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

發布時間: 2021-03-24 22:13:20

① 程朱理學的主要觀點和黃宗羲的主張

程朱理學的主要觀點「」

  1. 理是世界的本源.

  2. 倫理觀:「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個人修養以敬畏天理為原則:存天理,滅人慾.

  4. 要把握「理」就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客觀唯心主義).



黃宗羲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張君主立憲制"、」批判半封建制度「。留於後世的傑出貢獻就是在於他的政治思想方面。他激烈反對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法制。他指出,專制帝王的法,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的統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他認為,在法治的原則下,可以不廢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黃宗羲還駁斥了輕視工商業的傳統思想,指出工商業和農業一樣,「蓋皆本也」。他認為有關國計民生的工商業應該受到保護。
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業發展後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帶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當時是進步的。
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官員應當「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後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學校指一種機構)、「公其非是於學校」等觀點。有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仍屬治權在君,並沒有到達近代民主思想的標准,也有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權理論上還超越了歐洲的盧梭。另外,有西方學者稱黃宗羲為「中國自由主義先驅」。

② 哪位說說宋代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其基本觀點包括: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2、理一分殊[3] ,認為萬事萬物各有 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3、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

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越。

③ 程朱理學家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張,

程顥程頤(北宋)1.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理先物後
2.把天理和論理道德直接聯系起回來
3.提出「格答物致知」的認識論,把知識,道德和天理聯系起來

朱熹(南宋)1.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2.「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

④ 程朱理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
二程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准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
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准。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前者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人們應該通過「居敬」、「窮理」來變化氣質。朱熹還把理推及人類社會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范。
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2、理一分殊 ,認為萬事萬物各有 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3、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

⑤ 程朱理學中心思想

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首先,就理氣觀來說,多數研究者認為二程把自己的全部學說建立在「天理」這塊理論基石之上,這對宋明理學具有開創性意義。針對程顥說的:「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的。」有人認為,「天理」二字古已有之,並非二程提出;亦有人認為,問題不在誰先說出「天理」二字,問題在於使理(或天理)變成最高的哲學范疇。這一點,莊子等人不是這樣,二程倒是做到了。關於二程「天理」的含義,研究者一致認為其具有本體論的哲學意義,但對天理作為宇宙本體,是否成為萬物的本原而產生萬物,見解則有異。一種觀點認為理是最高的精神實體,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根源。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天理作為最高的、唯一的本體,並不能派生萬物,因此,本體不等同於「始基」。對於「氣」,多數研究者認為,「氣」在二程的本體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材料。萬物的形成和演化,都經歷了由氣化至形化的發展過程。在理氣關繫上。二程認為理不離氣,理為氣本和理先氣後。就朱熹的理氣觀來說,觀點較一致,均認為理、太極、道作為同一層次的范疇是朱熹哲學邏輯結構的形而上本體,它不僅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據,而且是人類社會最高的倫理道德原則。氣則是理的「掛搭處」、「安頓處」、「附著處」。「理」是通過「氣」化生萬物。就理氣先後而言,理氣渾淪不可分,不可說先後。 其次,人性論是程朱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於人性論的來源,許多學者認為除了來源於《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的說法以外,還來源於告子以及張載關於「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觀點。對於程頤「性即理」的命題,一些學者將其歸結為「心性之學」,認為如果僅從「性理」之義上去理解「性即理」的命題的含義,就不能概括「本心即性」的意義,所以應該聯繫心性問題去理解「性理」之學。朱熹的人性論是二程人性論的繼承和深入,張載、程頤「發明氣質之性」可謂「極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通過反復論證「人性即天理」,從這一理論出發,就得出「率性就是循天理」的結論。 再次,知行問題也是程朱理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總體上說,二程強調重知,知先行後。有學者認為,程頤的全部知行學說,表現出極鮮明的重知的特點,知先行後便是重知的體現。另有學者則在肯定二程的知行觀是以知為本,把知與行統一起來的基礎上,又指出二程的知行統一觀是重知說和樂行說的結合。並認為二程的知行統一觀開啟了後來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先河。朱熹和二程一樣認為知先行後,只有先知曉事物的當然之則,才能做出合乎當然之則的行為,否則,人們的道德實踐就是一種缺乏理論指導的盲目行為。但先知並非達到「知至才去力行」,而是主張在具體實踐中「知行互發」。就知行孰輕孰重的問題上,學者普遍認為朱熹也重視「行」,也有學者明確指出朱熹以為行重於知,他強調對封建倫理道德的「履」的重要性。 最後,程朱理學的理欲觀尤其是二程的理欲觀對後世影響極大。有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理欲之辨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理存乎欲」;二是「以理節欲」;三是「存理滅欲」。認為二程的理欲觀是對歷史上理欲之辨的總結和繼承,同時又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烙印,他們堅決反對帶有唯物主義傾向的「理存乎欲」的觀點,極力主張「存理滅欲」,同時也多少吸取了「以理節欲」的部分見解,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特有的理欲觀。這一關於二程理欲觀的看法,和許多學者對朱熹理欲觀的看法相近,認為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觀點,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把封建倫理看至善至美的東西,而不許人們對之有任何異議。但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程朱理學的理欲觀肯定飲食男女的基本慾望,他們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堅決反對佛教的禁慾主義的。「存天理,滅人慾」在直接的意義上,「天理」指社會的普遍道德法則,而「人慾」並不是泛指一切感性慾望,而是指與道德法則相沖突的感性慾望,理學所要去除的「人慾」並非象現代文學過敏地理解的那樣特指性慾,更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慾望,因此,把理學家叫做禁慾主義者是完全不恰當的。

希望採納

⑥ 程朱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他還認為,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

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6)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擴展閱讀:

理學在中國古代又稱「義理之學」或「道學」,其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這種理學常被稱為「程朱理學」,在元朝及其後的朝代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學的學者稱為「理學家」。

理學初起於北宋,盛極於南宋與元朝、明朝時代,清朝中葉以後逐漸沒落。它是宋朝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儒學思想,除了傳統儒學的自身更張和社會形勢所迫之外,還大量融入了佛家、道家思想。宋、明以降。

著名理學名家有:周敦頤、張載、二程(程顥、程頤)、楊時、羅從彥、朱熹、呂祖謙、楊簡、真德秀、魏了翁、許衡、吳澄、曹端、薛瑄、吳與弼、邱濬、陳獻章……等。細分來講,陸王(陸九淵、王守仁)、濂溪(周敦頤)與理學有所差異,而更背道而馳,萬不可混為一談。

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獨尊於一家。但是朱熹完成了新儒學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五行,把張載、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學高度一元化的哲學和道家無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細致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

儒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短處被克服了。這使佛、道等學說再也不會動搖它了。宋以後七百年間,理學一直被奉為正統,與宗法制十分的適應。

⑦ 二程的思想主張

二程把人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認為天命之性是「窮本根源之性」,即宇宙的本原「天理」的體現,它至善無惡,具體內容是仁義禮智信等封建道德規范,氣質之性乃氣稟所至,它是惡的淵藪。因此,他們把封建道德說成「天理」所定,先天地存在於人性之中。他們認為「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也」。從而把封建道德絕對化。
二程還從人性論出發,把心區分為「人心」和「道心」,認為「『人心惟危』,人慾也;『道心惟微』,天理也」。「人心」和「道心」的對立,就是「人慾」和「天理」的對立,心為人慾所蔽就會忘掉天理。所以,人們必須通過「持敬」、「集義」的修養功夫,「存天理,去人慾」,以達到「與理為一」的道德境界。
二程倫理思想是宋明理學倫理思想的奠基形態,為南宋的朱熹所繼承和發揮,成為程朱理學倫理思想。宋代以後的封建統治者將這種倫理思想奉為正宗

⑧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是什麼

其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准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二程學說的出現,標志著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時,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緻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慾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