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理學法學 » 最新2016社會學概論0001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最新2016社會學概論0001

發布時間: 2021-03-24 08:52:53

社會學概論試題

1、依據集合行為(集體行為)的定義:指不受現有社會規范控制的人數眾多的自發的無組織行為。可以看出我們應該選擇ADE
2、ABCDE
3、 CD
4、AD
5、BD

❷ 社會學概論試題答案

1.A 2.C 3.D4.A

❸ 社會學概論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 社會: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們按照自己不斷增長和提高的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創造性的結合成不同的社會關系,進行不同社會活動的生活共同體。

2. 應用社會學:是指把社會學的理論知識(包括觀點,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結論),應用於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如對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會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 優勢需要:一般地說,人們的需要是從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的,但事實上人們的活動並不是同時只有滿足一種需要活動,而是有幾種需要活動並存的,不過在同時期內,只有一種活動佔有優勢,叫做優勢需要。

4. 角色扮演:當一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並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范去活動時,就稱為角色扮演。

5. 心理上的斷乳:是心理學家對人的青年期的一種比喻說法,也叫第二次誕生。生理上的斷乳是指改變嬰兒生活習慣,是一次生理危機,而青年走入社會也是重大的轉變,又一次形成危機,可以認為是心理上的斷乳。

6. 個性:是指一個人在他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觀念、態度與習慣等心理特徵。也就是說,個性是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徵總和。

7. 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種相互關系連結在一起的共同體。

8. 家長制:是建立在下級對上級的效忠、服從和依賴基礎上的組織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徵是管理權力高度集中,管理者憑個人經驗進行管理,無規章制度,或有規章而不循。這種管理方式儼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長對於成員,家長有絕對的權力,而不管對錯,成員的順從只因為對方是家長。正因為如此,具有上述特徵的管理方式才稱為家長制,應該說明的是,家長制並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員為對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強烈封建色彩的落後的管理方式。

9.科層制: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層制的主要特徵:(1)內部分工,且每一成員的權力和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2)職位分等,下級接受上級指揮。(3)組織成員都具有各專業技術資格而被選中的。(4)管理人員是專職的公職人員,而不是該企業的所有者。(5)組織內部有嚴格的規定、紀律,並毫無例外是普遍適用。(6)組織內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員間的關系只是工作關系。這是一種理想型的組織與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改變其居住地,從農村遷入城市,使城市數目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講,城市化又是農村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11.過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從而造成勞動力供給超過城市發展需求,給城市正常運行帶來沉重壓力的現象。

12.社會分層:按照一定的標准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叫做社會分層。

13.階級: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14.制度化優先:制度化優先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范發生沖突時,有一種比較定規的社會規范占優先地位,這種現象稱為制度化優先。

15.規則系統:是在一定的活動領導領域內知道人們的規則體系,用以規定在這個制度籠罩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相互關系以及人們各自的行為模式。

16.設備系統:制度的實行和表現,最後還要依賴於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質設備。設備系統包括實用的設備和象徵性的設備。

17.越軌行為:是一個人或群體違反其所應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

18.社會問題:是指人文環境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人文環境失調包括社會關系失調、人與環境關系失調兩個方面。

19.就業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於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狀況。

20.貧窮文化論: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21.社會保障:也叫社會安全,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障主要是指經濟上、物質上和保障或幫助,是當社會成員遇有困難時的一種援救措施。社會保障的實質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緩解社會問題。

22.社區組織:社區組織也稱社區組織工作,是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居民,團體或機構認識社區需要,組成社區行動體系,進行有計劃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社區組織的核心是把社區中分散的資源組織起來,依靠社區自身的力量姐姐社區的問題。

23.生活方式:所謂身國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和特徵。

24.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是一種積聚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

簡答及論述

1. 馬克思主義闡述社會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怎樣看待社會的)

1)社會是人們交往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生的各種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人類社會群體的結合是社會現象,是人類自己的創造,其他動物社會群體的結合是生物現象,是本能行為。(3)人類社會是自然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是與自然界重大區別的特殊領域。

2. 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1)社會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是人們活動的積極的動力源泉。人的行為追求一定的目標,包括物質利益、成長條件、社會關系和精神食糧,這些目的構成人們行為的動力,構成人們向自然和社會進取的、積極的動力源泉。(2)社會需要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基礎。(3)社會需要與人的勞動、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推動著生產和社會的發展。

3. 社會交往的意義

1)社會交往有利於個人成長。社會交往是個人成長的條件,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習得知識、形成自我概念並認識自己。(2)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擴大文化的享用語范圍,不同世代間的交往可以傳遞社會文化。(3)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人們通過共同活動或交往推動著社會發展。

4. 人的社會化的涵義及其基本內容

人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從一個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的人,經過不斷地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范,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下去的基本過程。社會化的內容

基本社會化:傳授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范、指點生活目標、提供角色人選

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特殊社會化

5.社會化對形成個性的影響

(1)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是有影響和。(2)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在人的個性和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因此,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進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6.初級社會群體的涵義與特徵

所謂初級社會群體是指由面對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也稱初級群體或首屬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社會關系。初級群體是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在庫利看來,最重要的初級群體是家庭、兒童游戲群體和鄰居。有如下一些特徵:第一,初級社會群體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組織;第二,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之間具有多重角色,表現了全部人格。在長期交往中成員之間形成了多種角色關系,淡化了角色間的界線。第三,初級社會群體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來維持。在初級群體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而是靠個人的自覺性來維持的。第四,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關系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人際關系親密。親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級社會群體把滿足其成員的需求放在首位,對於那些在正式組織中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初級社會群體總是想方設法加滿足;第六,初級社會群體具有多方面的綜合功能,同正式組織比較,從滿足個人需要的角度來看,初級群體的滿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7.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

第一, 社會組織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群體。任何組織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有計劃組織起來的,是社會分化的結果,因此其目標比初級社會群體目標更加固定。

第二, 社會組織的目標簡單,明確。任何組織都是為了擔負一定的社會任務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簡單明了。

第三, 社會組織成員間不那麼親密。由於組織是為了完成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內部成員之間是工作關系,對事不對人,因而起成員之間的關系少帶感情。

第四, 社會組織中的成員關系,年個萬億毫 常由事本主義的,對事不對人的規則指導和調節。

第五, 社會組織成員的可替代性強。

9. 社區的要素:

(1)有一定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當數量的具有相互聯系的人群是社區的存在的首要條件;(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這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3)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的本質特徵;(4)有自己的區域文化,表現為社區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文化;(5)人們對該生活共同體有歸屬感、認同感。

10.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工的關系

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從人類的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於勞動分工的需要。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又形成了不同階級;因而一般說來社會化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就越復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並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內部也有分化。

11.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剩餘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建立而出現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這是社會分裂為不同階級的一個重要條件。剩餘產品的出現導致了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導致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出現。

馬克思主義提示了階級的本質就是剝削。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於以上不同,其中一個集團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是剝削,階級必然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