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心理學的規范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心理學的規范

發布時間: 2021-03-27 10:43:24

㈠ 學心理學需要具有 什麼要求 呢

以後有關懷理學的證書主要有心理咨詢師二級和三級、心理醫治師,心理保健師等等,但只要心理咨詢師屬於國家規則的職業資格證書,假如你契合下列要求,可以報名參與考試。 心理咨詢師三級(具有以下要求之一者)一、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二、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大專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養訓練 達規則規范學時數,並獲得結業證書。三、具有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養訓練 達規則規范學時數,並獲得結業證書。另:上海地域的上海證書對助理心理咨詢師(三級)的門檻只需要大專學歷者即可,不限專業心理咨詢師二級(具有以下要求之一者)一、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二、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養訓練 達規則規范學時數,並獲得結業證書。三、獲得心理咨詢師三級職業資格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職業滿3年,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養訓練 達規則規范學時數,並獲得結業證書者。四、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業任職資格,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養訓練 達規則規范學時數,並獲得結業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職業滿3年。這是關於學心理學需要具有什麼要求呢?的解答。702

㈡ 心理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研究原則:客觀性、發展性、實踐性、系統性、倫理性。

研究方法

1、活動產品分析法。對被試完成的產品進行心理學分析,來了解心理活動的過程及其特點的方法。活動產品的心理分析是觀察的一種變式。

2、問卷法。一種通過書面回答問題來了解心理活動的方法。在研究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以及性格特點等問題中被廣泛採用。這種方法可以在大量被試中同時進行,以便廣泛搜集材料。

3、測驗法。不同於上述研究方法,它是用來考查被試完成某種活動的准備水平和某些心理品質的方法。通過測驗可以揭示被試是否具有某些能力和技能,查明對某種工作的准備程度。

(2)心理學的規范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科學的科學史,心理學的歷史卻十分短暫。19世紀中葉以後,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為心理學成為獨立的科學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德國感官神經生理學的發展,為心理學成為獨立的科學起了較為直接的促進作用。

到1874年《生理心理學原理》的出現,從此,心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開始了蓬勃發展的歷程。

㈢ 學心理學有什麼要求

首先聲明,我想從以下兩方面來回答你的問題。
一,我把你當成是一個高三學生,你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在考慮以後上大學想學心理學。那我告訴你,心理學更偏向於理科,因為,它牽涉到:1、生物學基礎,一般而言,在大一時會開一門課,叫人體解剖生物學(有的學校叫神經心理學)。2、較好的數學基礎,因為,心理學是要通過一些實驗來對某一行為從量上分析,再作定性研究的。這就需要統計和測量的知識,一般在大二和大三都會分別開設,心理統計學和心理測量學。3、邏輯思維能力,如前所說,心理學裡面牽涉到大量的實驗,這些實驗基本上是前人精心設計出來的,而你必須要准確地理解其內涵。
二,我把你當成是本科生,准備考心理學研究生來問的這個問題。那麼,你就必須要去學以下這些學科內容:普通心理學(心理學導論)、人體解剖生理學、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心理與教育測量學、實驗心理學,這幾本心理學基礎學科。同時,你還要根據自己所要考的那個心理學方向,去學習相應的應用類心理學。如,教育心理學,犯罪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等。
最後我告訴你,學心理學的確需要大量的廣博的知識,(例如,在心理咨詢中有種方法叫理性情緒療法,就要求你與來訪者辯論,讓他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理性的,這當然就要求你作為咨詢師必須有很好的知識儲備)但是,上面說的什麼啊,那簡直是在亂彈琴,是來騙分的!

㈣ 心理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心理學研究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所謂客觀性原則,就是對任何心理現象必須按它的本來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觀意願的原則。人的心理雖是在頭腦里進行的活動,但它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內外刺激引起的,並通過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在人的外部活動中表現出來。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從這些可以觀察到的,可以進行檢查的活動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無論如何復雜或作出何種假象與掩飾,都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或在內部的神經生理過程中反映出來。因此,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切忌採取主觀臆測和單純內省的方法,應根據客觀事實來探討人的心理活動規律。
2.聯系性原則:人生活在極其復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現象的產生都要受自然和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們對某種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和主體狀況下,反應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對人的某種心理現象研究和實驗中,要嚴格控制條件。不僅要考慮與之相聯系的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要在聯系和關系中探討心理活動的真正規律。
3.發展性原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心理現象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心理學的研究也要從心理史前發展、意識發展、個性心理發展以及環境和教育條件變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4.分析與綜合的原則,至少包括以下兩層意思:其一,心理、意識雖然是很復雜的現象,但可以通過剖析將其分解為各種形式進行專門的考察研究,而後通過綜合將其看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種心理形式與現實條件的依存關系時,也可以分別地考察某一條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後將其揭示的各種規律加以綜合運用。綜合的觀點在心理學中也可以稱之為系統論的觀點,因此這個原則也被叫做系統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㈤ 怎樣學心理學!而且一定要學好,有什麼標准

那就是廣泛閱讀!!!由於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也就是說含有自然專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質,所以得廣泛涉獵。最好是多看英文原著,畢竟心理學是舶來品,並且同一門學科多找幾個版本的書看,才能有更加系統和深刻的認識。
另外就是,將理論聯系生活實際,時時刻刻看見某一種行為或者心理現象,立馬開始反映有什麼理論基礎支撐,當然不是指你需要像著了魔一樣,只是說形成一種看見問題分析問題的思考意識。另外就是自身是最好的實驗研究對象,從了解和研究自身開始,深入走進這門學科,你會發現它帶給你的絕對超值!!!!

㈥ 心理學要點

心理學樹圖(1—9章)
1 2 3 4


述 研究對象
研究任務
歷史發展 ①起源②發展過程③研究趨勢







育 心理發展一般規律與教育 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教育
人格發展…
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維果斯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的教育啟示
人格發展理論與教育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人格發展論的教育含義
心理發展的差異與教育 智能差異與教育
人格…
認知方式…
性別…
三學習及其理論解釋 學習的一般概述 學習的基本含義
學習的分類體系 ①主體②水平③性質④結果
聯結理論 經典性條件作用說 ①巴甫洛夫②主要規律③華生貢獻④教育應用
操作性條件作用說 ①桑代克②斯金納③主要規律④程序教學與行為矯正
觀察學習理論 ①早期探索②班都拉③基本過程與條件④教育應用
學習的認知理論 早期 ①格式塔學派②托爾曼③啟示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 ①認知學習觀②結構教學觀③發現學習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說 ①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②認知同化理論和先行組織策略③接受學習的界定和評價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①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②學習階段及教學設計
學習的建構理論 思想淵源與理論取向
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①知識觀②學習觀③教學觀
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應用
社會…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其作用 含義
分類
作用
主要理論 強化理論
人本… ①需求層次②自由學習
認知… ①期望-價值②成敗歸因③自我效能感④自我價值
培養與激發
五知識的建構 知識及知識建構 知識及其類型
知識建構的基本機制
知識的理解 知識理解的類型
知識理解的過程
知識理解的影響因素
錯誤概念的轉變 錯誤概念性質
概念轉變及其過程
影響概念轉變的因素
為概念轉變而教的策略
知識的整合與應用 整合與深化
應用與遷移
六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點
類型
作用
心智技能的形成與培養 原型模擬
形成過程
培養方法
操作技能的形成與訓練 主要類型
形成過程
訓練要求
七學習策略及其教學 學習策略的性質與類型 概念
結構
認知策略及其教學 注意策略
精細加工…
復述…
編碼與組織…
元認知策略及其教學 元認知及其作用
元認知策略
資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學 時間管理策略
努力…
學業求助…
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當代有關能力的基本理論 傳統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
成功智力…
問題解決的實質與過程 問題及其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①有關的知識經驗②個體的智能與動機③問題情景與表徵方式④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⑤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①充分利用已有經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②分析問題的構成,把握問題解決規律③開展研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④教授問題解決策略,靈活變換問題
⑤允許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實踐驗證
創造性及其培養 基本概念
基本結構
培養措施
社會規范學習與品德發展 社會規范學習與品德發展的實質 社會規范學習的含義
品德發展的實質
社會規范學習的過程與條件 社會規范的遵從
社會規范的認同
社會規范的內化
品德的形成過程與培養 道德認知的形成與培養
道德情感的形成與培養
道德行為的形成與培養
品德不良的矯正 含義與類型
成因分析
糾正與教育

㈦ 心理學的標準定義是什麼!

要深入研究心理學的標準定義,我建議你讀一讀鄔斯賓斯基的《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章,好嗎?

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

第一講:心理學的定義,人的意識狀態

作者 鄔斯賓斯基

我所要談的是有關心理學的研究;不過我必須提醒諸位,我所說的心理學與任何你們對"心理學"一詞的了解,有著極大的不同。

首先必須一提的是,在歷史上心理學的水準幾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低。它已經完全與其淵源和本義失去了聯系,因此,今日要定義"心理學"一詞,倍加困難。也就是說,我們很難說出:心理學是什麼,它在研究什麼。盡管歷史上有過許多心理學的理論和心理學的著作,但是要給心理學下個定義,仍然困難重重。

心理學有時被稱為一種新的科學,這是大錯特錯的。心理學或許是最古老的科學,但是很不幸,就其最根本的特徵而言,卻是一種被遺忘的科學。要明白如何替心理學下定義,必須先了解,除了在近代以外,心理學從未以它自己的名字存於世。由於某種理由,心理學無論在宗教、政治或道德方面,一向被懷疑是具有不良的或敗壞的傾向。這樣一來,心理學就不得不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出現了。

數千年來,心理學一直以哲學的名字存在著。在印度,被歸為六派哲學之一的各種瑜珈,其內容根本就是心理學。蘇菲教義(注)主要也是心理學,卻被認為是半宗教半形上學的著作。在歐洲,甚至就在最近十九世紀末期,許多心理學上的著作,仍然冠以哲學的名稱。盡管差不多所有哲學的分支,像邏輯、認知論、倫理學、美學等,都被認為屬於人類心智的著作,但是心理學仍被視為還不如哲學,而且被看作僅論及人性中較卑劣或較瑣屑的一面而已。

心理學不單以哲學的名稱存在著,而且與宗教也有所關連,甚至為期更久。這並不是說宗教和心理學曾經是同一個東西,也不是說,宗教和心理學之間相關連的事實已為人所熟知。但是,無可置疑的,幾乎每一種為人所知的宗教--當然不是指近代的假宗教--都是發展某一種心理學的學理,而這些學理經常與某種宗教儀式有關。因此,宗教的研究往往也包括心理學的研究。在不同的國家和時代里,極正統的宗教著作中,也有許多傑出的心理學作品。譬如說,早期的基督教,有一部書名叫菲羅卡利亞(Philokalia),是由許多不同作者寫的書集合而成的,至今仍為東方教會"希臘正教會"所採用,特別用於修道士的教導。

在心理學與哲學、宗教相關連的同時,它也曾以藝術的形式存在過。詩、戲劇、雕刻、舞蹈、甚至建築,都是傳達心理學知識的種種方法。比方說,各種哥德式的大教堂,就其主要的意義而言,是一種心理學的作品。

在哲學、宗教和藝術尚未像今日我們所知各有其形式以前,古時候心理學已以秘密的宗教儀式的形式存在著。埃及和希臘的秘密宗教儀式,便是一例。

在秘密的宗教儀式消失後,心理學就以象徵性的教義形式存在著;這些教義有時與當時的宗教有關,有時則沒有,譬如:占星術、煉金術、魔術、以及較近代的共濟會(注一)、玄秘論(注二)和通神論(注三)。

在此必須注意的是,所有心理學體系和學說,無論目前存在的或以前曾公開存在過的,隱密不為人所知的或者以別種面目存在過的,都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這類體系是按照人表現什麼樣子,或者從假設或想像人是什麼樣子來研究人。近代"科學的"心理學,或者人們所知有關這種心理學的一切,都歸於此類。

第二類:這類體系研究人,不是從人是什麼樣子,或者從人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觀點來研究,而是從人可能變成什麼樣子的觀點來研究。換言之,從人可能進化的觀點來研究人。

第二類體系,實際上就是原有的心理學體系,無論如何,算是最古老的體系,也只有這類體系才能夠解釋被遺忘的心理學的淵源和本意。

我們一旦了解從人可能進化的觀點來研究人的重要性,那麼就會明白,"心理學是什麼"這問題的第一個答案應該是:心理學是對人可能進化的種種原理、法則和事實的研究。

在這些演講中,我將只從這個觀點來談。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人的可能進化究竟是什麼意思?第二個問題是:對於人的可能進化有什麼特別必要條件?

關於近代對人的起源與人的先前進化的通常看法,我必須立即說一聲,它們是無法被人接受的。我們必須了解,關於人的起源究竟如何,我們一無所知,而且我們也缺乏人身體上或心理上進化的證據。

恰恰相反,如果我們考慮歷史上的人類,也就是一萬年或一萬五千年前的人類,就會發現一種較高類型人種的一些明顯的標志。這種人的存在,可由現代人無法重演的或模仿的考古遺跡與歷史記載中的證據而得到證實。

關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或者外形很像人類,然而實際上卻大不相同的動物--它們的骨骼有時在冰河時期或前冰河時期的沉積物中發現--我們也許可以接受這個極有可能的觀點:這些骨骼是屬於一些和人類大不相同且早已絕滅的動物。

我們若否定了人類以前曾發生進化,則亦當否定人有未來機械性進化的可能性;所謂"機械性的進化"就是根據遺傳和淘汰的法則,既用不著人做有意識的努力,也用不著對自己的可能進化有所了解,人就會自行進化。

我們基本觀念是:人--就我們所知的人--並非完人。大自然僅僅使人發展至某個階段,以後就任憑人,或者靠著他自己的努力與設法,求得進一步的發展,或是活到死都如同出生時一般,沒有發展,或者退化而喪失了發展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進化是指某些內在的性質和特徵的發展;而這些性質通常都停留在未發展的階段,而且是不會自行發展的。

經驗和觀察顯示出,只有在某些確定的條件下,人在自己身上做了某種努力,又得到他人充分的幫助,這些人以前就開始下過類似的工夫,並且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發展,或者至少在方法上獲得了某種知識;這樣,人的發展才有可能發生。

不努力,就不可能進化;沒有幫助,也同樣不可能進化。我們必須從這個觀念開始談起。

其次,我們必須了解,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必須變成不同的人,並且必須學習和了解,在什麼意義下與在什麼方面來說,人必須變成不同的人;換言之,不同的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然後,我們必須了解,並非人人都能夠得到發展,都能夠變成不同的人。進化是個人努力的問題。有關人類大眾的進化,卻是極少有的例外。這似乎有點奇怪,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大眾的進化不僅少見,而且越來越少。

從上面的?述,自然有許多問題發生:在進化的過程中,人必須變成不同的人,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不同的人"是什麼意思?

人能發展的內在性質或特徵是些什麼?又如何能得到發展呢?

為什麼不能每一個人都得到發展,都成為不同的人呢?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公平的情形?

我將設法回答這些問題。現從最後一個問題開始。

為什麼不能每一個人都發展,都成為不同的人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不要發展。因為他們不知道發展這一回事,就算聽說過這回事,也會因沒有長期的准備,而不明白發展的意義何在。

主要的觀念是:為了變成不同的人,人必須非常渴望發展,並且必須長期要求發展才行。由於對於外界情況的不滿,而引發的短暫或模糊的慾望,是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動力的。

人的進化全看他是否了解:在進化的過程中,他可能得到些什麼,以及為了進化他必須付出些什麼.

假使人不要發展,或者要求發展的心不夠強烈,也不肯做必要的努力,那麼他絕對無法發展。因此,在人的進化中,並無所謂公平與否。為什麼人應該擁有他不想要的東西呢?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現在這個樣子覺得滿意,卻被迫變成不同的人,這就不公平了。

現在我們必須問自己:不同的人是什麼意思?如果要我們考慮一下所有關於此問題所能得到的資料,就可斷言,在成為不同的人的過程中,人會獲得許多他現在所沒有的性質和力量。這是一種普通的主張,凡是承認人有心理或內在發展的各種體系中,都可能看到。

然而,光是知道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甚至於對這些新力量做了最詳細的描述,也絲毫不會幫助我們了解:這些性質和力量是怎樣來的,從那裡來的。

通常為人所知的理論都缺少了一環,甚至在我說過的那些以人可能進化的觀念。作為根據的理論里,也少了一環。

真相是:在人獲得任何他所不知,且目前所沒有的能力或力量以前,他必須先得到他目前沒有,但卻誤認為已擁有的那些能力或力量;也就是說,他以為自己認識這些能力,並且能夠運用且控制它們。

這就是所缺的一環,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

如前所述,經由進化,也就是說,靠著努力與幫助,人必須獲得那些他自以為已屬他所有,而事實上並沒有的性質。

為了更加了解這一點,也為了明白人能夠獲得的能力和力量是些什麼--不僅是嶄新的、料想不到的能力,還有些他自以為已擁有的能力--我們就必須先談談人對自己一般的認識。

在這里我們立即面臨一項極為重要的事實。

人不認識自己。

人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和自己的可能性,甚至不知道他不認識自己的程度有多大。

人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機器,而且也知道,一部復雜的機器,有時需要人細心研究好幾年,才能加以運用或控制。但是,人並沒有把這種知識應用到自己身上,雖然人本身就是一部復雜的機器,還比任何人發明過的機器都要復雜得多。

人對於自己抱著各式各樣錯誤的觀念。其中最重要的,當推人沒有認清自己實際上是一部機器。

"人是一部機器"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它意思是說,人沒有獨立自主的活動,無論內在的或外在的活動都不是獨立自主的。他是一部受外界影響和外界沖擊而活動的機器。所有他的活動、行為、言語、觀念、情感、情緒和思想,都是由於受外界影響而產生的。人本身只是個機器人--一部包容許多先前經驗的記憶和某些儲能的機器。

我們必須了解:人什麼都不會做。

然而,人並不了解這點,卻自認為擁有做的能力。這是人誤認為自己擁有的第一件東西。

我們必須徹底地了解:人不會做。人以為是自己做的一切事情,其實都是它們自己發生的,就好像"下雨了"或"解凍了"一樣地發生。

在英文語法中,可以用在人的行為上的非人稱動詞(注),一個也沒有。所以,我們仍須這么說:人在想、讀書、寫字、喜愛、怨恨、發動戰爭、戰斗等等。實際上,這一切都是碰巧發生的。

人無法自主自動地活動、思想或說話。他是個傀儡,任由一些無形的繩子拉來拉去。只要人能夠了解這點,他就能夠學習更多有關自己的東西,然後事情也許會為他而改觀。可是,如果他不能明白自己的全然機械性,或者不願意承認這是事實,那麼他再也無法學習什麼,事情也不可能為他而改觀。

人是部機器,不過是部非常奇特的機器。人這部機器在適當的狀況下,給予適當的處理,就能知道他本身是一部機器,而且要是徹底明白了這點,他或許能夠找到不再作為機器的途徑。

人首先必須了解的是:人不是一個,而是許多個。他並沒有一個永久不變的"我"或自我。他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一時是這樣一個人,另一時刻是另外一個人.再過一下子,又是第三個人,如此變化下去,幾乎沒有終了。

統一性或單一性的幻想之所以會在人身上產生,一是由於單一身軀的感覺;二是由於他的名字,在正常情況下,人始終用同一個;三是由於他許多機械化的習性--由教育灌輸給他的,或是由模仿而獲得的。因為人身體上的感覺總是一樣,聽到別人呼喚自己的也老是一樣,並且注意到自己的習慣和愛好也跟以前一模一樣,於是他就以為自己始終是同一個人。

事實上人不具有單一性,既沒有控制中心,又沒有永久不變的"我"或自我。

基於篇幅,摘錄到這兒。

㈧ 心理健康標準的十條標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㈨ 心理學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理論解析:
1.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種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也有種種例外情況。
2.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後,另一層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後,後面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
3.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4.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5.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心理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在發展中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