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愧疚心理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愧疚心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27 16:42:17

1. 自私自利的人不會愧疚是嗎 心理學

自私自利應該起源於人的自我保護,是生存的本能行為,但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干預,以及本身的不斷嘗試就會漸漸的產生利他行為,當這種行為被正強化(鼓勵)時,就會趨於穩定,成為性格特徵.自私自利並不表示沒有同情心,但大多數會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性格應首先排除病理性質的,檢查有無器質性病變,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會表現出極度自私,其次,要看幼年時有無過度的心理創傷,這種創傷有隱形和顯形之分,即,有些是記得的有些是在意識里已經忘記被壓抑在潛意識中.對於隱形創傷需要通過催眠來進行挖掘.再次那些缺少親情或交流的家庭教養方式也會產生自私自利的性格.

解決方法,病理性的應採取葯物治療,非病理性的需要培養利他行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贊揚,每一次哪怕出現一點點利他的行為和想法就要多次的重復的贊揚,使之逐步建立利他的行為模式.(利他即有利他人)

2. 為什麼我經常有很愧疚的心理

因為你承受不了一種壓力,這種壓力更多的是一種愧疚,好人是最容易愧疚的。為了抵消心中愧疚的感覺,我們甚至會違背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些我們不願做的事情。

愧疚的背後是什麼呢?

是一種過度負責,過度承擔的狀態。說白了,就是好人容易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見到對方有難,如果不去幫一把,內心好像就會過意不去。

容易愧疚是因為我們過度承擔,把別人的事情也當成我們自己的事情處理。從這點看,我們可以看到好人的另一面:好人是邊界不清楚的,跟他人經常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對別人說「不」。因為一旦對別人說「不」,可能會冒一個風險:你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對方可能會非常憤怒地離開你。所以,在這種情形下,你不敢說「不」。不敢說「不」,也意味著我們在關系中,一直是一種取悅他人的姿態。

什麼叫取悅?

用薩提亞的方式來解釋,是一個人跪在地上,以一種過低的姿態來取悅別人。別人對我們的要求和需要,不管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的,我們都要去滿足對方,因為我們沒辦法說「不」。而被取悅的人很可能是一個指責我們的人,當我們說「不」時,我們非常有可能被指責,因為我們害怕被指責的感覺,所以,只能一味地去取悅對方。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會去取悅對方呢?這主要是源於我們內心低自尊的感覺。當我們想取悅對方時,必然會犧牲掉我們自己本該具有的一些權益。

互利交換的原則是人際關系中最主要的原則。一旦違背了互利交換的原則,那麼,在關系中的兩人,很多東西就不對等了。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很可能會是一種控制和服從的關系。

所以,當我們無法拒絕對方時,我們就要一直扮演一個好孩子的角色。只會說,「好的」,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被壓抑到很深層次里去了。我們以為,只有做一個好孩子,才能得到別人尊重和認同。因此,不會說不,也不會拒絕

3. 我總是有一種愧疚心理/

目前國內心理學中關於道德情感的研究比較多的是內疚和羞愧,推薦你可以看看情緒心理學或者社會心理學的書。

你首先是一個善良的人
其次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
最後是一個自認為不得志的人

4. 心理學中內疚和自責有什麼關系和區別

基本沒什麼區別,因為這兩個詞在心理學里談不上什麼專業詞彙,不能算是有什麼很嚴格的界專定。

像「自屬尊」與「自信」這兩個詞倒是有所區別,同是對自身的肯定,而「自尊」偏指對自身價值的認同,「自信」偏指對自身能力的認定,比如說,職業乞丐有自信沒自尊,他有賺錢的能力卻沒有尊嚴可言。

如果你一定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評價內疚和自責的話,可以採用問卷法向一般人做一下調查吧,或者專家評定。 當然。。。要是不需要做研究就別折騰自己了。。。

5. 偷吃完都很內疚心理學代表什麼

說明道德觀念沒有戰勝邪念(強烈的慾望需求),於是才會出現不道德的行為。但是,事專情過後屬,邪念需求得到滿足,處於抑制狀態,這時道德觀念重新抬頭,於是感到後悔和內疚。這個過程知覺生長模型可作出如下描述:在知識結構內,出現了兩個強烈的興奮點,一個是道德區域的興奮,另一個是邪念──強烈的慾望需求。如果兩個興奮點誰也不能戰勝誰,就是一種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態;如果道德觀念獲勝,則不會干出不道德的行為;反之,邪念獲勝,就會出現不道德的行為。現在,慾望需求可能是在客觀條件適合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強烈,終於,它獲得越來越多興奮能量,成為當時知識結構內最強烈的優勢興奮中心,此時,知識結構內大部分興奮能量都被吸引過來,包括原來比較強大的道德觀念區域的興奮能量,都被吸引走了,於是,如何滿足慾望的行為得以順利完成。
事情過後,慾望需求由於得到滿足而進入抑制狀態,但道德觀念區域殘留的興奮能量(事情發生當時表現為一種微弱的不道德感)這時對比其他區域,比較有優勢,於是將大量興奮能量吸引過來,最終成為優勢興奮中心,這就會反映出感到不道德及內疚後悔等心理。

6. 跟情人做完愛都感覺內疚心理學代表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講是一種負罪感,也是個人的道德標准與情愛之間的沖突。

7. 麻煩知道的請告訴我內疚和愧疚的細微區別。先謝謝了

內疚是指對一件事情或某個人心裡感到慚愧而不安的一種心情。愧疚,指感覺對不起他人,很歉疚;內疚強調內心的不安,愧疚一般指因有缺點﹑錯誤或未能盡責等而感到羞恥。

愧疚指慚愧而內疚,可以看作是更深層次的內疚,除自責以外還包含羞愧的情感。

(7)愧疚心理學擴展閱讀

內疚的適應性:作為一種有益的負性情緒

內疚促進道德品格發展

作為道德情緒的內疚是道德形成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個體的道德准則和道德行為之間有著核心的調節作用,促進道德品格發展,增加更多的道德決策。

例如,在Tangney 的研究中發現,相比於被要求回憶令自己羞恥的事件的被試,那些被要求回憶令自己內疚的事件的被試在後續考察與他人的合作意願的任務中,會表現出強烈的合作願望和決定。除了促進道德品格和行為的發展,內疚還能阻止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和發展。

內疚的倫理作用之一是使人們意識到某些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早在1759 年,Smith 認為內疚情緒會對判斷發揮巨大影響,勸說人們採取行動之前理性思考。

因此,為了避免體驗內疚情緒及承擔內疚帶來的消極後果,高內疚傾向的人們除了較少利用撒謊的方式來獲得資源(金錢),在商務談判及決策中和自我報告績效的任務中也表現得更誠實,或在日常生活中更少做不道德的決定。

內疚提升人際關系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而言,內疚首先關注的是他人的幸福,如他人的災難體驗、對他人的感覺或需求敏感以及分享,與利他的能力有關。

因此,內疚情緒對和諧的人際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為了防止內疚,人們就會努力遵循道德信念和准則,讓自己成為團體的一個可靠的成員,增加人際接受度。

不管是表達歉意尋求原諒,或對受害者進行補償,還是防微杜漸,這些都起到了修繕人際關系的作用,繼而可以保持和提升重要的人際關系。

內疚增加親社會行為

內疚情緒會影響到人們的諸多行為,如誘發內疚會強化自我對冒險的樂觀估計以及增加個體去進行冒險行為的可能性,或促使人們更多進行清潔行為,選擇食用更健康食物。但眾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與內疚情緒最為相關的是親社會意願或行為。

8. 有沒有所謂的「愧疚心理學」

愧疚屬於道德復情感,制類似還有內疚,羞愧等。
目前國內心理學中關於道德情感的研究比較多的是內疚和羞愧,推薦你可以看看情緒心理學或者社會心理學的書。
如果僅僅是一時興趣,建議網路搜索「內疚、羞愧、愧疚」,有很多的。

9. 愧疚的心理,是怎樣的罪惡

明明不是自己的過失,卻總喜歡將所有過錯包攬在自己身上;明明跟自己無關的事情,卻總在為他人著想,使自己焦慮不安;明明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卻總是覺得對別人有愧疚。

到底是什麼心理致使自己有這樣的感受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於缺乏主觀判斷,一味地聽從他人想法,潛意識里對別人感到愧疚,將主動權交給他人。認為別人的建議都是正確的,自己的想法不正確。

心理學: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在一個村莊里,有位爺爺和孫子去鎮上趕集,爺爺騎在驢上,孫子在下邊走,路人看見了便說爺爺,怎麼能讓小孩子走路。

爺爺聽後立馬下來,讓孫子騎驢,這時候又有人說話了,大讓小,小讓老,應該照顧老人,爺爺和孫子聽後覺得誰騎都不好,於是兩個人都騎在驢上。

誰知又有人說,兩人都騎在驢身上會把驢壓死,太沒有愛心了。

爺孫倆一聽,怎樣做都不合適,於是只好將驢捆著抬起來走。

這個故事反映了哲學中動機與效果的思想。

所謂動機,即是引起人們進行某項活動的主觀願望、設想,屬於主觀范疇。

所謂效果,則是指人們進行該項活動所產生的某種客觀結果,屬於客觀范疇。

心理學: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由於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的動機也不同。

所以人不能缺乏應有的自信和主見。

俗話說:「當斷不斷,必受其亂」。遇事盲目,屈服於某種壓力,這樣不果斷的行為方式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愧疚感的人總是對自己進行自我批判,遇到事情總是認為是自己的過失。

蔣方舟在一次演講中曾說:

「我感受到一位討好型人格一路走來的內心獨白,其中一句話狠狠的撞擊著我的內心。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從小時候我們就學習如何贏得別人的喜歡,在家裡要學會贏得父母的喜歡,在學校里要學會贏得老師的喜歡。

心理學: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我們無時不刻被教導著要做一個惹人喜愛的好孩子,迎合別人的需要,卻忽略了培養堅強的自我獨立意識。

我們總是對別人的一舉一動非常敏感,認為自己的行為舉止會造成錯誤而使自己陷入無盡的愧疚中。正是這種自我批判伴隨的愧疚感成為我們生活中最大的負能量。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只顧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這是一種很矛盾、很危險的人格。

當自己拒絕別人時,內心非常不好受,感到很煎熬。參加聚會時,總是擔心冷場一直主動尋找話題。跟他人微信發消息,如果對方沒有及時回復,便會心存愧疚,反復斟酌自己的言詞是否得當。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壞情緒,害怕自己的負能量會影響到他人卻沒想過自己的情緒不能得到釋放,不利於自己的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學: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討好型人格通常有如下表現:

對別人的感受很敏感
討好型人格的人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害怕自己做了什麼讓別人不喜歡的事情,非常重視對方的感受,從而忽視了自己,如若做出了不得當的事情,就會感到非常懊惱。

經常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抬高他人,貶低自己是討好型人格的特點。他們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一切事情都讓別人先選擇,自己對於別人的選擇都雙手贊同。

經常通過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友善,也是一種對他人莫名愧疚的一種表現。

心理學: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害怕說不,不懂拒絕
討好型人格對於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遇到別人求助,也不懂拒絕,害怕一旦拒絕,就會影響與他人的關系。

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自己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提出來,害怕給別人添麻煩,成為別人的負擔。

蔣方舟曾說過:「我與自己達成了和解,用這種和解來告別自己的討好型人格。這種告別不代表漠視身邊的人,而是更好的認識自己,關愛自己。」

我相信,總是覺得對別人有愧疚心理的討好型人格的人也可以做到這樣,做到更好地認識自己,愛護自己。

10. 生活中應該怎樣對付內疚心理



控制內疚情緒的積極措施是:1、設法面對和理解你所一再逃避的問題,對婚姻情感問題和內心沖突做出理性的評估,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2、保證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學會放棄一些並不重要的需要。3、檢查造成內心沖突和焦慮的觀念,用新的觀念替代陳舊的觀念。這需要在精神分析狀態下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