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哲學何為 陳嘉映.wps
雨兒真名項靈羽,現為北京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她現在的丈夫是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
陳嘉映,中國當代學者,哲學家,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哲學教授,學科帶頭人,有多種專著和譯著面市。
『貳』 陳嘉映的學術成就
陳嘉映先生是當代著名哲學家,講解風格深入淺出。主要學術成就有:專著包括《海德格爾哲學概論》、《語言哲學》、《無法還原的像》、《哲學科學常識》、《思遠道》、《泠風集》、《從感覺開始》等,譯著有《哲學研究》、《存在與時間》、《哲學中的語言學》等。
另外有43篇論文發表在《讀書》、《現代哲學》、《學術月刊》、《世界哲學》、《天涯》、《開放時代》、《同濟大學學學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雲南大學學報》等刊物上。
自2002年起承擔了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本科生的「語言哲學」,全校本科生公選課「現代西方哲學思潮」,哲學系研究生「心智哲學」、「歐洲大陸哲學」、「英美分析哲學」等基礎性和研究性課程。
『叄』 哲學家陳嘉映的妻子
哲學家陳嘉映妻子雨兒真名項靈羽,現為北京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她現在的丈夫是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
陳嘉映,中國當代學者,哲學家,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哲學教授,學科帶頭人,有多種專著和譯著面市。
專著:《語言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立項項目)。《語言哲學》被列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優秀教材獎一等獎。
(3)哲學家陳嘉映說擴展閱讀
學術成就:
陳嘉映先生是當代著名哲學家,講解風格深入淺出。主要學術成就有:專著《海德格爾哲學概論》、《語言哲學》、《無法還原的像》、《哲學科學常識》、《思遠道》、《泠風集》、《從感覺開始》等,譯著有《哲學研究》、《存在與時間》、《哲學中的語言學》等。
另外有43篇論文發表在《讀書》、《現代哲學》、《學術月刊》、《世界哲學》、《天涯》、《開放時代》、《同濟大學學學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雲南大學學報》等刊物上。
自2002年起承擔了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本科生的「語言哲學」,全校本科生公選課「現代西方哲學思潮」,哲學系研究生「心智哲學」、「歐洲大陸哲學」、「英美分析哲學」等基礎性和研究性課程。
『肆』 如何理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陳嘉映
很多人把維特根斯坦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二十世紀下半期,哲學論著幾乎言必稱維特根斯坦。但維特根斯坦並不好讀,早期著作和後期著作都不好讀,只是不好讀的緣故不一樣。他的早期著作《邏輯哲學論》不好讀,一個原因在於它是用格言體寫的,而且很多概念他都有特別的用法,有他自己特別的、「嚴格的」定義。晚期著作《哲學研究》也不好讀,雖然那是用最平實的文字和句法寫的,字面相當好讀,但麻煩是,讀者會覺得他東講講西講講,始終弄不清楚他真正的路向在哪兒。我聽到很多人說讀不大懂《哲學研究》,包括非常有理解力的人,他們感覺到某種東西,但抓不住要點。《哲學研究》不好讀,要和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基本理解連在一起來考慮,因為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和我們通常對哲學的理解非常不一樣。例如,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不是要提供理論。西方整個兒的哲學傳統都是重理論的。例如語言哲學家提供了各種意義理論,意義的指稱論、意義的觀念論、意義的可證實論等等,維特根斯坦研究語言哲學,但他不承認自己提出了什麼理論。哲學不是理論,在維特根斯坦那裡,這不只是一種提法,他通過自己從事哲學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點。僅此一點就讓我們覺得他的寫法和主旨難以把握。
我下面的介紹,以維特根斯坦的後期思想為准。這個介紹借用了哈克〔P.M.S.Hacker}的很多表述。
哲學之為概念考察
如果維特根斯坦對哲學有一個定義的話,那麼標準的定義是「哲學是概念考察」。但什麼叫「概念考察」呢?我們平常用的很多詞,比如跑、跳、正義、人權、漂亮、美、合理,這些詞我們都把它們叫做概念。我們說話、討論問題要使用概念且離不開概念。我們平常用概念說事情,卻不考察這些概念。從三、四歲起,我們就會說跑、走、跳,我們說了一輩了,也從未用錯過一次。但是如果現在你成為字典編撰者,或者從事什麼語言學工作,讓你來定義走、跑、跳,我相信你絕不是不假思索就能對這些語詞加以定義的。也就是說,使用概念來說話和對概念本身進行考察、界定不是一回事。我也可以說是兩個層次上的事。粗淺說,我們平常說話是一階的,是用概念說事情,哲學是二階的,哲學是對概念有所說。
現在我們回過頭用概念考察這種提法來看看歷史上的哲學。哲學一般認為是從柏拉圖開始或者從蘇格拉底開始的,反正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我們不大分得清哪些是柏拉圖的,哪些是蘇格拉底的。當然我們也說到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但是哲學作為一門系統的追問應該說是從柏拉圖開始的。我們回想一下柏拉圖或蘇格拉底的對話,在那裡,所謂哲學思考是什麼樣子的?柏拉圖發問的形式是: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什麼是知識?什麼是善?可以說每篇對話大致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柏拉圖是在進行概念考察。我們平時用美、正義、知道不知道、合理不合理這些詞來說話,但我們不對這些概念本身進行考察。在柏拉圖對話中,往往是先有人用這個詞說了話,然後蘇格拉底就想方設法,兜著圈子就把問題引到概念考察上來,逼迫對方回答,你用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個詞應當怎麼界定?這樣,蘇格拉底的對話就把我們通常一階上的交談引到了二階上的對概念的考察。
哲學是二階思考,這種提法大家都不陌生。實際上,哲學家因此覺得他們應該用某種元語言來思考、寫作。比如說太極、無極,比如說知、情、意,哲學家說到「知」的時候,包括我們平常所說的知道、了解、懂得、理解、明白等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它們之間有相近、相鄰或者有共同之處。我們在實際說話的時候,如果不是在寫哲學,什麼時候用「知道」什麼時候用「理解」,多半要分清楚,否則語文老師就要說你不懂漢語了,但是在做哲學時,我們就傾向於用一個詞把所有這些詞都概括在內,甚至認為這個哲學上的「知」是所有這些概念的共同點的抽象。維特根斯坦把這樣加工過的概念稱作超級概念。幾千年來,人們要進行哲學思考,就要建構超級概念,用超級概念來從事哲學,無論是好是壞,這似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建構哲學理論的一種手段,也是建構哲學理論的一種標志。維特根斯坦拒絕用建構理論的方式來從事哲學,這種拒絕突出體現在他不用元語言來做哲學,不用超級概念來進行哲學探索。他說,其實,只要「語言」、「經驗」、「世界」這些詞有用處,它們的用處一定像「桌子」、「燈」、「門」這些詞一樣卑微。
維特根斯坦根本不承認有所謂超級概念。按照這種想法,如果我的書里有一章叫知識,其中討論了知道、理解、了解等等,那麼,知識只是個總題,這個題目的意思是知識、知道、理解等等,是「知識及其他」,而不意味著知道、理解等等都是知識的子概念。
用一階的方式來做二階的事情,就是用談論事情的方式來做哲學,這是否可能呢? 維特根斯坦回答說:「正字法」不僅可以用來正其他的字,也可以用來正「正字法」本身。我這樣說有點兒空洞,你們要去多讀維特根斯坦的文本會多些體會。
鍋里的水在沸騰,蒸汽就從鍋里冒出來;蒸汽的圖畫也是從鍋子的圖畫里冒出來的。但若有人要說畫的鍋里一定也有什麼在沸騰,又如何是好?我們說,這只狗害怕它的主人要打它;但不說:它割怕它的主人明天要打它。為什麼不這樣說?這些是維特根斯坦的經典方式,敘述一件事,給出一個畫面,引用一句平常的話語,讓我們看到其中的「哲學問題」。這就講到了哲學之為概念考察的另一個界定。概念考察是考察我們已經使用的那些概念,或者用哲學圈子的說法,考慮日常語言使用的概念,考察自然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之所以需要去考察這些概念,是因為關於應當怎麼描述這些概念發生了分歧,產生了爭論。(有時甚至是關於如何使用這些概念發生了分歧。)我們在這里出現混淆、發生爭論,所以我們努力澄清它。比如說就人權問題發生了爭論,一方說權利是這樣那樣,另一方說權利是那樣這樣,所以我們要澄清權利這個概念。如果你自己製造出一個概念,我們不使用它,因此對它不發生什麼困惑,因此也就用不著去澄清它。
我說這個,背景是自然語言與邏輯語言之間的爭論。在這里只提一下,無法展開。只是做這么一個結論性的東西:我們考慮的是自然概念,而不是考察那些自己製造出來的概念。而且按照維特根斯坦的看法,哲學家不可製造概念。這個也和很多哲學家的看法不一樣。很多人認為哲學家有權利甚至有義務去製造一些新的概念。他們的想法是這樣,事情老是講不清楚,講不清楚是因為我們的概念出了問題,那麼我們就發明一套更好的概念來描述這些事情,來講這些事情,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事情講清楚。關於這條思路有很多可說的,但我這里只說維特根斯坦的看法,他認為,描述世界不是哲學家的任務,哲學家的任務是檢驗我們描述世界的手段或者概念,科學家可以製造新概念,哲學家不可製造新概念。
概念考察與科學理論
哲學是概念考察,這個說法的正面內容我做了一點兒介紹。但這話還有很強的針對性。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法?這樣的提問,維特根斯坦視作追問概念。可是人們通常把這些問題視作對本質的追問,在追問正義的本質,追問法的本質。這些追問似乎要求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現象是紛繁雜多的,背後有一種穩定的、唯一的本質、機制、原理,哲學要做的就是找到這種東西。牛頓力學尋找力的本質,物理世界的本質,孟德斯鳩尋找法的本質,喬姆斯基尋找語言的本質。什麼東西的本質?法的本質?孟德斯鳩追問的是「法」的本質還是loi的本質?隨便哪個比較法學家都會告訴我們法和loi的意思並不一樣,那麼,你追問的是法的本質還是loi的本質?也許本質恰恰是法和loi兩個概念中互相重疊的內容?但我們也許應當把law也考慮進來,說本質是法和loi和law這三個概念之**同的東西。諸位也許已經覺得不妙,因為還有第四種、第五種語言。你也許會說,干嗎把語言扯進來?我們說的不是法的本質,不是loi的本質,而是那個客觀的東西的本質。
正是在這里,維特根斯坦和傳統對哲學的理解發生了分歧。我們剛才談到柏拉圖的對話,我們大概可以這樣說,柏拉圖試圖通過對我們的概念的考察達到事物的本質,正義的本質、美的本質。人們以為自己在揭示正義的本質、世界的本質,是在探索某種和我們的表達方式無關的客觀的東西。但維特根斯坦認為,並沒有脫離了表達方式的本質。人們把這種基本態度稱作「反本質主義」。也許更好的說法是,維特根斯坦反對關於本質的某種理解。用維特根斯坦自己的話說,「本質表達在語法中」。我們的眼光似乎必須透過現象:然而,我們的探究面對的不是現象,而是……關於現象所做的陳述的方式。因此奧古斯丁也在思索關於事件的持續,關於事件的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各式各樣的陳述。(這些當然不是關於時間、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哲學命題。)因此,我們的考察是語法性的考察。……
你也許會說,「本質表達在語法中」這一看法對法這樣的概念是說得通的,但對力、空間、衍射這些科學概念是說不通的,這一點我們馬上就要談到。人們把本質理解為某種隱藏在現象後面的、現成不變的東西,一旦找到本質,我們就得到了一勞永逸、獨立於任何未來經驗的答案。然而,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哲學不是在尋找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或機制,這是科學要做的事情,卻不是哲學的任務。哲學思索我們關於現象所做的陳述的方式。哲學不是從現象進步到現象背後的本質,而是從現象退回到關於現象的陳述,退回到我們的概念方式。這一思路,後來蒯因稱之為「語義上行」。哲學不探求物理學意義上的事物本質,在這個意義上,哲學耽留在現象上。所以,有人把維特根斯坦視作現象學家。
哲學是概念考察,概念考察的目標不是提供新知識,而是澄清意義。我們現在的知識觀是由科學主導的。在此,科學我是在狹義上說的,物理學、一些所謂社會科學。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定義著知識。希臘詞episteme我們有時將之翻譯成知識,有時候翻譯成科學,幾乎把這兩者等同起來。在科學工作中,我們設計好多實驗,進行很多觀察,發現新的事實,一旦發現這些新的事實,我們就會承認或強調我們以前不知道這些事實的存在。現在我們發現了這些事實,然後基於對這些新的事實提出一些假說或者說建構一些理論。這些理論是否是真的呢?我們再通過設計新的實驗,發現新的事實去加以驗證。人們把這些工作稱為經驗工作,把科學稱作經驗科學,這個稱呼未見得特別妥當,我只將就著用。
比如說就人權問題發生了爭論。這個爭執有一部分可能在事實方面,比如說,中國的人權記錄有哪些內容,是否可靠,這個你要去做調查研究,你要去查檔案,但這顯然不是哲學家的工作。但這個爭論中有一部分是關於人權這個概念的爭論,來自於我們對這個概念的似乎有所不同的理解,這時候我們就要去澄清它,連帶要澄清權利、幸福等等概念。這是哲學工作。再比如說,我們人人都會使用「為什麼」這個短語。但有時我會說,這事兒沒什麼為什麼。你說,怎麼沒有,凡事都有個為什麼。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談談為什麼本身了,例如弄清楚到底是不是凡事都能問個為什麼。這你就不一定能講清楚。我來上課,大家都坐在這兒,有一個同學過了半個小時才進來,我問,你為什麼遲到?這個問題大家都能聽懂。但若我一進教室,大家都按時來了,我問好好坐在那裡的同學,你們為什麼不遲到?這個問題你們就聽不懂了。你們答不出來,不是因為你們不夠聰明,是我有點兒蠢,問出了一個愚蠢的問題,弄得你們不知道我在問什麼。毛選里有句話,說是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但現在看起來似乎有些事情上你無法問為什麼。但哪些事情能問,哪些事情不能問為什麼呢?考慮這樣的問題,就屬於探討「為什麼」這個概念的結構。
再比如說,什麼是感覺?如果你設想它是一個科學問題,那就去設計一些實驗,用儀器去記錄很多實驗結果,就是說,發現一些新的事實,然後提出關於感覺活動的理論,再加以驗證。但是我們平常比如在茶館里爭論什麼是感覺,我們似乎並不是依靠發現新的事實。我們在茶館里也無法發現新事實。我們依靠什麼事實來討論呢?依靠我們向來就已經知道的關於感覺的事實。我們向來知道很多這些事實,因為我們知道怎樣使用感覺這個詞,而且通常正確地使用著這個詞。如果你不是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知道感覺是什麼,你怎麼能正確使用這個詞呢?
在一階的層面上,我們都知道這些語詞或概念是怎麼使用的,而且幾乎沒用錯過。那麼,當我們關於這些概念發生爭論時候,我們是在爭論什麼?我們是在爭論我們應當怎麼描述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我們平常是know how,知道怎樣使用,but we do not know that,不知道怎樣說出我們在使用中已經知道的東西。這是概念考察和一階使用不同的地方。維特根斯坦說,哲學作為概念考察,它只追問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世人忙於貪新求知,哲學家不是這樣,他逗留在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中。莊子說:「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老子甚至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已知的事情里求道理,這是概念考察的又一個特點。就人們經常對經驗這個詞的誤用而言,哲學是非經驗的,簡單說,它不依賴於發現更多的經驗事實。在這里拿維特根斯坦和康德來對照一下也是蠻有意思的。康德要為知識劃定界限,對照來說,維特根斯坦的哲學事業就是要為意義劃定界限:哪些言說是有意義的,哪些是無意義的、不可言說的。
這里還可以談談哲學和自然科學的一些現象上的區別。科學從原則上講是一個集體的工作,你打開任何一部科學史,我指的是真正從近代科學開始,從哥白尼、伽利略開始的科學史,比如說天文學史,你就會發現在其中出現無數多的名字,其中有些很有名,有些不是專門研究這門科學歷史的史家就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但是他所做的那個試驗,他所發現的一項定律,卻是我們現代天文學不可忽略、不可或缺的。科學構成了一種明顯的積累和進步。但是哲學看起來卻像是一些偉大人物之間的一場混戰。當然可能有一個大哲學家,下面有一些弟子形成一個學派。但是大凡在這些弟子之中,又有一個成為大哲學家的,比如說,胡塞爾的弟子海德格爾成為大哲學家,把他叫做胡塞爾的弟子就像是一個太過拘泥的說法了。他們的哲學體系非常不同。每一個大哲學家都提供一個哲學體系,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提供這個體系,那麼你就不是一個大哲學家。你說康德的哲學體系、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尼採的哲學體系,相對而言,我們只有一個物理學體系。這還表現為另一種現象。哲學概念,似乎人言人殊,說到形而上學,我們常常會說,在康德的意義上,在黑格爾那裡,在馬克思看來,在石里克的意義上。科學術語很少有這么說的。科學在積累、在進步,這個積累和進步依賴於許多非常確定的知識。一個定律被發現之後,雖然它的意義甚至它的表述形式有時候也發生一些改變,但是從原則上說,也就是從積累的意義上來講,它就成了科學中確定的東西。
哲學似乎永遠在爭論不休,這是實際情況。這被人們作為哲學不是一樣好東西的一個證據。我們暫時不管好壞,只是想說明,哲學工作和科學工作很不一樣,不管你最後對哲學持什麼態度,但是如果你用自然科學的模式來理解哲學和要求哲學,你恐怕可能從一開始便是在要求一個並不存在的東西。
再談概念考察
哲學不像科學那樣提供解釋世界的理論,這就把我們引到維特根斯坦哲學觀中的另外一個基本的提法。他認為哲學的功能,簡單說,是治療。這個提法也和大多數人對哲學的想像不大一樣,大多數**概認為哲學的任務是建構,而不是治療。我也從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治療這個提法。
首先,我們有病才需要治療。但為什麼我們在進行概念思考的時候容易出毛病呢?上面講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要對自己所使用的概念作一番考察,然而,我們平常更多是用概念說話而不是考察概念,可以說,我們沒受到過概念考察的訓練。於是,我們在作概念考察的時候就常常出錯。概念考察不是我們的所長。我們兩歲就開始問為什麼,什麼都問,天為什麼是藍的,爸爸為什麼要抽煙,爸爸為什麼不是媽媽,也許深刻得不得了,也許是瞎問。從三、四歲以後,哪些事問為什麼,哪些事不會問為什麼,我們就清楚了。但我們說了,要說清為什麼在這些事上問為什麼有意義,在那些事上問為什麼沒意義,卻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們幾乎從來不在一階上用錯概念,除非你小學語文課學得太差。其實,甚至不上一天學,很多人說話也說得很好。我願說,說話對我們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概念考察卻不是我們天生就會做的,是需要我們專門花心思琢磨才會做的事情。因此,在二階的思考上,我們容易出錯。
可能有同學反駁說,我們在一階上也會產生疑惑,發生分歧,某種情形應該叫作經驗還是叫作體驗,某種政策應該說成是正義還是公平,我們可能發生分歧。這我完全承認。不過,像經驗、體驗、感覺、正義、權利這樣的語詞,天然就像是二階詞彙,我平常把它們叫作論理詞彙,它們本來就帶有強烈的理論意味。我等一下會講到,哲學工作主要是考察這類概念。在這里,關於概念使用的爭論實際上就是關於如何描述概念的爭論。我下面說到誤用概念,通常就是指這類概念的誤用。我們使用這些詞彙,很容易引起分歧,而這些分歧把我們帶向對概念本身的爭論。我們經常爭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合理?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快樂?我們一開始可能是在討論美國人更幸福還是中國人更幸福,現代人更幸福還是古代人更幸福,但這類討論幾乎不可能是單純事實的爭論,幾乎總是包含著概念層面上的考察。
順便我說明一下,一個哲學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在於有些哲學家關心它。甚至我說到哲學家,也並不是指在學院里教哲學課的人,而是指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哲學家,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一部分,是我們進行概念思考的那部分。我們平常用概念說話,而不是去說概念,但是,說著說著,就可能碰上概念問題。我一開始說張三最近很幸福,他剛剛提了職稱、剛剛掙了大錢、娶了一個漂亮的姑娘。但是你就說了,張三並不幸福。你我爭論起來,這個爭論有可能涉及的是事實的問題,比如說,你了解一些關於張三的事實而我不知道這些事實,我只知道他掙了大錢成天志得意滿的樣子,而你知道他其實正被警方調查,私下裡膽戰心驚唉聲嘆氣。知道更多的事實,知道別人的好多私事,這個不是哲學家的特長。但有時候我們在事實方面了解得一樣多,我們對張三是這么個樣子並無爭論,我們爭論的是這個樣子算不算幸福。要說這里的確有個爭論,那麼這個爭論的結論就依賴於你我來澄清幸福這個概念,澄清:什麼是幸福?我們現在進入到了柏拉圖的那些對話所討論的層面。幸福和快樂是不是一回事?金錢本身是否能讓人幸福?幸福是個人的感覺還是要有社會公認?等等。你聽農民講話,聽民工講話,都常常「上升」到概念思考的層面上。這不是我瞎編的,是我常經驗到的。總之,關於概念的爭論並不只發生在哲學教授身上。其實,現在好像很少聽到哲學教授談論概念問題,多半都在談論買房了、提職稱之類很一階的事情。
從哲學理論到科學理論
你說某人幸福,某人不幸,這時候你沒有建構理論,但是當你在回答什麼是幸福的時候,你差不多已經進入了理論建構的預備階段,似乎繼續追問下去就不得不建構一種倫理學。實際上也正是如此。柏拉圖或蘇格拉底用一篇對話來討論什麼是正義?從此產生了政治學。我們用一篇對話追問什麼是物質、什麼是物質的運動,物理學就產生了。人們想要理解這個宇宙,他們認為理解這個宇宙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建構關於宇宙的理論。我們要理解國家,理解人生,理解大自然,我們就要建構政治學、倫理學、物理學,通過理論,我們就會對這些東西有透徹的理解。正是在這個地方,是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跟傳統哲學觀分歧最大的地方。若說傳統上我們相信哲學是進行一種理論建構,那麼維特根斯坦則認為哲學是進行一種理論解構。維特根斯坦本人好像不用解構這個詞,我們就說消解。
我們怎麼建構理論?在近代科學革命之前,建構理論的方法就是通過考察基本概念。倫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善,和善連在一起的有正義、幸福、性情,然後有幸運、性格、目的、手段、意義、死亡,等等。你要想建構關於物理的理論,那麼你就要對運動、變化、靜止、動力、時間、空間這些最基本概念進行系統的追問和系統的研究。這些基本概念里似乎隱藏著世界結構的線索。當然,隨著我們研究的深入,我們會發現我們平常所使用的概念不大准確,那麼我們就調整、改造這些概念。空氣的氣,我們都知道它的意思,但是哲學家把它變成一個超級概念,用來指某種無處不在的東西。武器的器,哲學家也賦予它一個更為廣泛的意義。哲學家用理、氣、器這些概念建構一個關於宇宙人生的大理論。古代的理論就是這樣建構起來的。古代理論家發明新概念的情況並不多,多半是通過對平常概念賦予某種新意義來建構理論的。但是這種情況到十六、七世紀的時候發生了一個轉變。十六、七世紀的思想家伽利略、笛卡爾、牛頓這些人,造就了一種新的理論方式,近代科學的理論方式。這里不可能描述新理論的結構方式,但有一點很明顯,新物理學的矛頭指向亞里士多德或亞里士多德主義。
新型思想家們發現,我們反復追問概念的深層內容,看似不斷提出了新見解、新說法,其實只是在我們早已理解了的東西裡面打轉,並沒有產生新知識。要推進知識的發展,我們就必須打破傳統概念的束縛,大膽採用新概念。舉一個最通俗的例了,即關於運動和靜止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什麼是運動,什麼是靜止,但是伽利略、笛卡爾和牛頓改變了我們這些概念,新物理學宣稱,我們平常看到的靜止的事物,實際上是處在一種直線勻速運動之中,這個我們在初中物理學都學過了。新物理學改變了我們用來描述世界的概念,改變了我們描述世界的方式。
我們現在大概都承認,近代物理學是對的,它對世界的描述是正確的、科學的,是真正的科學知識。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無效的、應當被拋棄的。西方的理論沖動似乎終於通過伽利略、笛卡爾、牛頓找到了正確的建構理論的方式。從那以後,哲學就開始面臨著生存危機。危機感是逐步變得明晰起來的。在這之前沒有這種危機,因為哲學家就是科學家,就是理論家,就是提供世界的正確畫面的那些人。可是當這項工作由科學家接手去做,而且顯然做得遠為成功,哲學還有什麼事情可干就變成了一個讓哲學家頭痛的問題。我們有幾個選擇,我在說這幾個選擇的時候,我是用外在的方式說的,我並不認為它們都是並駕齊驅的選擇。
一種是主張,我們有兩種類型的理論,一種是科學理論,一種是哲學理論。比如說,黑格爾的哲學全書似乎是這樣一個嘗試。科學提供了科學理論,我哲學能夠把整個事情重新說一遍。時間、空間、力、粒子、化合,這些都在我這個體系裡面。現在很少有人認真對待這個體系了。實際上,黑格爾哲學在他身後很快成了「死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人們覺得他的世界體系太牽強了。最近幾十年黑格爾重新得到重視,更多是由於他的政治哲學,總之不是他的世界體系又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另有一種選擇,就是你科學做了很多理論,但是我們哲學家為你提供基礎。康德的哲學在很大程度可以這么理解。很多人接受這個主張。但這個主張實在很可疑。似乎沒有哪一門科學在熟讀了康德之後才開始去建構白己的理論,也沒有哪門科學熟讀了康德之後重新改造過自己的理論結構。當然,西方的科學家比中國的科學家富有哲學思辨的興趣,他們熟悉柏拉圖和康德,這很普遍。這種思辨興趣和科學理論有關系,關系很復雜,這里不去討論。但我覺得沒有證據表明哲學在直接的意義上為科學提供過理論基礎。
『伍』 為什麼說陳嘉映是"中國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
他講哲學,就像杜甫的詩一樣通俗易懂。
把他看作一個哲學家。的確,在電話里,他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滄桑,非常冷靜,非常認真,總之非常哲學家。然而一見面,他卻穿著T恤衫,趿著涼拖鞋,一點都「不正經」,更喜歡回答「好玩的」問題。表揚我們的攝影記者「謝謝你啊,我們坐著閑聊,只有你在工作。」
他開車的樣子非常隨意,將小臂放在方向盤上打方向。一天抽十幾支煙,飯桌上從不將煙平行吐出,而是朝天吐出。酒量是非常大的,兩個朋友和他喝三次酒,分別醉一次,他卻毫無醉意。還有兩個朋友在北大旁聽他的課,都聽了有一年以上。這是兩個生意人,一個在法國有生意,一個在山東有生意。
基本不看電視。有意控制跟外界的交往。要不加控制的話,可以天天在外頭吃飯。學生、同事、社會上交往、其他的朋友,這個清單是長長的。要是在北京每天見一個朋友,一年365天不一定見得完。
喜歡旅行,最羨慕老在旅行的人,甚至考慮過做導游,自己能說那麼兩三種外語,可以帶個外國客人的小團。
偵探小說也是一個愛好。書架上有一套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加莎是從小讀慣的。覺得《尼羅河上的慘案》那部電影是經典之作,「非常好非常好」,看了至少有3遍。
『陸』 為什麼說陳嘉映是「中國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
他講哲學,就像杜甫的詩一樣通俗易懂。
把他看作一個哲學家。的確,在電話里,他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滄桑,非常冷靜,非常認真,總之非常哲學家。然而一見面,他卻穿著T恤衫,趿著涼拖鞋,一點都「不正經」,更喜歡回答「好玩的」問題。表揚我們的攝影記者「謝謝你啊,我們坐著閑聊,只有你在工作。」
他開車的樣子非常隨意,將小臂放在方向盤上打方向。一天抽十幾支煙,飯桌上從不將煙平行吐出,而是朝天吐出。酒量是非常大的,兩個朋友和他喝三次酒,分別醉一次,他卻毫無醉意。還有兩個朋友在北大旁聽他的課,都聽了有一年以上。這是兩個生意人,一個在法國有生意,一個在山東有生意。
基本不看電視。有意控制跟外界的交往。要不加控制的話,可以天天在外頭吃飯。學生、同事、社會上交往、其他的朋友,這個清單是長長的。要是在北京每天見一個朋友,一年365天不一定見得完。
喜歡旅行,最羨慕老在旅行的人,甚至考慮過做導游,自己能說那麼兩三種外語,可以帶個外國客人的小團。
偵探小說也是一個愛好。書架上有一套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加莎是從小讀慣的。覺得《尼羅河上的慘案》那部電影是經典之作,「非常好非常好」,看了至少有3遍。
主講生平
他生於上海,但說純正的北京話。他1977年考入北大西語系德語專業,卻在次年轉成了外國哲學所的研究生。他翻譯了20世紀最偉大的兩部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和《哲學研究》,橫跨現代西方哲學的兩大流派:大陸哲學與分析哲學。他寫作了《泠風集》、《哲學、科學、常識》、《說理》,主張從感覺出發思考哲學命題,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思想,被認為是最接近於哲學家這個稱號的中國人之一。陳嘉映好酒、好棋、好詩、好交友,好一切讓生活變得更加扎實和美好的東西,但在骨子裡,他的生活觀卻是最典型的希臘人——崇尚「簡朴是一種需要」。陳嘉映關注科學的發展,但更關心哲學的命運,或者不如這么說,他關心的是在現代科學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沒有目的的宇宙之後,哲學如何可能為人類看護最為重要的東西——心靈。
思想窺探——哲學與科學
說到底,哲學的最終目的並非探究此一事的所以然彼一事的所以然,而是要通過探究這些具體的所以然,最終達乎世界的深層原理。古人相信,人理和物理是相通的。按照蘇格拉底的想法,一切明理,歸根到底旨在「認識你自己」。直到哥白尼,自然的道理仍和人世的道理摻在一起,他論證日心說,所列的一條理由是:低卑者環繞尊貴者轉動才合道理。
統攝萬事萬物的道理是最高的原理,研究這些最高原理的學問,叫做形而上學。在形而上學里,萬理歸一。
從前,哲學探究世界的所以然,是把事物的機制包括在內的,如今,這部分工作完全由科學去做了。早先,哲學家通過道理的推衍來設想宇宙的宏觀結構和物質的微觀結構,科學則通過嚴格演算和實驗來確證這些。今天,人們要了解這些事情,一定去請教科學,不會再聽哲學家的玄想。在提供世界機制理論這項任務上,科學早已取代哲學,何須霍金今天來說哲學已死。
但關於事物機制的思辨從來不是哲學的主體。哲學探究事物之所以如此的道理,嘗試貫通這些道理,一開始就不是出於純粹求知的沖動,而是通過求知領會人生的意義,解答「什麼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這樣做那樣做的道理,我們就無法理解人類行為;要是不區分有道理的行為和沒道理的行為,我們就失去了判別是非曲直的基礎。哲學思辨上窮碧落下窮黃泉,卻始終維系於蘇格拉底為哲學提出的核心任務:認識你自己。
語言學特質——系統性
語言是一種心靈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在所有心靈活動和社會現象里,語言是最系統的,最適合成為系統思考〔episteme〕的對象。為什麼語言是心靈/社會現象里最系統的?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索緒爾是這樣想的:語言符號系統或曰施指系統是純形式的,沒有實質用途,因此,這個施指系統的力量乃至其存在都完全依賴於它本身的系統性。語言的系統性完全來自其分節的清晰性。語詞對句子的關系和音符對樂曲、色彩對圖畫的關系有很大不同,離開了圖畫,色彩本身可以是鮮艷的、黯淡的等等,語詞離開了語言卻什麼都不是。從可口可樂到飛機,也都可以成為施指 ,但這些東西各有實際功能。語詞的「功能」卻完完全全在它們的系統之中。
『柒』 中國近代哲學方面的著名學者有哪些
近代哲學也就這些吧 研究海德格爾的 權威 孫周興 現在市面上除了存在與時間 其他的海德格爾著作都是他一手包辦的
周國平 尼采方面的權威了 雖然我是很不喜歡他在人文方面的一些心靈雞湯
杜小真 難得的女性學者了 她的書讀的不是很多 但大約知道她是法國哲學方面的專家
陳嘉映 聽人說過 據說他是語言哲學 歐陸哲學 左右開弓 據說是當代學人最接近哲學家的一位 不過我不了解具體其人 也就不評論了
鄧曉芒 趙敦華 這兩位 涉獵很廣 也都是成名已久的自也不必多說
還有一位叫徐向東的 他似乎有留美的背景 寫書用的都是歐美的邏輯哲學的套路 我看的不是很懂 不過最近經常看到他的書 就也提一下吧
以上大部分是歐陸學派的研究者 中國的語言哲學領域的代表人物 我就不太清楚了
因為 對於語言哲學 我不是很感興趣
樓下說的幾位 大多有謬誤 馮友蘭 不是哲學家 其餘3位年代較早對西方近代哲學 也不可能有什麼建樹
牟中三 應該算是國學家 或者 是中國哲學家 雖然他對康德也有研究
金岳霖先生 是邏輯學家 算不是真正純粹的哲學家
熊十力 以新唯識論聞名 也只能算是佛學家了
『捌』 最近幾十年的哲學家都有誰
(一)中國學界
1.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4日)
主要著作:《體用論》(1959年)、 《乾坤衍》 (1961年)
評介: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建構了中西馬融合的「智慧說」哲學思想體系。其哲學思考以智慧的探索為中心。認為認識並不限於經驗領域,它同時指向性與天道,後者即是智慧之域。認為邏輯思維能夠把握具體真理,人能夠在有限中認識無限,在相對中揭示絕對,而這一過程即表現為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區分了總名與達名,對知識論與本體論作了溝通,並由此展示了統一本體與現象、名言之域與超名言之域的獨特思路。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人混淆了和哲學事業相關的兩類人群,那就是所謂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
雖然黑格爾曾經說過「哲學就是哲學史」,但別誤以為由此便可推說「哲學史就是哲學」。因為,雖然研究哲學必須要從哲學史著手,但研究哲學史對於一名哲學家來說只是事業中的一個環節,而非全部。所以,哲學史家有否資格被稱為哲學家,要結合其具體貢獻來商榷。
歷史上的哲學家之真正區別於哲學史家就在於前者創發了嶄新的哲學理論,這「嶄新」的意義在於其哲學理論以特定的前所未有的形式影響並改變了人們思維和認知世界的範式。而哲學史家的任務則只是用已有的思維範式對已有的哲學理論做新的闡發。如果說哲學家是奶牛的話,那麼哲學史家就是擠奶工。
因此,切不可將哲學家與哲學史家混為一談。現今中國大學里的哲學學者多為哲學史家,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因為他們的工作大多隻是給歷史上的「大奶牛」們「擠奶」,自己並不「產奶」。當下國內有名的鄧曉芒、高宣揚、劉小楓、陳嘉映等人雖然哲學史造詣深厚,但卻都是「寄生於」真正的哲學家們的影子下,因此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
『玖』 請問,首都師范大學外國哲學陳嘉映老師的E-mail誰知道,我有要事需要聯系他。煩請告訴我。十分感謝
陳嘉映,1952年出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文化大革命中到內蒙古插隊。
1977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德語。1978年5月考入外哲所研究生,在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隨熊偉先生讀海德格爾哲學。198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3年11月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以《論名稱》一文獲博士學位,其後赴歐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國,翌年重返北京大學執教。2002年轉入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被華東師范大學聘為終身教授、紫江學者。
2008年1月轉入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工作,任外國哲學學科專業負責人,特聘教授。被認為是「中國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
『拾』 世界最著名的哲學家有哪些
著名的西方哲學家有:
西方古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紀:奧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現代:
英國: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斯賓塞;羅素、維特根斯坦;
法國:笛卡爾、萊布尼茲、帕斯卡、斯賓洛莎、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孔德、帕格森、薩特、福柯--;
德國: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弗洛姆、馬爾庫塞、阿爾都塞--
美國:詹姆士、杜威、波普爾--;
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培根、笛卡爾、洛克、休謨、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羅素、維特根斯坦、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
1. 柏拉圖:古希臘最傑出的哲學家。
2.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及科學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個提出了實驗法、歸納法,進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爾:大陸唯理論的創始人,確定了理性的價值。
5. 洛克:對於經驗論哲學進行了最系統的闡述。
6. 休謨:將近代哲學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來。
7. 康德:哲學大師,完成哲學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本體論向認識論轉型。
8. 黑格爾:辯證法大師,全面總結了近代哲學。
9. 馬克思:提出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哲學,極大的影響了歷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學讓人深受震憾,
11. 羅素:邏輯實證主義權威,學富五車的人物。
12. 維特根斯坦:哲學天才,也屬邏輯實證主義
13. 胡塞爾:現象學宗師。
14. 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大師。
15. 薩特:存在主義大師,對時代風氣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