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哲學五大定律是什麼
據我所知沒有官方的哲學五大定律,只有五個階段。附送哲學相關資料。
第一階段:先秦哲學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文化高峰時期,後期哲學發展再無出其右者。先秦哲學不僅對群體有著鮮明的闡釋,更對個體生命有著深入的探討;
第二階段:封建哲學從秦始皇實現大一統到洋務運動以來,中國陷入五百年一大亂,三百年一亂當中。哲學的橫向發展停滯,停留在對儒學框架內的探討與研究。
第三個階段:中西哲學從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到五四運動文化改革,中國的哲學受到西方哲學的巨大顛覆,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哲學的缺陷,並試圖通過「器物引用」(以洋務運動為代表)、「體制改革」(以戊戌變法試圖模仿西方的君主立憲制的代表)、「文化引進」(以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抨擊舊文化提倡新文化為代表)來改寫中國哲學。
第四個階段:混沌哲學從五四運動至十年文革,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徹底摧毀。
第五個階段:唯物哲學十年文革後至今,由於五四運動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原本已經飽受質疑的中國傳統哲學漸趨頹勢,而十年文革更是進一步摧毀了傳統哲學世界觀。中國哲學發展成以借用西方社會、經濟、科學、制度為內在,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包裝的唯物哲學階段。
中西哲學的特點
中西哲學的差異
"哲學" 一詞英文為philosophy, 它源於希臘文,語根為philo 及sophia, 原義為愛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對智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詞意義十分廣泛, 用現代的說話來說, 它泛指一切人類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動。羅素把它總結為:「哲學是關於真理的學問」。現在中國官方的定義是:「哲學是世界觀,哲學是方法論。」這應該是最為科學的定義。
西方哲學主要是來源於希臘的數學和幾何的邏輯思維,並機械的認為像數學和幾何一樣從已知的知識可以推出未知的結論。大家知道要進行邏輯思維首先要進行定義,可是定義往往難以精確,推理的過程也經常的與事實不符。這就是西方哲學的困境。因此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哲學問題》結尾這樣說道:「哲學之所以應該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於這寫問題的本身;原因是,這寫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在這段話里羅素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西方哲學家要求精確定義的哲學是根本精確不了的。
先說西方哲學的困境: 第一個層面,哲學的基礎是定義和邏輯。而西方哲學家們發現就是對簡單的1都難以科學的定義。例如一張椅子它由一些木頭組成,而木頭又由眾多的纖維組成,而纖維又是由有機分子組成,有機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組成。即使面對自然界最簡單的物質氫氣都難以定義「一」,因為氫分子由兩個原子組成,而氫原子又由電子和質子組成,在推究還能到中微子、以至到超玄的結構。這就是西方哲學界的「哲學丑聞」。還有西方哲學賴以生存的邏輯也出現了問題,先是發現「主」、「謂」結構的推理會出現謬誤和混亂,後來又發現邏輯悖論。第二個層面,傳統西方哲學有三大主題:上帝(第一存在)、物質(自然界)和靈魂(精神界)。隨著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上帝在哲學中佔有的地盤越來越少,上帝只存在於宗教哲學里,可以說根本不是現代哲學的研究對象;隨著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哲學對自然世界的一般性原理和結論---即對物質的研究也被各相應的自然學科所替代;近代發展起來的精神分析、語言分析也獨立成為了心理學科,它替代了哲學對精神的研究。因此說哲學面臨失去研究對象的危機。
羅素在《哲學問題》中用 『2+2=4』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就是他用數理的概念來替代原來的主謂概念。它們應該比其他的事物具有更純的邏輯性。即使是「2+2=4」這樣被哲學家羅素經常舉例的例子,也難以真確不能夠成為真理。兩個蘋果加兩個蘋果就是四個蘋果。可是兩個人加兩個人就不一定是四個人,這里還需要時間或其他的條件加以限制等式才能成立,要不然就會出現兩個人加兩個人生多少個人的問題;還會出現人與人爭斗仇殺減少人數的問題。因此看上去明白無誤的真理卻不是真理。還有我們平常經常有的概念:明天太陽會再出現。可是也不是真理,因為在南極或在北極都有可能出現明天看不見太陽的情況,因此也不是真理。還有一天24小時是固有的概念,可是這樣大家認為精確的概念也是不精確的,因為地球自轉的加快每年還有零點幾秒的誤差,因此也不能有精確的概念。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西方哲學的困境。也是西方哲學流派繁多卻難以統一的原因,因為他們超越不了,找不到事物的本質。
再來看中國哲學關於「一」的定義:「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兮不可名也,復歸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隨之而不見其後,迎著而不見其首。」(《道德經》14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39篇)。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道生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道德經》41篇。
而「定義不能精確,推理不能精確,也因此難以有精確的定論」這樣的認識,中國人的祖先早以瞭然於胸,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就出現了這樣的理念。它說明了規律與實質性的真理難以精確描述出來,而且真理會隨時間和事物變化而變化。
再看西方哲學的思維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東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任何東西必須或者是或者不是」。這是西方哲學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根據。這樣就產生了種種的對立矛盾,也產生了很多的對立概念。如:朋友—敵人、和平—戰爭、對與錯、……。由此西方人的思維容易走極端,完全忽視了事物發展的中間環節。大家都知道人與人的關系除了敵人、朋友還有非敵非友。而中國古人的哲學概念早已脫離對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點就是「中庸」。由於中國的文化是從周易演化而來,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凡事取『中庸』用其不滿不溢之意。「過猶不及」是一個普遍的觀念。
總的來講,中國古代的哲學已經經過了現在西方哲學的思辨期,早以擺脫了現在西方哲學的學術困境。中國古代哲學只給出事物的框架或性質,接著就是由讀者自己去理解、思考。如對待一個木做的方桌子,中國哲學的描述就是木的、長方形的,這樣就算完成了對桌子描述。而像羅素等西方哲學家,如果描述一張桌子,為了極力精確要從觀察著角度考慮,要從光線變化考慮等等,因此難以對桌子有精確的描述。也就是說中國古人跳過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困惑,進行了抓住本質的描述。
由於中國古代哲學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中國的字畫就是比西方油畫高一等級的藝術。西方油畫在於寫實的反映,只有到了現代才有了什麼抽象派、野獸派等不是寫實的畫法。而中國畫的留白,又是另一境界,它寫出的意境與觀賞者的感覺是對應的,是白雲就是雲;是青草的留白也能看出是青草;是山巒也能看出是山巒;這是一個印象,它與人們內心的概念是吻合的。中國畫家把這些印象做為留白畫下來,觀畫者自然明白。中國畫的精義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種抽象的藝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識第二階段的理性認識。中國的哲學不拘泥於精確的定義,而只要求對事物本質的描述。是否能明白要看讀者自己修養的水平,能明白「知天命」則是自己的造化。這里的『天命』乃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與迷信無關。不能明白哲理乃是修養不夠是他們自己的損失。中國哲學影響生活的還有語言,語言也是照這樣的思維模式進行。文言文能明白就明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怪乎連朱熹這樣的大學士也只能說他對大學的釋語才准確,而對其他的解釋可能產生歧義。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十一章說明的正是大哲學家羅素他們搞不明白的「2+2=4」的問題。當兩千多年前的老子說明「有」消失於「無」時,西方哲學家們還在討論2+2=4的邏輯是否真實的問題。由於中國哲學的進步,也就是世界觀的進步,中國人早就沒有什麼「神」的概念。中國文化中的『天命』、『道』實際上就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論語·述而》里「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儒家不信神鬼的最有力證明。而西方哲學在十七世紀以前還是以教會學派為主的哲學。以後才有脫離以『神論』為中心的唯物學派,唯物論才得以慢慢慢慢推行。雖然早在希臘時期就有關於原子論的論述,可這樣的世界觀在以基督教為主的社會里是沒有市場的,也是不佔主導地位的。因此從思想層次方面來講中國的哲學也要比西方的哲學高一個層次。
中西哲學的差異也可以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可以保持幾千年的先進,而在近一百多年才落後於西方世界。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整個西方哲學可以說是來源於古希臘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的「是什麼、為什麼」的提問模式,為後來的西方哲學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問底的學習、思考方式成為了西方人的習慣。因此瓦特看到鍋蓋跳,就會追究為什麼,也因此而發明了蒸汽機;牛頓看見蘋果掉地,也追究為什麼,因此而導出「萬有引力」定律。中國的哲學思想來源於講究陰陽的「周易」,當西方哲學『犯困』於怎麼定義「一」的時候中國人的思考已經超出了對於詞的定義范疇,也明白了絕對真理的不可追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兮不可名也,復歸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隨之而不見其後,迎著而不見其首。」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道生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 (《道德經》)。而現在的西方哲學還苦於對「一」的定義怎麼完成。可以說中國哲學比西方哲學高一個層次。
正是中國哲學觀念的先進和超脫才使得我們不會像西方人那樣「追根探底」,應該說中國的先哲們為後輩提供了思維和學習的範式,使得後來人免遭現在西方人一樣的哲學困惑,但這也使得中國人失去了刨根問底的學習精神。 「中庸」、「過猶不及」的思維模式影響著以後的中國人。這就像現在的學生有了計算器以後就很少有人去追究圓周率、平方根怎麼求一樣,現在一千人中也找不到幾個人可以算平方根和圓周率的。計算器發明才幾十年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眾多使用計算機者,只知道怎麼使用而不知道編程或計算機原理一樣。因為已經存在好的模式可以方便我們操作,大家都不太會去考究計算機的原理和怎麼編程了。
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差別導致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產生。但還有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人類生產技術的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就像是把二十度的水加熱到了九十多度,量變到了要質變的時候,水要變成蒸汽的時候,也就是人類的生產技術積累達到了要「質變」的時候,西方人的這種刨根問底的思維習慣才能起作用。這就是說系列的偶然因素促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這種缺乏進取的、保守的、『自以為是』的學習態度和思想使得近代的科學技術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正正應了毛澤東的一句話:「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
B. 哲學三大定律五大原則
一、對立統一規律(事物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講的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基本動力」,矛盾有兩點論和重點論,所以我們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或者是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質量互變規律是指事物發展的規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告訴我們做事要注意平時量的積累,當量積累的一定時,突破了度的限制,就達到了質的飛躍。
3、否定之否定規律指明了事物發展的過程,新的事物替代舊事物是歷史的必然,但我們對待舊事物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事物的發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正所謂「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二、五大范疇指的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內容與形式。(是五大范疇,而不是五大原則)
1、內容和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必須通過形式表現,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內容和形式存在於統一體中,不可分割。
2、現象和本質: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內部聯系和外在表現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現象是外在的、個別的、具體的、片面的、豐富的、生動的,而本質則是內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單純的。但是二者又是統一的,沒有脫離本質的現象也沒有脫離現象的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露和表現,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本質,二者不可分割。
3、原因和結果: 對立表現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圍內,原因和結果具有確定的界限和先後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結果就是結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顛倒。它們的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可能性和現實性: 對立表現在: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成為現實的東西,現實則是已經存在的東西。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滲透,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對立表現在:二者產生的根據不同,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統一表現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在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互相過渡。
拓展資料:
辯證法有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了。
作為辯證法三大規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它在辯證法發展史上經歷的過程恰恰與這一規律的本質完全吻合,真正體現出了「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特點。換句話說,在哲學史上否定之否定規律自身發展過程的特點就是否定之否定。具體說來,整個發展過程經歷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過程,這一特點與否定之否定規律自身具有的規定性恰好保持了一致性。
C. 哲學的三大規律是什麼
哲學的三大規律是什麼?的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哲學的三大規律也可謂既或是無極自然的三大規律也可謂既或是宇宙的三大規律·按其其之本然本來的面目而論:「「理應是中國的《易經》之《周易》或之《周易》之《易經》中所蘊含孕育著的最最偉大的易理之哲理而所提供著的而所昭然著的那個能夠真正的統御通馭著所有規律道理的最高層級的客觀規律之客觀真理的那個整個宇宙的並其整個宇宙間所有事物發展變化全過程始終中中的「平衡「」不平衡」「或然平衡」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陰陽平衡的原理」的之其規律道理」」。什麼:「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物質不滅規律·能量守恆規律.萬有引力規律·因果循環規律。有無生滅規律的成千上萬的概然無數的所有的陳芝磨爛穀子的等之之類類之之等的規律道理統通的都是些小規律小道理而已·之其其之是永恆永遠的都稱不上也算不上是哲學的或自然的或宇宙的最根本的三大規律(或三大原理或三大法則或三大定律或三大定理)的」。!!!!!★★★★★真正的大規律大道理之其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那則是神明的《易經》蘊含孕育的我耿閣揭示的:「平衡」「不平衡」「或然平衡」的宇宙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總原理總法則總定律或之說是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時空階段過程或時空過程階段的始終過程之中中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總原理總法則總定律」的之其《易經》的真諦命根的那個整個宇宙的:「宇宙陰陽平衡原理」。
D. 哲學里的三大規律,五對范疇各是什麼
三大規律是指: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
五大范疇是:原因與結果,內容與形式,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
E. 哲學三大定律是什麼
對立統一規律(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量變導致質變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形式和形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螺旋式」,新事物不可戰勝!)
F. 哲學上的三大規律是什麼
1.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提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2.量變質變規律,提示了事物變化的狀態。
3.否定之否定規律,提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G. 哲學的三大定律和…
你好!
哲學有無窮的定律。
如有疑問,請追問。
H. 馬克思的三大定律有哪些
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達爾文進化論,,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新成就,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和發展的辯證性,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奠定了自然科學基石。
1、細胞學說
主要內容是:細胞是動、植物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樣,就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細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種都聯系起來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這是對生物進化論的一個巨大的支持。細胞學說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恩格斯對此評價很高,把細胞學說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生物進化論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性狀差異,這些個體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得以生存並通過繁殖傳遞給後代,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會逐漸被淘汰(達爾文把自然界這種留優汰劣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就可能出現性狀分歧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一塊重要理論基石。能量守恆的意義首要的是建立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某種物理量間的等量關系。對此,我們無需知道物質間實際的相互作用過程,也無需知道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能量間的轉化途徑,只要建立和物質運動狀態相對應的能量與物理量間的關系,就可以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得初狀態和終狀態間建立一種等量關系,這樣便於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的量求解。
I. 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是什麼
1.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提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2.量變質變規律,提示了事物變化的狀態。
3.否定之否定規律,提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其包括三大部分,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其基礎部分。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就應首先從學習它入手。
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潛移默化地擴大視野,加深思想的深度。從而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處理生活實踐中的問題。
(9)哲學的幾大定律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滲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利於我們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認清事實本質,更可以提高我們的邏輯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辯能力。
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哲的建構原則。
馬哲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做實踐去理解。
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
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機制。實踐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而且是同舊唯物主義的分界線,並由此終結了傳統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