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主要內容有哪些
導論
一、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人類對社會認識的歷史進程
(二)社會科學的特點和作用
(三)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性質和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歷史研究中的革命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和功能定位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地位
(二)正確對待當代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
第一章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實踐需要研究理論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實踐的需要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三)社會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
(一)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二)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結果
(三)調查研究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一環
三、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
(一)在實踐中檢驗理論
(二)在實踐中發展理論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一、社會是個復雜的大系統
(一)生產力系統
(二)生產關系系統
(三)上層建築系統
(四)人口系統
(五)自然環境系統
二、社會有機體與社會形態
(一)社會有機體
(二)經濟社會形態
(三)技術社會形態
一、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二)結構性原則
(三)層次性原則
(四)開放性原則
第三章 社會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會的基本矛盾
(三)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矛盾
二、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領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質和矛盾斗爭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階級階層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方法
(二)階級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
(三)階層矛盾與階層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一、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第五章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一)「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二)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
(三)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
二、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一)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條件
(二)社會共同體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共同體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二)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
第六章 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
第七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
後記
Ⅱ 評述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社會學思想方法論。
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布迪厄社會學方法論及其「慣習」概念
摘要:本文對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的理論性探索作了較為詳盡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是社會科學領域內最根本、最具破壞作用的一對范疇。為了克服這一對立並實現其統一,他從認識論的層面對此進行批判性考察的基礎之上,提出一個可以同時彌補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不足的重要概念——慣習。他的社會學認識論,以及奠定其方法論基礎並以獨特方式融合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優點的「慣習」概念,為我們打破社會學領域內所存在的各種對立,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學範式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關鍵詞:社會學理論、布迪厄、慣習、認識論
作者: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學博士、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同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副教授
超越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是當代思想、當代社會理論以及當代社會學的一個核心命題。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社會學為超越存在於其自身領域內各種二元對立(個人與社會、主體與結構以及微觀與宏觀等)所做的種種有益嘗試等,都可以視為對這一問題所作出的理論反思。總之,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並實現其統一成為當代思想界、當代社會科學界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性課題。
社會學對主客觀二元論的反思主要由歐洲大陸的社會學家們,如A.吉登斯(Giddens)、J.哈貝馬斯和P.布迪厄(Bourdieu)等所展開的。吉登斯指出,現代主義思想以及現代社會科學對人類社會的認識與理解主要建立在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之上。主觀主義將「人」這一行為主體視為社會分析的核心命題,而另一方面,客觀主義則由於將「社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所以社會制度就成為其分析社會的中心主題。但是,由於主客觀雙方都處於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因此我們很難用它們來理解社會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為了克服這一對立,吉登斯提出了以結構與主體的相互關系為認識對象的著名的「結構化理論」。
另一方面,布迪厄則將主客觀二元對立視為社會科學領域內最根本、最具破壞作用的一對范疇。他指出,社會科學領域內所存在的任何對立都是圍繞著主客觀二元對立而展開的。而且這一對立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科學的方法。因此,如何克服主客觀二元對立並實現它們的統一就成為布迪厄社會學一個重要的戰略性課題。「慣習」(habitus)是布迪厄為超越這一對立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布迪厄認為,「慣習」是主體實踐性地認識社會的一種認知結構,而實踐(社會行動或稱慣習行動)則由結構和慣習這兩大部分組成。也就是說,社會行動並非直接取決於結構,結構通常都是通過慣習「這一被身體化的分類圖式」間接地支配著社會行動的,而且慣習這一「主體的契機」反過來又對結構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對結構的再生產做出貢獻。顯然,「慣習」成了一個可以同時把握主體與結構的重要概念。
吉登斯,尤其是布迪厄的旨在超越主客觀二元對立的理論性探索,為社會學開辟了新的境界。對於以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主要考察對象的社會學來說,如何克服主觀主義,使從「個人」立場出發的社會學研究也能將「社會」列入其考察范圍,反之,如何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使從「社會」出發的社會學研究也能夠將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作為其研究對象,始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這兩位社會學家,特別是布迪厄從關系主義立場出發的社會學思考,則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並最終實現社會學範式的轉換,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Ⅲ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和自然辯證法哪個好
人類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過程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到農業社會的史鑒、從早期歐洲的神學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每一個階段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認識基礎之上,是對前者進行思辨的
Ⅳ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和自然辯證法概論哪個容易
個人覺得是自然辯證法,其實這種課一般都開卷考試,主要在老師了,會不會出很奇怪的題。
Ⅳ 韋伯的理解社會學與迪爾凱姆的實證社會學在方法論方面有哪些異同
異:
韋伯抄:社會唯名論+方法論個襲人主義,反實證主義,強調對個人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以「理想類型」為概念工具;
迪爾凱姆:社會唯實論+方法論集體主義,實證主義,把社會事實當做外在於人的「物」,強調在社會層次上解釋社會事實
同:都把社會學看做科學研究的對象(以理性為基礎,研究社會行為、社會事實的規律性,反對主觀主義),強調因果分析的重要性,在研究過程中主張價值中立
Ⅵ 科學思想史的科學思想史
科學史的發展初期,無論是科學家的學科史,還是有哲學傾向的綜合通史,全部的編史學傳統都沒有脫離傳統的編年史方法,它把科學史看作是最新理論在過去漸次出現的大事年表,是運用某種最近被確定為正確的科學方法,對過去的真理和謬誤所作的不斷檢閱,是真理不斷戰勝謬誤的過程。長此以往,這種編年史的缺陷則暴露無遺——這樣的編年記錄缺乏深刻的理解,也可能因為今人的時代限制和知識背景而導致表達的偏差。這樣一來,科學史的研究又遇到了新問題,這也催生了新的科學史編史方法——科學思想史。
科學思想史的編史傳統來源於19世紀末新康德主義的哲學史方法,他們主張研究原始文獻,不是研究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而是研究作者當時想到是什麼;他們重視概念的發展煙花,把哲學史主要當做哲學概念演化史。朗格和卡西爾
把這種哲學史方法帶到了科學史領域,波特的《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1925)和拉夫喬伊的《偉大的存在之鏈》(1936)最早把哲學史研究中對概念的發生學分析技術帶進了科學史研究之中,成為科學思想史研究中的經典著作。懷特海的《科學與近代世界》與柯林武德的《自然的觀念》也促進了科學思想史綱領的貫徹。
1939年,俄裔法國科學史家亞歷山大·柯瓦雷發表了著名的《伽利略研究》,揭示了伽利略與新柏拉圖主義的關系,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的解釋表明,導致伽利略新物理學與新天文學誕生的,不是新事實的發現,而是新觀念的出現,實驗甚至只是為了論證這種新理論。柯瓦雷的著作第一次清晰明確地顯示了思想史編史綱領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認為,科學本質上是對真理的理論探求,科學的進步體現在概念的進化上,它有著內在的和自主的發展邏輯。這種編史綱領得到了人們的肯定,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如果科學史永遠停留在編年目錄,那麼科學史就是無生命的。
柯瓦雷本人在《我的研究傾向與規劃》一文中說道,「科學思想史,就我的理解以及我據此努力實踐的而言,只在把握科學思想在其創造性活動的過程本身中的歷程。為此,關鍵是要把所研究的著作置於其思想和精神氛圍之中,並依據其作者的思維方式和好惡偏向去解釋它們。必須抵禦這種誘惑——已經有太多的科學史家陷於這種誘惑之中——即為了使古人經常晦澀、笨拙甚至混亂的思想更易理解而將其譯成現代語言,盡管澄清了它卻同時也歪曲了它。」
柯瓦雷的範式——科學「本質上是theoria(拉丁文,意為沉思、凝視),是對真理的探求」,並且這種探求有著「內在和自主的」發展——這個原則成了科學史中思想史綱領的體現,標志著一條確實將被擴展和遵循的研究路徑,在此之後的科學史的現代編史學中得到廣泛認可和運用,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史的研究。 1.伯特《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2.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
3.拉夫喬伊《偉大的存在之謎》
4.蘭德爾《近代心靈的營造》
5.柯林武德《自然的觀念》
6.巴特菲爾德《近代科學的起源》
7.迪克斯特惠斯《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8.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9.科恩《牛頓革命》
10.庫恩《哥白尼革命》
Ⅶ 社會學的科學方法論是什麼
實證主義方法論是基礎,但不忽視人文主義方法論,現在一般把兩者看做一個連續統,中間有許多節點,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