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地理學家司馬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地理學家司馬

發布時間: 2021-03-28 16:11:15

Ⅰ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是誰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專今江蘇江陰市)屬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Ⅱ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

一、酈道元(約466至472年—527年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關右大使。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集。是我國游記文學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二、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地理學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隱居夢溪園。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二十一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他經三十年考察撰成的六十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四、裴秀

(223年—271年),字季彥,魏晉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地圖學家。李約瑟稱裴秀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

Ⅲ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有

名地理學家: 1、裴秀 2、酈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 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

Ⅳ 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西晉時著名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制圖六體」。而且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他一生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並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以《水經》為藍本,撰寫出了一部地理學巨著——《水經注》,共計40卷,約30萬言,記述了大小河道計1252條。使原先僅記述137條河流、僅一萬余字的《水經》擴大了20餘倍,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陰人。21歲開始出遊,30年間歷盡艱險,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將其觀察所得,按日記載。被後人編輯整理成60餘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譽為「千古奇書」。

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而中國人對外國知之甚少,於是他決定編寫《海國圖志》。這本書的基礎是林則徐主持編寫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僅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國圖志》,後來又花四年時間精心擴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編成一百卷。這本書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的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書中魏源還重點介紹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強的重要思想。

Ⅳ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都有誰

1西漢司馬遷(公元來前145--約前87?)字子長自。
《史記》
2班固,字孟堅,《漢書》
3司馬光(資治通鑒)
4談遷
5陳壽(三國志)
地理學家
朱謀瑋著有《水經注箋
酈道元(水經注)
班固是歷史地理學家
羅洪先
楊守敬
清末

Ⅵ 最著名的地理學家是誰

著名地理學家:1、裴秀2、酈道元3、徐霞客4、魏源 5、李四光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因見明末政治黑

Ⅶ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 1、裴秀 2、酈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 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因見明末政治黑

Ⅷ 世界上較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些

瓦格納
哥倫布
達·伽馬
麥哲倫
哥白尼
迪亞士
僧一行
王凡
黃凱
徐霞客
顧祖禹
張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吳尚時
侯仁之
趙其國
國際著名旅美地理學家謝覺民
林超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地理學家,珠穆朗瑪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任美鍔,著名地理學家和海洋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文地理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原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明代著名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教授、滿志敏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育民先生
沙學浚,著名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蔣君章畢生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
著名地理學家劉胤漢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羅洪先

Ⅸ 最著名的地理學家是誰他的簡介

中國應該是李四光吧
簡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國籍: 中國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職業: 學者,科學家,地質學家
畢業院校: 英國伯明翰大學
主要成就:
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
為中國原子彈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為中國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貢獻
代表作品: 《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
原名: 李仲揆
字: 仲拱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長春地質學院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 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
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 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