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哲學最高點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哲學最高點

發布時間: 2021-03-27 11:12:28

① 什麼是哲學

科學哲學是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哲學是什麼?這是一個問題,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我們說它簡單是因為它應
該是哲學這門學科最基本的規定,但凡學習哲學的人都要從這個問題開始,如果一個學習或研究哲學的人說他不知道哲學是什麼,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這的確是事實。我們說它復雜就是因為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一個問題,而且很可能永遠是一個問題。
換言之,「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至今尚未有終極的答案。
對於初學者來說,「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很好解決的,翻翻哲學辭典或者大百
科全書就行了,雖然他們並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說的是什麼。但是我們這些號稱研究哲學的人,或者說自認為對哲學「略知一二」的人,卻不能這樣做,因為那並不能解決我們心中的疑問。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也令我們感到汗顏,雖然哲學這門學科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但是「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卻至今尚未有定論。由於這個問題太大太難了,即使是以此作為書名的大部頭著作業已汗牛充棟數不勝數,所以我們在此並不想(實際上也不可能)解決「哲學是什麼」的問題,而只是想把這個問題本身當作一個問題,看一看會有什麼答案。
從問題本身看,「哲學是什麼」可以有兩種表達方式:「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
哲學」。表面上這兩種表達方式所說的是一回事,都是關於哲學的基本規定或定義,似乎無論把問題中的「什麼」放在後面還是放在前面,並沒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在西方語言中一說到「哲學是什麼」或「什麼是哲學」,其實就是一句話,例如英語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語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雖然當我們把它們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既可以譯作「哲學是什麼」,也可以譯作「什麼是哲學」,不過通常並沒有要突出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的意思,但是實際上在這兩種表達方式之間存在著某種差別,而且這一差別不僅僅是翻譯的方式問題,而且是表述的含義問題。不要以為我們是在玩兒文字游戲,因為不同的表達方式的確可以有不同的意義。
「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當我們追問某種東西「是什麼」的時候,通常在邏輯上問的是這種東西的「本質」
或「本性」,亦即規定它「是什麼」的「定義」。然而所謂「定義」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經如此或現在如此的實際狀態,也可以是將來如此或應該如此的理想狀態,前者說的是「是如何」,後者講的則是「應如何」,一個是「實然」,一個是「應然」。在一般情況下,一門學科的基本規定是沒有這種區別的,或者說上述兩方面是統一的,但是哲學卻不一般。由於哲學家們在「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上始終未能達成普遍的共識,使得我們只知道以往人們關於哲學的不同規定,而無法確定關於哲學的一般規定,於是在「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就出現了差別。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是什麼」問的是作為歷史事實的哲學過去和現在「是什麼」,而「什麼是哲學」問的則是究竟什麼樣的哲學才能夠被我們稱之為哲學,亦即作為普遍意義的哲學「是什麼」。
當我們以這兩種不同的方式追問哲學的時候,似乎顯得對哲學有點兒不太恭敬,因
為這意味著在「哲學過去和現在是什麼」與「哲學應該是什麼」之間存在著差別,把這個問題問到底就很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哲學過去或者現在是什麼樣子,它有可能還不是它應該所是的樣子。
有人可能會說,對於一門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之久的學科是不應該產生這樣的疑問
的,而且哲學也可以有一般的規定,如「世界觀」和「方法論」等等。從理論上講的確是這樣,但是事實上卻不盡然,因為哲學是一門與眾不同、十分獨特的學問。不僅如此,對於一門學科而言,存在的時間長短其實並不重要,關鍵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們之所以不會向其他科學提出這樣的質疑,原因就在於它們早就定型了,無論它們的內容、方法甚至對象的范圍等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一門科學的定義通常是不變的。哲學就不同了。因為哲學與任何一門科學都不一樣,我們簡直無法將它看作是科學。
盡管說哲學不是科學很難為人們所接受,對於以哲學為職業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
要有一點兒哲學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實在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2000多年來,哲學家們幾乎在所有的哲學問題都爭論不休,甚至在哲學的對象問題上也難有定論。雖然我們都希望哲學是科學,都認為哲學應該是科學,但是它的的確確並不具備一門科學知識應該具有的基本特徵。因而即使從這個角度看,哲學也還不是它應該所是的樣子。
為什麼說哲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顯的原因是,哲學
不像科學那樣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或者說,哲學留給我們的不是知識,而是許許多多的問題。譬如就數學而論,通常我們認為只有一門數學,其他各式各樣的數學都是數學的分支或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歷史上只有一門哲學,其他哲學都是哲學的分支或發展階段。黑格爾曾經主張歷史上只有一種哲學,其他哲學不過是哲學發展的不同階段,現在很少有人持這種庸俗進化論的觀點了,因為它起碼與事實不相符合。無可否認,哲學也有自身的發展過程,然而這個發展過程並不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歷史上的哲學思想的確有某種傳承關系,但是在大多數哲學問題上它們的基本觀點卻是很難調和的。不恰當地說,自然科學類似某種知識積累的「直線運動」,我們可以不管科學的歷史,只要把它積淀下來的成果拿過來使用就行了。哲學卻不一樣,它更像是一種「圓周運動」,圍繞著一些永恆無解的難題,嘗試著一種又一種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盡管在哲學家們之間的確存在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但是每個哲學家的理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而這種價值並不在於它的知識內容,而在於它提供了什麼樣的解決問題的獨特方式。顯而易見,今天的人們在知識的佔有上是古人無法比擬的,任何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所具備的知識都要比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先進」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學的人也極少有人能夠達到柏拉圖或者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雖然他們所表述的知識內容早已過時了,故而哲學很難用「進步」來衡量。
那麼,把「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區分為「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這樣兩
種不同的問題形式究竟有什麼意義?如果這種區別是有意義的,那麼我們除了知道歷史上不同的哲學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謂一般意義上的哲學或者說哲學的普遍規定?
首先,上述區別給我們的啟發是,哲學的一般規定與科學的一般規定是不同的,它
具有更廣泛的「寬容性」和「歷史性」。關於哲學的規定應該體現它的研究領域和范圍(這種領域和范圍亦有其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亦不應該企圖以一種哲學思想代替全部哲學,除非這種哲學思想確實可以含蓋過去、現在乃至將來所有哲學(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種」哲學了)。因為哲學的問題和對象根源於人類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達無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類有理性而言他一定會產生這樣的理想,但是就人類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現實地實現這一理想,雖然他無法實現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這一理想,哲學就產生於這個「悖論」之中。由於在有限與無限、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暫時與永恆之間橫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我們命中註定要千方百計地去嘗試各種方式以圖超越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學問題不僅是沒有終極的答案,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因而哲學就表現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人們面對共同的哲學問題而採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見,哲學不可能存在於「一種」哲學之中,而只能存在於所有哲學之中,因為任何一種哲學都只不過代表著哲學問題的一種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學問題的所有解答方式。我們之所以堅持在「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作出區別,就是為了說明所謂哲學歸根結底乃是哲學史這個道理。這也就是說,誰要想給哲學下一個定義,他就必須把過去、現在乃至將來所有可能的哲學都考慮在內,我們不能按照給科學下定義的方式來規定哲學,因為一旦哲學有了這樣的科學的定義,哲學也就不再是哲學了。
我們並沒有正面回答哲學「是什麼」的問題,或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解決這個問
題。在有些人看來,哲學雖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時至今日仍然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未嘗不是哲學的幸運。因為它意味著哲學而且只有哲學是一門真正開放的、永遠沒有定型的學科,而這也許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當然,即使我們永遠也無法解決「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了解「哲學是什麼」與「什麼是哲學」之間存在著差別仍然是有意義的,因為那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不過雖然它們是不同的兩個問題,實際上它們之間又是有聯系的。這倒不是我們有意賣弄「辯證法」,事實就是如此。誰也不可能在沒有哲學的時候憑空想像「什麼是哲學」,只有當我們對哲學的實際狀況感到不甚滿意時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研究哲學史,就是要通過「哲學是什麼」來解決「什麼是哲
學」的問題,即通過研究歷史上的哲學來解答哲學究竟應該是什麼的疑問。
如此說來,研究和學習哲學史,從來都不是與過時的歷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
現實意義」。
學習哲學史就是學習哲學史上哲學家們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們的思想「思
想」哲學家們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與思想之間的「對話」。由於哲學家們的思想保存在他們的著作之中,學習哲學史也就是「讀書」,所以與哲學家們的「對話」通常是通過「讀書」來實現的。然而,盡管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斯人已逝,我們讀他們的「書」卻不是讀死書。雖然這些書的內容大多已經過時了,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沒有也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哲學問題並沒有過時,這些問題不僅是他們面臨的難題,而且也是我們面臨的難題,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將永遠面臨的難題。既然哲學問題沒有終極的答案,那麼任何一種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它們為後人提供了各式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因此,對於學習哲學史的人來說,學習哲學史無非是將人類精神所思想過的東西再思想一遍,把人類精神已經走過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後選擇或者開創我們自己的路。
由此可見,我們學習哲學史並不是站在哲學史之外,在某種意義上說,前人的思想
就構成了我們現存在的組成部分。我們之所以說研究和學習哲學史本身就具有「現實意義」,原因就在於此:當我們與哲學家們進行思想之間的「對話」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復活」了。這並不是說,哲學家的思想「死了」,是我們的「對話」使之「復活」了。其實,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為它們構成了哲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它們的「復活」並不是「復古」。換言之,哲學家們的思想既是歷史性的,同時又超越了歷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具有現實性。所以,哲學史從來就不是什麼死材料的堆積,而是一種活生生的思想律動。
就哲學是哲學史,學習哲學就是與哲學家們進行思想「對話」而論,我們與哲學家
們之間的思想對話並不是「單向性」的受動活動,而是「雙向性」的互動活動,這種思想與思想的對話類似現代解釋學所說的「視界交融」。
哲學家們的思想保存在他們的著作之中,讀他們的書需要「理解」和「解釋」,
而「理解」和「解釋」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再創造」的過程。以往傳統的解釋理論追求知識的客觀性,將理解和解釋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純粹的再現。但是現代解釋學卻告訴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現所謂客觀存在的文本,因為古人有古人的「視界」,我們有我們的「視界」,換句話說,古人與我們處在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個人環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們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將古人的視界「復制」到現代來,也不可能徹底擺脫掉自己的視界,純粹沉浸在古人的視界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和解釋實際上是不同視界之間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為如此,人類文化才有可能進步和發展。
因此,學習哲學史的過程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富於創造性的「視界交
融」,亦即我們與以往的哲學家們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哲學問題進行思想之間「對話」的過程。正是在這種思想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由研究「哲學是什麼」而進一步追問「什麼是哲學」。
總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學習哲學的人,都應該追問這兩個問題:「哲學是什麼」
與「什麼是哲學」。因為,哲學就存在於這種追問活動之中。

② 國內有哪些大學的哲學系比較出色各自有什麼特點

1、北京大學

武大的哲學院規模龐大、師資力量雄厚,旗下有心理學系、國學院,根本不像是所謂的冷門院系。武大從其他地方聘請了很多業界高手過來,如程煉,homas M.Besch,Matthew Lutz,整體來說,武大的的哲學屬於遍地開花型的,中哲(國學)、外哲(當代)格外突出,宗教、邏輯也都不錯。

③ 關於哲學的一點點問題.........

你好一本活的十萬個為什麼。
當襯托的,當幕後的,當墊背的,非我所願。
但是強出風頭,要當偉人,也有多個領域,多種方法,多種價值觀。你這么說偉人就太狹義,也太寬泛了。
比如要做殺手,開膛手傑克就是偉人;獨立英雄,卡斯特羅;和平使者,甘地;文學梟雄,魯大哥(中);哲學奇才,叔本華;恐怖大師,斯蒂芬金。等等……不同角度去看。敬仰他們沒錯,可是你憑什麼就認定他是偉人呢?肯定是給了我們精神上或是物質上的滿足,滿足了我們的利益需求。而且做到了常人無法做的事。
你很崇拜愛因斯坦,瘋狂崇拜吧,想著和他一樣世界聞名吧,理科生可能某些方面有些太過理性化,可能有些偏激,難道我做不到他們那麼好就認為自己無能?你是不是有這種想法?我不會。雖然大家都是人,但人和人是不同的,並不是他能做到我就能做到。像八中少年班裡天賦異稟的孩子們我就比不上。因為天生的智力決定一部分,小時腦癱者你怎麼辦?
還有環境決定的重要因素,愛因斯坦小時練小提琴這給了他很大的好處開發智力;門捷列夫做了個夢就夢見了原子排列規律,拉瓦錫在皇室貴族的支持下做了那個實驗……所以說環境很重要。
機遇。當年季羨林老先生就是作為清華生被派到德國留學,躲過了十年浩劫,他後來說要沒有那次德國留學機會,他也不會呈現在這樣;還有世界銀行行長林逸夫,原北大教授,當年游泳到大陸在北大給美國政界大亨作臨時學生翻譯,被看重,留洋深造。
努力也很重要。我猜你一定很努力吧,有時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就灰心了?懷疑自己的智商?覺得自己很無能?沒必要啊,愛迪生失敗了多少次呢,老年時還遭遇大火,毀於一旦,但他有堅強的意志啊。
天賦加環境加機遇加努力,可能就是你的成功。是否當得起偉人由你選擇。
我寫了一篇議論文啊,累死我了,這么多論證……

④ 哲學問題 為什麼事物的最高點與最低點會在表面呈現統一

因為那是表面現象,分析事物須透過表象看本質

⑤ 哲學的一般功能是什麼 具體一點

哲學有用還是無用?用哲學家自己的話來說是無用之大用。「上善若水,幾於道」。道或哲學和水的特性差不多,水本身沒有形狀,什麼容器裝它,它就是什麼形狀,而它的水平衡量規律總始終保持。哲學雖然本身沒有用,但用它裝進萬事萬物,它就是是度量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如果從現實生活中理解,可以認為哲學是方法論,是一種認識工具。哲學是一個可用的公式,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只要你把哲學公式、哲學體系或把哲學常識代入到具體的事件之中,就可以得出一自圓其說的邏輯體系,並得到相對正確的結論,同時能指出其它的理論體系在這些事物上的結論不足之處或謬誤之處。把哲學原理代入到具體學科中,將哲學概念轉換成專業概念,哲學原理就能化生為專業理論和具體規律。哲學是一種用來解答全部世界問題的思考方法。這種思考方法具有先驗性,即當我們面對陌生事物的時候,哲學教你如何認識它、了解它、總體上判斷它,進而把握它。當我們面對熟悉事物的時候,哲學告訴你萬物是變化的,兩個不時空上的事物屬性有差異,你不能用老眼光看問題,要在動態中發現老問題的新特點。而真正的哲學理論就是建立和尋找這種認識世界的規律,具體的科學規律有無數個,哲學就是澄清它們之間的同一性和特殊性,繼而完善並統一各種規律,建立一個最簡單的先驗模式,用它來認識萬事萬物,使哲學成為一切科學的最高原則。任何科學研究都不能獨立於哲學體系之外,哲學的具體用處在於:為科學家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企業家找到正確的經營理念,為軍事家找到戰勝敵人的計謀,為政治家確定治理國家的方略,為藝術家藝術品安裝靈魂,為倫理學家規定正確的道德標准,為人生確立生存的態度和方法,為心理增加定力,為靈魂解開上帝的謎團。科學是分析性的說明,哲學則是綜合性的解釋。科學總是把整體分解成部分,把機體分解成器官,把朦朧的轉化為明確的。哲學不問事物的價值,也不問它們的總體和作用,它只是一心一意側重觀察事物本來的性質和運動過程。但哲學卻並不滿足於科學對事實的陳述,它要探求事實與經驗的普遍聯系,從而把握它的意義與價值,它將事物聯系在解釋性的綜合之中。哲學表達一種思想,而思想左右著我們的手腳,控制著我們的行動。我們依據哲學來認識世界,也依據哲學來突破舊世界的枷鎖,向著理想中新世界、新人類的方向邁進。如果沒有哲學,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有力地指導遍及世界的大運動;沒有哲學,人們就無法有堅定的信念和贏取勝利的信心;沒有哲學,我們對未來世界的憧憬也顯得飄忽不定,無所依據。在這種應用層面上,哲學關注的不是一己的私利,它的光輝照耀著整個世界,撫慰和安頓著每個人的心靈,哲學的應用,不但是為了營救一個人、一夥人,而且是遍及到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它關注的是每個人的遭遇、每個人的心靈,此種意義上的哲學,必然是飽含社會良心和無限悲憫的學問,它懷著道義,行著俠義,為人類社會的惡劣和不平而抗爭,為完美世界的大同和公正而歌唱。 哲學,讓我們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借用孔子的話來表述,哲學能使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借用張載的話來說:哲學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⑥ 哲學的特徵

什麼是哲學?試作如下回答:

一、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這里的世界觀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其實際是指宇宙觀。人類對於宇宙的看法,包括如下一些認識:1、對立統一規律,2、矛盾運動規律,3、物質不滅定律,4、內因外因論。除此之外還有靜與動,有與無,變與不變等等的一些對運動的基礎的矛盾理解概念。這些認識與概念構成了哲學認識世界,認識宇宙的學說。

二、哲學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之一。社會的意識形態是指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等,並包括哲學在內的社會思想意識方面的各種形態。政治決定方向,法律講究秩序,道德規范行為,藝術在娛樂享受中接受教育,而哲學是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基礎,當然也是整個社會的思想基礎之一。

三、哲學是人們對自然、社會、思維的根本認識觀點,這種認識規點還形成一個論識體系。哲學對於自然的認識也在發展著,目前在社會實踐中符帶著一個保護環境的問題,過去學哲學中常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會不會把地球的自然環境改壞了,如果改壞了,環境治理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在經濟建設中要符帶保護環境,使我們,使人類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這個環境的矛盾,是哲學認識自然的一個新課題。

哲學對於社會的認識,主要在於對社會運行中的政治和經濟兩個矛盾運動的看法。國家的存在,社會的政治、經濟運動都帶有區域性,特別是裂變、聚變武器的存在,使世界政治具有危險中的平衡特徵,我們的世界,既充滿危險,在這種滅頂的危險中,同時存在一種平衡,這是世界政治的一大特點一一高危中的和平!

這種高危中的平衡或許比無危(沒有核武)的平衡更安寧,因為誰都知道,戰爭意味著人類的毀滅!在這種高危和平之下,各國都在發展經濟,但對於經濟運動的認識,西方經濟學也沒有明確的解說,只是說將資源配置到需要上去,這離說明社會經濟運動的本質還差十萬八千里。社會經濟運動的矛盾,從哲學上解釋是經營矛盾。

哲學對於思維的認識,主要在於實踐的觀點,即先有實踐,後有認識,先有感性認識,後有理性認識。

四、哲學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科學的兩門知識,這兩門知識的特點是研究各具體矛盾的特殊性,而哲學在廣泛概括這些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總結出它們的普遍性,所以不管是對立統一規律,還矛盾論,或者內外因學說,在這兩門科學中都無一例外的普遍存在。

五、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唯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認識問題。哲學上的矛盾和斗爭,主要在於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斗爭,其實實踐論的哲學觀點,作為唯物史觀具有客觀性和先進性,是一種正確的認識論。

六、哲學是認識世界,進行經濟建設的一種有效工具,也可稱之為一種武器,學哲學,不但要解釋世界,還要用哲學,用哲學這個工具,這個武器,去為經濟與政治服務,當然也可以為市場服務,為人民服務。

對於哲學理論,也總結不出什麼特證,只是有一些感悟,敘述如下:

一、我們常常去追求一種絕對的真理,要求是永恆的、不變的真理,這是人類的天性使然,是一種進取心的表現,但是我不希望能追求到這種絕對的真理,因為一旦追求到了,那是世界的未日,為什麼這么說?因為人類一旦追求到了絕對的、永恆的真理,那麼社會再也無法進步,人類因無法超越真理而失去進取之心,這是人類的滅頂之災!

好在世界不會讓我們簡簡單單的就獲得絕對真理,而且永遠也無法獲得,我也希望這樣,讓人類永運具有進取心,永遠在前進的道路上奮力前進!

二、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真理是在與繆誤作斗爭中獲得的,但是我們所獲得的都是相對真理,不是絕對真理。對於對立統一規律,是一種最接近絕對真理的真理,我希望它不是絕對真理,如果是絕對真理,那麼,我們的哲學理論已經發展到頂了,這種到頂,宣告了哲學最多隻能橫向發展而不能向上發展了。

其實相對真理就是一種在某種條件之下的絕對真理:,比如1+1=2,在十進制下,它是絕對真理,氫氣和氧氣在常溫下能合成水,在常溫下它也是絕對真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相對真理,在必定的條件下,兩門科學又都是絕對真理。對於兩門科學中具體的知識和規律,我們可以去懷疑它,懷疑而不能否定,那你還是要把它當作真理,並在工作和理論思考中尊重它。

三、哲學是文化的構成內容之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構成了文化的知識體系,而哲學是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故哲學在文化構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具統帥作用,具有文化之魂的感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具有傳統哲理的文化,更具傳統文化的高度。設有哲理,文化就達不到必需的高度,沒有哲理的文化,只是普通的民俗文化,其不能凸現文化的高度與精采,文化必需要有哲學的武裝才能體現文化的精采與輝煌!

⑦ 什麼是哲學,哲學的特點是什麼

特點:第一,哲學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學是通過一定的概念和范疇系統專把握對象的,這是屬由哲學是一種反思所決定的。
第三,哲學是遠離物質基礎的意識形態。
功能:第一,哲學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哲學的功能還表現在它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武器。

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大特點是被黑格爾欺騙。

⑨ 高中哲學可分為幾大點

哲學總分為三大類:一、辯證唯物主義,它包括唯物論和認識論.二、唯物辯證法,它包括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三、歷史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