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物理學家有哪些
中國目前沒有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如下:楊振寧,1954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1957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1957年與楊振寧攜手走上諾貝爾獎台,當時年僅31歲,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次年輕的4位得主之一。
截止2016年9月,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中國籍的人只有兩位:莫言和屠呦呦。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貳』 歷史上有沒有物理學家轉為文學家的
有,張衡(大物理學家加大文學家)
資料
http://tieba..com/f?kz=107583752
http://ke..com/view/16543.htm
http://tieba..com/f?kz=123766426
中國物理學家張衡
〔 作者:不詳 轉貼自:網路 點擊數:84 文章錄入:admin 〕
張衡,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於我國河南南陽西鄂。幼年時,家境比較貧寒,靠親友接濟維持生活。艱苦的生活使張衡磨礪出樸素而堅強的品格,他從小好學不倦,博覽群書,為後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衡喜歡獨立思考,雖然熟讀經書,但並沒有被這些經書束縛住思想。他不滿足於只讀經卷典籍,認為參觀游覽可以增長知識、風聞。他善於把書本知識和實際見聞對照起來學習。為了獲取更廣博的學識,公元95年,17歲的張衡開始離家外游,踏上了求師問業的旅途。
游學期間張衡先到了漢朝故都,時稱西京的長安。主要是游覽名勝古跡,考察山川地勢,諳習風土人情。後來,他來到當時的都城洛陽,進入了最高學府--太學。張衡在這所學校里,勤奮學習,廣泛閱讀各家各派著作,學問大有長進。人們稱他「通五經、貫六藝」,認為他比那些只知死讀經書的太學生們高明多了。
從洛陽游學歸來後,張衡應邀在南陽郡守鮑德手下做了幾年主簿。公元108年,鮑德調任京師,在他的推薦提攜之下,兩年後,張衡也被召入京城擔任郎中,後來擔任太史令,主持觀測天象工作。公元112年,34歲的張衡從《太玄經》中開始接觸數學和天文學,對此發生了濃厚興趣,以後的二十餘年,他幾乎將全部精力都集中於自然科學,潛心鑽研天文歷算,終於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後人留下了豐實的天文遺產。
張衡最先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認為月食是由於月球進到地球的陰影里的緣故;他還首先指出了月球本身不發光,月光是太陽光照到月球上後反射所形成的;他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解釋了冬天晝短夜長和夏天晝長夜短的道理。張衡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靈憲》一書。書中記錄了二千五百多顆恆星,並且畫出我國第一張完備的星圖。在書中他明確提出了「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宇宙無限的思想。此外他還提出了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有關的論點。
張衡在天文學上重大貢獻之一是他發展了渾天說,設計並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轉動的演示天象的儀器--渾天儀。
「渾天說」是當時相較「蓋天說」與「宣夜說」比較先進的天文學說。渾天說認為天是渾圓的。天像蛋殼,地象蛋黃,在天的中間,日月星辰都在「蛋黃」上不停地轉動。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說。他認為是一個卵形的球體,直經為200萬里,南北向比東西向短1000里;地在天之中,天似蛋殼而地似蛋黃;地靠水浮著,天靠氣支撐,半邊天在地上,半邊天在地下,日月辰則附於天殼之上,隨天周日旋轉。後來張衡又把地浮於水上的說法改為地懸於氣中。張衡的渾天說奠定了我國天文理論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形象地說明自己的學說,張衡發明製造了水運渾天儀。這台儀器的主體是一個大球,用一根鐵軸貫穿球心,這根鐵軸就相當於地球的自轉軸。軸與球的兩個交點則相當於地球的南北極。大球的最外圈圓周長一丈四尺六寸一分,鑲上一道銅,相當於赤道。大球表面分別刻有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八星宿和日月星辰等。儀器靠漏壺流水的力量推動齒輪,帶動大球緩慢地旋轉,一天轉一圈。到了晚上,人們從儀器上可以看到星星的起落,和實際天象幾乎完全吻合。渾天議的展出引起了許多人的極大興趣,它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較准確的表示天象的儀器。
當然,張衡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於他對地震的測定。
東漢時期,我國地震比較頻繁。為了掌握全國各地的地震動態,張衡經過長期努力,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於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這台儀器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象個大酒壇,圓周直徑八尺。儀器頂上有一個凸形的蓋子,周圍鑲有八條龍,龍頭分別朝著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面。每條龍嘴裡都含有一顆銅球,龍頭的正下方各蹲著一個青銅鑄造張著嘴的蟾蜍。儀器的中央,豎立一根很重的銅柱,銅柱底尖、頭大,稱為「都柱」。在它的四周裝有八根曲桿,分別和龍頭相連接。如果在某一方向發生地震,震波傳到都柱,都柱就倒向某個方向的曲桿上,桿推動含有銅球的龍嘴,球便落入蟾蜍嘴中。
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可以測出的最低震級為三度左右。公元138年二月初二甘肅地震那天,張衡正和一些人在一起渴酒,突然「當啷」一聲,地動儀朝西那條龍嘴裡的銅球落了下來,掉在蹲著的蟾蜍口中,報告西方發生了地震。可是當時洛陽城裡毫無地震感覺,連酒杯里的酒也沒有晃。一些不相信「地動儀」的人藉此攻擊張衡。但張衡卻堅定地回答:「咱們還是等事實來說話吧。」過了幾天,騎馬送信的驛官,果然從地動儀指示的方向--千里之外的隴西,送來了發生地震的消息。在鐵的事實面前,那些譏笑張衡的人只好啞口無言了。
公元139年,這位令人景仰的科學家在洛陽病逝,終年61年。
作為文學家的張衡
張衡是公元一、二世紀間我國卓越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關於前者,當別有論述。這里只略述他在文學上的業績。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河南南陽縣南)人。曾祖父很有家產,早死。祖父張堪字君游(《後漢書》三十一本傳),他把曾祖遺留下來的余財數百萬分給侄兒們,自己年十六到京師洛陽求學受業。在太學里認識了一個同縣同學朱暉(《後漢書》四十三本傳),二人友好齊名。張堪把朱暉當成知己好友,曾拍著朱暉的肩膊,表示要以妻子相托。當時朱暉以為張堪先有名,一時未敢答應。後來二人也未再見過面。張堪在家鄉時,早跟劉秀相識,並為劉秀所稱贊。劉秀為帝後,召來張堪做郎中,三遷為謁者。建武十八年(42)春他領騎七千匹,跟大司馬吳漢去蜀伐公孫述,在道上被命為蜀郡太守。在與公孫述對陣中,張堪建議不宜退師,認為公孫述必敗。後述果敗戰死。張堪先入成都,檢閱庫藏珍寶,列條上報,絲毫無所取,為蜀人所敬服。在蜀郡二年,朝廷上調為騎都尉,領驃騎將軍杜茂營,擊匈奴有功,遂調為漁陽太守。張堪到任後,打擊姦猾,地方安定,吏民樂為他所用。匈奴以萬騎入漁陽,張堪率數千騎擊破之。於是郡界安靜,張堪乃於狐奴地方開稻田八千餘頃,鼓勵人民耕種致富。百姓歌頌他:「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堪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漁陽太守八年,人民殷富,匈奴不敢來犯。後張堪在蜀時的戰績和清廉無所取的情況為光武所知,光武贊賞很久,要征調他重用,不幸張堪因病逝世。張堪死後,家中貧困,朱暉親到張家探視並給以豐厚的物質救濟。朱家子弟不知原委,朱暉才說出與張堪在洛陽相識而被張堪視為知己的往事。
張衡年輕時,家境並不很好。但兒童時他也讀書學文。幼年,即善於為文。到十六、七歲便離家拜師訪友。從他家西北行,過武關,經藍田、南山,到達長安。他游覽了三輔,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而後東去新豐,參觀驪山沮泉,自然的美景,觸發他動筆為文的興趣,做了一篇《溫泉賦》。這是張衡的少作之一,是一篇短小的騷體賦。這篇小賦,形式具備,文辭清新,寓自然之理於風光景色之中,表現了少年張衡好為深邃之思的文章特色。
由新豐再向東,過函谷關,就到了京師洛陽。這時候的洛陽,早一輩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已經不多見了。王充已過七十家居修養,未知還在世否?大將軍竇憲幕府里幾位著名的文人,隨著竇憲的垮台,都己經去世了。班固、崔駰於和帝永元四年(92)同年逝世了,傅毅還死在他們的前頭。這時京師的老學者侍中賈逵還健在,他不僅資格老,而且能使古文經傳與圖讖聯系,歷來為統治者所欣賞。和帝永元六年(94)崔駰的兒子崔瑗到京師來了,他跟賈逵學會了天文、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等學問,為太學里諸儒生所欽佩。張衡大概在參觀太學的時候,認識了崔瑗,並成為最要好的朋友。張衡興趣廣,自學了《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好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等。他沒有和崔瑗一起做賈逵的門生,為什麼,我們不清楚,可能因為賈逵講圖讖,他不能忍受統治者這種愚民自欺的蒙昧學說。
張衡在年輕時期志趣大半還在文學,如詩歌、辭賦、散文。因為名氣漸大,有人薦舉張衡為孝廉,他漠然無動於中;有些公府請他為屬官,他也無意去侍候達官貴人。實際這時官場已為外戚宦官所把持,還為官僚系統、學術流派所左右。世路險阻,仕途難進。一個沒有錢財與實際權力的人,官是做不成的。張衡家中與京師洛陽均無可以仰仗入仕的力量,他自己雖未表現高傲於人,但不願與「俗人」交遊的性格,又使他很難希望找到官做。這樣張衡在洛陽幾年所得到的仍是他自己所喜愛的文學創作。他有一篇《定情賦》,可惜正文只存四句:
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斷當時而呈美,冠朋匹而無雙。
嘆曰: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秋為斯兮時已征,思美人兮愁屏營。(《全後漢文》五十三)
是對美人的贊嘆和思慕。他還寫了一篇《七辯》。凡「七」之類,也是一種賦的形式,始創於前漢初期淮陰人枚乘的《七發》,以七事啟發「太子」而得到使聽者悔悟的目的。到張衡時代,這種賦體仍有作者模擬試作。張衡的《七辯》,自居於無為先生與虛然子等的談話而表達自己的志趣所在。虛然子言「宮室之麗」,雕華子言「滋味之麗」,安存子言音樂之麗,闞丘子言「女色之麗」,空桐子言「輿服之麗」,依衛子言「神仙之麗」,無為先生對前五子之說都默然無對;對依衛子之說雖有所言,實際也不以為然,末以「將飛未舉」一語婉然謝絕了。最後,仿無子曰:
在我聖皇,躬勞至思,參天兩地,匪怠厥司。率由舊章,遵彼前謀,正邪理謬,靡有所疑。旁窺八索,仰鏡三墳,講禮習樂,儀則彬彬。是以英人底材,不賞而勸,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於是二八之儔,列乎帝庭,揆事施教,地平天成。然後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國而悅遠人,化明如日,下應如神,漢雖舊邦,其政惟新。
仿無子這一段話,真正打動了無為先生的心,「而先生乃翻然回面曰:『君子一言,於是觀智,先民有言,談何容易!予雖蒙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務。』」(《全後漢文》五十五)這是一篇賦體的寓言,張衡借仿無子的口,傾吐了自己的理想,「漢雖舊邦,其政惟新」,他把現實想像得這樣完美,中興的漢室,將達到聖人之治的神化境界。但現實距此境界又如此遙遠,他也不敢期其必然,所以他在興奮之餘,還只能表示「敬授教命」,努力以赴,將來究將如何,不敢多言了。
京師洛陽是不能久居的。不知什麼原因,張衡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南陽去,做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此事不見於《後漢書》本傳。張衡為南陽太守主簿,有他的《綬笥銘·序言》(《全後漢文》五十五)為證。但從哪年開始的,也沒有講清楚。今從孫文青《張衡年譜》之說,張衡從二十三歲(永元十二年,公元100)開始為南陽太守主簿,大致是可信的。這時候,張衡最好的朋友崔瑗大概已離開京師了。他從家鄉出來游學已六、七年,又有機會回到家鄉,應該說是很幸運的了。張衡和太守鮑德相處很好,他為太守做做文書工作。除本職工作之外,時間還是不少的。他有可能繼續進行文學工作,他寫了一篇與《定情賦》有關的《同聲歌》:
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後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湯。不才勉自謁,賤妾職所當。綢繆主中饋,奉禮助烝嘗。思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願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灑掃清枕席,鞮芳以狄香,重戶結金扃,高下華燈光。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樂英斯夜樂,沒齒焉可忘。(逯欽立《漢詩》六)
這是一首合樂可歌的文人樂府,這種五言詩體,在張衡時代,還在創造的途中。它說的是直接的抒情敘事呢,還是借新婚夫婦的相得心情而有所比喻呢?這是不易肯定的。但如果以之比喻和鮑德的官屬友誼關系,似乎也是說得通的。
在南陽太守的官邸里,張衡完成了蓄之已久——大約說來足有十年的《二京賦》。這兩篇與前輩著名文章家班固的《兩都賦》,是一種不言而喻的歷史比賽。它們的形式相似,寓意也無異,都是這一故事,以鋪陳西都的奢侈為鑒戒,而盛贊東都的節儉以進行諷諭,對統治者都是有益的。但班張的時代已不同,張衡所處的後漢社會危機已逐漸地激化了,所以他在《東京賦》里所表示的諷喻比班固講得深刻多了,以人民的怨仇為准,看王朝的危亡問題,這不是「勸百而諷一」的小諷,而是站在王朝的危亡高度大聲疾呼了。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於履霜,尋木起於櫱栽,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初制於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故相如壯上林之觀,楊雄騁羽獵之辭,雖系以頹牆填壍,亂以收置解罘,卒無補於風規,只以昭其愆尤。臣濟奓以陵君,忘經國之長基。故函谷擊關於東,西朝顛覆而莫持。凡人心是所學,體安所習,鮑肆不知其臰,玩其所以先入;咸池不齊度於
『叄』 有哪些理論物理學家同時也是科學暢銷書作家 比如加來道雄,卡洛·羅韋利,霍金
這些大師的先驅當屬俄裔美籍大科學家伽·莫夫,他在上世紀30年代寫的《從一到無限大》至今仍是科普暢銷書。
這位也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奠基者。
『肆』 小時候物理只考七分,後來成為全世界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是誰
錢偉長在1931年9月17日考入清華大學時,他的數學、物理、化學、英文四門功課,一共才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但是,後來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卻成為了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上海大學校長。
『伍』 物理的著作有哪些呢
1、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
《物理學的進化》介紹物理學觀念從伽利略、牛頓時代的經典理論發展到現代的相對論、量子論和場論的演變情況。其中選擇了幾個主要的轉折點來闡明經典物理學的命運和現代物理學中建立新觀念的動機所在,從而引導讀者怎樣去找尋觀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聯系。
2、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年),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之一。發生在歐洲的第一次世界科技革命,以哥白尼的《論天球的運行》發表為開始,到以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的發表為結束,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
3、霍金的《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創作的科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88年。全書共十二章,講的全都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4、王永久的《引力論和宇宙論》
《引力論和宇宙論》是王永久教授撰寫的,一本研究引力理論和宇宙理論的天體物理學專著。
5、費恩曼的《物理學講義》
費曼物理學講義》是根據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菲利普·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又譯作費恩曼),在1961年9月至1963年5月在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講課錄音整理編輯的。
《費恩曼物理學講義》在基礎物理的水平上對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重要成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作了系統的介紹,對於量子力學,費恩曼教授還特地准備了一套適合大學二年級水平的講法。教學改革試圖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按照當前物理學工作者在各個前沿研究領域所使用的方式來介紹物理學的內容。
『陸』 著名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說道:「從前,時間旅行是作家的專屬領域,嚴肅的科學家像躲避瘟
答案C
本小題考查的是意識活動。著名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理論說明藝術想像可以啟迪科學思維,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③④符合題意。
『柒』 歷史上有沒有物理學家轉為文學家的
有,張衡(大物理學家加大文學家)
張衡,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於我國河南南陽西鄂.幼年時,家境比較貧寒,靠親友接濟維持生活.艱苦的生活使張衡磨礪出樸素而堅強的品格,他從小好學不倦,博覽群書,為後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衡喜歡獨立思考,雖然熟讀經書,但並沒有被這些經書束縛住思想.他不滿足於只讀經卷典籍,認為參觀游覽可以增長知識、風聞.他善於把書本知識和實際見聞對照起來學習.為了獲取更廣博的學識,公元95年,17歲的張衡開始離家外游,踏上了求師問業的旅途.
『捌』 鄧稼先的作者是什麼籍華裔物理學家
《鄧稼先》的作者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楊振寧 ,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玖』 三體中的物理學的作家介紹
李淼,中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同時也是詩人、科普作家。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1984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1989年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波爾研究所學習,199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0年起,先後在美國Santa Barbara加州大學、布朗大學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學費米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助理。1999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年加盟中山大學,現為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