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識社會學問題怎麼樣
從知識社會學到知識分子社會學到群眾文化,思想家們思考者社會是怎樣決定著思想的形狀並竭力擺脫那種依附於階級或者說利益共同體的知識生產。哈伯瑪斯從系統的角度出發,不關心系統內部利益集團和知識的作用,而是將之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從更高的角度來分析知識,也許更有利於擺脫社會和利益對知識形成的影響。而他提出的危機理論,是針對國家集權化、社會散沙化、缺乏中間層次的政治性組織的社會發展。當集體行動缺乏適當的主體,權力作為工具卻會讓其本身成為目的,而成為目的的權力以及掌控權力者將會提出的,毫無疑問是一套控制和佔有權力為核心的知識系統。而這樣子,會有兩個後果,一者,以佔有和控制權力為核心的知識系統為指導的權力運行,可想而知是難以滿足經濟系統的要求的。因為經濟系統要求的是整個共同體的利益發展,而這種情況下的政治系統則是從其自身知識系統出發的,二者兼容性實在是不太多;二者,代表一個利益集團的知識系統必然無法整合整個社會的文化系統,而難以最大化的整合整個共同體信息並最大化減少歪曲的後果就是政治系統缺乏正當性,而正當性是高於政治系統的,換言之,政治系統解決不了站在人類共同體高度的正當性問題。假如文化變的私有化或一盤散沙,產生動機價值概念的任務便要留給行政、政治系統去承擔,而這是它所做不到的。
首先,知識社會學把真理和理論都看做收受社會條件制約的思想形態去研究。那麼,每一種思想的交流綜合發展都是被社會所決定的,無論其延伸、脈絡、方向、碰撞,從這些思想的發展中可以推出必然有一個兼容型的基礎。於是,曼海姆提出了知識分子分為兩種,判定標準是是否具有社會依附性,而不具有社會依附性的知識分子將是獨立的思考者,不被利益、階層所影響。同時曼海姆繼續從社會決定思想的角度延伸,認為意識形態是優勢階級的思想,烏托邦是劣勢階級的思想,而這兩類思想通過明顯具有立場的思維方式來爭奪、穩固自己團體的利益。意識形態意味著在一定的環境中,某些集團的集體無意識使這個集團和其他集團無法看清社會的真正條件,從而對它起鞏固作用。相反,烏托邦思想反映著被壓迫集團爭取變革的斗爭,所以它只看到環境中那些有助於否定這一環境的因素。
那麼,既然知識在形成的過程中會帶上鮮明的社會色彩,那麼不具有社會依附性的知識分子也是相對而言的。而法蘭克福學派進行脫離政治的批判,也是為了相對而言的減少社會依附性對思想的影響。所以最適合的領域是文化分析,文化領域既涉及整個社會各個系統,又不那麼直接的反應利益。也因為思想必然帶有社會性,他們把群眾文化當做是批量生產的個性,最終使人從內在上符合異化的現實要求。群眾文化是對這種肯定性文化的最後否定,是剝奪個人的個性、創造性和獨立性的工具。我認為其中的問題在於,如果人的存在能適應這樣極端的本質,也許就可以說,人的存在就是這樣的本質。而事實也證明了,人難以闡述自己的本質,但很容易發現現狀是否反本質。
哈伯瑪斯將危機的解決寄往於溝通和協商,很明顯,信息的溝通和整合作為人類始終的一個難題,使其構想頗難實施。只有自發形成的制度在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上比較有效,而危機將在新的角力博弈中去形成適合的機制。
② 知識社會學的介紹
研究知識或思想產生、發展與社會文化之間聯系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思想社會學。1924年,德國社會學家M.舍勒在《知識社會學的嘗試》一書中首先使用「知識社會學」的名稱。這里的「知識」一詞的含義包括思想、意識形態、法學觀念、倫理觀念、哲學、藝術、科學和技術等觀念。知識社會學主要是研究思想、意識形態與社會群體、文化制度、歷史情境、時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或者說是研究這些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發展。
③ 知識社會學的知識社會學所涉及的主要問題
是知識或思想存在的基礎、知識或思想存在的形態和存在的關系。回當代知識社會學的發展,愈答來愈走向經驗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識的生產、儲存、傳播和應用。當代大規模的知識生產和傳播,造成一種知識密集的社會。社會學愈來愈重視知識在社會發展、變遷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涉及知識或思想在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等一系列問題。
④ 知識社會學的舍勒
在《社會學與世界觀》(1923~1924)、《知識社會學的嘗試》、《知識方式與社會》回(1926)等著作中,論述了答知識或思想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把知識劃分為解脫的、教養的、事業的 3種類型,認為知識或思想都是社會生活的產物,要研究它的產生和發展,就應分析它與社會群體之間的聯系,說明何種社會群體產生何種思想、某種思想為什麼得以發展。
⑤ 知識社會學的構造有哪些
知識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學本身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學轉向研專究意識形態的發展與屬社會文化的聯系的結果。德
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出現了社會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危機,一些社會學家轉而研究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種族和民族的思想、意識、精神的發展,研究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聯系。
這種研究最初可見於社會學家M.韋伯論宗教與社會現象的關系、W.桑巴特論資本主義發展與社會現象的聯系。
⑥ 科學知識的社會學
關於科來學知識社會學跟科學社源會學的關系,簡單說二者是個包含關系。科學社會學中包含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傳統的科學社會學,也叫美國默頓學派科學社會學,它在70、80年代處於正統地位,其首領人物默頓曾經得過美國總統科學獎,當年戈爾給他發過獎章。但起源於英國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已經取而代之,取得了統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這種現象非常明顯。關於這一學科最近的進展,南開大學劉軍軍博士寫了一本綜述性著作,這本書全面的介紹了SSK的一些理論和實踐,文獻非常齊全。另外這本書是一個三階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這本書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學」。目前國內正在對這一學科做大規模的引進。
⑦ 何謂知識社會學
1、社抄會學的由來。
社會學一詞法國人奧古斯特·孔德首創發明,社會學這一學科也由他開創,故孔德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
當初他試圖使用一種物理學的方法來統一所有的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心理和經濟學,從而建立經得起科學規則考驗的學科。
⑧ 知識社會學的「知識社會學」在中國
÷知識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知識與社會之關系的科學。它既是社會學中的一支,又是認識論的一部分。作為認識論的一部分,它專門研究知識或思想所受社會條件的制約。就歷史發展的角度說,知識社會學主要是德國思想家的貢獻。如果將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舍勒1924年出版的《知識社會學問題》、1926年出版的《知識形式與社會》視為該學科的奠基性著作,則知識社會學在西方至少已有近80年的歷史。
⑨ 知識社會學的李安宅
最早把西方的知識社會學介紹到中國來的人,據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回,是當時燕京大學教授李答安宅(1900—1985)及其老師張東蓀(1886—1973)。李安宅以《孟漢論知識社會學》為題,把德國學者曼海姆的《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知識社會學引論》一書的第五編,從英文本翻譯成中文,發表在1938年6月燕京大學出版的《社會學界》第十卷上。這篇譯文後來又出了單行本,書名叫《知識社會學》(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同時「附錄」張東蓀的《思想言語與文化》。該書不僅認為知識社會學是「包括一種體大思精的系統,代表一個嶄新的領域」,而且在當時就已經意識到「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也許可以作為中國努力建設社會史、社會思想史的「指南針」(《知識社會學》,「譯者弁言」2—3頁)。
⑩ 知識社會學的知識社會學
(sociology of knowledge)
知識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學本身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學轉向研究意識形態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聯系的結果。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出現了社會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危機,一些社會學家轉而研究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種族和民族的思想、意識、精神的發展,研究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聯系。這種研究最初可見於社會學家M.韋伯論宗教與社會現象的關系、W.桑巴特論資本主義發展與社會現象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