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注啃老問題有什麼社會意義
首先啃老的問題實際上是很嚴重的,因為很多的大學生甚至是清華北大的學生都在家裡啃老這樣是非常不正常的而且對於社會來說也是一種倒退
❷ 啃老族現象對社會有怎樣的危害 對這種現象提供建議幫助其走出困境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不用很長
廣州市團校副校長塗敏霞表示,有關《報告》的調查顯示,有7%受訪者表示贊同「啃老族」的做法。有專家認為,「啃老族」是有很大社會危害的,呼籲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扭轉這一現象。
調查認為,7%僅僅是冰山一角,事實上還有一部分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援助,也許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啃老族」,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不願意承認。
從宏觀的時空背景看,倒金字塔的人口結構是「啃老族」的一個客觀趨勢。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解決了中國的人口膨脹問題,但是人口增長的急剎車也帶來了它的負面效果,其中一個就是人口的倒金字塔結構,尤其是在廣州這樣的大都市,城市生活的高壓力和高成本使得居民不太願意多生育,計劃生育的普及更使得家庭結構日趨萎縮,甚至「421家庭」越來越多,在這種情勢下,祖輩和父輩勢必會或多或少地溺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照顧和支持也比上一輩的人多很多。
有研究人員認為,「啃老族」是有很大社會危害的。「啃老族」的行為其實間接影響了青年一代的生存能力。如果他們習慣了「啃老」,養成了向父輩伸手的思維定勢,後果就嚴重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這個特殊時代的年輕人,尤其是廣州年輕人,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情景下,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社會生存本領,而單單靠父輩的扶持,即使躲得了一時,也躲不了一世。如果錯失了掌握生存本領適應社會生活的機會,可能接下來的生命過程會艱苦異常。
現實表明:「啃老」已從一種家庭現象演變成了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現象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 對於這樣的現象,有人認為都是高房價造成的,也有人說其行為是不孝的,也有人覺得無所謂。對於這樣的行為,本人不作評價,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本人僅就其危害性作如下分析:
一、降低老人的生活質量。老人生活大多崇尚節儉,其養老錢被小輩借去買房後,必將更加節儉,甚至節衣縮食,從而大大縮減飲食、娛樂、旅遊、探親等方面的開支。這樣將大大降低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影響老人的健康。因為沒錢,老人在生病後往往會考慮拖延治療。這樣將會導致越拖越重,從而嚴重影響老人的健康。
三、令老人的情緒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老人在沒錢的情況下,勢必減少社交活動,這樣將減少與他人接觸排解心中郁悶的機會,從而導致心理壓抑。
四、影響自己與家人的關系。老人在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時,難免會因對自己將養老錢交給小輩產生後悔而做出責怪的言行,這樣,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的團結。
五、降低家庭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老人將養老錢給了子女買房,意味家庭儲蓄已趨於零甚至出現經濟赤字。這樣在家庭成員出現疾病、傷殘、意外等突發事件時將難以應對。
六、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啃老買房後,自己除了要付月供外,還不能在生活上要求老人再給自己幫助,因而往往大幅縮減自己的生活開支,從而大大減低自己的生活質量。
七、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因生活壓力日漸增大,在工作生活方面又難以有所進步,故其自信心將受到較大打擊。
八、影響自己人脈的積累。因經濟拮據,社交活動將大大減少,故難以積累人脈資源,甚至,朋友之間也將會因長期難以溝通而受到影響。
九、不利個人事業的發展。因經濟壓力,難以在工作之餘進行充電,這樣,在有好的機會來臨時也難以把握。
十、不利於對投資機會的把握。因為買房,有好的投資機會時將無法把握。如,這一輪股市機會,有很多人就是因為買了房缺乏資金而眼看著別人賺錢
啃老族引發的社會問題?
1、啃老族不就業、不學習,常年依附家人,自身能力逐漸退卻,游離於社會大環境之外,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引發自閉症、社交恐懼症,有的甚至會引發犯罪行為。
2、啃老族給家人帶來了極大的生活負擔;目前,我國大多數中老年人的生活並不非常富裕,有的僅僅依靠有限的退休工資維持生活,還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費、零花錢,甚至房貸,因此,使老年人常常處於焦慮之中,多數家庭會因此產生爭吵,導致家庭不美滿,危機四伏。
3、不就業的人口增加,相對的社會上要救濟的人數也會增加,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亦會呈現向下的趨勢。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了沖擊。
解決啃老族衍生問題的方法?
1、啃老族大多數是青年人,屬於適齡於工作的中堅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勞動資源浪費是不容忽視的。政府與社會資源為了降低社會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會用各種方案去試圖解決,如擴張就業、職業訓練等。然而當經濟情況長期未見好轉時,啃老族對社會秩序的壓力會與日俱增,沖突也會激化。有證據顯示,為了解決青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國家會透過公共建設、強制就業或募兵等方式來消除此問題,但如果經濟本身不能改善,政府的強制性作為會使事件變得更糟,甚至引發內亂或戰爭。日本與德國皆曾面對青壯年人口在經濟蕭條期大量失業的情況,亦使用強制手段來解決,結果卻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因此除了以經濟層面解決外,別無他法以治本。
2、根據日本內田樹教授的分析,可啃老族之所以成為啃老族,是因為他們認為世間冷漠,所以應傳達出世間還是有溫暖的訊息,讓他們了解生命的意義是與他人的連結及付出,並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想辦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性向及能勝任的工作。
25歲的小劉雖然娶妻生子,但由於他和妻子都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因此生活依然完全靠父母。人們把小劉這樣一群人稱為「啃老族」。9月10日,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指出:「啃老族這個群體的出現,值得獨生子女家庭思考,它的不斷壯大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啃老族」佔三成
小劉今年5月喜得千金,撫養孩子卻成了問題。由於他近幾年一直沒有工作,而妻子也經常換工作,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有了孩子後,小兩口便這個月住娘家,下個月住婆家,經濟上全依靠兩邊的老人。
采訪中,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向記者介紹:「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沈陽有30%左右的成年人還在靠父母供養,本該自立和贍養老人的這些成年人卻成了仍未『斷奶』的『啃老』族,贍養老人更談不上。」
獨生子女是「啃老族」主力
張思寧認為,這些年輕的「啃老族」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多數是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備受家長溺愛,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他們成年後,有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仍然依靠著父母。這一類人主觀上就想依靠父母,在父母身邊才有安全感;有的雖然有獨立的能力,但是父母仍然將其留在身邊,讓其繼續與父母一起生活。令人嘆息的是,多數「啃老族」都認為吃父母的、花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父母為子女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張思寧還希望通過記者提醒家長們:過於溺愛和捨不得孩子離開自己是錯誤的,人不要為了孩子而活著,應該有自己的生活。[1]
❸ 啃老族的對社會家庭個人的影響
「啃老族」啃掉的是社會的期望。它是一種社會之痛,從社會責任感而言,就業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建立個人信用的基礎。在精神上無法「斷奶」、經濟上不能獨立的人,永遠無從談起其作為「人」的社會意義,更不可能承擔起推進社會發展的應盡義務。人總是要長大的,無論他情願與否。年輕人應該學會「自我斷奶」、自我生存。路,在自己腳下,「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但願不久的將來,「啃老族」一詞不再出現在我們的文字中,而從我們的社會中永遠消失!
❹ 結合社會現實,談談你對「啃老族」現象的認識
啃老族,又稱「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灣的譯音,NEET的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15~34歲年輕族群。
簡單的說,啃老族就是成年後不能獨立,仍然依賴父母生活的人。
我國產生啃老原因:
第一、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這讓年輕人認為,接受父母的援助是利索應當的;
第二、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的階段,生活成本急劇上升,這就促使了年輕人伸手向父母尋求幫助。然而,從更深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輕人成為啃老族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來源於人的正常的生產與生活實踐,而這些青年人由於平時沉溺在種種其它安逸的活動,從而沒有了正常社會生產與實踐,這使得他們沒有辦法確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一方面,世界觀決定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另一方面,人生觀又對世界觀的鞏固,發展和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來看,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由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平衡決定的,目前我國社會財富的有限性導致必然有一部分人處於分配的弱勢;
第二、由社會制度不健全造成的,目前我國分配機制較多看重市場主導機制,國家調控分配機制介入力量不夠。
從啃老族現象反思教育:
1、缺失了獨立性的培養。現在的啃老族絕大部分是最初的幾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圍著他們轉,父母長輩的一切都服從於他們,對他們倍加溺愛和呵護,什麼事都不讓孩子操心,什麼事都不用孩子管,總認為孩子能快樂成長家長干什麼都行。
2、缺少抗挫折的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加之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生怕孩子吃苦,更別提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了。在過分優越的環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來越弱化。
3、缺失了自信心和責任感培養。家庭應成為子女的第一大課堂,子女的勤勞,孝順和責任感都應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們傳輸的。
❺ 啃老族反映了什麼社會現象
普遍的社會現象。沒工作的要啃老,有工作的也要啃老。單身的要啃老,結婚買房還得啃老。
❻ 啃老是社會問題還是個人問題
有骨氣的 人是堅決不會啃老的,父母養育你已經很不容易,怎麼忍心為了自己的私利再去榨乾他們的血汗呢?沒錢買房就不買,有本事就找個能共患難的老婆,沒錢娶老婆不是父母的錯 追問: 恩 是啊 但是現在社會中很難立足不是嘛 大學畢業了想找好點工作也容易啊 ~ 不是有人說命不好嘛 也許有的人倒霉幾年都找不到高點點的工資的工作呢 不能說他沒才能啊 呵呵~ 又如何解釋呢 ?人身不如意很正常啊 。 回答: 那也沒必要一個月1500的工作不去做,在家待業一年半載吃父母的吧 追問: 呵呵。現在 社會輿論 壓力也是有的啊 還有 年少輕狂 啊 不是嘛 一個高材生畢業做苦力就得了 但工資還很少 甚至別有的民工還少 有點不甘心啊 不能說讀書了就應該找好工作但是現實社會就是這樣現實啊 人們普遍的認為讀書出來了就該找好點的工作 出人頭地 啊 回答: 我覺得最應該考慮的是生存和面子哪個重要的問題,靠自己勞動賺錢不 管工 作多卑賤,都沒什麼可自備的, 上海 北京博士在澡堂搓澡都已經不是新聞了 追問: 恩 是啊 。可是 在現實生活中年輕人的壓力很大啊 年輕人也想要養家的啊 不是嘛 先不說結婚生子拉 就是這個社會的開銷和養育父母呢 或者還要結婚生子這是必然的 對不 但結婚不要房子嘛 車就不說了 。? 呵呵 。 回答: 父母有能力讓你啃老你還能想車和房子,那些只能 糊口 的難道要逼父母去 買車 買房么?生活是自己再創造,沒有人有義務為你創造條件,我個人認為父母供我讀書已經是對我最大的支持了,其他的就全靠自己了
滿意請採納
❼ 啃老問題為什麼是社會問題
啃老問題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家長唯恐孩子會受罪,不讓孩子做這個,也不讓孩子做這個,結果,孩子什麼都沒有鍛煉過,所以什麼都不會,什麼都難,什麼都苦,只有啃老了。二孩子不思進取,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下,弱不禁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❽ 啃老的社會特性
據路透社16日報道,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經濟衰退,就業情況不佳使得越來越多年輕的美國成年人與父母同住,這種現象剛好與「空巢綜合症」相反,被稱為「滿巢綜合症」。去年美國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中,有52.8%的人成為「啃老族」。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國家貧困兒童中心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受到經濟不景氣、工作難尋等原因的影響,去年美國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中,有52.8%的人成為「啃老族」,相比之下,這個比例在1970年時是47.3%。 在英國英語中,「NEET」指啃老族的一員,「NEET group」指啃老族群體。「NEET」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或「Not in E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縮略語。美國英語則稱之為「boomerang child/kid」。
Boomerang原指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飛鏢。例如:
An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about 70% of the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in our country now live off their parents, thus becoming Neets.」(調查顯示,我國目前約七成失業青年靠父母養活,因而成為啃老族。)
In Japan,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have joined in the Neet group who neither go to collage nor go to work..」(越來越多的日本青年加入到既不上學又不工作的啃老族。)
The boomerang child phenomenon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on a nationwide scale.」(啃老族現象已成為全國性的社會問題。)
如果把「啃老族」翻譯為alt dependent child是不妥的。「alt dependent child」的意思是「有心理缺陷或生理缺陷的需要撫養的成年子女」,比「啃老族」含義要寬泛。例如:An alt dependent child is one who is incapable of self-care because of a mental or physical disability.(一個需要撫養的成年子女是因為心理缺陷或生理缺陷而不能自理的人。)
「啃老族」是當今緊張而忙碌生活的產物。有這樣一個句子:這個啃老族已經30歲了,但仍然依靠他的父母生活。有人是這樣翻譯的:
This Neet is already 30 years old but still lives on his parents.
其實嚴格地說,live on後面要跟sth,不跟sb;而live off後面可以跟sb或sth,意思分別是「靠什麼人養活」和「靠什麼活著」,目前還沒有「live on sb」的搭配。例如:They live on a diet of bread and cheese.(他們靠吃麵包和乳酪活著。)This unemployed worker lives on unemployment benefit.(這個失業工人靠失業救濟金為生。) 所以這句話應該翻譯為: This Neet is already 30 years old but still lives off his parents. 哥倫比亞大學的高級研究員韋特(Vanessa Wight)表示:「不利的就業環境使上學和教育投資成為更吸引部分年輕人的選擇。這也讓那些無法獨立負擔生活費用的年輕人在家生活成為必然。」 該研究還顯示,七分之一的美國年輕人在步入成年過程中看不到經濟獨立的希望,也就是無法做到經濟獨立以及獨立理財。因此有更多的人選擇了延後結婚生子。
韋特用這些人口調查數據說明,年輕人向成年人過渡的時間越來越推遲,並且數量越來越多。年輕的成年人也因此推遲了結婚以及組建家庭。在1970年,女子初婚的平均年齡為20.8歲,男子為23.2歲,而在2009年這一數字變為女子25.9和男子28.1。 韋特認為:「這些研究表明,對於『成年』的觀念正在改變,『成年』不再是意味著離開家,結婚生子。」(國際在線專稿)
❾ 出現啃老族的社會根源是什麼
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從教育狀況來看,傳統的教育忽視了對人必要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容易讓人產生強依賴感等多種不健康的心理。特別在我國,獨生子女隊伍逐漸壯大,長輩們對這顆獨苗過分小心的呵護,不利於他們獨立人格的形成導致了他們在成年之後,缺乏一定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甚至是坐享其成的心態。當他們面對當今社會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時,疲憊與厭倦只會讓他們更無所適從,消極地對待工作和生活,以致於選擇逃避外界的壓力,放棄工作直接尋求父母的庇護,做為一個啃老族的一員以求生存和安慰。在這樣的情形下,啃老族的出現是必然的。
第二,從就業狀況來看,每年實際的待業人數與社會所提供的崗位數量配比嚴重失衡,因此人們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實屬不易,要想有一份舒適又高薪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現如今,房價節節攀升,油價天天見漲,連電費都按階梯電價收費了,這哪一筆都是一項開銷。而參加工作沒多久的大學畢業生,僅有微薄的工資,他們想要憑一己之力買房買車,無疑是很難實現的。這種強大的社會外壓,迫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加入啃老族的行列,向父母尋求經濟支援以滿足自身基本的需求。
第三,從社會風氣來看,人與人之間的追名逐利和日益嚴峻的攀比之風,正逐漸地在扭曲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人變得越來越功利,越來越激進,越來越自私。處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許多年輕人,僅僅是為了所謂的面子,不顧實際購買力,盲目到追求自己難以承擔的奢侈品。這樣的社會現象還不能說明是社會因素催生了啃老族的出現嗎?