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遠古心理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遠古心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3-26 10:27:55

⑴ 請教心理學知識。

⑵ 關於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來自科學的證據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精神是由大腦自然產生的。為了回答人類的精神有別於動物,就必須找到人腦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許多科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尋找證據,然而後來的科學研究卻證明,這些證據有許多都是錯誤的。
人腦的平均重量在1300克左右,但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形體較大的動物,相對腦子的重量也大,比如大象的腦重4000克左右,鯨魚的腦重是7000克左右,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用腦容量與身體重量之比的方法來說明精神產生的根源,但事實證明,這個方法也是行不通的,看一下數據就明白了。人是1:38,鯨是1:2500,大象是1:500左右,猩猩是1:100左右,似乎人占的優勢較大,然而,白鼠是1:26,長臂猿是1:28,麻雀是1:34,都比人優秀得多,可它們並沒有產生過精神。
隨著人類大腦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類似乎終於發現了精神的來源地,那就是人的大腦溝回多,故而精神像山溝里的清泉源源不斷流淌出來。人的大腦左右半球表面展開來的面積大約有2250平方厘米,就相當於一張四開八版的報紙那麼大,而老鼠和兔子的腦表面都比較平坦,這好像挺有道理的!可是,沒過多久,科學家在無意中發現,海洋中海豚的大腦溝回一點也不比人少,甚至比人類還要多,如果僅按大腦溝回的多少,來評選精神豐富的程度,我們相信其結果一定不是人類,而是
一種意想不到的動物。
還有的人認為:人的大腦細胞比其他動物的腦細胞多,所以人類能夠產生精神。
可惜的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取0.0001立方毫米的大腦細胞數作為比較的基準,那麼人們會發現,人類是10.5,鯨魚是6.8,貓是30.8,老鼠是105.0,越是體形小的動物,大腦細胞的密度就越大。
進化生物學家曾指出,人類的額葉較靈長類動物大得多,這是我們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語言能力的根源。然而,美國依阿華大學的學者們卻認為,人類大腦額葉的大小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並無顯著差別。依阿華大學的馬西奧和謝曼迪費里兩人對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靈長類動物作了磁力共振影象掃描,然後測算大腦每一部分的大小,結果他們發現,人類大腦的額葉與靈長類動物的區別並不明顯,大猩猩額葉佔大腦的31.7%,黑猩猩佔36.1%,人類佔36.8%。黑猩猩比大猩猩高出5.4個百分點,但它並不比大猩猩聰明多少,相反。人類比黑猩猩僅高出0.7個百分點,但人類卻比黑猩猩聰明了許多。因此,額葉的大小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科學發現表明,大腦作為一個天然的信息處理系統,人類的意識在其生理機制方面,其特性與其他動物相比,只有復雜程度的區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表現為一種很普遍的生物電過程和生物化學過程。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家醫院里出生了一個怪嬰兒,嬰兒出生時整個顱腦只是一個囊腫,裡面都是水,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腦嬰兒。醫生曾經斷言,這個無腦嬰兒不會有任何思維活動,永遠都不會笑,能存活幾個星期就算很幸運了。但事實證明醫生錯了,這個嬰兒有一些類似人的意識,他喜歡看電視,會隨著有趣電視節目的情節發出咯咯的笑聲,他活了整整五年。請問,這個嬰兒的意識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總不能說來自於水吧!
現代科學證明,大腦在缺氧幾分鍾就會徹底死亡。原東德曾經作過一項試驗,醫生將一個在車禍中身體已經破碎,但頭顱卻是完好的頭切下來,這個離開了身體的頭顱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存活了146個小時,電子儀器在這個期間一直跟蹤頭顱發
出的電子信號,76個小時之內,頭顱十分正常,可以用眨眼睛來與人溝通,此後就慢慢衰退了,146個小時以後腦電消失。這是一個非常規意識存在的例子,我們很難用現代腦科學的一切知識解釋它。
在英國北部的謝菲爾德大學的數學系有一位學生,智商一直很高,在歷次考試中都是優秀,深得同學和老師的喜愛。後來,在一次體格檢查中,謝菲爾德大學神經學專家約翰DangerCode;洛伯教授在為他做CT掃描時,意外發現,這位智商很高的學生竟然 沒有腦子,他的大腦皮質厚度只有衛毫米,而一般正常人則有4.5毫米,他的皮質下是腦液。這位教授驚嘆不已,他不知道這位學生的高智商是從哪裡來的。
在現代生活中,由於腦外雌技術的日益成熟,被切除了半個腦子而存活的人越來越多。昆明地區有一位患者,他於1960年因病切除了半個大腦,但他與正常人基本無異,1973年參加工作以後,基本上能夠勝任工作。
所有的證據似乎都在證明,人類的精神現象很可能與肉體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一個自在生命體,假如這個論點可以站得住腳,那麼人類早期關於靈魂的所有論點都應該重新考慮。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如下心理試驗:醫生將一名受試者帶到一間空房間中,此時,從隔壁房間傳來陣陣慘叫。醫生告訴這位受試者:這個試驗主要是測試人類忍受疼痛的能力極限。說著打開隔窗,讓這名受試者參觀試驗的全過程。只見一個人被牢
牢捆在一把椅子上,旁邊爐里碳火燒得通紅,一位醫生用火鉗從爐中夾出一個被燒得通紅通紅的硬幣,然後把這枚硬幣放到捆著的人的手臂上,只聽「刺啦」一聲輕響,手臂被燒起一縷輕煙,隨後傳來一聲痛徹肺腑的慘叫聲。試驗結束,坐在椅子
上的人踉踉蹌蹌走下來,手把著被燒傷的手臂,一個硬幣大小燒焦的傷疤赫然出現在手臂上。
醫生讓這名受試者連續看了幾個相同的試驗後,將受試者領到試驗室中,把他牢牢地捆在椅子上。然後,從爐中夾出一個同樣燒紅的硬幣說:「我現在要把這枚硬幣放到你的手臂上。」受試者突然感覺到有一熱物落到手臂上,隨後感到一陣鑽
心的疼痛,不由大聲慘叫起來。醫生們發現,受試者的手臂上出現了一個硬幣大小的三度燒傷疤痕。
實際上所有的試驗都是假的,燒傷、慘叫統統是假裝出來的,真正的試驗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後那名受試者。真正落在受試者手臂上的那枚硬幣,只是稍微加了一下溫,略高於體溫而已,根本不可能造成燒傷。那麼這個三度燒傷的傷疤從
何而來呢?因為沒有任何外在的因素,我們只能認為:是精神一意識使肉體燒傷,因為精神意識認為肉體在那樣的情況下應該燒傷,於是就真的燒傷了。在這個試驗中,我們可以排除肉體使自己燒傷的可能性,因為肉體只能對外來刺激作出被動反應。
這個試驗證明,精神對肉體有絕對的支配能力,可以讓肉體在某種情況下作出難以想像的反應,肉體只是精神的奴隸,或者說是一種工具而已。
科學試驗的這個結論,與宗教中關於靈魂的各種觀點是相似的。比如說,道家就認為,人的身體只是一個修煉的爐,人可以利用這個爐子來精煉自己的「三寶」,最終達到精神進化的目的。佛教也同樣認為,「佛性」是可以支配肉體的。
美國的《生物心理學》雜志曾發表過心理學家克拉特的一個心理學試驗例子,這個試驗起源於一起死亡事件的法律訴訟。
在美國的一所大學里,有幾個大學生搞了一次惡作劇:在一天深夜,他們用一條布袋子將一位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裝進了袋子。幾個人誰也沒有說話,抬起這個袋子來到一個火車站,他們選擇了一條早已廢棄的鐵道,將這位可憐的朋
友橫放上去,然後幾個人蹲在一旁看笑話。這時,不遠的火車站里傳來火車出站的「轟轟」聲音,大地在輕輕顫抖著。只見橫放在鐵路上的朋友開始掙紮起來,他當然不知道他躺的這條鐵道已經廢棄,開來的火車將要從他身旁的鐵道通過。隨著機車越來越近,幾位惡作劇的大學生發現,當火車離這位朋友尚有近百米時,那位可憐的同伴靜止不動了。隆隆的機車帶著刺耳的金屬撞擊聲向前駛去。
然而,等機車過後,當惡作劇者來到他們朋友身邊時卻發現,他們闖下了大禍
——他們的朋友已經死亡了。
在接下來的屍體解剖中,法醫沒有發現任何內部器官損壞的痕跡。那麼,這個人是怎麼死的?是他殺,還是自殺?法律應該如何來定罪呢?這個案子一時成了大家議論的話題。
心理學家們沒有參與到無聊的議論中,他們做了一系列心理試驗,試圖解開這謎。在眾多的心理試驗當中,有一例就是克拉特所作的心理試驗,實驗是這樣的:
他們將一隻小白鼠放到一個巨大的水池當中,藉此來觀察在危險情況下小白鼠的行為。大家知道,鼠類一般有很強的游泳能力,心理學家選定的水池雖然大,但依然在小白鼠游泳能力可及的范圍之內。只見這只小白鼠一落入水中,它並沒有馬
上游動,而是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它是在測定方位,小白鼠的鼠須就是一個方位探測器,它的叫聲傳到水池邊沿後,聲波反射回來,被鼠須探測到,以此來判定目標的大小、方位、距離等。小白鼠尖叫著轉了幾圈以後,朝著一個選定的方向奮力游過去,不一會兒它就游到了岸邊。幾次試驗都是如此。
心理學家又選了一隻小白鼠,這次他們將小白鼠的鼠須統統剪掉,然後將它放到水池中心。只見這只小白鼠同樣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但由於鼠須被剪,使它無法測定方位。它著急地繼續轉著、叫著,但依然無能為力。不一會兒這只小白
鼠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關於小白鼠的死亡,心理學家是這樣作出解釋的:由於白鼠的須被剪,使它無法准確測定方位,在它的腦子里,茫茫四處都是水,它自認為無論如何是游不出去的。在這種情況下,小白鼠停止了一切努力,自己強行結束了生命,實際上在小白鼠沉入水底之前就已經死亡了,是它自己殺了自己。
心理學家最後得出結論:所有的動物,在生命徹底無望的前提下,都會強行終止自己的生命,這就叫「意念自殺」。當放在鐵路上的人聽到火車隆隆漸近,身下的鐵軌發出輕輕顫動時,掙扎著要逃離危險,但他又被裝在袋子里死死捆著,他知
道是無法「逃脫了,為了免受被火車分屍之苦,早在火車離他尚有近百米時,他就自己終止了生命。所以,他是自殺而死的。
那麼,他自殺的機理又是什麼呢?我們在這個例子中,又一次看到了獨立於肉體的精神生命的作用。事實上,有關這一論點的例征多得不可枚舉,在深度催眠的心理試驗中,我們就常常困惑於一些不可理解的現象,像血糖濃度無緣無故地增加等。這些試驗都指向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精神獨立於肉體,精神可以支配肉體。
遠古的宗教信仰持此觀點,嚴密的中醫學持此觀點,頗具科學色彩的道家理論持此觀點,現代科學試驗又證明了此觀點。這一連串的線索使我們堅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實際上在人類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有大量的實例可以證明我們的觀點,而這些實驗在以前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1934年,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有幾位心理學家想做一個離奇的心理學實驗,可受試者卻十分難找。幾經周折,他們在警察局和法院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位即將被處死的罪犯。
一天,警察將罪犯帶到一間實驗室,並對罪犯說:由於你罪大惡極,所以決定將你流干鮮血處死。接著,人們將罪犯捆到床上,將手臂伸出床外固定好,並將罪犯的視線隔開。
一位醫生將一把明晃晃的手術刀伸到罪犯面前說:我就用這把刀切開你的動脈血管。說著,用鋒利的手術刀在動脈處輕輕一劃,由於受傷甚輕,少許鮮血流出後不久就自行凝固了。但心理學家在手臂的下部,放置了一個迴音很好的金屬盆,然後,用滴漏將水一滴一滴滴到盆里。水滴擊打著金屬盆發出滴答、滴答的輕響。四周靜悄悄的,大家都屏住呼吸仔細觀察罪犯的表情。幾位化妝成醫生的心理學家偶爾說幾句話。一會說:已經有300毫升了。一會又輕輕說:快半盆了。隨著滴嗒、滴嗒的聲音持續不斷,罪犯的臉色變得蒼白起來,好像真的失去了血色。又過了一會,罪犯的呼吸微弱起來,最後罪犯終於面色蒼白地死去。
實驗過後,心理學家大惑不解:這個罪犯是怎麼死的,是他殺還是自殺?
現代的心理治療中也常常引出一些奇怪的生命現象。下面我們再來看兩則真實的心理學實驗。
在一次催眠心理測驗中,醫生隨手拿起一杯自開水,然後對受試者說:這是一杯放了很多糖的水,很甜很甜,你喝下去後一定會很舒服。受試人被深度催眠的狀態下喝下了這杯白開水。大家知道,當我們喝下去糖分很大的飲料之後,糖分會自動被腸胃吸收到血液中去,增加血液中的血糖濃度。可奇怪的是,當受試人喝下這杯白開水後立刻被喚醒,然後抽血檢查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結果是出乎意料的,在腸胃沒有吸收糖分的情況下,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竟然比受試以前增加了許多,就如真的喝下了一杯甜度很大的飲料一樣。這些莫名其妙的糖分是從哪裡來的呢?是誰製造了這些糖?
在另外一起催眠測試中,一個人被深度催眠後,醫生對他說:在你醒後,一看見我拿起水杯,你就將這支筆從窗戶拋出去。隨後喚醒了受試者。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當醫生拿起水杯時,這位受試者竟真地抓起桌上的筆,並把它從窗戶拋了出去。
事後,人們問這位受試者:你為什麼要把筆從窗戶上拋出去呢?受試者竟然不知道
剛才為什麼這樣干。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結果。
精神與肉體的分裂,從其他科學試驗中也能得到證明。1966年,當醫生打開人的頭顱用微小的電極去刺激大腦某一區域時,他們發現,從刺激開始到人體作出相應的刺激反應,中間有長達0.5秒的間隔。如果意識是大腦的機能,那麼刺激與反應應該是同步發生的。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意識和大腦並不是一體的,意識獨立於大腦。
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神經生理學家艾克爾斯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非物質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艾克爾斯所說的「自覺精神」又是什麼呢?它決不是通常意義下源於大腦機能的那種意識,而是與宗教和神話中的「靈魂體」相類似的東西。
問題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它原來的出發點,我們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僅僅認識到「精神與肉體分裂」的觀點也許並不是荒唐的宗教迷信而已。

⑶ 榮格和弗洛伊德心理學具體是指什麼

在社會心理學理論建樹方面,弗洛伊德和榮格這兩位巨擘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財富。由於兩人有師徒之誼(可以說如果沒有弗洛伊德這個伯樂,榮格這匹千里馬是不會那麼早就被發現的),所以二人在心理學理論體系方面有很多的相似點,但是,畢竟二人各自又有著自成一派的理論體系,榮格曾經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動,又懷著惋惜的心情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中走出來,構建了分析心理學體系,所以筆者認為二人在心理學體系方面的差異是更為突出的。

首先,榮格同弗洛伊德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友誼、沖突和最後決裂的過程。二人之間的矛盾固然同他們各自的個性有關(榮格獨立性很強),但關鍵還在於各自理論的根本分歧,其二人的決裂就是從對里比多本質的解釋不同開始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驅力一律來自與壓抑的性慾有關的里比多。里比多不但是精神病的生理成因,也是人類心理意識的唯一動因。性沖動決定並且影響人格,甚至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榮格首先斷然拋棄了弗洛伊德理論中的這一泛性論的里比多概念,而把它命名為個體的普遍生命能量,不僅僅是性慾的,還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能量,既表現於生長和生殖,也表現於其他活動,是一種能用於延續個人心理生長的創造性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區別了他和弗洛伊德各自理論所賴以存在及發展的基礎。按照榮格的理論,在生命初期,里比多能量主要被用於諸如飲食、排泄與性愛的需要上,但隨著人們對這些需要獲得滿足,或者當它們變得不太重要時,里比多能量就被用於滿足更加重要、更加高尚的需要。因此,對於榮格來說,里比多是隱藏在精神後面的內驅力,實際上包括了弗洛伊德的里比多。顯然,榮格的里比多概念由於具有普遍的現實性,更容易被接受。

其次,在對人的意識水平的層次分析方面,榮格與弗洛伊德也不盡相同。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生活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但他十分重視的是潛意識,認為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活躍有力的因素,是人類行為背後的內驅力。他還認為無意識作為意識的對抗物,由被遺忘的童年時代印象、與生俱來的本能及現代人和人類祖先相聯系的回憶構成,不但具有個人的,還具有後天所發展起來的特性。榮格不滿足這種解釋,他把無意識區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他說:「無疑,位於表層的無意識或多或少具有個人的特性,我稱之為『個人無意識』。不過,它有賴於更深的層次,是由先天所獲得的而並非來自個人後天的經驗。這更深一層的無意識我稱之為集體無意識。使用『集體』一詞,是由於這部分意識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與個性心理相反,它具有一切地方和所有人都共有的幾乎相同的內容和行為方式。」 即榮格認為無意識的最重要部分不是來自個體的個人經歷,而是源於全人類遙遠的過去——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榮格最大膽、最神秘、引起爭議最多的概念,也是他理論的核心。許多人都認為此概念是對精神分析理論的徹底革命。它是自遠古以來祖先經驗的儲存,是對歷史事件的記錄。由於集體無意識來自人類心靈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遺傳,所以每個人所擁有的內容都是相似的。進而榮格把集體無意識的內容用原型來表述,有時稱之為「種族記憶」或「初級意象」或「原始意象」,它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是那些記錄在腦中的祖先經驗,它就像命運一樣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其影響可以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被感受到,進而原型就成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的核心內容。同時,榮格還認為集體無意識就是所有一切原型的儲藏所。原型是人類世代相傳的典型心理體驗,諸如生、死、男人、女人、母親、英雄、上帝、魔鬼、智慧老人等等,是具有同樣特徵的心理物質的濃縮,是所有經驗的不斷反復的積淀。之所以稱之為原始意象,是因為它表明人類心理結構的最初本原可以追溯到生命之始。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榮格精神模式的所有其它內涵都隸屬於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代表人的本性的部分,就道德和理性而言處於中立地位,但它作為人類經歷中的最深層次的集中和凝聚,是現代人精神的種系基礎,是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一種精神機制,而不像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是自主的、獨立的,然而又與意識和產生於原始時代普遍永恆的意象(即原型)互為補充。

其三,與無意識相聯系的夢的理論也是榮格和弗洛伊德在夢的理論上的分歧點。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性慾偽裝了的顯現,是理解無意識的一把鑰匙,任何夢(兒童的夢除外)都是被歪曲的,必須運用自由聯想等一系列釋夢法還原其本來面目。不同於弗洛伊德,榮格所特別強調的是做夢人所置身的環境和心態。他認為夢境所揭示的內容並不僅僅是願望的滿足,更不用說只是性慾壓抑的釋放。因為夢「揭示一些置信不疑的真理,哲學見解,奇異的幻想、記憶、計劃、預見、非理性的經驗,甚至心靈感應之類的幻念。」 這顯然更符合心理實際。另外,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而榮格則認為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榮格認為,情結屬於心靈分裂的產物,無論是創傷性的經驗,還是情感的困擾,抑或是道德沖突等等都可產生情結,它主要來源於童年的心理創傷和道德與人性的沖突。它還是一種心象和意念的結合,其中具有一個源自原型的核心,並具有某種特別的情緒基調。如俄狄普斯情結、自卑情結等。只要我們不能察覺與認識我們的情結,我們就會在不同的程度上受情結的控制與擺布。而一旦當我們認識與理解了情結的存在及其意義,情結也就失去了影響與控制我們的能量。盡管它們不會消失,但逐漸地會減少其消極的影響。

再次,從人格結構理論的對應關系及治療實踐方面來看,榮格精神模式中的人格面具和陰影可以分別被認為是弗洛伊德人格三部分結構中奉行「現實原則」的「自我」和尋求「快樂原則」的「本我」的變形(另一部分是體現「道德原則」充當「自我」監督者的「超我」)。但是,榮格顯然賦予了人格面具和陰影比自我、本我更深邃的內涵。

在分析心理學中,人格面具按照一個人的種族、信仰、階層、職業,以及其它一些條件因素投射於人的外在人格。榮格說:「人格面具……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決定一個人以什麼面目在社會上露面。」倘若把一定的精神能量注入人格面具,一些人會相信,被投射的意象就是真正的自身。而且,這種意象便與實際存在的自身失去了任何關聯。由此可見,人格面具同自我相對應,是一種適應社會和人的本能要求的生存機制,在人生舞台上,它為自我穿上外衣,戴上各種面具以扮演各種角色,調整個人同他人及社會的關系,實現個人目的。榮格明確指出,人格面具同自我的自居作用可導致人格的「擴張」。由於這種自居作用在實際上不可能與社會道德、習俗、其他人的意志相符合,一方面既可能使個人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得成功;另一方面「擴張的結果也可能使人陷入同外界的矛盾或自我異化的痛苦中,進而轉向自卑、孤獨,有害於心理健康」。所以,就人生的最後目的——個性化或「自我實現」而言,人格面具只是精神的「外部顯相」。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的本我渾渾沌沌,是充滿罪惡的地窖,代表全部本能慾望;而榮格則認為存在於集體無意識中的陰影並非全是邪惡、泛性色彩的。如果說人格面具小心地向精神外部延伸,那麼陰影就是我們所企圖隱匿的個人性格特點的總和。這種隱匿不僅是對外部世界而言,而且特別意味著我們隱藏著的自我。陰影具有一定的操縱力量,能夠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而自身卻拒絕對陰影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這時候,陰影便沖破意識域中人格的控制,干出被自身認為是邪惡的行為。陰影深深的潛伏於人格的消極面之中,並不為精神壓抑所致,因而人們往往無法察覺。例如,一個皈依基督耶穌的人的一生或許毫無污點、無可非議。他總能替別人著想,可他在家裡對妻子獨斷專行,卻心安理得,毫無內疚。在工作上他對同事別有用心,甚至反復無償,猶如暴君。他會竭力掩飾並為自己卑劣的惡性辯護,使之合情合理,而且毫不躊躇地對自己虛偽的自信深信不疑。在他看來,他的一切動機都是高尚的,根本拒絕承認他的陰影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並且決定了他在生活中的行為。具體說來,榮格使用「陰影」的概念多層含義:第一,它是每個人身上黑暗的一面,但所謂「黑暗」,就字面而言,並不是判斷「是」與「非」、「善良」與「邪惡」的唯一標准,只不過是說,它是人精神中最為隱蔽、最深入、尚未暴露的部分,既能容納好的也能容納壞的心理內容。為了使陰影這個概念表述得更加明確,榮格特別把那些為意識所厭惡的,同公認的道德准則相對抗的成生邪惡動機的心理內容稱為「魔鬼原型」;第二,榮格指出「只有三維物體,即立體的東西才會投射陰影,如果我們沒有陰影,就不是完整的人。」 可見,一個個性充分發展的人,陰影的內容何等豐富;第三,人類祖先所遺傳下來的動物本能,即非理性因素,既是破壞性的,又是創造性的、充滿活力的,陰影中的動物性如果能受到人格面具力量適當的抵制,或能同自我保持適度和諧,便可激發個人創造力,在身心兩方面達到滿足,人格主體會更加豐滿,最終導致個性化。反之,陰影會與個性化相對抗,形成扭曲人格。顯然,榮格關於陰影的概念比弗洛伊德的本我更能深刻闡明人的生存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更能顯示精神和人格的復雜性,更能揭示出偉大人物的創造力,包括靈感、直覺之類潛在的超驗現象的內在機制。
比較榮格同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異同,還必須考察弗洛伊德的「超我」和榮格的「自身」概念。自身這個概念「並不僅僅取代人們通常認為的自我的地位,而是把自我包含在內的一個超常概念。」 即自身不同於多半是無意識的「自我」,它是榮格理論的核心之一,也是人格發展完善即個性化和自我實現的最終目標。而「超我」除了對自我與本能有強制、威脅作用外,本身並不以人格完善為目的。再者,「超我」的形成由先天遺傳,是嬰兒時期的延長以及性慾延遲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父母的影響,而「自身」的顯露則需要個人努力,取決於人格其它部分的充分發展,其驅力也不是性力里比多,而須依賴於內、外部的情勢和作用。所以,榮格認為,只有人到中年,經歷了生活的各種波折變化,精神愈加成熟,個性化程度愈強烈,自身原型才會更加鮮明的顯現。同時,榮格還不止一次地承認「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對他的人格理論的影響。他贊同阿德勒的觀點——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某些神經症的特徵,是對自卑情緒的必然補償,超越自卑才能實現人生的至善自尊。可見,盡管兩人在某些觀點上不盡一致,但就人格的最終目標而言,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另外,在心理治療實踐方面,不同於弗洛伊德,榮格強調與病人有關的現實環境和情勢對病人產生的作用。榮格常常發現,病人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他們把現實生活轉變成一種他們可以接受的替代物,因而不能正視自己行為所造成的道德後果,雖然,這種結論的類比在若干方面是杜撰的。榮格喜歡重述法國作家阿爾瑪斯•都德的小說《塔塔里在阿爾卑斯山上》中的主人公的故事。塔塔里相信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峰已被隧洞以及通道弄得千瘡百孔,以減少登山的危險。他的勇氣因這種虛幻的神經錯亂而鼓動,大膽的登上了客格弗拉山的半山腰,卻發現根本沒有任何隧洞和通道而恐懼萬分。榮格說,許多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突然發現他們依靠謊言而生存,因為他們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榮格心理治療法的第一步是使這樣的病人正視他們依存的現實環境,甚至使他們明白其中的道德意義。心理治療的第二步揭示了被榮格稱之為治病病因的秘密。

在早期的心理治療法過程中,榮格鼓勵醫生同病人進行合作。他總是挑選出多種藏書讓病人閱讀或指定一些女病人去做一些事。他用一種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方式去處理不可避免的移情過程。他認為,與病人合作能使這種移情有利於醫生和病人共同發現病因。榮格把弗洛伊德所主張的積極移情和消極移情看成是不必要的人為行動,因為這種手段只會延長治療,並不高明,無助於精神分析,反而會使之受到阻礙。不過,心理移情和逆向移情在許多情況下確有所作用,我們不應忽視。

最後,從哲學立場上來看,通過比較榮格和弗洛伊德各自的理論體系及實踐,不難發現,作為精神病醫師,從心理治療入手,他們都進而轉向對於上帝、人以及人類生存狀況的具有哲學意義的反思。但不同於弗洛伊德,榮格力圖在東西方哲學的交流中謀求融合。

⑷ 心理學有哪些主要流派

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以後,圍繞著心理學的對象、性質、方法展開了一系版列爭論,出現了現代心理學權10個主要學派(或思潮):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構造主義、機能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格式塔學派、日內瓦學派(或稱皮亞傑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擴展閱讀:

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對抑鬱症的解釋是?

⑸ 什麼叫仿古心理學

什麼叫仿古心理學?仿古心理學就是以前遠古時期的名人,比如說孔子道家之類的心理學說,和現在的心理學不太一樣。

⑹ 請問心理學專業

不敢說專業心理學 只是心理學學生 個人的看法

獵奇心理我自己感覺大概就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吧

不知道樓主對心理學理論有沒有了解 有一位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 榮格 提出了一個詞叫做「集體潛意識」 指的是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也許從沒被蛇咬過,卻仍有大部分人生來怕蛇,為什麼我們也許從來沒有在黑夜被傷害過,卻仍有大部分人怕黑。因為在遙遠的古代,蛇意味著中毒死亡,黑夜意味著野獸突襲。不怕蛇的祖先被咬死的可能性更大,不怕黑的祖先被野獸吃掉的可能也更大。而懼怕這些的祖先會更容易活下來,因為他們迴避危險。這樣一代一代下來,我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卻擁有這份集體潛意識,潛意識里對蛇和黑暗的懼怕。,

說回獵奇心理 看過一個倭國整蠱節目 有一期是讓明星們自己在一個房間裡面等人 座位前的桌子上有一個蛋糕盒子 盒子里放的不是蛋糕 而是一個紅色的大按鈕 我本來想 這誰會打開盒子看啊 而且就算打開了 傻子才會按吧。結果屋子裡等待多時的明星無一例外都拿起了盒子想看看蛋糕 而且他們居然都猶豫著按下了那個紅色的大按鈕。。。結果就是按完按鈕屋子裡各處機關就會開始噴水。。噴那種泡沫彩條。。。之類的。。。明星們都狼狽不堪。後來播放了對專家的采訪,類似於問他,您怎麼確定他們都會按那個按鈕呢?專家回答道:因為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們尋覓食物,對於紅色的成熟果子是非常敏感的,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飽腹。所以即使在現在,人們也會對紅色圓形的東西有著高度的好奇。所以,人們看到一個不知道是幹嘛用的紅色按鈕,一定是非常想按下它試一試的。

其實不止是紅果子,人類對很多事情都好奇,好聽一些就是求知慾。很大眾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求知是人類的高級需要,就是人類在滿足了溫飽、愛、尊嚴之後,所需要滿足的一大需求。我們可以看一下人類的歷史,發展到現在,這么多的知識,發射到月球的火箭,我們現在有電、有網的滋潤生活,都離不開歷史中所有人的求知慾望,如果最早的人類沒有求知慾,那麼人類就永遠活在沒有工具的動物時代。是有人好奇,如何生火,如何射箭,才一步步有了現在我們的生活。

所以我個人覺得,求知慾或是本來就存在於人類心中,決定了人類與其餘物種的不同;或是在進化中逐步篩選,有求知慾的人活下來,沒有求知慾的人固步自封,最後死忙,沒有後代。總之,這兩種原因都讓現在的人類或多或少都會有獵奇的心理,因為如果不好奇,科學無法發展,對於非科學家的其他人類來說,獵奇也許是為了後代中產生科學家的重要遺傳素質。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