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國際哲學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國際哲學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6 18:36:34

哲學論文

用批判的眼光看社會
----------淺談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辨證法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思維和智慧的最高產物和結晶。哲學以其獨有的方式引導人們深層次地思考自然、社會和人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是現時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優秀哲學思想的結晶。通過一學期的馬哲學習,我知道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其中闡述的哲學理念和思想精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學博大精深,又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有限,可能對它的了解只觸及皮毛,對深層次的問題了解不夠,在這只是淺談馬克思主義哲學。
上大學來,隨著年歲的增長和知識層次的加深及知識面的擴廣,對書上的一些內容和觀點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夠對其作出一些判斷和評價。在接受馬哲課本中一些諸如唯物論,辨證法的觀點時,我覺得也應該對一些內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問。俗語道:「思想是行動的先鋒。」有了正確的思想作旗幟,我們的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時,馬克思主義還作為我們黨領導人民的思想指南,實踐也證明它是經受得住考驗的。時代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些內容由於其時代局限性,我們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對其中一些觀點予以思考再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而不是要我們墨守成規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教科書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學者們編寫的,畢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此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勤思考,多動腦去發現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細節部分,將自己的一些觀點多和老師同學們交流,從而達到在批判中學習,在思考中成長。
如今,幾乎整個人類都浸泡在經濟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開始枯萎,哲學成了不合時宜的「文物」。所以,「批判」這個帶有濃重理性色彩的詞語幾乎被人們忘卻,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性地體驗著「競爭」的樂趣。但是,在近現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詞曾經紅火過,在今天回憶起這個詞語,或許能夠獲得些微的學術樂趣。因為一個無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時代,可能恰恰是從激烈的批判時代衍生而來的。我想老師出的關於批判性的題目也是想要我們靜下心來,對課本以及身邊的一些事進行辨證而又理性的思考吧!
首先來看看「批判」在哲學家眼中的發展變化吧。在德國哲學家眼中,「批判」一詞是倍受青睞的。自從康德用「三大批判」構建起哲學大廈以來,批判就成了哲學家手中的法寶。在黑格爾哲學解體的過程中,「青年黑格爾派」曾使批判泛濫過。在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再一次濫用批判,把哲學批判發展到頂點,以致於再也無路可走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批判的終結,因為,這種批判對現實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絕對否定,使哲學不再是人類的理性,而完全成為哲學家憤世嫉俗的牢騷。
其次是我對「批判」的一些觀點。對一件事情為什麼有的人持肯定意見也有的持否定意見呢?另外,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也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為什麼呢?這即是哲學上的辨證思想了。辯證法這個概念已經蘊含著否定的含義,即通過否定達到肯定。我們對周邊發生的事情或者現象能提出自己批判性見解那代表著我們還在理性的思考,即使這種批判帶著個人主義色彩,畢竟那也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想法,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就在於人能理性的思考。同時我覺得辯證思考是一種尊重客觀事實的思維方式,是關於社會和自然的對抗的普遍解釋原則。當然,作為普遍解釋原則的辯證法決不停留在對表層的解釋上,而是要求對現實的內在聯系作以批判性反思。
拿身邊的例子來說吧,針對當前學生中普遍的反日情緒及抵制日貨的行為,部分自視理智的人便站出來指手畫腳了,說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保持冷靜,不應該感情用事,要拿出我們大學生應有的素質來對待這件事情。後者可謂是對前者行為的批判性思考了。然而,在想想呢,既然我們是熱血澎湃的知識青年,日本以前對我們的侵略和迫害姑且不說,但是他在今天還不能就歷史問題有個清醒而明確的表態,還不能反省他所犯下的歷史罪行,同時還一再篡改日本歷史教科書。請問這樣的行為我們能容忍嗎?此外,日本還不遵循國際法上的有關規定,對權屬我國的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霸佔。再問這樣的恥辱我們能一再的忍氣吞聲嗎?最近,日本在不承認歷史問題的前提下還要吼著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我想任何一個有點理性的中國人都不會同意的!
總的說來,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用辨證方法去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即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問題,對事情的一個側面進行質疑,從而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個側面,這樣就可以更全面更客觀更准確的看待事情。

這個是我以前自己寫的作業,電腦里還存著,你看下,如果合適就給我分吧。畢竟咱復制粘貼是復制自家的東西。

② 我是誰 西方哲學論文

多給些分啊 有兩篇 自己選哈
1

我是從初中開始就考慮這個問題的,因為我的敏感脆弱,我生活在一種規范性逼近(我應該成為什麼)與生成性逼近(我怎樣成為什麼)之中。我畢恭畢敬地成長,不間斷地做三好學生,朝「理想」一步步地邁進,直到「理想」實現――我考進了中師,為許多同齡人羨慕。但我的內心一直有另外的聲音存在,到了中師,這種東西全面爆發,青春期裡布滿了荒唐迷惘,多年以後我明白,這是一種存在性焦慮,而我在中師的第一篇作文,就是通過一篇無厘頭式的對話追問:人為什麼要活著?

這種追問使我在不同的存在哲學中搖擺,形成了我稱之為「哈姆雷特」性的東西。許多時候我之所以對於名利不過分地執著,就是源於內心深處的存在追問而非道德品質。這種追問讓我特殊迷戀現代派文學,讓我外表平靜,內心卻經常飽受折磨。

我一直認為自己特殊適合從事簡單單調的工作,以平衡內心的豐富敏感。比如圖書治理員,流水線上的工人等,把肉體交付給程序化的工作,讓靈魂在另外的地方飄逸。但是遺憾的是,我成了一名教師,從此走上了一條永遠不能安妥的道路。

簡單單調的工作其實很輕易提供穩定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這種滿足感與成就感與專業化有關。但當我踏入教師這個行業以後,我沮喪地發現,教師成為一個真正專業化的職業在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了,這個職業專業性非常模糊,是一片由許許多多瑣事的事件填充而成的虛空。更可怕的是,我又重新回到規范性逼近與生成性逼近之間,而規范性逼近與生成性逼近又由於缺乏專業標准而變得十分隨意,讓人無所適從。

真正的專業是有界限的,這種界限包括與其他職業的界限,與自我生活的界限。但對教師而言,與其他職業的界限其實並不清楚,一個非師范類的學生可能比師范類的學生更適合教師崗位。與其說與專業有關,不如說與性格有關。最可怕的是,教師的職業生活無邊無際地漫延,浸透了24小時――許多個夜晚,夢里我都站在講台上,戰戰兢兢。這種無邊無際經常讓人感覺到懼怕,感覺到職業生活之外別無生活,你無處可逃,沒有人告訴你「下班了」,你永遠都在上班狀態。我相信,許多教師既在逃逸,又無處可逃,因此事實上處於一種存在性尷尬,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漂浮狀態,直至生命結束。因此教育界,乃是犬儒哲學最發達的場所。

我缺乏一種堅定的信仰,我的理想主義,就是在這樣的存在性焦慮上生長出來。因此理想主義與其說是一種道德訴求,不如說是一種對於自我肯定的尋求,是為了在不斷地尋找中解決「我」的問題。

因為這種立場,在每一次面臨抉擇的時候,我總會回歸自己的內心:我到底需要什麼?什麼對我是最重要的?我會因這種選擇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嗎?人,總是被許多機會所左右所俘獲,從而迷失了自己。

朋友問我為什麼加入新教育,我說是因為「不忍」。我從農村走到縣城再走到都市,從西部走到南部再走到東部,從小學走到初中再走到高中,從教學走到公益再走到研究,在這種旅程中,中國的師生所遭遇的種種困惑,無奈,旁徨,是我所切身體驗到並深入我生命深入構成存在焦慮的一部分的,而不是那些專家學者從外部的觀察。

一年多以來,我親歷了新教育深刻而又痛苦的裂變,看到了未來可能的前景與困難,這讓我振奮,讓我對中國教育還抱有一線希望。

因此我經常想,或許所有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都有著某種不同程度的存在性焦慮。當這種存在性焦慮糾纏我們的時候,我們才會有存在性追問,才會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明白生命不應該是位子、帽子的附屬品,而應該是它自身。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朱老師所說的「對於新教育,每個人都是過客」才顯示出其意義。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奉獻與犧牲,這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重新書寫,只有在這種書寫中,我們才能夠擺脫名與利的枷鎖,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否則,我們的人生便面臨危險。

同樣的危險也存在於新教育。

作為一個組織,也有可能在各種各樣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機會中迷失自己。過多吸納外在的項目、機會會讓自身不堪其負並且最終崩潰,因為這只是外在的堆積。在無窮無盡的暗礁中航行,很輕易受到誘惑而迷失方向。

要不斷地拾取一些東西總是輕易的,這是人的天性,也是許多組織的天性,但要學會丟掉一些東西則是困難的,然而,只有敢於丟掉一些東西的人或者組織,才可能獲得真正實質的進步。只有從加法思維變為減法思維,新教育才能夠觸摸到自己的「存在」,並獲得真正的解放。

2
我是誰--人的解讀(羅索)
我認為人有四種屬性,自然性,社會性,意識性,思維性.每一屬性又分五層.空白處為我還沒想好.
自然屬性 表我: 自我受外界刺激而變,如生病(下同)
自我: 肉體
真我: 生理心理需求
本我: 新陳代謝
原我:基因

社會屬性 表我: 朋友 組織(黨派) 集團(公司)
自我: 家庭 國家 階層
真我: 家族 民族 階級
本我: 血緣 種族
原我:

意識屬性 表我: 性情 情緒 潛力
自我: 人品 脾氣 能力
真我: 人格 性格 天賦
本我: 人性 氣質 興趣
原我:自私 任性

思維屬性 表我: 表象 觀點
自我: 抽象 觀念
真我: 形象 意志 思想
本我: 印象 邏輯 理想
原我:
人的所有事情都能在這里找到。自我是隨時隨外界刺激而變的。自我也是變的,但有一個過程。真我就需要自我調節了,但只能表面壓制或激勵,但不能從改變上改變,屬於治標不治本,一不小心就回去了,叫屢教不改,也叫執著。自我就更難了,不能變,想變也變不了,如果硬要變,不是瘋就是死,叫病入膏肓,或爛泥扶不上牆,死豬不怕開水燙,不見棺材不掉淚,當然你也可以叫它寧死不屈。至於原我,你摸都摸不到。這就是它們的區別,你可以對照自己試試,特別是意識屬性。
下層的內容會影響上層的內容,但似乎並不能決定,互相影響。
本我的內容在每個人的身上是不謊模誦砸蒼謖獠悖虼巳誦允遣煌模褪撬滌猩貧裰幀O衷諞話閎銜誦允親運降模運絞遣皇粲詼竦模巧鐧謀拘浴5謖飫錚鐧謀拘裕ㄗ運劍┦竊遙誦裕ū疚遙┦怯猩貧竦摹5胰銜貧癲皇譴騁庖逕系母拍睿Υ喲嬖詰慕嵌熱ブ匭露ㄒ澹熱綞袷恰捌蘋盪嬖凇保比徊荒苷庋虻ァO質抵杏幸恢秩訟不陡傷鶉瞬煥旱氖攏熱縹蘩磧傻鈉蘋倒錚殘砭褪恰岸瘛鋇娜耍殘碚庵秩舜硬換嶸比朔嘔穡踔獵詡依鍩故嗆煤⒆印1疚沂歉牟壞艫模哉庵秩說拇死嗝∈歉牟壞艫模憧梢栽諳質抵泄鄄煲幌隆?/FONT>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注意到了沒有,社會和思維屬性的原我是沒有內容的,這是因為它們是主觀存在,而自然和意識屬性是客觀存在。這是推導出來的,也是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意識是客觀存在的,這可就嚴重了。有可能存在「意識子」,靈魂是有家的,我否定不了它的存在。在這里我還要做一下科普,中國人對於人的精神有兩個認識,一個叫魂,一個叫魄。魂是人的清醒一面,魄是人的原始一面,如古人認為僵屍就是魂飛魄不散的人,此種人六親不認,力大無窮,但有基本生理慾望,包括談戀愛。用現在話講,魂就是思維,魄就是意識,相當科學,可見咱祖先多厲害。
現在科學雖很牛了,但距離清楚認識人的意識還是很遠。但可以肯定,魂絕對隨人死而消失的,但魄卻不好說。也許魄和肉體化為泥一樣,會死,但構成魄的物質卻不會消失。當然魄和肉身的構成物質有什麼區別就等科學的發展了。
我還想說一下人學。一直以來人學給人的印象就是講人生觀,價值觀的,且多是充滿教導口吻,給小孩子看的。但我理解人學應該是很全面的,所有的關於人的學問都應該歸於它。包括靈魂,道德,認識論,價值論,審美等以前是哲學的范疇的。人學應該從哲學里獨立出來。很多的哲學家其實是人學家,最典型的就是尼采。康德說他就回答了三個問題,都是關於人(我)的,所以本質上康德也是人學家。黎鳴說他開創了哲學向人學的轉型,不知是不是這個意思,我沒研究。但這種說法不對,沒有啥比哲學還大了。無數學科脫離了哲學,似乎哲學越來越窄了,但這只是表面的狹義的哲學概念。哲學是研究存在(運動)的,無論它多麼獨立,它永遠是存在(運動),它永遠也逃不掉哲學的魔掌。哲學家常常清貧,沒有工作,但也可以講,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可以過時,只有哲學家永遠不會失業,永遠,永遠,永遠。。。。。。。。即使死了,還要被後人研究。

③ 國外的哲學雜志那幾本可以刊載比較靈活些的的文章,

主要是主流雜志《Business Week》、《News Week》、
《Reader』s Digest》、《Time》、《Fortune》、《Forbes》等

說到「英文雜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市面上賣得火熱的「英語教育雜志」?它們不是原著,不是海量閱讀的對象。發現一本「教育雜志」的賣點介紹上寫著「本雜志旨在提高讀者閱讀國際知名期刊的能力,內容全部精選自最新的歐美著名雜志……」我不禁好笑:幹嘛不直接讀那些歐美著名雜志呢?讀一本60頁的《Business Week》,勝讀10本「英語教育雜志」。

短篇的難就在其「短」。雜志里的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盡管是現代原著,但是涉及廣,各方面的術語層出不窮,生詞比長篇彌散。如前所述,每讀一篇文章都要熟悉新的寫作風格,讀到不明之處沒有充分的篇幅協同理解,有時出現把握不住文章大意的情況。

短篇的難度畢竟是相對長篇而言的。畢竟在同一本雜志里,文章都有某種共同屬性,例如《Business Week》,都是關於商業、金融的報道,財經記者的套路不外三板斧。開始不適應,讀了幾本以後就覺得易懂了。還有,國內有本非常受歡迎的雜志《讀者》,可知道《Reader』s Digest》也正是美國人民的《讀者》呢!意味深遠的文摘,肯定能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興趣調動了,還有什麼難的呢?

洋人的雜志使我們站在新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1997年一期特別加厚的《Business Week》全面回顧幾十年來美國矽谷的發展歷程,比我從前看過的一切關於矽谷的報道都要深入詳細,使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信息技術浪潮的中心;1997年另外一期《Business Week》關於東南亞經濟的報道讓我明白到,隨後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確實是經濟泡末破滅的必然結果;2003年的一期《News Week》大量文章從多個方面分析美國為什麼要推翻薩達姆政權,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為什麼失事,無不讓我的資訊觸覺延伸。

洋人的雜志向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情報。有一期《Business Week》介紹美國的3M公司招納世界上的創意人才,產生了無數改變人類生活的發明——這篇報道無疑為富有創意的我指明了前途:3M也許是我最能發揮才乾的地方;又有一期預測美國10年後醫生的缺口將進一步加大,因此有可能放寬外國醫學人才進入的限制——這對我的醫學生同學們,不是一條誘人的信息么?2005年中美大打紡織品的貿易戰,國人還以為:美國的紡織品業已經被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逼上絕路了。但5月23日的《Forbes》報導了美國的企業技術進步的情況:由於納米技術等尖端科技的應用,勞動力只佔生產成本的5%!一位企業老闆說:「我們靠這就能跟中國競爭。」如果國內紡織業不能敏銳地感知這些動向,恐怕不出幾年中國反過來要面臨美國紡織品的傾銷了。

特別感興趣的是洋人究竟怎樣看中國的。西方報道讓我看到了很多國內媒體不便表達的內容和觀點,特別新鮮有趣,例如《Business Week》報道大陸某位富豪現在風頭減退,因為隨著社會的規范化,從前的「關系」越來越行不通了;寶鋼在國企改革後活力大增,三萬人的企業年產量超過了另外三家總共11萬人的老國企……不過它們畢竟是西方的主流媒體,有時報道難免不給中國人留面子。例如2003年有一期《Time》的封面以我們的國旗作為封面,配文「SARS NATION」,引起了很多同胞的憤怒抗議。老美固然不懷好意,趁我們遭受瘟疫落井下石,但細想中國當時的SARS疫情確實是世界上最嚴重的,《Time》的說法似乎不太離譜,而且其報道的風格本來就大膽自由,對美國國內、對各國政府的態度都是尖酸刻薄的。如果看多了他們的雜志,就見慣不怪了。

④ 哲學小論文

網路知道 > 教育/學業/考試 > 論文報告相關問題
• 我與哲學 論文切入點
• 高中生哲學論文投稿
• 急!急!!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
• 哲學論文提綱怎麼擬
• 在哪裡能找到很多免費哲學論文?
更多>>

訂閱該問題
買手機上易趣,行貨質量,水貨價格...
易趣手機又降價了!諾基亞,索愛,三星,摩托,多普達,LG, 松下,廈新等手機及其原裝配件,...
www.eachnet.com
您想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網路「知道」上的問答嗎?來獲取免費代碼吧!
--------------------------------------------------------------------------------
如要投訴或提出意見建議,請到
網路知道投訴吧反饋。
添加到搜藏待解決
哲學小論文
懸賞分:8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3 小時
主題:在所學過的哲學原理之中尋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面來闡述,比如:世界的物質性、規律、聯系、發展、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定規律等等
基本要求:
第一、在所寫的哲學小論文之中,必須能夠引用一至兩條哲學理論知識,可參閱書本理論內容。
第二、在闡述正方的過程中,要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展開。觀點鮮明,層次清晰,分析透徹。
基本結構:
A、篇名:自己任意命題,要求與內容相符合
B、案例導入(用一個成語故事或者其他案例導入,要求案例具體清楚,並且要有對案例的簡單點評)
C、提出問題(本論文的中心點)
D、正方部分:正方中要有理論展開,也要寫出現實的指導意義。正方中可根據自己的需要穿插一些「名人名言」、「信息窗」等部分。也可以列舉一些現實中的實例進一步說明自己的哲學理論。
二、哲學期末考試的形式要求
哲學小論文的字數,不能少於八百字

⑤ 1000字左右有關的西方哲學的論文

2005 國內西方哲學研究
學術創造和知識生產的周期與地球公轉一圈的周期並不吻合。在2005年當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國內西方哲學研究的成果,通常是在一、兩年前甚至更長時間之前醞釀、創造、編輯、最後於這一年度公之於世的。而且,作為學術創造和理智生活層面上的西方哲學研究,通常並不製造能夠引發公眾高度關注的焦點事件。因此,這一年來的研究狀況很難像許多領域那樣藉助「大事盤點」、「焦點人物」來綜述,也許更需要歷史性和反思性的眼光,「瞻前顧後」,「品頭論足」。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文化事件的發生方面,管窺錐指,加以評說。2005年的國內西方哲學研究,無論是與「馬克思主義基礎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張旗鼓的開展和「國學熱」、「讀經熱」相比,還是與2004年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德里達逝世以及羅蒂的學術巡遊引起的關注熱度相比,都要相對沉寂一些,例如紀念薩特誕辰100周年的活動和保羅·利科的辭世就沒有喚起值得期待的熱情。然而,這恰恰是常態。
這種常態反映出西方哲學研究正處在不尷不尬的曖昧境況當中。國內哲學研究通常被分為「馬、中、西」三個主要領域,似乎我們可能擁有三條脈絡的哲學傳統,這固然豐富了我們的哲學生活,但三者之間對話的難度似乎在增大,關系也越來越微妙。而且,西方哲學在國內不像「馬哲」、「中哲」那樣擁有名正言順的合法性,卻又在國際學術界具有哲學的正統地位。這至少引發了兩個重要問題。其一是中國學者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定位:是引介和批判,還是像西方哲學家那樣展開專業性的研究和教育?進而,這一研究應當在哲學的學科建制中居於何種地位?其二,讓西方哲學說漢語,無疑將深層次地豐富和改變中國人的概念框架、思想方式和表達手段,對西方哲學的消化吸收,有助於本民族哲學創造力的提升,這時,西方哲學就不僅僅是異域之思,而能夠成為本土哲學內在的思想資源;可是,如何調節各種思想資源,使其間的張力不至於過分緊張,並促進有效對話和文化重建,又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自2003年以來受到重視,本年度也在繼續。
當然,西方哲學研究仍在各類學術建制的支持下不斷取得進展。2005年,外國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增加了近一倍,理論上達到20個。在有正式刊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1000餘篇,其中現代西方哲學類的論文超出西方哲學史類近一倍,在前者中最經常出現的名字是海德格爾、德里達、尼采、羅蒂、維特根斯坦等,而在後者中最經常出現的則是康德、黑格爾、柏拉圖、笛卡爾,奧古斯丁是中世紀哲學中最受關注的。各種著作和以書代刊的連續出版物有100多部,其中譯著的比重很大。大量學術成果得到了各種學術基金的支持,圍繞項目和課題展開。「現象學與倫理」、「分析哲學、科學哲學與邏輯討論會」、「中西哲學交流中的翻譯問題」、「哲學、宗教和科學:傳統與現代的視野」、紀念德里達、紀念阿隆和薩特誕辰百年以及關於皮爾士和杜威的學術會議陸續召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的分析哲學委員會,繼現象學委員會和法國哲學委員會之後正式成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要比古典哲學研究活躍得多,這令人亦喜亦憂。
這一年,三部大型西方哲學史陸續問世(其中有些此前已開始出版,多數至今尚未出齊),包括葉秀山、王樹人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八卷本)、復旦大學哲學系編寫的《西方哲學通史》(十卷本)以及馮俊主持翻譯的《勞特利奇哲學史》(十卷本)。此外,多種多樣的西方思想家著作、文集、文選、研究文獻的譯本也令人目不暇接,出版市場相當繁榮。繼《亞里士多德全集》、《柏拉圖全集》、《維特根斯坦全集》之後,李秋零主持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也已出版了前四卷,兩套《黑格爾全集》歷經波折又開始重新醞釀出版,《杜威全集》和《尼采全集》也已開始謀劃。
這又引發了第二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我們正在不斷地將大量西方哲學原典和研究文獻轉譯為漢語,這自然功莫大焉;但不可否認,這又在事實上放大了本國學者在創造力和研究水平上的差距。如果說創造力或自主創新能力並不能一蹴而就,那麼研究水平卻是有望逐步提高的。根據筆者的閱讀,本年度發表的論文雖然不乏佳作,但總體上似乎並沒有比前幾年有明顯起色,對學術積累的貢獻也有待提升。看來還是應當認真借鑒西方同行的研究成果,在較高的起點上開始研究,避免大而化之的介紹和解說,力求清晰嚴謹的分析、論證及表達,並深入到西方學者的論證細節中去,因為若不把握細節,則難免流於皮相而亦步亦趨或妄自尊大,皆無法有效對話。雖然西方學者特別是英美學者技術化傾向也值得反思,但我們面臨的問題卻是如何提升技術含量。

⑥ 哲學論文的格式

一、哲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程序大體分為六個階段
1、確定導師;、與導師討論並選題;3、閱讀文獻、收集資料;4、擬定寫作提綱;5、撰寫和提交初稿,與導師討論和修改;6、定稿和導師審閱。
文科各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求論題明確、資料翔實、論證嚴謹、語言文字流暢簡練、結構合理、理論聯系實際、觀點正確或有一定的獨到見解;一律採用文內圖表,引文出處和注釋一律採用文章節附註。
二、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格式採用規定的統一格式
1、封面;2、工作任務書; 3、原創性聲明;4、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5、目錄;6、引言;7、正文;8、結論;9、致謝語;11、參考文獻;12、開題報告書;13、答辯評審表。
三、畢業論文(設計)的內容要求
1、題目: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漢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語言精煉、明確。同時有中、英文對照,字數在200-400個漢字。
3、關鍵詞:從本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或術語作為關鍵詞,同時有中、英文對照,每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開,最後一個關鍵詞後不用標點符號。
4、目錄:目錄作為論文(設計)提綱,是各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文字應簡明扼要。目錄按論文(設計)順序分章、節二級編寫,要標明頁數,以便閱讀。目錄中的標題應與正文中的標題一致。
5、引言:是論文(設計)的開頭部分,主要說明寫作目的、現實意義、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並提出中心論點等。引言要簡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長。
6、正文:是論文(設計)的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一般由標題、文字、圖、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組成。該部分要運用各方面實驗結果、研究方法,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7、結論:結論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價值的體現。應概括說明所進行工作的情況和價值,分析其優點和特色,指出創新所在,並應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改進方向,特別是對工作中遇到的重要問題要著重指出,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達作者對所研究的課題的見解和主張,結論要簡單、明確,篇幅不宜過長。
8、致謝語:在文章結尾處,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工作過程中曾給自己以直接幫助的人員,表示自己的謝意。
9、注釋:一般以圓圈加數字右上標的形式,在文中按各注出現的先後順序編列注號,與注文對應。注釋可用腳注(將注文放在加註頁稿紙的下端)或章節附註(將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具體要求參照相關學科規范格式。
1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指作者在論文(設計)工作中所參考的文獻,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的比較等,是論文(設計)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論文(設計)的引用文獻必須在文中引用處體現出來,並按順序編號。引用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全,附於文末。
11、附錄:附錄是不宜放在正文中的資料,如調查閱卷、公式推演、編寫程序、原始數據附表等等。放入論文(設計)資料袋。
四、論文撰寫格式和字體大小要求
學生的論文(設計)及其外文譯文統一用A4紙列印,上邊距為2.5cm,下邊距為2.0cm,左邊距為2.0cm,右邊距為2.0cm。每頁須加「頁眉」和「頁碼」,「頁眉」居中填寫論文(設計)題目。各系根據專業特點不同,可酌情予以調整。
1、封面及原創性聲明採用規定的統一格式。
2、題目、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設計)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可以分為1或2行居中列印。題目下空一行列印摘要,[摘要]二字(四號黑體),[摘要]二字後空一格列印內容(小四號宋體)。摘要內容下空一行列印[關鍵詞]三字(四號黑體),其後為關鍵詞(小四號宋體)每兩個關鍵詞之間空兩格。英文摘要題目全部採用以「Tims New Roman」小四號字體列印,摘要內容和關鍵詞均用五號Arial字體。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合打一頁。英文摘要和關鍵詞另打一頁。論文
3、「目錄」二字(四號黑體),下空二行為章、節、小節及其開始頁碼,採用小四號宋體。頁碼放在行末,目錄內容和頁碼之間用虛線連接。
4、引言用小四號宋體字列印(若有標題用四號黑體字)。
5、標題:每章標題以小三號黑體字居中列印;「章」下空二行為「節」,以四號黑體字左起列印;「節」下空一行為「小節」,以四號宋體字左起列印。換行列印論文(設計)正文。
6、正文:採用小四號宋體字列印。
7、文中圖、表應與文字緊密結合,文圖相符內容正確,圖、表名應附相應的英文和必要的中文圖注。制圖要求:半欄圖寬≤7cm,通欄圖寬≤16cm;圖中曲線粗細應相當於5號宋體字的豎畫,坐標線的粗細相當於5號宋體字的橫畫;圖中文字、符號、縱橫坐標標目用小五號字;標目採用國家標準的物理量(英文斜體)和單位符號(英文正體)的比表示,如c/molL-1。表格採用「三橫線表」,表的內容切忌與圖和文字的內容重復。
8、公式:公式書寫應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書寫。公式的編號加圓括弧,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公式和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公式後應註明編號,該編號按章順序編排。
9、結論二字用四號宋體字,結論內容為小四號宋體字。
10、致謝語三字用四號黑體字,內容為小四號宋體字。
11、參考文獻的著錄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及相關學科格式規范。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並用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如[1],[2],[3],…,應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後均以「 . 」結束。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編排格式及參考示例如下:
(1)連續出版物(期刊)[J]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例如:[1] 金顯賀,王昌長,王忠東等
.一種用於在線檢測局部放電的數字濾波技術[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33(4):62-67.
(2)專著[M]
[序號]作者.書名[M].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如:[2]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M](1982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81.
(3)論文集[C]
[序號]作者.題名.論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3] 辛希孟.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223~245.
(4)學位論文[D] 畢業論文
[序號]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例如:[4] 李必成.論我黨在抗戰時期的民主黨派政策[D].北京:北京國家圖書館,2001.
(5)報紙文章[N]
[序號]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5]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6)報告[R]
[序號]作者.題名[R].出版地:出版年.
例:[6]馮西橋.和反應堆壓力管道與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
(7)英文文獻
英文文獻格式基本與中文文獻格式相對應。
外國作者的姓名書寫格式遵從國際慣例。例如A. Ashkin或Ashkin A.
例:[7]Ashkin A. Forces of a single-beam gradient laser trap on a dielectric sphere in the ray regime[J].Biophysical Journal,1992,61:569-582.
(8)電子文獻
[序號]作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例:[8]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1998-08-16/1998-10-04
五、其它要求
1、全文內的各章、各節內的標題及段落格式(含頂格或縮進)要一致;
2、全文內各章的體例要一致,例如,各章(節、目)是否有「導語」;
3、時間表示:使用「2006年6月」,不能使用「06年6月」或「2006.6」;
4、標題編號:要符合一般的學術規范,一般不能使用「半括弧」,「(一)、」或「(一、)」等不規范用法,標題結束處不能有標點符號;
5、全文錯別字或不規范之處不能超過萬分之二。

⑦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3000字

走向21世紀的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世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都處於一個關鍵時期,相應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處於一個關鍵時期。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表明,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發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代條件下,這種可能性無疑是大大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發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現實,將直接決定著馬克思主義以何種姿態走向機遇與挑戰並存的21世紀。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包括它的基礎和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著的理論,這並不是什麼新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頁。)按照這種觀點,恩格斯曾告誡說:「以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是發展的理論,這是由其本性所決定的:其一,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實踐,特別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它的一切理論觀點形成和發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動力,正確的理論必須能夠如實、及時地反映實踐的發展變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另一方面,哲學誠然要解釋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為此,它堅持理論必須不斷地被運用於實踐,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接受實踐的最終檢驗。離開無限豐富、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學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總結、概括和吸收近現代科學的一切成就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又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不是什麼宗教教義,它嚴格地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而不是從某種先驗的概念、原則、公式出發來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論觀點。其三,它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不同,也有別於現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學,它從來都不主張自己已經結束了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誠然有它的體系,但這個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為後人不斷地豐富它、發展它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隨著實際生活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
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當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不穩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及其後期,站在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所創立的哲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發展和人類歷史經驗包括以往人們在哲學思想上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並在後來的社會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些基本觀點包括:辯證而又唯物的世界觀、方法論;辯證而又唯物的認識論;辯證而又唯物的歷史觀等等。
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被有效地運用於實際。在後人掌握、運用這些原理的時候,當然必須從他們所處的具體實際出發。因此,即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必須不斷地以科學發展的新成果、人類社會的新經驗和新認識來充實和豐富它的內容,否則它就會成為僵死的教條。這已為中國和其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在20世紀的發展實際所證明。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曾經必須反對這樣一種錯誤觀點,即認為中國的國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社會主義理論是完全不適用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科學分析證明,這種「中國特殊論」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主義能夠運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指導
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但是,中國的國情又的確有自己的特點。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中國歷史和現實時,必須充分注意這種特點,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生根,才能正確地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也才能徹底駁倒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合乎中國國情的論調。
為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地指導中國革命事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曾經在黨內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公式化的教條主義。30年代初,此種教條主義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巨大挫折。為了從哲學的高度克服教條主義,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毛澤東帶頭研究哲學,寫下了諸如《實踐論》、《矛盾論》等一系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傑出著作。他把對教條主義的批判特別地提升到哲學方法論、認識論的高度。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僅使我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完全勝利,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大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黨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大理論成果。
問題在於,革命勝利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是否仍然要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特點?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做出了艱苦的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歷史教訓。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左」傾思潮,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顧中國的具體國情,從某種「本本」出發,從抽象的公式、概念出發,超階段地提出建設所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的主張。為了克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教條主義,鄧小平積極支持並引導了1978年在全國范圍內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他特別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註:《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頁。)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結合,使我們黨不僅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而且形成了第二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實踐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准確地把握並解決這些問題,就會把理論、思想,把人類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而所謂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上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大生命力,從根本上說,決定於它把握、理解和解決時代重大課題的程度和水平。走向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緊緊抓住世紀之交乃至下個世紀人類社會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對時代重大問題的靈敏反映、准確把握和科學解答中,開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境界。列寧說:「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麼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註:《列寧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頁。)那麼,當代「社會生活條件」出現了哪些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所不得不格外重視的異常劇烈的變化,向人們提出了哪些必須研究或探索的重大時代課題呢?

1.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變化,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所謂經濟全球化現象。
人們列舉了資本的「全球化」的種種表現:跨國公司、跨國資本、跨國經濟組織的急劇增加,使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出現了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出現了國際化的勞動分工,國際信貸經濟得到發展,資本調控進入跨國公司結構,生產系統和勞動過程日趨靈活,非中心化經濟逐漸形成,標准化的市場和消費模式的指數不斷增長,社會綜合保障的信貸制度日益擴展,新價值體系開始創立並得到實際運用。經濟全球化還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社會秩序中,由於取消了社會和資本之間的界限,資本自身變成社會性,從而一切用於社會再生產的條件都已直接被資本吸收,資本的控制呈現出普遍化和迅速擴散的態勢,而不再像19世紀那樣,集中封閉在一個地區;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流動,對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在經濟全球化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的跨國公司其職能也已發生變化,它不再為一個國家服務,而是有它自己的聯盟,為它自己的公司服務,為全球資本主義服務,一切都以它的資本增值和再生產為轉移。總之,經濟全球化表明,資本的控制真正達到了國際化的程度。有鑒於此,一些人士斷言:在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民族與國家將成為歷史的「陳跡」。
應該區別三種意義上的「全球化」:一是作為當代資本主義客觀發展狀況或趨勢的全球化;二是對現實的全球化現象所作的理論探討;三是一些大國傳媒與資本共謀而進行的「炒作」。對於第一種意義上的「全球化」,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深入地研究,揭示全球化的實質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勢;對於第二種意義上的「全球化」,即作為觀念形態的東西存在於一些嚴肅認真的理論探討之中的「全球化」理論、思潮,馬克思主義者要認真對待,將其中所提出的問題加以批判地分析,轉化為自身的研究課題,盡可能說出一些新的道理來;對於第三種意義上的所謂「全球化」,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給以足夠的警覺。
人們注意到,經濟全球化並沒有消解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段話是許多討論全球化現象的學者(甚至包括那些並不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士)經常加以引用的:「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國外一些學者如阿里夫·德里克甚至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能夠寫下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極其恰當的描述文字,對於他們那個時代而言是顯得奇怪的。
其實,馬克思在上述文字里所表述的思想在稍早一些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清楚地闡發過。馬克思所以能在資本主義尚處在幼年的時候就對其做出了今天還令世人驚奇的預測,歸根到底,源於他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源於他對資本的本質的科學把握。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按其本性來說,是天生的國際派,由於它活躍在世界舞台上,造成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造成了交往的普遍化,個人的狹隘地域性的存在愈益被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所代替。人們在驚訝於馬克思的天才預測的同時,可能會感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許多重要思想長期以來並未得到足夠的注意,這是造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某種簡單化、庸俗化和片面化理解的重要原因,因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有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再認識再研究的必要;另一方面,當代資本主義畢竟出現了一些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那個時代所不曾具有的變化,畢竟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變化、新的問題需要當代馬克思主義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加以研究,而不能簡單復述經典作家的原有見解。
譬如,經濟全球化是否將導致民族、國家的消失呢?這個問題是值得認真考慮的。應該看到,整體化是以分化為各自利益不同甚至對立的民族為前提的。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不斷加深並未消融各民族不同的特徵、價值追求的差別,毋寧說是以這種差別為前提的。因此,各民族在普遍交往過程中所呈現並發展起來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歷史的規定。因此,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民族、國家是不可能消亡的。取消了各民族獨立自主地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的一體化「同質世界」本身是一個單調的世界,是不會得到大家認同的。事實上,在主要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唱主角的全球化浪潮中,國家在推動資本的擴張,在維護本民族利益方面始終承擔著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還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存在著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民族、國家間的不平等現象。當然,民族、國家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會發生變化,研究這些變化的發展趨向,特別是造成這些變化的社會物質條件,我們能夠進一步豐富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有機體、社會共同體,關於民族、階級和國家的理論。
再如,經濟全球化使得對現代化問題的反思格外地突出出來。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學術界就興起一股對現代化的批判浪潮,後現代主義是其中的重要一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這種反思批判進一步加強了,後殖民理論等思潮進而取代後現代主義成為「顯學」。西方現代化理論包含著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著明顯的誤導。對現代化的反思、批判並不構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拒絕追求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加速現代化建設的理由。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全面復興的必由之路。因而,在這里,問題只可能轉化為對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批判性反思:這種現代化發展道路真的具有普適性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怎樣獨立自主地選擇適

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發展問題能否歸結為單純的經濟總量的增加,如果不能,怎樣科學地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本身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將會促使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解。
還有,經濟全球化是否消除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呢?筆者認為,全球化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是使這一矛盾具有了新的更加普遍化的形式。全球化既然從本質上是資本的國際化,那麼它就必然地是一種充滿矛盾的異化形式。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所擔負的一個重大歷史使命,是深入研究、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徵、新趨勢,並在這種研究過程中豐富、深化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2.科學總結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據以展望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是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面對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是與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聯的。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後100年間,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 在世界上廣大的地域內成為現實。但是有三個必須引起注意的歷史現象。其一是社會主義並不像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設想的那樣,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中誕生。它誕生的地方倒是在資本主義欠發達的國家,甚至是很不發達的國家。其二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建立起來以後沒有能長期保持。其三是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仍然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一些國家程度不同地面臨著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繁重任務。
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產生的問題,當然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是否首先在那裡崩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明白無誤地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須,資本主義制度所以要否定,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而一種社會制度,在它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是不會立即被否定的;另一方面,革命的實際發生,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急劇尖銳化以外,還有賴於現實的革命條件,而這些條件並不是人們事先所能完全預料、設計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生前多次拒絕了對一些國家是否或者什麼時候爆發革命進行預測的請求。
恩格斯逝世後相繼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和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即使被認為是處於穩定發展的戰後階段,資本主義造成的地區沖突、經濟危機特別是金融危機也是接連不斷。所有的歷史事實一方面表明,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是經得起考驗的;另一方面又表明,資本主義的大廈並不是到處都很容易被沖塌的。
由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誕生在原來資本主義不發達或很不發達的國家,因而,這些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能不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難。雖然不同國家的情況有別,困難的程度各異,但造成困難的原因多少都與這些國家原有的資本主義不發達而導致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有關。可惜,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就能自動地帶來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不能這樣,那就把這種制度搞得更「純」一些。這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精神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世紀後半期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普遍發生的改革,特別是中國的改革,其歷史意義不容低估。它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並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社會主義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一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歸根到底要能適合該國的實際,要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努力探索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的中間制度層次,而這就需要改革。人們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希望,隨著改革實踐的深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這種改革經驗能夠被提升到更加系統、成熟的理論形態,從而大大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視域。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只要不抱偏見,就會承認,這一挫折並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失敗」,但這一重大挫折也的確表明,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遠未達到成熟的形態。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挫折,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新突破、新發展的契機,能否把握好這種契機,關鍵在於是否科學地總結和消化歷史經驗。應該說,人類在20世紀確實積累了豐富的有關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經驗寶庫中的最新內容。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不可推卸的一個重大責任,就是總結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用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這對於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3.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
突出現象。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所以重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必須以對自然界的科學認識為其堅實的基礎;其二,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從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說,20世紀的面貌是大大地改觀了。本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標志著科學新時代的到來。40年代以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宇宙航行、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學、網路技術、新的生物技術和生命復制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主體的高科技群的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開辟了許多新的生產領域,為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創造了以往不能想像的寬廣的可能性。知識經濟的興起更是大大縮短了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之間的「時間差」,科學研究本身,知識的生產、傳播和運用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科學技術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拓寬和深化了人們的世界圖景,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勞動組織方式、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使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的認識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研究這些新的變化、新的影響,利用人類對自然界、社會和自身的新認識來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任務。可以說,脫離當代科學技術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要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不可想像的。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了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給即將走向新世紀的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由就業、資源、生態和環境保護等構成的全球性問題;由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廣泛應用中出現的負面影響而產生的科學合理性與技術合理性問題;由社會的信息化所導致的文明危機與文化沖突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是科學技術發展本身不能完全解決的。毫無疑問,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面對這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
三、世界普遍交往時代的哲學
社會生活條件異常劇烈的變化,當代社會實踐中涌現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能不在人們的頭腦中反映出來,從而,出現各式各樣的哲學文化思潮是毫不奇怪的。我們看到,與現實生活的復雜多變交相輝映,諸如後現代主義、後殖民思潮、新文化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科學地對待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也是在當代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方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一個半世紀以前只是少數先進的人們所遵循的世界觀成長為今天世界性的哲學思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不是那種狹隘的宗派哲學,而是始終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抱著一種博大的開放胸襟。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繫上的開放性並不意味著它在本質上持一種折衷主義的立場,它在批判謬誤、捍衛和發展真理上的原則立場是有目共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錯誤傾向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
問題在於,要斗爭就必須講究斗爭的藝術,要批判錯誤的東西,就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恩格斯在評論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時深刻地指出:「費爾巴哈打破了黑格爾的體系,簡單地把它拋在一旁。但是簡單地宣布一種哲學是錯誤的,還制服不了這種哲學。像對民族的精神發展有過如此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作,是不能用乾脆置之不理的辦法來消除的。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揚棄』它,就是說,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頁。)恩格斯在這里所揭示的方法,是我們對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唯一正確的方法。
按照這種方法,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時,必須把批判、探索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錯誤思潮顛倒化地處理的問題轉化為正面研究的對象,做出真正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同時,批判地吸收其中可能具有的合理成分。應該看到,當代西方各種哲學思潮,即使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其所以產生並得以傳播開來,總是表明它所提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陣營內部以往不曾熟悉,或不曾重視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真正梳理清楚,不僅可以消除錯誤思潮的影響,而且是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寶庫所必不可少的。馬克思主義者要勇於參加世界范圍內的百家爭鳴,以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也開闊自己的眼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意義是通過數代馬克思主義者的艱苦努力才獲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1世紀的新發展同樣要靠幾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扎實工作才能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而且能夠在21世紀擁有更加光輝燦爛的發展前景。

⑧ 求推薦國內哲學期刊世界哲學

要求學術復性高,覆蓋全面,不能僅局限制於國內和馬克思主義刊物,甘蔗渣類不要,請附郵發刊號
另:我聽說《世界哲學》和《現代哲學》都不錯,但我在網上瀏覽了一些往期(約在2000年至2007年間)的目錄,發現《現代哲學》內容太窄,且多是水分大、題目老的甘蔗渣論文,根本比不上《世界哲學》,這個結論對嗎?

⑨ 如何向西方哲學傳統學習論文

近代以來,風雨飄搖中的老舊中國開始了艱難曲折的痛苦蛻變與涅盤革新,這一現代化進程也是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經歷了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這三個階段。具體而言: 第一階段即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期間,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等有識之士把憂國愛國熱情傾注在冷靜的政治思考中,他們是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啟蒙者,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從1840年到1861年,中國的文人學者寫出了二十多部介紹夷情的著作,介紹西歐國家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經濟諸情況。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洋務派興起了「制器練兵」、「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實質上是一個軍事上、技術上的西化運動。洋務運動時期還引進翻譯了一批數學、物理、化學、地質學、天文學、醫學、農學著作,創建了一批冶煉、機械製造、化工、輕工、農產品加工、民用工業的官辦、民辦工廠,創設一批近代學堂、醫院報館……主動性引進西學無疑有其進步性,但洋務派對西學的引進,主要從實用目的出發,重在西方的技藝。整體而言,他們學習西方有些舍本求末。 第二階段即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時期:學習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這一階段維新派和革命派熱衷西學,師法西方,以期中國富強。清廷當局被迫有限地開放禁區,改變政務,調整工商、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從學習西方的角度而言,這一階段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對西方政治體制的關注;二是對西方學術思想特別是社會科學的引進。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對西方社會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做了重要貢獻。而嚴復更是近代介紹西學的巨匠,他曾親身體察英國社會制度,研習孟德斯鳩等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把建立英國式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國家制度作為最高理想;1895年他在天津《直報》上發表了震動一時的政論《原強》等,並譯述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名學》等西方社會科學名著,將進化論和天賦人權論引進中國思想界。 第三階段即民國初期至五四時期:學習西方的啟蒙思想及文化精神。 1915年爆發了以「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展開了新舊之學的激戰。到「五四」前後,學會林立,社團峰起,西方的哲學、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改良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廣泛流入中國。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吳虞、魯迅等一批具有現代意識的知識分子,致力於批判封建舊中國的專制黑暗、建構中國思想文化的現代性,在啟蒙大眾思想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這一階段開始流入中國並得到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