之間職責的組織體系就是(D)。
A、結構等級B、非正式組織
C、企業結構D、正式組織
5.採取多種經營,向幾個領域擴張的發展戰略,這樣的企業多採用(D)的模式。
A、集權B、授權
C、均權D、分權
6.社會系統學派的代表巴納德提出了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它們包括:(B)。
A、共同的目標,相互的協調,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標,合作的意願,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標,合作的意願,情感的溝通
D、相互的協調,合作的意願,情感的溝通
1.當企業外部環境比較穩定,預測可信度較高,部門之間的協作關系可以較多地運用規范的手段來實現,權力分配可以體現(A)的特點。
A、集權B、分權
C、均權D、授權
2.若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能力較強,則適於採用(C)。
A、均權管理B、分權管理
C、集權管理D、不確定
3.大批量生產的企業生產專業化程度較高,產品品種少,主要是進行標准化生產,對職工技術要求相對較低,一般適於採用(A)組織形式。
A、集權式B、分權式
C、均權式D、不確定
4.各種標准化制度,例會制度,現場辦公等屬於(C)。
A、人際關系協調方式B、結構協調方式
C、制度協調方式D、相互調整方式
5.針對組織結構存在的某些缺陷,通過設立臨時性或長久性的協調人員或協調組織實現協調,這種協調方式屬於(B)。
A、人際關系協調方式B、結構協調方式
C、制度協調方式D、相互調整方式
6.(C)即M型結構。
A.直線職能制組織結構B、控股型組織結構
C、事業部制組織結構D、矩陣制組織結構
7.根據決策的重要性,若較低層次作出的決策比較重要,影響面較大,則表明該組織的權力劃分特徵是(A)。
A、分權程度較高B、集權程度較高
C、集權分權程度相當D、不確定
8.(B)組織結構最早是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發展起來的,由鐵路公司發展的高層管理方法和家族式企業發展的中層管理方法綜合而成的。
A、M型B、U型
C、H型D、矩陣制
9.管理幅度是指一個主管能夠直接有效地指揮下屬成員的數目。一般認為,高層管理人員的管理幅度通常以(B)較為合適。
A、4人以下B、4~8
C、8~10D、10~15
1.組織各資源要素中占據首要地位的是(D)。
A、財力資源B、文化資源
C、物力資源D、人力資源
2.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適的崗位。這就是人員配備的(B)原則。
A、因人設職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賢D、因事擇人
3.在管理人員選聘的測試辦法中,考查人員事先不擬訂談話形式和內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談形式讓備選人員自由發揮的方法是(A)。
A、非結構式面談B、無領導小組討論
C、結構式面談D、即席發言
4.考評管理人員的協作精神主要通過向(A)獲取信息。
A、關系部門B、上級部門
C、下屬部門D、主要領導
5.將考評問題分級分類列表,發放給被調查者並要求填好後送回,由考評小組進行數據綜合的考評測驗方法是(D)。
A、專家評估法B、排隊法
C、目標考評法D、問卷法
6.在管理人員選聘過程中,為防止「彼德現象」發生,通常採用的方法之一是(A)。
A、臨時職務B、職務輪換
C、委以助手職務D、角色扮演
1.領導的實質在於影響。構成領導者非權力性影響力的因素包括這樣幾個方面(A)。
A、品德、學識、能力、情感
B、品德、學識、能力、資歷
C、品德、學識、資歷、情感
D、品德、威信、能力、情感
2.領導是由領導者、被領導者、領導行為、組織目標、行為結果等共同構成的內容體系,其中,領導行為的主體是(C)。
A、組織目標B、行為結果
C、領導者D、被領導者
3.有關領導者向其下屬部門或個人下達命令或指示的權力是(C)。
A、決策權B、組織權
C、指揮權D、人事權
4.領導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A)側重於研究領導人的性格、素質方面的特徵。
A、性格理論階段B、行為理論階段
C、效用領導階段D、權變理論階段
5.當領導者面對一個非處理不可的事情時,不去直接處理,而是先擱一擱,去處理其他問題。這種調適人際關系的方法就是(D)。
A、不為法B、糊塗法
C、緩沖法D、轉移法
6.布萊克和莫頓提出的領導理論是(C)。
A、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B、管理系統理論
C、管理方格理論D、情境領導理論
7.利克特和阿吉里斯提出的領導理論是(D)。
A、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B、情境領導理論
C、管理方格理論D、管理系統理論
8.領導者有意分散領導權,給部屬以極大的自由度,只是檢查工作成果,不主動做指導除非部屬有要求,這種領導類型屬於(C)。
A、專斷型領導B、民主型領導
C、自由型領導D、放任型領導
9.在「獨裁式」的領導方式到極度民主化「放任式」領導方式之間存在著許多種領導方式,哪種方式好與不好,關鍵取決於各種客觀因素,這種觀點是(A)的觀點。
A、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B、隨機制宜理論
C、管理方格理論D、情境領導理論
10.管理方格理論提出了五種最具代表性的領導類型,(B)領導方式對生產和工作的完成情況很關心,卻很少關心人的情緒,屬於任務式領導。
A、1-1型B、9-1型
C、1-9型D、5-5型
1.人們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礙就是(D)。
A、抑制B、緊張
C、防範D、挫折
2.激勵方法得當,有利於激發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在對職工的研究中發現的研究,按時計酬的職工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而受到激勵的職工的能力可發揮到(C)。
A、60%—70%B、70%--80%
C、80%--90%D、90%以上
3.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認為(A)不能直接起到激勵的作用,但能防止人們產生不滿情緒。
A、保健因素B、激勵因素
C、成就因素D、需要因素
4.根據佛魯姆的期望理論公式,一般說來,效價越高,期望值越大,激勵的水平就越(A)。
A、高B、低C、一般D、不能確定
5.根據強化理論,職工努力工作是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結果,這就是(C)。
A、自然消退B、懲罰
C、消極強化D、積極強化
6.成就需要理論一般適用於(C)的研究。
A、普通員工B、技術人員
C、主管人員D、基層管理人員
1.能夠有效地監督組織各項計劃的落實與執行情況,發現計劃與實際之間的差距,這一管理環節是(C)。
A.領導B.組織
C.控制D.協調
2.以下列舉了現場控制必備的條件,除了(D)項。
A.較高素質的管理人員B.下屬人員的積極參與
C.適當的授權D.部門的明確劃分
3.即時控制通常又被稱作(D)。
A.前饋控制B.反饋控制
C.作業控制D.現場控制
4.在集中控制中,信息處理、偏差檢測、糾偏措施的擬定等都是由(A)統一完成的。
A.控制中心B.最高決策層
C.中級管理層D.監督機構
5.將組織管理系統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獨立地實施內部直接控制,這就是(A)。
A.分散控制B.分層控制
C.集中控制D.內部控制
6.控制活動過程中,管理人員所在的部門、所處的管理層次不同,實施控制的主要任務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B)主要從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動。
A.高層管理人員B.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
C.重點部門管理人員D.科研部門管理人員
7.一個組織的全部行為活動構成控制的(B)。
A.目的B.客體
C.媒體D.主體
8.控制系統是指由(D)組成的具有自身目標和功能的管理系統。
A.控制主體、控制客體和控制載體
B.控制實體、控制客體和控制媒體
C.控制主體、控制客體和控制目的
D.控制主體、控制客體和控制媒體
9.控制應當從實際目標出發,採用各種控制方式達到控制目的,不能過分依賴正規的控制方式,也要採用一些能隨機應變的控制方式和方法。這就是控制的(B)。
A.隨機性原則B.靈活性原則
C.多變性原則D.彈性原則
10.制定控制標準的時候,要注意把標准變成定量指標,這才符合制定控制標準的(A)要求。
A.可檢驗性B.可操作性
C.應用性D.可行性
11.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質量的涵義就是指(B)。
A.產品質量B.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
C.工作質量D.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12.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的質量控制應符合下列要求:(A)。
A.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
B.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
C.以最低的成本生產產品
D.產品達到國家計劃規定的質量標准
13.全員參與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A)完成的。
A.質量小組B.技術小組
C.檢測小組D.臨時小組
14.QC小組的概念是由(C)管理專家提出的。
A.美國B.中國
C.日本D.德國
15.以數字形式表示的計劃就是預算。它具有(A)的特點。
A.計劃性、預測性和控制性
B.計劃性、預測性和時間性
C.實踐性、預測性和時間性
D.計劃性、預測性和監督性
16.財政收支預算在執行過程中幾乎沒有變動餘地,這種預算屬於(B)。
A.彈性預算B.剛性預算
C.收入預算D.支出預算
17.零基預演算法是由(A)提出來的。
.中國人B.日本人
C.美國人D.德國人
1.協調最基本的手段就是(A)。
A.加強信息溝通B.制定規章制度
C.強調組織紀律D.運用組織的凝聚力
2.企業要順利運轉,必須根據企業經營目標,對各生產要素進行統籌安排和全面調度,這就是(B)。
A.管理B.協調
C.組織D.指揮
3.為保持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一致,以促進組織總目標的實現,管理者的協調工作必須圍繞總目標進行。從此意義上講,實現組織分工與協作的有效工具是(C)。
A.制定計劃B.加強溝通
C.目標管理D.明確責任
4.對生產要素進行協調的主要工具是(C)。
A.會議B.制定工作程序
C.計劃D.原材料供應制度
5.協調組織內部的人際關系主要指的是(D)。
A.正式途徑內的關系B.工作中形成的相互關系
C.上下級之間的關系D.正式途徑外的非正式關系
6.20世紀40年代以前,管理學界對沖突的認識是這樣的:(B)。
A.沖突具有二重性B.沖突對組織是不利的
C.沖突具有有利的一面D.沖突對組織的影響很小
7.表現程度最激烈的沖突就是:(D)。
A.對抗B.競爭
C.辯論D.戰斗
8.最簡單的協調組織沖突的對策就是(B)。
A.強制解決B.迴避
C.妥協D.合作
9.有了(),信息溝通進入一個更高、更新的階段,從而溝通更有效、更及時和更全面。
A.通暢的信息傳遞途徑B.現代管理信息系統
C.信息的傳遞與被理解D.信息的及時傳遞
判斷
1.組織是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它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即目標、結構和關系。×即目標、部門和關系
2.從教材給「管理」所下定義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管理的對象就是組織及其各種資源。×組織資源和組織活動
3.現代企業管理學認為,企業管理的重點在經營,而經營的核心是計劃。×而經營的核心是決策
4.控制的實質就是使實踐符合於計劃,計劃就是控制的基礎。×計劃就是控制的標准
5.組織的效率,是指組織活動達到組織目標的經濟效益大小×是指組織活動達到組織目標的有效性。
6.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群體活動,是一個靜態的協作過程。×動態的協調過程
7.管理的各種功能既體現管理的基本任務,又反映了管理的全過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則都要通過管理的功能發揮作用;
錯;功能應改為職能
1.領導:是在一定的社會組織或群體內,為實現組織預定目標,運用其法定權力和自身影響力影響被領導者的行為,並將其導向組織目標的過程。
2.領導班子:在一個最高領導統帥下具有一定結構,一定層次的領導集體,即領導班子。
1.法約爾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在法國的傑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被譽為「一般管理理論之父」。×被譽為「經營管理理論之父」
2.在《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一書中,他最早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因此被稱之為「組織理論之父」。他就是法國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韋伯。×他就是德國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韋伯
3.梅奧認為,在共同的工作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必然發生聯系,產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種行為准則或慣例,要求個人服從。這就構成了「人的組織」。×這就構成了「非正式組織」
4.「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區別在於,「正式組織」中以效率的邏輯為重要標准。√
5.經驗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並傳授管理學問題,被稱為經驗教學。×被稱為案例教學
6.西蒙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人,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並將決策分為程序性決策和非程序性決策,他的研究重點是非程序性決策。√
7.權變理論學派試圖通過「權宜應變」融各學派學說於一體,在美國等地遭到排斥,毫無價值。×在美國等地風行一世,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❺ 老寫錯字,寫了好幾遍終於寫對了,,但是過了幾天發現,寫錯的那幾遍是寫對的,是不是我精神恍惚啊。。。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結果遺忘曲線表明,識記後在大腦中保留的經驗隨時間的前進而逐漸衰減,這種衰減在學習後的短時間內特別迅速;經過較長時間間隔後,雖然在記憶中保留的數量減少了,但遺忘進程比以前緩慢了。這種遺忘呈先快後慢的特點,直接影響迅速掌握和鞏固知識,這就成了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之一。
例如:教師在教「真」字時,學生當時記住了那「三橫」,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只有一個輪廓印象了,把「真」字的裡面寫成兩橫。
2、知覺的分化水平低
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知覺最初還帶有不隨意性,即: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覺,對感知的對象分化水平很低,對事物只有作籠統的不精確的整體感知。
學生對形近字和同音字難以辨清,經常搞錯。原因就是對事物精確的水平低。如學生把「漫」寫成「慢」。
3、思維定勢的影響
2014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醫學綜合筆試 臨床執業醫師 口腔執業醫師 中醫執業醫師
2
思維定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可以鞏固識字,消極的一面則會影響學生對字的誤解。如:學生把「湖畔」的「畔」寫成「氵」旁,其原因是出於經驗,誤以為與水有關的都是「氵」旁。
4、強信息的干擾
強信息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消失,一遇時機,這種痕跡也會使學生受到干擾。如:學生在學習「底」和「低」字時,看到這兩個字中的「氏」下有一點,這一點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個強信息。當學生看到「紙」字中的「氏」時,就錯誤地認定「紙」字中的「氏」下面也有一點。這樣就把「紙」字寫錯了。
5、方言的干擾
方言的干擾也會使學生寫錯別字,如:「把椅子端過來」說成「把椅子兜過來」,有的地方「端」的方言語音是「dōu」,學生就把讀音與方言發音近似的「兜」字代替「端」字。
二、針對上述錯誤,應採取下列對策 1、揭示規律
根據遺忘先快後慢的規律,對學過的字,要及時通過復習揭示規律。
漢子的結構是有一定規律的,如:形聲字是形旁示意,聲旁表聲。所以,必須教學生利用形聲字結構規律,理解字義,掌握字音,記住字形。如:有的同學經常把「襯」「衫」「襪」「褲」寫成「礻」字旁。在此,我們必須向學生指出,有關衣著的字一般是「衤」字旁,不會是「礻」字旁。學生懂得這一規律,不但記得快,而且記得牢。
3
2、強化比較
比較是防止形近字,同音字干擾的有效方法。我們必須經常把學生易混淆的字從形到音到義上進行比較辨析,做到同中求異,異中見同。如:「據」和「鋸」,「竟」和「競」等。
3、防止未然
防止學生寫錯別字首先要「防患未然」。教師必須注意積累教學中的前饋信息,在識字和寫字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未然。如:發現以前的學生錯誤地把「延」字的第四筆分成豎橫兩筆來寫,那麼在今後的教學中就要強調「延」字的第四筆是豎折,不能分成豎橫兩筆來寫。
4、養成習慣
必須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這里所指的寫字習慣是:寫字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指注意觀察字形,分析筆畫,掌握筆順和間架結構;「口到」是指讀准字音;「心到」是指專心寫,用心記。「手到」是指遇到字形生疏或意義不明的字,勤查字典。只有這樣才能把字記清,記牢。
5、必須堅持講普通話
教師必須要求學生不管在學校里,還是在社會上,家庭里都要堅持講普通話,遇到不會用普通話表達的必須查字典或請教別人,做到不出現因方言的干擾而產生的錯別字。
❻ 什麼是控制論求解答
研究生物系統、非生物系統內部的通信、控制和調整的科學。系統工程運用的控制論,主要指工程式控制制論。它包括:線性系統理論,概率和統計方法的應用,最優控制理論,自適應、自學習以及自組織系統的理論,還有系統辨認理論和大系統理論等。
控制是指受控制對象按人們的預定要求行事。控制論是關於在復雜的動力系統中控制的科學。它是研究技術裝置、生物機體和人類社會組織等系統之中的控制和通信的一般規律。控制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新的邊緣學科。它是自動控制、電子技術、無線電通訊、神經生理學、生物學、心理學、數理邏輯、計算機技術、統計力學等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的產物。1948年美國數學家維納(NorpertWiener)發表的《控制論》一書,奠定了這門新興學科的理論基礎。他把控制論定義為「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機器的自動控制或動物在自然界的活動,都可以看成是其各組成部分間信息的傳遞過程。控制論撇開對象的物質和能量的具體形態,撇開過程的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方面,僅從生物機體和技術裝置中控制的功能類比方面,研究對象和過程的各組成部分間信息的傳遞過程。在控制論中,信息概念是一個基本的概念,控制論是建立在資訊理論基礎之上的。資訊理論的反饋原理,在控制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一切控制都包含反饋――系統輸送出去的信息,作用於被控對象後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並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控制論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滲透,廣泛地應用於心理學、管理科學、領導科學等學科。
控制論方法在領導科學中,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領導幹部運用控制論,從「功能」的角度,揭示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著眼於對事物進行整體的綜合性的動態研究、統一處理、運籌規劃、協調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關系,重視執行過程的反饋處理,可以使事物按預定的目標發展。
❼ 望梅止渴是屬於什麼 心理學
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
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一種聲音會引起一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一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系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後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