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儒家哲學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1)儒學主要強調:仁、義、理、智、信
(2)存天理,滅人慾。宋明理學強調這點。這是封建社會對人性的禁錮。
(3)首先佛教進入中國很早,在中國歷史上時間很長。另外佛教能大面積推廣與古代封建帝王的推崇有很大的關系,有很多皇帝本身就是佛教徒,在全國大興寺廟,大力弘揚佛教文化。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貳』 儒家思想的哲學觀、世界觀是什麼
儒學世界觀基本上以對天的理解以及天人關系的各種型態的可能性之優劣比較與選擇等兩個問題為出發點,作為其建立世界觀的主要脈絡。而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與創造,得與天地的存在意義同其偉大。
儒家哲學最重視社會哲學,因為成就一個現世的人類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孔、孟、荀等人都可說是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
同時這正可以說明何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儒家的社會哲學內容條理清晰,《大學》八條目是最具體的代表,《禮記》的《禮運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會哲學著作;
此外,周公制禮作樂與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許多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如行仁政不重斂賦禮樂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傳統中極具代表性的觀點。另外,表現在漢代經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而設計出來的社會體制之學。
(2)儒家哲學分類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1、孔子
孔子透過對夏、商典籍的整理與對周文化的反省,開啟了儒家哲學的廣大思想內涵,其與弟子們的討論,被整理成《論語》、《易傳》等原始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作。
孔子創造出"仁"的哲學,在政治、教育、倫理等日常生活作息與言行舉止中,發揮人類的德性本能,建立人與人間適當的人際關系的觀念;對於天人關系的思考與應對,基本上是接受鬼神的存在,尊重天命的指示。
但是全然以一理性化的意義認定天與鬼神的作用,天自身彰顯的只能是道德理性,而鬼神亦只在提供資訊上對聖人有所幫助,而不能幹涉聖人的德性事業。也擺脫掉時人以現世得失與情緒為主而有的對天的贊頌與咒怨的態度,而以理性的認知建立適當的天人關系,既重視其崇高性,更強調其道德性。
2、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所編的《孟子》一書,是在《論語》之後最生動的原始儒家作品之一。書中發揮"仁義禮知"的價值精神,強調國君"行仁政"的理想事業,他對人們自發的心性修養理論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人可以透過自己的覺悟,而找回內在本具的善性,即性善論。
因此為善為惡全在於人們自己的一心之中,即求放心的主體性自覺功夫。這樣的理論傳統一直在後來的儒學思想家中不斷地受到發揮與擴充,中華民族成仁取義的精神即由孟子建立,而性善論的傳統則影響中國大乘佛學准確地建立眾生皆有佛性的命題。
『叄』 求儒家哲學體系
這問題很大,不太好回答。不過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哲學簡史》等書,可以讀一下,篇幅不是很長。
中國哲學源頭在先秦諸子,儒家是其一。到後來又發生了幾次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代:先秦儒學,兩漢經學和宋明理學。
先秦儒學,有孔、孟、荀三人,孔子是創始者,戰國時期墨家是當世顯血,儒家因空洞而不被人重視,孟子的思想就是對墨家攻擊的回應;到了戰國晚期,社會更注重實際效果,更講實用,荀子提出了隆禮重法,適應了當時的需求。
漢朝自董仲舒後,儒學才確定了獨霸的地位,但是沒有「四書」的劃分,研究的對象的「六經」,被稱為「兩漢經學」。但是,兩漢經學也有很多不足。
魏晉之時,玄學興盛,南北朝時,佛教大盛,佛學是印度哲學,見解精妙。直到宋朝以前,儒學一直處於劣勢地位。像韓愈,文學一流,思想是最多算二流,所以儒家需要一種新的哲學,來對抗佛學和道家的玄學。宋朝的時候,逐漸形成了一種理學,直至南宋宋理宗才大盛,明朝以後,繼續發展,成為宋明理學。
儒家哲學就這三種,但是,一般一種思想的產生,往往是受到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這種思想進一步發展,往往是受到其他思想的逼迫或時代的變遷。推薦看《中國哲學史大綱》,順便全面地了解一下。
『肆』 儒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有哪三點 他們分別有什麼含義
儒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有哪三點? 他們分別有什麼含義?儒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有哪三點? 他們分別有什麼含義?儒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有哪三點? 他們分別有什麼含義?
『伍』 哲學都分為哪幾大類
哲學分支
由於研究領域的不同,哲學有很多分支。
* 哲學史
o 東方哲學史
+ 印度哲學
+ 中國哲學史
+ 伊斯蘭哲學
+ 日本哲學
o 西方哲學史
+ 古希臘哲學
+ 中世紀哲學
+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 德國古典哲學
+ 俄國哲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o 辯證唯物主義
o 歷史唯物主義
o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 科學哲學
* 現代哲學
o 生存哲學
o 分析哲學
o 人文哲學
o 解釋學
o 符號學
o 實用主義哲學
* 倫理學
o 醫學倫理學
o 教育倫理學
o 政治倫理學
o 家庭倫理學
o 生命倫理學
o 生態倫理學
* 美學
o 美學史
o 藝術美學
o 技術美學
* 形而上學
* 現象學
* 過程哲學
* 知識論
* 死亡哲學
* 人生哲學
* 法律哲學
* 心靈哲學
* 墨家哲學
* 當代英美哲學
* 比較哲學
* 當代法國哲學
* 哲學哲學
與哲學相關學科
* 相對論
* 量子力學
* 混沌學
* 弦理論
* 思維科學
* 人工智慧
* 心理學
* 資訊理論
* 語義學
* 科學社會學
* 邏輯學
* 科學學
* 控制論
* 機械論
其他與哲學相關的學科
* 數學哲學
* 宗教哲學
* 政治哲學
* 法律哲學
* 物理哲學
* 天文哲學
* 化學哲學
* 語言分析哲學
* 佛教哲學
* 教父哲學
* 教育哲學
* 語言哲學
o 日常語言哲學
* 自然哲學
* 經濟哲學
* 同一哲學
* 思辨哲學
* 生物學哲學
*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 歷史哲學
* 易學
* 經學
* 玄學
* 靈源泛哲學體系
* 諸子哲學
哲學命題
* 自由意志
* 決定論
* 因果律
* 隨機性
* 白馬非馬
* 百姓日用即道
* 悖論
* 變化日新
* 辯者二十一事
* 仁為萬物之源
* 體用一源
* 天不變道亦不變
* 天道自然
* 萬物皆備於我
* 物極必反
* 心統性情
* 心無本體
* 新故相除
* 形質神用
* 性即理
* 性日生日成
* 一分為二
* 一物兩體
* EPR悖論
* 堅白相盈
矛盾論
哲學著作
周文王《周易》
老子 《道德經》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羅素《幸福之路》
盧梭《社會契約論》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黑格爾辯證法》《小邏輯》
柏拉圖《理想國》
張榮寰《人的原理及其應用》
《哲學研究》、《邏輯哲學論》、《存在與時間》、《正義論》
還有最新出版的《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
伯特蘭•羅素
《論幾何學的基礎》
《萊布尼茨的哲學》
《數學原則》
《數學原理》 (3卷,與懷特海合著)
《哲學問題》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
《邏輯原子主義哲學》
《數理哲學導論》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
《對意義和真理的探究》
《西方哲學史》
《人類的知識--其范圍和界限》
《我的哲學發展》
胡塞爾《純粹現象學》
馬赫:《感覺分析(反形而上學)》
主要的哲學家
1、西方
(1)希臘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說創始人)
泰利斯(水本原說創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無定說創始人)
阿那克西美尼(氣本原說創始人)
畢達哥拉斯
克塞諾芬尼
巴門尼德
芝諾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薩戈拉
留基波(原子論創始人)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伊壁鳩魯
(2)基督教哲學
查士丁
奧古斯丁
拉克坦修
托馬斯•阿奎那
羅色林
安瑟爾謨
羅吉爾•培根
(3)文藝復興後
叔本華
弗朗西斯•培根
霍布斯
笛卡爾
斯賓諾莎
萊布尼茨
洛克
貝克萊
休謨
盧梭
康德
費希特
黑格爾
費爾巴哈
馬克思
尼采
2.東方
孔子,孟子,曾子,楊朱,老子,莊子,韓非子,商鞅,惠施,墨子,荀子
主要派系:儒家(孔子,孟子,曾子),道家(楊朱,老子,莊子),法家(商鞅,韓非子),名家(惠施等人),墨家(墨子)
其餘派系: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
http://ke..com/view/3330.htm(網路上有,很詳細)
『陸』 儒家哲學的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儒家哲學的內容包括非常多的方面,你可以去仔細參考一下。
『柒』 儒家哲學的基本觀念。
儒學世界觀基本上以對天的理解以及天人關系的各種型態的可能性之優劣比較與選擇等兩個問題為出發點,作為其建立世界觀的主要脈絡。而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與創造,得與天地的存在意義同其偉大。孔子孔子教導"為仁"的原理;孟子則提出"養浩然之氣"、"求放心"、"盡心"的功夫論;荀子提出"化性起偽";《大學》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誠之者人之道也""慎獨"的哲學;周敦頤的"主靜立人極"功夫;張橫渠的"存天理去人慾";程顥"識仁"、"體貼天理";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陸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陽明的"致良知";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劉蕺山的"慎獨"與"誠意"....等等。不論這些儒家學者試圖透過何種相近或相異的概念范疇或思想體系,對於人類自我修養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種設計,他們所共同承認並以此種共識為基礎而發展其本身思想的觀點,即是透過這些人類自身由內而外的功夫修養,追求並達至儒家理想的社會政治體制與文化理想。
儒家哲學最重視社會哲學,因為成就一個現世的人類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孔、孟、荀等人都可說是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同時這正可以說明何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儒家的社會哲學內容條理清晰,《大學》八條目是最具體的代表,《禮記》的《禮運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會哲學著作;此外,周公制禮作樂與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許多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如行仁政不重斂賦禮樂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傳統中極具代表性的觀點。另外,表現在漢代經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而設計出來的社會體制之學。同時,為建立理想的社會文化,家庭間的倫理關系更是其中的關鍵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論語》中孔子以之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後,《易經》哲學中藉由《易傳》註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價值本位的情境倫理學,此即針對各種倫理沖突情境的知識解析提出進退智慧,從而作為儒者處世應世的操作知識根據。
『捌』 《儒家哲學》試讀:儒家哲學是什麼
「哲學」二字,是日本人從歐文翻譯出來的名詞。我國人沿用之,沒有更改。原文為Philosophy,由希臘語變出,即愛智之意。因為語原為愛智,所以西方人解釋哲學,為求知識的學問。求的是最高的知識,統一的知識。
西方哲學之出發點,完全由於愛智;所以西方學者,主張哲學的來歷,起於人類的好奇心。古代人類,看見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種種不同的狀態,遂生驚訝的感想。始而懷疑,既而研究,於是成為哲學。
再進一步,我們憑什麼去研究宇宙萬有?人人都回答道:憑我的知識。但「知識本身」到底是什麼東西呢?若不窮究本源,恐怕所研究的都成砂上樓閣了。於是發生一種新趨向,從前以知識為「能研究」的主體,如今卻以知識為「所研究」的對象,這叫做認識論。認識論發生最晚,至康德以後,才算完全成立。認識論研究萬事萬物,是由知覺來的真,還是由感覺來的真?認識的起源如何?認識的條件如何?認識論在哲學中,最晚最有勢力。有人說除認識論外,就無所謂哲學,可以想見其位置的重要了。
這樣說來,西洋哲學由宇宙論或本體論趨重到論理學,更趨重到認識論。徹頭徹尾都是為「求知」起見。所以他們這派學問稱為「愛智學」,誠屬恰當。
中國學問不然。與其說是知識的學問,毋寧說是行為的學問。中國先哲雖不看輕知識,但不以求知識為出發點,亦不以求知識為歸宿點。直譯的Philosophy,其含義實不適於中國。若勉強借用,只能在上頭加上個形容詞,稱為人生哲學。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點,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人與人相互有什麼關系?
世界哲學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猶太、埃及等東方國家,專注重人與神的關系;希臘及現代歐洲,專注重人與物的關系;中國專注重人與人的關系。中國一切學問,無論那一時代,那一宗派,其趨向皆在此一點,尤以儒家為最博深切明。
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大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然則學問分做兩橛嗎?是又不然。《大學》結束一句「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格致誠正,只是各人完成修身工夫的幾個階級;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齊他治他平他。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適用這種工作。《論語》說「修己以安人」,加上一個「以」字,正是將外王學問納入內聖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為出發點。以現在語解釋之,即專注重如何養成健全人格。人格鍛煉到精純,便是內聖;人格擴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以上講儒家哲學的中心思想,以下再講儒家哲學的范圍。孔子嘗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備,人格才算完成。這樣看來,西方所謂愛智,不過儒家三德之一,即智的部分。所以儒家哲學的范圍,比西方哲學的范圍,闊大得多。
儒家既然專講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與人之關系,所以他的問題,與歐西問題,迥然不同。西方學者唯物唯心多元一元的討論,儒家很少提及。西方學者所謂有神無神,儒家亦看得很輕。《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亦說:「未知生,焉知死。」把生死神怪,看得很輕,這是儒家一大特色。亦可以說與近代精神相近,與西方古代之空洞談玄者不同。
儒家哲學的缺點,當然是沒有從論理學、認識論入手。有人說他空疏而不精密,其實論理學、認識論,儒家並不是不講。不過因為方面太多,用力未專,所以一部分的問題,不如近代人說得精細。這一則是時代的關系,再則是范圍的關系,不足為儒家病。
一、性之善惡,孟荀所討論。
二、仁義之內外,告孟所討論。
三、理欲關系,宋儒所討論。
四、知行分合,明儒所討論。
此類問題,其詳細情形,到第五章再講。此地所要說明的,就是中國人為什麼注重這些問題。他們是要討論出一個究竟,以為各人自己修養人格或施行人格教育的應用,目的並不是離開了人生,翻騰這些理論當玩意兒。其出發點既與西方之以愛智為動機者不同。凡中國哲學中最主要的問題,歐西古今學者,皆未研究,或研究的路徑不一樣。而西方哲學中最主要的問題,有許多項,中國學者認為不必研究;有許多項,中國學者認為值得研究,但是沒有研究透徹。
另外有許多問題,是近代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儒家亦看得很重。在外王方面,關於齊家的,如家族制度問題,關於治國的,如政府體制問題,關於平天下的,如社會風俗問題。所以要全部了解儒家哲學的意思,不能單以現代哲學解釋之。儒家所謂外王,把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都包括在內;儒家所謂內聖,把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都包括在內。
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標題「儒家哲學」四字,很容易發生誤會。單用西方治哲學的方法,研究儒家,研究不到儒家的博大精深處。最好的名義,仍以「道學」二字為宜。先哲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謂道也。」又說:「道不遠人,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學只是做人的學問,與儒家內容最吻合。但是《宋史》有一個《道學傳》,把道學的范圍,弄得很窄,限於程朱一派。現在用這個字,也易生誤會,只好亦不用他。
外王方面亦然,「民德歸厚」是道,用「慎終追遠」的方法造成他便是術;「政者正也」是道,用「子帥以正」的方法造成他便是術;「平天下」、「天下國家可均」是道,用「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的「挈矩」方法造成他便是術。道術交修,所謂「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儒家全部的體用,實在是如此。
由此言之,本學程的名稱,實在以「儒家道術」四字為最好。此刻我們仍然用「儒家哲學」四字,因為大家都用慣了,「吾從眾」的意思。如果要勉強解釋,亦未嘗說不通。我們所謂哲,即聖哲之哲,表示人格極其高尚,不是歐洲所謂Philosophy范圍那樣窄。這樣一來,名實就符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