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實證社會學的含義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實證社會學的含義

發布時間: 2021-03-25 17:52:07

❶ 比較社會學和實證社會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區別

1、你說的比較社會學是將西方的和東方的,或者古代的和現代的做比較研究,這裡面就存在著實證研究或者解釋研究的方法。
2、我猜你問的問題應該是解釋社會學和實證社會學之間的不同吧?
3、如果是,那麼二者的研究對象基本沒有區別,只是研究方法存在不同的地方,實證社會學注重數量關系,解釋社會學注重過程、情境、語言等主觀變數。

❷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介紹

實證主義社會學(positivistic sociology),社會學主要派別之一。19世紀上半葉,由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創始人A.孔德根據實證哲學思想體系建立,20世紀在世界廣泛流行。

❸ 什麼叫做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國的J.S.密爾和H.斯賓塞。其形成標志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❹ 實證主義社會學和人文主義社會學的區別

實證主義社會學是在西歐啟蒙運動、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以物理學和生物學等重大科學發現為代表的發達的自然科學,以及法國的政治大革命和日益高漲的社會改良運動等背景下產生的。受19世紀初特殊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乃至宗教等氛圍的影響,實證主義社會學在理論和方法論上表現出如下特徵:①它明確地規定了社會學理論及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反對傳統的形而上學思辨的思維方式,使社會學擺脫了思辨哲學的羈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②它的理論原則具有強烈的本體論的自然主義傾向,堅持統一的科學觀,認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沒有本質的差異,它們都是一種"物",故而遵從同樣的科學法則。這樣便混淆了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區別。③在探討"物"的規律時,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完全適用於對人類社會的研究,特別是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應用了類比的法則後,產生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機進化論和機械論。④重視經驗和感性資料在社會認識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論上恪守經驗主義原則。⑤強調價值中立性,要求在社會學研究中不作任何個人的價值判斷,反對個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嚴格的客觀性和科學性。⑥強調對現實社會生活進行干預,強調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實踐功能,把社會學看作"社會工程學"或"社會醫學",即強調社會學對現實社會的改造作用。⑦重視對社會秩序、社會平衡和社會穩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內具有相當保守的價值取向。

人文主義社會學旨在挖掘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意義的思想,刺激人們不斷地反思和探索。韋伯、布魯默和吉登斯是不同時期人文主義社會學的代表人物。人文主義社會學的貢獻在於,它從根本上彌補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不足。

❺ 怎樣理解實證主義社會學

孔德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社會起源於人類的利己和利他的社會本能或社會沖動。社會不是由個人組成的,而是按照家庭的方式建立起來的,而「家庭的社會學基礎是兩性的從屬關系和長幼的從屬關系」,社會的基礎是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從屬關系。他認為,家庭和社會的目的是一致的,為此,彼此都要「合作」、「團結」。可見,孔德以此來抹殺二者的矛盾和對立,企圖取消階級斗爭。孔德認為,國家可以把各種私人勢力聯合起來以達到共同的目標。為此,就要用團結的精神來教育人們,培養人們相互關系的感情,以保證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為此,孔德認為要建立政治的權威,即社會政體,由它來代替貴族政體和無政府的共和國,還要建立精神的權威,由實證主義哲學代替神學和形而上學。孔德認為,在社會政體下,社會財富歸「產業家」即資產階級,社會由他們領導和管理。無產階級只能服從這種管理,只能社會盡義務而沒有任何權利。孔德希望建立的是等級制度和獨裁統治,人們之間(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從屬關系。在這里,沒有人權、平等、自由。這實際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寫照,他力求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統治。

❻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古典實證主義社會學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3個時期。前兩個時期通常被看作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發展的古典階段。第一個時期始自19世紀上半葉,與社會學的初創階段相吻合。其理論創始人是孔德、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比利時社會學家L.A.凱特萊和法國社會學家F.勒普累等。此階段雖然確立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一般宗旨,但還存在兩大缺陷:①社會學理論還殘存著思辨哲學的成分;②理論研究和經驗探討相互分離。孔德和斯賓塞致力於構築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理論體系,凱特萊和勒普累等人則偏重於經驗研究的方法和具體的社會調查。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為實證主義社會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也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的鼎盛期。法國的E.迪爾凱姆和義大利的V.帕累托對以往社會學進行了綜合,把實證主義社會學推向了高峰。迪爾凱姆在提出「社會事實」概念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社會研究的實證規則。他把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進而揭示了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形態學」(即結構)的、功能的和因果的關系,由此把社會學的唯實論發展成為把社會看作高於個人的社會決定論。迪爾凱姆還把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與經驗研究密切結合起來。他運用統計方法對自殺現象的研究,用人種學資料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進行的宗教研究,是社會學的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相結合的範例。帕累托對邏輯與非邏輯行動的分類,對動態平衡的闡述以及精英循環的看法,使實證主義社會學更加豐富和完善。

❼ 實證主義的含義

呵呵,我是才弄懂這個問題的,通俗點說實證主義主要就是用觀察認識世界,就是像研究科學一樣研究任何事物。實證主義可以用來研究科學,但要是用它研究社會學和哲學就太機械了,有局限性。

❽ 實證主義定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流派。實證主義作為經驗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在這之前,I.牛頓D.休謨的經驗論已涉及實證問題,而且19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H.聖西門最初使用「實證主義」一詞。但嚴格地講,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從1830年開始,孔德陸續刊布其六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標志著實證主義的形成。

按照孔德的觀點,實證主義從廣義上說是由哲學和政治體系構成的,前者是基礎,後者是一個龐大體系的目的;狹義地說,實證主義即是孔德創立的實證哲學。孔德認為,人類歷史經歷了從迷信或玄學到科學的過程。當社會由科學家管理時,人們進入了現實的階段。科學本身是關於描述、推論和控制和問題;科學家從觀察到的一些事件著手,通過描述,精確地推斷出自然規律的規則,一旦那些規則被掌握,便可以反過來推測這些事件。最後,當目標為描述和推斷所操縱時,科學規則便對自然的可能性作出了控制。所以,真正的科學家應該把可以觀察到的事件作為參考實體,而對那些無法觀察到的事件避免作出為什麼發生的解釋。如果對無法觀察到的事件進行解釋,那就可能使人回復到宗教或形而上學的迷信壽為,這是與實證主義背道而馳的。

後來,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對孔德的實證哲學加以修訂,剔除了一種認識論的教條,提倡一種新的科學哲學體系,出現了馬赫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E.馬赫認為,真正的科學是一種精細的現象學,即某人感覺的精確描述,包括這個人從那裡發現的一些規律。他反對把原子引入物理學和化學,並以一個實證主義者的口吻說:「你究竟看到了它嗎?」到了20世紀,實證主義與B.羅素和A.N.懷特海的基礎數學相結合,成為維也納邏輯實證主我學派。所以,歷史上把實證主義分為兩種:早期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又稱新實證主義。自孔德時代以來,實證主義者已分級對各學科加以組織。從最古老和最基礎的物理學到社會科學,每門科學都被認為可以還原到次一級水平,這樣幾乎所有科學都是物理學的分支。

實證主義有下述幾種基本特徵:(1)以現象論的觀點為出發點。現象即實在,是有用的、確定的、精確的、有機的和相對的,與現象的這些屬性相對應,「實證」一詞也具有同樣的意義,一切知識都是對這些現象的共存和相繼的描述。實證主義者把現象當作一切認識的根源,要求科學知識是「實證的」。(2)對經驗進行現象主義解釋,主張從經驗出發,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強調經驗上的實證對科學理論的重要性。(3)把處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帶有一定程度的科學至上和科學萬能傾向。實證主義者認為,唯有確實根據的知識者是科學的;科學即實證知識,它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高階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社會大辯論況都要靠實證的科學方法;科學和科學方法使哲學也成為實證的。

在心理學領域,實證主義已影響到行為主義。C.赫爾和E.托爾曼把他們的行為主義看作與邏輯實證主義的行為法則相一致,而B.F.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主義則受到馬赫主義的影響,他的一些行為主義術語和烏托邦社會的假設則重復了孔德的理論。一些激進的實證主義心理學家試圖從科學心理學體系中廢除對精神的參照,認為唯有這樣的心理學才能最終避免迷信行為。在他們看來,精神是不科學的,心理活動應該是那些可以被觀察到或測量出的事件,是那些可以被描述、推斷和控制的行為。

❾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新實證主義社會學

繼帕累托之後,實證主義社會學結束了古典階段,開始向新實證主義社會學階段演變。與古典實證主義社會學相比較,新實證主義社會學有以下特點:①新實證主義社會學摒棄了古典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一些粗俗看法,不再把自然科學及其方法看作是社會學理論賴以存在的基礎,而把它們視為社會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②新實證主義社會學依然保持著自然主義的風格,但社會有機體論的基本觀點已逐漸演變成現代的結構功能主義,機械論則演變為行為主義的理論公設。③在強調經驗材料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開始重視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力圖使社會學的研究通過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化等手段,達到精細化和准確化的水平,進而將社會學的理論概念同經驗的操作概念聯系在一起,實現理論知識體系和邏輯—方法論手段相統一的目的。
新實證主義社會學包括形形色色的實證主義潮流,如以L.F.沃德等人為代表的具有自然主義進化論傾向的實證主義和以P.A.索羅金為代表的文化實證主義等。到30年代,新實證主義社會學內部又發生了變化,功能主義的方法逐漸取代了新實證主義純經驗的方法。T.帕森斯以《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為起點,開始構造系統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體系。帕森斯制定了「社會行動的唯意志論」模式,並重點分析行動者動機—目的的結構意義。他雖然承認社會的文化和規范的客觀性,並將行為主義、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納入自己的宏觀體系,但畢竟向理解的社會學作出了寬容的讓步,沖淡了結構功能主義的實證的自然主義實質。帕森斯的繼承人R.K.默頓則無視這種寬容精神,將文化規范等屬於人的客觀方面加以絕對化。
實證主義社會學在當代的另一變形是行為主義社會學。它以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和社會學家G.C.霍曼斯、P.M.布勞、R.埃默森為代表。斯金納把人的行為等同於動物對外界的刺激—反應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社會交換論的基本出發點。他的操作主義和霍曼斯的心理還原主義,以適應新的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姿態突出實證主義的實質。
具有實證主義傾向的經驗主義社會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它不再排斥理論的指導意義,並把科學方法論作為研究中心。美國的P.F.拉扎斯菲爾德、S.A.斯托福和H.M.布萊洛克等社會學家千方百計地尋找社會學理論概念和經驗現實之間的結合點,克服操作主義的局限性,重申實證主義曾一度輕視過的嚴格的邏輯程序的重要價值,把社會學實證研究的方法與科學哲學聯系起來。布萊洛克對變數間因果關系模型的論述,將默頓的中層理論概念具體化為可進行定量研究和分析的操作的經驗概念,這一趨向雖然符合社會學計量化和電子計算機化的潮流,但卻引起了人文主義者的不安和反感。

❿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社會學的主流。

(10)實證社會學的含義擴展閱讀: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指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