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社會學課程心得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社會學課程心得

發布時間: 2021-03-27 22:42:28

⑴ 談談你學教育社會學感受最深的一段內容

將教育納入到整個社會中,強調教育的社會責任和效能意義,而不是單純從教育說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合格的公民,營造成才的環境條件,而不是為了成功才教育,那樣的教育太狹隘了。

⑵ 社會學選修課程的心得,跪求,只要心得就行

德為誰用?---道德無效現象分析
如果要對道德功能進行社會學分析,起碼存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德有何用」的問題;二是「德為誰用」的問題,倫理學研究對前者比較重視,對後者卻有所忽視。倫理學家總是把道德原則作為「普渡眾生」的法寶,或把其普適性說得神乎其神。其實,任何道德原則或規范當其作為一種理論預設時總是對人人都有用的,但當其作為一種現實操作時對有些人是無用的。筆者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次,在公交車上看到幾個年輕人把一老太太擠得東倒西歪,我就說了一句:「年輕人,請守一點公德」,沒想到他們橫著眼盯著我,罵我一句:「有毛病!」後來我仔細想,可能我真的有毛病,我怎麼能對哪些人講道德呢?他們根本就不想有德。看來,道德只對有德或想守德的人有用,對無德之人,道德總是沒用的,這就是道德無效現象。

道德無效是指道德作為一種任何的毫無例外都應當服從的規范性要求因人為的阻隔而失去其應有的影響力而成為虛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由必要性論證進入到了有效操作的層次。我們所倡導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正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現實生活中道德無效現實比較嚴重,不利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全面推進,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

一、道德蔑視型:「老子有權,我怕誰?」。道德作為一種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是人人應當遵守的,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權力的獨占性和擴張性使權力的佔有者或控制者有可能無視法律或道德,從而做出違法或缺德的行為。佔有或控制一定權力是蔑視道德的先決條件。現實生活中不泛有德性良好的當權者,只有當把權力作為謀取私利的手段時才會產生道德蔑視。「老子有權我怕誰」是權力對道德的極大藐視,鮮明地向世人昭示了道德對個別當權者的無效性。「法律也奈何我不得,道德算什麼」。這種人完全拋棄了權力本身所凝結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完全逃脫於道德的約束之外,認為自己有不受道德約束的特權。現實生活中,個別幹部手中有權就無所顧及,吃喝嫖賭,為所欲為,在他們心目中,道德從來就是老百姓的事,與己無關。這種人多了,道德建設也就成了官員向老百姓講道德的運動,道德也就成了管制老百姓的精神枷鎖。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官德重於民德,應當成為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重要原則。

二、道德褻瀆型:「老子有錢,我怕誰?」。這是另一種有代表性的道德無效現象。這些年,一些人隨著金錢財富的增多而「神氣」起來,忘乎所以,也開始成為道德約束之外的「自由人」。社會上一些「大款」、「富豪」其生活方式之腐化自不用說,就連一些並不富有者用多於罰款幾倍的錢來換起對「隨地吐痰」處罰的「瀟灑」,「不就是罰點款么?老子有的是錢」。廉恥、良心、道義就在金錢的支付中喪失了。在商品經濟社會,金錢交換特性的普遍化導致了金錢特殊地位的確立,有錢似乎就可以買到一切,包括榮譽、地位和尊嚴;有錢似乎就可以逃脫法律和道德的制裁。褻瀆道德的人是金錢的奴隸,盡管他們擁有金錢卻失去了保持德性的力量。拜金主義的盛行一方面表現了人們對金錢的熱忱,同時也導致了對道德的冷漠。加之,現行社會賞罰手段的唯金錢化傾向,有意無意地從正反兩方面強化了「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心理,金錢萬能成了道德有效實施的一大阻礙。

三、道德無賴型:「我是流氓,我怕誰?」。生活實踐表明,道德只對有向善傾向的人有效,對道德無賴者是無效的。道德無賴的行為主體是精神崩潰者。道德無賴是指社會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己毫無道德顧及,沒有任何道德信念,以善為惡、以丑為美、以恥為榮,一切都是不講理、不要臉,往往表現了道德逃避和道德沉淪。道德逃避是指個體既不玷污道德,也不捍衛道德,就是那種所謂「逃避崇高」;道德沉淪是指個體徹底與道德決裂,其行為具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道德之所以有約束作用,其發生前提是受約束者必須具備力圖逃避譴責而獲得道德贊譽的動機。如果一個人根本不在意社會或他人對的道德評價,無所謂道德不道德,最好的道德也是無用的。我們在公共生活場所常遇到這樣一些道德無賴者:你講他「不文明」,他反而高興;你罵他「缺德」,他反而說「德有何用」;你斥責他「沒良心」,他反而問「良心值多少錢一斤?」這種流氓心態不知從何緣起,但確實代表了一部分人對待道德的無所謂態度。一個社會的公民如果連起碼的羞恥感都沒有,法律何用?道德何效?

道德無效現象雖然是個別的、局部的的,但其危害性決不可低估。首先,道德無效現象直接敗壞社會道德風氣。道德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對改善社會風氣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社會風氣的根本是德風,而德風往往是靠社會的道德範例來體現的。沒有道德範例群體的示範,尤其是黨政領導幹部的「龍頭效應」,那麼,道德建設就易於成為良知者的疾呼而無大眾的響應。不可否認的是,有權者和有錢者在現代社會中在對物質財富的享用上具有某種優越性,成為人們注目的對象。如果這部分人無視道德甚至道德敗壞,整個社會就有可能隨之道德淪喪。實踐證明,這些年之所以社會風氣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這部分人無視道德和法紀所致。

其次,道德無效現象的蔓延使人們對道德建設喪失信心。這些年,我們在道德建設上沒少費心思,但其實效卻不令人滿意,原因之一恐怕就是道德建設並未得到大眾的認同與參預,難以喚起人們的道德熱情,因為現實就擺在他們面前,那些道德敗壞者多麼的自在的瀟灑。於是導致道德建設有理論號召卻無具體措施;有依稀可見的見義勇為者,卻無成為「眾人之言」、「國人之論」的對不道德行為的集體譴責;有孔繁森、張鳴歧這樣的道德楷模,卻少有真正意義上的行為模仿。如果社會上存在道德的「特殊公民」,人們就會對道德的公正性產生懷疑。沒有了道德公正,談何全民的道德建設?

最後,道德無效會導致對道德宣傳教育逆反心理的產生。逆反心理是指具有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對一定社會現象與正常條件下應該有的認知及其行為傾向完全持相反的態度。不可否認,實現道德生活離我們的的道德宣傳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一些道德「特殊公民」的「示範」和對一些道德高尚者的冷遇,人們便確信「說得越多就越假」,以至於一講道德就反感。這種逆反心理如不及時調整,勢必會導致社會道德主流文化教育的受阻,歪理邪說盛行。

要防止和克服道德無效現象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作,不僅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參預,而且需要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手段的配合。就道德本身而言,要克服道德無效現象首先必須使強化道德規范的約束性。道德作用於人們的道德生活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強令性,即道德對行為主體來說具有嚴格的使動性。對社會的所有成員而言,不管其知道道德規范與否,也不管其是否願意接受道德規范的約束,道德效力都毫無例外地要求執行,任何人也應當踐行。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道德規范也是一種強制性規范,它雖然不同於法律政令,不完全具有中家意志的屬性,也得不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但它所具有的「應當」指令同樣決定了它的制度性要求。有了制度保證,道德也就獲得了「人人應當遵守」真理性品質,也就不再因為道德動作的軟手段而變成可有可無東西而隨意遭人蔑視。

凈化道德環境也是克服道德無效現象的有力保證。道德效力的發揮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果一種道德與現實相沖突,那麼,除非憑借外在的強制力量,否則就無法突破環境給人們造成的心靈阻礙;如果道德與環境相容,就可以憑借環境本身的力量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發生其應有的效力。道德之所以對個別人沒有作用,就是因為環境提供了條件。如用人制度上,「寧要有缺點的能人,也不要沒能力有好人」,就導致了為撈政績而不惜傷害道德的現象;社會賞罰手段上的唯金錢化,使不少人可以用金錢的支付來逃脫法律和道德的制裁;社會上道德「看客」的增多,導致了道德無賴者越來越有市場。

同時,加強道德傳播的社會責任制約,也有利於克服道德無效現象。道德傳播主體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不得以任何借口踐踏自己所宣傳的道德。現實生活中不少在台上講道德的人干著有悖於道德的勾當,其所宣傳的道德自然會被視為「假道學」而世人所不齒。另外,任何道德傳播都不能是為了傳播者的個人利益而只能是社會群體利益。最大的道德欺騙也許不是言行不一,而是以傳播道德來達到不道德的目的。在階級社會里,道德說教明顯地是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被統治階級必然對統治階級的道德傳播者不信任。社會主義制度根除了道德的階級狹隘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最高宗旨。我們的道德傳播者也應堅守這一宗旨,而不要把守德僅僅變為老百姓的義務和自己謀取私利的手段。只有真正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道德並且是真正能毫無例外平等地身體力行的道德,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在強調依法治與以德治國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對道德效力問題發出沉思與憂慮。

⑶ 學習了社會學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收獲有什麼體會有什麼心得

社會學學習心得一:社會學學習體會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們之間的交往互動、以人們的交往互動為基礎的各種關系體系,以及在人們的交往互動和社會關系體系背後的規則的學科。《社會學概論》則是社會學的入門課,就社會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觀念進行一般性介紹的一門課程。通過這學期對《社會學概論》這門課的學習,感覺受益匪淺、意義重大,具體有如下幾點認識:

一、學習社會學,掌握現代社會的基礎知識,可以使我們更自覺的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學提供的不少有關社會的基礎知識,實際上是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識。在過去傳統的社會中,或者在現在比較不發達的農村或偏遠地區,生活簡單,靠傳統的禮俗或習慣指導人們的生活,維持集體生活,個人在這方面進行的過問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人們在交通頻繁、傳播媒介暢通的情況下,社會生活復雜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興起,我們的社會行為必然引起變化。現代社會呈現的五彩繽紛,更加復雜化、多樣化、多變化。人們再靠傳統的社會生活知識已遠遠不適應了。因此必須積極學習、熟悉現代社會的有關知識,自覺地適應變動著的社會環境。社會學告訴我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識,使我能夠做一個文明的、有文化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現代社會公民。

⑷ 學習社會學的體會

我確定考研是在大三下學期,憑著對社會學的興趣,我選擇了社會學專業。也是在社會學吧內我看到了幾所大學的歷年社會學考研真題,我感覺人大的題目較符合我的口味,題目既有刻板也有開放,另外想如果讀研究生就換一個城市,經過一番琢磨,我決定考人大的社會學專業。定下這個目標,我就義無返顧的走了下去,雖然中間也打過退堂鼓,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所以我認為考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定了目標,就要堅持不懈的走下去,無論中間遇到怎樣的困難,挺過去了,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在備考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難點,比如有一本書的內容很難讀懂,感覺看書的效果差,懷疑自己確定的目標是不是高了等等。但困難是暫時的,在你感覺無力應對的時候可以選擇擱置一下,心情好點時再拿出來慢慢攻破。萬不可看到書很難就此就放棄了,尤其是進入十、十一月份備考的熾熱階段,更需要咬緊牙關堅持。在確定被人大錄取後,我和舍友去爬華山,華山之陡眾所周知,在我們爬到半山腰時差不多筋疲力盡了,而我們正爬的一段山路簡直就是直上直下的,我們緊緊抓住鐵索不敢朝下看,更不敢下山,那時是半夜一、兩點,就只有抓著鐵索休息一會繼續爬。我就想我在考研中有時就像爬在華山陡峭的山澗,使我不能倒退,只有向前,既然我把自己推到了這個地步,決定挑戰自我,就要走下去。

考研中學會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我在復習中經常瀏覽一些考研網,注意一些考研信息,閱讀一些考研過來人談的經驗教訓,在我復習中會注意他們談的一些問題,修正自己的復習。有幾個同自己一起備考的研友也很重要,在此我衷心的感謝我那些研友們,一路走來,他們給了我不只是資料、信息,還有一起奮斗的信念、信心,大家相互支撐,一同走過。就像我們爬華山時,我和舍友相互扶持、關照、鼓勵爬到了山頂,很難想像孤單一個人能否堅持到底。和自己考一個專業的同學經常交流,看看他們的進度,會有個比較,自己落後了,可以督促自己盡快敢上。有些社會學理論和別人交流了可加深自己的理解。無論報考哪個學校的社會學專業,社會學的那些理論、方法都是相通的,可能學校考的側重點不一樣。可以參閱其他學校的歷年真題,都有哪些命題角度,這樣也使自己的復習准備有針對性。

備考中我都保持著一個比較好的心態。四年前還不很成熟的我們都經歷過殘酷的高考,現在經過四年的磨練,我認為應該鍛煉的心態較平和,能夠比較理性地看待一些問題。我在一所普通的學校就讀,當被人問及報考人大時,我看到過質疑的眼神,也有人暗示過我是不是該把目標降低一點。我就鐵了心的報考人大社會學,這時還是那句俗了的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就拼搏這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不管結果怎樣,考不上就去找工作,有機會再考,至少為我認為值得的事情嘗試過了,這樣安慰自己我在復習中也比較坦然、淡定。考研中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有所取捨。把親戚、朋友的關注當作動力,別人的懷疑也可化作前進的動力。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了,會有回報,也無愧於心。

備考中的勞逸結合。我生活一般很有規律,不熬夜,六七點鍾起床,中午午覺必睡。即使考研也沒縮短睡眠時間。看書效率低的時候,我會選擇看點與考研無關的書或雜志,禮拜六晚上會看一部電影調節一下,有時約幾個朋友出去散散心,到小吃城吃點東西,都可以感覺到閑暇之餘的快樂、放鬆。所以考研的日子並非都是豬狗不如的生活,關鍵是要看自己怎樣調節,經營你的這段生活。我感到社會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你可以聯想到社會學理論方法。比如,今天是父親節,我想給爸爸發簡訊表達我對他的愛和感激,我想父親一定會驚詫,因為傳統的父女關系似乎很少把愛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我發簡訊就打破了日常的規范慣例,這個場景我就聯想到加芬克爾的常人方法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書習慣,多年來形成的這些習慣是適合自己的,也就是最好的。把自己報考學校指定的書目看懂、看熟練,做好筆記,踏踏實實一步步走下去,我想只要主動選擇了考研,並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相信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後會成功

⑸ 學社會學的 心得

對提升自己有很大幫助,同時也非常有助於分析社會現實問題,我特別喜歡社會學理論

⑹ 利用社會學所學概念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就社會學的學習而言,其意義之一是社會學的認識功能或認識意義,即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並且實現改造社會的目的。認識社會是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為什麼,將來會怎樣變化,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社會學的三大功能,描述功能、解釋功能、預測功能;社會學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 其意義之二是社會學的實踐功能或實踐意義。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在維持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社會學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根據,以及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社會的改革發展服務,為社會的經濟建設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面臨許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僅關繫到社會的發展,也與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學習社會學,可以利用社會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去認識、分析、解決我們周圍的問題,以便於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社會發展。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⑺ 醫學社會學學習感想

研究病人、醫生、醫務人員和醫療保健機構的社會關系、社會功能及其與整個社會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它是社會學與醫學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有醫療社會學、衛生社會學、保健社會學、健康和病患的社會學、醫學和病患的社會學、醫學的社會學、醫學中的社會學等不同名稱。
發展簡況 1894年美國醫學家C.麥克英泰爾發表題為《醫學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意義》的論文,首先提出《醫學社會學》的概念,他下的定義為:「是把醫師本身作為特定群類的社會現象來加以研究的科學,是從總體上研究醫療職業和人類社會的關系的科學」。1902年英國醫生E.布萊克威爾博士編的《醫學社會學》,收集了一些關於社會工作和公共衛生方面的論文。1910年J.瓦巴斯的《醫學社會學》出版,書中對醫學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其中特別強調進行健康教育。在20世紀的頭30年中,醫學社會學一詞主要是指醫療方面的社會工作。30年代以後,特別是50年代,美國的一些社會學家進入醫學領域,醫學社會學得到了較大發展。1957年,美國醫學社會學家斯特勞斯在《美國社會學評論》上發表的《醫學社會學的性質和狀態》一文中,把醫學社會學分為:①醫學中的社會學。著重分析健康障礙的病因,社會對於健康的態度方面的差別,以及諸如年齡、性別、社會經濟狀態、種族和部族、教育水平和職業等因素對於某種特定的健康障礙的產生和流行的關系。研究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醫學問題。②醫學的社會學。主要研究醫學實踐中的組織、角色關系、規范、價值觀念和信念等人類行為的因素,著重研討在醫學領域中的社會過程,幫助人們了解醫學與社會的關系。50年代後,醫學社會學的研究發展很快。1960年,美國從事醫學社會學研究的人數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十餘人增至數百人,1950~1959年間,醫學社會學的從業人員比社會學其他各分支學科從業人員增長的百分數都要大。英國較有影響的《醫學社會學在英國:研究和教學名錄》(第3版,1978)一書,收錄1970年以來英國 260位醫學社會學家的情況,介紹約500 個進行中的研究計劃和在綜合大學、醫學院中所開設的約 100種醫學社會學的課程。在蘇聯,60年代以來,共出版醫學社會學專著達數十種,其中查列戈羅得采夫著的《醫療的社會問題》、伊祖特金等著的《醫學的社會學》影響較大。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也開展了醫學社會學的教學與研究。日本於1977年建立了保健·醫療社會學研究會,每年出版一冊論文集。國際社會學學會設有專門的醫學社會學研究委員會。
研究內容和方法 醫學社會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有:①醫學領域中的角色,主要是醫生、護士、病人等角色;角色行為,包括求醫行為、施醫行為、遵醫行為等;角色關系,包括醫患關系、醫際關系、醫護關系、護際關系、患際關系等,以及角色組織、角色流動和角色變遷等。②醫學與各種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如醫學與政治、醫學與軍事、醫學與經濟、醫學與文化、醫學與宗教等的相互關系。③不同類型的醫療保健機構的組織結構、服務形式和社會效用。
醫學社會學主要是運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般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論和方法。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流行病學方法、實驗醫學方法、臨床觀察方法等醫學方法也越來越多地被引進了醫學社會學的研究。
醫學社會學在中國 醫學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的興起,始於 1981年 12月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的首屆全國醫學辯證法學術討論會上成立的「醫學社會學研究組」,隨後出版了內部交流刊物《醫學社會學研究通訊》。1982年 5月在中國社會學會首屆年會上,醫學社會學研究組為中國社會學會接納。1982年8月,在黑龍江省鏡泊湖召開「醫學社會學近期工作規劃會議」。1983年 8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辦「全國首屆醫學社會學講習班」。1984年8月,在河北省北戴河召開了首次醫學社會學學術討論會。江蘇、北京、山西、陝西等地也建立了醫學社會學研究組,開展了一些專題研究。《醫學與哲學》、《中國醫院管理》、《中國社會醫學》等雜志有專欄刊登醫學社會學文章。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相繼開設了醫學社會學課程。1983年,台灣出版了藍采鳳、廖榮利合著的《醫學社會學》;1985年,中國醫院管理雜志社出版了劉宗秀、阮芳賦主編的《醫學社會學概論》;1986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建章主編的《醫學社會學》;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美國H.恰范特、蔡勇美和中國劉宗秀、阮芳賦合著的《醫學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