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討論存在的哲學命題都有那些,要所有的全部的
討論存在的哲學命題只有一個,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命題。這是哲學研究的首要問題。就是探討存在,物質和精神何者第一性,有無同一性的問題。採納我哦,親。
2. 什麼是哲學上的三大命題
唯物三個抄問題:
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並解決關於宇宙的問題?
如何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並解決關於人類的問題?
如何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關於人生的問題?
唯心三個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3. 近現代哲學是什麼
本章所說的「近現代」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歷史時代。在這109年間,中國回經歷了答空前的民族災難和巨大的社會變革,同時也經歷了一場古今中西之爭和一次偉大的哲學革命,產生了嶄新的哲學。從1840至1919年為近代哲學,1919年後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現代哲學。
4. 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
)
a哲學與人類生存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問題
b人與周圍世界的基本聯系問題
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d關於人的本質問題
答案:c
5. 什麼是哲學上的三大命題
人類哲學的三大命題: 我從何處來?我是什麼?我將到何處去?
中國人的最高的審美目標是追求天人合一、意境兩忘、物我一體,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高度融合。作為中國哲學的三大命題(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基本內容,也是他對一些教育問題進行探討的哲學基礎的三大命題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三個徹底改變世界的命題:
第一命題:極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瓦解了整個科學大廈
第二命題:信息是能量的表徵。 ——統一了物質和精神、自然與社會
第三命題:精神的實質是主體程序。 ——揭示了生命及其精神的秘密
存在主義哲學精神集中地體現在薩特所提出的三大命題之中,它們分別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的荒謬和人生的痛苦」、「自由選擇」。
高爾吉亞有著名的「三大命題」,即「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認識的」、「即使被人認識了也無法告訴別人」。
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轉為以凱洛夫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杜威的三大命題即「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學做合一」
企業哲學是企業如何生存和發展的哲理性思維、辯證式的哲學思考。企業哲學通常包括三大命題:「企業為什麼存在」、「企業要成為什麼」、「企業如何存在」。
經濟學的三大命題為誰生產、怎樣生產、生產多少。
中世紀和近代基督教哲學的三大命題是:「上帝存在」、「靈魂不死」和「自由意志」。
三法印從緣起論出發,釋迦牟尼進而提出關於人生的三大命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三者合稱「三法印」。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的美學思想深受康德影響,費希特所說的和諧與康德所說的和諧一樣,主要是審美時審美主體各能力的協調一致,尤其是想像與理智的協調一致。費希特追求一種建立在主觀和諧基礎上的限制與非限制、有限與無限的和諧,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自由精神,盡管這種自由仍然是康德式的主觀自由。
費希特的哲學體系由三大命題構成,即「自我設立自身;自我設立非我;自我與非我的統一。他以唯心主義的方式揭示了自我與非我、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辯證關系,特別突出強調了精神的能動作用」
6. 近代哲學都包括什麼
《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國富論》 《戰爭論》
7. 哲學命題的中國著名哲學命題
1、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反者道之動」;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固予之」。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註:老子的觀點看到了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認為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主張以否定的方法來達到肯定的目的。這種觀點深刻地揭示了矛盾雙方的同一性的含義與特點,體現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的思想,屬於古代樸素唯心主義辯證法。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在本命題中,老子的觀點實際上是把萬物的本原最終歸結為一種被稱為「無」的神秘精神力量,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
2、公孫龍:「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
註:他認為,「堅」的性質不僅可以不與「石」聯系在一起,而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與一切物聯系在一起而為獨立自存的「堅」。
這種觀點割裂了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否認了白的共性存在於事物的個性之中,因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
堅與白都是意識,公孫龍認為堅與白是可以脫離白色而堅硬的石頭獨立存在的,顯然這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3、荀子:「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
註: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前提下,就能夠運用這一規律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達到對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見,荀子的這種觀點充分肯定了人類有利用自然並改造自然的能力,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感,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4、陸九淵認為「心即理,天下萬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須反省內求就可以」。
註: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先驗論。
5、朱熹:「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註:朱熹的這種觀點雖然認為氣能夠聚散變化,但又認為其中主導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
6、王守仁:「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註:在王守仁(即王陽明)的命題中,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推延到天地間不同的事物上,就能發現事物中所蘊含的理,因而屬於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並進之說。」
註:王守仁(即王陽明)在上述命題中認為,之和行沒有真正的區別,本質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屬於主觀唯心主義。
7、王夫之:「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待動之極而後靜,待靜之極而後動。」
註:王夫之的這種觀點強調了動和靜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因而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王夫之:「行也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
註:王夫之在這里的觀點強調了實踐必然需要認識的指導,因而「行可兼知」;但認識是主觀意識活動,在大腦內發生。因而認識不可能同時包含著客觀物質活動。因此「知不可兼行」,因而屬於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
8、胡適:「真理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胎里帶來的,真理原來是人造的,是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是因為他們大有用處所以才給他們『真理』的美名的。」
註:真理不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而是人的主觀意識產物,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8. 人生三大哲學命題「我是誰
說法一:我抄是誰?我從哪裡襲來?要到哪裡去?
說法二: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該如何去?
筆者評論:
1、上述說法不是命題,只是問題。命題要有所斷定。
2、人生觀的三大課題比上述說法更重要:
一是人生目的,回答人生為了什麼?是為了吃喝玩樂,還是為了奉獻社會。
二是人生態度,回答人該怎樣活著?是樂觀積極進取,還是悲觀消極無為。
三是人生評價,回答人生價值何在?是看貢獻的大小,還是看索取的多少。
9. 現代哲學的終極命題是什麼謝謝您!
最終的 屬於 語音描述層.和 觀念認知層.所以 不具備 客觀實際性.由於 前兩種 特別是 觀念認知層.的 個體原則.所以 終極命題 構築在 一個 恆定 宏觀的 基礎之上.簡單的說 終極命題 對於 不同的人 有不同 沒法 宏觀做出 解析工作.
最妙的回答 應該 從 語音描述層 入手.引入 金剛經 語言邏輯的敘述方法.
說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同理
說終極命題 非終極命題 是名終極命題 .這樣 簡便的 子啊 語音描述層上 就給予了 邏輯上的餓解答.
最後引用.非理性人中的 一句話.存在主義 思考的只是一種 觀念.而真正的存在 是一種感受.需要我們 客觀的去體驗.
10. 哲學命題的西方著名哲學命題
1、我思故我在
2、存在三個世界,世界Ⅰ是指物理狀態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質,一切生物以至人腦;世界Ⅱ是指意識狀態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Ⅲ是指知識的世界,這是人類創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語言、科學、藝術、道德等等。
3、世界統一於存在
4、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命題
1、以往的哲學都只是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2、物質這一范疇不過是人們純粹主觀抽象的結果
3、物質不過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物質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4、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
5、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6、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可以變物質。
7、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
8、馬克思提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9、馬克思對階級斗爭的三大貢獻有:「(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10、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1、人是人類歷史的前提和產物,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12、歷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