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關於教育方面書籍的讀書筆記!
《愛彌兒》讀書筆記
一、本書概況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裡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朴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裡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裡;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凶,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55頁】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裡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貳』 讀書筆記(關於教育方面)
如果想很好的教育孩子,請你看看天才是怎樣煉成的。裡面說的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叄』 什麼是教育 讀書筆記 急求。
教育讀書筆記
今天讀了一本
《走進學生的心靈》
的書,
作者把把教師的職業境界分為四個
層次:
一是把教育看做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規范、
要求;
二是把教育看做出於職業
責任的活動;
三是把教育看做出於職業良心的活動;
四是把教育活動當做幸福體
驗。
比較這四個層次,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條,
當一個好班主任就應該把
教育活動當成是一種幸福的體驗。相信許多教師都有類似的體驗。
一、作者說:
「班主任是把祖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連接起來的人格和智慧
的橋梁,
班主任的勞動鋪就了一條學生成才之路。
為了學生早日成才,
他們總是
默默無聞地辛勤耕耘著。
歲月消融了他們的青春,
勞累熬白了他們的鬢發,
他們
義無反顧,無怨無悔。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
他們使自卑的心靈自信起來,
他們使懦弱的體魄強壯起來,
他們使狹隘的心胸開闊起來,
他們使迷茫的眼睛明
亮起來;他們讓愚昧走向智慧,他們讓弱小走向強大。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為
人類播撒著希望的種子,
為人類傳遞著科學和文明的信息。
當他們的學生以出色
的成就回報社會時,
他們就會體驗到耕耘者的幸福。
喜看桃李滿天下,
這難道不
就是一種幸福的體驗
?!
」
說得一點都不錯,
教師在燃燒自己的時候,
會有一種為
了全人類的幸福感伴隨著,用自己的青春譜寫傳奇。
二、書中還談到:教育機智的問題。班主任工作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常常
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
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機智。
如
果班主任缺乏教育機智,
就無法做好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
班主任的教育機智主
要表現在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和
"
對症下葯
"
等方面。
「隨機應變」是指班主任在
遇到偶發事件時,能根據事件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恰當地處理問題。「因勢利導」
是指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突發事件時,
能夠審時度勢,
即從學生的需要和實際出
發,利用並調動學生心理的積極因素,排除消極因素,巧妙地處理問題;從而使
學生揚長避短,
增強克服缺點的內在力量,
並自覺主動地提高學習效率和按照教
育要求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
「對症下葯」
是指班主任能夠正確分析問題的症結,
並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
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
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並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書中詳細介紹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務有:
1
.管理班級。在班主任的組織領導下,使班級成為一個團結向上、井然有
序、運作正常的集體。班主任通過教育、組織工作,通過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達到班級工作的預期目標。
班主任管理班級,
涉及面很廣,
主要有五個方面:學習活動,如上課、課外作業、考試、自學等的管理;學生生
活紀律,如考勤、遵紀守規、清潔衛生等;班級組織建設,如班委成員的選拔組
成、班幹部工作指導、各項活動負責人的選拔等;班級活動的設計組織與實施,
如班級工作計劃的制定,
班級主題講話的擬定,
主題班會活動的設計、
組織和實
施等;班級評價管理,如學生的學期總評,單項工作的評價,學習評定,對學生
的獎勵、懲罰、表揚與批評等;偶發事件的處理
(
管理
)
等等。2
2
.班級工作的指導。班主任對班級各種活動應進行及時的指導,有時還要
親自作出表率。班主任應根據班級的各種活動的不同內容、性質作認真思考。
3
.教育影響學生。班主任要具有教育影響學生的優勢和責任,如對學生進
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政治態度的教育,
倫理道德及行為規范養成上的態度與
方法的教育指導,學生身心健康、人際交往、禮儀規范等方面的教育。班主任要
把這些教育工作真正落實到培養學生立志、修身、成長、進取、創新和適應社會
等方面。
4
.協調好科任教師關系。班主任應與班級任課教師做好協調工作,共同來
完成學生的教育教學任務。除此之外,班主任還應溝通學校各處、室的關系,並
取得他們的支持和理解。
尤其是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
積極主動配合各學科老
師組織的綜合性學習,鼓勵學生探究、研究和合作,從中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5
.溝通家長,聯系社區。班主任應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班主任不僅
要了解學生在家庭、
在社區的表現情況,
也應讓家長了解其子女在校的情況。
密
切與家長、社區的聯系,使學校和家長取得教育上的共識,並得到家長的支持。
班主任的工作還要重視溝通社區工作,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努力讓學校與家庭、
社區教育形成合力,削弱社會上的不利影響,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6
.身體力行,服務學生。班主任要做好班級工作,要樹立服務學生的觀念。
服務學生是班主任的工作職責之一,
如關心體察每個學生的冷暖安康,
關心他們
學習生活以及成長過程的細微小事,
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努力引導他們提高個
人修養和學習水平。
7
.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各項有益的社
會實踐活動,是新時期對班主任所提出的新要求。當前,應結合新課程標准,在
積極指導學生參加綜合實踐的同時,
還應努力面向社會,
讓學生在社會這個大課
堂上茁壯成長。
四、
書中還介紹了班主任工作的原則和方法:
班主任為了很好地完成上述的
基本任務,其採取的行為方式是
'
多種多樣的,如怎樣了解學生,如何建設班集
體,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如何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學生教育工作,
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訓練,
如何處理學生偶發事件,
等等。
這些都反映了班
主任工作的實踐性強、
涉及面廣的特點。
針對班主任工作的任務和特點,
為了保
證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出色的完成,需要每位班主任堅持必要的工作原則,
掌握相應的工作方法,一般地說,班主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班主任的工作應面向全體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身體
和心理健康、勞動和生活,對學生全面負責。
2
.班主任工作應堅持正面教育,啟發誘導的原則。對學生採取說服教育的
方法,從全方位考慮,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切忌工作方法
簡單粗暴,嚴懲體罰和變相體罰,力戒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發生。
『肆』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書筆記
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書以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說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培根也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從這些名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說:「教育的靈魂,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伍』 教育類讀後感
[教育類讀後感]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我們學校里也常看到這句名言,教育類讀後感。作為一位教師,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幾點體會:一、陶先生是熱愛學習的楷模"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二、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的典範讀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熱愛學生,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在《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一文中他說道:"我雖覺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幫助諸位,但指志針確是有些不敢當。我和諸位同是在鄉村裡摸路的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一席話,不僅使人感到他非常謙虛,更體現陶先生求真、務實的態度,既不誇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輕視自己的作用。在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寫到:"平時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獲奇寶:看過了即刻就寫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來。每逢疲倦的時候,又把它打開一讀,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個不是真心關心兒童、從內心愛護兒童的成年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受的。一個孩子給他的信,陶先生都給予這樣認真的回復,待人之誠懇、做事之認真可見一般。三、陶行知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讀後感《教育類讀後感》。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愛的教育》讀後感:在放寒假的時候,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是還是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的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發表一下我的觀點。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建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建議。〔教育類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