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杜甫哲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杜甫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27 07:01:23

㈠ 《杜甫一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告訴我們什麼人生哲理

《杜甫一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於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於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聖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願的惋惜。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後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於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於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本文摘自《網路文庫》文檔。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㈡ 說一下古詩中的哲學有點急,非常謝謝大家了9H

轉;網路文庫教育專區高等教育哲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細的加以分析,其中蘊含的寓意深遠悠長.現就中小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詞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使同學們在欣賞優美詩詞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哲學原理. 1、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C ) A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B人們的認識不能統一 C事物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的思維復雜性 D人們的思維可以改變客觀對象 2、蘇軾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主要說明(D ) A、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B、意識很難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D、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制約 3、找出與上述詩句意思相近的選項是(C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B、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C、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D、將欲奪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榮"表明(B ) A、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B、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C、生命運動是最高級的運動開始 D、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詩句蘊含的哲理是(C ) A、事物的聯系是條件的 B、物質是不長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D、規律是客觀的 6、賈島的"鳥宿池邊樹,曾敲月下門"堪稱遣詞造句的經典。人們寫文章之所以要"反復推敲",從哲學上看,就是要(B ) A語不驚人死不休 B盡可能准確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勝 D寫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字從哲學上看是(C) A客觀實際 B詩人大腦的產物 C詩人對客觀實際的認識 D詩人的主觀想像 8、白居易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首詩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開得早 B、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C、新事物一定戰勝舊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9、李商隱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一詩句告訴我們(C )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能動作用 B、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維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兩事物都是矛盾關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楊萬里詩雲:"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首詩包含的哲理是(C ) A、事物隨人們的心情而變 B、不同時代,規律有不同的表現 C、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能動性的活動 12、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人用擬人手法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就是(A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書是知識的源泉 C、科學的發展需要想像 D、要愛護環境 13、"春江水暖鴨先知"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體現了(A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聯系看 ⑵事物聯系具有客觀性 ⑶聯系的形式是多樣的 ⑷事物聯系可以主觀臆造 14、上句詩體現了認識論的(C )哲理 A、客觀事物變化導致認識的變化 B、人與萬物相區別的特點在於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C、一切真知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D、認識與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變化是直接相通的 15、毛澤東詩曰:"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C )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相對靜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運動是永恆的,無條件的 D、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16、蘇軾的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事古難全"蘊含哲理是( B)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關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雙方的對立無條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優點和缺點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17、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蘊含的哲理是(D ) A、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B、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C、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18、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芳林新時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從詩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B )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⑵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發展前途,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 ⑷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19、杜甫詩曰:"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D ) A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認矛盾客觀性,正確對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關鍵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20、清代趙翼有詩曰:"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風騷數百年。"該詩啟發我們(A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B、李杜詩篇有膾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階段 D、李杜的詩已經過時 一、唯物論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2、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哲理】對待知識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弄虛作假,體現了唯物主義精神。 4、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哲理】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必須從實際出發,按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尋求解決問題的
方法。 5、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哲理】說明人們既要承認事物的客觀規律,又要發揮熱鬧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鼓勵人們應當有所作為。 6、「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 【哲理】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 7、昨夜江邊春水生,猛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動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8、冬青樹上掛凌宵,歲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哲理】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 二、辯證法 1、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2、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 3、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4、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 【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拚搏,奮發進取。 6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7、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哲理】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 8、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 9、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 欲上時。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總是存在於個別(個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並通過個別表現出來。 11、驊騮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無造父能,乃與凡馬同。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12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功穿漏江海,蠶食困蛟鯨。敢憚榱梁蠹,深藏柱石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輕。 【哲理】這首詩通過小小螞蟻造成的巨大危害,說明了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餓變化,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告誡人們切莫輕視小的變化,以至釀成大禍。 13、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哲理】從哲學角度來說,小松的成長也可比喻為新事物成長的過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14、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無論如何也禁閉不住的。 15、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哲理】揭示了世間萬事萬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僅僅是相對的。 16、「禍兮福之所;福兮禍之所伏」。「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曲則全,枉則直, 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哲理】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雙方,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17、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稻花香里說豐年,聽起蛙聲一片。 【哲理】說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不依賴周圍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沒有的。 18、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說明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要有樂觀主義精神,要准備走曲折的道路。 19、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水 【哲理】,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0.沉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哲理】 量變到質變,矛盾雙方在1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1、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薦有新生者,一:丈龍孫繞鳳池.: 【哲理】辯證的否定 22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哲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3、「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哲理】做任何事情功都需要一定的積累過程,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24、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哲理】辦事情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 三、認識論 1、朝真暮偽何人辯,古往今來底事無。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哲理】人們對於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難辯的事物,必須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辨別其真偽;並以種種貼切的比喻說明,人們通過分析比較,是可以辨別真偽,認識事物的本質的。 2、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哲理】馬克思哲學認為,要做到獨具慧眼,深刻地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一是必須在實踐中佔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須善於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展。 3、「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一切真知源於實踐。 四、歷史唯物主義 1、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用之以發墨,不如瓦礫頑。 【哲理】價值是指客觀事物對人們需要的滿足,即對人們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反之,價值就越小。能夠從某一特定的方面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滿足社會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具有多麼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是這種為國為民奮斗不息的價值觀,決定了周恩來革命的人生道路。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哲理】一心為民的正確價值觀。

㈢ 有關杜甫的哲理詩有哪些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應該是陸游的吧

㈣ 杜甫最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詩

樓主,你好。杜甫是詩每一首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我們無法從中挑出你說的最,不過,我給你挑幾個人盡皆知的詩。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㈤ 請問杜甫為什麼成為詩聖稱為聖人的人只有孔子和孟子,杜甫是哲學家嗎

因為杜甫的詩歌,大多反映了國家動盪社會不安的現狀和人民的艱苦的生活,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如同一個聖哲,對人世充滿憐憫與慈悲。所以稱為詩聖。

㈥ 古詩中的哲學

古詩與哲學

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2、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風景綺麗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風貌的秋江晚景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是統一的。

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5、梅雪爭春不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時,既要看其共同點,又要看各自的特點

6、造物無情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聲——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

7、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聯系的觀點

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矛盾的普遍性

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10、古歌新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可因循守舊

古詩與哲學2008-08-31 20:04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陸 游
此詩揭示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原理。學習書本知識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唐) 李 賀
詩中嘲諷了脫離實際、華而不實的文章毫無用處,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於實踐,並指導實踐,那種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毫無意義。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
(清) 梁啟超
此詩說明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則阻礙事物的發展。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唐) 羅 隱
香州長徑盡棘叢,奢雲艷雨只悲風。
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唐) 陸龜蒙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唐) 自居易
這組詩包含了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只停留在現象上,認識就會流於膚淺和片面。前兩首說明,吳王夫差窮奢極侈的本性註定其必然亡國,把吳亡歸罪或歸功於西施的認識,是片面膚淺、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說明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偽,就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

吾聞池中魚,不識海水深。
吾聞桑下女,不識華堂陰。
(唐) 於 賁
此詩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受實踐制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