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跪求一篇關於老年社會學的論文
做什麼用的呢
❷ 作為應用學科的中國老年社會學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其功能包括哪幾個方面
作為應用學科的中國人民社會選擇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❸ 請問老年社會學理論(角色理論、生命持續理論、發展理論等)在哪本書中介紹謝謝
科瑟爾的《社會沖突的功能》達倫多夫的《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賴克斯的《社會學理論中的關鍵問題》柯林斯的《沖突社會學:邁向一門說明性科學》
❹ 急!!!!社會學關於《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的讀書筆記
大哥去哪裡超那麼多給你啊
❺ 寫報告老年社會學 什麼有什麼主題推薦下
試論人口老齡化
1、什麼是人口老齡化?
聯合國提出的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劃分的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中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7%,該國家或地區就進入老齡化社會。
2、人口老齡化的特徵是什麼?
我國的老齡化社會主要表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上世紀後,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從「多子多福」到「只生一個好」,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二是未富先老。
(一)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達到的水平比較高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一個國家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一般需要花50-100年,而中國老年人口比例從1982年的5%迅速增長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的時間。到2005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44億,占人口總數的11.03%,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首次超過一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69%。
我國的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最。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二)老齡化階段推進速度不平衡
根據中國五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從1953年到1964年由年均負增長(-0.53%)轉向正增長,從1964年到1982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93%,比總人口年均增長率高1.8個百分點,是中國第一個老年人口高速增長時期。從1982年到1990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略有下降,但仍高達3.09%。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又成加速增長之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高達6.12%,與總人口年均增長率的下降趨勢相反。
(三)人口老齡化在空間分布上不平衡
根據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變動資料計算,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水平高於中西部地區。其中,上海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重和最高,為11.96%,寧夏最低為6.02%。此種現象主要是由經濟發展不平衡引起的。這將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口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產生深遠的影響。
3、人口老齡化的後果是什麼?
A、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在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往往會帶來退休人員的快速增加,更何況歐洲老年人的退休金極為優厚,政府和社會承受極大負擔。另外,人至老年,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對醫療的需求,進一步加大了政府和社會的壓力。養老、保健、醫療
B、人口老齡化將帶來勞動力供給的相對減少。
C、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下降。老齡化帶來的公共財政壓力、資本積累不足、生產率降低等多種問題。
D、老年人口問題分為五大類型:老有所養、老有所用、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和老有所醫。解決老年人口問題,就是利用各種資源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使老年人口物質生活有保障、生活有人照料、精神愉快並能參與社會。 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E、兩代人瞻養比例的變化,給現代的家庭結構代勞壓力
4、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計劃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國生育率水平的轉變,而生育率的轉變也加快了人口的老齡化;
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
5、社會工作者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鼓勵和支持家庭對老年人進行贍養,又積極倡導政府、國際組織和民間社團制定「積極老齡化」的政策和計劃,促進老年人的健康、參與和保障,以幫助國家應對老齡化的挑戰。
積極老齡化,是指老年人要積極面對老年生活,不僅保持身心健康狀態,而且作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資源,要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發展。
對個人來說,積極老齡化是指進入老年的人享有充實的生活(包括健康、安全和積極參與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生活);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繼續學習,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益活動,使其寶貴才能和經驗得到充分運用,繼續各盡所能,發揮自己在物質、社會和精神方面的潛力,較長時間保持健康,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
對家庭和社會來說,積極老齡化是指為老年人創造參與活動和學習的一切可能機會和條件滿足他們的需求,幫助老年人盡可能長期地不依賴他人,延長其餘壽的健康期和自立期。在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需要幫助時,保證能獲得各方面的保護和照料,消除各種對老年人的歧視、怠慢、虐待和暴力行為。讓每一個進入老齡期的人都能夠享有健康的生命質量和良好的生活質量。
A、樹立正確的老齡觀
B、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老齡產業/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才
C、完善多元化養老模式和養老保障制度/家庭式養老模式應與社會化模式相結合
D、建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❻ 什麼是「老年學」
「老年學」是研究延長人的壽命和人的老齡化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產生和發展
老年學的淵源久遠,可以追溯到古代東西方煉丹術及對人的長壽研究,但形成老年學這一綜合性學科則在近現代。20世紀40年代,生物學家根據拉丁文geron(老人)與logos(學科)創造了一個新詞彙「老年學」 (gerontology)。此後,老年學便統括對人的老齡化和老年人的研究,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學科名詞。1938年,英國的一個科學家團體組織了名為「老年研究會」的國際性協會,並自1939~1945年間舉行了多次會議,對推動各國的老年學研究發生了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世界許多國家相繼成立了老年學會,如美國老年學會於1945年成立,荷蘭老年學會於1947年創立,蘇聯老年學會成立於1957年,加拿大老年學會成立於1971年。中國老年學研究約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4年中國召開了第一次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會議。1982年中國社會學會設立了老齡問題研究組。1985年全國性的中國老年學會正式成立。老年學之所以在近代形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並在許多國家迅速發展,大體有以下社會因素:
①人的老齡化。因科學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等諸種因素的作用,人的壽命日益延長,使到達老年期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漸增加。人口學通常認為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別達到10%或7%以上,就稱為人口的老齡化。這種狀況在古代和中世紀是不存在的,當時人的壽命普遍較短。19世紀70年代,法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②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引起了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也使得贍養老年人的義務部分地從家庭轉向社會;工業化社會發達的生產力使得老年人和社會都有能力蓄積和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社會保險金、退休年金等。③現代醫葯科學的發展為老年人壽命的延長提供了科學保證。④都市化和現代化社會的發達,使老年人的社會可見度日益顯著,成為社會上引人關注的群體。學科的構成及其淵源 老年學是在老年醫學、老年生物學、老年心理學和老年社會學等邊緣性學科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上述 4個方面就是老年學的分支學科。老年醫學
對人的老齡化最早的研究,出現於醫學領域。其目的是治病延年。古代東方與西方煉丹術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古代的老年醫學。20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醫學專著《內經》中已有不少關於老年醫學的記載,特別是其中的《素問》前三篇,專門講述了養生理論。東晉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南北朝陶宏景編集的《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均有涉及老年醫學的重要論述。宋代陳直撰《養老壽親書》,是中國傳統醫學第一部老年學專著。西方古代許多醫學家如希臘的希波格拉底和羅馬的西塞羅的著作中,也有涉及老年病的記述。9世紀波斯醫生阿維森納最早編著了被譽為老年病學經典的《醫典》。19世紀德國醫生C.F.坎斯塔特撰寫了《老年人的疾病及其治療》一書,初步奠定了老年醫學的基礎。1909年美籍奧地利醫生納肖根據拉丁文geras(老年)與iatrikos(治療)創造了老年醫學(geriatrics)這一名詞,並編寫出版了《老年醫學》(1916)一書。自此,「老年醫學」逐漸成為一門學科,隨後作為老年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為學術界所承認。老年生物學
其中心課題是人體衰老的生理機制。這種研究始於古代對長壽的探索。18世紀,法國博物學家 G.-L.de布豐對人類生命極限的研究,是老年生物學的一項重要突破。人體衰老機制的研究在細胞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推動下,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世紀70年代,有關人體衰老機制的學說已達到百餘種之多。其中如遺傳鍾學說、體細胞突變論、蛋白質合成差錯學說、自由基學說、交聯鍵學說、廢產物學說、免疫學說、腦衰老中心說等,不僅在理論上是重要的突破,其中有些已具有臨床意義。這些研究為老年生物學奠定了基礎。老年心理學
對老年人的心理學研究,產生於對老年智力變化的關注。人們公認最早開創老年心理學學術研究的,是19世紀的比利時社會統計學家L.A.凱特萊。他在《論人及其才能的發展》(1835)一書中,描述了人在60年間的心理成長過程。1884年,英國人類學家F.高爾頓在倫敦國際保健博覽會期間測定了從兒童到老年人的各種心理數據。美國心理學家G.S.霍爾1922年發表的《老年期》一書,被視為第一部專門研究老年人心理學的教科書。30年代,美國W.R.邁爾斯等人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成立了關於衰老問題的心理學研究小組,其研究計劃被稱為「斯坦福晚成計劃」,研究的成果於1931年後陸續發表。這項工作被認為是老齡過程心理研究的第一次系統嘗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中心的關於老年及衰老的心理學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如1946年美國心理學會增設了「成熟和老年」的部門。1946年,英國劍橋大學創立納費爾德衰老問題研究所等。老年社會學
隨著人口中老年人增加,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已成為社會學家關注的重點之一。1948年出版的美國學者O.波拉克的《老年的社會調整》被認為是較早的關於老年社會學的一本基礎專著。此後在對老齡化和老年人的研究中,社會學的一些重要理論如角色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並奠定了老年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學科範圍
老年學研究的主要范圍有:老年病的預防與治療、老年衛生保健、老年醫葯、抗老防老臨床研究,長壽調查與研究等;人體衰老機制、衰老原因的探究,人體器官老化徵象的解剖學研究,人體細胞老化研究,老化的免疫改變等;老年人的感覺與知覺,老年人的記憶,老年智能,老年言語障礙,老年人精神病,老年人格與心理調整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與趨勢,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經濟影響與後果,老齡化社會特徵,老年人經濟福利,老年人社會福利,老人教育,老人就業與工作,老年家庭與婚姻,老年人越軌行為、犯罪和犯罪受害,老年人與宗教,老年人生活方式,老年人社會調查。隨著老年學研究的發展,已出現了向多學科滲透的趨勢,產生了老年人口學、老年經濟學、老年政治學、老年體育學等新的分支和研究領域。
❼ 人口老齡化屬於社會學研究問題嗎
是的。一、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
這里指的是狹義養老問題,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問題。我國老年群體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經濟供養來源劃分,大致可分為離休階層、退休階層、自養階層(指城鄉無國定經濟來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積蓄或子女供養的老人)、救助階層;從生活狀況角度劃分,大致可分為富裕階層、小康階層、溫飽階層、貧困階層。從居住環境角度劃分,可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大階層。在老年群體里,絕大部分離退休人員屬於政府供養的體制內老年人。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總體上說體制內的離退休階層好於其他階層,城市階層好於農村階層。生活質量最高的是體制內離退休領導和極少數的退休知識分子、企業人員。
我國老年群體生活狀況主體上比較幸福,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面臨的困境也比較大,其主要反映在養老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上。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已經實施了20年,但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仍在養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國真正納入三類養老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制度、五保供養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萬(2007年底),占老年人總數的46%,其餘54%的老年人沒有納入三類養老社會保障范圍。他們未來的生活如何解決,如何保障,是政府的一個難題。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國城鄉已經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極度困難,顯得政府力不從心,無能為力。
我國不僅現有8000多萬老年人游離在三類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之外,而且未來幾十年裡這個數還在大幅度增加(假如政府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話)。我國參加城鄉四類養老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制度、農村養老保險、五保供養制度)的人口總計約2.74億(2007年底),只佔到應參保人口的1/3。養老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首要的基本的制度安排,但我國養老保險發展速度和保險水準都有較大差距,而且全面推動難度大,由此反映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醫療問題日益突出。在城鎮,真正納入兩類醫療保障(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老年人為4152萬(2006年底),占城鎮老年人口6800萬的66%,其餘34%的老年人沒有納入醫療保障的范圍。參加城鎮三類醫療保障(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退休制度)的人口總計約2.41億(2007年底),尚有1/3以上應當參保的城鎮人口尚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而且,根據現在參加醫療保險情況,無經濟來源導致沒有能力參加養老保險的老年人越來越多,相應的今後沒有醫療保障的老年人將會持續增加。
在農村,我國有7.3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上3000萬人參加了農民工醫療保險,農村約7.6億人口(2007年底)納入醫療保險。農村參加醫療保險人數多,但保障水平非常低,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問題非常突出,老年人的醫療問題實際上沒有得到真正保障。因為高額的醫療費和低額的報銷比例以及醫療機構的限制,常常把90%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尤其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拒之醫院的門外。所以對老年人來說,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事實上成為老年人只交錢不看病的負擔或「經濟剝奪」。
醫療保障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從目前我國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進展情況看,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卻不能享有社會醫療保險,看病和住院費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親屬負擔。我國這種社會醫療保障水平與老年人需求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直接導致老年人貧困現象加劇和健康受損害。
三、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和尊嚴保護問題
在我國,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帶有普遍現象。對於物質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來說,精神貧困十分可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敬老文化尚不濃厚。從社會文明層面來說,沒有廣泛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問題仍然難以解決。與現實相對應的是,隨著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歧視、排斥甚至遺棄和傷害老年人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些案件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由此導致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家庭文明層面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這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很多老年人因精神貧困而致生命質量嚴重下降,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不僅如此,我國由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社會倫理道德下降等原因,廣大老年人的尊嚴常常得不到保護,一些地方政府、社會乃至家庭對老年人漠不關心,老年人的優待不能兌現,常常成為被社會遺忘的邊緣人員,嚴重損傷了老年人的尊嚴。
尊嚴是人的基本權益。不管哪個階層的老年人,生活質量是相對的。從幸福的角度看,富裕階層的老年人不一定就比小康階層的老年人幸福。事實上,哪個階層的老人都有苦惱、困難等不幸福的因素和問題,相應的都需要政府和社會保護他們是尊嚴。對經濟富裕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尊嚴保護。不管哪個階層的老年人,到了高齡以後,都成為絕對的社會弱勢群體,都需要政府和社會的特別關愛。
四、老年人的價值發揮問題
隨著長壽時代的到來,老年人如何度過20-40年的晚年生活,是政府予以研究的問題。對絕大多數的健康老年人來說,他們很願意繼續發揮有意義的人生價值,他們不願意無聊地等死。面對越來越多的希望發揮人生價值的老年人,政府該如何引導,如何對策,是一個需要解決的課題。其間,政府絕對不能視而不管。如果政府不能給億萬老年人發揮人生價值的生活平台,一方面會給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帶來影響,另一方面也會給社會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但是,老年人人生價值的發揮又確實與青壯年的就業發生矛盾,因為我國本來就有大數量的剩餘勞動力。如何解決老年人的價值發揮問題,是一個重大老齡問題。
五、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問題
我國為老社會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失能和半失能而需要照料護理老年人問題十分突出。目前,我國為老社會服務短缺已經成為公共服務的嚴峻問題,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的阻滯性因素。在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主體上尚不能滿足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居民共同的服務需求,對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公共服務更是十分稀少。據資料顯示,我國需要照料護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大約在2000萬以上。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達到14.6%,農村已超過20%,現有的社區服務遠遠滿足不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需要。我國城鄉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基本上還是一個空區,為老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十分艱巨。尤其在農村,除了少數比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外,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六、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和影響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億萬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壓力和影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積極正面的,一個是消極負面的。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有大缺位的情況下,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和影響就是消極負面的。目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缺位比較大,因而產生的消極負面問題處於加大的趨勢。我國社會養老保障資金和老年醫療費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拖跨經濟。由於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勞動力負擔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壽命延長,我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一方面大數量的老年人得不到養老保險的保障,另一方面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老年人領取養老金將會出現困難,這對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是雪上加霜。就養老保障需求這一項,就有可能拖跨我國的經濟。據測算,在2005—2034年的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我國城鎮養老基金缺口逐年擴大,到2034年「空賬」規模將達到6萬多億元。同時,老年人巨大醫療費的支出加劇了衛生資源消耗的矛盾。老年人口對醫療保障需求的增長非常迅速。有統計表明,老年人消耗衛生資源是全人口平均的1.9倍,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3倍以上。老年人口巨大的醫療需求將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七、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問題
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也是包括積極正面的和消極負面的兩個方面。如果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有效,力度大,就會產生積極正面的效果。從我國現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實踐狀況看,應該是消極負面的影響程度和趨勢大。
現代老年人都是建國前出生的,都經歷過艱苦的革命戰爭或艱辛的社會主義建設。相對其他群體而言,我國老年人政治思想狀況主體上素質高,可以說最忠於黨,最熱愛黨,最擁護黨,最聽黨的話,最能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由現代老年人的成長、工作和受教育的環境決定的。所以現代老年人主體仍然是我們黨的優秀群體。但同時也要看到,現代老年人雖然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科技的進步,但他們因漸漸年老體弱,失去作用,也遭遇到不公的待遇和精神的貧困,以至於生活生命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少數老年人政治思想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產生了諸多政治思想上的模糊或錯誤,對黨和政府產生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對黨的思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有的甚至走向黨和人民的反面。有些老年人不僅自己對抗政府,參加邪教組織,有的還鼓動社會人員向政府發難。老年人相對一般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們的言行對子女、對社會的影響很大。這些問題和情況如果繼續下去,隨著我國轉型期矛盾和問題的繼續出現,對政府產生懷疑甚至抵觸的老年人將會越來越多,久而久之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老年人是一個相對沒有後顧之憂的特殊群體。如果黨和政府不能及時引導使老年人樹立積極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將會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和阻力。
在我國,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最大危險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文革」和「六四」時期的青年人步入老年,將會給我國社會甚至政治帶來不穩定(假如措施不力的話)。如何把老年人潛在的危險壓力轉變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需認真研究的刻不容緩的課題。
八、社會老齡意識問題 社會老齡意識指的是社會全民對老年的立場和態度。社會老齡意識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老年人的敬老態度問題。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傳統文化的大國。在這個文明傳統文化里,尊老敬老始終是一個重要內容。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每個家庭大都重視家庭孩子的尊老敬老禮貌教育。孩子自懂事起,大人就引導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對老人(主要是年長的爺爺奶奶)要處處尊敬,說話對老人有禮貌,吃飯老人優先,勞動照顧老人,盡可能不讓老人參加勞動,或挑選最輕的活讓老人做,等等,體現了百善孝為先文化觀念,使我國成為聞名世界的尊老敬老的文明古國。建國以後,我國尊老敬老風尚依然濃厚。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尊老敬老的風尚受到來自市場經濟的嚴峻挑戰。市場經濟的求利性原則和激烈的競爭,使包括官員在內的各類群體尊老敬老意識淡薄,導致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質量受到不同程度損害。二是中青年對自己養老的理念和准備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中青年迫於經濟競爭的生活壓力,沒有精力和力量思考准備自己的養老問題。如此下去,將會給未來老齡問題的解決增加難度,甚至會由此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也是需要政府尤其關注的一個老齡問題。要防患於未然,積極培育增強中青年對自己的養老意識。三是老年人自己的養老意識問題。對老年人自身而言,要有積極的心態,通過參加社會教育活動、志願者活動等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養老本領。這方面現有老年人做得比較好,但整體上與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四是政府對中青年養老的准備問題。我國政府一直對中青年養老的准備嚴重不足,也即對人口老齡化的「防洪」工作缺位比較大。這一隱患的老齡問題長期下去,將會給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老齡問題是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在充分把握我國老齡問題的前提下,做出正確的選擇,有的放矢地推進工作,實現老齡工作的突破和飛躍。根據我國老齡問題的現狀,老齡工作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實現全社會的老年幸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❽ 老年社會學學科經典閱讀書目推薦
德國 C.F.坎斯塔特 《老年人的疾病及其治療》
美 納肖 《老年醫學》(1916)
比利時專 L.A.凱特萊 《論人及屬其才能的發展》(1835)
美國 G.S.霍爾 《老年期》 1922年
美國 O.波拉克 《老年的社會調整》1948年
《老年學理論與實踐》(梅陳玉嬋 齊銥 徐玲 著)
❾ 關於社會學的問題:功能主義和沖突理論分別會如何看待老齡化問題
功能主義注重抄研究社會運行和襲社會發展的平衡、協調的機制,是一種維護型的社會學。它強調的往往是「穩定的秩序」。
沖突理論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並以此解釋社會變遷。
老齡化問題要看是從什麼角度來界定的。如果是人口老齡化,那隻是個現象。但如果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那麼就可以從老年人(消費)和年輕人(生產)的關系來分析。
如果從功能主義角度來說的話,是因為兩個人群之間的協調出現了問題。生產和消費本來是協調的,但因為人口老齡化,所以協調被打破。
而如果從沖突理論來講,是因為兩個人群對於生產和消費的矛盾。生產和消費長期以來就存在矛盾,而人口老齡化,使得矛盾激化。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