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生理學維生素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生理學維生素

發布時間: 2021-03-25 15:22:52

A. 5.脂溶性維生素不包括( )(生理學) A.維生素A B.維生素D C.維生素C D.維生素K

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和K
化學分類上,A(醇類)、D(固醇類衍生物內)、E(酚)、K(醌,含有兩個雙鍵容的六員環狀二酮),都是有機物,和脂類相似相容。
B族維生素、維生素C多為有機酸,為水溶性。
所以選C。

B. 維生素是如何提取的

維生素是怎樣發現的

維生素是營養素中發現最晚的一類,它的發現改變了人類的飲食方式,也改變了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避免了眾多維生素缺乏症的困擾。維生素的發現是生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人類對維生素的認識,總體來說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1.維生素缺乏症的確認

早在1870年,法國化學家讓·仲馬(Jean Dumas)就通過實驗發現:食物中除了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礦物質和水以外,可能還存在某種對生命和健康來說不可缺少的微量物質。1880年德國化學家魯寧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他們的意見並沒有引起科學家們的注意。人們對維生素的認識,還是從尋找腳氣病細菌開始的。在東南亞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居民們長期受著「腳氣病」的折磨。患這種病的人會覺得身體疲乏、手腳無力,最後導致死亡。19世紀末,已經發現許多疾病都是由細菌引起的,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錯誤認識:所有疾病都是由細菌造成的。荷蘭病理學家、細菌學家克里斯蒂安·埃克曼(Christian Eijkman)特地前往當時的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尼)去追蹤人們認為會造成腳氣病的細菌。結果他失敗了。他找不出一種腳氣病患者獨有而正常人身上沒有的細菌。在1896年,醫院里養的一些雞得了一種叫做「多發性神經炎」的病,發病的症狀和人患腳氣病時那種衰弱無力的表現相同。這一發現使他很受鼓舞。他認為:只要能找到使雞感染上多發性神經炎的細菌,也就找到了腳氣病的致病菌。奇怪的是:正當他在雞身上查找細菌的時候,所有的雞忽然一下子都好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經調查發現,是因為雞的飼料變了,由病人吃剩的白米飯換成了更廉價的糙米。經過反復試驗,結果證明確實是這樣。由於埃克曼沒有找到腳氣病細菌,他便認定腳氣病是某種毒物引起的。他斷定白米的穀粒中含有毒素,而穀皮中有某種可以中和毒素的物質。

同埃克曼一起工作的一位荷蘭生理學家戈里特·格里內斯(Gerrit Grijins)持有不同意見,他感到應該另闢思路。他於1901年提出,問題可能在於大米中缺少了穀皮中所含的某種人體和雞所必需的物質。這樣,「生物機體會因為缺乏某種重要物質而患病」這一說法第一次被認為是可能成立的,腳氣病才開始被看作是一種營養缺乏症。

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弗列德里克·高蘭·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從1906年開始,對營養缺乏症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他提出食物中可能存在著許多微量物質,人體本身不能產生這些物質,只能從食物中攝取,缺少這些物質則會患病。他還指出:腳氣病是營養缺乏症的一種,壞血病和軟骨病也同樣是營養缺乏症。

2.維生素的提取和命名

後來的研究發現,抗腳氣病的物質是溶於水的,於是便先把它溶解在水裡,再用其它試劑進行化合。1912年,以鈴木梅太郎為首的日本化學家小組成功地提取了少量的抗腳氣病物質。

當時在英國工作的波蘭生物化學家卡西米爾·富恩克(Casimir Funk)發現:抗腳氣病物質是一種「胺」。他由此推測,有一系列維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胺。拉丁文中「生命」一詞是「維他」(Vita),富恩克將它與英語的「胺」(amine)這個字拼合起來,把這些物質命名為「維他命」(Vitamines),意為「維持生命的胺」。後來,人們發現這些物質並不都是胺,於是做了適當的改動,去掉了詞尾字母e,使它和胺的字形不完全相符,變成了Vitamin,一直延用至今,我們稱它為維他命或維生素。

1913年美國生物化學家艾爾默·麥克柯魯姆和馬格里特·戴維斯發現,黃油和蛋黃中似乎有某種保持正常發育所需要的物質。這種物質是脂溶性的。後來的研究還發現,缺乏這種物質,白鼠的眼睛也出了毛病。人缺乏這種物質時也會患「夜盲症」。可見,能治夜盲症的脂溶性維生素和能治腳氣病的水溶性維生素是兩種不同的維生素。由於一時很難弄清這2種維生素分子的結構,麥克柯魯姆和戴維斯決定不再賦予維生素學名,而利用字母表來解決問題。他們把發現的脂溶性維生素稱為「維生素A」,把水溶性抗腳氣病物質稱為「維生素B」。就這樣,維生素開始用字母來命名了。

3.眾多其它維生素的發現

在埃克曼發現抗腳氣病物質後,尋找抗壞血病物質的工作也展開了。1912年終於有人發現豚鼠能夠患壞血病,但只要在飼料中增加一點白菜,它就不會患病。於是終於找到了這種水溶性維生素。1920年英國生物化學家傑克·德魯蒙(Jack Cecil Drummond)提出抗壞血病物質應該有自己的代表字母,於是把它叫做「維生素C」。

霍普金斯和富恩克都認為軟骨病也可能是一種維生素缺乏症。人們早就知道魚肝油可以防治軟骨病,但是,魚肝油同樣能夠防止夜盲症。那麼,維生素A會不會是抗軟骨病物質呢?1922年,麥克柯魯姆決定對魚肝油作加熱充氧試驗。冷卻後,它失去了防治夜盲症的作用,但仍然還能防治軟骨病!這就是說抗軟骨病物質是一種新的維生素,他把它命名為維生素D。

1922年美國解剖、胚胎學家赫伯特·麥克利恩·伊文斯(Herbert Meclean Evans)和斯科特發現了一種既不是維生素A又不是維生素D的脂溶性維生素。缺少這種物質老鼠就不能繁殖。他們把它命名為「維生素E」。1929年丹麥生物化學家亨利克·達姆(Henrik Dam)又發現了維生素K。

接著又出現了新的情況,人們發現維生素B不是單一物質,它是一種復合維生素。1927年美國動物營養學家威廉·戴維斯·薩爾蒙(William Davis Salmon)配製出了2種維生素B的樣品:一種能防治腳氣病的維生素B1和另一種能促使老鼠發育的維生素B2。

後來發現,維生素B並非僅僅包括這2種,而是整整一族。給B族維生素編號也造成了一陣混亂,不時有人宣布發現了新的維生素B,編號一下子排到了B14。事實證明,大部分都搞錯了,除了B1和B2以外,還有B6和B12。而B族維生素中的「生物素」、「泛酸」、「葉酸」和「煙酸」則從未採用過字母與編號並用的名稱。

從本世紀初發現維生素A到1948年確定的維生素B12,前後共發現了13種維生素。這些維生素的結構今天已全部搞清,至於其作用機理,有些已基本明確,有些則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C.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

艾克曼和西米爾·馮克發現了維生素。維生素的發現是19世紀的偉大發現之一。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

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布類似,且多數為輔酶。

(3)生理學維生素擴展閱讀:

維生素分布:

維生素A:動物肝臟、蛋類、乳製品、胡蘿卜、南瓜、香蕉、橘子和一些綠葉蔬菜中。

維生素B1:葵花籽、花生、大豆、豬肉、谷類、野生食用菌黃滑松茸中。

維生素B2:肉類、谷類、蔬菜和堅果中。

維生素B12:豬牛羊肉、魚、禽、貝殼類、蛋類中。

維生素C:檸檬、橘子、蘋果、酸棗、草莓、辣椒、土豆、菠菜中。

維生素D:魚肝油、雞蛋、人造黃油、牛奶、金槍魚中。

維生素E:穀物胚胎、植物油、綠葉。

維生素K:綠葉蔬菜中。

D. 維生素是如何被發現的

1893年,35歲的艾克曼醫生被荷蘭政府緊急派往「荷屬東印度」(即現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那裡,腳氣病已肆虐了千百年,每年約有百分之一的人被它奪去生命。它也同樣無情地奪走著荷蘭佔領者的生命。艾克曼的任務就是制服它。

開始時,艾克曼認為腳氣病可能是由某種細菌引起,於是他到處取樣,用顯微鏡反復觀察尋找。幾年過去了,艾克曼不但沒有找到什麼「腳氣病病菌」,反而連自己也患上了腳氣病。

1896年,艾克曼發現當地的雞竟也有生腳氣病的,為此他特意建立了一個養雞場,決心用雞做實驗,以探索腳氣病的病理。但是,盡管雞舍環境良好,食料和飲水均做過嚴格消毒,可雞卻照樣生腳氣病,這使艾克曼十分沮喪。

一天,養雞場的飼養員生病了,新來的一個飼養員代替了他。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患了腳氣病的雞慢慢地恢復了健康!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艾克曼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3個月,原來的飼養員病好回到飼養場。接著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雞又開始生起腳氣病來了。這一下,艾克曼豁然開竅:問題一定出在飼養員身上。

經過調查,艾克曼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原來的飼養員是個節儉的人,總是用食堂里吃剩下來的白米飯喂雞;而那個臨時代替的飼養員可不願意花費時間去收集這些剩飯,他用米糠喂雞。

「毫無疑問,腳氣病和食物有關。」艾克曼恍然大悟。我們已經知道,幾乎在這同時,高木也有了類似的發現。只是,高木的研究到此就中止了,而艾克曼卻還要繼續研究下去。

艾克曼斷定,米糠中一定有一種物質可以治癒可怕的腳氣病。他喝了一些米糠浸泡出來的水後,自己的腳氣病竟好了。艾克曼又把米糠浸泡出來的水用一種薄膜過濾,發現濾液也能治病。於是他認定,那可以治病的奇特的物質不但可溶於水,而且是小分子,因為大分子不能透過薄膜。

10年以後,波蘭化學家弗克,日本生化學家鈴木、島村和大岳,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從米糠中獲得了這種猶如仙丹的奇特物質——一種白色的結晶體。由於它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人們稱它為「維生素」。

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了和這種維生素相似而功用不同的其他維生素,把它們歸為一類,稱做B族維生素。按發現的先後,又把這一族裡的各個成員用阿拉伯數字做標記,分別稱做B1、B2……直至B17。可以治腳氣病的維生素,因它是最先發現的,所以就稱做維生素B1了。

1929年,由於艾克曼最先發現了維生素,榮獲了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E. 人體為什麼需要維生素

1986年10月22日,美籍匈牙利科學家焦爾吉博士逝世。他發現了維生素C,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說到維生素,你可知道人體為什麼需要維生素呢?

維生素是另一類人體內含量很少但作用卻很大的營養物質。它不同於微量元素,是由碳、氫、氧和氮等物質組成的有機化合物;它也不同於蛋白質、脂肪等物質,既不是參與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但它對人體的某些重要功能卻是必不可少的。營養學家把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前者包括維生素A、D、E和K,長期過量服用容易導致中毒;後者包括B族維生素(維生素B1、B2、B6、B12、P、葉酸、泛酸和生物素等)和維生素C,除維生素B12外,其餘水溶性維生素都很容易排出體外,基本不會導致中毒,因此不用太擔心服用過量的問題。

F. 哪些是維生素微量元素

人體是由60多種元素所組成。根據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同,可分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0.01%以上的元素,如碳、氫、氧、氮、鈣、磷、鎂、鈉等,稱為宏量元素;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如鐵、鋅、銅、錳、鉻、硒、鉬、鈷、氟等,稱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真是微乎其微,如鋅只佔人體總重量的百萬分之三十三。鐵也只有百萬分之六十。

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它們的攝入過量、不足、或缺乏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人體生理的異常或發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僅僅像火柴頭那樣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微量元素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土壤供給。根據科學研究,到目前為止,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和生命有關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種,即有鐵、銅、鋅、鈷、錳、鉻、硒、碘、鎳、氟、鉬、釩、錫、硅、鍶、硼、銣、砷等。這每種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盡管它們在人體內含量極小,但它們對維持人體中的一些決定性的新陳代謝卻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就會出現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缺鋅可引起口、眼、肛門或外陰部發紅、丘疹、溫疹。又如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缺鐵可引起缺鐵性貧血。國外曾有報道:機體內含鐵、銅、鋅總量減少,均可減弱免疫機制(抵抗疾病力量),降低抗病能力,助長細菌感染,而且感染後的死亡率亦較高。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壽等方面都還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人體中含量占體重萬分之一以下 (<0.01%)的元素。或稱痕量元素。人體中有元素90餘種,已發現的微量元素有50餘種。含量小於體重十億分之一的元素又稱為超微量元素。本文將兩者泛稱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雖微,但與生長、發育、營養、健康、疾病、衰老等生理過程關系密切,是重要的營養素。少數微量元素的生物學作用不同或對人體有害。微量元素與生物關系的研究最早始於植物。植物生理學家最早證明黴菌的生長絕對需要鋅,鐵鹽和鋅鹽可使玉米葉正常生長1925~1956年,人們發現鋅、鈷、鎂、鉬等是家畜家禽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缺乏時出現生長停滯、產仔困難,甚至死亡1957~1980年相繼發現,除碘、鐵、鋅、銅、鈷外,硒、鉻、釩氟、硅、鎳等也是人體必需的對缺鋅、缺硒的研究很多。微量元素與心血管疾病、腫瘤的關系也引起廣泛關注。

維生素是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具有復雜結構的有機物。它對人體的作用不同於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既不能給體內提供能量,也不是人體中主要組織的成分。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少到只能用毫克或微克來計算。雖然量小,作用卻很大。它的生理作用是主宰體內營養成分的分配,調節體內的生理機能,充當輔助酶素,促進體內各類生物化學反應的順利進行,促進人體的的生長發育。體內一旦缺少維生素,就會引起物質代謝的紊亂,發生某些疾病。1498年,俄國一支由160人組成的探險隊,乘船遠航到印度。在旅途中由於長期吃不到蔬萊,致使體內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缺乏,從而使絕大多數人患壞血病死亡。

G. 是誰發現了維生素﹖

艾克曼和西米爾·馮克發現了維生素。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

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布類似,且多數為輔酶。有的供給量須彼此平衡,如維生素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

維生素B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維生素B6)和氰鈷胺(維生素B12)。有人也將膽鹼、肌醇、對氨基苯酸(對氨基苯甲酸)、肉毒鹼、硫辛酸包括在B復合體內。

(7)生理學維生素擴展閱讀:

艾克曼 EIJKMAN,Christiaan 1858.8.11—1930.11.5。荷蘭生理學家、近代營養學先驅。曾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大學學習。

1883年他曾以軍醫的名義赴東印度群島,1886年再度去巴塔維亞(Batavia),調查當地腳氣病的致病原因,發現是由於缺乏含於米糠中的少量營養物質所引起,為維生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後來,於1896年任Utrecht大學的衛生系教授,並在1929年和霍普金斯(F.G.Hopkins)一起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金。

H. 誰最早發現了維生素

你好,最早發現食物中維生素的,是荷蘭醫生埃克曼。
事件起源:
19世紀80年代,當時荷蘭統治下的東印度群島上的居民們長期受著腳氣病的折磨,為解除這種病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威脅,1896年,荷蘭政府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開展研究防治腳氣病的工作。埃克曼也參加了這個委員會的工作。當時科學家和醫生們認為腳氣病是一種多發性的神經炎,並從腳氣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了一種細菌,便認為是這種細菌導致了腳氣病的蔓延,它是一種傳染病。
然而埃克曼總感覺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這種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傳染病?這些問題一直在他腦海盤旋,於是,他繼續著這種病的研究工作,並擔任了新成立的病理解剖學和細菌學的實驗室主任。
1896年,就在埃克曼做實驗的陸軍醫院里養的一些雞病了,這些雞得的就是「多發性神經炎」,發病症狀和腳氣病狀相同。這一發現使埃克曼很高興,他決心從病雞身上找出得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雞身上查細菌。他給健康的雞餵食從病雞胃裡取出的食物,也就是讓健康的雞「感染」腳氣病菌,結果健康的雞竟然全部安然無恙,這說明菌並不是引起腳氣病的原因。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繼續著他的實驗的時候,醫院里的雞忽然一下子都好了。原來在雞患病之前,喂雞的人一直用醫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雞,其中包括白米飯。後來,這個喂雞的人調走了,接替他的人覺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來喂雞太浪費了,便開始給雞吃廉價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雞的病反而好了。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長的時候,穀粒外包裹著一層褐色的穀皮,這種帶皮的迷就是糙米。碾去穀皮,就露出白色的穀粒,這就是白米。這里的人喜歡吃白米飯,給雞吃的剩飯也正是這種白米飯。結果一段時間後,就會得多發性神經炎。這樣說來,很可能在穀皮中有一種重要的物質,人體一旦缺乏後,就會得多發性神經炎。考慮了這些情況後,埃克曼決定再作一番實驗。他選出幾只健康的的雞,開始用白米飯喂它們。過了一陣子,雞果然患了多發性神經炎。他隨即改用糙米來喂米,很快,這些雞都痊癒了。埃克曼反復這樣的實驗,最後,他可以隨心所欲地使雞隨時患病,隨時復原。於是,埃克曼把糙米當作「葯」,給許多得了腳氣病的人吃,果然這種「葯」醫好了他們。
1897年,埃克曼把上述的研究成果寫成了學術論文公開發表。他的論文發表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轟動,大家都對研究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並爭先恐後地開展了研究。1911年,埃克曼和另一個科學家終於成功地從米糠中提煉出這個物質。這是一種可以溶於水或強酒精的物質。它能透過薄膜,這表明它是一處分子量比較小的物質。它可以用來治療腳氣病。
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的維生素。後來,波蘭的生物化學家芬克把它稱為「生命膠」,現在我們稱它為硫胺素,即維生素B1。
埃克曼的發現在營養學中起到了領先的作用,他發現了食物中含有人體和生命所必需的微量營養物質,開辟了研究維生素的新領域。

最後希望你生活愉悅呢~

I. 為什麼缺乏內因子要注射維生素b12治療呢,生理學知識

內因子由壁細胞分泌,會和吃進胃食物中的維生素b12結合,這種復合物能不被胃酸破壞,另一部分能和腸壁結合,使維生素b12能更容易被吸收。
由此可知缺乏了內因子會使維生素b12在胃酸中被破壞,而維生素b12和葉酸又是紅細胞成熟的重要因子,缺少維生素b12會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J. 維生素是如何發明的

在一百多年前,腳氣病是一種可怕的頑疾。得了這種病的人全身浮腫,肌肉疼痛,四肢無力,吃不下,睡不著,走路艱難,醫生對腳氣病沒有什麼辦法。

在當時,日本海軍中腳氣病患者很多。1882年,日本軍艦從東京駛向紐西蘭,在272天的航海中,有169人患了腳氣病,25人死亡。為此,日本軍醫高木兼寬著手調查,他發現腳氣病的發生與吃精白米有關。1884年,又有一艘軍艦走這一條航線。高木兼寬改變了船員的食譜,增加了麵粉、牛乳和蔬菜等,結果在287天航行中,只有14名船員患腳氣病,沒有人死亡,由此,高木兼寬找到了一個有效地預防腳氣病的辦法。

但是,高木兼寬並沒有進一步研究腳氣病的產生原因。因此,腳氣病的病因仍是醫學界的一個未解之謎。

幾乎在高木兼寬開始研究腳氣病的同時,荷蘭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的軍醫也加入了研究腳氣病的隊伍。

那時,在「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爆發了腳氣病,每年死於腳氣病的人多達數萬人。為此,荷蘭政府在1886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腳氣病的委員會。28歲的艾克曼自靠奮勇,加入了這個委員會。

委員會經過兩年的調查、研究,似乎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確認腳氣病是一種多發性的神經炎;從腳氣病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球菌,確認它是引起多發性神經炎的元兇。委員會絕大多數人員班師回國了。可是,艾克曼總覺得對於腳氣病還沒有徹底弄清楚,比如:它會不會傳染?要如何防治?等等,艾克曼決定獨自留在巴達維亞(現在的雅加達),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

1890年,艾克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雞群中突然爆發了一種病,許多小雞精神委頓,步態不穩,嚴重的甚至死去。經病理解剖,艾克曼確認這些雞也得了腳氣病。可是,實驗室換了一個喂雞的雇員後,病雞慢慢地恢復了健康,雞的腳氣病不治而愈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腳氣病是病菌引起的,為什麼並沒有進一步傳染呢?」艾克曼陷入了沉思之中。

為了證實腳氣病是否具有傳染性,艾克曼把從雞胃中取得的食物,喂給正常的雞吃。照理說,如果腳氣病的病原是細菌的話,那麼被喂的雞一定也會得腳氣病,可實驗結果並不是如此。顯然,腳氣病的病原是細菌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那又是什麼原因引起腳氣病的呢?艾克曼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偶然經過實驗室附近的一個軍醫院的病房,聽見幾個「老病號」在那兒閑聊:

「那個實驗室喂雞的雇員好久沒來了。」

「是啊!白花花的精米飯的剩飯倒掉真可惜。」

「喂雞?」艾克曼一下子警覺起來,他連忙上前打聽這件事的始末。「老病號」告訴艾克曼:以前那個雇員每天都要到醫院來揀剩的精米飯。艾克曼想,這也許與腳氣病還有關。他不想放過任何一條與實驗室里的雞有關的線索。

艾克曼找到原來的那個雇員,詢問他原來飼喂雞的食物是什麼。那個雇員以為自己剋扣實驗室里的雞糧,用醫院剩精白飯喂雞的事已暴露,只好低頭承認。

接著,艾克曼又找到新雇員,憨厚的新雇員告訴他:「我都是用實驗室里發的飼料喂雞。」

「莫非雞腳氣病與飼料有關?」艾克曼想起了幾年前日本軍醫高木兼寬關於預防腳氣病的報道。艾克曼決定就這一問題做深入研究:

他跑了許多監獄,調查結果表明,吃糙米的囚犯中每1萬名只有1名腳氣病患者。

他將小雞分成兩組,一組飼喂精白米飯,另一組飼喂糙米,結果三四周後,前者得了腳氣病,後者卻安然無恙。

他用糙米飼喂患有腳氣病的小雞,結果過一段時間,小雞恢復了健康。

他讓患有腳氣病的人吃糙米、喝米糠水,結果病人很快就康復了。

經過這一番的研究,艾克曼斷定糙米的米皮里含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防治腳氣病。

這種物質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艾克曼著手這種物質的提取工作,但以失敗告終。

1911年,波蘭生化學家芬克,在艾克曼等人的實驗基礎上,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提取方法,從米糠中成功地提出取到一種晶體物質。這種物質含氮,為鹼性,屬於胺類。因此,芬克把它稱為「生命胺」。這就是艾克曼所說的可以防治腳氣的物質,現在我們稱它為維生素「B1」。

後來,科學家還發現了許多種維生素。

1929年,艾克曼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