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學名人名言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屈原
希望是厄運的忠實的姐妹。 普希金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 雪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雪萊
不要慨嘆生活底痛苦!---慨嘆是弱者...... 高爾基
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羅丹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陶鑄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於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徐瑋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顥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蕭楚女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吉鴻昌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過艱難卓絕的斗爭之後才能實現。 塞涅卡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補何及! 權德輿
生活真象這杯濃酒,不經三番五次的提煉呵,就不會這樣可口! 郭小川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蕭伯納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方誌敏
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 謝覺哉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丘
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我們以人們的目的來判斷人的活動。目的偉大,活動才可以說是偉大的。 契訶夫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郭小川
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著他。 馮學峰
東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雪萊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林逋
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 朗費羅
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悲哀。 布萊克
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 於謙
為了在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羅丹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華,而不在他的衣飾。 雨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罷! 但丁
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歌德
最本質的人生價值就是人的獨立性。 布迪曼
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義。 楊朔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備。 易卜生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莫泊桑
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並不在有多長,而是在有多好。 塞涅卡
……一個民族的年輕一代人要是沒有青春,那就是這個民族的大不幸。 赫爾岑
人若是太幸運,則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少;若是太不幸,則終其一生皆默默無名。 富勒
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們常嘆人生暫短,其實人生悠長,只是由於不知它的用途。 維尼
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 因為他們只能讀它一次。 保羅
上人生的旅途罷。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魯迅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雷鋒
人生是短促的,這句話應該促醒每一個人去進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雖然勤勉不能保證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榮的事業,但那些功業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參加行伍的光榮,即使他未獲勝,卻也算戰斗過。 約翰遜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羅曼·羅蘭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秋瑾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充滿著歡樂與斗爭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歡迎雷霆與陽光。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戰斗。 柯羅連科
為了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羅丹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魯迅
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 吳玉章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歌德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愛因斯坦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人生的任何場合都要站在第一線戰士的行列里。 奧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並非游戲,因此,我們並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願放棄它。 列夫.托爾斯泰
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 拉羅什福科
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屠格涅夫
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巴爾扎克
不管怎樣的事情,都請安靜地愉快吧! 這是人生。我們要依樣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膽地,而且永遠地微笑著。 盧森堡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誤, 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弗洛伊德
2. 我國傳統文化里有關於心理學的論著嗎
《菜根譚》,願君好好把握,第一好書
3. 心理學 良言名句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屈原
希望是厄運的忠實的姐妹。 普希金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 雪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雪萊
不要慨嘆生活底痛苦!---慨嘆是弱者...... 高爾基
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羅丹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陶鑄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於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徐瑋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顥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蕭楚女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吉鴻昌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過艱難卓絕的斗爭之後才能實現。 塞涅卡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補何及! 權德輿
生活真象這杯濃酒,不經三番五次的提煉呵,就不會這樣可口! 郭小川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蕭伯納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方誌敏
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 謝覺哉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丘
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我們以人們的目的來判斷人的活動。目的偉大,活動才可以說是偉大的。 契訶夫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郭小川
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著他。 馮學峰
東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雪萊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林逋
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 朗費羅
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悲哀。 布萊克
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 於謙
為了在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羅丹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華,而不在他的衣飾。 雨果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罷! 但丁
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歌德
最本質的人生價值就是人的獨立性。 布迪曼
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義。 楊朔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備。 易卜生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莫泊桑
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並不在有多長,而是在有多好。 塞涅卡
……一個民族的年輕一代人要是沒有青春,那就是這個民族的大不幸。 赫爾岑
人若是太幸運,則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少;若是太不幸,則終其一生皆默默無名。 富勒
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們常嘆人生暫短,其實人生悠長,只是由於不知它的用途。 維尼
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 因為他們只能讀它一次。 保羅
上人生的旅途罷。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魯迅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雷鋒
人生是短促的,這句話應該促醒每一個人去進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雖然勤勉不能保證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榮的事業,但那些功業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參加行伍的光榮,即使他未獲勝,卻也算戰斗過。 約翰遜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羅曼·羅蘭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秋瑾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充滿著歡樂與斗爭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歡迎雷霆與陽光。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戰斗。 柯羅連科
為了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羅丹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魯迅
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 吳玉章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歌德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愛因斯坦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人生的任何場合都要站在第一線戰士的行列里。 奧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並非游戲,因此,我們並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願放棄它。 列夫.托爾斯泰
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 拉羅什福科
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屠格涅夫
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巴爾扎克
不管怎樣的事情,都請安靜地愉快吧! 這是人生。我們要依樣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膽地,而且永遠地微笑著。 盧森堡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誤, 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弗洛伊德
4. 現代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的 "根本差異" 何在
二者的出發點根本不同。心理學的種種流派,無論相信或不相信潛意識的層次,根本的目專的是屬解說我們為什麼這樣理解認識外界,為什麼與他人不同感與社會環境不同感,是以承認物質世界的現實和真實、自己心思精神與他人間發生著差異和錯誤為前提,通過對自我種種心理的分析分解來理解煩惱和矛盾。而佛教唯識學說的目的,是解釋我們所熟悉所知覺所接觸的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是以個人的心意思維是真實、外境的認識是相對的感受結果為基礎,強調的是個人主觀性作用的真實有效性。心理學認為內心是假是幻是錯,外境是真是本是源;唯識學則是內心是真是本是始、外境是假是幻是果。心理目的是改變自我意識與社會與他人的隔閡,唯識學的目的是發現自我意識的獨立和解脫。心理學的目的是認識自我,唯識學的目的是認識世界。從意識分別來說,心理學的潛意識是意識的隱蔽部分而發揮深層的影響作用,是意識的對立與補償,一旦被認識被理解就不再起潛藏的作用而被正常意識所取代;而唯識思想中意識是在八識貫通的情況下主動的統一的有步驟的完成自己的系統工作,沒有潛藏與正常意識發生矛盾沖突的情況。
5. 托斯妥耶夫斯基最後一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
陀斯妥耶夫斯基未完成的傑作:《卡拉瑪左夫兄弟》
俄國大文豪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Fjodor M. Dostojewski 1821~1881),年11月11日生於莫斯科一醫生家庭。祖父是普通神職人員。父親米哈伊爾在擔任醫官期間取得貴族身份,並在圖拉省置有兩處不大的田莊,思想守舊,但由於職業關系,交往者大多是平民階層中人。這種環境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影響的。他幼年去田莊度夏,也接觸到農奴制度的實際。他的父親因虐待農奴,在1839年被農奴毆打致死,此事給他留下強烈的印象。
183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進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1843年畢業,在工程局繪圖處工作一年。後離職專門從事文學工作。
184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翻譯的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出版。接著在果戈理所倡導的自然派影響下開始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1845)深化了俄羅斯文學中的「小人物」主題:它不限於同情「小人物」的悲慘遭遇,還刻畫他們的內心世界,並揭示了社會中貧富對立和不公平問題。小說博得別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的贊賞,別林斯基稱之為「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他從此和別林斯基的進步文學團體接近。在第二部小說《雙重人格》(1846) 里開始顯露他自己的特色——著重於人物內在本性和精神狀態的矛盾變化的精雕細鏤,而把性格形成的社會環境置於次要的地位。小說運用了幻覺想像的手法,刻畫病態的心理和性格的分裂,提出「雙重人格」的主題。40年代俄國社會的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一部分青年淪為不能有所作為的「幻想家」。他在中篇小說《女房東》(1847)和《白夜》(1848)里又開拓了這一新的主題。《女房東》通過「幻想家」奧爾登諾夫察破老人穆林和卡捷琳娜之間的曖昧關系的過程,把生活表現為一種充滿朦朧神秘的情慾和本能傾向於罪惡和痛苦的現象。這部作品遭到別林斯基的嚴厲批評。他自己後來也認為是「糟糕透頂的東西」。他的創作思想里的消極陰暗部分在這里有明顯的暴露,並在60年代的創作中形成更觸目的傾向。但《白夜》則與前者完全不同,它寫內心純真的人物和自我犧牲的愛情,具有動人的詩意和明朗的風格。「幻想家」的主題也出現在中篇小說《脆弱的心》(1848)和《涅陀契卡·涅茲凡諾娃》(未完成,1849)中。
1847年初,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別林斯基及其文學友人們決裂,主要原因是文藝觀上的分歧,他不能接受別林斯基關於文學的使命的主張,即文學應同專制農奴制度進行斗爭並宣傳革命和社會主義理想。他認為這是「強加給文學的……有辱於它身份的使命」。當時他受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特別是傅立葉的思想的影響,開始參與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活動,很快成為積極成員之一。1849年4月同這個小組成員一起被沙皇政府逮捕。他因在一次會上宣讀別林斯基致果戈理的那封有名的反農奴制的信等為「罪名」,被剝奪貴族身份,並判處死刑。臨刑時又宣諭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旨意改處苦役及期滿後當兵。1850年他去西伯利亞鄂木斯克服苦役,1854年刑滿到西伯利亞塞米巴拉金斯克充當列兵。1856年升為准尉,次年經友人斡旋,得以恢復貴族身份,並重獲寫作和發表作品的權利。在此之前不久,他同瑪·德·伊薩耶娃結婚。1859年獲准移居特維爾,年底回到彼得堡。
先後9年的苦役和軍營的生活,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豐富了生活知識,積累了文學素材,同時,對社會的觀察、對人生的思考也更趨於深刻,富於哲理;另一方面,流放生活使他遠離俄國的先進階層,苦役犯政治上的不開展使他思想中固有的消極面有所發展,當時日趨頻繁的癲癇病的發作也加深了他精神上的抑鬱。此外,1848年革命失敗之後,各國反動勢力的猖獗和歐洲大陸普遍的失望情緒,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理想的幻滅,更加強了他的思想危機,結果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漸趨反動。他摒棄社會主義信念,用宗教的精神來解釋人民的理想,提倡摒絕私慾,逆來順受,宣揚人人都有罪孽、罪犯就是「不幸的人」等等主張,並希望用道德上的感化來代替反對專制制度的政治斗爭,幻想求得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和解。
服苦役回來後發表的中篇小說《舅舅的夢》(1859)、《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1859)和長篇小說《被欺凌與被侮辱的》(1861)仍然保持40年代作品的風格。《被欺凌與被侮辱的》除了描寫「小人物」之外,還涉及資本主義發展引起的個人、社會和家庭的道德墮落的主題;但是小說卻以娜塔莎、涅莉等形像宣揚基督教受苦受難的精神,要從苦難中體驗幸福,要以苦難使一切凈化。真實揭露和宗教幻想的混合從這時起日益成為他的作品的明顯特徵。
1861年農奴制改革前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接近斯拉夫主義者、批評家格里戈里耶夫和斯特拉霍夫。他同哥哥米哈伊爾先後創辦月刊《當代》(1861~1863)和《時代》(1864~1865),並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派進行論戰。1861年他發表的論文《波波夫先生和藝術問題》雖則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卻又認為藝術的「主要本質」是「靈感的自由」,批評杜勃羅留波夫要求藝術應有進步思想內容的主張是美學上的「功利主義」。1862年在《兩個理論家陣營》一文中更在社會政治問題上公開表明同革命民主派的分歧。針對革命民主派的觀點,他宣揚近似斯拉夫主義的「根基論」。這種思想初時表達得很含糊,後來才逐漸明朗化。它指責進步的知識分子脫離人民的「根基」,說他們應該從這「根基」汲取道德的理想,而人民「自古以來的思想」則是信仰基督和沙;因此,解決俄國的社會對立,不能象西歐那樣採用斗爭和革命的方式,而應該通過貴族同人民的和解,通過在君主和正教教會庇護下各階層的團結一致。
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死屋手記》(1861~1862)以作者親身的經歷為基礎,展示了各類苦役犯的可怕處境和精神狀態。屠格涅夫把這部作品比擬為但丁《神曲》中的《地獄》,赫爾岑則比之為米開朗琪羅的《最後的審判》。186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往德、意、法、英等國,回國後寫成的《冬天記的夏天印象》(1863),對西歐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文明作了深刻的批判。但上述這兩本書,特別是後者,都體現著「根基論」的思想。1864年發表的《地下室手記》中描寫「地下人」的形像,這是蜷伏在狹窄的自我圈子裡的人物,是《窮人》中的傑弗什金這一類「小人物」的消極變種。作家認為「地下人」的心理上的雙重性和畸形的、同社會格格不入的精神狀態在不同程度上是一切人的本性。他反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義」,認為人性的基本追求不是幸福,而是力圖表現自己的個性。
1864年,他的夫人和哥哥米哈伊爾相繼去世,不久後《時代》雜志也停刊了。為擺脫困境,他不得不竭盡全力進行創作。1866年《罪與罰》問世,給作者帶來了空前的聲譽。小說以社會犯罪及由此而引起的道德後果為題,描繪了當時俄國可怕的社會貧困和社會生活的無出路狀態,顯示了金錢對於各類人物性格的毀滅性的影響。這是作者最富於社會歷史涵義的一部社會心理小說。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行為的心理根據正是俄國的這個末世社會。這個形像的積極意義在於揭露資產階級所謂「強有力的個性」的反道德的本質,指明那種蔑視群眾、宣揚為所欲為的個人主義理論的反動性和反民主主義的實質。但作者同時也企圖用主人公的「超人」哲學的破產來證明任何以暴力消除邪惡的辦法都不可行。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這種帶有宗教倫理色彩的主張,也正是作者所謂「正教觀念,正教教義之所在」,表明這些思想實際上是同革命民主主義者直接進行論爭。
繼《罪與罰》之後,為償還哥哥米哈伊爾身後的債務,於1866年寫成長篇小說《賭徒》。當時他認識了所聘用的速記員安‧格‧斯尼特金娜,次年和她結婚,1867至1871年間,他們夫婦在國外旅行,到過德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和捷克等地。這段時間他完成了長篇小說《白痴》(1868)和中篇小說《永久的丈夫》(1870),並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群魔》(1871~1872)。《白痴》對農奴制改革後俄國上層社會作了廣泛的描繪,涉及復雜的心理和道德問題。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作者所認為的「正面的、美好的人」,是作者宗教理想的體現。他善良、寬容,處事全憑感情和直覺,信任並尊重別人,但他無力對周圍的人施加影響,也不能為他們造福。女主人公娜斯塔西婭·費利波夫娜的悲慘結局,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惡的有力控訴,同時也證明梅什金這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的努力的徒勞,表明作者企圖以信仰和愛來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滅。這部作品中表現的雙重性格和象徵色彩愈加明顯,人物常常有一種不自覺、下意識的行為,處於近乎迷狂的精神狀態。這種非理性和神秘性往往被後來的一些文學流派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特色。《群魔》被高爾基稱為「70年代對革命運動進行惡意攻擊的無數嘗試中最富於天才也最惡毒的一次」。作者利用1871年無政府主義者涅恰耶夫謀殺案的材料,把破壞一切、毀滅「整個社會」說成俄國進步青年的革命原則,把無政府主義者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說成俄國革命運動固有的思想。當時沙皇政府在彼得堡對涅恰耶夫案件進行史無前例的公審,就是為了打擊革命者,《群魔》在這種情況下起了極其惡劣的作用。但小說對俄國改革後的社會、上層官僚和貴族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代表人物仍有真實的揭露。他開始寫作這部小說時正遠在國外,運用的多半是「幻想式」的現實主義,即基於懸測、直覺、預測的寫作方法,對所謂的一般人性的窺測要遠多於社會政治的分析。《群魔》的發表,使他同反動勢力的聯系更趨密切。1872年他同梅謝爾斯基公爵和波別多諾斯采夫等上層反動代表人物結識,並於1873至1874年初主持梅謝爾斯基公爵發行的《公民》雜志。1873年他在《公民》上陸續發表《作家日記》,後來在1876和1877年每月以單行本形式出版,1880年繼出一期,1881年1月編成最後一期。《日記》體裁不一,有小品、政論、回憶錄、特寫、小說、談話式的隨筆。它反映作者晚年的政治和哲學觀點。在它出現之初,尼·米哈伊洛夫斯基曾稱之為《群魔》的注釋,其中也確實有攻擊「政治上的社會主義」等論點;但是,象《追憶與別林斯基的交往》(1873)、《一八七三年俄國藝術家畫展述評》 (1873)、《悼念涅克拉索夫》(1877),都體現了作者思想中較健康的方面。「幻想性的故事」《溫順的女性》(1876)和《一個荒唐人的夢》(1877)則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後者還表達了作者晚年關於「人類的黃金時代」的幻想。
1874年涅克拉索夫和謝德林主動恢復和他的接觸,建議他在《祖國紀事》上發表作品,這對他的思想頗有觸動,對他最後兩部長篇小說也有明顯影響。《少年》(1875)反映當時急劇發展的資本主義關系所產生的心理的和思想的現象,表明金錢萬能和由此引起的發財欲腐蝕了70年代一代青年人的靈魂。但是作品卻同時宣稱,拯救俄國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是宗教思想,是溫順和博愛。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1879~1880)是作者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原計畫寫兩部,第二部未及完成。小說的構思始於50年代初,此後將近30年俄國社會的劇烈變化,使作者在心理、倫理、政治和哲學的不斷探索中,把一個殺父的故事演化成了宏偉的社會哲理小說。它圍繞著費多爾·卡拉馬佐夫和他的兒子們——德米特里、伊凡、阿歷克賽以及名為奴僕實為私生子的斯麥爾佳科夫,展示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劇主題。這個「偶閣家庭」交錯著強烈的愛和憎,以其尖銳的矛盾而陷於分崩離析。它幾乎是資本主義和金錢力量進攻下當時社會的悲劇的縮影。小說廣泛表現19世紀後期俄國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和心理。而卡拉馬佐夫兄弟們的對話和論爭也反映了當時思想的高漲,人們力圖從理論上探索完整的世界觀來闡明生活中種種迫切問題。但作者把中心人物伊凡·卡拉馬佐夫描寫成進步青年的思想觀點的表達者,意在通過他的個人主義「反抗」的失敗和他在惡夢中對自己否定哲學的否定,以證明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不可取。作品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內涵的發掘要遠勝於社會現象和生活真相的描繪。從40年代開始在他創作中出現過的幾乎所有的思想和藝術主題,在這里都有高度凝練的表現。這部作品的雄渾精深對後來各國文學流派產生了極其復雜的影響。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後的一篇作品是1880年1月他在普希金紀念像揭幕典禮大會上的發言。他承認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為人類幸福而斗爭的崇高動機,但卻認為他們脫離祖國的「根基」,成為多餘的人。他最後呼籲說:「高傲的人,馴順吧!」這也就是呼籲離開革命斗爭,同現存制度妥協。
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逝世。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當沙皇俄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一生命途多舛。他自喻是「偶合之家的主人公」,眼見社會的崩潰之勢,但無由揣測行將來到的社會形態。城市各階層人物在資本主義沖擊下產生的眾生相,在他的筆下有獨特的表現。他更多地是用一個藝術家、心理學家、道德家的眼光來觀察社會生活,而較少象一個社會學家那樣來分析現象。他擅長通過人物的自身感受、內心分析以及近乎乖張的行動所體現的時代氣氛來造成別具一格的真實。他說:「人們稱我為心理學家,不, 我是高度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描繪人的內心的全部深度。」他認為「按照現實的本來面目來表現現實」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現實根本不存在」,人是「按照自然在他思想里的反映,通過他的感情」來理解自然的。這種偏重於心理和感情的特色在揭示社會畸形現象的時候,往往還聯系著人物肉體和精神上的某種病態,有時帶有非理性和宿命論的色彩。
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各種評論,證明他的創作影響巨大。早在40年代末,別林斯基就發現他的才華,並指出他創作和思想中的矛盾。俄國反動勢力曾突出他思想中的消極方面,把他描繪成為「先知」。托爾斯泰則指出,這個「整個兒充滿矛盾斗爭的人是不能奉為後世楷模的」。90年代俄國的頹廢派和象徵主義者如梅列日科夫斯基、沃朗斯基,曾推奉他為自己思想的先驅。高爾基承認他是「最偉大的天才」,並說「就表現力而言,他的才能可能只有莎士比亞堪與媲美」,但譴責他的宿命論,他對人性中陰暗的,獸性的本質的誇大以及提倡「忍耐」、「順從」等宗教觀念。高爾基考慮到他的作品的消極影響,反對把《群魔》等作品搬上舞台。在《論卡拉馬佐夫性格》和《再論卡拉馬佐夫性格》(1913)中對他作了深刻的批判。據邦奇—勃魯耶維奇回憶,列寧多次說他是一個真正天才的作家,認為《死屋手記》是一部不可逾越的作品,而對他作品中的反動傾向的批判則始終毫不留情。列寧還說過:「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判處死刑,在他身上施行過野蠻的褫奪公權的儀式,事後卻又宣諭尼古拉一世『赦免』了他,流放他去服苦役。」這指明了他的創作中某些特點產生的根由。十月革命以後,蘇聯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遺稿進行過整理和研究。1956年蘇聯紀念他逝世75周年,匯刊了當時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正在出版他的30卷全集和不少研究論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國際上的聲譽,特別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幾乎和列夫·托爾斯泰並駕齊驅。但他的影響是復雜的。他的反對資產階級的激情,他的揭露的傾向,他的深入描寫人的心理的現實主義藝術,對許多進步作家起了良好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消極思想,他創作中的非理性的、直覺主義的成分,他的醉心於病態心理的描寫,使他被現代派作家奉為鼻祖。
在中國,魯迅在1926年就曾為《窮人》作序,並發表過不少有關他的論述。以後曾出版從英文轉譯的幾乎包括他全部重要作品的多卷本選集,近年來正陸續出版從俄文直接翻譯的多卷集。
6. 盜夢空間中的心理學問題,請問潛意識是什麼
潛意識是什麼,你算是問對人了。
先說說意識是什麼,意識是智能生物體,是對發現的對象事物產生了相應的處理模式或是處理理念,如我們看見火會本能躲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根我們另一個反應相連結,就是感知與基本理念。意識當中的意是覺察,是通過人體器官來覺到事物的信息。識,是如何處理會對自己更好,或是滿足自己追求的主目標,所以是基於是原來更好,或是保持這個良好效果,這點很重要!綜合起來就是,當發現(通過器官)某事物的信息,從而識別這些信息的好壞,種類,屬性,然後再加以處理方式,來滿足各應的需求!所以意識,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識別,而識別就是需要對象事物的信息,是基本信息,你才能識別出來,如你從來沒有見過火,你怎麼識別出來這個是火呢,而處理事情的方式,這是需求經驗。所以意識,是需求識別信息的基礎信息知識,而後再是借用以前同類處理事情的方式。在這里意識也可以說成是我們的慣性思維模式及對面對事情的想法。如我們意識這個很聰明,這個人很危險,這個(新)家,不友好等等,這是需要我們提取以前的經驗來對比識別捕捉來的信息,從而給予捕捉來的信息定位,從而安排如何處理。
潛意識是意識先行部分,是指當只捕捉了對象事物的部分信息,而後自己通過聯想來確定信息息的種類。如在課堂上,我當犯錯時,老師走近我身邊,突然舉起手來。我潛意識認為老師要打我了。所以潛意識,只是指沒有捕捉到完全的對象事物信息,這是因為由於人的認識事物是需要很多的對象事物的信息,而往往這些事物太多,而不能全面的掌握,所以很多對象事情發生時,我們不能認識清楚,所以會產生很多的正常與錯誤潛意識看法。
所以潛意識是人(因為自我基本的知識程度低)不全面的獲得(對象)信息,而產生看法、或處理理念。
這里我們做一個選擇題吧,如999*998=?如A=997002。或是B=996002。或是C=999002。如果你不會先進計算的話,那麼用潛意識,也能猜了,也就是潛意識來告訴你可能是A,或是B,或是C。但如果你會計算的會,你就會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是A。所以後面是不存在潛意的,而是潛識,是完全的信息處理理念。
7. 怎樣解決心理問題
如何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心理也有所差異。但一個人心理也有相對穩定的區域。
個人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感體驗和意志三個步驟。
要解決好自己的心理問題,得根據個人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對自己做一個清楚的全面的評估和分析,再堅定意志,尋求解決方法。
具體的做法是:
1.把自己對事件的認知和想法清楚的羅列出來。比如憤怒、厭惡、憎恨、害羞、慚愧、喜悅等等。
2.再根據羅列出來的情緒或想法,分析引起這種情緒的原因。
比如,我很郁悶,因為我的一個朋友誤解了我。
3.再根據原因去尋找解決方法。
朋友是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誤解了我。
用什麼方法可以把這個誤解消除。
可以通過個人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
可以通過朋友搭建橋梁進行解釋說明。
可以通過創造機會做其它方面的交流, 再逐步決問題。
4.當自己和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無能為力,感覺自己難以平復自己的心理問題時,求助心理醫生是一個好的方法。
找一個地方靜一靜把自己遇到的問題重頭到尾的想一想,如果有什麼想不開的可以找一個人傾訴一下,往往不是太大的問題,在你傾訴的過程中也可以和朋友聊聊天,再來是好好的睡一覺你就會發現你自己已經在慢慢走出來了。遇到心理問題要及時讓自己冷靜下來,並且多找人溝通。
能夠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說明還是很理性,能夠做到自我反省,其實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就會自我調整,不悔改的是那種總自我感覺良好的人。
8. 心理罪講的是啥
心理罪》是雷米著的小說,內容講述一個喜歡把牛奶和人血攪拌在一起喝下去的殺手,他是有特殊的疾病還是傳說中千年不死的吸血鬼?C市連續發生四起強奸殺人案,被害人都是25至30歲之間的白領,這到底是報復殺人還是簡單的劫色?一個品學兼優的研究生,卻忽然之間發瘋似的攻擊自己的同窗好友,他是被人催眠還是蓄謀已久殺人滅口……在一系列讓警方感到撲朔迷離的案件中,沉默寡言的大學生方木突然被警方扯入其中,而他又憑什麼隨口就說出了逍遙法外的兇手的真正面目?當兇手被執行槍決之後,為什麼又發生了更加殘忍變態的連環血案?是兇手邪惡的幽靈繼續作祟還是另有更加可怕的人魔?當這個看不見的魔鬼肆無忌憚地奪去方木身邊一個又一個朋友的生命,方木又將如何面對這公然的挑釁?他能否在最後關頭「畫」出魔鬼的樣子……作惡者,必有報應!這個城市中的人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狂熱和滿足感中。這里有一道光,有一個神,有一把隨時可能揮向作惡者的頭顱的鐮刀。他是正義的,強大的,同時又是神秘的。每個人都變得小心翼翼,謹言慎行,生怕自己成為「城市之光」的下一個目標。每個人又都變得肆無忌憚——「城市之光」是我們的!而他們自己,則希望成為那柄屠刀上的一段利刃。在這架天平開始傾斜,人人變成凶器的當下,方木選擇做一顆勇敢的砝碼。 電影是根據書來拍攝的
9. 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這樣才不會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信心清凈,即得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