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晉朝被稱為二晉
因為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所以稱為二晉。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滅亡後,時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勛臣的一致擁戴,於公元317年三月在建業承製改元,即晉王位,改建業為建康,史稱東晉。
(1)晉朝哲學擴展閱讀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 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 而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公晉王,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
2. 魏晉的晉朝
晉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之一,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區別於五代時期的後晉,又稱為司馬晉 。晉朝可分為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合稱「兩晉」。西晉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定都洛陽;東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定都建康。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過渡 。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借淝水決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借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經濟方面,東晉庄園經濟占據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發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風。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轉變為儒釋道融合之狀況。
3. 晉朝有什麼文化,出現什麼特別人才
晉朝,特別是東晉,出的人才還是比較多的。軍事上有謝玄等,指揮了淝水大戰,保持了晉朝的半壁江山。文化上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詩文、書法大家,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頂峰。科學上有祖沖之這樣的大家,他的「祖率」傲視世界近千年。
4. 晉朝的文化
兩晉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文化中心為建康、洛陽,在官方教育方面,晉朝在中國歷史上首創了國子學,以後歷朝歷代延續,直到封建社會末期。在教育學領域還是中國最早把書法作為教育課程進行推廣的時期,在官方提倡書法教育,設立書博士。這是因為從司馬懿到司馬炎時代都有重視書法的傳統,在《法書要錄》中記載魏國的五位書法家中,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與韋誕、虞松、鍾會被認為是魏國書法名家。
此時期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該時期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不斷的開發新領域與新學說。當代學派除儒教外還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 、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該期間逐漸擴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 。邊疆民族的南下帶來草原文化,東晉結合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之後南北雙方形成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兩晉的社會問題主要圍繞在世族上,世族是構成社會的統治階層,深深影響該時期。當代文化脫離儒教影響而發展出純哲學、純文學、純藝術、純史學及新的科學技術。例如王羲之及王獻之的書法 、顧愷之的繪畫。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於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融合。由於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道家對中國科技史亦帶來貢獻,其外丹、內丹修煉包含多種科學。外丹包括了黃白,也就是煉金術。以爐鼎燒練鉛汞來提煉丹葯。丹葯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內丹則以人體為爐、人的精氣為材料、以神為運用來燒練成「聖胎」。它的修煉方法涵蓋養生學及氣功。
由於兩晉世族生活優越,產生許多優秀的藝術家。清談帶來邏輯思辯的發展,以及老莊的自然觀,使藝術蓬勃發展。繪畫等藝術脫離儒教後走向自由探索,逐漸發展成純藝術。佛教的推廣,寺院及佛像大量出現,帶動藝術創作。佛經、佛門故事的傳入也拓展藝術的想像空間。到南北朝時藝術更興盛,南方以繪畫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為主。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朝大墓磚畫。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別為春秋隱士榮啟期及竹林七賢阮咸、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晉朝的學術思想,已由經學轉為玄學為主。清談則於士大夫之間廣為流行。魏晉交替之際,司馬氏意圖奪取皇位,政治壓抑,社會動湯,時稱「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名節禮法流於虛偽或鄙視。此時世族苟且偷安,又心懷憂慮,遂以清談代替,拋開現實,專尚理辯。儒學發展到最後已破落瑣碎,著重考據而輕視義理,使得思想處於空窗期。玄學就在這些原因下,於240年-249年間發展並盛行 。
玄學與道教並非同物,主要書籍為《老子》、《莊子》和《周易》,合稱三玄。思想核心為「無」,玄學家認為「萬物皆產生於無」。「無」無法感應,但能主宰一切。玄學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並將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結為一體,提倡「名教出於自然」。該論點認為天下尊卑、上下關系本來即有,不可否認。由於要求老百姓「順天知命」,受到當道者歡迎而大力提倡 。
早在曹魏時期,何晏、王弼即提出「名教出於自然」說。西晉初年,玄學思想的代表為竹林七賢,思想各有輕重,但主要以嵇康及阮籍的思想為代表。他們崇尚「自然無為」的態度,主張「越名教而放自然」。揭露司馬氏集團虛偽的「名教」外衣,對所謂「名教」禮法唾棄之。但因「任自然」觀點過於極端發展,呈現出聲色犬馬的放盪生活。到西晉後期,玄學代表為斐頠及郭象。斐頠對「任自然」提出修正,主張「崇有論」,以矯「虛誕之弊」。郭象進一步證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學發展至此已臻終結。此時清談之風亦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權的達官顯要也大談玄理,呈現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權貴 。
東晉時期,放盪的行為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為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於名山古剎、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為社交活動。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頹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於偏安。由於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若干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為寒族。如西晉斐頠、江敦、范寧,東晉應詹、陶侃、卞壺等人,范寧甚至著有「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談仍歷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 。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像,源自1921年出版的《晚笑堂竹庄畫傳》。兩晉文學脫離經學的束縛而獨立,走向自由及多元化的發展。這是因為:魏晉的儒家精神衰微、才能重於德行,士大夫虛無荒誕;政治黑暗,士大夫備受壓抑;玄佛道盛行,譯經發達。在這些背景下,該時期作品的內容寫實,重視技巧。因受漢賦影響,出現了駢體文,字數上四下六字,講究辭藻華麗、雕琢字句、聲律藻飾,多用對偶、典故,主要文章有賦、論及簡牘,至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駢文帶來聲韻研究,後由南朝梁的沈約定出四聲。小說方面,如張華《博物志》、甘寶《搜神記》及葛洪的《神仙傳》。該時期的史書多為民間著作,或出現多個版本,例如陳壽的《三國志》及范曄的《後漢書》 。
魏晉交替時期,稽阮文章甚佳,何晏之徒多為膚淺 。嵇康擅長四言詩,亦著有《養生論》。他詩風清峻,反對政治黑暗,拒絕與司馬氏政權妥協,代表作有〈與山巨源絕交書〉、〈贈秀才入軍〉、詩十九首與〈幽憤詩〉。阮籍以《首陽山賦》及《詠懷詩》表現出權勢害人及政治黑暗的厭惡 。
西晉時期,社會繁榮豪奢,文學走向雕琢美化。此時期的作品大都清麗流暢,繁簡適中。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賦》,描寫三國都城,內容雄渾閎博,完成後轟動京城。他的詩歌在藝術及風格十分高超,由於出身並非為有名世族而遭受排擠,在詩歌中顯現出憾恨。潘岳的〈悼亡詩〉內容細膩,情感寫實。陸機的《文賦》是一篇重要的文學理論,敘述思想與藝術主從關系。他的散文也廣為人知,但過於重視辭藻及對偶。西晉的詩受曹魏「建安體」的影響,但漸漸講究對偶及聲韻。有名詩人有張載、張協、張元、陸機、陸雲、潘岳、潘尼、左思 。
永嘉之禍後,出現如劉琨之詩中帶有亡國悲痛,堅忍不拔的特色,為兩晉少有的風格。東晉時期,簡牘之類文章,以王羲之的《與謝安書》,風格高超,聞名千里。其中《蘭亭集序》提及人生哀樂相隨的感嘆,頗能代表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賦以玄言賦最多,多與清談內容有關,例如孫悼的《游天台賦》、郭璞的《江賦》。郭璞尚注釋《爾雅》、《山海經》及《穆天子傳》等。他的《遊仙詩》更是魏晉遊仙文學的代表,詩風絕逸。該詩內容敘述脫離塵世的悠遊感,實際上是反寫對現實的不滿。
東晉後期以陶淵明甚具特色,其擅長描述田園生活,風格清新朴實,提升古體詩內涵,表現出高遠純潔的情操。其作品《桃花源記》寓意追求一個可供逃避亂世的和諧世界,富有哲理。其詩歌、散文及辭賦廣泛影響後世名家如王維、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等人 。 此外,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
宋刻版兩晉有名的科學家有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西晉的地理學家斐秀、東晉的煉丹學及醫學家葛洪。劉徽自幼學習《九章算術》,對數學有興趣。年長後劉徽著《重差》(後稱《海島算經》)、為《九章》作注,加入自己的心得,使其容易了解。《九章算術》代表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確立中國數學以計算為中心。斐秀任地官,為地圖學家。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圖,完成《禹貢地域圖》;科學的描繪出當時山脈水文的分布及行政區劃。他總結前人繪圖方法,提出制圖六體的方法:分率(比例大小)、准望(物體方位)、道里(道路距離)、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項代表地形起伏所帶來的誤差)。
青瓷器方面,在兩晉為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些青瓷器造型特殊,例如水注,有蛙型及卧羊型兩種,體腔可儲液體。也有造型奇偉,例如神獸尊。而谷倉罐(又稱魂瓶)為三國兩晉特有的隨葬器物,源自漢代五聯罐,用來儲藏死者的糧食。其蓋上常有人物塑像及佛像,罐腹則貼塑人物、神獸、魚之類。這些造型反應當時的信仰和喪葬習俗,也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品 。
繪畫方面,受九品中正制和玄學影響,人物品鑒風氣盛行,對人的外貌及言行舉止觀察入微。佛畫傳入印度藝術的表現手法,最後促使人物畫技法的成熟,並奠基藝術美學。當時人們欣賞有特色的人物,在繪畫上,要求生動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及氣質格調。這不同於重視外在形式的漢代風格,或是強烈表現人物的三國風格。
此時人物繪畫或雕塑已能透過眼神手勢或「飄帶精神」來表達人物的內在美,以達到「形神具備」的境界。東晉顧愷之善繪仕女山水,務求傳神,史稱「畫聖」。他所繪的《女史箴圖》,強調人物在眼神的悟對與手勢的搭配。衣飾襟帶的飄舉,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氣」環繞全身,達到中國繪畫最高評價「氣韻生動」 。傳為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亦有相同水準。至於山水畫仍處於圖案階段,尚未生動,至南朝方有起色 。
東晉王羲之書法方面,出現很多著名書法家及書法理論。書體由隸書走向多元化,各種書體相互發展。草書由章草發展成今草,行書由隸書遞變楷書之間逐漸成熟。章草帶有隸味,著名有西晉索靖的《月儀帖》。今草采楷書體勢、筆意發展而成,著名有東晉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介於楷草之間的行書,書寫簡易且流暢,著名有王羲之的《喪亂帖》、《蘭亭序》 。
「六道輪回」,與「因果報應」的佛教學說撫慰當時的人心。兩晉時期,宗教以佛教、道教為主,但佛教的勢力較道教強盛。關於佛道沖突,江南道教附儒,玄佛合流,分成兩個集團,僅清談爭辯,未涉及政治權力,與北方不同 。
佛教於東漢即傳入中國,當時儒教興盛,人民安定,所以少有發展。兩晉時期戰亂年年,豪族欺壓百姓。儒教衰落,思想空虛。以致人人厭苦、家家思亂、精神缺乏寄託。由於佛教所主張的「神不滅論」、「因果報應」及「六道輪回」撫慰人心。佛教就藉由深邃的義理,逐漸在中國盛行。但對於佛學內容陸續仍有爭論。東晉後期,庾冰、桓玄與名僧慧遠為沙門是否敬王者(行跪禮)發生爭論。後來南朝梁范縝還提出《神滅論》及「偶然論」以反駁佛理「神不滅論」與「因果報應」 。
當時東晉流行清談,於是僧侶就藉由清談將佛理傳播給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傳播。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長談玄。南北佛教到後來形成不同學風,北方重行業,崇尚禪學、律學及凈土信仰。南方重義理、注重在涅盤佛性的探討。東晉晚期時,慧遠擅長儒學,力謀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國化,最後成為凈土宗的祖師之一。慧遠還提倡譯經,與北方名僧鳩摩羅什交流譯本。法顯是中國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侶,他於399年自長安出發,經西域抵北天竺、獅子國及中天竺。取得梵本戒律後,414年經海路返抵建康。他與名僧大量翻譯經文,並將旅途見聞寫成『佛國記』,成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
龍虎山,建有正一觀,為五斗米道的發祥地之一。
道教方面,早在三國西晉時期,就出現太平道及五斗米道。後來五斗米道發展成天師道,並分成利用符水治病的符水派;信奉金丹經、房中術的金丹派;主張無為自然,似道家的清靜派 。五胡亂華後,由於百姓遭受戰亂及豪族欺壓,紛紛信道教。民間信仰道教者大幅成長,以三吳內地及東南沿海居多。僑姓及吳姓世族也紛紛信仰,如王羲之即為五斗米道世家 。後來孫恩、盧循號招五斗米道信徒叛亂,晉廷經數十年方鎮壓 。東晉初期,道教的架構、章法尚未形成,直到東晉中期發生改革,才形成組織化的宗教體制。當時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規,南方則注重經法及義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豐富本身理論。煉丹術盛行,深化相關理論 。
東晉時,葛洪結合神仙學說與道術理論,並加入煉丹等理論,整合道教理論。他所著的《抱朴子》,外篇論時局與道德,內篇則論道家學論和煉丹、養生之道。楊羲、許謐及許翙著《上清經》,最後發展成上清派,主張簡化修行力法,貶斥房中術,以存神為主。葛洪孫葛巢甫又著《靈寶經》,後來也發展成靈寶派。該派以符籙科教為主,受到上清派影響,也提倡簡化修行、「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對文學、藝術多有貢獻。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遊仙詩》,歷代道教的神仙畫。道教的煉丹及養生術包含了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對科技的發展具有貢獻 。
5. 晉朝為什麼不寫入歷史 晉朝短暫滅亡皆因殺戮
晉朝寫入歷史了,晉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晉朝很快滅亡也不是什麼殺戮的問題,是晉武帝司馬炎沒有選擇合適的繼承人,晉惠帝是個低能兒,妻子又是賈南風這種出名的毒婦,殺死了輔政大臣獨掌大權,造成了天下大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西晉滅亡,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5)晉朝哲學擴展閱讀: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
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五胡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而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6. 晉朝的文學家有哪些
西晉的文學家較早時有傅玄與張華
太康(武帝年號)、元康(惠帝年號)年間,文學頗為興盛,有所謂「三張兩陸二潘一左」(張載、張協、張亢、陸機、陸雲、潘岳、潘尼、左思)。其中,陸機的文學成就最高,被稱為「太康之英」。左思則在文壇重形式美之際別具一格,以剛健質朴的語言寫下了不少內容充實、感情強烈的作品,被譽為「左思風力」。以他的《詠史詩》之二為例: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潦。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劉琨與郭璞是西晉、東晉之際的兩位文學家,二人風格卻大不相同。
從晉末開始,文壇開始盛行「玄言詩」。「玄言詩」可追溯於正始年間的何晏、阮籍、嵇康,他們有的詩作以老莊哲學為基礎,抒發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寫得頗為玄奧。西晉雖說間或有左思、劉琨等特立獨行的作家,但主要盛行注重形式美的作品,玄言詩只在西晉末年才開始流行,在東晉時相當繁盛,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中便曾說:「有晉中興(即東晉建立),玄風獨著」。
東晉乃至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自然是陶淵明莫屬,兩晉散文除陶淵明之外別無名家,不過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倒是散文名篇,把人生哲理的感悟寄予在優美的景物描繪之中,寫得超逸瀟灑。
7. 晉朝為什麼分裂為東晉和西晉
不是分裂,晉朝其實是西晉在前,後來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國力大衰,被胡人入侵,史稱五胡亂華,攻陷了中原以及西晉的首都洛陽,西晉王室幾乎被殺光,西晉滅亡。
後來江南的司馬睿在群臣的擁戴下在建康稱帝,重建晉朝,因為首都在建康,東晉首都和西晉首都洛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司馬睿建立晉朝史學家稱為東晉。
(7)晉朝哲學擴展閱讀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兩晉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其中東晉屬於六朝之一。
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滅亡。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8. 晉朝為什麼被稱為晉朝,唐朝為什麼被稱為唐朝
國號: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晉公,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五胡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 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 而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朝代,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范圍。 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 ,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國號:
唐朝的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 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9. 晉朝如何建立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
而到了420年,東晉滅亡,晉朝也消失了。劉裕建立了宋,此後便進入了南北朝時期。晉朝於266年建國,420年滅亡,共存在154年之久。
(9)晉朝哲學擴展閱讀: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 ,即位為帝,國號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 。
西晉滅亡後,時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勛臣的一致擁戴,於公元317年三月在建業承製改元,即晉王位,改建業為建康,史稱東晉。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 。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
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