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劍客哲學家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劍客哲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3-27 09:34:58

Ⅰ 請高手給我提供出唐朝以前時代的著名的道士,和尚,大儒,劍客俠士,以及教派

唐以前道教:正一道創始人天師張道陵,抱朴子葛洪,全真教創始人純陽真人呂洞賓(另:道教與道家不是一回事,一為宗教體系,一為學術流派,二者雖有聯系,但不可混為一談,譬如老莊列子關尹子,可說是道家人物,而不可說是道教人物)
佛教:漢傳佛教七顯宗(禪宗 · 天台宗 · 華嚴宗 · 法相宗 · 律宗 · 三論宗 · 凈土宗)在當時皆有高僧於世,可網路查之。(另,不是玄裝是玄奘,是佛教七顯宗之一法相宗的創始人)
儒家:有許多,自儒家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始,有顏子,子思,曾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揚雄,王充,鄭玄,王肅,王弼,王通,陸德明,孔穎達,韓愈,柳宗元等名世大儒(另:李白,杜甫等只可說是文人,與儒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可混為一談)
劍客俠士:俠士可參考《史記·刺客游俠列傳》,後世行俠者溯其淵源多出於墨家(諸子百家之一,由墨子始),其思想主要為兼愛,非攻,生活條件力求簡朴,重信義,以助人為己任。至於劍客,不了解,李白算不得劍客,豈有凡佩劍者便算是劍客之理?
至於教派:在今而言這是宗教流派的簡稱,佛教與道教是唐之前以及唐時存在的教派,至於陰陽儒墨名法道等諸子百家,皆是學派,不可說是教派。

Ⅱ 賈島是我國唐代的哲學家和什麼家

賈島是我國唐代的哲學家和文學家。

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2)劍客哲學家擴展閱讀

賈島的家鄉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里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於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

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於生計,只好棲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於榮利,喜怒鮮形於色,世事頗少縈懷。

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賈島是個半俗半僧半仙的詩人,他文場失意後,便去當和尚,法號無本。無本者,即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看來他要一輩子念佛了。但後來與韓愈相識,執弟子之禮。

在韓愈的勸說下,還俗應舉,中了進士。為僧難免思俗,入俗難棄禪心。「發狂吟如哭,愁來坐似禪。」(姚合《寄賈島》)俗味很濃,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這雙重性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Ⅲ 歷史上孤獨一生的大人物都有誰啊

有:陸游、陶淵明、屈原、貝多芬、列夫托爾斯泰等等。

1、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2、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3、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4、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5、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

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

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Ⅳ 對於魯迅這個人,你是如何評價的

魯迅是我思想成長的導師。是他讓我認識了社會與人性,真讓人受益終身!

Ⅳ 張藝謀影片英雄的影片

《英雄》的境界 ***************************************************************************************************************《英雄》一出,竟然引起此一番天下論爭紛亂!誰都能看得出來,《英雄》不是來講述什麼刺秦、復仇抑或愛情之類故事的。盡管影片中有刺秦、復仇、愛情的鏡頭。但是張藝謀不過是藉助這個刺秦的外殼、復仇的表象、愛情的幌子,來表達一個大寫的境界。張氏這一回的藝術之「謀」,玩得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大寫意」筆法,把中國的哲學、文化、歷史等等諸多元素濃縮在如此這般美輪美奐的畫面意境當中,倘若你不具備一點中國哲學、文化、歷史的粗淺底蘊,你將只能看到這部影片的外殼、表象和幌子,你就因此而會對影片表示不十分滿意,以為張藝謀丟失了深厚的功力。更有甚者,還會竊笑張藝謀必定中了什麼「九陰白骨掌」之類,這一回必將弱到了極至,「不堪一擊」了!然而,《英雄》自有內力,其藝術神韻在影片整體中無處不在卻又藏而不露。張藝謀口口聲聲「拍了一部商業片」,其實並非實話。他只是希望影片取得商業成功而已,他從不喜歡玩深沉,他的作品從第一部《紅高粱》開始,就給人一種情緒的宣洩,講究的是大俗大雅。而縱觀他的所有作品,《英雄》是最像《紅高粱》的一部,但又絕非重復和倒退,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張藝謀一貫追求突破,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語境效果。而《英雄》的突破,則達到了又一個新階段的高峰。一:莊子學說——哲學境界:從《說劍》到《天下》的相融影片中,那一個大大的 「劍」字,是主要的道具。無名為探「劍法」而特去趙國向殘劍求得此字。張藝謀通過人物無名之口說出「劍字一共有十九種寫法」並非僅僅是展露一點歷史細節,更重要的是藉助於這個「劍」字的書法,揭示出「天下」的意蘊。影片將人物在趙國書館求字的過程表現得驚心動魄:劍法在書法當中可尋,書法又在萬箭穿堂之時形成。所謂「劍法」的幾重境界,實乃人生的幾重境界。你看那萬箭穿堂時刻:老者巋然不動,殘劍舉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繼續書寫。表面看這只是秦軍攻趙的陣勢,內骨里卻有無盡的禪機與「悟道」,是為秦王後面的「天下」理論做鋪墊的。查閱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論著,正有《說劍》、《天下》二篇。幾乎與《英雄》的主要情節,思想脈絡完全一致。原來,影片是從這里得到的靈感。把一種哲學觀直接變成了影像藝術;原來,無名的「十步一殺」直接取自於莊子的行為;原來,片中秦王「終於悟道了的」幾重境界正是莊子所述;原來,張藝謀深悟莊子學說的精髓,藉助於他的「天下」學說演繹自己影片中的「天下」觀念!這里不得不復敘一下莊子的故事:趙文王喜歡劍術,門下聚集劍客三千,每日對擊,死傷無數。莊子扮作劍客前往與大王「說劍」:號稱自己的劍法「十步殺一人,千里無阻擋」。趙王興奮,挑出劍客與他比試。莊子不動,卻說自己有「三種劍」,一種是「天子劍」,一種是「諸侯劍」,一種是「庶人劍」,他分別論述三種劍的不同製造和用法,說服了趙王以「天下」為重,不再玩劍,不再殺生。而《英雄》顯然就是將莊子的這個故事移植過來,通過幾位劍客在「刺秦」過程中的轉變,用現代電影手段演繹了莊子的「自然」、「無為」的哲學理念。這個哲學境界就是自然生態,就是天下和平!這是真正的俠情義膽,現在可以理解張藝謀何以要選擇九寨溝等處景點拍攝「風光片」了吧!他是要展示莊子哲學的「順應自然、反對人為」,他是要將莊子的「無為」變成影片中的「不殺」,將三種劍變成劍法的三重境界,你就不能不佩服他的深厚功力。二:琴棋書畫——文化境界:從民俗文化到民族文化的升華張藝謀為表現《英雄》的規定情境,將最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琴棋書畫盡皆揉入影片的情節進展和人物行為當中,使影片從頭至尾充盈著中國文化的氛圍。古琴、棋譜、書法……與片中的幾位劍俠乃至作戰陣勢,在張藝謀的語境下竟然如此和諧統一。如果說他以前的許多影片的酒坊、染坊、大紅燈籠等等,還只是一些民間民俗文化的體現的話。那麼,在《英雄》中,他要凸現的,卻是我們的大民族文化。所以,當秦軍將士在風沙漫卷的戰場上高呼著「風、風、風,大風、大風、大風」的「號令」而萬箭齊發時,雖感覺到那是張藝謀慣用的手段,卻又免不了再次被他震撼心靈。長空與無名的那一場伴著古琴的決戰,拍得是何等絕妙。盡管此段落只是兩位武林高手一展「絕技」之「武打」。然,在張藝謀鏡下,卻秉承了中國畫的傳統技藝——大寫意手法,忽然撇開具體的「十八般武藝」,決戰於一種非凡的「意念」之中。此時,鏡頭由彩色轉為黑白,人物由現實進入夢幻,動作由激烈瞬間凝固……此刻,觀眾的心不能不同樣在瞬間提到了嗓子眼!此時此刻,畫面「單調」了,語言「停頓」了,一切似乎變得十二分的簡單。然而,此時無色勝有色,此刻無聲勝有聲!便是中國畫的留白而不白,中國文化的「化實為虛」而不虛,全部在此一鏡之中得以神奇體現。那一種空靈那一種深邃那一種悠遠……其語言之復雜,其內涵之豐富,怎能不讓人叫絕。什麼叫「出神入化」?什麼叫意境深遠?一種屬於中國人的、傳統的文化認同感會隨同影片多處這樣的鏡頭而讓人激動不已。這就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積淀的某種奇觀,稍稍有一點中國文化常識的人怎麼會看不出這樣的文化?然而,那麼多經歷過我們的高校教育的「泱泱學子」們,對此文化意蘊卻毫無反應,卻只看到「簡單空洞單調」,不能或者不願意領會其間奧妙,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還是中國文化的悲哀?三:詩情畫意——藝術境界:從色彩的形式包裝到風格樣式的形成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此乃一切藝術創作之規則,電影藝術同樣如此。一部電影選擇什麼樣的形式,當依作品風格而定,一部作品選擇什麼樣的風格,又當依作品表現內容而定。張藝謀自然深諳此道!他選擇武俠,選擇浪漫,來滿足自己很久以來的一個夢想:就是創造出一種既屬於中國文化的,又合乎世界潮流的,還體現張藝謀自己個性追求的類型作品;他又選擇歷史,選擇傳奇,來承載他所要表現的武俠與浪漫。但藝術創造又是要突破常規的,張藝謀顯然是一個既不願重復別人又不願重復自己創造型人才,所以他必須為《英雄》尋找到一種與題材體裁完全契合的表達方式,就是影片的形式包裝。慶幸,他找到了,而且非常完美。喜歡或者不喜歡《英雄》的人,在這一點上卻驚人地統一:都不能不承認影片拍攝得美輪美奐,不能不承認其視聽效果的蔚為壯觀。大漠風煙、秦王軍陣,九寨風光、平湖出俠,幾重畫面便有幾重色彩,一種敘述又是一種氣勢。張藝謀通過這些畫面色彩營造出一種極具風格化的豪情,這種豪情甚至體現在鏡頭中的每一滴水珠上。把這樣一個在中國幾乎人人皆知卻又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楚的「刺秦」的歷史,用如此一種詩情畫意的敘述方式來表現,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事實上,張藝謀無意用《英雄》說歷史,他僅僅是藉助歷史表達電影藝術的未來。這一點,影片主演張曼玉有深刻領會,她在影片的新聞發布會上就說:《英雄》其實是一部「很未來的電影」。是的,張藝謀正是以未來的眼光放眼世界,才創造了屬於他自己的、如夢如幻的又一種風格樣式,又一種影片的類型。只有在如此的類型與風格樣式當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劇情的結構方式,情緒的渲染波動等,才顯得和諧得體。張藝謀利用這種風格樣式完成了自己的浪漫主義追求,這與他自己先前多部作品的現實主義追求完全是兩碼事。但卻再次證明了他的藝術才華的多面性與多變性。這個世界上,同時擁有兩種藝術創造風格的藝術家非常罕見。美國的斯皮爾伯格是一位,斯氏既能夠拍出《外星人》、《侏羅紀公園》那樣的浪漫主義作品,也能夠拍出《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那樣的現實主義佳作。張藝謀是另一位,張氏既有《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活者》那樣的現實主義力作,又拍出了《英雄》這樣的純屬浪漫夢幻般豪情之作。《秋菊打官司》可以朴實到演員鞏俐挺著「大肚子」走在陝北鄉間無人能識破,而《英雄》則又可以誇張到用英國的染料染紅內蒙古胡楊樹林的每一片樹葉。無論是現實主義的朴實,還是浪漫主義的誇張,張藝謀都能夠做到極致,這就是藝術大家所能達到的程度!這就是藝術大師所以給我們的享受。

Ⅵ 找一本外國老電影

我知道,央視以前放過,是法國電影

《大鼻子情聖》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故事改編自羅斯丹的名劇。

希哈諾是一個活躍的近衛隊軍官,同時他還是一位深情的詩人、哲學家和技藝高超的劍客。雖然暗戀著美麗的表妹羅克珊,但他卻因為自己的不足而不敢追求她。他這唯一的不足就是他那碩大無比、遭人恥笑的大鼻子,他為這個致命的缺陷而自卑,覺得美麗的羅克珊一定會拒絕他。

於是他幫助英俊新兵克里斯蒂安追求羅克珊,克里斯蒂安雖然也喜歡羅克珊,但是卻因為頭腦愚鈍而不知道如何表達,希哈諾的才智終於幫上了忙,他把自己對羅克珊的愛情付諸筆端,給他寫了很多情書,最後卻由克里斯蒂安來簽字。羅克珊愛上了寫情詩的人,並相信那些詩都是克里斯蒂安寫的。

希哈諾詩歌中的綿綿情意和他在黑夜中在羅克珊包廂下對她真誠表白的深情語調,最終把羅克珊和克里斯蒂安綁在了一起,二人決定結婚。但二人剛剛訂婚,克里斯蒂安就接到了部隊到阿拉斯作戰的命令。

盡管連隊人數少、飢寒交迫、隨時面臨死亡的危險,但羅克珊還是每天都能收到簽著克里斯蒂安名字的信,羅克珊無法抵抗信中表達的愛情,竟然驅車穿越敵人的封鎖線去尋找克里斯蒂安。當克里斯蒂安看到了情書給羅克珊的力量時,他突然意識到羅克珊真正愛的人是希哈諾而不是自己,他讓希哈諾告訴羅克珊真相然後自己離開。但當希哈諾揭開真相之前,克里斯蒂安卻受了致命傷。於是希哈諾悄悄告訴他,羅克珊愛的人還是他,克里斯蒂安便含笑死去。

克里斯蒂安死後,羅克珊住進了修道院。一晃15年,希哈諾每周六下午三點去拜訪她。不管有多少困難,他的快樂精神始終支持著羅克珊。一次,希哈諾被敵人擊中了頭部,但他隱藏了自己的傷口,只要求為羅克珊朗誦克里斯蒂安給她的最後一封信,那是羅克珊隨身攜帶的東西。當希哈諾在黑暗中以充沛的感情、毫無阻礙地背出了信中的內容時,羅克珊終於意識到希哈諾才是她多年來愛戀的人。

Ⅶ 法國的哲學家都有誰,其中最著名的是哪幾位

梅洛龐蒂是法國現象學運動的第一人,也是海德格爾最欣賞的同時代法國哲學家。盧梭的政治哲學的意義不容忽視,對康德而言起到轉折的作用。伏爾泰作為歐洲的良心,也對時代做出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