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做夢的生理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做夢的生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27 16:08:09

⑴ 夢的科學解釋是什麼

關於夢對睡眠的益害,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做夢多會影響大腦的充分休息,因而夢多不利於人的健康。但是,聯邦德國腦神經學專家科思·胡貝爾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做夢是對大腦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動,有益於鍛煉大腦的功能。

人的大腦中有一部分細胞在人醒的時候,是不工作的,只有在人睡著的時候,這部分細胞才開始活動。這部分細胞如不使用,就會趨於衰退,所以需要有「表現」其功能的機會,這一過程就產生了夢。引起夢的原因,往往是由於睡眠時,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外界影響的結果。夢是在睡眠時,一些沒有被完全抑制的皮質細胞群的工作所引起的。人在一夜的睡眠中,從無意識狀態的沉睡進入奇妙的色彩繽紛的夢幻一般有2~6次。在做夢的這個階段,眼球在閉著的眼皮下轉動,這時,人腦相對來說是靜的,但仍然在活動,可從腦中測到快速紊亂的電波,其強度有時竟能超過白天活動的強度;腦內有一種神經中心,它的職能就是在人做夢時抑制其肌肉活動,使夢中的行為不會超出精神范圍變成行動。

日本山梨大學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結果得出:多夢有助於延年益壽。他們發現,人腦中存在著兩類相反的促眠肽,一類肽促無夢睡眠,另一類肽促有夢睡眠。研究人員將促有夢睡眠肽施於動物,使動物的有夢期延長,結果發現,接受實驗動物的平均壽命大大延長。日本醫生還發現,痴呆症患者睡眠無夢期長,壽命大多數較短。

有些人覺得做夢影響休息,夜裡做夢後白天就感到有氣無力,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因素所致。做夢者總把夢中的內容和自己心情不愉快的事情聯系在一起,使思想負擔加重,精神情緒受到壓抑,從而出現種種不適現象。做夢是一種解除疲勞的休息,而不是被動的心理補償,是能夠回憶的,能夠調節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處於相對平衡的積極休息過程。生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的過程,每時每刻都應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下,兩種睡眠狀態的交替出現,就是在不斷地進行調節的結果。深度的無夢睡眠是一種抑制過程,可以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補充能量,解除疲勞;而有夢睡眠則是大腦皮層中少數細胞的興奮,有節奏地刺激大腦,使其保持一定的興奮水平,從而起到穩定機體的調節作用。這樣一來,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水平始終處於相對的平衡生理狀態下,更有利於白天的工作和學習。

德國神經學家科思·胡貝爾教授認為,做夢可以鍛煉大腦的功能,世界上做夢越多的生物,腦子就越發達。科思·胡貝爾提出,人腦中有一部分細胞在醒著時不起什麼大的作用,但在睡著後,這些腦細胞卻進行「演習」,呈現興奮狀態,以完善其功能,故人們就出現了做夢。科學家認為,人的智慧潛力是很大的,在一般情況下只用了不到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潛藏在無意識之中,做夢便是一種典型的無意識活動。通過做夢重新組合自己的知識,把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合理地結合起來,進行整理、儲備,最後存入記憶的倉庫之中,使知識成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做夢是人的生理本能,我們不必為自己做了美夢而欣喜萬分,也不必為做了惡夢而沮喪,因為,做夢本身對人及睡眠都有一定的益處,除非你夜夜驚夢不得安眠。果真如此的話,則應找醫生看看。

⑵ 誰能解釋一下人做夢時的生理現象

人為什麼會做夢,夢有什麼意義,夢對人有什麼影響,千百年來占夢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生物學家一直為此苦苦求索,然而至今仍未能找到解開這個謎底的答案。
人類對做夢的較為嚴謹的科學研究始於17世紀。1886年,夢學專家羅伯特認為,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無數的信息,必須經過做夢把這些信息釋放一部分,這就是著名的「做夢是為了忘記」的理論,這個理論在一百年後的1980年代又開始重新流行。在羅伯特以後不久,又出現了弗洛伊德心理學解夢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停地產生著願望和慾望,這些願望和慾望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表現和釋放出來,這樣才不會闖入人的意識,把人弄醒,也就是說夢能夠幫助人排除意識體系無法接受的那些願望和慾望,是保護睡眠的衛士。弗洛伊德的理論從本世紀初一直流行到60年代,後來世界上對夢的研究慢慢地離開心理學領域,進入生物學實驗室,做夢從此被視為是一種生物現象。法國里昂夢學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家米歇爾·儒韋是夢學研究的國際知名專家,儒韋1959年把有夢定義為「反常睡眠」。他通過腦電圖測試發現,人每隔90分鍾就有5~20分鍾的有夢睡眠,儀器屏幕上反映的信號不同,顯示了人在睡眠中大腦活動的變化。如果在腦電圖的電波上顯示無夢睡眠時把接受測試的人喚醒,他會說沒有任何夢境;假如在顯示有夢睡眠時喚醒他,他會記得剛剛做的夢。此外,研究人員採用X線斷層攝像儀測試發現,大腦在有夢睡眠階段的圖像接近於清醒時的圖像。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用儀器進行測試發現,做夢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鳥類和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也都會做夢。70年代末,一位科學家通過老鼠實驗發現,有夢睡眠還和記憶有關,做夢的老鼠比被剝奪有夢睡眠的老鼠更能記住經驗,但是這一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人類,因為醫生在治療精神沮喪病人時用一種叫做單一氨氧化酶的抑制劑,這種葯完全取消人的有夢睡眠,但卻不會引起記憶紊亂。法國夢學專家儒韋認為,做夢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他把老鼠有夢睡眠中發出的信號碼進行比較,發現相同親緣系統的老鼠有近似的信號碼,這一理論又被前不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員布爾加的一項實驗證實。布爾加對同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生下來後就被不同地方的兩個不同家庭分別撫養大的雙胞胎竟然有相似的做夢經驗,由此證明,人的夢境表現是遺傳記憶。
另外,在剛剛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上有一篇關於做夢研究的最新報告,報告的作者華盛頓神經科學研究院和馬里蘭州博才斯達國家衛生研究所的合作小組通過一台高性能神經斷層攝像儀為十來個接受實驗的人進行測試,發現他們在有夢睡眠階段大腦皮層的這個特定區域的血液循環異常加快,研究人員們由此發現,大腦中負責看夢中景象和看外部視覺景象的視覺神經系統原來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報告說,看夢的內視系統被證實獨立存在以後,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在夢中會有擴大的情感,為什麼能接受那些不合理的古怪情節以及紊亂的時空觀念。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

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徵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芝加哥大學生理學家孟托說:「每夜做一定數量的夢是必需的」。否則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的生理異常反應,還會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如緊張、焦慮、易怒、記憶障礙,甚至會出現幻覺和定向障礙等症狀。

做夢,不僅對腦功能的恢復有益,有助於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還可以為大腦神經提供一種經常性有益的刺激,使中樞神經系統調整到一種准備狀態,以防止大腦神經在夜間停止活動而喪失了功能,並使大腦里的信息得到重新清理。

生理學家們還發現在人的大腦中,存在著催無夢睡眠肽和催有夢睡眠肽。在對貓和猴子的實驗中發現,催有夢的睡眠肽大大提高了猴子和貓的平均壽命。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經常做夢的人,大腦中催有夢睡眠肽的含量大大超過催無夢睡眠肽。因此,催有夢睡眠肽多的人的平均壽命要比催無夢睡眠肽多的人壽命更長一些。

⑶ 做夢時人的生理活動有什麼變化

你好,做夢時人的生理活動變化,會有一些變化呀,腦袋已經一直在不停地思考。都是潛意識不由自主的。

⑷ 睡眠時做夢有何生理意義

夢,是睡眠的伴侶。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當人入睡以後,有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生理基礎
夢實際上很多時候,是思想和心理在你睡覺的時候轉換成景象化. 這整個過程全盤都屬於正常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對做夢有擔心,了解了夢的產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您也就明白了夢也根本無需要調理.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因而對夢的出現也眾說紛薈。有人說夢是人日間興奮的連續,有人說是人體質衰弱後的表現等。究竟夢對人的身體的健康有怎樣的影響?據有關資料介紹,夢有利於人體健康。

⑸ 做夢是生理現象還是心理現象

做夢按照國外的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來說,夢是人潛意識的表現。夢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願望達到滿足。
有心理上的原因,比如夢見被大學錄取了,也有生理上的,比如夢中上廁所等。但是都是為了達到自身願望的滿足。白天人是顯意思起作用,有較強的選擇性和約束力。晚上睡覺時候,人的精神放鬆,自我審查精神減弱,這時候思想主要有潛意識主導,基本上能夢到白天不幹想不敢做的事情。

⑹ 做夢是怎麼一回事 有科學解釋嗎

做夢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為這影響你的生活。而且有夢是反夢的說法,就是說夢到不好的事情,現實中,反倒是要有好事。
第一種解釋(引自福建醫學院):
所謂的夢,就是平日的願望或恐懼在睡眠時不受抑制地顯現。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及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絡伊德指出:「夢就是受抑制的潛意識上升為意識的東西。」
每個人都會做夢,而在我們的夢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與考試有關的事情,其中多半都是夢見題很難,做不出來,而時間又緊,眼看就要到了,可還是做不出來,正在著急的時候,竟醒了。這說明考試給我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影響。還有一種情形是如果某人喜歡某人,雖然平時不能相見,甚至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但是在夢中卻能經常相見。然而醒來後對夢中的事會感到很遺憾、很痛苦。
一:做夢的原因。
1969年,埃默里大學的戴維.福克斯做了一個試驗,當睡眠者處於異相睡眠狀態而出現眼球激烈活動的時候,他便把受試者叫醒,問他剛才做了什麼夢。然後將各種情況進行歸納得出以下結論。
受試者所夢見的事情多數是自己所關心的事情,如考試、愛情等,另外一些情況,如有的人在睡眠中口渴了,肚子餓了,或有尿意等,他們所夢見的也基本上都與這些事情有關。因此說,這些將各自的事項連接起來的夢中故事,根本沒有什麼重要意義。因此也有人認為,夢不過是將各種感情和事項連接起來的一種練習罷了。但有人通過電腦模型提出了有關夢的兩種假說。
一種假說是英國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提出的,他認為,夢就如同將電腦的終端取下之後,重新對程序進編制,然後加以檢點,因此,睡眠就是切斷了外界信號的輸入,運動系統也靜息了這樣一種狀態。在此基礎上,夢再對大腦的程序進行檢驗,然後在重新編制,並加以潤色,以此來訓練大腦能把近期的信號應用於將來的事態的能力。
根據埃文斯的主張,我們人類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因此,必須將這種社會性動物分成不同的種類,或者按性格進行分類,而且這種過程必須迅速、敏捷,而做夢就可以使這種快速分類得到練習。
還有一種有力的學說也來自電子計算機模型。這一學說的提出者是因發明DNA雙螺旋模型而出名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克里克將「哺乳動物具有較大的新皮質」和「睡眠見於哺乳類和鳥類」這兩種情況聯系起來進行考慮。從「心皮質中含有縱橫交錯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結合部有興奮性」這兩點來看,可以認為大腦皮質是由若干個興奮單位或者說興奮要素而組成。神經之間的連接有三個特徵:第一是輻散傳入;第二是強度完整;第三是聚合。
興奮信號就進入了這樣一個網壯結構的局部,作為這一部分的處理特徵,只要有信號輸入,就有與之相應的適度的信號輸出。當有與若干突觸有關的信號輸入的時候,就會有相互關聯的信號輸出。
因此,若問把他們異常的精神狀態與這種電子計算機模型聯系起來之後將會有以下幾種關系:(1)當突觸的連接過多或不順的時候,就會產生「空想」;(2)不論輸入什麼信號,相同的迴路都會興奮(強迫觀念);(3)盡管是一般不會引起反應的不適當的刺激也會發生反應(幻覺)。
克里克認為,電子計算機出錯可以把淺路截斷進行檢查,但是人腦就不同了,只能在異相睡眠的時候,才能對淺路進行檢查。在異相睡眠的時候,大腦正在被正常的輸入和輸出所隔離,而且正受到來自腦乾的非特異性刺激,而且這種刺激很活躍,這就是所謂的無意識的夢。
二:夢中的重大的發現。
在歷史記載中也有關夢的形象描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對德國的化學家凱庫勒的記載。據說他因為對某一種物質的結構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煩惱。有一晚上,他夢見了一幅蛇咬自己尾巴的圖,因此而發現了苯環的結構。
醫學史上也有一個事例。這就是德國的生理學家奧托.利維的有名的「夢的發現」。有一次,利維做了這樣一個夢:一刺激迷走神經,其末梢就釋放一種物質,該物質就能抑制心臟的活動。然後,再將停止了跳動的心臟的血採集起來,由於裡面含有抑制性物質,所以如果再把這種血液注射到另一動物的心臟裡面,該動物的心臟也將會停止跳動吧?如果能將這件事證實一下就好了。
--------------------------------------------------------------------------------
2 夢的解釋
於是,第二天一早,他便興沖沖地去了大學,為了做這種實驗,他將研究者召集起來,正要給大家說明的時候,昨晚的夢卻記不起來了。
不管利維怎麼想也想不起來。他想,那夢能再做一遍就好了,然後他就把紙和筆放在枕邊。結果他幸好又做了一個同樣的夢。他醒後馬上將夢的內容記錄了下來。
一大早起來,他便匆匆忙忙地去了大學,開始了他「夢的實驗」,結果,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把停止了跳動的狗的血液採集出來,接著注射給一隻狗的心臟,於是,這只狗的心臟跳動便時而減慢,時而停止。
不久,他向世界公布了他的這一實驗結果,於是,這種實驗在世界范圍展開了。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雖然有的研究者得出了與他相同的實驗結論,但在有的人的實驗中,接受了血液注射的狗的心臟,卻根本沒有變化。於是,這些人便說利維是個騙子,他也因此得了神經衰弱。
如果用現代的知識來解釋的話,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通過刺激交感神經就會使心臟興奮、心跳加快;當刺激迷走神經時,心跳就會減慢;如果再進一步增強刺激,心臟就會停止跳動。
從以上可知人會做夢主要是因為平日的願望或恐懼等各種感情在睡眠時不受抑制的顯現出來。但我們也可以從夢中得到啟發,而獲得成功如利維的重大發現等。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生活中的各種感情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各種困難。
=================================================
第二種解釋(引自中國科技報):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
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徵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亞里士多德對夢的定義是「夢是一種持續到睡眠狀態中的理想」。

⑺ 做夢對人體有好處嗎

對做夢持肯定觀點的有英國的克里克,這位榮獲1962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科學家說:「只要做了夢,人的頭腦就會靈敏。」他是這樣解釋的:做夢可以消除大腦中無用的信息,並使腦力得以恢復。如果不做夢,不對接受到的萬千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去粗取精,那麼,腦子就會像一堆亂麻。

既然做夢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溫故知新」,是「洗掉」不必要的記憶,所以常做夢的人記憶力就會好得多。專家說,要是不做夢,為了貯存不斷獲得的信息,我們就不得不增大腦子,到後來,人體就無法承受這顆大腦袋。

「多夢有助於延年益壽。」日本山梨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夢的評價十分高。他們認為,人的睡眠可分為無夢期和有夢期。無夢期一般維持80分~120分鍾,有夢期維持20分~30分鍾。已經發現,人腦中存在兩類相反的促眠肽,一類肽促無夢睡眠,另一類肽促有夢睡眠。研究人員將促有夢睡眠的肽施於動物,使動物的有夢期延長,結果發現,接受實驗的動物的平均壽命大大延長。

俄羅斯學者認為,嬰幼兒的夢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發育,所以嬰兒大約有一半的睡眠時間在做夢,因為他們需要夢來建立良好的神經聯絡系統,需要夢來促進腦的發育。60歲以上的老人,每晚就只有15%的時間做夢了。

總之,各國學者都認為,做夢是人的生理本能,而且對人是有益的,因此不必為多夢而不安。

⑻ 為什麼生理學書上說做夢是深度睡眠的特徵之一,而網上很多人說做夢是淺度睡眠

這不是搞笑嗎?如果深度睡眠都可以做夢,那麼淺睡眠狀態為什麼不能?

生理學說:做夢是正常現象,並有利於健康。做夢是一種白天活動信息與以往信息的整合或受壓抑潛意識上升為意識的一種活動,是一種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活動,用以使知識智慧化、才能化為自己的。是大腦還在正常運動的證明。反之,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徵兆。
心理學說:α波:頻率在8—13Hz.范圍,α波范圍內一個人的心情平靜隨和、感覺輕松愉快。β波:頻率在14—26Hz.范圍,這種波由憂慮和緊張引起。θ波:頻率在4—7Hz.范圍,這種被出現在半醒半睡的入夢狀態,會感受到各種影像,如童年的回憶及各類難忘的經歷。這種幻覺狀態能增加靈感及提高創造力。δ波:頻率0.5—3Hz.范圍,深度睡眠,只有健康成人在睡眠時才能觀察到這種腦被。而睡眠時θ波與δ波的不斷轉換,人平均每天會做6-7個夢(θ波),但只有是在θ波時你正好醒來,才會記得做過夢。
以上內容來自我以前對於做夢做的反思綜合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