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理學末日論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理學末日論

發布時間: 2021-03-28 15:42:10

A. 愛因斯坦三個驚人的預言是什麼請告訴我

愛因斯坦三個驚人的預言:蜜蜂消失,時空紐倫,彎曲時空。

1、蜜蜂消失

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也將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因為在人類所利用的1330種作物中,有1000多種需要蜜蜂授粉。

2、時空紐倫

由於重力的作用 ,(例如)地球這樣大質量的物體在時空構成的框架結構中的存在本身,就會使時空框架發生扭曲。通俗地說,時空框架就像一個床墊,而地球就像放在床墊上的一個小鋼球,鋼球使床墊凹陷成一個「小酒窩」樣子的坑。

3、彎曲時空

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物體在時空結構中的轉動,會使時空結構與它一起運動。就像一個落入籃筐的籃球,在筐中轉動時也帶動籃筐一起運動。這兩個預言構成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

(1)理學末日論擴展閱讀:

愛因斯坦是人類科學的標志人物,他在科學上有眾多預言,並且都得到了證實,比如:鍾慢效應、質能守恆,光線偏移、激光、引力紅移和引力透鏡等等。近幾年,引力波也得到了證實,尤其是2017年雙子星的合並,證實了愛因斯坦引力傳播速度為光速的預言。

蟲洞(sofa),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或者時空洞。1930年,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提出了蟲洞的假設。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三維空間是可以彎曲的,那麼就有一種可能,我們利用彎曲的時空,進行時間旅行,在極短時間內,跨越上萬光年的距離,甚至從宇宙一端跨越到另一端,而且這不與相對論矛盾,這個時空通道就是「蟲洞」。

以目前的技術,我們還不能製造蟲洞,甚至未發現過蟲洞。或許在未來,人類擁有了高度發達的技術後,能利用蟲洞實現星際航行。

B. 末日時鍾的世界末日論對人類有何積極意義

諾斯特拉達穆斯的「1999年7月世界末日」預言曾讓億萬人心神不寧。如今,1997年已經遠去,但我們是否就此太平?
一個個「世界末日」預言讓人們神經緊張,人們在平庸的日子願意聽到這類聳人聽聞的消息,這實際上是一種生存機制在起作用。
從冷戰到最近作出的一個個末日預言(諸如我們將很快追隨亞特蘭蒂斯的命運,大陸陸沉、文明消亡等),現代的人們一直都處在曠世浩劫的陰影下。
無論後人將怎樣看待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時代都堪稱一個焦慮的時代,並且我們今天要比過去的半個世紀承受著更為泛濫的恐懼。 英國心理學家傑克·博勒認為,作為一個物種,我們需要明白,如果總是各種各樣的「中庸情形」,人們就會覺得乏味,因此人們才會設想所謂的「最糟糕情形」。
博勒說:「我們喜歡極端,因為極端的情形往往是我們不曾經驗過的。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都在謹慎小心中度過。因此人們才津津樂道於小道消息,而末日故事不過是這種新聞的巨大擴展,它們雖然聽來恐怖,卻正好滿足了我們著迷極端怪誕事物的心理。」
博勒指出:「然而歷史的真實是,歷史上極少有這樣的預言真的成為了現實。」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哲學退休教授保羅·庫爾茨對「末日焦慮」現象也作過研究。他指出:「現實主義者認為人類文明可以在災難中倖存下來,但悲觀主義者對這一觀點則非常惱怒。」庫爾茨還說,末日論看上去就象夙願的實現。而在平凡的世界是缺乏想像末日所帶給人的驚心動魄感的。 我們今天對末日情形的著魔並非什麼新鮮事,17世紀,法國占星家諾斯特拉達穆斯預言世界末日將在1999年7月來臨。然而,我們早已平安地度過了那一年。
18世紀的社會學家馬爾薩斯也曾熱衷於此。他選擇的災難事件是飢荒,並且他的看法對達爾文產生了一些影響。
馬爾薩斯預言了全球性的飢荒,並且還暗示:戰爭、貧困和疾病是控制人口的有效手段。他認為,由於人口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而資源卻是以算術級數增長的,所以飢荒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這一理論卻忽略了這一點,即人類可憑借日益發展的技術來增強創造新資源的能力。
雖然20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馬爾薩斯主義者卻依然支持馬氏理論。
二十世紀60年代,「人口爆炸學說」創始者保羅·埃利克與「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發起人萊斯特·布朗曾預言了現代人「用過就扔」浪費型生活方式的嚴重後果。在他們看來,災難離我們並不遠,甚至它就象隨處可見的麥當勞食品袋一樣潛伏在我們身邊。
1968年,埃利克預言說,印度到1980年時將出現食物短缺並將有2億人因此喪命。事實是,1980年,印度把多餘的穀物出口賣給了蘇聯。
埃利克等人的預言容易被人一笑而過,但是他們卻著實是從他們的知識以及一種古老的對災難的恐懼出發而產生這種關切的。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社會人類學教授格雷格·菲洛說:「我們都是會死的,因此很自然我們會畏懼死亡,我們也的確經歷大量死亡的年代。」他指出:在過去的50多年,世界相對比較平靜,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面對未來我們仍然存在著深深的畏懼。人類的神經正變得越來越緊張,這其實是一種生存機制在起作用。
上世紀70年代來,這一生存機制讓科學家們著力於研究避免新冰期降臨的危險。
今年在全球熱映的災難片《後天》中的描繪了這種新冰期來臨的場景:極地的冰雪融化成冷水並注入了大西洋。給歐洲和北美東北部地區帶來溫暖的海灣暖流因此「停工」。這樣,一個新冰期降臨了。在電影《後天》中的科學家給出的時間表顯示,這一災難可能在三年內發生。
該影片很是令人的恐懼,但相反的是,全球氣候變暖事實上是一把雙刃劍,它可能會導致新期,但也在防止新冰期的出現。
在最近的25萬年中,現在的海平面是最高的。溫暖氣候也可能會遲延地球熱冷周期的自然循環。
根據我們所知,冰期的確不可避免,但是它將在至少8萬年後出現。 在上世紀下半頁,沒有任何一種末日恐懼比核沖突說更讓人驚心動魄。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冷戰就象高懸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壞科學暗示說,一枚核彈就會毀滅所有的生命。一枚巨大的核彈,例如俄國人的一枚100兆頓級的核進攻會招致美國的報復行動。這種說法使得整個世界精神癲狂。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美國80年代最暢銷的圖書竟是《你將在浩劫中倖存下來》。
書中有很多提示,如「不要以為你能在你的地下室建造一個足夠牢固的防禦所!」以及「不要盲信防輻裝備能保護你遠離輻射」等。
在新世紀,人們對核冬天恐懼已經減少了,但我們對環境的關注卻更強烈了。
我們今天的科學還不能算是精密科學,對未來,即使那些專家們也不是絕對地瞭然於胸。
環境專家羅格·菲尤博士說:「有證據顯示氣候正在變化,但是我們永遠不能確定任何事情,除非等到它發生的那天。」
關於現在的洪水預言,他說,「一些人在談論諸如大約10億人處在危險境地這樣的事情。我們的海平面的確在增高,這是氣候變暖造成的。它還將持續下去。越來越多的人將面臨洪水危險,而且這種災難發生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那些降雨量通常很大的地區有可能是災難的爆發地區。」
文學家們也不甘寂寞,他們聲稱,一個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早晚的事,撞擊所釋放的能量將相當於全球目前核武器同時爆炸所釋放能量的1000倍。
然而,在所有末日預言中,被談起次數最多的可能是全球的石油儲量危機。早在1919年,美國地質勘察隊的負責人就曾預言地球石油儲量將在9年內耗盡。今天,根據最新的估算,2043年,地球將無油可采。

C. 物理歷史上著名的悖論

薛定諤貓是薛定諤在1935年提出的關於量子力學解釋的一個佯謬(也譯為悖論)。貓被封在一個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葯。毒葯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變,則放出阿爾法粒子,觸動電子開關,錘子落下,砸碎毒葯瓶,釋放出裡面的氰化物氣體,貓必死無疑。這個裝置由薛定諤所設計,所以貓便叫做薛定諤貓。原子核的衰變是隨機事件,物理學家所能精確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變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一種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則過一天,該元素就少了一半,再過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但是,物理學家卻無法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上午,還是下午。當然,物理學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變的幾率——也就是貓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幾率。如果我們不揭開密室的蓋子,根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以認定,貓或者死,或者活,這是它的兩種本徵態。但是,如果我們用薛定諤方程來描述薛定諤貓,則只能說,她處於一種活與死的疊加態。我們只有在揭開蓋子的一瞬間,才能確切地知道此貓是死是活。但是,也就是在揭開蓋子的一瞬間,描述貓的狀態的波函數由疊加態立即坍塌到某一個本徵態,即死態或者活態。量子理論認為:如果沒有揭開蓋子,進行觀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此貓是死是活,她將永遠到處於死與活的疊加態,即通常所說的半死不活。這與我們的日常經驗嚴重相違,要麼死,要麼活,怎麼可能不死不活,半死半活?
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也叫不確定原理,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是物理學中又一條重要原理。

海森伯在創立矩陣力學時,對形象化的圖象採取否定態度。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坐標」、「速度」之類的詞彙,當然這些詞彙已經不再等同於經典理論中的那些詞彙。可是,究竟應該怎樣理解這些詞彙新的物理意義呢?海森伯抓住雲室實驗中觀察電子徑跡的問題進行思考。他試圖用矩陣力學為電子徑跡作出數學表述,可是沒有成功。這使海森伯陷入困境。他反復考慮,意識到關鍵在於電子軌道的提法本身有問題。人們看到的徑跡並不是電子的真正軌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霧跡,水滴遠比電子大,所以人們也許只能觀察到一系列電子的不確定的位置,而不是電子的准確軌道。因此,在量子力學中,一個電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確定性處於某一位置,同時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確定性具有某一速度。可以把這些不確定性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但不能等於零。這就是海森伯對不確定性最初的思考。據海森伯晚年回憶,愛因斯坦1926年的一次談話啟發了他。愛因斯坦和海森伯討論可不可以考慮電子軌道時,曾質問過海森伯:「難道說你是認真相信只有可觀察量才應當進入物理理論嗎?」對此海森伯答復說:「你處理相對論不正是這樣的嗎?你曾強調過絕對時間是不許可的,僅僅是因為絕對時間是不能被觀察的。」愛因斯坦承認這一點,但是又說:「一個人把實際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裡,會有啟發性幫助的……在原則上試圖單靠可觀察量來建立理論,那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恰恰相反,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只有理論,即只有關於自然規律的知識,才能使我們從感覺印象推論出基本現象。」

海森伯在1927年的論文一開頭就說:「如果誰想要闡明『一個物體的位置』(例如一個電子的位置)這個短語的意義,那麼他就要描述一個能夠測量『電子位置』的實驗,否則這個短語就根本沒有意義。」海森伯在談到諸如位置與動量,或能量與時間這樣一些正則共軛量的不確定關系時,說:「這種不確定性正是量子力學中出現統計關系的根本原因。」

海森伯測不準原理是通過一些實驗來論證的。設想用一個γ射線顯微鏡來觀察一個電子的坐標,因為γ射線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受到波長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長λ越短,顯微鏡的解析度越高,從而測定電子坐標不確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電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電子的碰撞,波長λ越短,光量子的動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經過一番推理計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寫道:「在位置被測定的一瞬,即當光子正被電子偏轉時,電子的動量發生一個不連續的變化,因此,在確知電子位置的瞬間,關於它的動量我們就只能知道相應於其不連續變化的大小的程度。於是,位置測定得越准確,動量的測定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

海森伯還通過對確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蓋拉赫實驗的分析證明,原子穿過偏轉所費的時間△T越長,能量測量中的不確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羅意關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並且作出結論:「能量的准確測定如何,只有靠相應的對時間的測不準量才能得到。」

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得到了玻爾的支持,但玻爾不同意他的推理方式,認為他建立測不準關系所用的基本概念有問題。雙方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玻爾的觀點是測不準關系的基礎在於波粒二象性,他說:「這才是問題的核心。」而海森伯說:「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貫徹一致的數學推理方式,它把觀察到的一切告訴了人們。在自然界中沒有什麼東西是這個數學推理方式不能描述的。」玻爾則說:「完備的物理解釋應當絕對地高於數學形式體系。」

玻爾更著重於從哲學上考慮問題。1927年玻爾作了《量子公設和原子理論的新進展》的演講,提出著名的互補原理。他指出,在物理理論中,平常大家總是認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對象,就可以觀測該對象,但從量子理論看來卻不可能,因為對原子體系的任何觀測,都將涉及所觀測的對象在觀測過程中已經有所改變,因此不可能有單一的定義,平常所謂的因果性不復存在。對經典理論來說是互相排斥的不同性質,在量子理論中卻成了互相補充的一些側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補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測不準原理和其它量子力學結論也可從這里得到解釋。

雙生子悖論:
愛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對論即時間可以改變的理論不久以後,就有天才用雙生子悖論進行責難.雖然這個悖論早已被證偽,但我們卻可以一窺天才有悖於常理的思路.:說假設地球上出生了一對雙胞胎,一個孩子留在地球上,同時另一個孩子乘坐飛船以接近光速離開地球,當地球上的孩子長大到二十歲後飛船以相同的速度返航,當地球上的孩子四十歲的時候飛船安全的抵達到了地球.現在請問:他們雙生子中誰更加年輕?假如認為接近光速運動時時間會變得更慢,那麼大部分人一定會認為乘坐光速離開地球的孩子更加年輕,但是,當飛船以接近光速離開地球的時候,同時我們也可以認為飛船是靜止不動的而地球以接近光速離開飛船.那麼現在大部分人一定認為是地球上的孩子更加年輕!到底誰更加年輕,當然答案很容易只要把兩個孩子放在一起比較一把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告訴大家這兩個孩子一樣年輕!那樣愛因斯坦的靈魂會不安的...
麥克斯韋妖:
麥克斯韋妖是在物理學中,假象的能探測並控制單個分子運動的「類人妖」或功能相同的機制,是1871年由19世紀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為了說明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設想的。

當時麥克斯韋意識到自然界存在著與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機制。但他無法清晰地說明這種機制。他只能詼諧的假定一種「妖」,能夠按照某種秩序和規則把作隨機熱運動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里。麥克斯韋妖是耗散結構的一個雛形

在19世紀早期,不少人沉迷於一種神秘機械——第一類永動機的製造,因為這種設想中的機械只需要一個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運轉起來,之後不再需要任何動力和燃料,卻能自動不斷地做功。在熱力學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們一直圍繞著製造永動機的可能性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

直至熱力學第一定律發現後,第一類永動機的神話才不攻自破。

熱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在熱力學上的具體表現,它指明:熱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這說明外界傳給物質系統的能量(熱量),等於系統內能的增加和系統對外所作功的總和。它否認了能量的無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動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類永動機就成了天方夜譚式的設想。

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產生是這樣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蒸汽機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人們越來越關注熱和功的轉化問題。於是,熱力學應運而生。1798年,湯普生通過實驗否定了熱質的存在。德國醫生、物理學家邁爾在1841?843年間提出了熱與機械運動之間相互轉化的觀點,這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焦耳設計了實驗測定了電熱當量和熱功當量,用實驗確定了熱力學第一定律,補充了邁爾的論證。

在熱力學第一定律之後,人們開始考慮熱能轉化為功的效率問題。這時,又有人設計這樣一種機械——它可以從一個熱源無限地取熱從而做功。這被稱為第二類永動機。

1824年,法國陸軍工程師卡諾設想了一個既不向外做工又沒有摩擦的理想熱機。通過對熱和功在這個熱機內兩個溫度不同的熱源之間的簡單循環(即卡諾循環)的研究,得出結論:熱機必須在兩個熱源之間工作,熱機的效率只取決與熱源的溫差,熱機效率即使在理想狀態下也不可能的達到100%。即熱量不能完全轉化為功。

1850年,克勞修斯在卡諾的基礎上統一了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與卡諾原理,指出:一個自動運作的機器,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移到高溫物體而不發生任何變化,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不久,開爾文又提出: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或不可能用無生命的機器把物質的任何部分冷至比周圍最低溫度還低,從而獲得機械功。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爾文表述」。奧斯特瓦爾德則表述為: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製造成功。

在提出第二定律的同時,克勞修斯還提出了熵的概念S=Q/T,並將熱力學第二定律表述為:在孤立系統中,實際發生的過程總是使整個系統的熵增加。但在這之後,克勞修斯錯誤地把孤立體系中的熵增定律擴展到了整個宇宙中,認為在整個宇宙中熱量不斷地從高溫轉向低溫,直至一個時刻不再有溫差,宇宙總熵值達到極大。這時將不再會有任何力量能夠使熱量發生轉移,此即「熱寂論」。

為了批駁「熱寂論」,麥克斯韋設想了一個無影無形的精靈(麥克斯韋妖),它處在一個盒子中的一道閘門邊,它允許速度快的微粒通過閘門到達盒子的一邊,而允許速度慢的微粒通過閘門到達盒子的另一邊。這樣,一段時間後,盒子兩邊產生溫差。麥克斯韋妖其實就是耗散結構的一個雛形。

1877年,玻爾茲曼發現了宏觀的熵與體系的熱力學幾率的關系S=KlnQ,其中 K為玻爾茲曼常數。1906年,能斯特提出當溫度趨近於絕對零度 T→0 時,△S / O = 0 ,即「能斯特熱原理」。普朗克在能斯特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統計理論指出,各種物質的完美晶體,在絕對零度時,熵為零(S 0 = 0 ),這就是熱力學第三定律。

熱力學三定律統稱為熱力學基本定律,從此,熱力學的基礎基本得以完備

D. 為何世界末日論每幾年就會出現一次

如今人們特別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很多年,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人類感覺到地球現如今的環境已經不太適合我們,特別是近些年來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比如說地震,洪災,還有火山爆發等等情況發生。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一些人他們故意製造一些言論,製造世界末日論。而每幾年世界末日論都會出現那麼一次,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三、有一些人故意炒作新聞熱點。

最後一點就是,有一些人他們為了製造輿論熱點或者博人眼球,故意使用這些讓人覺得驚訝或驚奇的言論來製造新聞熱點。而這樣的話,他們就能得到許多的一個金錢和人氣,這也是現在網路社會的常態。

E. 不要說你不知道!--愛因斯坦想出來的題!

矩形長邊對折 然後展開出現中線的摺痕
再折要折一個直角,把短邊的鄰角放倒中線上
折出重疊的30度,再向上折,平分三份

F. 世界末日論的解析

現代科學家們從天文學、自然科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等各個角度紛紛研究並得出一致結論:我們面臨著各種威脅,世界末日一定會到來,但肯定不是2012。
那為什麼會出現「瑪雅預言」呢?
古代瑪雅人的歷法是以太陽歷、太陰歷、卓爾金歷為基礎的。而最精確的歷法是太陽歷,精確程度之高令人咂舌:瑪雅太陽歷一年是365.2420天,而現代人測算是365.2422天,誤差為0.0002天。
古瑪雅人的歷法精確到如此程度,確實證明其文明程度之高,這也就使所謂的「世界末日」之說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追捧,信之者謂之為神的諭旨,加上一些人的穿鑿附會,更使這個預言蒙上了神秘色彩。
如前所述,瑪雅太陽歷一年的誤差僅為0.0002天,換句話說就是5000年才有一天的誤差。而瑪雅太陽歷的時間跨度按現代歷法是從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到公元2012年12月21日,其長為5126年4月零10天或表達為5126.365年,即從瑪雅歷法元年算起到5126.356年止,對應到公元2012年12月21日,此後的時間在瑪雅歷法中沒有表達,在現代人的解讀即為時間到此結束。那麼為什麼到了瑪雅歷法的5126.356年後,瑪雅人不再繼續編寫時間呢?是否這一天就是世界的末日呢?
問題就出在歷法的誤差上!雖然這個誤差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但是5126.356年的誤差堆積起來恰好是1天,也就是說公元2012年12月21日後的時間消失了一天!瑪雅人不知道這短短的一天到底去了哪裡,他們既不能認識到歷法中會有這小小的誤差,更不可能從這消失的一天來修正這個誤差,於是只能將這無法理解的矛盾擱下來。以至於歷法只能編到這一天止,這神秘的一天就誤傳為了世界的末日!
再來看一個算式:1/5126.356≈0.00019507033。這其實就是現代 歷法與瑪雅歷法一年的真正誤差!這個誤差恰恰體現出了古瑪雅人的智慧,也揭開了瑪雅人關於「世紀末日」預言的神秘面紗!看,真相往往就是這么簡單!

G. 曾經說過的「世界末日」都是假的,那麼霍金預言的2032年世界末日到底有沒有可能是真的

作為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自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這就是為什麼互聯網上充斥著關於霍金的謠言。在這些謠言中,有些是霍金名下的各種預測。其中,「霍金預言2032年將是世界末日」最引人注目。

順便說一下,小冰期只是地球平均溫度相對較低的時期,不會導致地球大面積凍結。歷史上的小冰期肯定會對人類活動產生一些影響,但它還遠未滅絕。有些人出於某種目的把霍金的這兩句話結合起來,並把它們變成聳人聽聞的末日預言。因為2032年離我們不遠,霍金自己的可信度很高,這樣的謠言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甚至有些人相信它們是真的。

然而,我們不能放鬆警惕,因為盡管霍金沒有說2032年是世界末日,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人類的未來並不樂觀。對此,霍金曾經說過,「我們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意味著人類應該盡快找到殖民其他星球的方法,以免在地球上的災難中徹底滅絕人類。

H. 每次聽到關於世界末日的言論,你都有什麼想法

我會想人類真的很渺小,雖然之前的謠言也不攻自破了,但是一旦出現也是搞得人心惶惶,所以珍惜自己的生命顯得多麼重要,說不定哪天就沒了,我還是老老實實過好每一天吧。

I. 程朱理學的背景中有這句話:儒家宇宙論、本體論、心性論的不完善。應如何理解

儒家為什麼能走上正途地位,因為儒家有所謂的天命說和氣運說;這比較符合統治者統治天下內。比較在儒家的理論里容帝王,是具有天命和「正統」;而道家沒有這個概念,道家的天道說道法自然,無法解釋帝王和統治階級佔有社會資源這一不平等現象的合理性。佛家的應該報應論在一些片面能解釋帝王的存在,但是在理論上太消極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