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你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 最少800字
存在於道理之中的道理,但是哲學往往淺而易見,但是存在於一些已經定性的事物或者道理中,如果哪天你照著鏡子想:這是我沒錯,哎?我為什麼是我?恭喜你,你觸及哲學了。但是哲學的頂端往往無法定義,有極端理性,與極端客觀。例如殺人本是件沒錯的事情,而被人強加一個錯誤的定義,所以現在大多數人腦子里刻入了殺人償命的觀念,但是極端理性的看法是沒錯的,想殺就殺,沒什麼事物是錯的。而極端客觀是就算我已經知道殺人沒錯,但是我還是不會去這樣做。而正常人(哈哈,現在不知道誰正常誰不正常)想的是殺人償命,殺人犯法,殺人是錯了,但是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對,朋友,你殺人了,你犯法了,你錯了,那麼,你錯在哪裡?犯法嗎?那是人說的,那我說你吃飯犯法,那你天天都做錯了。(我在瞎扯,呵呵你信嗎?)
2. 談談你對哲學的理解
哲學概念很大,研究的東西也很多,大略說一下,它和其他學科有大的區別,研究其他科學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結果,研究越多,得到的相關知識就越多,但哲學不一樣,甚至相反,它不能貢獻知識,研究的越多,會發現我們所知道的反而越少了。研究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世間很多的「自信」,許多以前認為不是問題的,研究哲學後,卻發現很多都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說,哲學的一大作用是減少人類的自信和偏見。
舉個例子,路邊有棵樹,你看見了它,按常識講,你看見了這棵樹,這沒有任何的疑問,但是真要細細探究一下,你就發現,你是不是真的看見了這棵樹成了一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在場有10個人,你看見了這棵樹,其他人也看見了這棵樹,但是你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樹的樣子是不同的,如果你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而其他人也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但你們看到的這棵樹卻是不同的,那誰看到的才是這棵樹真正的樣子呢?你說你看到的才是這棵樹,那其他人就不同意了,其他人說他們看到的才是這棵樹你也不會同意,因為你分明知道你看到的這棵樹的樣子和他們所見到的是不同的,要是說這棵「樹」同時是這樣,又同時是那樣,也不對。到這里,只有兩種解釋了,(1)這棵樹是有的,但是和所有看見的樣子都不同,它真正的樣子隱藏在現象下面,是所有看到不同樣子的原因,(2)並沒有「這棵樹」這種東西,只有「樣子」這種現象。
以前的科學和哲學都認為樹是有的,但是與所看到的現象不是一回事,但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所謂的樹只是現象----粗細,顏色,形狀等等,用不著假設那棵看不見,聽不見的「真正」的樹,只要現象就夠了。
你把這個例子琢磨明白,哲學算是啟蒙了。這是哲學中比較基本的「現象與實體」問題。
3. 談談對哲學的認識和理解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是一門智慧之學,學習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看待和認識世界,可以幫幫助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於哲學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
因此,它還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去認識事物,用正確的方法分析事物,如哲學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分為二的觀點等。
(3)我對哲學的認識800擴展閱讀
外國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與定義
1、羅素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
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2、柏拉圖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它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
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3、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4、黑格爾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5、諾瓦利斯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1771—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6、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科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4. 對哲學的認識700字左右
本來可以很簡單地去認識的事,用幾句話把你搞糊塗,這就是哲學
5. 對哲學的認識,1000字,求復制,正在考試,大神們,謝啦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導。
哲學就是用簡單的說話來體現出隱含深層意義的道理,讓人們去思考和體會。哲學本身就是用來完善自己的精神修養和幫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學的特徵在於追問本質,不斷反思。內容上,哲學的反思對象無所不包;深度上,哲學的反思是無窮無盡的。現實中,我們可以借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學的思維方式。也即是說我們能夠直接關注的現實是具體而有限的,思維的不可封閉性使得我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不能進行無窮追問。
把哲學低估於現代科學是不負責任的,哲學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的方式,如果將哲學簡單的與現代科學相提並論,則成為了一種狹隘的唯科學主義。
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即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關系。
凡是承認物質為第一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稱唯物主義者;凡稱意識第一性,物質依賴與意識存在的,稱唯心主義者。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范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同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6. 談談你對哲學與人生的認識800字
在許多城市人的眼裡,鄉村就是一個骯臟、落後的原始社會。但在我的眼裡內,鄉村卻有著一種獨特容的美。清早,我走在林蔭小道上,新鮮的空氣令我心曠神怡。穿過長滿小刺的雜草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廣闊的果園。一個個紅通通的蘋果像一張張孩子的笑臉,壓彎了枝頭。一個個黃澄澄的梨像一盞盞小燈籠一樣,掛在樹梢。一把把稻子像一個個奧運火炬。風一吹,稻穗左右搖擺,掀起金黃色的「波浪」。我挎著小竹籃,哼唱著小曲,穿梭在果樹之間。突然,一個又大又圓的蘋果闖入了我的眼簾。眨眼間的功夫,它就「躺」在了我的手心中。它就像一顆紅寶石光彩奪目,而且還散發著誘人的的香味。我肚子里的饞蟲早就「咕嚕咕嚕」地叫了。我迫不及待地將它在身上擦了兩下,就咬了一大口,甜美的蘋果汁直沖我的喉嚨。真爽!!!在深深的灌木叢中,偶爾還隱藏著幾個橘黃色的大南瓜,稍不留神就會被它們絆倒。「哎呦!」是什麼扎痛了我的手?原來一
7. 什麼叫哲學用800字簡述.再用800字說明
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就是哲學家,重新定義所有的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Φιλοσοφία / Philosophia (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指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古希臘哲學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古希臘哲學家通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基礎概念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中國哲學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由來
在我國古籍中,"哲"作聰明、賢明、智慧釋;"學"當學問解,沒有"哲學"一詞。"哲學"一詞是近代從日本流傳過來的。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第一個用"哲學"這個名詞的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這個希臘名詞由兩個字組成--"愛"(音譯為菲羅)和"智"(音譯為索菲亞),即是Φιλοσοφία,合起來即是"愛智"。這就是"哲學"的原始意義。這個詞轉借到英語、俄語、德語等語言中,都音譯為"菲羅索菲"。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哲學家西周,根據漢字的意義將"哲"和"學"拼成"哲學"一詞,意譯了英語的"philosophy"。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新學的興起,"哲學"一詞開始在我國書報雜志中使用,並且很快取代了"玄學"、"形而上學"等不準確的名詞,成為通用術語。"哲學"即使人聰慧之學。
產生的原因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片語成。按照字義解釋,哲學是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然而這並不足以表明哲學的實質。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如何產生的呢?
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以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就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在當代,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
折疊編輯本段產生的條件
哲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科學,是人類研究世界的基本學科和手段。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產生的條件,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
飢餓哲學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哲學會轉向政治探索型方面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尋求在亂世中的立國之本、生存之道。這就是哲學的深入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飢餓哲學",或者理解為絕路逢生的哲學。
所謂「飢餓哲學」,指的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利益和國家進步利益得不到滿足,或階級沖突尖銳的情況下,哲學被迫進行改革思索,以政治和經濟探索的方式思考世界,從而產生的價值型哲學。
我們深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特定歷史階段誕生的哲學,其本質是為政治服務的。由於資本主義對工人剝削加劇和內部矛盾深化,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論和辯證法,進一步創立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藉以揭露資本主義的本質,反對壓迫,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工人階級處於不利地位中發展出來的,特定的社會環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合理的溫床,這便是典型的「飢餓哲學」。
富足哲學
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們解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後,思想世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時人們思考的哲學范圍比較大,包括了諸多方面,形式也比較多樣。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滲入到各個領域,這正是哲學的多樣化發展,我們稱之為"富足哲學"。
所謂「富足哲學」,指的是人們在生活利益得到滿足後,思維意識世界得到了極大豐富,細致入微地觀察世界與自身的關系,進入意識、精神、自然等多種哲學領域,從而產生的多元形態哲學。
阿奎那是中世紀傑出的神學家和哲學家,由他所著的《神學大全》享譽古今,是這一時期哲學特徵的重要體現。
由此看出,哲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形態,正因為如此,歷史為哲學指明了兩條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學的多層次發展。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為:羅素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李澤厚先生說:"哲學終結,思想開始"。
還說:海德格爾之後,該是中國哲學登場出手的時候了。"讓哲學主題回到世間人際的情感中來吧。讓哲學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來吧。"
東方哲學,而北非和中東則因為其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份。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1-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於疑問。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鬼才詩人靈遁者認為:哲學即永恆的解放的過程。對於生命的價值論。他直言: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
折疊編輯本段根本問題
哲學根本問題又稱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准。
內涵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稱為二元論,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不徹底的哲學,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是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延伸
根據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唯物唯心
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具體又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該流派哲學一直強調感官認知與理性推理及客觀證據,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限,該流派在關於世界起源的解釋上尚無定論。(不包括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常把世界的本源歸結於某種具體物質,少數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本源歸結於某種在當今看來具有猜想性的物質)
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唯心主義內容十分之復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客觀唯心主義,其包涵了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主要表現在比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強調主宰萬物的神靈的客觀存在。
主觀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因為人的意識(而非神靈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將"認知"與"存在"等價起來,主觀唯心主義所講的"存在"是狹隘的"客體"對於"主體"的被認知。
絕對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復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時"絕對唯心"陷入了與"客觀唯心"一樣的觀點,但不同的是絕對唯心對"神靈是實體"進行了否定。亞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蘭蘇菲主義均屬於該范疇。
根據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基本觀點:
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持該觀點者多為唯物論者,認為人可以憑借感覺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學儀器)完全認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認知的部分只是因為技術的不發達,人完全認識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認知,此處的不能完全被認知並非"尚未被認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層面,人類是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該觀點多為唯心主義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論時不可不提的概念。
8. 我對哲學的認識
至於哲學,流派甚多,各執一詞,大體上分為兩大派別,即唯心主義哲學和唯專物主義哲學屬。前者的觀點是意識決定物質,內部主要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和客觀唯心主義哲學,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觀點是世界隨我心動,如睜開眼睛,世界存在了,閉上眼睛世界消失了。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由神靈之類的抽象力量創造,崇拜偶象。後者的觀點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9. 對哲學的認識
哲學從屬於人類的實踐,從屬於本源事物,是人類思想認識活動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現形式之一。 思想認識活動是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之類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屬性或普遍性規定,以人類的思想認識活動為對象,追求人類思想認識活動這個本源事物的知識,是哲學具有的個性或特殊性規定。 古希臘哲學《雅典學院》
Φιλοσοφ?α / Philosophia (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指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戈拉斯。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戈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戈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編輯本段思想火花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小邏輯》
為對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2—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哲學一詞最早出於1874年日本的學者西周在《百一新論》中用漢文「哲學」翻譯從希臘文philosophia 轉換而來的英文philosophy一詞。北宋儒學者周敦頤所著《通書》志學中寫道:士希賢,中國的西學由此衍生出「希哲學」一詞用以翻譯Philosophy。西周轉用以後將「希」略去,變形為「哲學」一詞。由於西周在明治政府初期是文化教育方面有力的指導者之一,所以這一造詞也被日本的文部省所採用並逐漸在日本普及。1896年前後黃遵憲、康有為將西周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中國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並無哲學一詞,只有單獨存在的「哲」和「學」這兩個動詞。「哲」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明智、明理,哲這個詞指人們通過思想認識活動,使被遮蔽的智慧和道理顯明出來這種事情。「學」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模仿、實習、再現。學這個詞是指個人通過模仿、學習、再現事物的活動,獲得知識和能力這種事情。哲與學兩個單詞合在一起組成的哲學一詞,其詞性是動詞,其含義是指人們為了明智、明理、提高思維認識能力所進行的學習認識活動。 羅素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於疑問。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